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定義與範圍

第 一 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定義與範圍

壹、研究動機

我看過自己的外祖父是用怎樣珍藏的心、小心翼翼地翻閱著他的公學校畢業 紀念冊,一邊述說著他對公學校教師既尊敬又感念的心情。對外祖父而言,有機 會用日語交談、或者是一時興起地唱日本軍歌、又或者是因為視力退化不得不掛 著老花眼鏡閱讀日文書寫的日本歷史,他那原本因病飽受折磨的身體,似乎就有 精神了起來。同樣生於日治時期的外子祖父曾經是日本航空隊隊員〈即後來的神 風特攻隊〉,他曾跟我們晚輩聊到當時在農業學校就讀時,他的老師鼓勵學生們 從軍時的慷慨激昂,以及當時的從軍氣氛:「不光是十七、八歲的青年,下至十 一、二歲,大家都因為有機會得以參與『聖戰』而熱血沸騰。能為親人國土犧牲 就死,是自尊的表率,也是我們現下年輕人的義務。」甚至在他考上飛行學校,

要出發至日本受訓時,鄰居們還擠滿羅東火車站,揮舞日本國旗、喊著口號,以 他為榮,激昂地為他送行。

除了上述兩位長者之外,林景明先生在《日本統治下臺湾の「皇民化」教育

─私は十五歳で「学徒兵」となった》一書中,如此描述當年想從軍的心情:「如 果我是大人,我一定會很高興地加入志願兵」、「就算戰死,能進入靖國神社不 是很棒嗎?」1他們三人,一人出生於西元 1924 年(大正 13 年)的臺北瑞芳,一人 出生於西元 1926 年(昭和 1 年)的宜蘭羅東,另一人出生於西元 1929 年(昭和 4 年) 的臺北新莊,三人一輩子都不認識彼此,沒見過面,也沒說過話,但卻有許多共 同點:皆出生於日治時期、都曾接受過日治末期的初等教育、日語流利,以及都 曾經有一顆願意為殖民統治者奉獻自己的心。每當回憶起外祖父和外子祖父述說 歷史的模樣,腦海中浮現的總是他們發自內心興奮的神情,以及用鏗鏘有力的聲 調,口沫橫飛地夾雜使用臺語、國語(北京話)及日語三種語言。然而,如今臺灣 脫離日本統治已超過一甲子,是什麼原因,讓當年明知自己是被殖民者,在對日

1林 景 明 ,《 日 本 統 治 下 臺 湾 の「 皇 民 化 」教 育 ─ 私 は 十 五 歳 で「 学 徒 兵 」と な っ た 》( 臺 北 市 : 鴻 儒 堂 , 19 9 9 ) , 頁 5 4 。

2

本殖民統治是有清楚意識的情況下,卻仍然願意為殖民者犧牲?是什麼原因,讓 殖民統治者在他們心中有一個這麼重要的位置?如果說「皆曾受過日治末期初等 教育」是一個目前看來最具體的影響因素,那麼,負責教育他們的教師們,又曾 經接受過怎樣的教育洗禮?是在怎樣的環境與制度下,讓他們有能力完成其教育 任務?

林景明先生在書中如此描述他的學校生活:三年級的班導師為一位日本女教 師,一開始就教他們要對為國打仗士兵充滿感激之意2的歌曲和遊戲;作文課3時,

最常讀的作文範本則是送給戰場士兵的慰問文。同一年,這位老師禁止他們說臺 語,有趣的是,當老師詢問是否有人說臺語時,林氏竟舉手回答大家都在說,老 師則流露出悲傷的神情。升上四年級後,班導師改為一位臺灣男教師,經常將中 日戰爭後總督府文教局發行的《光輝的日之丸》4小冊子以獎勵為由,發給成績 優良、言行得宜的學生,依照林氏的描述,這本小冊子的內容,主要以在大陸戰 線的英勇戰士的傳記為主,偶爾穿插捐獻國防獻金的老人美談以及日德義三國同 盟的國際新聞等。五年級時,林氏已能在幾日內就讀完教師專用百科全書的日本 史部分。當老師問「為何忠孝一致?」時,他舉手回答:「因為我的祖先為天皇 陛下盡忠義,我若對天皇陛下也盡忠義,那就是繼承祖先的遺志,所以忠孝一致。」

這樣的觀念,不同於認為君主是可以替換的老子或孔子的想法,此為呼應擁戴萬 世一系天皇的日本人觀念,認為君臣關係和親子關係一樣皆無法改變,所以認為 忠孝一致。林氏如此描述當時的自己「總而言之,那時的我可以說是『皇民化』

