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皇民化可以說是同化政策的極致表現。1919 年以前,日本統治臺灣的政策雖 有無方針主義的說法,但從前節的討論和以公學校的教育政策來看,日本殖民政 府是有形塑臺籍幼童日本臣民意識之意,因此稱為漸進主義較為適當。1918 年,

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提出同化主義;1919 年,臺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 正式在臺灣進行內地延長主義並且在臺灣實施同化政策,就教育層面而言,其實 就是對漸進主義時期形塑日本臣民意識的深化。

在日本殖民政府未正式實施同化政策之前,1918 年公學校的課程開始設置地 理科,即可顯現其同化政策的端倪。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公學校的教育曾經歷過 多次的修改,其中,1918 年的公學校規則改正有一項較為顯著的改變,就是增設 了地理科,設置目的是基於「使本島人知道帝國臣民之榮譽與幸福,有使之知我 國情之必要」,並於第五、六學年每週教授一小時。到了 1919 年,臺灣總督以 勅令第一號頒佈〈臺灣敎育令〉後,公學校規則再度改正,又提到了設置地理科 的目的,是在使學生了解有關日本與臺灣(原文使用本邦與本島)的自然與人文 相關知識,及日本國勢大要。先由臺灣本島的地勢、氣候、區劃、都會、產物、

交通等開始著手,而後逐漸擴及日本,並授予臺灣直接相關的南支那與南洋等地 的相關大要。146

146 臺 灣 教 育 會 , 《 臺 灣 教 育 沿 革 誌 》 , 頁 3 3 6 。

39

地理科在上述的教學目標下,歷經 1922 年日臺共學政策,至 1937 年實施皇 民化政策為止,其教科書的名稱及發行的時間如下表所列:

表 2-3 1937 年前公學校地理科教科書名稱及改訂時間

書名 改訂時間

《公學校地理書兒童用》卷一、卷二;《公學校地理書附圖》 1921

《公學校地理書兒童用》卷一、卷二;《公學校地理書附圖》 1923

《公學校地理書》卷一、卷二;《公學校地理書附圖》 1927

《公學校地理書第一種》卷一、卷二;《公學校地理書第二種》

卷一、卷二;《公學校地理書附圖》 1934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報》相關年份資料;蔡蕙光,〈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 教科書之分析〉,頁 18。

地理教科書配合其教學目標,根據許佩賢的比較研究,同化政策時期地理教 科書在呈現的方式上有三點改變,第一是從最初只教授臺灣、日本及南支那、與 南洋的地理內容,到後來增加國外地理的介紹。第二是對於日本地理部份,將「人」

的部分抽掉,僅留與產業有關的地名與數據,而對臺灣的地理,則從原先將臺灣 地區的住民分為日本人及外國人,其中日本人包含內地人(日本人)、臺灣人及 番人,但到了後來則刻意忽略不提臺灣地區的住民,只敘述某城市人口多寡,特 別在插圖中也從有人物到無人物,而只畫出公共建築物。第三則是原本將臺灣東 部描述為番人居住地,到後來排除使用「番」字。147

從地理科教授的內容可以得知,其目的是要使學生以了解臺灣為中心,而後 向外拓展至日本以及與臺灣關係密切的南支那(中國華南)、南洋等的相關地理 知識,在當時公學校的地理教科書裡,不論是哪一個時期,「中國」都是教科書 裡著墨最多的「外國」。透過上述地理科所傳達出來的是國家領土的概念,為臺 籍學童建構了一個關於國家空間上的想像以及國家形構的具體化。148從上述相關 研究可以發現,同化時期殖民政府地理科設置與教授的目的,是要使臺籍學童不 再具有臺灣原本是屬於中國領土的觀念,以強化臺籍學童日本臣民的意識。

