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敘述性統計分析 敘述性統計分析 敘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問卷請受試者分別就「我的國家」、「我的文化」、「我的同胞」等面向 選擇,並且對「一國兩制」、「臺灣的統一與獨立」及「雙邊放棄」的方案提出看 法。本節旨在呈現以上統計資料,並依據前文所列之理論文獻加以分析。

一 一 一

一、、、、國家的定義國家的定義國家的定義國家的定義

研究中對於國家的定義區分為「中國」、「臺灣」以及「中國大陸和臺灣」。

在 369 個樣本當中,沒有任何選手選擇「中國」,而「臺灣」這個選項獲得壓倒 性的多數,共佔 347 人、94%,僅有 1.6%共 6 名選手將自己的國家定義為「中 國大陸和臺灣」。另外尚有 4.3%共 16 名選手在此問題上未表達立場。

一國的人民認同根源,來自彼此間想像而成的共同感,這種感覺來自特定的 儀式、歌曲、旗幟和集體記憶。「國家」是人群透過主觀建構現實的結果,這個 結果根植於國民的認同感,這種認同就是獨立國家的基礎 (Yu & Kwan, 2008),

國家認同除了人民對所屬國家的看法及評價,也包含了對國家的期望 (紀舜傑,

2008)。

這些接受調查的選手們幾乎都成長在現代化的臺灣社會當中,對於臺灣現有 各方面的運作模式及自由氛圍不但熟悉;也視為理所當然,他們服膺、肯定並且

「效忠這一套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這不但是國家認同 (施正鋒,2001),也 是政治認同 (黃俊傑,2000),更是制度認同 (江宜樺,1998),誠如黃俊傑 (2008) 所述,人必須決定自己屬於哪一個政治團體,並且對該團體盡義務藉以換取個人 生命財產之保障。這些認定臺灣為國家的選手除了認同具體的制度及運作模式以 外,根據余孟哲 (2010) 的說法,更「藉著政治考量分辨自我與他人,進而贊同 並支持其所屬群體」,將認同感擴及到人的身上,並且在理性的制度支持中滲入 了情感的成分。以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而言,中國和臺灣可說是大相逕庭,選 手們一旦生於臺灣的民主開放,並且從教育和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加以內化後,

39

幾乎很難再接受中國相對較為專制並封閉的政治模式,由此反應出來的結果,便 是主動決定在國家認同上認定臺灣。這個認定的背後除了情感上的支持以外,也 有相當大的程度是對於制度的選擇和肯定。由此延伸而出,選手的國家認同類型 應屬於江宜樺 (1998) 所提出的「自由主義國家認同」,這種認同論述中,制度、

規則、人權、公平正義才是真正認同的重點,國家的存在也是為了滿足個體及國 民的需求,而著眼於民族文化及情感聯結的「民族主義國家認同」成分,則相對 較少。Wong 與 Sun (1998) 提到,影響國家認同的變因有三,第一是民族—具有 內部凝聚力、歷史共通性及自我認知的族群;第二是受國際承認,擁有完整疆域、

人民及主權的政體;第三是民族國家組成的國際體系。依據 Kim 與 Dittmer (1993) 的理論,此三者若產生衝突,便會造成國家認同的危機。就臺灣的狀況而言,雖 然對內擁有完整疆域、人民和主權,但對外並不受國際各主要國家承認;也不完 全算是國際體系的正式成員,但即使如此,選手們的國家認同依舊相當明確。推 測其原因在於第一,選手們對於居住在臺灣的同胞們有一定的向心力、擁有共同 或至少差異不大的歷史觀。第二,雖然我國的主權疆域及人民在國際上不完全被 承認為獨立國家的一環,但某些程度而言依然擁有近似國家的地位;例如屬於臺 灣的護照、以中華臺北頭銜參與國際組織的行為,加上選手們多具有代表臺灣參 加國際賽事的經驗,賽事中臺灣雖無法使用完整的國旗國號;但現有的奧會模式 仍能清楚區別我國與中國,某方面而言仍然強化了臺灣的國族意識型態。因此,

選手們的國家認同能夠如此清晰。

40

41

42

三 三 三

三、、、、文化的定義文化的定義文化的定義文化的定義

在文化定義下本研究提供 3 個選項。其中獲選比率最高的是「臺灣文化和中 國文化完全不同」,共有 197 人,占 53.4%。其次是「我不知道/拒絕回答」選項,

與前兩個國家和同胞的定義不同,有 84 名選手選擇此選項,共占 22.8%。再次 是「臺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共有 79 人,占 21.4%。另外尚有 9 名選手 未選填任何項目,占總數的 2.4%。

所謂文化認同,即是個人或團體對其所屬文化的認同 (Hall, 1994; Lau et al., 2012),背後是一群人分享了共同的歷史、習俗和集體記憶而行程的歸屬感(江宜 樺,1998),而這種認同要穩固,必須在擁有共同政治、社會和經濟經驗的前提 下,才能達成 (Brown, 2004,頁 2)。文化認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能夠透過集體 記憶的改變與重新建構而變遷 (Brown, 2004,頁 16-17)。臺灣的認同原以中國文 化為主體,但在 1990 年代以後,臺灣文化認同興起,使整個文化及政治認同受 到衝擊(江宜樺,1998)。本研究中的選手以大學和研究所以下學生占多數,其成 長與求學的 1980 至 90 年代,已非國民黨獨尊大中華認同的時期,整體氛圍已趨 開放多元,並且偏向臺灣主體認同,這點可由前文中國家認同的數據得到支持,

