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臺灣師範生皇民化的形塑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時期臺灣師範生皇民化的形塑之研究"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玉体 博士 林建福 博士. 日治時期臺灣師範生皇民化的形塑之研究. 研究生:葉律均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二月.

(2)

(3) 日治時期臺灣師範生皇民化的形塑之研究 摘要 本文以日治時期的臺籍師範生為研究對象,著重在師範教育之皇民化養成。 本文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介紹本論文以及架構;第二章,試圖解釋殖 民政府如何收編公學校中優秀的臺籍精英份子進入師範體系,並對皇民化時期前 的教育制度進行概述;第三章進一步探討,受同化教育及後來受皇民化教育的公 學校臺籍生,在師範學校如何被進行皇民化意識的強化、如何被收編為日本殖民 政策皇民化政策下的工具;第四章要訴說的概念是,師範學校的學生其本身受了 同化政策或皇民化政策的意識型態,而畢業後成為老師如何再複製此一意識型態, 為殖民政府再製皇民化意識的殖民地人民;第五章則是結論的部分,從本文的探 討可以顯示二點的結論,第一是透過師範學校來源的研究可以發現,師範學校具 有收編與運用臺籍精英的目的與功能。第二是透過師範學校的教育,以及畢業後 成為教師的歷程,可以發現殖民政府對師範生及其所訓練的教師,如何進行皇民 化意識的編碼與再製。 從上述兩點結論申論到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後,國民政府在臺灣進行威權 體制的黨化教育,可以發現國民政府不僅全面接收了師範學校的硬體設施,同時 在內容上也完全繼承師範體系的功能,也就是師範學校沒有被移為它用,仍是被 國民政府做為訓練初等教育師資的機關,這可說是國民政府黨化對皇民化的延續。 從此可知,不論是皇民化或黨化,師範體系都有其國家教育的特殊性、重要性、 灌輸與洗腦功能,和「政治─教育」的霸權功能。. 關鍵字:日治時期、師範教育、皇民化、公學校、教師. I.

(4) II.

(5) A Study of Imperialized Normal Education in Taiwan(1895-1945)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Chapter 2 intends to explain how the normal schools recruited Taiwanese elites from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and gives a rough description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ies during the pre-Kouminka period. Chapter 3 explores how the ideology of Kouminka was intensified into Taiwanese students in the normal schools, who had undergone "the assimilating-education policy" in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and enlisted them for the tools of Japan colonial policy. Chapter 4 explores how Taiwanese graduates from the normal schools, who started to work as teachers in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duplicated the ideology of Kouminka and reproduced Taiwanese colonized with the ideology of Kouminka.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After WWII, Japan lost the war and Taiwan is taken over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us, this chapt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ormal education under the ideology of Kouminka and of 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last chapter, on one hand, we can tell that the government of R.O.C. inherited not only the facilities but also the educational (or political) purposes and functions of the normal schools what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descended.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see how the government of R.O.C. altered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Kouminka ideology in the normal schools to the ideology of 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 keywords: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Normal Education, Imperializatio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II.

(6) IV.

(7) 謝誌 這篇論文的生成,首先必須感謝林玉体老師,他在<臺灣教育史研究>課程中 生動且富有生命力的講課,開啓了我對臺灣教育與歷史的興趣,確定了我的研究 方向。另外,感謝林建福老師在我撰寫論文的期間,耐心地指導我、不斷地鼓勵 我,讓我有繼續完成論文的動力。感謝臺史所的許佩賢老師和蔡錦堂老師,熱心 且溫暖地指導我這位史學門外漢研究方法,以及日文史料的讀法,讓我在短時間 內體驗到歷史的浩瀚,並精進日文能力。感謝口試委員溫振華老師,不辭千里地 從臺南北上,不論是在計劃口試或學位論文口試,不藏私地分享多年來的研究心 得與提供建議,讓我受益良多。曾經教授、指導過我的周愚文老師、方永泉老師、 洪仁進老師、簡茂發老師、葉坤靈老師、李玉馨老師和鄭淑惠老師,教育所的兩 年半時光,充分地感受到你們對學生發自內心的關懷與愛,是我進師大最難忘懷 的驚訝與感動。感謝曾經跟我一起修課的教育所和臺史所同學,讓我在學習(又或 者是吃喝玩樂?)的過程中不曾孤單,尤其是從入學第一天到畢業前夕從未停止為 我擔心的映文,感謝妳一路的照顧,還有口試時特別抽空擔任助手的錡宏和喬元, 有你們的陪伴和幫忙,讓我在偌大的會議室覺得安心許多,不至於手足無措。感 謝教育所辦和臺史所辦的助教們,因為你們的協助,讓我在求學過程變得簡單。 感謝我的父母、我的婆婆、我的姊姊們,以及承璋,謝謝你們這麼疼我、愛 我、支持我,讓已邁入初老年齡的我,還可以體會單純的學生生活。最後,謝謝 呂沛勳,我的先生,謝謝你一路的陪伴,謝謝你一個人擔起經濟的重擔,謝謝你 除了擔起經濟重擔之外,還要消化我有時沮喪、有時難過、有時煩悶的情緒,我 愛你,之後我會更加努力,和你一起努力! 完成這本論文,要感謝的人太多了,若要全部都列出來,恐怕又是另外一本 論文!因此,請容許我寫到這裡,並藉此機會,再次鄭重地跟您說聲謝謝,並祝 您幸福快樂、心想事成。. 葉律均. 謹誌. 2013.01.21.. V.

(8) VI.

(9) 目次 中文摘要 ................................................ ................................................ I 英文摘要 .............................................. .............................................. III 謝誌 .................................................... .................................................... V 表次 ................................................... ................................................... IX 圖次 ................................................... ................................................... IX 第一章 緒論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定義與範圍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 ........................................................................ 1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21 第二章 皇民化工具的來源— 皇民化工具的來源—師範生同化教育的預備(1895 師範生同化教育的預備(1895(1895-1937) 23 第一節 公學校制度的形成.................................................................... 23 第二節 漸進主義時期的課程 ............................................................... 30 第三節 同化時期的課程 ........................................................................ 38 第三章 皇民化意識的強化— 皇民化意識的強化—師範學校的教育與生活(1896 師範學校的教育與生活(1896(1896-1945) 47 第一節 從國語學校到師範學校(1896-1922)........................................ 47. vii.

(10) 第二節 日臺共學時的師範教育(1922-1933)........................................ 53 第三節 皇民化形塑的師範教育(1933-1945)........................................ 60 第四章 皇民化意識的再製— 皇民化意識的再製—臺籍師範畢業生在公學校中的角色 . 67 第一節 臺籍教師身份角色的轉變 ....................................................... 67 第二節 皇民化時期的公學校課程(1937-1945).................................... 76 第三節 傳達國家意識型態的工具 ....................................................... 87 第五章 結論— 結論—兼論戰後臺灣黨化教育下的師範學校 ............ 93 第一節 同化到皇民化的殖民本質 ....................................................... 93 第二節 皇民化教育的延續─黨化教育 ............................................... 9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 ....................................................... 103. viii.

(11) 表次 表 2-1 表 2-2 表 2-3. 公學校與書房之統計.................................................................. 28 1912 年公學校科目 ..................................................................... 30 1937 年前公學校地理科教科書名稱及改訂時間 ..................... 39. 表 2-4 表 2-5 表 2-6 表 2-7. 1937 年前公學校歷史科教科書名稱及改訂時間 ..................... 40 1919 年至 1937 年公學校國語科教科書名稱及改訂時間........ 41 1922 年至 1937 年公學校修身科教科書名稱及改訂時間........ 42 1921 年至 1937 年公學校唱歌科教科書名稱及改訂時間........ 43.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公學校合格教師證書種類及工作範圍 ...................................... 70 日治時期合格教師及代用代師人數統計表.............................. 71 皇民化時期修身科教科書改訂表.............................................. 76 皇民化時期國語科教科書改訂表.............................................. 77. 表 4-5 表 4-6 表 4-7. 各期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結果比例表...................................... 78 皇民化時期歷史科教科書改訂表.............................................. 80 皇民化時期地理科教科書改訂表.............................................. 84. 表 5-1. 臺灣省師範學校普通師範科教學科目表 .................................. 98. 圖次 圖 2-1 圖 2-2 圖 2-3 圖 2-4 圖 3-1. 豐原郡內埔公學校之音樂科上課情形...................................... 34 日治時期臺北安坑公學校的朝會圖.......................................... 36 升旗禮儀之行注目禮 ................................................................. 36 基隆市小公學校內地旅行紀念.................................................. 38 《臺灣民報》關於北二師臺籍生抗議之記載.......................... 58. 圖 3-2 圖 3-3 圖 3-4. 北二師範校外軍事講習之記載.................................................. 62 〈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規則中改正〉...................................... 63 〈學徒勤勞令〉.......................................................................... 65. 圖 3-5 圖 4-1 圖 4-2 圖 4-3. 〈臺灣總督府青年師範學校規則〉.......................................... 66 〈臺灣公學校教員檢定及免許狀規則〉.................................. 69 屏東長興公學校師生照.............................................................. 75 漳和公學校歷史科上課情形...................................................... 81. 圖 4-4 圖 4-5 圖 4-6 圖 4-7. 大溪宮前國民學校歷史科上課情形.......................................... 82 太平國民學校歷史科上課情形.................................................. 83 1939 年田尾公學校地理科上課情形 ......................................... 85 公學校美術課本之日本國旗「日之丸」.................................. 86 ix.

