• 沒有找到結果。

史料學/史料評介/參考資料集

獻。 172

6. 史料學/史料評介/參考資料集

今強調專業分工的學界,似乎容易造成學科之間的混淆。

以儘可能簡單的方式,上述學科或學科部門之間的一種關係 樣態,可表述如下:透過文獻學的各個部門,展開對文獻的蒐集、

管理、整理;以狹義的史料學,對文獻學的成果,在做為可資運用 的史料一事,進行評介、確認;針對確認的史料,可展開史學、哲 學、或宗教學的工作。附帶一提,這僅是一種可能的卻非唯一的關 係樣態。在這樣的一種關係樣態下,史料學或可成為文獻學、史 學、哲學、和宗教學之間的一個轉接器。

從事研究工作,涉及所謂的印度佛教史或中國佛教史,如果 只是面對被解釋過的歷史敘述或被編纂成的歷史書寫,並且當做權 威的論斷或標準答案在接受,則很難想像如此的研究還能做什麼,

或思考什麼。就此而論,史料學可發揮相當關鍵的作用,通往史 料,乃至於通往有待各式各樣處理的文獻,而非僅停留在既定的歷 史說詞。

史料學要能扮演關鍵的角色,理應特別敏銳覺察在評介史料 的時候,自身所夾帶的歷史理解、思路偏好、抉擇取向、與眼界格 局。這當中,尤其要避免將「印度/ 中國」或「西方/東方」

當成實體化的概念或具有固定意涵的概念;至於受到現代特性所灌 注的話語支配之下的歷史理解,以及井然有序的線性的歷史進程,

通通不宜視之為理所當然或貿然接受。在史料學的運用下,包括研 究對象、反映該研究對象的史料、以及對史料的研究與論述,可能

都已非全然事實本身,而只是不同文本的建構。那麼,這三方面的 文本之間的關係如何?藉由史料學所呈現的史料,在這當中到底扮 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如此呈現的史料,有多少程度,可充當所謂過 去與現在之間的一座橋樑?諸如此類的議題,都是針對史料學進行 方法學或哲學的探討,有待檢視和釐清的一些重點。

有關史料學或史料評介之為用,可分成六類作品,形成概略 認識或隨意瀏覽。其一,一般談論史料學或史料評介的入門作品,

174

此亦可延伸至簡帛文獻學之類的論著;其二,佛學界有關史料學

174

例如,參閱:安作璋(主編),《中國古代史史料學》(福州:福建人民 出版社,1998 年);李良玉,〈史料學片論〉,《福建論壇(文史哲版)》

(2000 年 5 期),頁 54-62; 李良玉,〈史料學的內容與 研究史料的方 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25 卷第 1 期(2001 年 1 月),頁 42-48; 李良玉,〈文獻的史料學定義與利用問題〉,《南通師範學 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20 卷第 1 期(2004 年 3 月),頁 87-93; 商 聚德,〈關于完善“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体系的构想〉,《河北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 24 卷第 4 期(1999 年 12 月),頁 41-45; 謝照明,〈史 料學學科內容釋要〉,《平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第 9 卷第 1 期

(1994 年),頁 21-27; 鄭樑生,《史學方法》〈第四章·史料學〉,(台 北:五南圖書,2002 年),頁 43-53; 劉文英(主編),《中國哲學史史料 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謝國楨,《史料學概論》(福 州:福建人民,1985 年)。

或史料評介在理念和要點等方面的說明或討論;

175

其三,就佛學史 料,整理或研究出來的成果,這還可按照其焦點所在的情形,予以 進一步的區分,例如,將焦點擺在(1)佛學入門史料或佛教文獻 概觀、

176

(2)佛教史籍或史學、

177

(3)佛門特定的人物、

178

175

例如,參閱:江燦騰,〈臺灣佛教近百年來的史料收集與研究經驗談〉,

收錄於《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張珣、江燦騰編,(台北:南天書 局,2001 年),頁 3-79; 陳友民,〈中文佛教工具書簡介(三):傳記資 料〉,《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 期(1995 年 9 月),頁 42-45; 黃啟江,《因 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 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藍吉富,《佛教史料學》(台北:東大圖書,1997 年)〔cf. 周伯 戡,〈評藍吉富《佛教史料學》〉,《正觀》第 2 期(1997 年 9 月),頁 231-233.〕。

176

例 如 , 參 閱 : Hajime Nakamura, Indian Buddhism: A Survey with Bibliographical Notes,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87; 平川彰等 著,《佛學研究入門》,許明銀譯,(台北:法爾出版社,1990 年);水野 弘元,《佛典成立史》,劉欣如譯,(台北:東大圖書,1996 年)。

177

例如,參閱: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1 年);曹仕邦,〈論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中華佛學學 報》第 3 期(1990 年),頁 261-300; 曹仕邦,《中國佛教史學史:東晉至五 代》(台北:法鼓文化事業,1999 年);喬衍琯,〈中國佛教史籍概論與歷 代藝文志〉,《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 48 期(1991 年 12 月),頁 49-56;

(4)佛教流傳過程當中特定的時代或區域、

179

(5)佛典專書、

180

藍吉富,〈我國傳統史籍中佛教專篇史料之檢討〉,收錄於《中國佛教史學 史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 50 冊,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 版社,1980 年),頁 1-22.

