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希望國小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希望國小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哲學組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同僚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之個案研究 ─以希望國小為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林元婷 中華民國 99 年 06 月.

(2) 謝. 誌. 論文總算完成,回想這一路來的書寫過程,無疑是一趟重新面 對自身與轉變自身的旅程,猶如春蟬破繭前的作繭自縛,在文獻與文 本行字間的析理,層層堆疊確也越漸清晰,終於在論文書寫告一段落 的當下,擘劃出春蟬鳴鳴的圓滿喜悅,這過程是艱辛的、是需要勇氣 的;然而相對地所蘊釀出來的涓滴結果卻也是深刻且芬芳,俗話說: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我而言這是一趟神奇歷險,探索著他人與自 身的交疊、更像是玩一場野蠻遊戲,體會出當開始擲骰的同時,唯有 勇於面對才是結束遊戲的最佳秘訣。 其次,論文的完成真的需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與成就,感謝指 導教授鄭同僚老師的耐心與體諒,總給我最大的支持,感謝詹志禹老 師與陳珮英老師提供我在論文上的意見與提醒,使我的論文更為完 整,感謝馮朝霖老師、王素芸老師、李春芳老師、陳木金老師、廖美 雪老師、李延祥老師的鼓勵,讓我有更大的勇氣堅持下去,還有這一 路來陪伴著我的瓊文學姐、素君、滿玉學姐、婉婷、匡時、遠智、慧 娟、志恆學長、心妮、筱君、巧青、美雪、美綺、鈺琪、傅于、慈蓉、 碧瑜、姿瑩、幸芳、鳳詩、雪蘋、姍姍、芳儀、昕峰….等族繁不及 備載,因為有你們的陪伴與關心,讓我在這趟旅途中不顯孤單,當然 還有希望國小的校長、主任、老師、家長與學生,如果沒有他們敞開 心胸對我的歡迎與接納,我想就無法成就本篇論文的完成。.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n. 最後我要感謝的是我最親愛的家人,因為有你們做為我堅強的 al iv 後盾,讓我在一次ㄧ次的挫折中越挫越勇,總之,在論文完成之際, n Ch engchi U 我真心的對著我的師長、我的朋友以及我親愛的家人說,讓你們擔心 了,也很謝謝你們的陪伴,最終我想將此成果與榮耀與你們共享,在 歷經奇幻歷險的我的歸來,卻也有如「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 無情」之感,學海無涯,此篇論文看似結束,卻也是另一段旅程的開 始,我這麼的期許着。. 載於政大 99.08.11. II.

(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偏遠小校面臨整併危機時所實施的再生策略、遭遇的困境 與其解決之道,因此乃選擇一所積極尋求再生的某小學進行個案研究,透過實地 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瞭解個案學校實際實施情形,並進而探尋置落於 現今整併政策下,偏遠小校實施再生策略所展現的意義。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個案學校所實施的再生策略大致分為三層次,即: (一)以「回歸教育本質、 展現辦學特色與績效」為再生策略的核心;(二)以「建立雙語特色學校、 實施課後輔導」為再生策略的發展主軸; (三)以「學校走出去、資源引進 來」為再生策略的手段,幫助主軸策略順利實施。 二、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之影響因素有四面向並交互影響,即: (一) 「官方部 門」:政治承諾與整併政策方向,影響政策穩定性與再生策略之實施;(二) 「家長與社區」:家長對保留學校的決心與對學校特色的認同,左右校方辦 學態度與再生策略實施方向;(三)「校長」:校長危機感、校長辦學理念與 其領導作風,影響再生策略之推動;(四)「教師」:教師的專長與興趣、教 師參與意願,影響再生策略之實施成效與永續。.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三、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遭遇之困難與解決之道:(一)整併政策與學校再生 策略有人去政息之慮,對此學校積極建立制度與組織文化,以增加再生策略 的穩定性; (二)提供家長資源取捨間不易拿捏,因此學校提高篩選的嚴謹 度並對學生、家長進行機會教育,以維護補助的品質; (三)偏遠地區學校 本身的限制,因此學校向上級反應並增加與他校合作的機會。. n. er. io. sit. y. Nat. al. i Un. v. 四、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之意義: (一)體現在地草根的意志與限制(二)解 構中心,開展學校發展的多元視野;(三)重新省思教育部門齊頭式政策與 消極角色。. Ch. engchi. 由上述研究結果,針對三部分提出本研究建議如下: 一、行政部門而言: (一)應扮演積極角色,規劃長期偏遠小校發展方向與配套, 並立法保障以保持政策的穩定性;(二)針對整併政策進行全面性研究。 二、個案學校而言: (一)雙向溝通、建立共識; (二)轉型為「理念型學校」或 複合式的「英語村」模式,提供東部地區英語學習據點;(三)引進農會人 力、物力資源,賦權地方以增加再生動能。 三、民間團體而言: (一)協助方式需切合學校所需; (二)提供學生多元表現與 體驗的機會。 關鍵詞:整併政策、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策略. III.

