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為了回應前面所提的問題與研究目的,以下列出與本文議題相關之既有研究,

作一重點式的回顧與檢討。

壹、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制度沿革之探討

戰前有關臺灣教育發展的論著,如吉野秀公的《臺灣教育史》37、臺灣教育 會編纂的《臺灣教育沿革誌》38、佐藤源治的《臺灣教育の進展》39等,有系統 地載述臺灣教育制度整備過程,但相對而言,較偏重基礎教育與實業教育,關係 臺灣師範學校的記錄相當貧乏,主要是相關法規、課程安排,除外便是簡單的設 立緣由、學生人數。

戰後的著作中,鶴見(E. Patricia Tsurumi)的《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1895-1945)40對於殖民教育帶給臺灣之影響有深入研究 的代表性論文著作,可惜的是,師範教育部份著墨甚少。李園會的《日據時期臺 灣教育史》41以時間軸為分割,介紹各個時期的制度、小學校、公學校、原住民、

中等教育、師範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內容相當詳細,李氏的《日據時期臺灣 師範教育制度》42和《日據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制度》43,描述了日治時期各項教 育制度,是能快速瞭解日治時期教育制度的最佳工具書。徐南號編的《臺灣教育 史》44依照教育行政、師範教育、職業教育、初等教育、中學教育、高等教育、

社會教育之演進,分別用明鄭及滿清時期、日治時期和戰後三個時期探討。其中,

「臺灣師範教育之演進」一章節與汪知亭的《臺灣教育史料新編》45的內容大同 小異,除了扼要地介紹日治時期的師範教育制度演進之外,同時也探討了一些教

37吉 野 秀 公 , 《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臺 灣 日 日 新 報 社 , 1 9 27 ) 。 38臺 灣 教 育 會 編 , 《 臺 灣 教 育 沿 革 誌 》 ( 臺 北 市 : 臺 灣 教 育 會 , 1 9 3 9 ) 。 39佐 藤 源 治 , 《 臺 灣 教 育 の 進 展 》 ( 臺 北 市 : 臺 灣 出 版 文 化 株 式 會 社 , 1 9 4 3 )。

40林 正 芳 (譯 )。E. P atric ia T sur u mi 著。《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教 育 史 》(J ap a ne se Co lo n i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T a i wa n , 1 8 9 5 -1 9 4 5 ), 宜 蘭 縣 : 財 團 法 人 仰 山 文 教 基 金 會 , 1 9 9 9 。 41李 園 會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國 立 編 譯 館 , 20 0 5 ) 。

42李 園 會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師 範 教 育 制 度 》 ( 臺 北 市 : 南 天 , 19 9 7 ) 。 43李 園 會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初 等 教 育 制 度 》 ( 臺 北 市 : 國 立 編 譯 館 , 20 0 5 ) 。 44徐 南 號 , 《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師 大 書 苑 , 1 9 96 ) 。

45汪 知 亭 , 《 臺 灣 教 育 史 料 新 編 》 ( 臺 北 市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 1 9 7 8 ) 。

10

育相關問題,例如培養臺籍公學校教員的原因、師範學校停辦的原因以及日治時 期師範教育的特點等等。林玉体的《臺灣教育史》46跳脫傳統時間先後順序的標 題安排或是依照教育機構的分別陳述,以作者自己獨特的見解論述日治時期教育 的發展,雖然沒有詳盡的教育制度描述,但其清晰的觀念能帶給讀者解讀教育史 時不同的視野。

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重點及特色有概括描述的《臺灣教育四百年》47,對當 時義務教育的施行有不少敘述,但因為篇幅較短,多以教育的大方向為主,無法 深入探討日治時期師範學校的情形。

貳、皇民化運動之探討

以皇民化政策為主的論文,像是論述日治時期各階段同化政策的吳玥瑜〈日 據時期臺灣同化政策之研究〉48。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 本對臺灣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49和〈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50,前者探討皇 民化政策的形成經過,和教育、文化等面向的政策內容,以及日本當局採取如此 積極同化政策對臺灣人的影響;後者將公學校讀本內容加以分析,指出教材配合 殖民統治的企圖。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

軍事動員〉51則是從治安、社會教化和軍事動員三面向關心戰時臺灣社會的狀況,

從戰時保甲制度壯丁團之演變,分析戰時體制下社會教化組織的變革與活動,最 後說明軍夫、志願兵和徵兵之概況,並輔以口述資料了解當時人民的心理狀況。

關於皇民化時期協力戰爭的組織或團體之研究,如陳大元〈日治時期臺灣教 化輔助團體之研究〉52,探討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培育教化輔助的團體,並說明這 團體的演變過程;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臺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

