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中棒球投手 肩關節疼痛改善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中棒球投手 肩關節疼痛改善之研究 "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大豐 博士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中棒球投手 肩關節疼痛改善之研究

研 究 生:張聖岳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2)

國立臺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中棒球投手 肩關節疼痛改善之研究

研 究 生:張聖岳 撰

指導教授:林大豐 博士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3)
(4)
(5)

謝 辭

一轉眼,兩年研究所的求學生涯即將劃下句點,回顧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遭 遇到許多的問題與挑戰。如今論文付梓在即,心中自是興奮不已。感謝師長、同 學及親友們在這當中給予的支持與鼓勵。

首先,要向我的指導教授林大豐老師,表達最誠摯的謝意,感謝老師假日辛 苦的指導,在論文結構及邏輯思考上,授予精闢的見解與分析,才得以完成本論 文。

也由衷感謝劉美珠老師,帶領我進入身心學的領域,更在論文指導上,提供 寶貴的方法與意見,使論文研究進行的更加順遂,在職進修是一個艱辛的歷程,

每當我遭遇瓶頸想放棄時,大豐老師更會適時給予我鼓勵與肯定,內心十分感動 與感激。同時,也要感謝口試委員林靜萍老師,對論文諸多指點與建議,使拙論 更為完備。

感謝同組的伙伴立仁、曉蓓、瓊慧、芳如,有你們相互的幫忙與打氣,研究 才得以順利完成;也感謝學校恩師李峰銘主任的關心與鼓勵,以及廷榮老師、品 希老師與學校同事的支持,讓我能堅持到最後,謝謝大家。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乖巧可愛的哲維、芯語,能體諒爸爸課業繁忙無 法陪你們,感謝我的太太-盈秀,有你全心的支持與包容,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 完成論文!

最後以這篇論文獻給我最敬愛的家人、師長、同學、同事、學生和所 有曾經幫助、鼓勵過我的人,謝謝你們!

張聖岳 2011.6.於台東

(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中棒球投手 肩關節疼痛改善之研究

研 究 生:張聖岳 指導教授:林大豐 日 期:2011.06.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建構於身心動作教育理念下所發展的國中棒球投手課程,主 要以改善呼吸與放鬆的能力、增加身體自我覺察與開發能力,及身體構圖為課程 重點,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國中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的成效。

本研究採量化的實驗法,以台東縣立A國中棒球隊30名男學生為研究對象,分 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接受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兩組分別於課程前、

後檢測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疼痛指數及投手投球動作評估,以共變數分析檢測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差異,探究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中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的影 響。研究結果發現: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中棒球投手肩關節之活動,在「前舉」、「後舉」、「外 展」、「外旋」及「內旋」之活動度有顯著的進步(p<.05)。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有效降低國中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指數(p<.05),在十週

「肩關節疼痛指數」上有逐週顯著下降的趨勢(p<.05)。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投球動作的準確度、協調性、抬腳、擺臂動作、跨步、

重心轉移之完成性能力,有顯著提升效果(p<.05)。

(7)

A Study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for Improving the Shoulder Pain of Junior High School Baseball Pitchers

Student: Sheng-Yue Chang Advisor: Dr. Dah-Feng Lin Date: June, 2011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a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consisting of courses on breathing and relaxing, body awareness and development, and body mapping.

This program was administered to some junior high school baseball pitchers to examine its effectiveness in improving baseball pitchers’ body awareness and alleviating their shoulder pain.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were adopted.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30 baseball players in Hsin Sheng Junior High School, Taitung County. Thes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for 10 weeks.

The participants’ after-class learning shee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o obtain qualitative data. Both groups of students were asked to test their shoulder joint range of motion, shoulder pain index, and pitching mo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gra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examined using ANCOVA to find the effects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on junior high school baseball pitchers’ shoulder pains.

Research findings included:

1.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aseball pitchers’ shoulder joint range of motion: Pitchers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flexion”, “extension”, “abduction”, “external rotation”, and

“internal rotation” after receiving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05) .

2.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shoulder joint pai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aseball pitchers: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receiving the 10-week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itch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decline of their “shoulder joint pain index” (p<.05) 3.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pitching motion: Pitch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ir pitching accuracy, coordin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complete all the phases of pitching, particularly the windup, cocking, stride, and shift of center of gravity (p<.05)

Keywords: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baseball pitcher, joint pain, pain rating index

(8)

目次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目次

... Ⅲ

表次

... Ⅴ

圖次

... Ⅶ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六節 研究之重要性...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身心動作教育之理念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之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傳統復健療法之特性………..……... 28

第四節 文獻總結……….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時間和地點...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測量方法... 34

第四節 實施流程………... 38

第五節 課程實施與規劃... 39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5

第一節 肩關節活動度之影響情形... 55

第二節 肩關節疼痛指數之影響情形... 66

第三節 投手投球動作變化之影響情形...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4

第一節 結論……... 74

第二節 建議……... 7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77

英文部分 ... 81

附錄

附錄一 受試者同意書(一)……….………….………..…... 82

受試者同意書(二)…...……….……….………... 83

附錄二 肩關節活動角度量表(一)………... 84

肩關節活動角度量表(二)………... 85

附錄三 肩部疼痛量表(一)………... 86

肩部疼痛量表(二)………... 87

附錄四 課後學習單………...……... 88

附錄五 棒球投手投球動作評估表(一)………... 89

棒球投手投球動作評估表(二)………... 90

附錄六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教案……..………... 91

(10)

表次

表 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 13

表 2-2 呼吸放鬆效能之研究……….………... 15

表 2-3 改善身體疼痛之研究……….………... 17

表 2-4 教育上之研究………..………….……. 18

表 2-5 旋轉袖肌群功能分表……….... 21

表 2-6 棒球運動員肩部傷害相關研究……….……….….. 23

表 2-7 肩部復健動作整理表……….…... 28

表 2-8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傳統療法比較表………...…. 29

表 3-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教學流程與原則編排表……….…... 42

表 3-2 課程內容分析表………....… 43

表 3-3 課程內容大綱………..………..…... 52

表 4-1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舉」成績前後測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55

表 4-2 不同組別「前舉」成績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56

表 4-3 不同組別「前舉」成績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57

表 4-4 實驗組與對照組「後舉」成績前後測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57

表 4-5 不同組別「後舉」成績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 58

表 4-6 不同組別「後舉」成績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 4-7 實驗組與對照組「外展」成績前後測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59

表 4-8 不同組別「外展」成績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60

表 4-9 不同組別「外展」成績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0

表 4-10 實驗組與對照組「外旋」成績前後測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60

表 4-11 不同組別「外旋」成績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61

表 4-12 不同組別「外旋」成績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2

表 4-13 實驗組與對照組「內旋」成績前後測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62

(11)

表 4-16 實驗組與對照組肩關節疼痛指數前後測之描述統計摘要... 66

表 4-17 課程前後疼痛指數相依樣本t考驗摘要表………. 67

表 4-18 每週疼痛指數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67

表 4-19 疼痛指數趨勢分析摘要表……….. 68

表 4-20 不同組別肩關節疼痛指數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 4-21 實驗組與對照組投球動作前後測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71

表 4-22 不同組別投球動作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72

表 4-23 不同組別投球動作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2

(12)

圖次

圖 2-1 身心學領域發展架構圖……….………. 12

圖 2-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 14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2

