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是依據身心學理論,結合傳統復健動作,組合成一系列身心動作 療法,以改善棒球投手肩部疼痛之症狀,讓患有肩部疼痛症狀之運動員能藉由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重新認識身體正確的結構排列、學習身體正確的使用方式以及改 善身體錯誤的姿勢,以達到改善肩關節疼痛症狀之效果。研究架構如圖3-1。

身心學觀點

編排適合肩關節疼痛改善之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國中棒球隊投手

呼 身 身 吸 體 體 放 覺 構 鬆 察 圖 的 的 的 學 開 學 習 發 習

肩關節疼痛改善之效果

圖3-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對象、時間與地點

一、研究對象

利用運動員肩關節疼痛調查表(如附錄一),從台東縣立A國中棒球隊中篩 選出患有肩關節疼痛之投手男學生30名、平均年齡15歲、平均球齡4.5年,分實驗 組與對照組各15名投手。

二、篩選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篩選流程,如圖3-2。

棒球隊投手填寫 分析資料 確定受試者 肩關節疼痛調查表 並篩選受試者

圖3-2 受試者篩選流程圖

三、研究時間和地點

研究時間從100年三月至五月,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為期十週,每週2次,

分別為每週星期一、四下午19:00至20:00,每次60分鐘,共20小時,課程進行 地點為台東縣立第二棒球村。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測量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包括關節角度量角器、肩關節活動角度量表、視覺類比量 表 ( 疼 痛 指 數 量 表 ) 、 投 手 投 球 動 作 評 估 表 , 以 下 分 別 做 進 一 步 說 明 :

一、肩關節活動角度量角器

(一)疼痛會限制肩關節活動角度,故本研究以評估肩關節角度作為課程效果之 依據,紀錄前後測所得到之肩關節活動角度變化記錄表,列於(附錄二)。

關節角度量角器(圖3-3、圖3-4)

圖3-3 關節角度量角器 圖3-4 關節角度量角器(打開)

(二)本研究所測量之肩關節活動角度分析

肩關節的活動角度相當廣,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因此針對肩關節活動 度相關研究(王德正,2007;王北虹,1990;何宗融等,2005:58-73)加以探討 之後,採用包含大部分肩關節活動度的肩部動作,來作為本研究肩關節活動角度 測量之動作,動作可分為以下列五項:

1.肩關節前舉(shoulder flexion):手臂循矢狀面向上舉高,如圖3-5。

2.肩關節後舉(shoulder extension):手臂循矢狀面向後方上舉,如圖3-6。

3.肩關節外展(shoulder abduction):手臂循額狀面向上高舉,如圖3-7。

4.肩關節外旋(lateral shoulder rotation):在肩關節外展和肘關節屈曲90度的 姿勢,循矢狀面向上旋轉,如圖3-8。

5.肩關節內旋(medial shoulder rotation):在肩關節外展和肘關節屈曲90度的 姿勢,循矢狀面向下旋轉,如圖3-9。

圖3-5 肩關節前舉 圖3-6 肩關節後舉 圖3-7 肩關節外展

圖3-8 肩關節外旋 圖3-9 肩關節內旋

(三)測量項目與方法 1.肩關節前舉

(1)受試者呈坐姿,以受測手放鬆自然下垂的位置為原點,掌心向內。

(2)將量角器軸點至於肱骨頭外側面的中心,約在肩峰突外側面下方 2.5 公分。

(3)受試者將手臂向上前舉,到達肩部活動極限,進行肩關節前舉角度測量。

2.肩關節後舉

(1)受試者呈坐姿,以受測手放鬆自然下垂的位置為原點,掌心向內。

(2)將量角器軸點至於肱骨頭外側面的中心,約肩峰突外側面下方 2.5 公分。

(3)受試者將手臂向身體後方做上舉動作,到達肩關節後舉活動極限,進行肩 關節後舉角度測量。

3.肩關節外展

(3)受試者將手臂向身體外側做外展動作,到達肩關節後舉活動極限,進行肩 關節外展角度測量。

4.肩關節外旋

(1)受試者呈仰躺姿勢,以肩關節外展和肘關節屈曲 90 度的動作為測量原點,

並將毛巾墊在手肘下方,以避免在進行外旋動作時,肱骨頭產生位移現象。

(2)量角器軸點放於鷹嘴突。

(3)受試者做肩關節外旋動作,到達肩關節外旋活動極限,進行肩關節外旋角 度測量。

5.肩關節內旋

(1)受試者呈仰躺姿勢,以肩關節外展和肘關節屈曲 90 度的動作為測量原點,

並將毛巾墊在手肘下方,以避免在進行內旋動作時,肱骨頭產生位移現象。

(2)量角器軸點放於鷹嘴突。

(3)受試者做肩關節內旋動作,到達肩關節內旋活動極限,進行肩關節內旋角 度測量。

(四)檢測流程

本研究之肩關節活動度檢測地點在台東縣立第二棒球村,前測和後測地點皆 相同。檢測流程圖,如圖3-11。

圖3-10 檢測流程圖

二、疼痛視覺類比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視覺類比量表系統能夠反映出患者實際活動時的疼痛情況,在其他肩痛相關 研究中亦採用此量表作為受試者肩痛情況的測量(林大豐、劉美珠,2004;Wang, 1999; Ohnhaus & Alder, 1975)。此為一條10 公分長的直線,由受試者於每次上課 之前、後依據目前肩關節疼痛的狀態,在直線上標示出來,疼痛程度越高,則畫 記的部分越長,如圖3-11。