地理科以外,歷史科亦是同化政策時期公學校課程新設置的科目。公學校裏 設置歷史科的時間,是在 1922 年總督府公布實施〈新臺灣教育令〉以及臺日共

147 許 佩 賢 ,〈 塑 造 殖 民 地 少 國 民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教 科 書 之 分 析 〉,頁 1 1 3 - 1 1 6 。 148 陳 慧 先 , 〈 華 麗 島 看 中 國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歷 史 、 地 理 科 的 支 那 意 象 〉 , 《 臺

灣 文 獻 》 , 6 2 . 3 ( 臺 北 : 2 01 1 年 9 月 ) , 頁 9 3 - 1 2 4。

40

學政策時才設置,根據 1922 年改正的公學校規則,歷史科設置的目的在使學童 了解國體之大要、涵養國民精神,包括日本建國體制、皇統無窮且萬世一系、歷 代天皇盛業、忠良賢哲事蹟、文化由來,及對外關係等大要。149在教科書的使用 方面,至 1937 年為止其教科書使用的情形如下表:

表 2-4 1937 年前公學校歷史科教科書名稱及改訂時間

書名 改訂時間

《公學校用日本歷史》上、下卷 1923

《公學校用日本歷史》上、下卷 1927

《公學校用日本歷史第一種》上、下卷;《公學校用日本歷史

第二種》上、下卷 1934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報》相關年份資料;蔡蕙光,〈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 教科書之分析〉,頁 18。

從歷史科教科書的內容來看,最重要的教授目的是要讓學童「認識國體」。

所謂「國體」,指的是近代日本所確立的國家體制,其內容是以萬世一系天皇為 中心,歷史教育就是要「奉戴萬世一系天皇之萬國無比」的國情,在此一日本「國 體」的原則下,日本史上人們過去生活的遺跡、人物與事件的發展過程被編寫成

「國體」的變遷史,150在此原則下,歷史教科書的主題有日本國家建國之體制、

天皇皇統之無窮、歷代天皇的盛業、忠良賢哲的事蹟、日本文化之由來、日本與 外國之關係等六大主題。151

在上述歷史教科書的主題內,臺灣與日本的關係即被放在日本國體歷史的一 環,而關於臺灣與中國則避免提及。歷史教科書中關於臺灣史的敘述相當稀少,

最早出現是在〈豐臣秀吉〉一課,其目的在暗示著日本與臺灣早有往來,使臺灣 學童對增進對日本的親近感。〈明治天皇〉一課敘述牡丹社事件,批評清國以番 人為化外之民為不願負責任的心態。〈明治天皇之四〉一課提及臺灣的平定,交 代臺灣成為日本領土之經過。152在這些關於臺灣歷史的敘述中,並沒有交代臺灣

149 臺 灣 教 育 會 , 《 臺 灣 教 育 沿 革 誌 》 , 頁 3 6 5 。

150 久 住 榮 一 、 藤 本 元 次 郎 , 《 公 學 校 各 科 教 授 法 》 ( 臺 北 : 新 高 堂 書 店 , 1 9 2 4 ) , 頁 1 9 6

151 蔡 蕙 光 ,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的 歷 史 教 育 — 歷 史 教 科 書 之 分 析 〉 , 頁 3 7 - 5 5 。 152 蔡 蕙 光 ,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的 歷 史 教 育 — 歷 史 教 科 書 之 分 析 〉 , 頁 6 3 - 6 7 。

41

與中國過去的牽連,僅在國體歷史發展的邏輯下,描寫日本與中國之間的關係。

透過這樣的歷史教學,使學童了解臺灣成為日本版圖的意義,從而培養學童愛鄉 心進而擴大為對日本之國家愛,153亦即以日本為中心的歷史來詮釋統治臺灣的合 理性與正當化,同時從學童開始來擺脫臺灣對中國的歷史情感。