教育的模範生吧!」5

根據何義麟的研究,「皇民化」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元 1936 年度的臺南州《社 會教育要覽》6,而此詞所要強調的社會教育之目的是,要將臺灣人同化為忠良 的日本臣民。7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從初期的游擊戰,之後的一連串事件:北

2原 文 : 肩 を 並 べ て 兄 さ ん と 、 今 日 も 学 校 へ 行 け る の は 、 兵 隊 さ ん の お か げ で す 。 お 国 の た め に 戦 っ た 兵 隊 さ ん の お か げ で す 。 ( 譯 : 今 日 能 與 哥 哥 一 起 並 肩 上 學 , 是 托 士 兵 們 的 福 。 為 國 打 仗 的 士 兵 們 的 福 。 )

3原 文 : 綴 り 方 。 4原 文 : 輝 く 日 の 丸 。

5林 景 明 ,《 日 本 統 治 下 臺 湾 の「 皇 民 化 」教 育 ─ 私 は 十 五 歳 で「 学 徒 兵 」と な っ た 》( 臺 北 市 : 鴻 儒 堂 , 19 9 9 ) , 頁 2 8 - 3 3 。

6臺 南 州 , 《 臺 南 州 社 會 教 育 要 覽 》 ( 臺 南 : 臺 南 州 共 榮 會 , 19 3 5 ) 。

7何 義 麟 ,〈 皇 民 化 政 策 之 研 究 ─ 日 據 時 代 末 期 日 本 對 臺 灣 的 教 育 政 策 與 教 化 運 動 〉( 臺 北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日 本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 8 6 ) , 頁 5 。

3

埔事件、林杞埔事件、土庫事件、苗栗事件、大甲事件、西來庵事件、霧社事件 等,抗日運動可以說是此起彼落,然而,卻在中日戰爭後,臺灣政治運動和民族 運動幾近消失。與中日戰爭有明顯密切關係的皇民化政策,想必也有影響當時的 社會氛圍和思潮。8西元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隨即在西元 1938 年宣布「國 家總動員法」以因應戰爭及確立國防經濟體制需要。西元 1939 年臺灣總督小林 躋造正式宣布,要透過所有行政體系在臺灣推行「皇民化」、「工業化」、「南 進化」,9「皇民化」正式成為殖民政府對臺灣的殖民政策。臺北師範學校教諭 佐藤源治曾說:「對於皇民鍊成之新開始,值得一提的有三項,國民學校制度之 實施、皇民奉公會之設立,以及志願兵制度之施行。」10由此可見,學校教育確 實是為達成皇民化政策目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如果說,臺灣人有日本化的傾向,

是受「皇民化教育」的影響,11然而,要讓國民學校發揮其皇民鍊成的功用,必 須先讓皇民化教育的執行者─教師,能夠正確地貫徹此時期的政策信念。那麼,

培養教師的教育機關─師範學校,在日治時期皇民化的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 色?又施行著怎樣的教育來培養未來的臺籍教師呢?

日治初期,日本採行的統治策略是厲行軍政,以軍事與警察的統治體制肆行 其武力彈壓,然而,日本統治者同時也了解,光靠武力是無法穩固新領土的。12日 本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曾投稿表示,臺灣的重要性在於其地理位置13和殖產利益

8何 義 麟 ,〈 皇 民 化 政 策 之 研 究 ─ 日 據 時 代 末 期 日 本 對 臺 灣 的 教 育 政 策 與 教 化 運 動 〉( 臺 北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日 本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 8 6 ) , 頁 6 。

9〈 本 島 人 の 皇 民 化 こ そ 新 臺 湾 建 設 の 第 一 義 上 京 の 途 次 小 林 総 督 車 中 談 話 〉,《 臺 灣 日 日 新 報 》 , 19 3 9 年 05 月 2 0 日 , 夕 刊 。

10佐 藤 源 治 ,《 臺 灣 教 育 の 進 展 》( 臺 北 市 : 臺 灣 出 版 文 化 株 式 會 社 ,1 9 4 3 年 ) ,頁 159。

11林 玉 体 , 《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文 景 , 2 0 03 ) , 頁 1 2 9 。

12鎮 壓 武 裝 抗 日 的 討 論 , 見 C h i n g- c h i h C h e n , “ J a p a n e s e S o c i o - P o l i t i c a l C o n t r o l i n T a i w a n , 1 8 9 5 - 1 9 4 5 ” , P h . D .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H a r v a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 1 9 7 3 , p p . 7 ~ 6 8 。 13福 澤 諭 吉 於 西 元 1 8 9 4 年 1 2 月 5 日 , 在 『 時 事 新 報 』 發 表 「 指 令 割 讓 臺 灣 之 理 由 」 的

