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漸進主義時期的課程

臺籍教師做為未來日本治臺皇民化的工具之一,其日本臣民意識的形塑,在 公學校階段即已開始,不過這種意識的形塑並非一蹴可幾的,日本殖民政府採取 其階段性的措施,這個階段在初期是吳文星以 1918 年為界,稱為教育政策與師 範教育制度試驗時期,不過整體來說是符合以 1919 年為界的整體統治政策的漸 進主義時期。在此階段對於臺籍教師來源的公學校教育,也是採取一種漸進主義 的方式,以日臺文化共同學習的方式來形塑臺籍幼童日本臣民的意識。

在漸進主義時期,公學校設置了各式的課程,來達到形塑臺籍幼童日本臣民 意識的目的,其科目如下表:

表 2-2 1912 年公學校科目

資料來源:李光智,〈「國定」課程之研究:臺灣日治時期公學校課程的形成與發展(1895-1945)〉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頁 76-77。

在公學校的課程當中同化臺灣學童最高指導原則是「教育敕語」,「教育敕語」

由憲法規定為神聖天皇對臣民的道德要求,118是作為支持日本朝向近代國家發展 的精神基礎,具有「國家神道」教典的性質,其中所確立的國家觀,也奠定了天 皇的家父長性格,以及重視忠孝倫理的意涵。119

118 許 佩 賢 , 〈 塑 造 殖 民 地 少 國 民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教 科 書 之 分 析 〉 ( 臺 北 :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 9 9 4 ) , 頁 7 5 。

119 蔡 蕙 光 ,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的 歷 史 教 育 - 歷 史 教 科 書 的 分 析 〉 ( 臺 北 : 臺 灣 大

日治前期公學校各科目(1912)

修身 國語 算術 漢文 理科 體操 唱歌 農業 手工 圖畫 裁縫 家事

31

在「教育敕語」做為最高綱領的指導之下,總督府所編撰的各科教科書,都 含有同化臺灣學童日本臣民意識的內容,即便是漢文科的學習也不例外。漢文科 是保留下來做為臺灣傳統文化的學習的科目。1898 年的公學校規則第 11 條規定

「公學校教科課程表」,其中漢文是保留在「讀書科」當中,當時教授漢文的儒 家經典有三字經、論語、孝經、大學、中庸等。120在教授的時數方面第一至第六 學年教學每週時數均為 12 小時,其中一年級到四年級是以臺語文句讀音進行,

但是到了五、六年級則改以日語訓讀讀音教授。漢文的教授到了 1903 年總督府 發布「公學校規則改正」,把作文、讀書、習字一併納入國語科,而漢文則從讀 書科獨立出來單獨設立「漢文科」,121然而教學的時數卻減少成為每週只有 5 小 時,122而且四書、三字經等教材被廢除,而採用總督府出版的《漢文讀本》為指 定的漢文課本,其內容除了部分《論語》的章句之外,一律不採取儒家經典,大 幅降低漢人文化的特色。123

從公學校設置漢文科卻又更改教材及時數,可見殖民政府並非真心要保存漢 文,而是有其階段性,也是漸進式的目的。這個目的之一即如前節所述,是要爭 取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及社會領導階層的支持,因為公學校並非義務教育,並沒有 強制力可以強迫學童入學,因此設置漢文科即可吸引臺人子弟入學,與當時的傳 統書房競爭。同時也透過漢文的學習作為過渡手段,藉此實行日本殖民政府同化 臺灣人的目的,因為臺日兩地都使用漢文,學習漢文也有助於學習日文,而漢文 的學習,到了高年級之後又改為日文讀音來學習,這又可加強學童的日文程度,

是一種一舉二得的做法。

漢文科的設置是暫時性或工具性、手段性的做法,其真正的目是要同化臺灣 人,而要同化這些臺灣學童則有賴於其它科目的傳授。首先最重要的科目是國語 科目的傳授,整個日治時期國語教科書總共發行過五期的教科書,而在 1919 年 之前則有兩期。初期臺灣公學校使用的國語教科與日本國內並不相同,這期的教 科書於 1900 年發行,這套臺灣總督府編修的第一套國語教科書以「國民讀本」

