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究主要目的,在於理解國家培訓選手之認同傾向,並探討在複雜的歷史文化背景 之中,選手們對於中國大陸及其政治措施的想法,以建立其認同論述。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為理解國家培訓選手的國家認同傾向,本研究希望以選手觀點出發,透過問 卷調查方式,理解選手對於國家認同和其相關衍生問題的理解及偏好。主要研究 問題如下:

一、運動選手的文化及政治認同傾向為何?

二、運動選手對於臺灣未來的統一/獨立走向偏好為何?

三、運動選手對於一國兩制的看法為何?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一、國家培訓選手

係指臺灣針對 2009 年世界運動會及 2010 年亞洲運動會各賽事項目所培育訓 練,並代表出賽之選手。

二、認同

認同一詞是個人對於自身定位的理解,藉以區隔自我及他人並獲得滿足;是 對於「我是誰?」、「我是什麼?」的回應 (Taylor, 1990),是對於本身與他 人間賴以區隔特質的尋求 (蔡英文,1997)。

三、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係指對於自身所屬國家的認知及贊同,其英文同義詞為「national identity」。然「nation」一詞除「國家」外,亦具有「國族」、「族國」之意,

於此特別固定其意義範圍,本文中「國家認同」意義,僅專指國家而言。

四、政治認同

即個體對於政治相關事物的偏好及立場 (黃俊傑,2000),包括對於政黨的

9

支持、對政府所提供的政治體制、經濟利益、國防保護等的贊同等。

五、文化認同

一群人在擁有共同生活經驗後,因為經歷相同的歷史、文化及風俗,而在彼 此間所產生的共同歸屬感 (江宜樺,1998)。

10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理論文獻 理論文獻 理論文獻 理論文獻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一節 節 節 認同與國家認同 節 認同與國家認同 認同與國家認同 認同與國家認同

要釐清國家認同的概念,便得先定義「國家」。國家一詞的英文型式除 nation 外亦有 state 或 country 等說法,但因 state 無法轉為形容詞,因此「國家認同」

便以 national identity 來表示。但其實 nation 一字最初是指種族或人種、族群 (黃 東治,2006),而後演變為民族之意。因此也有學者認為「national identity」應譯 為「民族認同」(施正鋒,2001;曾建元,2006)。英文或許能一兼二顧,但中文 便非如此。「國家」是人為強制組織的政治機構;一個擁有人民、領土、獨立主 權並且受其他國家認可的政治實體 (江宜樺,1998;曾建元,2006;黃東治,

2006),「民族」則是自然形成的人群團體;具有共同的語言、宗教、種族、歷 史、傳統或共識 (曾建元,2006;黃東治,2006)。

認同一詞來自英文字 identity,也有身分的意思,可說是人對於自身在群體

中所處地位的認知及定義;是對於「我是誰?」及「我是什麼?」的答案;是人 對自身本質的理解 (鍾俊敏,2005;Taylor, 1990)。蔡英文則認為,認同是個體 尋求某種恆定不變的特質,並就此區別自己與他人 (蔡英文,1997)。Yu 和 Kwan(2008)提到,個體辨識出自己與重要他者不同處,便是認同的起源,若沒有

「你」存在,就無法發展出「我」的概念。Walker 認為,認知到他者以後,就 能藉此確立自己的存在 (Walker, 1993, p. 174),而 Schutz 則指出,有了「我」的 概念後,便會延伸出「我們」(Schutz, 1976, p. 32)。

江宜樺 (1998) 認為認同有三種含意,首先是「同一」,即所謂相等、相同。

將兩種事物比較之後,所出現的結果若非「相同」,便是「相異」。其二是「確 認」、「歸屬」。所謂確認,是指個體藉由確認自己於其他個體間的不同之處,並 且依此證實本身的存在。在確認自己的特別之處後,依此尋找其他具有同樣特點 的個體,並且確認自己與這些個體屬於同一類別。個體先確認自身的獨特性,又 接著尋找群體性,看來似乎背道而馳,但其實卻是相輔相成。世界上沒有任何一

11

個個體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完全獨特的存在,而每個個體雖然和同類有相似之 處,卻同時具有差異性以互相分辨,所謂同中有異便是如此。由此而言,認同可 以說是「個體確認本身特徵,並且將自己歸屬於某一群體」的行動。認同的第三 層意義是「贊成」、「同意」,來自於中文的日常用語,例如「我認同他的看法」。

此處和其他兩種定義的差別,在於主動與被動。在「同一」和「確認、歸屬」當 中,每個個體是被動的因著他者而區分出差異性,並且和具有相同特徵者歸為同 一類。但「同意」是個體主動選擇並認定,與前兩者的被動性截然不同。在人類 社會中,各種政黨、宗教、社團的成員,都是因為自我意識的主觀選擇及認定,