(12) 圖 4-8. 公學校美術課本之日本戰鬥機.................................................. 87. x.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定義與範圍. 壹、研究動機 我看過自己的外祖父是用怎樣珍藏的心、小心翼翼地翻閱著他的公學校畢業 紀念冊,一邊述說著他對公學校教師既尊敬又感念的心情。對外祖父而言,有機 會用日語交談、或者是一時興起地唱日本軍歌、又或者是因為視力退化不得不掛 著老花眼鏡閱讀日文書寫的日本歷史,他那原本因病飽受折磨的身體,似乎就有 精神了起來。同樣生於日治時期的外子祖父曾經是日本航空隊隊員〈即後來的神 風特攻隊〉,他曾跟我們晚輩聊到當時在農業學校就讀時,他的老師鼓勵學生們 從軍時的慷慨激昂,以及當時的從軍氣氛:「不光是十七、八歲的青年,下至十 一、二歲,大家都因為有機會得以參與『聖戰』而熱血沸騰。能為親人國土犧牲 就死,是自尊的表率,也是我們現下年輕人的義務。」甚至在他考上飛行學校, 要出發至日本受訓時,鄰居們還擠滿羅東火車站,揮舞日本國旗、喊著口號,以 他為榮,激昂地為他送行。 除了上述兩位長者之外,林景明先生在《日本統治下臺湾の「皇民化」教育 ─私は十五歳で「学徒兵」となった》一書中,如此描述當年想從軍的心情:「如 果我是大人,我一定會很高興地加入志願兵」、「就算戰死,能進入靖國神社不 是很棒嗎?」1他們三人,一人出生於西元 1924 年(大正 13 年)的臺北瑞芳,一人 出生於西元 1926 年(昭和 1 年)的宜蘭羅東,另一人出生於西元 1929 年(昭和 4 年) 的臺北新莊,三人一輩子都不認識彼此,沒見過面,也沒說過話,但卻有許多共 同點:皆出生於日治時期、都曾接受過日治末期的初等教育、日語流利,以及都 曾經有一顆願意為殖民統治者奉獻自己的心。每當回憶起外祖父和外子祖父述說 歷史的模樣,腦海中浮現的總是他們發自內心興奮的神情,以及用鏗鏘有力的聲 調,口沫橫飛地夾雜使用臺語、國語(北京話)及日語三種語言。然而,如今臺灣 脫離日本統治已超過一甲子,是什麼原因,讓當年明知自己是被殖民者,在對日. 1林 景 明 ,《 日 本 統 治 下 臺 湾 の「 皇 民 化 」教 育 ─ 私 は 十 五 歳 で「 学 徒 兵 」と な っ た 》( 臺. 北 市 : 鴻 儒 堂 , 1999), 頁 54。 1.

(14) 本殖民統治是有清楚意識的情況下,卻仍然願意為殖民者犧牲?是什麼原因,讓 殖民統治者在他們心中有一個這麼重要的位置?如果說「皆曾受過日治末期初等 教育」是一個目前看來最具體的影響因素,那麼,負責教育他們的教師們,又曾 經接受過怎樣的教育洗禮?是在怎樣的環境與制度下,讓他們有能力完成其教育 任務? 林景明先生在書中如此描述他的學校生活:三年級的班導師為一位日本女教 師,一開始就教他們要對為國打仗士兵充滿感激之意2的歌曲和遊戲;作文課3時, 最常讀的作文範本則是送給戰場士兵的慰問文。同一年,這位老師禁止他們說臺 語,有趣的是,當老師詢問是否有人說臺語時,林氏竟舉手回答大家都在說,老 師則流露出悲傷的神情。升上四年級後,班導師改為一位臺灣男教師,經常將中 日戰爭後總督府文教局發行的《光輝的日之丸》4小冊子以獎勵為由,發給成績 優良、言行得宜的學生,依照林氏的描述,這本小冊子的內容,主要以在大陸戰 線的英勇戰士的傳記為主,偶爾穿插捐獻國防獻金的老人美談以及日德義三國同 盟的國際新聞等。五年級時,林氏已能在幾日內就讀完教師專用百科全書的日本 史部分。當老師問「為何忠孝一致?」時,他舉手回答:「因為我的祖先為天皇 陛下盡忠義,我若對天皇陛下也盡忠義,那就是繼承祖先的遺志,所以忠孝一致。」 這樣的觀念,不同於認為君主是可以替換的老子或孔子的想法,此為呼應擁戴萬 世一系天皇的日本人觀念,認為君臣關係和親子關係一樣皆無法改變,所以認為 忠孝一致。林氏如此描述當時的自己「總而言之,那時的我可以說是『皇民化』 教育的模範生吧!」5 根據何義麟的研究,「皇民化」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元 1936 年度的臺南州《社 會教育要覽》6,而此詞所要強調的社會教育之目的是,要將臺灣人同化為忠良 的日本臣民。7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從初期的游擊戰,之後的一連串事件:北. 2原 文 : 肩 を 並 べ て 兄 さ ん と 、 今 日 も 学 校 へ 行 け る の は 、 兵 隊 さ ん の お か げ で す 。 お. 国 の た め に 戦 っ た 兵 隊 さ ん の お か げ で す 。 (譯 : 今 日 能 與 哥 哥 一 起 並 肩 上 學 , 是 托 士兵們的福。為國打仗的士兵們的福。) 3原 文 : 綴 り 方 。 4原 文 : 輝 く 日 の 丸 。 5林 景 明 ,《 日 本 統 治 下 臺 湾 の「 皇 民 化 」教 育 ─ 私 は 十 五 歳 で「 学 徒 兵 」と な っ た 》( 臺. 北 市 : 鴻 儒 堂 , 1999), 頁 28-33。 6臺 南 州 , 《 臺 南 州 社 會 教 育 要 覽 》 ( 臺 南 : 臺 南 州 共 榮 會 , 1 9 3 5 ) 。 7何 義 麟 ,〈 皇 民 化 政 策 之 研 究 ─ 日 據 時 代 末 期 日 本 對 臺 灣 的 教 育 政 策 與 教 化 運 動 〉( 臺. 北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日 本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86), 頁 5。 2.

(15) 埔事件、林杞埔事件、土庫事件、苗栗事件、大甲事件、西來庵事件、霧社事件 等,抗日運動可以說是此起彼落,然而,卻在中日戰爭後,臺灣政治運動和民族 運動幾近消失。與中日戰爭有明顯密切關係的皇民化政策,想必也有影響當時的 社會氛圍和思潮。8西元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隨即在西元 1938 年宣布「國 家總動員法」以因應戰爭及確立國防經濟體制需要。西元 1939 年臺灣總督小林 躋造正式宣布,要透過所有行政體系在臺灣推行「皇民化」、「工業化」、「南 進化」,9「皇民化」正式成為殖民政府對臺灣的殖民政策。臺北師範學校教諭 佐藤源治曾說:「對於皇民鍊成之新開始,值得一提的有三項,國民學校制度之 實施、皇民奉公會之設立,以及志願兵制度之施行。」10由此可見,學校教育確 實是為達成皇民化政策目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如果說,臺灣人有日本化的傾向, 是受「皇民化教育」的影響,11然而,要讓國民學校發揮其皇民鍊成的功用,必 須先讓皇民化教育的執行者─教師,能夠正確地貫徹此時期的政策信念。那麼, 培養教師的教育機關─師範學校,在日治時期皇民化的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 色?又施行著怎樣的教育來培養未來的臺籍教師呢? 日治初期,日本採行的統治策略是厲行軍政,以軍事與警察的統治體制肆行 其武力彈壓,然而,日本統治者同時也了解,光靠武力是無法穩固新領土的。12日 本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曾投稿表示,臺灣的重要性在於其地理位置13和殖產利益. 8何 義 麟 ,〈 皇 民 化 政 策 之 研 究 ─ 日 據 時 代 末 期 日 本 對 臺 灣 的 教 育 政 策 與 教 化 運 動 〉( 臺. 北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日 本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86), 頁 6。 9〈 本 島 人 の 皇 民 化 こ そ 新 臺 湾 建 設 の 第 一 義. 上京の途次. 小 林 総 督 車 中 談 話 〉,《 臺. 灣 日 日 新 報 》 , 1939 年 05 月 20 日 , 夕 刊 。 10佐 藤 源 治 ,《 臺 灣 教 育 の 進 展 》( 臺 北 市 : 臺 灣 出 版 文 化 株 式 會 社 ,1 9 4 3 年 ) ,頁 1 5 9 。 11林 玉 体 , 《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文 景 , 2 0 0 3 ) , 頁 1 2 9 。 12鎮 壓 武 裝 抗 日 的 討 論 , 見 C h i n g - c h i h C h e n , “ J a p a n e s e S o c i o - P o l i t i c a l C o n t r o l i n. Taiwan, 1895-1945” ,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73, pp.7~68。 13福 澤 諭 吉 於 西 元 1 8 9 4 年 1 2 月 5 日 , 在 『 時 事 新 報 』 發 表 「 指 令 割 讓 臺 灣 之 理 由 」 的. 社 論 : 「 臺 灣 是 我 ( 日 本 )臥 塌 旁 的 鼾 聲 , 為 了 維 持 永 久 和 平 , 把 它 收 歸 我 有 , 乃 日 本 最 大 要 務,令 其 割 讓 該 地,豈 有 敢 置 一 具 非 議 者 ? 我 輩 敢 說,不 是 為 了 日 本 的 關 係 要 掠 取 臺 灣,而 只 是 為 謀 我 邊 境 沖 繩 的 安 全,徹 底 斷 絕 支 那 人 的 野 心。這 是 警 戒 邊 境 的 正 當 防 衛 手 段 之 一 , 希 望 世 人 不 要 忽 視 此 軍 國 的 大 道 理 。 」 轉 引 自 許 介 麟 ,《 福 澤 諭 吉 : 對 朝 鮮 、 臺 灣 的 謀 略 》 (臺 北 市 : 文 英 堂 , 2009), 頁 41。 3.