46林 玉 体 , 《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文 景 , 2 0 03 ) 。

47經 典 雜 誌 編 , 《 臺 灣 教 育 四 百 年 》 ( 臺 北 市 : 經 典 雜 誌 , 2 0 06 ) 。

48吳 玥 瑜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同 化 政 策 之 研 究 〉 ( 淡 江 大 學 日 本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 9 9 0 ) 。 49何 義 麟,〈 皇 民 化 政 策 之 研 究 ─ 日 據 時 代 末 期 日 本 對 臺 灣 的 教 育 政 策 與 教 化 運 動 〉(臺

北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日 本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 8 6 ) 。

50何 義 麟 , 〈 皇 民 化 期 間 之 學 校 教 育 〉 , 《 臺 灣 風 物 》 , 36 . 4 ( 臺 北 , 1 98 6 ): 頁 4 7 - 88。

51鄭 麗 玲 , 〈 戰 時 體 制 下 的 臺 灣 社 會 ( 1 9 37 - 1 9 4 5 ) ─ 治 安 、 社 會 教 化 、 軍 事 動 員 〉 ( 新 竹 市 : 國 立 清 華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 9 4 ) 。

52陳 大 元 ,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教 化 輔 助 團 體 之 研 究 〉 (臺 中 市 : 東 海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 9 99 ) 。

11

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53指出,皇民化後半期的重要任務在動員人民協力 戰爭,此研究試圖探討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和皇民奉公會在戰時動員期間的活動、

臺灣社會菁英和動員組織的關係。李國生的碩士論文〈戰爭與臺灣人:殖民政府 對臺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54則單獨針對軍事人力動員一項,從兵制改 變說明臺籍日本兵的性質,探討日本政府實際動員臺灣人民的過程。楊雅慧的〈日 據末期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婦女(1937-1945)─以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為分析中 心〉55,探討殖民政府教化女性、動員女性的政策。楊氏發現,在軍事動員下,

當所有的事物冠上「皇」字時,就已經賦予這些事物正當性,最後的結論指出,

日本政府針對女性實施的勞務動員,事實上,並沒有將女性帶入一個比較多元性 的職業領域。

臺大政治所的林繼文以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動員之背景因素,其論文〈日 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56,分析此時期日本在臺的戰爭動 員政策,動員範圍不只涵蓋軍事物資方便徵用而已,還有整個社會經濟結構之重 編。林氏指出,此動員性質並非專門針對戰爭,而是自殖民統治以來即具有的「連 續性」,包括總督專制、警察體制、殖民地經濟之壟斷等。

以上皇民化相關研究,雖然並沒有跟師範教育,甚至是教育有直接的關聯,

但其對皇民化政策的分析與理解,都是筆者在釐清皇民化運動的歷史脈絡以及演 變過程時,非常值得參考的各項研究。

參、公學校教育之探討

由於本論文欲探討臺灣師範生被形塑為皇民化工具的歷程,因此,成為師範 生之前的教育場所,以及從師範體系畢業後發揮其功用的舞臺─公學校,是必須 瞭解的課題。

祝若穎的博士論文〈日治時期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發展與對公學校教學法之

53江 智 浩,〈 日 治 末 期 ( 1 9 3 7- 1 9 4 5 ) 臺 灣 的 戰 時 動 員 組 織 ─ 從 國 民 精 神 總 動 員 組 織 到 皇 民 奉 公 會 〉 ( 桃 園 : 中 央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 9 9 7 ) 。

54李 國 生 , 〈 戰 爭 與 臺 灣 人 : 殖 民 政 府 對 臺 灣 的 軍 事 人 力 動 員 ( 1 9 37 - 1 9 4 5 )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 9 9 7 ) 。

55楊 雅 慧,〈 日 據 末 期 戰 時 體 制 下 的 臺 灣 婦 女 ( 1 9 3 7 -1 9 4 5 ) ─ 以 殖 民 政 府 的 教 化 與 動 員 為 分 析 中 心 〉 ( 新 竹 市 : 國 立 清 華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 9 4 ) 。