(4)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what problems remote small schools in Taiwan face and how they can resolve the problems by carrying out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The selected case study is a remote elementary school in Hualien County. Through collected data from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es, we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generation strategy of Case School, but also realize the meanings of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under the threat of merger in Taiwan.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includ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the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of Case School:1) “According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lighting the specialist and performance up” is the core;2) “Showing the specialties by building a bilingual school” and “providing homework counseling” is the main;3) “Out of the wall” and “ bringing in the resources” is the means.. 政 治 大. 2. There are four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 on the strategy:1) Government affect policy stability;2) Parents & Community:3) Principal;4) Teacher. Factors interact each other to affect policy stability, attitude, the dir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generation strategy.. 立. ‧ 國. 學. ‧. 3. There are two difficult situations, and following strategies may overcome them:1) It’s difficult to keep the merge policy and the strategies sustainable, so the principal establishes a system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o enhance stability;2) Due to the limit of the remote school, principal should report to the executive authority and increase the opportunity to cooperate with other schools.. er. io. sit. y. Nat. 4. There are three meanings of the regeneration strategies:1) Express the willpower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local place;2) Deconstruct the center explore the pluralism and possibilities of school development.;3) Rethink the negativ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n. al. Ch. engchi. i Un. v.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re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s follows: 1. Case School:1)Two-way communication& Consensus-building;2) Transform to the Charter School or the model of English Village;3) Bring in the resources of Famers’ Association to empower the local vitality. 2. Administration:1) Be a positive role to plan the direction of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remote small schools and set law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policies;2) Carry on comprehensive researches. 3. The public:1) Correspond to the needs of remote small schools;2) Give various opportunities to let students show themselves off. Key:merger polity, small school in remote area, strategy. IV.

(5)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3 第三節 名詞釋義……………………………………………………………….0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偏遠小校整併政策……………………………………………….04 第二節 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0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立. 政 治 大.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28. ‧ 國. 學. 第二節 研究設計……………………………………………………………….30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37. ‧. 第四節 研究倫理……………………………………………………………….39 第五節 研究限制……………………………………………………………….39. y. Nat. er. io. sit.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希望國小實施的再生策略…………………………………………….40. n. al. Ch. i Un. v. 第二節 希望國小實施再生策略的影響因素………………………………….75. engchi. 第三節 希望國小實施再生策略所遭遇的困境與解決之道………………….90 第四節 希望國小實施再生策略所展現之意義………………………………10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2 後. 記 …………………………………………………………………………116. 參考文獻…………………………………………………………………………118 附錄 附錄一………………………………………………………………………….124 附錄二………………………………………………………………………….129 V.