(16) 14。然而,若要長久維持新領土的秩序和開發臺灣經濟資源,必須引進民政組織,. 並需要本島人(即臺灣人)的幫助和合作。15對此,曾任民政部學務課長的木村匡 認為,不論是從積極面、精神面或是心靈面(類似宗教)來看,教育都是統治殖民 地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在達到軍事勝利、成功武裝鎮壓以及有相當物質建設之後, 適度地用教育感化殖民地人民是必須的。16從這裡可以看出,教育是落實殖民計 畫、貫徹統治方針重要的手段之一。日本殖民政府從治臺初期便開始著手設立學 校教育制度,日治初期的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附屬學校,日治中期的公學校、 以及後來的國民學校。學校裡的課程內容、活動、節慶祭典等雖然是日本殖民政 府為了要灌輸臺灣人民特定思想的重要教材,但活用這些教材、賦予這些教材生 命力、使其根深柢固存在於人民心中的主要媒介,卻是學校教師。因此,在殖民 地的教育制度裡,學校教師的培育可謂是掌控殖民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17 日本在取得殖民地臺灣之前,為了富國強兵、為了促進政治、社會制度、經 濟制度、產業、文化、教育和國民生活等全國各個層面的近代化,積極吸收歐美 文化,換言之,就是期望能透過仿歐美近代化制度的方式,配合富國強兵、殖產 興業和文明開化等三大目標,讓日本變成現代化國家。18法國於十八世紀末期成 立世界第一所師範學校(即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前身)。當時的社會,由於工業化、 愛國意識高漲、歐洲民族主義國家興起,逐漸對學校教育有越來越高的需求。這 種需求一方面與白領職業的增加有關,另一方面則與社會將教育視為向上流動基 礎的期待有關。教育普及的被重視,使得當時的列強們陸陸續續急起直追紛紛設 立師範學校19,似乎將師範教育視為一種精神國防。為了能和歐美列強並駕其驅, 日本在明治時期積極吸收歐美文化、引進西方近代化制度、制定各種教育政策, 並於西元 1872 年(明治 5 年)設立第一所師範學校。明治維新時期,雖然英美功利 14福 澤 諭 吉 於 西 元 1 8 9 5 年 5 月 1 7 日,在『 時 事 新 報 』發 表「 臺 灣 割 讓 之 利 益 」的 社 論 :. 「 該 地 氣 候 溫 暖、物 產 豐 饒,今 後 有 望 的 土 地 … … 能 使 日 本 國 民 歲 歲 年 年 獲 利 很 多 , 這 種 利 益 就 是 國 家 ( 日 本 )永 遠 的 利 益,可 以 償 還 軍、政 經 費 而 有 餘。」轉 引 自 許 介 麟 , 《 福 澤 諭 吉 : 對 朝 鮮 、 臺 灣 的 謀 略 》 (臺 北 市 : 文 英 堂 , 2009), 頁 42。 15王 錦 雀 , 《 日 治 時 期 ─ ─ 臺 灣 公 民 教 育 與 公 民 特 性 》 ( 臺 北 市 : 臺 灣 古 籍 , 2 0 0 5 ) , 頁. 117。 16木 村 匡 , 〈 臺 湾 の 普 通 教 育 〉, 《 臺 灣 教 育 》,第 2 8 卷 第 4 期 ,1 9 0 4 年 7 月 ,頁 1 0 - 1 2 。 17吳 文 星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師 範 教 育 之 研 究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 1983), 頁 1。 18林 明 德 , 《 日 本 近 代 史 》 ( 臺 北 市 : 三 民 書 局 , 2 0 0 4 ) , 頁 6 4 - 7 1 。 19德 國 於 西 元 1 7 1 7 年 設 立 第 一 所 師 範 學 校;英 國 於 西 元 1 8 3 6 年 撥 款 設 立 師 資 培 育 機 構;. 美 國 於 西 元 1839 年 設 立 第 一 所 師 範 學 校 等 。 4.

(17) 主義、實用主義等自由思想不斷湧入,將之視為圭臬者也不在其數,但「明治政 府的建國理念卻自始即崇尚德國式的國家主義、國權主義思想」20,日本從當時 德國的政治成績看出,教育是富強國家的重要條件,若國民教育是基礎,則師範 學校就是奠定基礎的推手。然而在國家主義和國粹主義的影響下,儘管日本在教 育制度和形式仿造歐美,精神上卻是貫徹天皇專制政治,以天皇至上、國家主義 與軍國主義為教育宗旨。國民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在灌輸其忠君愛國,為天皇犧 牲自我的觀念。21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對內極權及對外侵略聲勢益張,1931 年「九一八事變」的 發生,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哨戰,也是日本開始實施軍國主義體制的開 端。22此一事變的發動和「滿洲國」的建立,顯示政黨政治的衰弱、日本軍部的 抬頭與法西斯主義的強化,同時,也是日本政府為日後戰爭積極作準備的起點。 231937. 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臺灣正式進入「戰時體制」24,日治末期(1937~1945. 年)恐怕是宣揚這種教育目的,史無前例地,力量最為集中的年代。學者矢內原 忠雄說:「殖民地統治是宗主國政治、傳統及文化的投影。通常是以該國的社會 型態、政治思想、文化特徵為基礎而架構成形。」25本來,殖民地統治政策就有 其源自於殖民母國的框架,然而,隨著世界情勢以及日臺之間關係的變化,日治 時期殖民政策與教育政策的演變也從綏撫時期的無方針及漸進主義(西元 1895~1919 年),轉變成文治時期的內地延長主義(西元 1919~1937 年),最後是皇 民化時期的軍國民主義和皇民化運動(1937~1945 年)。26而臺灣的現代教育和師範 教育便是發韌與奠基於這樣的殖民統治年代。27研究日治時期師範教育可說是先 驅且詳實的《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作者吳文星將教育政策與師範教 育制度之演變分為試驗時期(1895~1918 年)、進展時期(1919~1936 年)、強化時期 (1937~1945 年)。由此可知,臺灣師範教育也在日本治臺的五十年間隨著政策變. 20林 明 德 , 《 日 本 近 代 史 》 ( 臺 北 市 : 三 民 書 局 , 2 0 0 4 ) , 頁 2 5 1 。 21林 明 德 , 《 日 本 近 代 史 》 ( 臺 北 市 : 三 民 書 局 , 2 0 0 4 ) , 頁 2 5 9 。 22林 明 德 , 《 日 本 近 代 史 》 ( 臺 北 市 : 三 民 書 局 , 2 0 0 4 ) , 頁 1 8 6 。 23林 明 德 , 《 日 本 近 代 史 》 ( 臺 北 市 : 三 民 書 局 , 2 0 0 4 ) , 頁 1 9 7 - 1 9 8 。 24臺 灣 總 督 府 , 《 臺 灣 統 治 概 要 》 ( 臺 北 : 臺 灣 總 督 府 , 1 9 4 5 ; 臺 北 市 : 成 文 , 1 9 8 5 年. 復 刻 )頁 2。 25經 典 雜 誌 編 , 《 臺 灣 教 育 四 百 年 》 ( 臺 北 市 : 經 典 雜 誌 , 2 0 0 6 ) , 頁 7 6 。 26王 錦 雀 , 《 日 治 時 期 ─ ─ 臺 灣 公 民 教 育 與 公 民 特 性 》 ( 臺 北 市 : 臺 灣 古 籍 , 2 0 0 5 ) 。 27吳 文 星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師 範 教 育 之 研 究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 1983), 頁 一 。 5.