社 論 : 「 臺 灣 是 我 ( 日 本 )臥 塌 旁 的 鼾 聲 , 為 了 維 持 永 久 和 平 , 把 它 收 歸 我 有 , 乃 日 本 最 大 要 務 , 令 其 割 讓 該 地 , 豈 有 敢 置 一 具 非 議 者 ? 我 輩 敢 說 , 不 是 為 了 日 本 的 關 係 要 掠 取 臺 灣 , 而 只 是 為 謀 我 邊 境 沖 繩 的 安 全 , 徹 底 斷 絕 支 那 人 的 野 心 。 這 是 警 戒 邊 境 的 正 當 防 衛 手 段 之 一 , 希 望 世 人 不 要 忽 視 此 軍 國 的 大 道 理 。 」 轉 引 自 許 介 麟 ,《 福 澤 諭 吉 : 對 朝 鮮 、 臺 灣 的 謀 略 》 ( 臺 北 市 : 文 英 堂 , 2 0 09 ) , 頁 4 1 。

4

5

主義、實用主義等自由思想不斷湧入,將之視為圭臬者也不在其數,但「明治政 府的建國理念卻自始即崇尚德國式的國家主義、國權主義思想」20,日本從當時 德國的政治成績看出,教育是富強國家的重要條件,若國民教育是基礎,則師範 學校就是奠定基礎的推手。然而在國家主義和國粹主義的影響下,儘管日本在教 育制度和形式仿造歐美,精神上卻是貫徹天皇專制政治,以天皇至上、國家主義 與軍國主義為教育宗旨。國民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在灌輸其忠君愛國,為天皇犧 牲自我的觀念。21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對內極權及對外侵略聲勢益張,1931 年「九一八事變」的 發生,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哨戰,也是日本開始實施軍國主義體制的開 端。22此一事變的發動和「滿洲國」的建立,顯示政黨政治的衰弱、日本軍部的 抬頭與法西斯主義的強化,同時,也是日本政府為日後戰爭積極作準備的起點。

231937 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臺灣正式進入「戰時體制」24,日治末期(1937~1945 年)恐怕是宣揚這種教育目的,史無前例地,力量最為集中的年代。學者矢內原 忠雄說:「殖民地統治是宗主國政治、傳統及文化的投影。通常是以該國的社會 型態、政治思想、文化特徵為基礎而架構成形。」25本來,殖民地統治政策就有 其源自於殖民母國的框架,然而,隨著世界情勢以及日臺之間關係的變化,日治 時 期 殖 民 政 策 與 教 育 政 策 的 演 變 也 從 綏 撫 時 期 的 無 方 針 及 漸 進 主 義 ( 西 元 1895~1919 年),轉變成文治時期的內地延長主義(西元 1919~1937 年),最後是皇 民化時期的軍國民主義和皇民化運動(1937~1945 年)。26而臺灣的現代教育和師範 教育便是發韌與奠基於這樣的殖民統治年代。27研究日治時期師範教育可說是先 驅且詳實的《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作者吳文星將教育政策與師範教 育制度之演變分為試驗時期(1895~1918 年)、進展時期(1919~1936 年)、強化時期 (1937~1945 年)。由此可知,臺灣師範教育也在日本治臺的五十年間隨著政策變

20林 明 德 , 《 日 本 近 代 史 》 ( 臺 北 市 : 三 民 書 局 , 2 0 04 ) , 頁 2 5 1 。 21林 明 德 , 《 日 本 近 代 史 》 ( 臺 北 市 : 三 民 書 局 , 2 0 04 ) , 頁 2 5 9 。 22林 明 德 , 《 日 本 近 代 史 》 ( 臺 北 市 : 三 民 書 局 , 2 0 04 ) , 頁 1 8 6 。

20林 明 德 , 《 日 本 近 代 史 》 ( 臺 北 市 : 三 民 書 局 , 2 0 04 ) , 頁 2 5 1 。 21林 明 德 , 《 日 本 近 代 史 》 ( 臺 北 市 : 三 民 書 局 , 2 0 04 ) , 頁 2 5 9 。 22林 明 德 , 《 日 本 近 代 史 》 ( 臺 北 市 : 三 民 書 局 , 2 0 04 ) , 頁 1 8 6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