並且與陳懷恩等人 (2013) 和 Lee 與 Tan (2011) 的研究結果一致。

如前所述,本研究認為選手的國家認同偏向為「自由主義式」的「制度認同」, 主要的辨別基礎就在於此處的文化認同數據。前段的國家認同調查中,有高達 94%的選手選擇臺灣,排除中國,但在此處的文化認同傾向中,卻僅有 53.4%認 為臺灣文化和中國文化各自獨立、互不相干,表示選手「認定國家為臺灣」的決 策行為中,理性的制度成分多於情感的文化成分。臺灣自 2000 年政黨輪替以後,

民進黨將國家認同的焦點與中國疏遠,集中在臺灣上 (Chu & Lin, 2001),臺灣為 主體的認同模式已經成為主流 (政大選舉研究中心,2013),因此,文化認同的 比率有超過半數集中在臺灣文化。

但為何仍有超過五分之一 21.4%的選手認為「臺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 分」?Lee 與 Tan (2011) 提到,臺灣和中國在文化上可說是不可分割,便是最明 確的答案。在前段篇章中所探討關於文化認同的眾多理論當中,提到種族、歷史、

習俗及生活經驗,都會影響文化認同傾向 (江宜樺,1998;劉文斌,2004;Hall, 1994; Lau et al., 2012)。即使兩岸政治上的分隔超過 50 年,對選手而言,和中國

43

44

個結果其實有跡可循。

就制度面來看,江炳倫 (2000) 表示,現行於港澳的一國兩制,是以中國中 央政府的決策為基準,單方面設置特區,並給予其政治或經濟上某種程度的自主 權。特區所依據的「基本法」得經過中央批准施行,所謂的 50 年期限也並未得 到港人同意。簡而言之,對於接受一國兩制的地區而言,其地位不過就是享有高 度自治權的地方政府而已,並非字面上「一國之下有(對等的)兩種不同制度」。

在前項的國家認同調查中,選手認為臺灣是獨立國家的比例高達 94%。丁 偉 (1992) 表示,「一國兩制」在臺灣不受支持的關鍵,在「一國」。共產黨的一 元領導,使國家機器強於社會凌駕一切行政司法等權力,整體社會依舊停留在傳 統威權體治當中,與臺灣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社會強於國家、決定國家」,使 國家為社會服務的狀況,根本上互相顛倒,「一國兩制」實際上就是處處受限且 權力縮減。換句話說,這就是剝奪人民決定自身未來的權力,以威權介入自由開 放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論它以什麼型式作用,都無法說服在自由民主環境中成長 的選手們,因此反對比率偏高。誠如江炳倫 (2000) 所言,臺灣人不能接受這個 制度,主因在於此架構根本上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所「制」之地的保障僅由 中央單方面決定,沒有其他力量或法律加以制衡。而實際上臺灣雖然曾經是中國 的一省,但以分裂國家的角度觀之,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是兩個地位對 等的政治實體。

此題組中有兩個比較特殊的選項,首先是「兩岸合組新國家」,有超過四分 之一的選手可以接受這樣的作法,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此方案下中國與臺灣兩 個政權處於對等狀態,即臺灣的主權被承認,保有一個國家應得到的尊重和權 力,並且可以和中國平起平坐,共同決定兩岸的未來。在主權地位獲得承認及尊 重的前提下,這個方案得到的支持率較高。第二,依據前項的文化認同數據,比 起中國政權,選手們相對而言對中國文化的排斥性較低,因此也較有機會接受和 中國聯合成為一個單一國家。這種狀況很接近丁偉 (1992) 所謂的「一國兩府」;

中國國土與中華民族都只有一個,但主權與治權可以分立,兩個政權地位對等。

45

在其餘選項中,所有的措施都明顯干涉了臺灣的內政或外交權力,這種侵犯國家 主權的行為難以被選手接受,接受比率僅有 2%至 7%。

第二個特殊選項是「准許臺灣狀態 50 年不變」,此選項的接受度相對偏高。

本研究的推論是,對於一國兩制的排斥除了在於國家主權受侵犯外,可能也來自 於現有生活型態會被改變的恐懼,這種恐懼明顯反應在包括「限制司法」、「禁止 軍購」、「限制外交」、「禁止選總統」幾個前提下的反對數據中。而「50 年不變」

的前提,除了擔保一切生活方式及政經制度暫時性不變(或定義為臺灣暫時性保 有自身事務的自主權),也並未對 50 年期限後的處理方式下定論,保留了一些轉 圜或發展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導致選手對於這個一國兩制的提案的反對 程度相對較低。另外,這個狀態很接近現今兩岸關係的「維持現狀」,眾多研究 顯示,為了保有目前的生活狀態不被改變,受訪者可能會基於現實考量而隱藏真

的前提,除了擔保一切生活方式及政經制度暫時性不變(或定義為臺灣暫時性保 有自身事務的自主權),也並未對 50 年期限後的處理方式下定論,保留了一些轉 圜或發展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導致選手對於這個一國兩制的提案的反對 程度相對較低。另外,這個狀態很接近現今兩岸關係的「維持現狀」,眾多研究 顯示,為了保有目前的生活狀態不被改變,受訪者可能會基於現實考量而隱藏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