(18) 化迭作調整。 師範教育被視為殖民地教育成敗之所繫而且是奠基富強國家的推手,28在日 治五十年間發揮其教化臺人的影響力,並且在日治時期的最後八年,世界政局的 劇烈震盪下,開始強化其以軍國民主義和皇民化運動的全面控制。戰爭前期與後 期的局勢變化,日本殖民政府政策思想的轉變,對師範教育推展的內容跟步調, 在這動盪的年代,又有何改變和應對? 是故,本研究根據以上動機與問題,提出如下的研究目的: 一、 分析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政策和臺灣師範教育目標的演變。 二、 探討日治時期臺籍師範生所接受的公學校教育。 三、 探討日治時期的師範學校教育。 四、 探討日治時期接受師範教育的臺籍生成為公學校教師後的職場教育情 形。. 貳、定義與研究範圍 本文主題「皇民化的形塑」當中所謂的「皇民化」,其定義在前述的研究動 機已經提到,亦即何義麟認為「皇民化」是要將臺灣人同化為忠良的日本臣民。 此一定義有必要進步說明的是,「皇民化」一詞是來自於日文,「皇民」一詞的 日文其意原為天皇的子民,此一名詞的由來與日本近代史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日本的天皇雖然號稱為萬世一系,但自古以來天皇實際掌握政權的時間並不多, 在近世是由幕府大將軍掌握實際政權,天皇僅是象徵性的虛位角色,而到了明治 維新時才透過立憲等手段確認天皇的地位,因此日本人也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才開 始一個新階段的皇民化過程。而臺灣做為日本的殖民地,其殖民統治政策由原來 的同化政策進一步提升為「皇民化」政策,29此一「皇民化」政策是日本在臺實 施同化政策的極致表現,也就是同化有程度上的問題,而「皇民化」則代表了要 將殖民地的人民同化轉變為完完全全的日本人。因此「皇民化」是日本在臺實施 同化政策,因為日本國體的特殊性從而展現出現的特殊名詞,也就是日本在臺實 施同化政策的階段,已隱含了皇民化的意味,只是在名詞的使用上,一直要到 1937 年之後才正式為官方用來確認同化的程度。. 28吳 文 星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師 範 教 育 之 研 究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 1983), 頁 1。 29日本史的發展參閱林明德,《日本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07,修訂二版。) 6.

(19) 在上述的觀點之下,本文關於「同化」一詞所採用的是陳培豐的定義。「同 化」一詞源來自於十九世紀歐美殖民地政策中的"assimilation",其基本精神是把 殖民地統治當做是延長殖民母國的施政。一方面盡可能避免暴力、殺戮的統治手 段,將被統治者的文化、社會組織的特殊性壓抑到最低的程度;一方面則對殖民 地當地居民進行血緣、精神、思想上的同質化措施,讓他們融入統治者的社會價 值體系中。陳培豐認為,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同化」是不完全等於一般殖民地學 上所說的"assimilation",而是模仿、運用並適當地改造近代日本的國家原理-國 體-而產生出來的一種統治策略。從排除暴力統治、注重精神上的服從,以及統 治者與當地居民之間的融合政策方針等來看,臺灣的「同化」政策和"assimilation" 的確有某種程度的共通性,然而"assimilation"與臺灣統治的實際內容、特徵其實 還是有某些距離,並非完全契合。"Assimilation"雖有鼓勵統治者與當地居民之間 通婚,以達成民族融合之政策意圖,但並沒有透過學校教育試圖「將臺灣兒童變 造日本兒童」,或「變做日本人種」的精神傾向。30 上述陳培豐的定義,指出了「教育」在「日本式」同化政策上的重要性,而 本文以日治時期的師範體系為中心,正可進一步闡釋「教育」在日本式同化政策 上所扮演的角色。同時配合前述「皇民化」一詞在日本國體上的特殊性,本文皇 民化的形塑就是要說明日本如何利用臺灣教育制度之一的師範體系,將臺灣形塑 到同化的極致階段,而成為忠良日本臣民的「皇民」。 本文研究的時間範圍為 1895-1945 年間日本統治臺灣的時期。至於研究的對 象則為日本殖民政府在臺建立之師範體系中的臺灣人,由於師範體系的建立不僅 僅是師範學校的設置,也牽涉到如何招募學生的來源以及師範生畢業後任教的問 題,因此本文的研究對象包含了三個階段臺灣人,第一個是臺籍師範生在公學校 階段所接受的教育,也就是公學校階段的臺籍學童;第二個是師範學校的臺籍師 範生;第三個則是臺籍師範生畢業後到公學校任教的臺籍教師。 此外在時間的分期上,本文師範體系的分期與一般傳統日本治臺的分期略有 差異,傳統上以 1895 至 1919 年為漸進主義時期或無方針主義時期,本文則認為 以師範體系的觀點來看,此一分期必須延至 1922 年,原因在於,1919 年,敕令 第一號公布〈臺灣教育令〉後,在初等教育方面沒有帶來太大的變動;中等教育 方面,確立了臺灣中等教育方針;實業教育方面,開始設置有關農業、工業、商 30陳 培 豐 ,〈 重 新 解 析 殖 民 地 臺 灣 的 國 語 「 同 化 」 教 育 政 策 - 以 日 本 的 近 代 思 想 史 為 座. 標 〉 , 《 文 化 研 究 月 報 》 , 25 期 , 2003 年 3 月 25 日 , 網 路 版 http://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25/journal_park166.htm , 資 料 擷 取 時 間 : 2010 年 12 月 10 日 7.

(20) 業和其他實業技能的實業學校和簡易實業學校,意圖普及實業教育;專門教育方 面,除了原本的醫學校(後改稱為醫學專門學校)外,還設置了臺北農林專門學校 和臺南商業專門學校。31而在師範教育方面,雖然 1919 年總督府將國語學校改制 為師範學校,並延長修業年限,顯現出當時政府對師資培育的越來越重視。32然 而一直要到 1922 年,主張「內地延長主義」的田健治郎總督為了能徹底實現同 化主義,在教育政策方面,修正「臺灣教育令」,規定臺灣島內不分日臺人皆在 同一教育令的規定下接受同一系統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廢除日臺人的區別,達到 共學33的目標,34以師範學校的角度來看,1922 年開始的日臺共學的制度,加上 1919 年的改制,才能顯現師範體系在同化政策上的特殊性。 至於一般以 1937 年為日治臺灣皇民化時期的開始,本文認為師範體系從 1933 年已實質進入皇民化形塑的階段,其原因在於 1933 年,臺灣總督府以府令第四 八號公布「師範學校規則改正」,此次的修正,除了充實師範教育的內容外,特 別增加第一章「學生教養要旨」,強調要培養忠君愛國的情操、明白忠孝大義、 鍛鍊道德操守精神等教師必備教養重點。35由此可知,皇民化時期雖然是在臺灣 總督小林躋造發表其「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化」的治臺原則之後才正 式開始,但其實身為灌輸日本國民精神推手的師範教育,早在 1933 年就已邁入 「皇民化準備時期」。隨著 1937 年中日戰爭的爆發,不論是日本或臺灣皆發起 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進入正式皇民化時期。如同小林總督所說的「皇民化」政 策目的:「透過皇民化運動,也就是『皇國精神強化運動』的簡稱,要將臺灣人 改造成真正的日本人,亦即『神國日本南方玄關之子民』。」36 「皇民化」就是要將臺灣人形塑成「皇國之子民」,要讓臺灣人對殖民母國 有忠誠度,能夠為日本的戰爭效忠,而教育就是達成此目標的手段之一。 因此,本研究試圖以時代背景、政策變化、師範學校的情況,探討日治時期 五十年間臺灣師範體系的演變,並進而呈現師範體系做為皇民化形塑的工具所扮 演的角色。. 31吉 野 秀 公 , 《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臺 灣 日 日 新 報 社 , 1 9 2 7 ) , 頁 4 3 0 。 32李 園 會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國 立 編 譯 館 , 2 0 0 5 ) , 頁 2 8 7 。 33除 了 初 等 教 育 分 成 常 用 國 語 者 的 小 學 校 和 不 常 用 國 語 者 的 公 學 校 之 外,中 學 以 上 教 育. 皆以「內臺共學」為原則。 34李 園 會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國 立 編 譯 館 , 2 0 0 5 ) , 頁 3 7 3 。 35臺 灣 教 育 會 編 , 《 臺 灣 教 育 沿 革 誌 》 ( 臺 北 市 : 臺 灣 教 育 會 , 1 9 3 9 ) , 頁 6 7 4 - 6 7 5 。 36近 藤 正 己 , 《 総 力 戦 と 臺 湾 ─ 日 本 殖 民 地 崩 壊 の 研 究 》 ( 東 京 都 : 刀 水 書 房 , 1 9 9 6 ) ,. 頁 155。 8.