178

例如,參閱: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東京:創文社,

1981 年);牧田諦亮,〈慧遠著作の流傳について〉,收錄於《慧遠研究:

研究篇》,木村英一編,(東京:創文社,1981 年),頁 467-500.

179

例如,參閱:王素,《敦煌吐魯番文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年);周叔迦(編撰),《清代佛教史料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0 年);楊富學、李吉和(輯校),《敦煌漢文吐蕃史料輯校》(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 年);闞正宗,〈戰後台灣佛教史料的查找與運 用〉,《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9 期(2004 年 9 月),頁 23-34; 釋印順、釋 妙欽(著),釋悟殷(彙編)《中國佛教史略:原典資料彙編》(台北:法 界 出版 社, 1997 年); 釋見 豪, 〈印 度佛教 史的 文獻 資源 概介 (上 、 下)〉,《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39 期(2004 年 9 月),頁 6-22; 第 40 期

(2004 年 12 月),頁 6-20; R. C. Majumdar,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Gilgit Manuscripts,” B. C. Law Volume, part I, edited by D. R. Bhandarkar and et al., Calcutta: The Indian Research Institute, 1945, pp. 134-141.

180

例如,參閱:方廣錩,〈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

《中華佛學學報》第 10 期(1997 年),頁 211-232; 渡邊重朗,〈涅槃經研 究の基本的資料:「涅槃への道」備忘錄〉,《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紀要》第 6 號(1981 年),頁 129-171; 福井文雅,《般若心經の總合的研究:歷史·社 會·資料》(東京:春秋社,2000 年)。

(6)佛教特定的學派、

181

(7)佛學專題;

182

其四,評介新出土的 佛教文獻或文物,做為新進的佛學史料,擴大佛學的材料的格局與

181

例 如 , 參 閱 : Gyurme Dorje, Matthew Kapstein, The Nyingm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Its Fundamentals and History, 2 vols, vol. II: Reference Material,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91; Tom J.F. Tillemans,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Aryadeva, Dharmapala and Candrakirti: The Catuhwataka of Aryadeva, chapters XII and XIII, with the commentaries of Dharmapala and Candrakirti --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exts, Wien: Arbeitskreis fü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udien, Universität Wien, 1990; 田中良昭(編),《禪宗研究入門》(東京:大東出版社,1994 年);鎌田茂雄,《華嚴學研究資料集成》(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年);鎌田茂雄,《禪典籍內華嚴資料集成》(東京:大藏出版社,1985 年)。

182

例如,參閱:王昆吾、何劍平(編著),《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料》(成 都:巴蜀書社,2002 年);劉國忠、黃振萍(主編),《中國思想史參考資 料集.隋唐至清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年);蔡奇林,〈網海 一滴:網路上的巴利教學與研究資源舉隅〉,《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40 期

(2004 年 12 月),頁 21-35; 蔡纓勳,〈《高僧傳》中的文學史料〉,《圓 光佛學學報》第 1 期(1993 年),頁 239-251; 虞愚、楊化群、黃明信(主 編),《中國邏輯史資料選:因明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 年);近藤嘯雲,《阿彌陀佛の原始資料觀》(京都:永田文昌堂,1973 年);岡田宜法,《禪學研究法と其資料》(東京:名著刊行會,1969 年)。

類別,並且豐富其內容;

183

其五,不僅評介新出土的佛教文獻或文

183

例如,參閱:方廣錩,〈敦煌遺書中的佛教文獻〉,收錄於《敦煌學佛教 學論叢(上)》(香港:中國佛教文化,1998 年),頁 233-262; 方廣錩,

〈吐魯番出土漢文佛典述略〉,收錄於《敦煌學佛教學論叢(下)》(香 港:中國佛教文化,1998 年),頁 319-351; 李小榮,《敦煌密教文獻論稿》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年);尕藏佳,〈敦煌吐蕃藏文文獻在藏學 研究中的資料價值〉,《戒幢佛學》第 2 卷(2002 年),頁 85-93; 西本照 真,〈敦煌抄本中的三階教文獻〉,《戒幢佛學》第 2 卷(2002 年),頁 200-207; 張月芬,〈試論敦煌吐蕃歷史文獻的文獻學與歷史學價值〉,《西 藏研究》(2000 年 2 期),頁 87-91; 彭金章,〈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新發現 的文獻及其學術價值〉,收錄於《新世紀敦煌學論集》,項楚、鄭阿財主 編,(成都:巴蜀書社,2003 年),頁 63-73; 楊富學,〈論所謂的「喀什本 梵文《法華經》寫卷」〉,《中華佛學學報》第 7 期(1994 年),頁 73-95;