(6) 表. 次. 表 1-1 教育部精緻國教發展方案之就學人數預測表……………………………01 表 2-1 我國偏遠小校整併政策之大事年表………………………………………06 表 2-2 小校裁併政策之意見表……………………………………………………08 表 2-3 國內偏遠小校面對整併危機時的再生策略之相關研究…………………17 表 3-1 希望國小近二年得獎與表演紀錄…………………………………………33 表 3-2 受訪者基本資料……………………………………………………………35 表 4-1 教育志工活動流程表………………………………………………………61. 立. 政圖 次治 大. ‧ 國. 學. 圖 2-1 Hoy & Miskel 的社會系統模式圖…………………………………………22 圖 3-1 研究實施流程圖……………………………………………………………29. ‧. 圖 4-1 希望國小實施的再生策略圖………………………………………………74 圖 4-2 影響希望國小實施再生策略的因素圖……………………………………89.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Un.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次偶然的偏遠小學之旅,繞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隨著高度越來越高,人煙 越漸稀少,路標更是搞不清,就這麼從這山頭到那山頭之間,來來回回繞了 兩三趟,才結束了迷宮似的探尋,沿路有著頁岩狀的高聳大石,巍巍佇立, 片片堆疊卻傾斜的厲害,繞著大石驅車而行,小心翼翼、聚精會神,人在此 時此地顯得渺小異常。懷抱著敬畏,路過一處坍方地,車身抖動的讓人感到 不安,然而讓我困惑的是,對於沒了學校而必須每天往返這兩山頭之間的孩 子們而言,是否已然習以為常?…(觀 A1-960320). 政 治 大 提升國民素質提供最佳發展平台,特別對偏遠地區小型學校而言,學校教育乘載 立. 過去幾十年來,政府廣設學校,在國民教育階段推行「一村一校」政策,為. ‧ 國. 學. 著社區人士對其子女的盼望,更是社區精神文化的凝聚中心,以及擺脫弱勢困境 的最有可能途徑(吳煥烘、徐明和,2006;潘清富,2004)。. ‧. 然而近年台灣產業以及人口結構的改變,工業化與都市化所產生的拉力作. y. Nat. sit. 用,使得鄉村勞動人口大量流失1,形成了農漁村與偏遠地區學童數日減,而都. n. al. er. io. 市中大型學校卻需嚴格控管學生數的兩極現象。其次,國人生育率下降,「少子. i Un. v. 化」現象使得屆齡入學學童數逐年減少2(如表 1-1):. Ch. engchi. 表 1-1 教育部精緻國教發展方案之就學人數預測表 (學年/國民教育階段學生總人數) 91 學年 92 學年 93 學年 94 學年 95 學年 96 學年 97 學年 98 學年 99 學年 100 學年 319,068 314,901 289,155 272,412 298,590 273,455 249,842 233,705 221,324 195,323 資料來源:教育部網站(2006)。 在依「學生數」來分配教育經費與人力的制度下,偏遠小校資源相對減少, 不利學校經營(張憲庭,2005),其次,少子化現象也不符學校規模經濟(徐易 男,2005) ,因此偏遠地區學校在面臨人口流失及教育經濟越發不效益的考量下, 1. 2. 據 91 年內政部主計處的調查指出,就業者外流率以雲林縣、嘉義縣、臺東縣及花蓮縣等都市 化程度較低的縣市外流比率最高,均在 10%以上。 內政部戶政司推估相較於 95 學年度,100 學年度的學生數將減少 10 萬人。 1.

(8) 不得不也如同企業組織般,有其「關門大吉」的危機。 對於偏遠小校面臨生存危機,從開放社會系統理論觀之,教育組織猶如有機 體般,需不斷與外部環境進行交流以維持組織平衡發展,當外部環境改變時,則 有賴學校組織採取必要的因應策略,才能化危機為轉機(Miskel & Hoy,2008)。 因此,在這一波整併浪潮的衝擊,為求偏遠小校永續生存,探討其所採取的再生 策略實有必要。 研究者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參與了有關偏遠小校議題的相關研究,如同本 文開端之引文所述,重新思考置落於偏遠地區教育價值的同時,也開啟我對偏遠. 政 治 大. 小校再生的期待,接觸多所偏遠小校之際,其中又以「希望3國小」以「雙語特. 立. 色學校」著實令研究者深感好奇,因為,查閱有關我國現階段偏遠小校實施再生. ‧ 國. 學. 策略之情形,大致以發展「主題特色學校」與「英語村」兩者為主,並又以前者 為大宗,主張發展學校特色課程,提高教育品質以吸引學生到校就讀,而就學校. ‧. 所發展的特色課程而言,依研究分析指出,普遍具有採取「偏遠小校」本有在地. y. Nat. sit. 優勢,以發展「自然生態」或「人文藝術」特色課程為最多;選擇基本學科─英. n. al. er. io. 語為發展特色之學校為少的現象(鄭福妹,2004;鄭同僚等,2008)。因此,以. Ch. i Un. v. 雙語特色發展的「希望國小」在此波轉型與再生的浪潮中無疑具有其獨特性意義。. engchi. 據此,研究者考量其獨特性、全球化與國際化潮流以及近年「希望國小」學 生數確實增加、對外比賽成績亮眼等因素,故而,以探討「希望國小」其所實施 的再生策略、所遭遇的困難與解決之道等實施過程,深入勾勒屬於「希望雙語學 校」的教育面貌,探尋偏遠小校實施再生策略所展現的意義,以供往後偏遠小校 實施再生策略更多可能性的選擇。. 3. 「希望國小」是匿名,基於研究倫理之要求,為保護學校與當事人之隱私,故而將學校與其相 關人地事物等,改以他名指稱。 2.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了解現階段個案學校的再生策略。 二、分析現階段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的困境與其解決之道。 三、探討現階段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之意義。 貳、研究問題. 政 治 大. 一、現階段個案學校實施的再生策略為何?. 立. 二、現階段影響個案學校再生策略實施的因素為何?. ‧ 國. 學. 三、現階段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的困境為何?其解決之道又為何? 四、現階段個案學校實施再生策略之意義為何?. ‧. Nat. y. sit. n. al. er. io. 一、偏遠小校. 第三節 名詞釋義. Ch. engchi. i Un. v. 本研究所稱「偏遠小校」 ,即: 「學校具相對弱勢地區特點,文化與經濟資源 不足,人口外流嚴重而有廢併校之虞,需發展特色、提升教育經營品質的學校 者稱之」。 二、再生策略 本研究所稱「再生策略」,是採鄭同僚等(2008)研究之所指,卽:「學校 採取有別以往的經營方式,以創造學校經營的良性變革(change),廣義含有轉 型、重生與創新經營策略等之謂」。. 3.