(2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為了回應前面所提的問題與研究目的,以下列出與本文議題相關之既有研究, 作一重點式的回顧與檢討。. 壹、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制度沿革之探討 戰前有關臺灣教育發展的論著,如吉野秀公的《臺灣教育史》37、臺灣教育 會編纂的《臺灣教育沿革誌》38、佐藤源治的《臺灣教育の進展》39等,有系統 地載述臺灣教育制度整備過程,但相對而言,較偏重基礎教育與實業教育,關係 臺灣師範學校的記錄相當貧乏,主要是相關法規、課程安排,除外便是簡單的設 立緣由、學生人數。 戰後的著作中,鶴見(E. Patricia Tsurumi)的《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1895-1945)40對於殖民教育帶給臺灣之影響有深入研究 的代表性論文著作,可惜的是,師範教育部份著墨甚少。李園會的《日據時期臺 灣教育史》41以時間軸為分割,介紹各個時期的制度、小學校、公學校、原住民、 中等教育、師範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內容相當詳細,李氏的《日據時期臺灣 師範教育制度》42和《日據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制度》43,描述了日治時期各項教 育制度,是能快速瞭解日治時期教育制度的最佳工具書。徐南號編的《臺灣教育 史》44依照教育行政、師範教育、職業教育、初等教育、中學教育、高等教育、 社會教育之演進,分別用明鄭及滿清時期、日治時期和戰後三個時期探討。其中, 「臺灣師範教育之演進」一章節與汪知亭的《臺灣教育史料新編》45的內容大同 小異,除了扼要地介紹日治時期的師範教育制度演進之外,同時也探討了一些教 37吉 野 秀 公 , 《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臺 灣 日 日 新 報 社 , 1 9 2 7 ) 。 38臺 灣 教 育 會 編 , 《 臺 灣 教 育 沿 革 誌 》 ( 臺 北 市 : 臺 灣 教 育 會 , 1 9 3 9 ) 。 39佐 藤 源 治 , 《 臺 灣 教 育 の 進 展 》 ( 臺 北 市 : 臺 灣 出 版 文 化 株 式 會 社 , 1 9 4 3 )。 40林 正 芳 ( 譯 )。E .. P atr ic ia T sur u mi 著。《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教 育 史 》( J ap a ne se Co lo n ia l. E d u cat io n i n T ai wa n, 1 8 9 5 -1 9 4 5 ), 宜 蘭 縣 : 財 團 法 人 仰 山 文 教 基 金 會 , 1 9 9 9 。 41李 園 會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國 立 編 譯 館 , 2 0 0 5 ) 。 42李 園 會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師 範 教 育 制 度 》 ( 臺 北 市 : 南 天 , 1 9 9 7 ) 。 43李 園 會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初 等 教 育 制 度 》 ( 臺 北 市 : 國 立 編 譯 館 , 2 0 0 5 ) 。 44徐 南 號 , 《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師 大 書 苑 , 1 9 9 6 ) 。 45汪 知 亭 , 《 臺 灣 教 育 史 料 新 編 》 ( 臺 北 市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 1 9 7 8 ) 。 9.

(22) 育相關問題,例如培養臺籍公學校教員的原因、師範學校停辦的原因以及日治時 期師範教育的特點等等。林玉体的《臺灣教育史》46跳脫傳統時間先後順序的標 題安排或是依照教育機構的分別陳述,以作者自己獨特的見解論述日治時期教育 的發展,雖然沒有詳盡的教育制度描述,但其清晰的觀念能帶給讀者解讀教育史 時不同的視野。 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重點及特色有概括描述的《臺灣教育四百年》47,對當 時義務教育的施行有不少敘述,但因為篇幅較短,多以教育的大方向為主,無法 深入探討日治時期師範學校的情形。. 貳、皇民化運動之探討 以皇民化政策為主的論文,像是論述日治時期各階段同化政策的吳玥瑜〈日 據時期臺灣同化政策之研究〉48。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 本對臺灣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49和〈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50,前者探討皇 民化政策的形成經過,和教育、文化等面向的政策內容,以及日本當局採取如此 積極同化政策對臺灣人的影響;後者將公學校讀本內容加以分析,指出教材配合 殖民統治的企圖。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 軍事動員〉51則是從治安、社會教化和軍事動員三面向關心戰時臺灣社會的狀況, 從戰時保甲制度壯丁團之演變,分析戰時體制下社會教化組織的變革與活動,最 後說明軍夫、志願兵和徵兵之概況,並輔以口述資料了解當時人民的心理狀況。 關於皇民化時期協力戰爭的組織或團體之研究,如陳大元〈日治時期臺灣教 化輔助團體之研究〉52,探討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培育教化輔助的團體,並說明這 團體的演變過程;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臺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 46林 玉 体 , 《 臺 灣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文 景 , 2 0 0 3 ) 。 47經 典 雜 誌 編 , 《 臺 灣 教 育 四 百 年 》 ( 臺 北 市 : 經 典 雜 誌 , 2 0 0 6 ) 。 48吳 玥 瑜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同 化 政 策 之 研 究 〉 ( 淡 江 大 學 日 本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 9 9 0 ) 。 49何 義 麟,〈 皇 民 化 政 策 之 研 究 ─ 日 據 時 代 末 期 日 本 對 臺 灣 的 教 育 政 策 與 教 化 運 動 〉(臺. 北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日 本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86)。 50何 義 麟 , 〈 皇 民 化 期 間 之 學 校 教 育 〉 , 《 臺 灣 風 物 》 , 3 6 . 4 ( 臺 北 , 1 9 8 6 ): 頁 4 7 - 8 8 。 51鄭 麗 玲 , 〈 戰 時 體 制 下 的 臺 灣 社 會 ( 1 9 3 7 - 1 9 4 5 ) ─ 治 安 、 社 會 教 化 、 軍 事 動 員 〉 ( 新 竹. 市 : 國 立 清 華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94)。 52陳 大 元 ,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教 化 輔 助 團 體 之 研 究 〉 (臺 中 市 : 東 海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99)。 10.

(23) 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53指出,皇民化後半期的重要任務在動員人民協力 戰爭,此研究試圖探討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和皇民奉公會在戰時動員期間的活動、 臺灣社會菁英和動員組織的關係。李國生的碩士論文〈戰爭與臺灣人:殖民政府 對臺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54則單獨針對軍事人力動員一項,從兵制改 變說明臺籍日本兵的性質,探討日本政府實際動員臺灣人民的過程。楊雅慧的〈日 據末期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婦女(1937-1945)─以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為分析中 心〉55,探討殖民政府教化女性、動員女性的政策。楊氏發現,在軍事動員下, 當所有的事物冠上「皇」字時,就已經賦予這些事物正當性,最後的結論指出, 日本政府針對女性實施的勞務動員,事實上,並沒有將女性帶入一個比較多元性 的職業領域。 臺大政治所的林繼文以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動員之背景因素,其論文〈日 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56,分析此時期日本在臺的戰爭動 員政策,動員範圍不只涵蓋軍事物資方便徵用而已,還有整個社會經濟結構之重 編。林氏指出,此動員性質並非專門針對戰爭,而是自殖民統治以來即具有的「連 續性」,包括總督專制、警察體制、殖民地經濟之壟斷等。 以上皇民化相關研究,雖然並沒有跟師範教育,甚至是教育有直接的關聯, 但其對皇民化政策的分析與理解,都是筆者在釐清皇民化運動的歷史脈絡以及演 變過程時,非常值得參考的各項研究。. 參、公學校教育之探討 由於本論文欲探討臺灣師範生被形塑為皇民化工具的歷程,因此,成為師範 生之前的教育場所,以及從師範體系畢業後發揮其功用的舞臺─公學校,是必須 瞭解的課題。 祝若穎的博士論文〈日治時期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發展與對公學校教學法之. 53江 智 浩,〈 日 治 末 期 ( 1 9 3 7 - 1 9 4 5 ) 臺 灣 的 戰 時 動 員 組 織 ─ 從 國 民 精 神 總 動 員 組 織 到 皇 民. 奉 公 會 〉 (桃 園 : 中 央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97)。 54李 國 生 , 〈 戰 爭 與 臺 灣 人 : 殖 民 政 府 對 臺 灣 的 軍 事 人 力 動 員 ( 1 9 3 7 - 1 9 4 5 )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97)。 55楊 雅 慧,〈 日 據 末 期 戰 時 體 制 下 的 臺 灣 婦 女 ( 1 9 3 7 -1 9 4 5 ) ─ 以 殖 民 政 府 的 教 化 與 動 員 為. 分 析 中 心 〉 (新 竹 市 : 國 立 清 華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94)。 56林 繼 文 , 《 日 本 據 臺 末 期 ( 1 9 3 0 - 1 9 4 5 ) 戰 爭 動 員 體 係 之 研 究 》 ( 臺 北 縣 : 稻 鄉 , 1 9 9 6 ) 。 11.

(24) 影響(1895-1945)〉57認為,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思想是從日本學者或教師在師範 教育、教育雜誌與著作中引入,而近代歐美教育思想又影響日本極深,因此,若 欲研究日治時期教育思想,應著眼於西方近代教育思想與日本近代史的脈動中進 行探討。祝氏依據教育思想與教學法的不同,將日治時期分為四個階段,引進歐 美教育思想與現代化教學法的 1895-1918 年、歐美教育思想與兒童中心教學論興 盛的 1919-1930 年、多元歐美教育思想與複合式教學法的 1931-1936 年、變質的 歐美教育思想與磨鍊育成教學法的 1937-1945 年。此論文試圖釐清影響臺灣頗深 的日本教育思想之西方教育思想源頭,是篇有助於筆者了解公學校教育思想和教 育法演變的研究。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代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58不同於 鄭梅淑(1988),許氏以公學校的修身、國語、歷史和地理教科書為對象,探討日 本如何藉由教科書形塑殖民地的年少國民,且還另外分析日治後半期戰爭體制下 的狀況,提供筆者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師範生在師範學校被形塑的方式。蔡蕙光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的分析〉59以日治時期臺灣歷史 教育的成立為起點,透過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解讀,發現日本在歷史教育中一直強 調一個「國體論」的概念,希望藉由這樣的知識傳遞,臺灣孩童能因此對日本產 生國家認同;60陳虹文〈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教育政策之分析研究─以公學校國 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為例〉61、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 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62以第三期教科書為分析對象,依當 時歷史背景和臺灣社會現況選定以實學、鄉土和國家認同三方向,進行教科書內 容的解釋;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臺灣教育政策與教. 57祝若穎, 〈日治時期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發展與對公學校教學法之影響(1895-1945)〉(臺北市: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58許佩賢, 〈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代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4)。 59蔡蕙光,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的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0)。 60陳 虹 文 ,〈 日 本 殖 民 統 治 下 臺 灣 教 育 政 策 之 分 析 研 究 ─ 以 公 學 校 國 語 教 科 書 內 容 分 析. 為 例 〉 (高 雄 市 :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001), 頁 13。 61陳 虹 文 ,〈 日 本 殖 民 統 治 下 臺 灣 教 育 政 策 之 分 析 研 究 ─ 以 公 學 校 國 語 教 科 書 內 容 分 析. 為 例 〉 (高 雄 市 :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001) 62周 婉 窈 ,〈 實 學 教 育 、 鄉 土 愛 與 國 家 認 同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第 三 期 「 國 語 」 教 科. 書 的 分 析 〉 《 鄉 土 史 教 育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臺 北 市 : 國 立 中 央 圖 書 館 臺 灣 分 館 , 1997): 頁 125-152。 12.