圖 3-2 受試者篩選流圖……….………. 33

圖 3-3 關節角度量角器……….. 34

圖 3-4 關節角度量角器(打開)……….. 34

圖 3-5 肩關節前舉……….. 35

圖 3-6 肩關節後舉……….. 35

圖 3-7 肩關節外展……….. 35

圖 3-8 肩關節外旋……….. 35

圖 3-9 肩關節內旋……….. 35

圖 3-10 檢測流程圖………..……….. 36

圖 3-11 肩部疼痛量表圖…………..……….. 37

圖 3-12 研究流程圖………..……….. 38

圖 3-1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架構………..……….. 40

圖 3-14 呼吸覺察與體驗(一)………..………….………. 44

圖 3-15 呼吸覺察與體驗(二)……… 44

圖 3-16 呼吸覺察與體驗(三)……… 44

圖 3-17 呼吸覺察與體驗(四)……… 44

圖 3-18 Hu Breath(一) ………..… 45

圖 3-19 Hu Breath(二) ……….………..…... 45

圖 3-20 丹田呼吸(一)………...…. 46

圖 3-21 丹田呼吸(二)……… 46

圖 3-22 圓背曲蹲(一)……… 46

(13)

圖 3-25 身體歸零(二)……… 47

圖 3-26 肌肉漸進放鬆(一)……… 47

圖 3-27 肌肉漸進放鬆(二)……… 47

圖 3-28 側彎伸展(一)……… 48

圖 3-29 側彎伸展(二)……… 48

圖 3-30 側彎伸展(三)……… 48

圖 3-31 側彎伸展(四)……… 48

圖 3-32 雙臂螺旋伸展(一)……… 49

圖 3-33 雙臂螺旋伸展(二)……… 49

圖 3-34 近端運動(一)……… 49

圖 3-35 近端運動(二)……… 49

圖 3-36 近端運動(三)……… 50

圖 3-37 近端運動(四)……… 50

圖 3-38 身體彩繪(一)……… 50

圖 3-39 身體彩繪(二)……… 50

圖 3-40 鏡子遊戲(一)……… 51

圖 3-41 鏡子遊戲(二)……… 51

圖 3-42 動物模仿秀(一)……… 51

圖 3-43 動物模仿秀(二)……… 51

圖 4-1 實驗組與對照組「後舉」成績前後測對照圖………...…… 56

圖 4-2 實驗組與對照組「後舉」成績前後測對照圖………...…… 57

圖 4-3 實驗組與對照組「外展」成績前後測對照圖………...…… 59

圖 4-4 實驗組與對照組「外旋」成績前後測對照圖………...…… 61

圖 4-5 實驗組與對照組「內旋」成績前後測對照圖………...…… 63

圖 4-6 實驗組與對照組「肩關節疼痛指數」前後測對照圖………...…… 66

圖 4-7 十週疼痛指數趨向分析圖……….………...…… 68

圖 4-8 十週疼痛指數趨勢分析圖……….…………...…… 69

圖 4-9 實驗組與對照組「投球動作」前後測對照圖………….…………...…… 69

(14)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以身心動作教育為理論基礎,藉由編排一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針對 肩關節疼痛的投手,透過身心動作療法的實施,從中獲得對自我身體的體會與認 知,期望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讓傷者在接受肩部治療與復健時,藉由身體的自我 察覺學習如何透過呼吸,傾聽身體的聲音,進而達到改善傷者肩部的疼痛與活動 度。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本研究之目的,第三節為研究 問題,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為名詞解釋,第六節強調及說明本研究 之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棒球運動中肩上投擲(overarm throwing)的動作是不可或缺的。許多研究發 現,肩上投擲動作時,會產生盂肱關節(glenohumeral joint)過度的外轉(external rotation)角度、快速的角速度、及比體重大數倍的關節內壓力及拉力,這些動作 是重複的不斷練習和比賽產生(戴孟瑋, 2005)。許多研究者指出許多投擲傷害 大多來自於因疲勞所造成的不適當投球動作而導致的運動傷害,而疲勞的起因是 來自於過多的投球數量 ( Andrews & Fleisig, 1996;Lyman, Fleisig, Waterbor, Funkhouser, Pulley, Andrew Osinski, & Roseman, 2001)。

一般常見肩部運動傷害以從事過肩運動,如羽球、排球及棒球等需反覆做出 手舉過頭的運動為最多,而這些反覆性的運動會對肩部組織造成很大的壓力,尤 其是肩盂肱骨關節負擔為最大(陳志華,2003;彭郁芬,2002;Brewster & Schwab, 1993;Fahlstrom, Yeap, Alfredson, & Soderman, 2006)。

肩關節的構造非常複雜,它是由數個不同功能性的關節所組成,因此造成肩 關節疼痛的原因也大不相同(李宏滿,1992)。王顯智(2003)發現運動員主要

(15)

成肩部關節無法負荷及獲得適當的休息,讓身體傷害的程度加深,導致於形成長 久性的運動傷害。林朝加等人(2002)指出運動員為了爭取更好的佳績,在肩關 節產生疼痛的時候,仍然進行長時間的反覆訓練,或是受傷期間繼續帶傷上陣比 賽,而導致受傷部位無法獲得妥善適當的休息,造成肩關節部位長期性的傷害。

目前肩關節疼痛的治療方法包括西醫的藥物治療、注射止痛消炎劑及手術治 療,中醫的推拿、針灸等。當肩關節受傷而發生疼痛與活動度受限時,如冰凍肩 及旋轉袖肌疾病,大多採用牽拉運動與其他運動療法來改善症狀;當肩關節肌腱 發生斷裂,或大面積破裂,如肩部旋轉袖肌破裂或斷裂,則必須採外科手術治療

(李宏滿,1992;林頌凱,2004;陳志華,2003;楊榮森,2000;廖婉絨,2003)。

目前有關肩關節傷害的療法不外乎是推拿、針灸、藥物治療、運動療法及手術治 療等,但多是以機械式的復健動作或者以第三者的角度來治療,往往忽略了患者 本身心理層面的感受,以及患者本身大多缺乏正確身體結構活動使用的認知,使 痊癒之後再度受傷的可能性增高。身心動作教育主要就是由第一人稱的角度,讓 患者本身能夠覺察自己的身體,去感覺身體受傷的部位,並藉由跟自己身體溝通,

來達到自我身體調整與放鬆的目的(劉美珠、林大豐,2003)。

身心學(Somatics) 源自希臘文的soma,是指「完完整整活生生的有機體」

(Hanna,1983),是「一門探究身心關係和體悟身體智慧的經驗科學,重視內在 經驗的體會與反省,以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三者間互動關係的一 門藝術和學問」(劉美珠、林大豐,2001:143)。而身心動作教育即是以身心學 理論為基礎的課程,讓學習者能夠藉由動作的操作,來經驗自己的身體,體會內 在的感受,並重新建構身體正確的使用方式,開發身體的覺察能力(林季福2004)。

棒球可說是台灣的國球,更是目前台東縣的體育發展重點項目,台東縣也培 育出許多國內外優秀的棒球選手,隨著三級棒球的發展,相對小選手們運動傷害 的機率也隨之增高許多,因此「如何預防運動傷害」及「運動傷害之處理與治療」

是棒球訓練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發生運動傷害後,如何利用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幫助傷者受傷部位盡快得到適當的處理及縮短痊癒的時效。當棒 球投手遇到肩關節運動傷害時,將要如何改善肩關節的疼痛及活動度,是研究者 一直所感興趣的方向;因此希望能更進一步探討,並透過一套完整的身心動作教

(16)

育課程,來改善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與活動度,並提供給基層教練與運動傷患者 新的思維與方向。

本研究期望能以身心學之理念,從自我身體出發,透過一套完整的身心動作 教育課程,來引導球員對身體覺察能力與認識自我身體的結構、功能及覺察自己 身體當下的身體內在經驗。並設計一套應用於改善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的動作課 程,提供肩部傷害之運動員能透過對自我身體的傾聽,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 學習透過呼吸以及身體的自我調整,達到適時放鬆的效果,學習身體的使用、改 善身體的姿勢和基本能力,讓球員了解身體正確的結構與使用方式,避免因錯誤 的使用而再度發生運動傷害。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受試者身 體的覺察能力,改變身體的使用模式,讓受試者有機會根據自己不同的身體狀況,

經由意識、步調來調整身體。這可說是對於我們身體使用的再教育,另一方面改 變我們以往對於身體的結構與使用的錯誤認知,進而達到增進身體效能,改善疼 痛的目的。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探討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國中棒球投手改善肩關節疼痛指數、

肩關節活動度及投球動作改善之實施效果。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循上述的研究目的,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國中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 指數、肩關節活動度、投球動作有何影響?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課程實施後其肩關節活動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課程實施後其肩關節疼痛指數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課程實施後其投球動作是否有顯著差異?