楊富學,〈敦煌文獻對中國佛教史研究的貢獻〉,《世界宗教研究》(2000 年 2 期),頁 142-147; 蔡耀明,〈吉爾吉特(Gilgit)梵文佛典寫本的出土 與佛教研究〉,《正觀》第 13 期(2000 年 6 月),頁 1-128; 山田龍城,

《梵語佛典導論》,許洋主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 79 冊,(台北:華 宇 出 版 社 , 1988 年 ) ; Daishun Ueyama, “ The Study of Tibetan Ch'an Manuscripts Recovered from Tun-huang: A Review of the Field and its Prospects,”

Early Ch'an in China and Tibet, edited by Whalen Lai and Lewis Lancast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pp. 327-349; 牧田諦亮、福井文 雅(編),《講座敦煌 7:敦煌と中國佛教》(東京:大東出版社,1984 年)。

物,而且展開校勘、考證、轉寫、注釋、或翻譯等文獻層面的工

作;

184

其六,評介新出土的佛教文獻或文物,展開文獻層面相關的

工作,而且處理的主要為西域、中亞、或印度西北部較為罕見的語 言 ,

185

例 如 回 鶻 文 ( Uygur / Uighur ) 、

186

甲 種 吐 火 羅 語

184

例如,參閱:段晴,〈敦煌莫高窟北區出土的一件梵語殘卷〉,《戒幢佛 學》第 2 卷(2002 年),頁 68-78; 田中良昭,《敦煌禪宗文獻の研究》(東 京:大東出版社,1983 年);渡邊章悟,〈スコイエン·コレクションの

『金剛般若經』——バーミヤン溪谷より發現された Vajracchedika の寫本:

Schoyen Collection #2385〉,《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 50 卷第 1 號(2001 年 12 月),頁 94-102.

185

例如,參閱:李富華,〈從出土文獻看《法華經》在新疆、敦煌的傳 譯〉,收錄於《鳩摩羅什和中國民族文化:紀念鳩摩羅什誕辰 1650 周年國 際學術討論會文集》,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編,(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 出版社,2001 年),頁 113-127; 段晴,〈西域的胡語文書〉,收錄於《敦煌 與絲路文化學術講座(第二輯)》,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學資 料研究中心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年),頁 36-62; 陳明,

〈新出土的非漢語文獻與漢譯佛經語言研究〉,《普門學報》第 21 期

(2004 年 5 月),頁 311-331; G. M. Bongard-Levin, 〈前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 究所寫本部典藏西域本經籍〉,楊富學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學研 究》第 4 期(1995 年),頁 178-187; Richard Salomon,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Some Early Buddhist Manuscripts Recently Acquired by the British Libra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17/2 (1997): 353-358; 山 口 瑞 鳳

(編),《講座敦煌 6:敦煌胡語文獻》(東京:大東出版社,1985 年)。

(Tokharian A 吐火羅語 A、焉耆語)、乙種吐火羅語(Tokharian B

186 例如,參閱:牛汝极,〈法國所藏維吾爾學文獻文物及其研究〉,《西域 研究》(1994 年 2 期),頁 81-89; 牛汝极,〈國外對維吾爾文獻的收藏及研 究〉,《西域研究》(1997 年 2 期),頁 54-65; 牛汝极,〈敦煌吐魯番回鶻 佛教文獻與 回鶻語大藏經〉,《西域研究》(2002 年 2 期),頁 56-65; 耿 世民,〈古代維吾爾語說唱文學《彌勒會見記》〉,《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1 卷(2004 年 1 期),頁 126-130; 張鐵山,〈敦 煌莫高窟北區出土回鶻文文獻過眼記〉,《敦煌研究》(2003 年 1 期),頁 94-99; 楊富學、牛汝極,《沙州回鶻及其文獻》(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5 年);楊富學,《回鶻之佛教》(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年);楊富學,〈百年來回鶻文文學研究回顧〉,《西域研究》(2000 年 4 期),頁 80-88; 楊富學,〈西域敦煌回鶻佛教文獻研究百年回顧〉,《敦煌 研究》(2001 年 3 期),頁 161-171; 楊富學,〈中國回鶻佛教研究的現狀與 存在的問題〉,《鑑往知來: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 集》(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2 年 4 月),頁 113-119; 楊富學,〈敦煌 回鶻文佛教文獻及其價值〉,《戒幢佛學》第 2 卷(2002 年),頁 111-119;

楊富學,《回鶻文獻與回鶻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鄧浩、

楊富學,〈回鶻文文獻語言研究百年回顧〉,《語言與翻譯》(2001 年 2 期),頁 1-5; Peter Zieme, 〈1970 年以來吐魯番敦煌回鶻文宗教文獻的整理 與研究〉,楊富學譯,《敦煌研究》(2000 年 2 期),頁 168-178; Johan Elverskog, Uygur Buddhist Literature, Turnhout: Brepols, 1997; Hans-Joachim Klimkeit, “On the Contents of the Old Turkish Maitrisimit,”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16/1 (1999): 60-7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