命名,內容與皇室、愛國、忠君、神話、衛生有關,也有包括日常會話、德行與 普通知識等相關的內容。在編排上,前四冊皆有中日對照譯文,後幾冊則中日文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 0 0 0 ) , 頁 3 8。

120 臺 灣 教 育 會 編 , 《 臺 灣 教 育 沿 革 誌 》 ( 臺 灣 教 育 會 , 1 9 3 9 ) , 頁 2 3 2 。 121 臺 灣 教 育 會 編 , 《 臺 灣 教 育 沿 革 誌 》 ( 臺 灣 教 育 會 , 1 9 3 9 ) , 頁 2 5 8 - 2 6 0 。 122 李 園 會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初 等 教 育 制 度 》 ( 臺 北 , 2 0 0 5 ) , 頁 7 6 。

123 川 路 祥 代 ,〈 殖 民 地 臺 灣 文 化 統 合 與 臺 灣 傳 統 儒 學 社 會( 1 8 9 5 - 1 9 1 9 )〉( 臺 南 市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 , 20 0 2 ) , 頁 3 8 ~ 3 9 、 1 3 5 ~ 1 36 、 1 5 6、 1 6 0 。

32

交替使用,並出現以日本文字介紹臺灣的插圖。而 1913 年開始的第二期教科書 則與日本國內版本一致,名稱為「公學校用國民讀本」,此期初次出現「編纂趣 意書」,規範教科書內容編排的依據以達標準化,區分為「道德」及「智能」兩 大類,內容的規定大致接近小學校,與前一期讀本不同之處在於受日俄戰爭的影 響而大幅增加國家道德方面的比例。124

漸進主義時期日本在臺灣施行國語教育,其最終目的是要以日語取代臺灣本 地的語言。對於日本殖民政府而言,國語教育有助於傳達與理解政令內容,有助 於統治臺灣,此外透過國語教育不但能作為統治工具之一,也能傳達意識型態,

因此有必要先訓練出一批懂日語的臺灣新世代,其優秀者可以往上就讀師範學校 等中等學校以上教育,未能往上就讀者在地方上也能發揮傳達日本臣民意識的種 子,此種日語推廣的過程相徵著一種國家權力的逐漸集中。125

在國語課程之外,另一科較重要的科目為修身。修身科在公學校設立後之初 期,修身科每週授課的時數為 1-2 小時,但是並無固定的教科書,不過其修身科 所欲培養的德性的原則是以「教育敕語」為原則,亦即其所培養的人倫道德是以 忠君為前提,同時修身教育課程中重要的一環,因為各科都必須融入修身教育,

因此道德教育是普遍存於各科中。126到了 1910 年總督府發行了公學校修身科教 授資料共有三本,但是這三本資料雖然類似教科用書,但並不是供兒童使用的,

不能算是正式的教科書,不過一般學者皆把其列為第一期修身科的教科書,因為 它可供公學校教授修身科的參考。直到 1914 年總督府才發行了供公學校中使用 的修身教科書,這是所謂第二期的教科書,根據《1914 修身書卷一至卷四編纂趣 意書》,其選取的德目是基於教育敕語之旨趣,同時要因應兒童心理之發展與臺 灣的情況,在這個旨趣之下其的德目主要有 1.國民精神之涵養;2.順從;3.誠實;

4.勤勞等四項德目。127

從上述四項德目來看,除誠實與勤勞屬於培養學童個人的道德修養,而國民 精神與順從這兩項德目則有培養日本臣民意識的目的。國民精神與順從這兩個德

124 許 佩 賢 , 〈 塑 造 殖 民 地 少 國 民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教 科 書 之 分 析 〉 ( 臺 北 :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 9 9 4 ) , 頁 8 5 - 1 3 2 。