(10) 第一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偏遠小校整併政策 壹、偏遠小校整併政策之沿革 「學校整併」(school consolidation 或 school merger)依據Nelson(1985)解釋 係指:教育當局因教育與經濟的考量,將兩所或兩所以上學校合併成一所學校 (轉引劉恩綺,2006)。形式上,張國輝(2005)認為我國學校整併大致包含有 「凍結學校組織員額」與「學校調整裁併」兩種,前者僅就學校內部組織編制. 政 治 大. 作調整;後者則影響一所學校的存廢(包含分班與分校)。. 立. 我國小校整併政策沿革而言,如下表2-1所示,始自1987年五月台灣省教. ‧ 國. 學. 育廳頒布「小規模學校合併處理原則」,中間歷經1994年召開「台灣省小規模學. ‧. 校辦學規模檢討會」修正併校原則、1996年「迷你小學合併計畫」實施,因地方. y. Nat. 人士與中央經費補助4考量,始終雷聲大雨點小;直至2000年「教育經費編列與. n. al. er. io. sit. 管理法」5通過後,裁併校態度轉趨積極(簡三郎,2007)。. i Un. v. 2004年監察院報告,基於有限資源之整合、分配與運用,建議各縣市整併學. Ch. engchi. 生數一百人以下的小型學校,期以節省將近51億元的人事經費(陳啟榮,2005)。 行政院主計處在中央補助地方教育補助經費中,增列一項廢併校補助項目,形 同火上加油,2005年將近有500餘所學生數100人以下小校面臨裁併校危機。 2005年因媒體揭露而引發社會議論,致使政府當局積極回應。2006年國教司 召開「小型學校轉型發展會議」以重新思考小校可能發展的方向,裁併政策發 展至今,根據鄭同僚、詹志禹、黃秉德、李天健、陳振淦、周珮綺(2008)研究 分析,2007年有近五成校長認為各縣市政策是以「保留和發展學校特色」為主,. 4. 以往中央統籌分配款之地方教育補助款是以「各縣市中小學學校數」為補助依據。. 5. 地方教育補助另有計畫標準與給與方式,「學校數」已非教育經費補助的基準。. 4.

(11) 在實際裁併學校數也有趨緩6之勢,裁併政策方向已改變,願意提供偏遠小校學 校經營更多再生的時間與空間。 2008年高雄縣教師會決議向議會與縣府遊說訂定「小校永續發展自治條 例」,鼓勵小型學校發展特色,評估小校永續發展可能(莊舒仲,2008)。2010 年關心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的學者們共同提出「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 希望藉「特別法」地位,就學校變更、裁併、組織、人事、經費與運作等做特 別規定,共21條(附錄二) ,落實憲法第159條、第163條與教育基本法第5條第一 項之規定,振興偏遠地區學校,促進其教育、社會與文化功能發展,保障教育. 政 治 大 的關注乃從消極的排除轉而積極以法律做特別保障。 立. 機會均等之立意(詹志禹,2010a) ,據此可知,對於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政策.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6. Ch. engchi. 95 學年 26 所,96 學年降至 6 所 5. i Un. v.