(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身心動作教育為基礎所編排之課程,應用於改善國中棒球投手肩關 節疼痛與關節活動角度。

一、研究範圍

(一)以台東縣立新生國中棒球隊患有肩部運動傷害之投手,平均年齡15歲、

平均球齡4.5年,實驗組15名、對照組15名,男學生共30名為研究對象,

實施為期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並以接受動作課程之前、中、後及 過程中所蒐集之資料為主要研究範圍。

(二)因為需要透過身心動作課程來改善由棒球運動傷害造成之肩關節疼痛,

故身體有其他重大關節傷害者,概不列入研究對象中。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未上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每位學生的智 力、體力、運動經驗及自我覺察能力為研究者無法掌控,僅能告知在研 究期間避免從事激烈運動及無另外接受其他治療。

(二)研究者無法掌控受試者於課程進行中的參與情形,因此課程的實施會因 受試者的參與情形及領略有所不同,疼痛減緩程度亦不同。

(三)因受試者以台東縣立A國中體育班棒球隊學生為主,故無法對其他群體 做推論。

(19)

第五節 名詞解釋

為確定本研究之範圍,茲將重要名詞加以界定,包含身心學、身心動作教育、

棒球投手及肩關節疼痛等。

一、身心學(Somatics)

身心學是一門探究身心關係和開發自我覺察能力與體悟身體智慧的經驗科 學,重視內在經驗的體會與反省,以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三者間 互動關係的一門藝術和學問(劉美珠、林大豐,2005)。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一門開發身心覺察與開發身體智慧的教育課程。著重在 姿勢、動作、情緒、想法和自我概念的相互關係,並考慮人的自主性和個別差異,

以實際操作的方法,幫助人們重新體知身體的使用方式,以便能夠動的更輕鬆、

有效率、更精確、更優雅;活的更舒服、更安全、更有創意,並能終其一身享受 生命當下的每一刻(劉美珠、林大豐,2005)。本研究即是以傳統的復健動作,

結合呼吸和意象的引導為主要元素,組合成一套改善運動員肩關節疼痛與開發身 體覺察能力之課程。

三、國中棒球隊投手

本研究之國中棒球隊投手為目前台東縣立A國中體育班棒球隊隊員。

四、肩關節疼痛

本研究之肩關節疼痛,是指棒球投手因練習,或比賽或經長時間累積的疲勞 所造成之肌肉及韌帶拉傷、扭傷等運動傷害,造成肩關節產生疼痛及活動度減弱 之症狀。

(20)

第六節 研究之重要性

本研究之重要性分為以下三點,分別是一、從學術研究角度,二、從運動傷 害角度,三、從復健醫療角度等三點來探討本研究之重要性。

一、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提升學術研究的價值

近年來,身心學的研究和推行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已被列入「新時代運動」

(new age movement)的潮流中,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並傳播與應用到各個不同 的領域裡(劉美珠、林大豐,2001;Johnson,1994)。身心學在國內學術研究界,

屬於一門新興的學問,也是一個有待開發的新領域。目前身心學的研究探討目前 仍以質化研究為主,關於量化研究的相關文獻較為缺乏。本文將採質與量並重的 研究模式,除了使用量化的資料來分析肩關節疼痛、肩關節活動度改善外,並編 定一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質化研究,利用觀察法及訪談法,瞭解受試者對課程 的接受度。透過質量並重的研究模式,除了根據測試所獲得之數值外,也能兼顧 受試者的心理成長歷程,對於受試者來說,也是一種尊重自我身體的表現。換句 話說藉由此次研究能對身心學領域的拓展有所幫助,讓更多人能瞭解身心學涵 意,讓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的層面更為廣泛。

二、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幫助運動傷害的應用

運動傷害的發生,除了經由訓練及比賽時產生之外,對於身體結構的認知不 足以及欠缺身體覺察能力也是造成傷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傷者對身體結構不瞭解 的情形之下參與運動,常會造成身體部位過大的負擔,久而久之變會造成傷害。

因此欠缺對自己身體情形的覺察,常常已造成身體傷害而不自知,並持續參與運 動,也容易形成身體的長期性傷害。藉由身心動作教育,改變運動員對身體結構 錯誤的認知,並開發其身體覺察能力,期望運動員以最符合人體結構的動作來參 與運動,當身體狀況產生不佳時,亦能早一步覺察身體變化,避免造成二度運動

(21)

痛為目的。研究者試著結合兩者的優勢,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融入復健動作之中,

在肩部傷害的治療過程中,亦能接受對身體認知的再教育,提供受試者不同以往 的身體經驗。

三、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幫助復健醫療的貢獻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透過第一人稱的角度,讓傷者能夠在進行動作復健的同 時,去體察自己的身體的變化,跟身體溝通。透過對身體的覺察,傷者可以去感 覺受傷部位復原的情況,依照不同的復原進度進行自我調整,這種重視傷者內在 心理層面的表現是過去復健醫療所欠缺的。以目前的復健醫療看來,多是以第三 人稱的角度將傷者視為一個物體,缺乏對患者本身心理層面的瞭解。透過本研究,

可以提供復健醫療另一種角度的思維,讓傷者在復健治療的過程中,並非只是處 在被動的角色,而能有更多的自主性,察覺自我的身體。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成四小節來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探討的是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n)相關研究。第二節針對國中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之相關研究。

第三節整理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傳統復健療法之現況。第四節文獻總結。希望透 過文獻的探討,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改善身體構造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針 對棒球投手肩關節傷害相關研究之情形。

第一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理論相關研究

本節將從身心學的理論背景、身心動作教育基本論述、以及身心動作教育相 關研究進行探討。身心動作教育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從自我身體出發,運用一 系列的身心教育活動,來開發身體覺察能力與認識自我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察 身體當下的經驗(劉美珠,2003)。

一、身心學基本理論

(一)身心學之意涵

本研究所論述的身心學(Somatics)是一個研究和體察"soma"現象的領域,

soma是希臘文,意指完完整整活生生的有機體(Hanna, 1983)。雖然soma與body 在辭典上同樣譯為「身體」,不同於body將身體物化的概念,soma指的是身心合 一的身體,這個身體有不同的情緒感受,是一個動態的、流動的並且不斷改變的 活體(林大豐、劉美珠,2003),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當刻之感知、自我覺察 和自我調整、改變的生命有機體」(Hanna, 1970)。

身心學的發展,最早是源自於人們為了解決身體上的問題,或對於身體的好 奇,透過對自我身體的探索,慢慢發展出不同派系的身體療法與技巧。直到1976

(23)

林大豐(2001)將不同身心技法的觀點加以統整,並建構出身心學共通的基本論 點:

1.主張身心合一(body & mind are one, not two)

2.尊重身體的智慧(body wisdom)

3.強調內在的自我體察(experienced from within)

4.重視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

5.開發覺察(awareness)

6.體知改變(change)與選擇(choice)

7.接觸(touch)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patterning)