在歷史科與地理科之外,漸進主義時期已有的課程,也都進一步地深化其同 化教育政策的內容。首先,對照國語科與漢文科這兩科語言學習的科目,可以發 現其深化同化政策的特色。漢文科的部分,早在 1918 年即把上課的時數從每個 禮拜 5 小時改為 2 小時,至 1922 年新的〈臺灣公學校學校規則〉發布,為了因 應「日臺共學」的政策,漢文改成每個禮拜兩小時的「隨意科」,也就是改為選 修,並且可視各地方的狀況,決定是否廢除漢文科。154

縮減漢文教學時數實際原因是為了涵養日本國民精神,因為縮減的時間主要 為國語科所替代,後者平均每週授課時數約 10 到 14 小時,為教學時數最長的科 目,而國語科教學主旨大致有「留意身體發展」、「施予德育」、「教授生活知 識技能」、「涵養國民性格」、「學習國語」等五項目標,而其最終的目的就是 要以日語取代漢文以及臺灣本土的語言。155

國語科的設置除了有取代漢文此一最終的目的之外,亦要加強臺灣人的語言 能力來強化殖民政府在臺灣實業的發展以及達成涵養國民精神的主旨。依據國語 科教科書的內容可發現其目的,國語教科書在 1919 年至 1937 年間曾歷經兩次的 改正,如下表所示:

表 2-5 1919 年至 1937 年公學校國語科教科書名稱及改訂時間

書名 改訂時間

公學校用國語讀本【第1種】 1923 公學校用國語讀本【第2種】 1930

資料來源: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 書的分析〉,《臺灣史研究》,4.2(臺北,1999),頁 12。

153 吳 文 星,〈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鄉 土 教 育 之 議 論 〉,收 入《 鄉 土 史 教 育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 臺 北 : 國 立 中 央 圖 書 館 臺 灣 分 館 , 1 9 9 7) , 頁 15 8 。

154 李 佩 瑄 , 〈 從 《 漢文 讀 本 》 看 日 治 時 期 公 學 校 漢 文 教 育 的 近 代 化 〉 (臺 北 :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臺 灣 文 化 及 語 言 文 學 研 究 碩 士 論 文 , 2 0 1 1 ), 頁 2 8 。

155 陳 虹 文 ,〈 日 本 殖 民 統 治 下 臺 灣 教 育 政 策 之 研 究 : 以 公 學 校 國 語 教 科 書 內 容 分 析 為 例 〉 ( 高 雄 :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 0 0 1 ) , 頁 6 4 - 6 5。

42

1919 年「臺灣教育令」公布前之國語讀本的獨特之處,在於出現有關日本政 府建設臺灣業績之宣傳教材,為了加強臺灣在實業發展目的中的角色,以實學性

(科學及實業方面)的教材比例最高,佔 37.2%,其中,又以商業的篇幅最多,

此與當時日本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大肆擴張有關。1561919 年之後,公學校使用 的國語讀本依舊有著較為強烈的臺灣色彩,內容除了職業、自然、地理和基礎科 學等內容外,也出現歷史故事和倫理道德,且有特意顯示日本力量和其優越性的 傾向。157此外,特別重視鄉土的教育,將臺灣鄉土實學性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 結合,比如〈茄子與胡瓜〉一文,除了比較兩者蔬菜花朵不同之外,還教導花粉 之傳播,讓此時期的教育在傳授新知的同時,也不忘宣傳日本統治臺灣所帶來的 進步,從而養成學童不僅要愛鄉而且要愛國的精神。158

此與當時日本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大肆擴張有關。1561919 年之後,公學校使用 的國語讀本依舊有著較為強烈的臺灣色彩,內容除了職業、自然、地理和基礎科 學等內容外,也出現歷史故事和倫理道德,且有特意顯示日本力量和其優越性的 傾向。157此外,特別重視鄉土的教育,將臺灣鄉土實學性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 結合,比如〈茄子與胡瓜〉一文,除了比較兩者蔬菜花朵不同之外,還教導花粉 之傳播,讓此時期的教育在傳授新知的同時,也不忘宣傳日本統治臺灣所帶來的 進步,從而養成學童不僅要愛鄉而且要愛國的精神。15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