(25) 化運動〉63則在一節中討論國語讀本的內容等,都是在探討日本政府如何藉由教 育體系灌輸意識型態及教科書對臺灣人民的影響。以上研究雖然是以公學校教育 為主,但皆有提及政策影響學校教師教學的部分,是本文要延伸研究時,必須要 參考的重要文獻。. 肆、日治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 有關臺灣師範學校的研究,如教師講習所、國語學校、國語學校師範部、師 範學校等皆有相關論文提出,描述臺灣師範教育較為清晰且深入的論著中,以 1983 年吳文星的《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64一書最詳實。該書以殖民統 治政策為背景,將教育政策分為試驗時期、進展時期和強化時期,探討殖民地臺 灣師範教育機關的創設及其演變。此外,大量運用統計資料、報章雜誌與時人的 回憶記錄探討師範學校的師資、學生素質和課程教學,並對師範畢業生的就業等 課題有深入的探討,說明了師範教育對臺灣社會的影響,是研究日治時期臺灣師 範制度相當重要的作品,且吳氏也曾分別對日治初期臺中、臺南兩所師範學校的 發展為文論述65,亦是了解日本統治下師範教育發展脈絡的重要參考作品。 日治時期臺灣師範教育,若依照學校機關名稱來分類,大致上可用西元 1919 年頒布「臺灣教育令」為分界點,前期的師範教育機構被稱為國語學校66,後期 的被稱為師範學校。謝明如的〈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 67就是以研究「臺灣教育令」頒布前的師範教育為主,謝氏從學校史的角度出發,. 63何 義 麟,〈 皇 民 化 政 策 之 研 究 ─ 日 據 時 代 末 期 日 本 對 臺 灣 的 教 育 政 策 與 教 化 運. 動 〉 (臺 北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日 本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86)。 64吳 文 星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師 範 教 育 之 研 究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 1983)。 65吳 文 星 ,〈 日 治 時 期 舊 制 臺 中 師 範 學 校 之 探 討 ( 1 8 9 9 - 1 9 0 2 ) 〉,《 臺 灣 文 獻 史 料 整 理 研. 究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南 投 : 臺 灣 省 文 獻 會 , 2 0 0 0 年 1 1 月 ), 頁 4 0 1 - 4 1 9。 吳 文 星 , 〈 日 治 時 期 舊 制 臺 南 師 範 學 校 之 探 討 ( 1 8 9 9 - 1 9 0 4 ) 〉, 收 錄 於 張 清 榮 主 編 ,《 南 師 壹 百 年 》 (臺 南 市 : 國 立 臺 南 師 範 學 院 , 1998), 頁 113-121。 66西 元 1 8 9 9 年 , 在 臺 北 、 臺 中 、 臺 南 三 地 設 置 師 範 學 校 , 然 而 因 為 公 學 校 教 育 不 如 預. 期 普 遍,師 範 學 校 畢 業 生 分 發 困 難,因 此 臺 北 和 臺 中 師 範 學 校 於 西 元 1 9 0 2 年 被 廢 校 , 臺 南 師 範 學 校 於 西 元 1 9 0 4 年 廢 校。國 語 學 校 於 西 元 1 9 0 2 年 再 次 成 為 主 要 的 教 師 培 育 機構。 67謝 明 如 ,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總 督 府 國 語 學 校 之 研 究 ( 1 8 9 6 - 1 9 1 9 ) 〉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2007)。 13.

(26) 研究該校之組織沿革、校務發展、師資、教學訓育及畢業生表現,並以此闡釋該 校在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教育、統治行政和殖民地日語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吳 宏明〈日本統治下臺灣の日本人教員─臺湾総督府講習員をめぐって〉68一文, 探討國語學校成立前後短期培育之講習員,並輔以該批講習員在報章雜誌發表之 議論,探討其對日治初期臺灣教育之貢獻及影響。同樣以師範教育作為研究課題 者,還有李園會的《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和《臺灣師範教育史》69,分 別對日治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以及師範教育史有基本的研究和史料,可說是欲 初步且全面了解日治時期師範教育的入門書籍。因李氏在師範學校服務之故,多 有描繪師範學校的著述,其《日據時期臺中師範學校之歷史》70一書,即是以臺 中師範學校檔案、學校出版品、學籍資料、口述訪問等,詳細地探究當時師範教 育的學校狀況、學生生活和教育制度等。此外,鄭政誠的《南臺灣的師培搖籃─ 殖民地時期的臺南師範學校研究(1919-1945)》71,著重在解析日治時期師範學校 教育的成效、學校特色和學校營運實況,除此之外,利用自己本身任教的師範學 校出版品、校友回憶錄等材料描述當時校員生活、師生互動等議題,內容相當豐 富,值得學習。 隨著師範制度發展過程之解明,研究者陸續以個別科目為對象,探討師範教 育的教學內容。例如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師範學校體育發展史》72一書,從政 策面切入,分四階段論述體育科在日治時期的制度發展及實施情形,但因一手史 料掌握不足,對實際教學和學習實況之探討有限。音樂科方面,孫芝君的碩士論 文〈日治時期臺灣師範教育音樂教育之研究〉73,則是以師範音樂教育宗旨的變 化和音樂教育指導方法的變遷來探討日治時期對音樂教育政策的影響。其章節安 排及研究視角是以自身專長配合歷史研究法,試圖釐清日治時期臺灣音樂教育觀 及教學法發展之脈絡。孫氏重視人物及將視角放寬至帝國規模的研究取向,是值. 68吳 宏 明 ,〈 日 本 統 治 下 臺 灣 の 日 本 人 教 員 ─ 臺 湾 総 督 府 講 習 員 を め ぐ っ て 〉 ,《 本 山. 幸 彥 教 授 退 官 紀 念 論 文 集 ‧ 日 本 教 育 史 論 叢 》 (東 京 : 同 朋 社 , 1988), 頁 237-256。 轉 引 自 謝 明 如 ,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總 督 府 國 語 學 校 之 研 究 (1896-1919)〉 。 頁 3。 69李 園 會 , 《 臺 灣 師 範 教 育 史 》 ( 臺 北 市 : 南 天 , 2 0 0 1 ) 。 70李 園 會 , 《 日 據 時 期 臺 中 師 範 學 校 之 歷 史 》 ( 臺 北 市 : 五 南 圖 書 , 1 9 9 5 ) 。 71鄭 政 誠 , 《 南 臺 灣 的 師 培 搖 籃 ─ 殖 民 地 時 期 的 臺 南 師 範 學 校 研 究 ( 1 9 1 9 - 1 9 4 5 ) 》 ( 臺 北. 市 : 博 揚 文 化 , 2010)。 72蔡 禎 雄 , 《 日 據 時 代 臺 灣 師 範 學 校 體 育 發 展 史 》 (臺 北 : 師 大 書 苑 , 1 9 9 8 )。 73孫 芝 君 ,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師 範 教 育 音 樂 教 育 之 研 究 〉 ( 臺 北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音 樂.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 9 9 7 )。 14.