肩部疼痛量表

各位同學你好,請你在「根本不痛」與「痛到不能再痛」之間畫一條橫切線,

表示你今天肩部疼痛的程度。

根本不痛 痛到不能再痛

圖3-11 肩部疼痛量表圖

三、 投手投球動作評估表

(一)課程前每人各投15顆球,以攝影記錄投球過程,作為為評估員評比及課 程結束後進行投球動作評估前、後測。

(二)計分方法,投球動作評估表以李克特氏六等評量法(Likert scale),

分別為6.「非常好」、5.「很好」、4.「有點好」、3.「有點不好」、2.「不 好」、1.「非常不好」,所得分數愈高,代表其投球動作愈佳,評估表如 附錄五。

(三)評估員由具有台東縣棒球委員會所核發之合格棒球C級教練證者來擔任

第四節 實施流程

本研究經由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後進行文獻探討以確立研究方向,接著進行 受試者的篩選,並建立基本資料。於課程開始前讓實驗組接受肩關節活動度、肩 關節疼動指數、投手投球動作評估值前測;之後進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並 於課程進行中收集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疼痛指數等量化之資料。十週課程結束 後進行後測,將所得資料加以分析,研究流程如圖3-12。

篩選受試者

對照組 實驗組

前測 前測

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進行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疼痛 及投球動作評估後測

資料分析與討論

圖3-12 研究流程圖

第五節 課程規劃與實施

本課程設計是以身心學為理論基礎,結合身心技法呼吸、覺察、動作以及意 象等元素,設計出一套針對肩關節疼痛的動作課程,進行教學及教材實施之過程,

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並記錄投手的學習反應與效果,以及教學者在實施過程 的省思與成長,提升運動員身體覺察能力及正確使用身體的觀念,藉此改善肩關 節疼痛情形。

本節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課程教學理念與目標,第二部分為課程架構 分析,第三部分為課程流程與原則,第四部分為課程內容分析,第五部分為活動 流程與動作說明,第六部分為課程內容大綱。

一、課程教學理念與目標

(一)課程教學理念

動作本身提供人們最深刻的感受經驗,亦是一個生命體最真實的呈現,每個 動作背後都有其意圖和表達,也訴說著不同的情緒和感受(劉美珠,2008)。身 心動作教育與訓練課程最大的不同在於,身心動作教育以「身體」為本,以「動 作」為師,強調由內在去體驗身體改變的「微妙」,透過「身體」,重新思考動 作的意義;並提供自我開發覺察、探索的經驗;再經由課程的操作、他人的互動、

開發各種感官潛能,從中學習如何面對身體、面對自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 能力,達到身心動作教育的目的。

(二)課程教學目標

本課程以提升國中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改善之效果進行課程設計,其教學 目標,包含修正投球姿勢、提高身體覺察、減低肩關節疼痛。

1.從呼吸與放鬆的活動,增進棒球投手覺察身心狀態的能力,學習自我放鬆及調 整呼吸的技巧。

2.藉由自我身體覺察行動,感受肩關節的疼痛感,增加棒手投手對身體的認識,

學習辨識並接納自己的身體。

二、課程架構分析

教學目標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課程活動內容

修 正

投 呼吸覺察體驗 球 呼吸與放鬆 「Hu」呼吸 姿 丹田呼吸法 勢

提 圓背屈蹲 高 身體歸零 身 身體彩繪 體 身體自我覺察 側彎伸展 覺 肌肉漸進放鬆 察 雙臂螺旋伸展

能 近端運動

肩 鏡子遊戲 關 身體構圖 動物模仿秀 節 情緒演員 疼

圖3-1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架構圖

本研究課程設計,依據劉美珠、林大豐教授所研發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研 究者本身操作過的身心動作教育技巧為主。

本課程設計主要以改善呼吸與放鬆的能力,增加身體自我覺察與開發能力,

並透過身體構圖等三個主軸,來改善肩關節疼痛三個面向的提升,課程架構列於 圖3-13。

課程編排方式分述如下:

(一)呼吸與放鬆:透過身體覺察與呼吸的律動及學習放鬆的能力,藉由呼吸與 身體放鬆的方式來調整肩關節部位,達到心靜、放鬆的效果。作為課程的 暖身與準備活動。課程內容包括呼吸覺察體驗、「Hu」呼吸、丹田呼吸。

(二)身體自我覺察:以圓背屈蹲、身體歸零、身體彩繪、肌肉漸進放鬆、側彎 伸展、雙臂螺旋伸展、近端運動等活動,加強身體的自我覺察能力,瞭解 肩關節的疼痛感與活動度,提升身體疼痛感及疼痛部位的辨識度,強調注 意力集中,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與互動。

(三)身體構圖:以鏡子遊戲、動物模仿秀、情緒演員等內容進行。利用音樂、

動作模仿與創造及口語引導,並從身體活動探索中,辨識、體察自我呼吸、

動作、聲音、情緒等各種肢體表達的可能性,讓個人身心靈找到適當的出 口,並藉由分享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課程流程與原則

流程以緩和平靜的方式進行,學習如何利用呼吸及覺察自己的身體,進而改 變使用身體的方法,降低與舒緩肩關節的疼痛。

表3-1 教學流程與原則編排表

教學流程 時間 目的、流程與動作

教學流程 時間 目的、流程與動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