(二)身心教育

以身心學的論點,重新認識「身體」,並運用在生活及教育的層面上,其課 程就成為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的內容。身心教育透過教育的模式,強調 開發身心覺察能力的教育過程,注重身體的經驗與感受、動作探索及個人結構功 能的檢視與覺察,經由身體再教育、再學習的理念,進而改善身心狀況的全人教 育(Linden, 1994)。

綜合上述論點,深刻瞭解身心學著重於身體的發展,「身體」的主體性要重 新受到重視,它是等同於「心智」的地位,而不是從屬的關係。從外在而言,強 調身體使用的再教育,教導符合人體結構的動作,改變過去錯誤的習慣,讓身體 處於最自然的狀態。就內在而言,強調身體內部的自我覺察,傾聽身體的聲音,

尊重身體的智慧,經由內在歷程的省思,改變心理層面與身體的使用方式,不再 是身體與心理分開呈現二元狀態,進而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二、身心動作教育

(一)身心動作教育理論基礎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主要以身心學理念為基礎,透 過動作教育的模式,架構出新的體育教學模式。其論點主要在於學習身體使用模 式以及對身體內在的覺察與反省,進而探索自我本能動作,達到改善身心狀況的 目的,其理論基礎如下(劉美珠,2003:256):

(24)

1.主張身心合一。

2.身體是活生生的有機「動作體」。

3.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現象,強調內在自我覺察與開發身心覺察能力。

4.重視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而非目標導向(goal-oriented)。

5.強調「體知」(embodiment)的學習而非僅是「認知」的學習。

6.提出學習是一連串覺察、選擇與改變的過程。

7.重視接觸(touch)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education),並強調其對於「身 體再教育」的重要性。

8.學習尊重及體會身體智慧(body wisdom)。

9.除了自我內在的探索,更要求致力於自我與外在環境之人、事、物和諧相處。

劉美珠(2007)思索、分類、統整與歸納後,提出身心領域當前的發展架構 圖,如圖2-1,說明了本研究中身心學、身心教育、身心動作教育的關係。

(25)

理念

目的 教育 治療

手段 動作 手技

教育 身心動作 身心手技 身心手療 型態 somatic 治療 教育 somatic

movement somatic somatic bodywork education movement bodywork for

therapy for therapy education

歸類 身心教育 身心治療 Somatic education somatic therapy

圖 2-1 身心學領域發展架構圖(劉美珠,2007:9)

東方與西方

身心觀與方法 身心辯證的反省

身心學觀(Somatics)

(26)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

以身心動作教育為基礎,與學校課程結合,即成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劉美 珠(2004b)將身心動作教育加以整理,發展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內容 涵蓋課程基本概念、課程目標、課程觀念、教師角色、課程設計及評量方式等,

如表2-1。

表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 分類/模式 身心動作教育

基本概念 身心合一,以身體為原點,強調身體智慧的體認,並重視自我探 索的過程。

課程目標

1. 透過身體的探索,開發身體覺察能力(包括與自我、與他人、

與環境)及提升身體使用的效率,並瞭解自我,以因應外在多變 的環境。

2. 促進身心平衡之健康。

課程觀念

身體本身即是動作體,強調內在經驗的反省,及自然本能動作的 探索,從動作中瞭解到當下自我的身心狀態,並享受動作中所得 到的滿足與自信。

教師角色

1. 有正確的身體觀點和態度。

2. 對動作結構與功能擁有充分的認知與體會。

3. 為一個協助者、引導者。

課程設計

課程內容主要規劃為六個方向:以呼吸練習為基礎,進而認識與 體會身體結構、學習與體會身體中心與各部位之關係、探索本能 性的自由動作、提升身心適能、以及改善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等,

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

評量方式 以檔案評量為主,包含學生的學習日誌、身心檢核表、學習單等。

資料來源:劉美珠(2004b:16)

(27)

劉美珠(2004c)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中,主要以體認身體、開發 身體覺察能力、改善身體基本能力及放鬆身心靈為首要目標。強調以身體為原點,

學生透過內在經驗的反省以及外在動作的探索,進而瞭解自我的身心狀態。而 指導者本身必須瞭解正確身體結構的排列,並具備正確的身體觀念,如此才能引 導學生對自我進行探索與覺察;課程內容架構上,以呼吸探索與靜心為基礎練 習,做為進入自我探索的手段。透過呼吸探索與靜心練習讓身體歸零,再延伸 到身體構圖的學習、身體中心與各部位之關係的體會、本能性自由動作探索、

增進身心適能、及改善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等五個面向來規劃課程內容,其課 程內容架構圖如圖2-2。

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人 際 關 係 與 適 應 環 境 呼吸探索與靜心

身 心 適 能

︵ 覺 察 能 力 外 亦 考 慮 體 適 能 的 基 本 要 件

︶ 本

能 性 自 由 動 作 的 探 索 身

體 中 心 與 各 部 位 關 係 之 探 索

︵ 動 作 發 展

︶ 身

體 構 圖

︵ 結 構 與 功 能 的 認 知 與 體 認

圖 2-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劉美珠,2004b:17)

(28)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於改善身體覺察能力的成效

身心動作教育研究相當廣泛,本研究針對身心動作教育中有關呼吸放鬆覺察 及身體使用覺察之研究分析整理分述如下。

(一)呼吸放鬆覺察方面

呼吸的調整,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一環,呼吸對生命十分 重要,也可以被利用來做為一種尋常的治療方式,在身心聯繫的作用中,呼吸是 最緊密的聯繫關鍵,身體可以一段時間不吃不喝,卻無法一時一刻不呼吸,學習 正確的呼吸法,除具有放鬆身心、釋放壓力的功效外,也能提升創造力及人際關 係與適應環境身心動作教育覺察應變的能力,綜合整理身心動作教育相關文獻,

將呼吸放鬆之效能分述於表2-2。

表2-2 呼吸放鬆效能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呼 吸 放 鬆 效 能

卓子文 2001 7 位國立台北藝 術大學的畢業生

結果發現透過呼吸的學習,

舒緩身心並體會到呼吸時身 體的感覺,改善身體的痛、

緊張及疲累等情形,避免身 體承受過多不必要的壓力。

陳怡真 2004 國小六年級學童

結果顯示呼吸的練習對於學 童認知正確的呼吸方式有所 幫助,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 中。

林大豐

劉美珠 2004 台東大學羽球選手

將呼吸配合意念應用於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中,於動作過 程中配合呼吸的調整,達到 疼痛部位放鬆的目的。

蔡琇琪 2004 32位國小 三年級學童

透 過 呼 吸 , 可 幫 助 身 心 平 靜 , 讓 身 體 處 於 放 鬆 的 狀 態,並提升專注力,讓受試 者能將心思專注於自己的身 體。發現學童在接受課程之 後,在身心放鬆與靜定方面 皆有正面的效果。

吳美慧 2006 70位四年級

課程中加入呼吸放鬆與覺察 練習,發現透過呼吸的練習

(29)

續表2-2 呼吸放鬆效能之研究

黃晴淇 2006 10 位國小教 師

於課程中加入呼吸練習,受試者 皆認為呼吸練習對於減輕壓力 及靜心方面有所幫助,僅有一位 受試者表示沒有感覺。

劉美珠 尤瀅捷 王德正

2006 國小學童

在身體覺察系列課程的實施研 究中發現,學童經由呼吸可獲得 較佳的靜心與放鬆效果,並且對 緊接的活動有更加的專注力與 學習態度。

張玉佩 (2006)

6 位小四~小 六情緒與行為 有困擾 之學童

1.學童能從「呼吸」覺察身體的 變化。

2.覺察身體情緒的能力提昇。

3.能從活動中覺察身體的鬆緊 及呼吸改變。

4.學童身體覺察能力之提昇,有 助於改善負面行為及情緒

(30)