(12) 表 2-1 我國偏遠小校整併政策之大事年表 時間 1987年. 1994年. 裁併政策名稱/內涵 省教育廳提「小規模學校合併處理原則」 1. 學生數:三班以下/學生數50人以下/有減少之趨勢。 2. 交通:不住校/步行時間一小時內/安全無虞/採自由學區。 省教育廳召開「台灣省小規模學校辦學規模檢討會」 1. 擴增適用對象:平地小校學生數30-40人間,亦列入考量。 2. 併校原則:2或3校合併/每班人數不超過40人。 3. 可選阻力小者先試辦/原校地規劃為社教中心。. 1996年. 迷你小學合併計畫 開源節流,計於1998年前以每年併5校的進度整併15所小校。. 2000年. 「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通過 地方政府「學校數」非中央經費補助的基準。. ‧. 教育部召開「國民中小學最適規模與轉型策略會議」 重申「維護學生受教權」為整併首要考量,並應綜合考量「所在位置的教育資 源分佈」 、 「學生就學方便性」 、 「班級組成」 、 「文化刺激」 、 「社區發展」與「經 濟效益」等因素。. sit. y. Nat. n. al. er. 教育部公布「小型學校發展評估指標」 1.「一般性指標7」:學校的一般性條件,評分越低者裁併。 2.「特殊性指標」: 不宜整併之因素,有四: (1) 該鄉鎮只有一所小學(100 %) (2) 原住民地區學校(100 %) (3) 到鄰近學校交通上有重大安全疑慮者,如:經土石流危險區(100 %)。 (4) 其他。. io. 2006年. 學. 2005年. 立. 政 治 大. ‧ 國. 2004年. 一、監察院「教育部所屬預算分配結構檢討報告書」 建議各縣市整併學生數一百人以下學校,可省近51億元的人事經費。 二、行政院主計處在補助地方教育經費,增列「廢併校補助項目」 凡有裁併(班)者,獲得連續三年的補助,每併一班第一年補助60萬,每倂一 校則可獲得120萬,逐年降低補助比例。 三、教育部回應監察院報告 1.重申廢併政策由地方政府主導立場,但應以「學生學習權」為優先考量。 2.配套措施:取得師生、社區家長共識/交通安全/閒置空間活化功能。. Ch. engchi. i Un. v. 2007年. 教育部提「三年活化校園空間總體規劃方案」 期望能建立永續、科技與特色學校、遊學等多元校園風貌。. 2008年. 高雄縣教師會決議游說訂定「小校永續發展自治條例」. 2010年. 學者專家提出「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進行中). 資料來源:整理自黃俊傑(2008) ;林孟儀、林妙玲(2006) ;莊舒仲(2008) ;詹志禹(2010a) 。. 7. 一般性指標:學生數、學生數趨勢、社區結構、距公立學校里程、與鄰近學校間有無公共交通 工具、校齡、整合後學校是否需再增建教室及充實設備、小校大部分教室屋齡、原校區用途、社 區對學校的依賴度及其他等十項條件。 6.

(13) 貳、偏遠小校整併政策所引發的爭議 一、對整併指標的爭議 2006年教育部公布「小型學校發展評估指標」 (表2-1) ,目的在提供地方 政府更周全且具客觀的整併參考依據,但直至目前為止,絕多數縣市政府仍以 「學生數」為主要參考依據(黃俊傑,2007;鄭同僚等,2008);然即便是參考 「小校發展評估指標」為整併校依據,其中「特殊性指標」清楚明確;但「一 般性指標」不論在評估、評分上,大多只參照物理條件,缺乏對社區特質、校 園文化和師生特質的細緻評估(王慧蘭,2006);其次,也欠缺教育經費、價值. 政 治 大. 判斷與政治權力運作等評估指標(吳振福,2007)。. 立. 因此,現階段整併政策參考指標內涵欠缺完整,僅限於「學生數」或「物理. ‧ 國. 學. 條件」上的評估,缺乏價值性的考量,也引來對整併指標客觀性的質疑。. ‧. 二、支持或反對整併政策立場上的爭議. y. Nat. io. sit. 整併政策的實施,普遍對偏遠小校產生正面與負面影響(吳煥烘、吳明和,. n. al. er. 2006;吳政達等,2004;邱玉玲,2006;徐易男,2005;陳啟榮,2006;曾南薰,. Ch. i Un. v. 2004;劉文通,2007;劉恩綺,2006;Andrews,1974),分述如下:. engchi. 就正面效益而言,包含有: (一)整併校後學生人數增加,降低學生單位成 本,符合經濟效益;(二)增加學生同儕互動機會,並可提供學習楷模認同,提 高學生學習競爭力; (三)增加教師員額配置,減輕工作負擔; (四)原學校閒置 空間可重新規劃再利用以發揮其效益。 就負面影響而言,則有: (一)須交通接送,增加學生交通安全疑慮; (二) 衝擊社區生存與文化保存,加速社區人口外流; (三)影響原教師工作條件; (四) 閒置校園成治安死角。 上述整併政策所造成正面效益與負面影響,也引發支持與反對裁併政策的兩 7.