(27) 得參考和學習之處。劉麟玉《殖民地下の臺湾における学校唱歌教育の成立と展 開》74一書,以日治時期臺灣音樂教育為範疇,詳細地比較臺灣和日本師範學校 音樂科的相關規程。惟此論著以政策面的探討為中心,並未探討教育實態。美術 科方面,則有方林的〈日據時期臺灣師範學校的美術教育(1900s~1920s)〉75。方 氏雖概述了國語學校及北師的圖畫教學活動和內容,但未能分析整個日治時期的 圖畫教育政策發展脈絡,實為可惜之處。 除了探討公學校教育,還兼及該科師資培養過程和在職進修情形的論文,如 李穗嘉〈日據時期臺灣音樂教育及教科書剖析〉76、葉碧苓〈日治時期臺灣公學 校書法教育之研究〉77。其中,葉氏利用文獻和口述訪問整理各師範學校書法教 師名單及課內、社團的教學情形,提供筆者欲了解當時師範學校教學情形的參考 之處。. 伍、日治時期公學校教師之研究 由於本文的研究對象之一,是日治時期畢業於師範體系之後到公學校任教的 臺籍教師,因此,若能參考從師範學校畢業後而成為教師的相關研究作品,也是 非常重要的。 謝佩錦〈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教師之研究〉78以公學校教師為主題,透過制 度內容、教學工作及社會角色三個方向研究公學校教師的整體形象。游鑑明於 1993 年《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的〈日據時期公學校的臺 籍女教師〉79主要以臺籍女教師為研究對象,對於女教師的養成教育、家庭背景 與社會現制等都有深入分析,是提供研究日治時期臺灣女教師相當重要的參考文. 74劉麟玉,《植民地下の臺湾における学校唱歌教育の成立と展開》(東京:雄山閣,2005)。 75方 林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師 範 學 校 的 美 術 教 育 ( 1 9 0 0 s ~ 1 9 2 0 s ) 〉( 上 、 下 ),《 美 育 》, 5 9 、. 61, (臺 北 , 1995.5、 7): 頁 34-38, 29-38。 76李 穗 嘉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音 樂 教 育 及 教 科 書 剖 析 〉 ( 臺 北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藝 術 研 究 所. 音 樂 組 碩 士 論 文 , 1 9 9 0 )。 77葉 碧 苓 ,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書 法 教 育 之 研 究 〉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歷 史. 所 碩 士 論 文 , 1999)。 78謝 佩 錦 ,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教 師 之 研 究 〉 ( 新 竹 市 : 國 立 新 竹 師 範 學 院 社 會 科 教. 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2 0 0 5 )。 79游 鑑 明 ,〈 日 據 時 期 公 學 校 的 臺 籍 女 教 師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史 國 際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 1993, 頁 559-633。 15.

(28) 獻。游氏的碩士論文〈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80和博士論文〈日據時代臺灣 的職業婦女〉81對於日治時期女教師也有加以探討。前者從女性關懷角度出發, 探討殖民教育是否改變婦女的角色和地位,根據當時社會價值傑出女性,瞭解日 治時期社會對女性的期望角色;後者則是針對當時社會中的職業婦女,女教師就 是極為重要的分析對象,除了透過史料研究之外,還藉由訪談方式,提供許多當 事人的觀點,以便從當事人的角度瞭解當時的公學校女教師角色。鄭梅淑的〈日 據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82由書院和書房開始談起,繼而介紹公學校的創設與 沿革,主要以統計數據和相關文獻做整理,其中有一篇幅介紹臺灣公學校教師的 情況,如其培養機構、任用條例及規則、薪俸待遇與生活狀況,以及教學態度等 均有所著墨,可作為對於欲了解師範生畢業後進入教育職場狀況的參考資料。 綜合上述文獻回顧可知,研究每個面向的日治時期臺灣史研究其實不少,但 卻缺乏以日治時期的師範體系為中心,觀察日本殖民政府如何從無到有建立起形 塑皇民化工具制度與內容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能補足這一塊,除了上述文獻 以外,另外參考當時的官方檔案、專書、期刊報紙、傳記和回憶錄等資料,探討 日治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在近代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這統治臺灣半個世紀的 日本殖民政府,是如何利用教育體系收編臺灣人,到教化臺灣人,最後動員臺灣 人教化臺灣人。.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欲探討日治時期臺籍師範生從公學校到師範體系的培育過程,以及其 成為教師後於教育職場的角色與作用,因此,將參考官方出版品、學校出版品、 報章雜誌、私人傳記、文集等資料進行分析,擬採用「歷史研究法」(history method) 80游 鑑 明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的 女 子 教 育 〉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88)。 81游 鑑 明 , 〈 日 據 時 代 臺 灣 的 職 業 婦 女 〉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 , 1995)。 82鄭 梅 淑 , 〈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公 學 校 之 研 究 〉 ( 臺 中 市 : 東 海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1988)。 16.

(29) 和「內容分析研究法」(content analysis)為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係指有系統地蒐集資料,並客觀地將之與過去發生之事件做評鑑, 以驗證或闡釋那些事件的因、果或趨勢,進而能解釋現況和預測未來的一種歷程。 研究步驟可分為四項:(一)界定研究問題;(二)蒐集與評鑑資料;(三)綜合資料; (四)分析、解釋以及形成結論。83本文即以歷史演變過程為背景,看「皇民化」 概念所描述的內涵並追溯其變化,再依照此變化,描述並分析此時期教育政策欲 在臺灣師範體系傳播的價值與內容,進而探討教育政策、臺灣師範體系和師範生、 公學校和臺籍教師之間的關係,最後,筆者乃對先前之內容進行比較討論,指出 在這樣的歷史環境脈絡下,臺灣師範體系在戰前與戰後的教育意義。 內 容 分 析 研 究 法 亦 稱 資 訊 分 析 法 (information analysis) 或 文 獻 分 析 法 (documentary analysis)。此研究法與歷史研究法類似,只是「內容分析主要在解釋 某特定時間某現象的狀態,或在某期間內該現象的發展情形。」84內容分析是一 種蒐集資料的藝術,而資料來源有相關研究報告、定期刊物、學術論文、一般著 作、通俗典故和法令文件等,其目的在推敲歷史脈絡以及對事件的影響並剖析其 所隱含的意義。本文採此法,對日治時期的臺灣師範教育,作一個學校與教育政 策有關文獻的蒐集,例如各師範學校紀念專刊中師範學校校史的記錄和校友對母 校生活的回憶、師範生所寫的回憶錄、師範學校教科書,以及國內外學者專家之 著作及發表之期刊論文,希冀透過這些文獻資料的綜合、分析、整理,做出適當 的解釋並提出研究心得。 在上述的研究方法之外,本文將採用國家機器以及文化霸權的概念,用來解 釋日治時期臺灣的師範教育如何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下皇民化的工具。 關於國家機器的概念,西方學者 Althusser 認為國家機器有兩種類型,一種是 鎮壓性國家機器另一種是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這兩個概念雖然不可混為一談, 但是基本上鎮壓性國家機器是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的基礎。Althusser 認為鎮壓性 國家機器包括政府、行政機關、軍隊、警察、法庭及監獄等,都是由國家直接控 制,並且能有效的使用來維護政權行使。而在意識型態國家機器方面,Althusser 認為國家機器專門利用意識型態去塑造個人為國家機器服務的合理性,這些意識 型態的國家機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工會、傳播媒介、文化等 機器。85上述這種國家機器的概念不僅適用帝國主義殖民下的國家,同時也適用 83王 文 科、 王 智 弘 ,《 教 育 研 究 法 ( 第 十 三 版 ) 》( 臺 北 市 : 五 南 圖 書, 2 0 0 9 ), 頁 1 8 9 - 1 9 2 。 84王 文 科 、 王 智 弘 , 《 教 育 研 究 法 ( 第 十 三 版 ) 》 ( 臺 北 市 : 五 南 圖 書 , 2 0 0 9 ) , 頁 3 0 3 。 85杜 章 智 ( 譯 )。Al t h u s s e r , L. 著。 《 列 寧 和 哲 學 》( Le n i n a n d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O t h e r E s s a y s ) (臺. 北 : 遠 流 , 1990)。 ( 原 著 出 版 於 1971) 17.

(30) 於威權體制下的國家,也就是只要運用了這些機器作為一種灌輸意識型態的手段, 傳遞國家所希望的知識與文化,皆可算是對國家機器的運用,在此概念下則民主 國家民主概念的傳遞,亦可包含在此國家機器的概念之內。 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的概念若將其概念運用在教育層面上,則學校具有「政治 ─教育」的霸權功能,亦即統治者可將統治意識型態轉化為教育內涵,接著透過 教育的過程使學生成為霸權的實踐,建構霸權統治的領域。而且學校是再製知識 份子並再製宰制支配權力的機構,任何一個霸權的建立,或是爭取霸權的過程, 都必須掌握學校,教育群眾,建立新的意識型態,86由此可知教育是意識型態的 國家機器行使的一種重要手段。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即是善用了上述的教育做為國家的機器,形塑了一種 屬於日本本國的意識型態,尤其是皇民化時期的皇民化意識。日本帝國製造一個 關於論述的文化模式及合理知識的意識型態,反覆累積形式的文化定見,合理化 殖民統治和殖民文化的主導,同時它己變成一種「霸權」,使被殖民者也得依靠 它所提供的「知識」,來尋找被殖民的歷史、文化與身份認同。87另一方面,學 校則透過一套繁瑣的分流制度更加強化優勢階級的地位。88 本文將運用上述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的概念,試圖來解釋日治臺灣皇民化時期 的師範教育體系,即一方面日本殖民政府如何利用教育此一文化霸權,來對臺灣 的人民進行編碼,同時另一方面也將探討日本殖民政府,如何將日本籍與臺籍的 學生與教師進行分流,以強化其優勢的統治地位。除此之外,本文也將運用此一 概念,在結論中兼論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後,國民政府如何運用師範體系此 一國家機器,從而突顯出師範教育體系從皇民化到黨化的延續歷程。. 貳、資料使用 本研究主要引用及參考的文獻資料有四方面:. 一、官方文書及專書史料. 86譚 光 鼎 , 〈 國 家 霸 權 與 政 治 社 會 化 之 探 討 ─ 以 「 認 識 臺 灣 」 課 程 為 例 〉 , 《 教 育 研 究. 集 刊 》 , 45( 臺 北 : 2000) : 113-137。 87林 淑 惠 ,〈 從 意 識 型 態 與 文 化 霸 權 解 析 歷 史 建 築 展 示 之 研 究 ─ 以 臺 南 州 廳 為 例 〉, ( 桃. 園 : 中 原 大 學 室 內 設 計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2003)。 88張 盈 堃、彭 秉 權、蔡 宜 剛、劉 益 誠 等( 譯 )。K a n p o l , B . 著。《 批 判 教 育 學 導 論 》( C r i t i c a l. p e d a g o g y : A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 臺 北 : 心 理 , 2 0 0 4 ) , ( 原 著 出 版 於 1 9 9 9 ) 。 18.