(二)改善身體疼痛方面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可提升自我身體察覺與獲得正確使用身體的觀念,幫助改 變就有使用身體的習慣認知。因此,綜合整理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身體疼痛相 關文獻分述於表2-3。

表2-3 改善身體疼痛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實施效果

劉美珠

林大豐 (2003)

9名國立台東師範 院 甲 組 體 操 校 隊 選手(男5 位;女 4 位)有多部位運 動傷害者為對象

結果發現,對於運動傷害所 造成之疼痛有明顯的減輕與 改善,但對於長年累積的傷 害,無法改善。

劉美珠

林大豐 (2004)

針 對 運 動 員 肩 部 疼 痛 的 改 善 加 以 研究,以台東大學 15 位患有肩部疼 痛 之 運 動 代 表 隊 學生為對象

實驗結果發現,在接受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初期,受試者 的疼痛指數會升高,之後逐 週降低,使肩部疼痛獲得顯 著的改善。

劉美珠

林大豐 (2005)

以 10 位 患 有 下 背 痛 之 大 學 運 動 代 表隊隊員為對象

接受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研究結果發現,身心動 作教育對於運動員下背痛有 明顯的改善,對於體側彎與 體前彎的柔軟度增加也有明 顯的改善。

陳昱甫 (2006)

以16 位患有下背 痛 之 國 小 教 師 為 受試對象

結果顯示在接受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之後,國小教師在坐 姿體前彎及坐姿體旋轉角度 皆有明顯改善,但是在仰臥 體側彎方面卻未達顯著,而 在下背痛的疼痛指數方面也 有明顯的改善。

劉美珠 林大豐 江正發

(2006)

針 對 長 期 患 有 經 痛 症 狀 大 學 女 生 實 施 十 二 週 ~ 十 八 週 的 身 心 動 作 教育課程

結果指出在接受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後,經痛症狀有明顯 的改善,並於課程之後觀察 追蹤,發現在課程結束三個 月後,疼痛改善的效果依然 存在,顯示經痛症狀的改善 具有持久性。

(31)

(三)在教育上的應用

在教育上,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融入體育教學,透過呼吸與意象的概念,幫 助運動員重新察覺自己的身體,並調整自己的身體,學習如何正確使身體,避免 贈造成身體永久性的運動傷害。因此,綜合整理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身體疼痛 相關文獻分述於表2-4。

表2-4 教育上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實施效果

劉美珠 (2004b) 建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之後,確定了身心動 作教育結合學校體育課程的典範。

劉美珠

林大豐 (2004)

以身體構圖為主軸,結合不同身心技法,將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發展成一系列的身體探索課程,作 為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之教材。並以大學生作為 課程實施對象,探討「身體構圖」之教材的可行 性。結果發現受試者在「自我身體的認識」、「身 體的使用」、「身體改善狀況」及「身體覺察能 力開發等」都有明顯的進步。隨著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不斷的發展與改良。

陳怡真 (2005)

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融入國小體育教學,來探討 國小學童對於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度與反 應,結論指出,實施二十節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之後,學童的身體覺察能力有明顯的提升,且能 在活動中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認知正確的身體 結構,並學習如何放鬆自己,解除身心的壓力。

林季福 (2005)

更進一步將身體構圖實施在國小學童身上,以行 動歷程的方式,將教學過程記錄並加以分析,發 現在課程實施後,隨著課程的實施,學童漸漸能 接受這種新的身體教育模式,並對於身體的使用 方面,也由一開始的拘謹,轉變為能放開身心,

盡情舞動身體。

上述研究發現,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有助於自我身體覺察與獲得正確使 用身體的觀念,幫助受試者改變舊有身體使用的習慣,在課程實施中能放鬆身體,

瞭解身體的結構。並說明目前學生在身體教育方面,長久以來受傳統固有觀念之 影響,過度壓抑自我的身體,造成身體的使用態度上都趨於保守謹慎。因此從研 究中可以發現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運用在身體教育方面有顯著的效果,透過對身體

(32)

結構的認知,教導如何正確使用身體,避免錯誤的動作習慣而導致的運動傷害。

四、本節結語

身心動作教育以身心學為理論基礎,基植於身心教育的理念之下,從教育的 功能而發展出來,強調開發身心覺察的能力,學習身心平衡及放鬆的技巧,是透 過動作教育的型態所設計的體驗性教育課程,亦是提供學生學習回歸對自我身體 的內在覺察與體驗的課程。

綜合本節文獻探討,身心動作教育可達到放鬆、靜定的正面效果,對於身體 覺察能力的開發提升與肢體語言的表達亦可發揮許多實質的助益。此外,身心動 作教育從自我的角度觀點學習觀看自己的身體,進而體認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感 受,對改善行為與情緒亦有所幫助。透過與他人肢體互動的過程,則可瞭解人際 互動關係的重要性。從情緒管理的觀點而言,運用身心動作教育對於情緒管理效 果的提升或許是一種可嘗試的教育手段;另一方面,目前尚無以身心動作教育對 國小學童情緒管理效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嘗試探討身心動作課程對國小學童 情緒管理的效果,以做為國小教師實施情緒管理教育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將以傳統復健動作,結合身心學理論,設計一套適用於肩關節疼痛選 手操作的身心動作療法,藉由透過呼吸與意象的練習,幫助棒球投手重新覺察身 體的使用狀態,並利用課程來放鬆身體,學習如何使用身體,避免同樣傷害再度 發生,造成身體永久性的傷害。

(33)

第二節 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之相關研究

本節將針對肩關節的基本構造、棒球投手動作之分析、棒球投手肩關節傷害 相關研究以及棒球選手運動傷害治療之相關研究加以探討。

一、 肩關節基本構造

肩關節是構造十分複雜的關節,從解剖學的角度來分析,肩關節的構成包括 解剖性關節(joint)及生理性連結(articulation),解剖性關節主要由非收縮性組 織,如韌帶、關節囊及軟骨等將兩個骨頭連結而成一個可活動關節;而生理性連 結雖然也是具有活動性,但卻不像解剖性關節具有完整的生理結構(戴孟瑋,

2004;Moore, 1992)。

(一)解剖性關節構造

肩部關節部位是一個構造複雜的關節,一般人所指的肩膀只是肩關節部位的 其 中 的 一 個 關 節 而 已 。 實 際 上 肩 關 節 部 位 的 構 成 包 括 : 肩 盂 肱 骨 關

(glenohumeralJoint)、肩峰鎖骨關節(acromioclavicular joint)、胸骨鎖骨關節

(sternoclavicularjoint)。

1.肩盂肱骨關節(glenohumeral joint)

肩盂肱骨關節,就是平常人們所認為肩關節的所在位置。它是一個杵臼 關節,而盂腔大約只有肱骨頭三分之一的大小,因此約有三分之二的肱骨頭 面積暴露在肩盂腔之外,也就是這樣特殊的構造而導致關節先天上不穩定的 狀態(Norris, 1998)。所以必須靠外在力量的支撐及穩定關節的狀態,而支 撐及穩定的來源就是肩部的肌群與肌腱等軟組織。

2.胸骨鎖骨關節(acromioclavicular joint)

胸鎖關節是由鎖骨與胸骨所組合而成的關節,是肩關節與軀幹唯一的骨 性連結。這是一個滑動關節,當手臂上舉時,此關節會有約30 度的移動。

3.肩峰鎖骨關節(sternoclavicular joint)

位在鎖骨末端與肩胛骨肩峰突相接。這個部位若長時間從事舉手過頭的 運動,會使旋轉袖肌群的脊上肌因過度使用或拉傷造成充血腫脹,使脊上肌

(34)