(14) 面立場,對於支持整併之立場,主要基於「教育經濟效益與學習效益」觀點, 主張能更有效地運用教育資源並提高教育效能,如:吳政達等(2004);但對於 反對整併者,則基於「教育正義」觀點出發,傾向關注整併政策所帶來的負面 影響,擴及對社區發展、教職員工工作與裁併過程中的程序正義問題考量,如: 曾南薰(2004)、黃俊傑(2008)。王慧蘭(2006)綜合各家整理如表2-2: 表 2-2 小校裁併政策之意見表 反對小校廢併. 1.學生數少,團體學習刺激少,不利群 性發展與學習。 2.學校部分校舍老舊,學習資源不足。 3.不符合教育投資成本效益。 4.不利九年一貫課程教學。 5.偏遠小校教師流動率高、工作多。 6.可用交通車或補助費方式解決裁併 校後學生交通問題。. 1.學生數少,教師可因材施教。 2.恐有交通安全、生活適應的問題。 3.學校成為分校或分班後,將走向廢校。 4.學校是社區文化象徵,其自然生態與鄉 土民情應尊重與保留,裁併政策使社區 文化保存與發展受衝擊,廢校形同廢村。 5.裁併小校政策與先前教育優先區計畫 或支持貧窮教育發展者有所衝突。 6.人口流失是社會資源分配的政治問題。 7.裁併校配套措施未能清楚提出或清楚 與地方人數溝通。 8.原教職工作條件受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主 要 理 由. 支持小校廢併. sit. y. Nat. io. n. al. er. 資料來源:王慧蘭(2006) 三、整併政策立場的反省. Ch. engchi. i Un. v. 對於上述各有其言之成理的主張,無論是經濟與價格或正義與價值立場(洪 若審,2007),兩者看似對立無解;但進一步思考小校存在與否的關鍵,主要卻 是在「學校經營品質與績效」考量,因為家長與社會各界人士關心的是學校教 學品質與學生競爭力(陳憶芬,2003;蘇龍輝,2006),學校會面臨整併危機, 主要在缺乏特色,有待變革所致(吳振福,2007),其次,偏遠小校存廢不僅是 教育問題,更擴及國土均衡發展面向的思考(詹志禹,2010b) 。因此,為跳脫整 併政策二元對立,應改採「在地化教育」思維,從學校的轉型與再生策略之實 施,開展二元共榮的和解空間(鄭同僚等,2008),重新如何提高偏遠小校經營 品質與績效,並滿足國土均衡發展利益才是面對此波整併政策下的關鍵立場。 8.

(15) 第二節 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 壹、偏遠小校 一、定義 「偏遠」一詞具有相對比較的意義,以地理位置而言應是相對偏離「中心」 概念,亦含有「不利」的貶意(鄭同僚等,2008)。就「偏遠小校」而言,依教 育優先區計畫指標之一所稱,指:「離島或偏遠交通不便學校,普遍有年輕人大 量外流、文化不利、家庭多為單親或是隔代教養,導致孩童難有良好照顧,需採. 政 治 大. 取積極性措施,以維持教育機會均等與教育正義的相對弱勢地區學校者」;吳振. 立. 福(2007)認為偏遠小校並不僅限於離島或山區者,範圍擴及平地與都市的小校,. ‧ 國. 學. 採相對地理位置概念,指:「在相對缺乏特色與人口外流嚴重的小學,有廢併危 機者」 。其次,伊甸基金會公益創投案稱「偏遠小校」是「2007 年有廢併校或降. ‧. 至分校分班之虞,但有潛力發展為特色小學、提升教育品質學校者稱之」。. sit. y. Nat. io. er.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偏遠小校」概念是相對的,主要指:「學校具相對 弱勢地區特點,文化與經濟資源不足,人口外流嚴重而有廢併校之虞,需發展特. n. al. ni Ch 。 色、提升教育經營品質的學校者稱之」 U engchi. v. 二、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經營的優劣勢 依據文獻,偏遠地區學校有其特有的經營條件(林彩盆,2003;徐易男,2005; 邱玉玲,2006;陳幸仁、王雅玄,2007;陳啟榮,2006;湯蔓俐,2004;張國輝, 2005;劉恩綺,2006;蘇清泉,2004;Hampel,2002) ,本研究將優劣勢分述之: (一)偏遠小校經營優勢 1.偏遠小校與社區間的關係緊密,學校是社區的「心(heart)」與「靈魂(soul)」 。 2.小校因人數少,反而容易營造團體學習文化、成員之間互動佳、機動性強, 較能形塑正向的社會關係,形塑社群感。 9.

