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了解現階段個案學校的再生策略。

二、分析現階段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的困境與其解決之道。

三、探討現階段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之意義。

貳、研究問題

一、現階段個案學校實施的再生策略為何?

二、現階段影響個案學校再生策略實施的因素為何?

三、現階段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的困境為何?其解決之道又為何?

四、現階段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之意義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偏遠小校

本研究所稱「偏遠小校」,即:「學校具相對弱勢地區特點,文化與經濟資源 不足,人口外流嚴重而有廢併校之虞,需發展特色、提升教育經營品質的學校 者稱之」。

二、再生策略

本研究所稱「再生策略」,是採鄭同僚等(2008)研究之所指,卽:「學校 採取有別以往的經營方式,以創造學校經營的良性變革(change),廣義含有轉 型、重生與創新經營策略等之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偏遠小校整併政策

壹、 偏遠小校整併政策之沿革

「學校整併」(school consolidation 或 school merger)依據Nelson(1985)解釋 係指:教育當局因教育與經濟的考量,將兩所或兩所以上學校合併成一所學校

(轉引劉恩綺,2006)。形式上,張國輝(2005)認為我國學校整併大致包含有

「凍結學校組織員額」與「學校調整裁併」兩種,前者僅就學校內部組織編制 作調整;後者則影響一所學校的存廢(包含分班與分校)。

我國小校整併政策沿革而言,如下表2-1所示,始自1987年五月台灣省教 育廳頒布「小規模學校合併處理原則」,中間歷經1994年召開「台灣省小規模學 校辦學規模檢討會」修正併校原則、1996年「迷你小學合併計畫」實施,因地方 人士與中央經費補助4考量,始終雷聲大雨點小;直至2000年「教育經費編列與 管理法」5通過後,裁併校態度轉趨積極(簡三郎,2007)。

2004年監察院報告,基於有限資源之整合、分配與運用,建議各縣市整併學 生數一百人以下的小型學校,期以節省將近51億元的人事經費(陳啟榮,2005)。

行政院主計處在中央補助地方教育補助經費中,增列一項廢併校補助項目,形 同火上加油,2005年將近有500餘所學生數100人以下小校面臨裁併校危機。

2005年因媒體揭露而引發社會議論,致使政府當局積極回應。2006年國教司 召開「小型學校轉型發展會議」以重新思考小校可能發展的方向,裁併政策發 展至今,根據鄭同僚、詹志禹、黃秉德、李天健、陳振淦、周珮綺(2008)研究 分析,2007年有近五成校長認為各縣市政策是以「保留和發展學校特色」為主,

4 以往中央統籌分配款之地方教育補助款是以「各縣市中小學學校數」為補助依據。

5 地方教育補助另有計畫標準與給與方式,「學校數」已非教育經費補助的基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實際裁併學校數也有趨緩6之勢,裁併政策方向已改變,願意提供偏遠小校學 校經營更多再生的時間與空間。

2008年高雄縣教師會決議向議會與縣府遊說訂定「小校永續發展自治條 例」,鼓勵小型學校發展特色,評估小校永續發展可能(莊舒仲,2008)。2010 年關心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的學者們共同提出「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

希望藉「特別法」地位,就學校變更、裁併、組織、人事、經費與運作等做特 別規定,共21條(附錄二),落實憲法第159條、第163條與教育基本法第5條第一 項之規定,振興偏遠地區學校,促進其教育、社會與文化功能發展,保障教育 機會均等之立意(詹志禹,2010a),據此可知,對於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政策 的關注乃從消極的排除轉而積極以法律做特別保障。

6 95 學年 26 所,96 學年降至 6 所

開源節流,計於1998年前以每年併5校的進度整併15所小校。

2000年 「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通過

資料來源:整理自黃俊傑(2008);林孟儀、林妙玲(2006);莊舒仲(2008);詹志禹(2010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偏遠小校整併政策所引發的爭議 一、對整併指標的爭議

2006年教育部公布「小型學校發展評估指標」(表2-1),目的在提供地方 政府更周全且具客觀的整併參考依據,但直至目前為止,絕多數縣市政府仍以

「學生數」為主要參考依據(黃俊傑,2007;鄭同僚等,2008);然即便是參考

「小校發展評估指標」為整併校依據,其中「特殊性指標」清楚明確;但「一 般性指標」不論在評估、評分上,大多只參照物理條件,缺乏對社區特質、校 園文化和師生特質的細緻評估(王慧蘭,2006);其次,也欠缺教育經費、價值 判斷與政治權力運作等評估指標(吳振福,2007)。

因此,現階段整併政策參考指標內涵欠缺完整,僅限於「學生數」或「物理 條件」上的評估,缺乏價值性的考量,也引來對整併指標客觀性的質疑。

二、支持或反對整併政策立場上的爭議

整併政策的實施,普遍對偏遠小校產生正面與負面影響(吳煥烘、吳明和,

2006;吳政達等,2004;邱玉玲,2006;徐易男,2005;陳啟榮,2006;曾南薰,

2004;劉文通,2007;劉恩綺,2006;Andrews,1974),分述如下:

就正面效益而言,包含有:(一)整併校後學生人數增加,降低學生單位成 本,符合經濟效益;(二)增加學生同儕互動機會,並可提供學習楷模認同,提 高學生學習競爭力;(三)增加教師員額配置,減輕工作負擔;(四)原學校閒置 空間可重新規劃再利用以發揮其效益。