遭到肩 峰與肱骨頭夾擊,而產生肩峰夾擊症狀,症狀是只要有舉手過頭的動 作,就會感覺肩膀外側有疼痛感(Pecina & Bojanic, 2004)。

(二)生理性連結構造

生理性的連結包括肩峰下腔關節面(subacromion articulation)和肩胛胸 廓關節面(scapulothoracic articulation)。

1.肩峰下腔關節面(subacromion articulation)

肩峰下腔關節面的功用在於,當手臂進行過肩甚至越過頭部(over head)

動作時,有效保護肱骨頭與肩峰之間的滑囊及肌腱平順的滑動(Yahara, 1994)。 2.肩胛胸廓關節面(scapulothoracic articulation)

肩胛胸廓關節面並非只靠韌帶或關節囊來連結,而是靠肩胛及胸廓或軀 幹之間的肌肉連結,讓肩胛骨能依附在胸廓上產生活動。由於肩胛骨的位置 會影響肩盂肱骨關節的活動,所以當關節在活動時,肩胛骨為了配合肱骨會 做出外翻、內縮、上轉等動作,藉由這樣的協調性動作,肩關節得以正常的 活動 (Mottram, 2003)。

(三)肩部旋轉袖肌群功能性分析

肩盂肱骨關節為人類身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卻也是狀態最不穩定的關 節,所以必需依賴周邊肌肉組織的包圍、支撐和穩定住肩盂肱骨關節的是旋 轉袖肌群,而這個肌群則是由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所構成,

並靠著這四條肌肉幫助肱骨固定住肩盂肱骨關節,協助肩部的主動抬舉與旋 轉動作(江清泉,1989;楊榮森,2003)

表2-5 旋轉袖肌群功能分析表

肌肉名稱 肌肉功能

脊上肌 上臂高舉過頭的動作;上臂外展動作。

脊下肌 上臂外旋動作;上臂水平外展。

小圓肌 上臂外旋動作;上臂水平外展。

肩胛下肌 上臂由外展動作中越過身體前方;上臂內旋動作。

(35)

由表2-5 可知,旋轉袖肌群對於棒球肩上投球動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

在棒球運動中肩上投球動作出現頻率高,因此必須在賽前對此部位進行阻力訓練 和伸展運動,以加強旋轉袖肌對肩關節的支持,減少投球動作可能帶來的傷害(林 培元、陳榮章,2003;Bahram, 2004 ; Difiori, 1999)。

二、棒球投球動作之分析

投球動作可能是棒球運動最重要的肩部活動。此時所產生的作用力,可達至 體重的 2 至 3 倍,因此重覆不斷的投球而發生的過度使用傷害似乎不可避免。投 球可分 5 個步驟,各個步驟對於不同的組織有大小不一的壓力。在 cockig phase 時,

會產生剪力(shear force),把肱骨頭經前從肩盂拉開大小約等於體重,此時必需藉 由肌肉收縮、韌帶張力(ligament tension),及肩盂本身的凹陷結構(labrum-glenoid concavity)一起作用來抵抗它。在加速階段(acceleration phase)時,手臂突然極 端伸展外展和外轉的姿(extremeextension-abduction-external rotation)變到最大前 舉-內收-內轉的姿勢(maximum flex-adduction-internal rotation),估計此時手的移 動連率到 7000/sec。而在收尾階段(follow-through phase)時,肱骨頭再次被往前 拉。此時肩盂及肩盂唇完全沒有提供穩定的作用,而全部的動力能必需靠旋轉軸 肌收縮及關節囊的張力來吸收。因此對於棒球、游泳、網球這些一直要重覆手舉 過頭(overhead)動作的運動,肩關節發生過度使用傷害(overuse injury),必是難 以避免,如果運動技術不好或過度疲勞時,更是容易發生。(長庚紀念醫院骨科陳 志華醫師)

棒球投手的投球動作, 是經由一連串快速且強力動作的緊密配合的動力鏈。

棒球投手的投球過程一般可分為以下六個分期(Dillman, 1993):

(一)準備期(windup):由腳開始抬起到抬到最高點。

(二)跨步(stride):由腳抬到最高點開始到腳著地為止。

(三)手臂高舉(armcocking):由準備期到最大外旋為止。

(四)手臂加速(armacceleration):由最大外旋到放球點為止。

(五)手臂減速(armdeceleration):由放球點到最大內旋為止。

(六)跟隨動作(follow-through):由最大內旋到投球結束當下半身進行跨步期

(36)

時, 上半身進行手臂高舉前期,這段時間內,肩胛骨後收上旋,肩關節外 展當前足著地,跨步期結束時上半身開始進入手臂高舉後期,此時隨著下 半身的髖關節旋轉,肩關節被動的達到最大外旋,準備進入手臂加速期;

手臂加速期中肩胛骨前伸下旋,肩關節內旋到放球點後進入手臂減速期;

減速期中肩胛骨持續前伸,肩關節持續內旋到最大內旋為止而後進入跟隨 動作。以上是一連串快速且精凖的運動過程, 整個投球過程發生在4秒鐘 之內。

三、棒球運動員肩部傷害相關研究

表2-6 棒球運動員肩部傷害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結果

王子娟

1987

棒球投手運動傷害最常出現在上肢,上肢受傷後症狀除了 有身體感覺不適之外,投球效率也會大大降低,嚴重的甚 至會結束運動生命。

Andrews

1998

指出投擲動作是一項需要相當精準的同步性活動,必需要 肩胛骨及肱骨的相互控制配合才能完成動作。倘若沒有配 合妥當,在進行投擲的過程中,疲勞和傷害都會有可能同 時發生。投擲的傷害主要都是身體過度使用,接踵而來的 就是身體負荷後所帶來的疲勞。當一位選手身體感到疲勞 以及達到本身之生理極限時,其所產生的代償作用是投擲 動作機轉的改變。目前投擲動作所發生的上肢傷害中有 45%發生在肩關節部位,主要原因為過度使用、不正確的 投球機轉。青少年投手的運動傷害種類包括有盂肱關節不 穩定(glenohumeral instability)、旋轉肌群傷害(rotator cuff injury)、少棒肘(littlel eaguer’s elbow)、尺側副韌帶拉 傷(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sprain)等肩關節傷害。

Chambless, Knudtson, Eck, &

Covingto 2000

研究1987-1997間美國六個不同階級小聯盟球隊(minor league baseball team)的運動傷害紀錄中,發現投手運動 傷害部位最多的是肩膀與上臂,第二為手肘,第三為背 部。若以不同階級來區分的話,高階的運動員因傷所休息 的天數為1 - 3天,新人階級(rookie level)的運動員因傷 而休息的天數為4 - 2 0天,兩者之間達顯著差異。

Brumitt, Meira &

2005

提到棒球投擲對於肩部關節有相當特殊的需求性,會使肩 部關節產生病痛,最終影響選手運動生命,會造成拉傷

(37)

續表2-6 棒球運動員肩部傷害相關研究 彭武村

陳敏弘 2006

針對世界棒球經典賽中華台北代表,透過問卷調查選手本 身所經歷運動傷害之研究,調查發現運動傷害部位以肘關 節佔58.6%為最高,其次為肩關節佔37.9%。其中又以投 手發生運動傷害的部位則以肘關節最為普遍。

張曉昀 陳佳琳 鐘宇政 王淳厚

2006 針對高中棒球選手實施一年的運動傷害流行病學研 究指出,在該年度的比賽及平常訓練時間所發生的運動傷 害中以投手的頻率最高,佔發生傷害次數的42.2%。作者 研究中提及發生運動傷害的危險誘因中,以外在因素所造 成之比例佔最多73.4%,其中發生主要原因包括肢體衝 撞、過度使用和氣候等因素。而內在因素所造成之比例佔 26.6%,其中發生主要原因包括疲勞、柔軟度不佳、肌力 和肌耐力不足等因素。