(16) 3.師生之間互動頻繁,教師較能關注每個學生,有助學生身心健全發展。 4.偏遠地區有其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源。 (二)偏遠小校經營劣勢 1.學生來自弱勢家庭比例高,學生家長社經地位偏低,經濟、人力、社會與文 化資本普遍不利,來自家庭的資源與照顧不足,影響學生受教權與教育機 會均等。 2.因學生人數少,不利群性學習,其次,學生欠缺競爭氣氛,學科能力有明顯 的城鄉差距。. 政 治 大 4.小校編制員額不多8,使得教師皆需身兼數職,工作負擔大,影響教育品質。 立 3.學校經費拮据、硬體設備不足,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 ‧ 國. 學. 5.偏遠小校因地處偏遠,生活機能不佳、對外進修不便,導致教師流動率高, 學校儼然是「新兵訓練」中心,教師不易對學校產生高度承諾感與認同感。. ‧.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偏遠小校經營不論是外在環境或學校本身,就偏遠小. y. Nat. io. n. al. er. 1.關係緊密互動頻繁,機動性強。 2.獨特文化與自然資源。. Ch. sit. 校經營的優勢而言,歸納出兩項有利的經營條件:. engchi. i Un. v. 其次,就偏遠小校經營的劣勢而言,歸納有三項不利的經營條件: 1.有形的人力與物力資源不足。 2.無形的文化刺激不足。 3.學生學科能力有待提升。. 8. 現行國中小教師員額編制係依教育部 1999 年修正之「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員額編制標準」規 定,各校除校長 1 人以外,每班置教師 1.5 人為原則,未達 9 班者,得增至教師一人」據推算 6 班以下小校成員大致為 10 人,須負擔與都是地區相當之學校事務,因此小校成員工作負荷量大。 10.

(17) 貳、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 一、定義 為了解決學校生存危機,各學者專家以不同觀點提出解決策略,如:以「教 育品質」觀點稱之(葉連祺,2007) 、以「學校創新經營」觀點(林新發,2009)、 以「學校轉型經營」 (郭雄軍,2007;劉文通,2007) ,研究論文更多以「因應策 略」稱之,其無外乎強調:組織為求永續發展,而積極尋求任何促進組織內外 改變的可能作為。對此,本研究主要採行鄭同僚等(2008)以「再生策略」稱之, 廣義含有學校轉型、重生與創新經營策略等意涵,係指: 「學校採取有別以往的. 治 政 經營方式,以創造學校經營的良性變革(change)之謂」 大 。 立 ‧ 國. 學. 二、模式. ‧. 偏遠小校在面臨組織衰退危機時,須重新開展偏遠小校存在價值,以保持. sit. y. Nat. 學校競爭力與永續生存(李聖民,2007)。現階段討論偏遠小校所實施的轉型與. io. er. 再生策略之相關文獻,大致從藍海策略的價值創新(黃麗美、郭雄軍,2007; 郭雄軍,2007)論之與學校創新經營(林新發,2009;黃彥超,2006)等面向加. al. n. iv n C 以開展,其再生策略的實施皆需符合教育規準,不能脫離「堅守教育本質」與 hengchi U 「課程改革」此兩學校教育存在的價值核心(曾俊凱,2006;張景添,2007;劉. 文通,2007),鄭同僚等(2008)研究歸結現階段偏遠小校再生策略主要是立基 於「鄉土在地化教育」 ,並提出「回歸教育本質」 、 「創新經營與特色課程」 、 「生 活與學業能力的提升」等三項再生策略之實施。 歐用生等(2000)研究指出有近八成五以上教育相關人員贊成偏遠小校重 新思考學校發展定位並提出偏遠小校三項辦學模式,即:(一)公辦民營模式; (二)學校改造模式9; (三)學校整併模式。然而據郭秀玉(2008) 、蘇龍輝(2006) 9. 學校改造模式又分為:(一) 改變學校體質:如:提供私人辦理實驗學校、轉型成回歸主流之融合教育班、 招收中輟生之中途學校與改設成學生住宿型學校等。(二) 增強功能:如:營造為「特色學校」、改設自由. 11.