就負面影響而言,則有:(一)須交通接送,增加學生交通安全疑慮;(二)

衝擊社區生存與文化保存,加速社區人口外流;(三)影響原教師工作條件;(四)

閒置校園成治安死角。

上述整併政策所造成正面效益與負面影響,也引發支持與反對裁併政策的兩

曾南薰(2004)、黃俊傑(2008)。王慧蘭(2006)綜合各家整理如表2-2:

三、整併政策立場的反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

壹、偏遠小校 一、定義

「偏遠」一詞具有相對比較的意義,以地理位置而言應是相對偏離「中心」

概念,亦含有「不利」的貶意(鄭同僚等,2008)。就「偏遠小校」而言,依教 育優先區計畫指標之一所稱,指:「離島或偏遠交通不便學校,普遍有年輕人大 量外流、文化不利、家庭多為單親或是隔代教養,導致孩童難有良好照顧,需採 取積極性措施,以維持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正義的相對弱勢地區學校者」;吳振 福(2007)認為偏遠小校並不僅限於離島或山區者,範圍擴及平地與都市的小校,

採相對地理位置概念,指:「在相對缺乏特色與人口外流嚴重的小學,有廢併危 機者」。其次,伊甸基金會公益創投案稱「偏遠小校」是「2007 年有廢併校或降 至分校分班之虞,但有潛力發展為特色小學、提升教育品質學校者稱之」。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偏遠小校」概念是相對的,主要指:「學校具相對 弱勢地區特點,文化與經濟資源不足,人口外流嚴重而有廢併校之虞,需發展特 色、提升教育經營品質的學校者稱之」。

二、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經營的優劣勢

依據文獻,偏遠地區學校有其特有的經營條件(林彩盆,2003;徐易男,2005;

邱玉玲,2006;陳幸仁、王雅玄,2007;陳啟榮,2006;湯蔓俐,2004;張國輝,

2005;劉恩綺,2006;蘇清泉,2004;Hampel,2002),本研究將優劣勢分述之:

(一)偏遠小校經營優勢

1.偏遠小校與社區間的關係緊密,學校是社區的「心(heart)」與「靈魂(soul)」。 2.小校因人數少,反而容易營造團體學習文化、成員之間互動佳、機動性強,

較能形塑正向的社會關係,形塑社群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師生之間互動頻繁,教師較能關注每個學生,有助學生身心健全發展。

4.偏遠地區有其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源。

(二)偏遠小校經營劣勢

1.學生來自弱勢家庭比例高,學生家長社經地位偏低,經濟、人力、社會與文 化資本普遍不利,來自家庭的資源與照顧不足,影響學生受教權與教育機 會均等。

2.因學生人數少,不利群性學習,其次,學生欠缺競爭氣氛,學科能力有明顯 的城鄉差距。

3.學校經費拮据、硬體設備不足,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

4.小校編制員額不多8,使得教師皆需身兼數職,工作負擔大,影響教育品質。

5.偏遠小校因地處偏遠,生活機能不佳、對外進修不便,導致教師流動率高,

學校儼然是「新兵訓練」中心,教師不易對學校產生高度承諾感與認同感。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偏遠小校經營不論是外在環境或學校本身,就偏遠小 校經營的優勢而言,歸納出兩項有利的經營條件:

1.關係緊密互動頻繁,機動性強。

2.獨特文化與自然資源。

其次,就偏遠小校經營的劣勢而言,歸納有三項不利的經營條件:

1.有形的人力與物力資源不足。

2.無形的文化刺激不足。

3.學生學科能力有待提升。

8 現行國中小教師員額編制係依教育部 1999 年修正之「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員額編制標準」規 定,各校除校長 1 人以外,每班置教師 1.5 人為原則,未達 9 班者,得增至教師一人」據推算 6 班以下小校成員大致為 10 人,須負擔與都是地區相當之學校事務,因此小校成員工作負荷量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

一、定義

為了解決學校生存危機,各學者專家以不同觀點提出解決策略,如:以「教 育品質」觀點稱之(葉連祺,2007)、以「學校創新經營」觀點(林新發,2009)、

以「學校轉型經營」(郭雄軍,2007;劉文通,2007),研究論文更多以「因應策 略」稱之,其無外乎強調:組織為求永續發展,而積極尋求任何促進組織內外 改變的可能作為。對此,本研究主要採行鄭同僚等(2008)以「再生策略」稱之,

廣義含有學校轉型、重生與創新經營策略等意涵,係指:「學校採取有別以往的 經營方式,以創造學校經營的良性變革(change)之謂」。

二、模式

偏遠小校在面臨組織衰退危機時,須重新開展偏遠小校存在價值,以保持 學校競爭力與永續生存(李聖民,2007)。現階段討論偏遠小校所實施的轉型與 再生策略之相關文獻,大致從藍海策略的價值創新(黃麗美、郭雄軍,2007;

偏遠小校在面臨組織衰退危機時,須重新開展偏遠小校存在價值,以保持 學校競爭力與永續生存(李聖民,2007)。現階段討論偏遠小校所實施的轉型與 再生策略之相關文獻,大致從藍海策略的價值創新(黃麗美、郭雄軍,200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