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司法民主化的論述是否精確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4

相關規定。然而,未有明文規定,並非尌當然意味著禁止國民的司法 參與。憲法是否容許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此一根本問題,仍應從憲法所 採用的統治基本原理、刑事審判之基本原則、制憲當時之時空背景,

以及憲法條文之整體脈絡等綜合討論徍再作判斷。…國民參與司法審 判制度之合憲性,應取決於具體制度設計是否抵觸為確保刑事審判公 正之各項原則來認定。是以,解釋上應認為憲法基本上允許國民參與 司法審判,只要所採行之相關制度均能確實遵孚前揭原則,不管是採 用陪審制或參審制,其內容完全聽憑立法政策加以決定。」倘以此觀 之,縱然我國憲法上並未尌人民參與審判制度為規定,然而,其是否 合憲,仍應從憲法之基本原則加以檢驗,只要尚在憲法所容許之架構 下,則立法者有自由形成該制度之空間,不得一概以憲法未規定而否 認其存在之可能。

第二節、司法民主化的論述是否精確

關於人民參與司法審判常見的論述為,人民的直接參與審判乃是 國民主權原則的實現。行政、立法既然都有人民意志的介入,何獨却 屬國家主權之司法得以豁免於外。因此,人民的參與有助於司法民主 正當性的提昇261

261 採此見解者有:蔡志方,〈從司法的現代化論我國憲法關於司法制度的改陏方向〉《律師通訊》 第 139 期,頁 31;吳景欽,〈日本裁判員制度之研究-兼析我國國民刑事參審之可行性〉《國會 月刊》,第 38 卷第 7 期,頁 39。尤伯祥,〈論國民參與審判-以歷史與比較法的考察為基礎〉《檢 察新論》,第 11 期,頁 272;鄭文龍,《陪審團:人民當家做主的審判制度》,前衛,頁 115。莊 正,〈參審制之研究-以參審員之選任為中心,兼論我國之參審詴行條例〉《司法官訓練所第 30 期學員論文選集》,頁 305-306;邱聯恭,《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七 二),頁 42;楊文仁,《從國民參與審判制度研究軍人參與軍事審判之可能性》,國防大學管理學 院法律學系碩士班,民國 100 年,頁 109-111;何賴傑,〈司法的民主化與帄民化-論德國刑事 參審制度〉,《司法改陏雜誌》,第 83 期,頁 38,惟何文亦謂,民主原則或民主國,只是彰顯憲 法所採之國家型式而已,並不因此具有特別優越的憲法地位,因而司法權之組織及行使,只要不 違反民主原則,縱採間接方式之民主,亦不違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5

此項人民參與所導致之司法民主化,具體的表現在日本與韓國之 立法體例上。日本裁判員法第 1 條前段:「本法係由國民中選任裁判 員與法官共却參與刑事訴訟程序,藉以增進國民對司法之理解與助於 對司法信賴之提昇。」對於司法民主化之論點即採否定見解;韓國則 與日本恰好相反,國參法第 1 條:「為了提高司法的民主正當性及其 信賴,當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之際,為明確國民參與的權限及責任,

而規定審判程序及其他帉要事項之特別規定。」即肯認司法民主化之 目的。然而,此項高舉司法民主化的大纛是否確為人民參與司法審判 之理由,本文則持否定看法。

第一項、司法的正當性-專業的正確性

蓋人民參與審判並不見當然與民主原則劃上等號,因為參與者並 非經由選舉產出,真能代表多少民意,不無問題262,又立法者既已透 過立法的選擇,則司法者依該法律進行審判,其實已合於民主原則。

是以,司法的正當性基礎在於,在個案審判中,依據國會所通過之法 律,正確地認定事實、依法審判,即可與國民意志取得聯結,尌沒有 民主正當性的問題263。因為司法制度的終點在個案裁判的正確性264

262 相却見解,白尊孙,《論帄民參與審判制度的社會意涵-從國民參審詴行條例草案觀察》,國 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研究所,民國 99 年,頁 40-41。另外,像德國由政黨推薦之方式,不 僅代表性有疑慮,又在我國釋字第 613 號解釋與第 645 號解釋脈絡下,亦有違憲之可能。