125 陳 虹 文 ,〈 日 本 殖 民 統 治 下 臺 灣 教 育 政 策 之 研 究 : 以 公 學 校 國 語 教 科 書 內 容 分 析 為 例 〉 ( 高 雄 :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 0 0 1 ) , 頁 6 4 - 6 5。

126 許 佩 賢 , 〈 塑 造 殖 民 地 少 國 民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教 科 書 之 分 析 〉 ( 臺 北 :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 9 9 4 ) , 頁 4 7 - 4 8 。

127 周 婉 窈,〈 失 落 的 道 德 世 界 - 日 本 殖 民 統 治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修 身 教 育 之 研 究 〉,《 臺 灣 史 研 究 》 , 8 . 2 (臺 北 , 2 0 0 1 ) , 頁 1 - 6 3 。

33

目在內容培養日本臣民意識的途徑是將臺灣與日本做聯結,例如在「皇室」一文 中,以能久親王作為教材,將能久親王被塑造成為臺灣文明犧牲奉獻的偉人。根 據學者研究關於培養國民精神的課文,如國家、國歌、國旗、神道信仰、皇室、

忠君愛國等等的課文,總計有 23 課,比例佔所有課文的 19.4%。128由此可見修 身科不僅是做為個人修身的道德修養,也是依附在國家的倫理之下,使得修身教 科書也充滿著了同化的意識型態。

日本殖民政府在書本知識的科目之外的藝能科與校園內外的儀式活動,也有 漸進式培養日本臣民意識的意涵。其中藝能科的唱歌,1898 年公學校設立時,即 被列為必修科,但到了 1904 年公學校規則改正時,將唱歌改為選修科,直到 1921 的才恢復為必修科。在 1898 年必修科的時期,由於殖民初期唱歌科並未受到統 治當局的重視,因此當時尚未有統一的唱歌教科書,在臺教師乃取用日本內地教 材進行授課。到了列為選修之後,1905 年臺灣總督府出版了《唱歌教授細目》做 為公學校用的唱歌教科書,1915 年又出版了《公學校唱歌集》。129

《唱歌教授細目》及《公學校唱歌集》做為漸進主義時期的唱歌教科書,其 中 1915 年之後《公學校唱歌集》在其序言中指出:「本教科書的題材、歌詞、

曲譜的難易度是配合國語讀本」,顯現唱歌有輔助日語學習的功用。在其歌詞內 容上,劉麟玉將之分為三大類,分別為 1、大自然(含動物、植物、風景);2、生 活(遊戲、民間傳說、儀式活動);3、國民精神(皇族、歷史人物、軍歌),三大類 之外為其他主要是一些現代知識的內容,劉麟玉將其分類分析後,發現《公學校 唱歌集》中大自然類佔 24%,生活類 24%,有 48%的歌詞是屬國民精神類。130

在公學校中唱歌教育雖然是選修科,但仍具有培養日本臣民意識的功能。唱 歌教育除了可以提升學童的音樂素養以及矯正兒童日語發音,輔助日語的學習之 功能之外,在漸進主義時期是推行國語、宣揚日本風俗文化及同化臺灣人成為日

128 祝 若 穎 ,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修 身 科 之 德 育 與 同 化 的 取 向 研 究 〉 ( 嘉 義 縣 :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 0 05 ) , 頁 7 8。

129 頼 美 鈴 , 〈 日 治 時 期 臺 湾 音 楽 教 科 書 研 究 〉, 日 本 交 流 協 会 歷 史 研 究 者 交 流 活 動 研 究 成 果 報 告 書 , 20 0 1 年 9 月 。 取 自

129 頼 美 鈴 , 〈 日 治 時 期 臺 湾 音 楽 教 科 書 研 究 〉, 日 本 交 流 協 会 歷 史 研 究 者 交 流 活 動 研 究 成 果 報 告 書 , 20 0 1 年 9 月 。 取 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