而得以聯合並歸屬為同一群體。這些成員或許並沒有其他相同的特徵,但因為其 想法跟選擇相同,因而集結合一 (江宜樺,1998)。

個體為了確認自身的存在,得要先尋找和他人的相同點,再尋找相異點,透 過確認異己獲得歸屬感 (鍾俊敏,2005)。為了理解自身的本質,必須藉助現實 生活中的經驗和意識形態上的理解,兩者所構成的座標就是認同的位置,因此而 有個人(身分)認同及社會兩種層次 (孟樊,2001;Mead, 1934)。在個人層次中從 人際關係尋求承認;在社會層次則是以社會互動中的現實狀況為基礎,作為自身 地位的參照和聯結,和相同位置的其他人分享特殊性 (曾建元,2006;Tajfel, 1972)。John Turner 提出的「自我歸類理論」中,描述得更清楚。個人尋找自己 偏好的團體,發展出與團體成員一致的共同特質,同時弱化或忽略彼此間的差異 性,對內強化同質性,產生認同感,對外則強調差異性,以區別「自己人」和「外 人」。這種團體性給成員帶來的優越感,使他們得到滿足 (鄧志松,2005)。由此 可見,除非「他」或「他們」存在,否則「我」或「我們」便不完整 (Keller, 2003)。

就團體而言,其主體性必然要透過其他主體;即「外人」的認可與肯定,才能確 立。人們將「我們」視為自己人,「他們」視為外人 (Tajfel & Turner, 1979)。就 個人來看,認同也必須透過他人的證成才有效,這便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江 宜樺,1998;鍾俊敏,2005)。

另外,社會學中的認同包括三個部分: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個體認同

12

(personal identity)和自我認同(ego identity)。社會認同是指行動者所呈現的社會價 值,如「我是中產階級」。個體認同則是介於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之間,在一系 列相互影響中獨特的自我認定和自我屬性。自我認同是指生命中一種長期的共同 感,如「我是臺灣人」。一般而言,社會學就認同所關注的是其形成的過程,及 如何維持此一過程 (黃東治,2009)。

在分別剖析了「國家」和「認同」之後,「國家認同」的意義也就逐漸清晰 了。國家認同除了是人民對自己國家的看法與評價外,也包含了對國家的期望 (紀舜傑,2008)。這種期望使人民對國家產生歸屬感,將自己視為國家的一份子,

將其他國民視為同胞手足,進而為國家存在和發展貢獻心力 (劉阿榮,2007)。

國家認同包含了社會身分及忠誠等要素,同時助長愛國情操,也是個體對國家的 承諾,這種認同能使人民產生歸屬感 (Lau, Lam, Leung, Choi, & Ransdell, 2012;

Lee, F. L. F, Chan, J. M., So, C. Y. K., 2004)。施正鋒則認為,國家認同是對於政 治體制及國家機器的認同,效忠一套「共同的價值觀及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

(施正鋒,2001)。另外,國家認同也是國家自我定位,是經過不斷的協商、學習、

定義及建構而成。對內而言,會受到族群、政黨、利益團體的互動影響,也會受 到政治制度及社會文化的限制。對外而言,則受限於與其他國家互動的關係,也 就是國家將國際社會當作競技場,在其中的互動角力中建構自己的認同 (施正 鋒,2004)。Bloom 則認為,國家認同是「認同相同國家象徵的一群人,在這些 象徵對象有機會壯大或遭受威脅時,能在心理上合一而行動的狀態。」(Bloom, 1990, p. 52)。Yu 和 Kwan 也在 2008 年提到,「國家」是人群透過主觀建構現實的 結果,此結果根植於國民共同的認同感,而這種國家認同是獨立國家的基礎。

在前面的敘述中,提到了學者江宜樺的三種認同定義,將此三者加以延伸,

可以得到國家認同的三個不同用法。第一種是表示「一個政治共同體和先前存在 的政治共同體是同一個政治共同體」,這裡指的是一個國家中政權的延續性。第 二個意義是「一個人確認自己屬於哪一個政治共同體,並指認出這個共同體的特 徵」,個別的國民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需要指出國家的國民組成以及疆域範

13

圍等特徵。第三種用法是「一個人表達自己對所欲歸屬的政治共同體有何期待」, 這個部份就離開了被動的辨識,而進入了主觀選擇的層次。綜合上述,國家認同 可以定義為「一個人確認自己屬於哪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國 家」的心靈性活動 (江宜樺,1998)。

就國家認同的論述而言,江宜樺 (1998) 認為大致上可分為兩個類型,即「民 族主義」與「自由主義」國家認同。民族主義擁護者認為國家認同就是國族認同,

而社會中的每個人對於國家會有自然而然的認同感,著眼於源遠流長的民族文 化。但自由主義認同者卻認為,國家認同是一群人為保障自身利益,防止彼此侵 犯而組成政治共同體,這群人從自身考量出發,確認國家滿足其需求,才付出其 認同。在自由主義者心目中,認同是產生共識的基礎,並強調制度、規則、人權 及公平正義。這兩種認同論述,將是分析臺灣人民國家認同的主要基礎工具。此 外,依據國家認同的相關研究,影響國家認同的變因主要有三項。首先是民族–

一個具有內部凝聚力、歷史共通性及自我認知的社群;其次是得到國際承認、擁 有完整疆域、人民及主權的政體,最後則是由民族國家所組成的國際體系 (Bell &

Freeman, 1974; Bloom, 1990; Corrigan & Sayer, 1985; Wendt, 1994; Wong &Sun, 1998)。國家認同的概念是否清楚穩定,端賴此三項變數的互動決定,而國家認 同的危機,多半因三者間的衝突而生 (Kim & Dittmer, 1993,頁240-24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