Lyman, Fleisig, Andrews,

& Osinski

2002 研究中指出有15%的投手曾在比賽時肩膀或手肘出現疼 痛感,50%的投手則是在賽季中肩膀或手肘出現疼痛感。

肩部和手肘出現疼痛時是投手過度使用的徵兆,對於發育 中的投手出現肌肉痠痛是正常反應的過程,可是一旦關節 發生疼痛卻不是。投手的肘部和肩部疼痛與投球姿勢、投 球數量、投球機轉有密切相關。研究者調查結果顯示,肩 膀出現疼痛感的主要原因跟下列因素有顯著相關:單場投 球數量、整季投球數量、生理及心理的疲勞度;手肘出現 疼痛的主要原因則跟下列因素有顯著相關:年齡、身高、

體重、整季投球數量、重量訓練、生理及心理的疲勞度、

額外的比賽。研究者也提到投擲變化球與投球數量,對於 9 ~ 14 歲發育中的青少年投手會增加其肩部和肘部發 生疼痛的頻率與身體的負擔。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肩關節出現疼痛感的主要原因跟投球數量、生理及 心理的疲勞度、訓練量有顯著相關。研究者也指出投擲變化球與投球數,對於9 ~ 14 歲發育中的青少年投手會增加其肩部和肘部發生疼痛的頻率與身體的負擔。

四、棒球選手運動傷害治療之相關研究

綜合上述文獻探討,許多研究指出選手在受傷後仍以傳統復健療法及中醫療 法為最多。目前最常見的傳統復健療法包括紅外線治療、超音波治療、熱療、電 療、主動與被動的牽引、運動療法等,近年來研究顯示本體自我感覺訓練及針對 肌膜激痛點的治療對於運動傷害復健顯著的幫助,開始廣泛的使用到各個部位的

(38)

復健治療(王中傑,2004;李宏滿,1992;林頌凱,2004;洪章仁,2003;莊恆 澤、曹家銘、鄭旭峰、祁業榮,2004;黃啟章,2003;盧曉蕾,1998;廖華芳,

1979;廖婉絨,2003;John & Timothy, 2000)。傳統中醫療法部分仍是以推拿、

針灸、拔罐、中藥薰蒸、刮痧放血及外敷藥物等為主(何宗融等,2005;徐振德,

2004;廖婉絨,2003;龐素芳,2005)。

以下將針對肩部復健動作進行列表整理,如表2-6。

表2-7 肩部復健動作整理表

出處 動作 運動方式

柯德曼鐘擺運動

上身彎曲至水平,雙腳呈弓步,患側 上肢自然下垂,等候其完全放鬆,再 開始利用身體帶動上肢 , 活動肩關 節 。 運 動 方 向 包 含 前 曲 、 後伸、水平外展、內收及環形運動。

肩胛骨活動運動

利用肩胛上下、前後移動來活動肩關 節 , 亦 可 增 加 胸 鎖 關 節 與 肩 鎖 關節的活動度。

自我牽張運動 雙手置於下背,手呈內轉姿勢,以健 側 手 拉 動 患 側 ; 亦 可 利 用 毛 巾 進行外轉之自我牽張。

直肘肩關節內外旋轉 以站立姿勢,手肘伸直,上肢自然垂 於 身 體 兩 側 , 做 肩 關 節 內 外 之 旋轉動作。

廖華芳

(1979)

曲肘肩關節內外旋轉 以站立姿勢,手肘彎曲90 度,上臂緊 貼胸側,前臂在胸前做分開與交叉的 動作,以達到肩關節內外旋轉的目的。

棍棒上舉運動 患者成臥姿,雙手握住木棍的兩端。

將 棍 子 往 前 上 舉 , 再 慢 慢 雙 手 放回原位。

划船運動 患者成臥姿,雙手握住木棍兩端。做 出划船動作,幫助增加肩部活動度。

盧曉蕾

(1998)

肩關節平衡感訓練 身體俯臥於地板,將球撐在雙手下方 並 保 持 身 體 的 平 衡 , 再 慢 慢 用 雙手將身體舉起。

廖婉絨

(2003) 毛巾牽引

將毛巾放在背後,患側手在下握住毛 巾 , 由 健 側 手 在 上 拉 住 毛 巾 另 一端向上牽引,幫助患臂做內轉伸展

(39)

續表2-7 肩部復健動作整理表

資料來源:引自王德正(2006:22)

徐振德

(2004) 托肩搖肘法

1.患側手手肘撐在桌上,操作者以跟患 者患部相同手反手(虎口)握住患 者手腕。另一首托在對方肘關節處。

2.由對方的後方向前繞,轉過4/3 圈 後 , 托 住 肘 關 節 向 上 舉 , 帶 動

肩關節的旋轉。

3.復位後,把患者手轉正,重複上述步 驟8~10 次。

肩部水平伸展

把受傷的手臂拉過身前,用另一手抓 住受傷的手肘拉往身體的另一面直到 肩部感到被拉緊,維持拉緊狀態10 秒 鐘,重複10~15 次。

Apley 氏伸展 站立,雙手抓住毛巾於背後,用上方 的 手 將 患 側 手 往 上 拉 , 拉 緊 姿 態維持10 秒,重複10~15 次。

肩部外展肌靜態運動

側面將受傷肩膀靠牆,可用枕頭至於 手 臂 與 牆 之 間 , 接 著 嘗 試 把 手 臂向外舉起,即手背部份壓向牆壁,

維 持 1 0 秒 鐘 , 重 複 1 0 ~ 1 5 次 。 肩部外展肌靜態運動

(後舉)

背對牆壁,將背部靠牆,可用枕頭至 於手臂與牆之間,接著嘗試把手臂向 後舉起,利用拳頭部份壓向牆壁,維 持 1 0 秒 鐘 , 重 複 1 0 ~ 1 5 次 。

肩部內旋靜態運動

手肘彎曲90 度,並內轉至身體前方,

於 手 臂 與 身 體 之 間 放 置 枕 頭 , 接著扭動前臂,將手壓入枕頭內,維 持10 秒鐘,重複10~15 次。

Bauer &

Gaskell

(2000)

肩部外旋靜態運動

側面將受傷肩膀靠牆 , 手肘彎曲 90 度,於手臂與牆壁之間放置枕頭,接 著扭動前臂,將手壓入枕頭內,做肩 部外旋靜態運動,維持10 秒鐘,重複 10~15 次。

John &

Timothy

(2000)

肩胛骨運動

以站立姿勢,頭及軀幹往前方屈曲,

雙 手 自 然 下 垂 在 身 體 前 方 , 此 時肩胛骨呈向外展開的姿態。接著上 身 抬 起 , 將 胸 部 往 前 做 最 大 伸 展,同時手肘向後,肩胛骨跟著做內 轉的動作。

(40)

五、本節結語

經由許多的研究我們知道棒球投手的運動傷害多為慢性傷害。肩關節侷限於 構造的特殊性,容易造成活動時極不穩定的狀態,所以必需周圍肌群的支撐,來 維持肱骨頭的轉動。而棒球投手由於動作上的特殊性,在長時間的練習及比賽中 必需要反覆做出手舉過肩及頭部的投球動作,在長時間的累積下容易造成肩關節 過度使用而產生疼痛感及活動度下降的症狀。因此棒球投手發生肩關節疼痛原因 主要為過度使用及姿勢不正確,而過度使用通常與疲勞有連帶關係,為了要避免 過度使用及疲勞的產生,投球數的限制是必要的,而且對還在發育的選手來說是 更是佔有重要角色。

(41)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傳統復健療法之特性

本節內容將針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特性加以說明。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特性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主要是建構在身心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模式。而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之特性如下:

(一)重塑身體使用習慣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最主要實施的目的,是透過教學活動,讓學生能認識 身體的結構,以及正確的使用模式(江正發,2006;林季福,2004;劉美珠,