(31) 日治時期留下相當數量的官方檔案,如《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總 督府文官職員錄》、《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臺灣 總督府學事法規》、《臺灣總督府學事要覽》等,均可從中獲得日治時期臺灣師 範學校的客觀資料,像是教職員的出身背景、師範學校各年度的師生人數及經費 預算,還有教育相關法規與沿革狀況等。若要比對臺灣總督府教育法規內容,則 可利用《臺灣總督府府報》和《臺灣總督府官報》。 教育專書方面,除了臺灣教育會編的《臺灣教育沿革誌》,得以提供研究者 日治初期和日治中期的師範教育沿革與演變外,還可以參考日本文部省刊印的 《學制八十年史》89,從日本相關教育政策與發展看日治末期幾乎與日本內地同 步的臺灣教育制度。此外,還有許多時人著作關於臺灣師範教育之文字,包括吉 野秀公的《臺灣教育史》、佐藤源治的《臺灣教育の進展》、矢內原忠雄的《帝 国主義下の臺湾》90等時人論述,有高度參考價值。. 二、報紙、期刊、雜誌 報紙,諸如《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臺南新 報》等提供研究者一個瞭解日治時期臺灣社會與活動的管道。其中,《臺灣日日 新報》91,一方面因為此報延續時間長,較多與本論文研究範圍與時間符合的文 章,一方面確實有師範學校相關活動的報導或者是師範學校教師發表的文章,對 筆者而言,是相當有用的參考材料。 教育期刊和雜誌是研究日治時期教育史非常重要的文獻。其中,以《臺灣教 育會雜誌》92因發刊年代長達 42 年(1902 年至 1943 年),可說是最為完整的日治 時期教育雜誌。此雜誌內容包含各種教育時事、教學活動,與現場教師教學觀察 的發表等,可藉此了解受過日本近代化教育的臺籍或日籍師生的想法,並感受「新 教育的成果」93之資料。《臺灣時報》94則是一本幾乎包含全臺灣各個層面之文 章與統計資料的日語雜誌,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所發行,亦是研究日治時期不 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地方發行的機關雜誌,如由臺中州教育會發行、具有地方性. 89文 部 省 , 《 學 制 八 十 年 史 》 ( 東 京 : 文 部 省 , 1 9 5 4 )。 90矢內原忠雄,《帝国主義下の臺湾》(東京:岩波書店,1929)。 91創 刊 於 1 8 9 8 年,結 束 於 1 9 4 4 年,是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發 行 量 最 大,延 續 時 間 最 長 的 報 紙 。 92創 刊 於 1 9 1 2 年 後 改 名 為 《 臺 灣 教 育 》 。 93許 佩 賢 , 〈 臺 灣 近 代 學 校 的 誕 生 ─ 日 本 時 代 初 等 教 育 體 系 的 成 立 ( 1 8 9 6 - 1 9 1 1 ) 〉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所 博 士 論 文 , 2001), 頁 18。 94由 「 臺 灣 總 督 府 」 發 行 的 《 臺 灣 時 報 》 , 始 於 1 9 1 9 年 至 1 9 4 5 年 3 月 停 刊 。 19.

(32) 特色的《臺中州教育》95,亦可佐參。. 三、傳記與訪談資料 由於本研究除了從政策演變的面向瞭解當時皇民化政策對臺灣師範教育的 影響之外,還欲從臺灣師範學校校園生活的面向描繪出當時的師範教育狀況,因 此,時人的親身經歷和回憶對於本論文是非常重要的。 日治時期師範生多為當時社會中優秀知識份子,畢業之後成為社會領導階層 者大有人在,因此可參考人物傳記,如住屋孤南的《臺灣人物展望》、大園市藏 編著的《臺灣人事態勢と事業界》及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著的《臺灣人士鑑》 等找到本論文欲探討之師範生,此類參考資料有助於探討接受皇民化師範教育下 師範生的表現與社會流動等議題。訪談資料部分,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出 版的《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96和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的《臺灣人教師的【時 代經驗】》97,就有符合本論文研究對象之口述資料,他們對當時學校生活、教 學情形、師生關係等多有提及。傳記或是回憶錄方面,像是吳濁流、賴和、鍾理 和、朱昭陽、楊肇嘉以及吳三連的相關著作,無論是作者自述,或者是經由他人 撰寫,也有提及其在師範學校的學習情況。同時參考一些論文的訪談資料,例如 林育柔98、林增堃99和蔡元隆100的訪談檔案,都是本論文在做探討時,相當重要 的資料。. 四、師範學校出版品及教科書 本論文亦盡可能地利用日治時期臺灣師範學校的日治圖書資料,例如學校一 覽部分有,《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一覽》、《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二師範學校 一覽》、《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一覽》、《臺灣總督府臺中師範學校一 覽》、《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要覽》、《臺灣總督府屏東師範學校一覽表》、 《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一覽表》和《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一覽》等;紀 念誌和校友會誌則有《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創立十周年─臺北 95發 刊 年 代 從 1 9 3 3 年 至 1 9 3 9 年 。 96王世慶,《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 97張 炎 憲 編 審 , 《 臺 灣 人 教 師 的 【 時 代 經 驗 】 》 , 臺 北 縣 : 臺 北 縣 立 文 化 中 心 , 1 9 9 6 。 98林育柔,〈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對臺教育的意識型態取向分析-以修身教育上之實現為例》,花蓮:慈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99林增堃,〈日據時期在臺灣人格教育的研究—以初等教育修身課程為中心〉,高雄:國立高雄第一科技. 大學應用日語所碩士論文,2007。 100蔡元隆,〈日治時期嘉義市公學校的思想掌控及學校生活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8。 20.

(33) 第二師範學校》、《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校友會誌》和《臺中師範學校同窗 會誌》、《南師壹百年》、《北師四十年專輯》、《春風化雨 100 年─臺北市立 師範學院建校百周年紀念專刊》等內部出版品,多有記載學校的沿革與發展狀況, 且附有校友的口述或回憶錄,亦是對本論文有相當助益的相關資料。.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文在上述研究概念以及相關史料的支撐之下,本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將介紹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途徑、研究架構 等。 第二章、皇民化工具的來源—成為師範生前所受的同化教育(1895-1937),是 要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師範學校招收學生的來源,日治時期臺灣師範學校臺籍生的 來源,是來自於受過公學校教育的優秀學生,這些學生在臺灣進入皇民化時期之 前,所受的是內地延長主義教育,此一從始政到內地延長主義公學校的教育制度 如何形成,是本章第一個要探討的重點。而在公學校當中,內地延長主義時期公 學校教育的課程設計、上課內容為何,是本章第二個要探討的重點。而在課程之 外,課外學校舉行的活動、儀式、祭典等,如何為皇民時期的師範學校,提供優 質的皇民化工具,是本文要探討的第三個重點。本章的概念是試圖解釋殖民政府 如何將公學校中優秀的臺籍精英份子收編至師範體系,並對皇民化時期前的教育 制度進行概述。 第三章、皇民化意識的強化—師範學校的教育與生活(1896-1945)。日治時期 臺灣皇民化的定義之一,是皇民化為同化政策的極端形式,在此種臺灣進入皇民 化的情勢之下,臺灣的公學校與師範學校也開始進行轉型。在師範體系方面,師 範學校制度如何形成,進入皇民化時期後,如何進行轉變是本章要探討的第一個 重點。而師範學校形成後,師範學校在皇民化時期前後,其課程的設計、教育的 內容以及課外的活動、校園生活、學校的儀式、祭典等,有怎麼樣的轉變,是本 章要探討的第二及第三個重點。本章的脈絡在繼第二章,進一步探討受同化教育 及後來受皇民化教育的公學校臺籍生,在師範學校如何被進行皇民化意識的強化, 如何被收編為日本殖民政策皇民化政策下的工具。 第四章、皇民化意識的再製—臺籍師範畢業生在公學校中的角色(1937-1945)。 繼第三章皇民化意識被強化後的師範畢業生,當其畢業被分發到各公學校任教成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l atoms are larger than N atoms because as you trace the path between N and Al on the periodic table, you move down a column (atomic size increases) and then to the left across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amp;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amp;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We have been promoting STEM education among schools in a holistic and coherent manner, with strategies that embrace renewing the curricula of the Scienc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