56林 繼 文 , 《 日 本 據 臺 末 期 ( 1 9 3 0 - 1 9 4 5 ) 戰 爭 動 員 體 係 之 研 究 》 ( 臺 北 縣 : 稻 鄉 , 1 9 9 6 ) 。

12 盛的 1919-1930 年、多元歐美教育思想與複合式教學法的 1931-1936 年、變質的 歐美教育思想與磨鍊育成教學法的 1937-1945 年。此論文試圖釐清影響臺灣頗深

13

化運動〉63則在一節中討論國語讀本的內容等,都是在探討日本政府如何藉由教 育體系灌輸意識型態及教科書對臺灣人民的影響。以上研究雖然是以公學校教育 為主,但皆有提及政策影響學校教師教學的部分,是本文要延伸研究時,必須要 參考的重要文獻。

肆、日治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

有關臺灣師範學校的研究,如教師講習所、國語學校、國語學校師範部、師 範學校等皆有相關論文提出,描述臺灣師範教育較為清晰且深入的論著中,以 1983 年吳文星的《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64一書最詳實。該書以殖民統 治政策為背景,將教育政策分為試驗時期、進展時期和強化時期,探討殖民地臺 灣師範教育機關的創設及其演變。此外,大量運用統計資料、報章雜誌與時人的 回憶記錄探討師範學校的師資、學生素質和課程教學,並對師範畢業生的就業等 課題有深入的探討,說明了師範教育對臺灣社會的影響,是研究日治時期臺灣師 範制度相當重要的作品,且吳氏也曾分別對日治初期臺中、臺南兩所師範學校的 發展為文論述65,亦是了解日本統治下師範教育發展脈絡的重要參考作品。

日治時期臺灣師範教育,若依照學校機關名稱來分類,大致上可用西元 1919 年頒布「臺灣教育令」為分界點,前期的師範教育機構被稱為國語學校66,後期 的被稱為師範學校。謝明如的〈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

67就是以研究「臺灣教育令」頒布前的師範教育為主,謝氏從學校史的角度出發,

63何 義 麟,〈 皇 民 化 政 策 之 研 究 ─ 日 據 時 代 末 期 日 本 對 臺 灣 的 教 育 政 策 與 教 化 運 動 〉 (臺 北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日 本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 9 8 6 )。

64吳 文 星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師 範 教 育 之 研 究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 1 9 8 3 ) 。

65吳 文 星 ,〈 日 治 時 期 舊 制 臺 中 師 範 學 校 之 探 討 ( 1 8 99 - 1 9 0 2 ) 〉,《 臺 灣 文 獻 史 料 整 理 研 究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南 投 : 臺 灣 省 文 獻 會 , 2 00 0 年 1 1 月 ), 頁 4 0 1 - 4 1 9。 吳 文 星 ,

〈 日 治 時 期 舊 制 臺 南 師 範 學 校 之 探 討 ( 1 8 9 9 - 1 9 0 4 ) 〉, 收 錄 於 張 清 榮 主 編 ,《 南 師 壹 百 年 》 ( 臺 南 市 : 國 立 臺 南 師 範 學 院 , 1 9 9 8 ) , 頁 1 1 3- 1 2 1 。

66西 元 1 8 9 9 年 , 在 臺 北 、 臺 中 、 臺 南 三 地 設 置 師 範 學 校 , 然 而 因 為 公 學 校 教 育 不 如 預 期 普 遍,師 範 學 校 畢 業 生 分 發 困 難,因 此 臺 北 和 臺 中 師 範 學 校 於 西 元 1 9 0 2 年 被 廢 校 , 臺 南 師 範 學 校 於 西 元 1 904 年 廢 校。國 語 學 校 於 西 元 1 9 0 2 年 再 次 成 為 主 要 的 教 師 培 育 機 構 。

67謝 明 如 ,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總 督 府 國 語 學 校 之 研 究 ( 1 8 9 6 - 1 9 1 9 ) 〉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2 0 0 7 ) 。

14

研究該校之組織沿革、校務發展、師資、教學訓育及畢業生表現,並以此闡釋該 校在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教育、統治行政和殖民地日語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吳 宏明〈日本統治下臺灣の日本人教員─臺湾総督府講習員をめぐって〉68一文,

研究該校之組織沿革、校務發展、師資、教學訓育及畢業生表現,並以此闡釋該 校在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教育、統治行政和殖民地日語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吳 宏明〈日本統治下臺灣の日本人教員─臺湾総督府講習員をめぐって〉68一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