2006)。所以必須先建立正確的觀念,進而重塑身體使用習慣達到改善身體狀 況 。

(二)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

身體本身即擁有智慧,傾聽身體的聲音,重視身體的智慧。日常生活中 我們的身體會不時發出訊息,若身體某部位突然感到僵硬、疼痛或不舒服等,

代表有可能身體在傳達不適的訊息,但往往這些訊息會被我們給輕忽了。而 身心動作療法就是重新教導人們如何去學習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尊重自己 的身體,並進行自我調整及改善。

(三)覺察能力的開發

強調重視覺察能力的開發,適時調整身體的不適,對於當下身心靈狀態 的感覺與體會有很大的幫助(林大豐,2004)。人們總在生活中不自覺的讓 心理的情緒、生理的肌肉處於緊張的狀態,經由長年累月的累積,造成身體 該部位的覺察性降低,導致不易感覺和控制(林大豐、劉美珠,2007)。透 過課程學習可幫助開發身體覺察能力,並將身體的使用從無意識提升到有意 識的更高層面。藉此幫助在有意識的情況下,能適時感覺身體的狀態,以避 免更多的傷害與負擔。

(四)對身體的治療具主動性

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學中,身體操作的課程非常重要。操作的過程中,

從外表來看操作動作並不複雜,但內部動作卻非常繁忙,肌肉、關節、呼吸、

(42)

自我感覺及意念等,整個身體感覺動作系統都在進行重組與連結(林大豐,

2004)。

二、傳統復健療法之特性

傳統復健療法為一般復健科或中醫用來針對肩部傷害的復健療法。研究 者透過文獻,說明傳統復健療法的特性:

(一)注重傷害部位改善

傳統復健療法針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只對受傷部位進行處理,強調患部 功能性的恢復,只重視單一疼痛的減輕及患部治療的效果(林大豐,2004),

並利用藥物控制疼痛,加速恢復患部活動為主要治療目的。

(二)重視外在動作的改變

在復健治療過程中,患者經常進行患部牽引的動作,主要目的為,將肌 肉或關節進行最大角度的伸展,使關節活動角度變大,達到治療的目的(林 大豐,2004)。

(三)被動性的接受治療

接受復健治療的過程中,患者經常透過器械協助牽引,主要目的為,使 關節得到更大活動角度。但患者並未學習過放鬆技巧,導致在牽引時會因疼 痛而中途放棄,這時就會採用被動式牽引來幫助患者做更大範圍的伸展。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傳統復健療法之現況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傳統復健療法的特性(王德正,2006),歸納出下表2-8。

表2-8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傳統療法之現況表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傳統復健療法

動作 目的

重塑身體使用習慣 進而改善身體狀況

注重傷害部位的改善 不瞭解正確的身體結構 動作

焦點

傾聽身體的聲音 重視身體的智慧

重視外在動作的表現 如關節或肌肉牽引範圍 動作

內容

重視覺察能力的開發 即時調整身體的不適

無法提升覺察能力 缺乏自我調整的能力 動作

(43)

第四節 文獻總結

綜合以上文獻探討得知,棒球投手在投球過程中,肩部不論是在施力上或是 在反覆次數上都承受了相當大的負荷,特別是外旋肌最為明顯。投球過程中,肌 肉會因為疲勞而產生本體感覺上的變化,尤其是在中間關節部位時受到影響最為 明顯;長期活動下來對肩部的關節活動度也會有適應性的改變,特別是在肩關節 外旋角度的增加以及肩關節內旋角度的減少上。棒球投手的運動傷害多為慢性傷 害,以肩關節和肘關節傷害為主。而最常發生原因都是因為過度使用,而過度使 用通常與疲勞有連帶關係,為了要避免過度使用及疲勞的產生,而且對還在發育 的選手來說是更是佔有重要角色。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以教育為手段目標,改變身體的使用模式,進而達到改善 身體狀況的目的;傳統中西醫復健療法強調患部的治療,以恢復功能性及消除疼 痛為目的。本研究依據身心學理論,運用身心動作提升棒球投手身體覺察能力及 肩部關節之效能,改善棒球投手的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度改善,並引導受試者在課 程中能重新學習如何使用身體、重塑身體使用習慣、學習傾聽身底的聲音、覺察 能力的開發,進而達到自我調整、改善疼痛與自我放鬆是本研究的首要目的。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為瞭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中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之改善的可行 性,本研究經由文獻的蒐集、整理與探討,在台東大學林大豐教授指導的動作課 程設計下,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架構,設計出是適合國中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之 改善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透過實際的身體操作過程,開發自我覺察身體的能力,

以及正確使用身體的方法。

研究過程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的投手每週都接受同樣的課程訓練,但 實驗組於訓練結束後,每週另外上兩堂45分鐘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而對照組沒有 接受身心動作課程,只有固定的專長訓練,兩組的差異在於有無接受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

對照組於課程前、後檢測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疼痛指數、投手投球動作評 估值的測量數據,獲得量化之研究資料;實驗組同樣於課程前、後檢測肩關節活 動度、投手投球動作評估值,以及每週檢測課前、後肩關節疼痛指數的測量數據,

獲得量化之研究資料得以瞭解兩組肩關節疼痛的變化情形。

本章主要的內容在說明研究的方法與步驟,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

第二節為研究對象,第三節時間和地點,第四節為研究工具與測量方法,第五節 為課程實施與規劃,第六節為資料蒐集與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是依據身心學理論,結合傳統復健動作,組合成一系列身心動作 療法,以改善棒球投手肩部疼痛之症狀,讓患有肩部疼痛症狀之運動員能藉由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重新認識身體正確的結構排列、學習身體正確的使用方式以及改 善身體錯誤的姿勢,以達到改善肩關節疼痛症狀之效果。研究架構如圖3-1。

(45)

身心學觀點

編排適合肩關節疼痛改善之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國中棒球隊投手

呼 身 身 吸 體 體 放 覺 構 鬆 察 圖 的 的 的 學 開 學 習 發 習

肩關節疼痛改善之效果

圖3-1 研究架構圖

(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時間與地點

一、研究對象

利用運動員肩關節疼痛調查表(如附錄一),從台東縣立A國中棒球隊中篩 選出患有肩關節疼痛之投手男學生30名、平均年齡15歲、平均球齡4.5年,分實驗 組與對照組各15名投手。

二、篩選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篩選流程,如圖3-2。

棒球隊投手填寫 分析資料 確定受試者 肩關節疼痛調查表 並篩選受試者

圖3-2 受試者篩選流程圖

三、研究時間和地點

研究時間從100年三月至五月,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為期十週,每週2次,

分別為每週星期一、四下午19:00至20:00,每次60分鐘,共20小時,課程進行 地點為台東縣立第二棒球村。

數據

圖 2-1 身心學領域發展架構圖(劉美珠,2007:9)
表 4-8    不同組別「外展」成績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來源  型  I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實驗組別×前測「外展」  1.608  1  1.608  0.136  誤差  307.916  26  11.843  校正後總數  364319  30           表 4-9 為不同組別「外展」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由表 4-9 結果顯示組 間效果的考驗達到顯著水準(p<.05),表示「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驗效 果對於後測「外展」有顯著影響。由事後比較
表 4-20      不同組別肩關節疼痛指數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型  I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值  事後比較  前測「肩關節疼 痛指數」  0.590  1  0.590  0.445  實驗組別  98.436  1  98.436  74.227 * 誤差  35.806  27  1.326  校正後的總數  1334.040  30  對照組>實驗組  * p < .05  二、綜合討論  綜合整理本節的質性資料,發現受試者在放鬆肩關節上有明顯的進步,每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maintained th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mphasized too much on plane geometry and should incorporate existing high school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