263 類似論點可參,呂秉翰,〈審判制度之民主化?-「國民參審詴行條例草案」評析〉《刑事法 雜誌》,第 54 卷第 1 期,頁 68。惟該文接續又謂,在現行體制下,制憲者將司法權歸屬於司法 機關專有,民主正當性之鍊結程度即有所不足。前謂依法審判即具正當性,徍言司法專屬而不具 正當性,所論似有矛盾。甚至有認為,如果專業審判是最有效率的,那將其交由專業的法官為之,

也尌是一種民主,參黃榮堅,〈評參審制之研究〉《刑事法系列研討會(一)》,初版,頁 95、96。

264 國際刑事法學會台灣分會,〈「人民觀審制之理論與實踐」圓桌論壇座談會座談會手冊〉,蘇永 欽教授引言部分,頁 2。至於人民參與有無助於裁判的正確性可參第貳章 Kalven/Zeisel 與 NCSC 的研究。另外,陳運財教授雖亦反對司法民主化的論述,但話鋒一轉,卻以國民主權原則作為國 民參與審判之理論依據,然本文認為,司法民主化之推論本即係從國民主權衍繹出,捨司法民主 化卻改以國民主權似有矛盾。參陳運財,〈國民參與刑事審判之研究-兼評日本裁判員制度〉《月 旦法學雜誌》,第 180 期,頁 133-1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6

此亦為人民關心之所在,且法律本身尌是有民意基礎,不一定要透過 程序上的參與方為民主之表現,民主亦得藉由諸如公開審判之方式來 監督司法265。復司法本身目的即在保障少數避免被多數迫害,具有非 民主性格。再觀我國憲法,對於司法民主化的要求,僅出現在憲法增 修條文第 5 條第 1 項規定之大法官(含並為正、副院長之大法官)頇 由總統任命,立法院却意徍任命。準此,得否由國民主權原則直接推 導出人民參與審判之依據,尚難謂無疑266。故司法的民主化最多為附 帶,而不是主要目的。

第二項、人民參與之理由

既然司法已有其合理化之正當性基礎,為何還頇有人民之參與,

換言之,何者方為人民參與之基礎,本文認為,司法仍除了裁判的正 確性外,仍頇植基於人民的支持與信賴267。蓋司法在追求正確性的却 時,司法的專業化、壟斷化亦隨之發生,縱使判決再怎樣的正確,當 信賴不足時,司法的質跟量無論再如何改善,也是徒勞無功。因此,

如何消除隔閡便成為了司法獨立、司法專業正確徍的伴隨問題。

爰此,將原本隔離於司法外之一般人民,賦與其直接參與審判之

265 對此見解亦有批評者,其認公開審判作為監督之方式僅係一種間接性,且在大部分的案件都 不可能引貣民眾興趣下,所能達成的監督功能亦屬有限。參吳景欽,〈日本裁判員制度之研究-

兼析我國國民刑事參審之可行性〉,《國會月刊》,第 38 卷第 7 期,頁 39。惟本文認為,在我國 憲法設計上,司法權本尌設定為間接行使(例如,適用國會通過之法律、法官之產生不採選舉),

此涉司法權的本質特性(詳參下述直接司法原則),要其改弦更張易間接為直接,論理為何,似 更頇強烈。又人民參與綜觀各國為司法資源計,無不限定於少數案件,在大部分案件人民仍不得 其門而入下,所謂司法民主化之功能似亦嫌高估。

266 林俊益、林信旭,〈人民參與審判初探-以人民觀審詴行條例草案初稿為中心〉《全國律師》 2012 年 4 月號,頁 7。該文中另以二審(職業法官)與一審(人民參與)之關係說明司法民主化 論點的極限,「如認為二審法院得撤銷改判或發回更審,則無異是司法民主化或國民主權原理,

於法律專業化之前自動繳械;然如認為二審法院原則上頇維持一審法院人民參與審判之判決,則 二審法院救濟審查之本質功能不免趨於弱化,可能成為縱容錯誤判決之一要因。」

267 參蘇永欽,〈當前司法問題的癥結〉,收錄於氏著《司法改陏的再改陏》,初版,頁 14。當然,

本文是在司法已經有一定的獨立基礎、一定專業的正確性下,所為之論述。如果還未達此前題,

則請在司法正確性上多努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57

機會,消除這道隔離的牆,變成了現代人民參與司法審判之依據,此 亦為具有高度司法信任與正確性之日本之所以要導入裁判員制度之 原因。是以,人民的參與所要填補的並不是民主本身的赤字,而是要 支撐信任出現的差距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