(18) 研究指出,家長與教育相關人員不主張「學校整併」 ,以「與其他學校資源合作 與共享」為主,因此,本研究認為洪若審(2007)提出學校轉型模式較為適用, 並參照巫有鎰(2004) 、陳鴻賢(2003) 、郭雄軍(2007) 、楊雅惠(2006) 、鄭同 僚等(2007)文,歸結學校實施再生策略模式有二,即: (一)學校內部轉型: 1. 體制內經營學校特色,轉型為體制內的「特色學校」。 2. 體制外的公辦民營,轉型為「理念型學校」。 (二)學校外部整合:. 政 治 大 2. 異業結盟,與社區產業結合,建立「觀光遊學」。 立. 1. 採行「跨區聯盟」,轉型為「雙子星學校」或「聯合學校」。. ‧ 國. 學. 3. 附加式經營或擴大學區:學校附設社區文教養護服務中心、附設英語村、 擴大學區,善用閒置空間,以增強學校功能。. ‧ y. sit. n. al. er. io. (一)日本. Nat. 三、實務推動情形. i Un. v. 日本也曾於 1980 年代左右進行學校整併,但 1990 年代後發現學校裁併政. Ch. engchi. 策並不利地方農村經濟發展與地方文化培育功能,因此於 2000 年後,積極鼓 勵偏遠學校採用「山村留學制度」、「小規模特學校」與地方進行「社區總體 營造」 、設置「偏遠地區教育研究中心」以創造可供都會區的教育發展範例, 如:社區學校示範、小班人際關係發展與教學示範等(玉井康之,2009) ,再 者更透過中央立法以保障偏遠小校學生的受教權,如:保障教師教學穩定性、 課程發展不受文科省限制、與交通和產業一同納入一般財源,思考如何將環 保、地方生態與觀光做結合等,讓小校與社區都有活化的可能(胡慕情, 2009)。2002 年文部科學省相繼提出「教育改革彩虹計劃」、「全國兒童計劃」 學區學校、增加為城鄉交流資源中心與觀光遊學之辦理。. 12.

(19) 等具體施行政策,歸納有七大項,即:1.鼓勵紮根於地方之學校再造;2.促進 活用地方素材與地方資源的課程創新;3.促進地方環境教育;4.促進生活體驗 與自然體驗學習;5.促進農作等勤勞體驗學習;6.促進高齡者接觸以及義工活 動;7.培養親密人際關係與促進心靈教育(詹志禹,2010b)。 據此,日本偏遠小校再生策略乃一併思考「社區再生」的可行性,強調 「紮根地方」的重要,並以偏遠小校之優勢條件著手,從豐富自然與人文資 源以發展「體驗學習課程」、從人際關係密切以發展「心靈教育」,重新開展 偏遠小校存在之價值。 (二)台灣. 立. 政 治 大. 台北縣 2003 年起推動「特色學校方案」,發展「場域課程─創意教學─. ‧ 國. 學. 體驗學習」的經營模式,其辦學模式有五,即:(鄭福妹,2004) 1.開辦「假期學校」:規劃「遊學」課程以促進學生互訪學習。. ‧. 2.遊學資源中心:提供各校教學交流與觀摩學習的平台。. y. Nat. n. al. Ch. i Un. 5.文化節慶之旅:依據地方節慶舉辦營隊活動。. engchi. er. io. 4.場域實驗學校:結合民間團體,試辦教育產業。. sit. 3.締結姊妹校:增進和都市學校學生間交流。. v. 雲林縣政府以「優質化」 、 「特色化」與「多元化」現代教育目標,提「雲 林縣小型學校轉型優質計畫」,發展學校特色,進行優質轉型三階段: 1.優質轉型學校發展出的特色有「遊學課程學校」 、 「多元文化融合學校」 、 「自 然特色學校」、「茶園暨生態小學」等。 2.優質轉型學校也朝著「策略聯盟」或「發展學校特色」來努力。 3.學校藉由優質轉型,提升學校創新經營以獲得家長認同。 教育部在 2004 年推行全國 100 條遊學路線與 100 所特色學校的「在地遊 學 Discovery Formosa」方案,各校規劃遊學課程,全面推動「旅遊新概念;學. 13.

(20) 習新主張」的創意教育,展現多元學習樣貌(劉佩修,2009)。 2007 年提出「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暨推動特色學校計 畫」 ,利用在地特色與人文特質發展特色課程,並以在地產業、地方文史工作 室與民間業者等進行異業結盟,形成「品牌特色學校」。其實施重點: 1.運用空間資源和社區專業人士,規劃「在地化特色課程」平台。 2.提供學生體驗學習處所,進行城鄉交流。 3.規劃不同課程的風貌與教學型態,實施真實情境的校外教學。 綜合上述實務推動情形,現階段台灣偏遠小校再生策略,主要是以學校. 政 治 大. 內部轉型為「主題特色學校」並兼採學校與外部產業整合的遊學模式,著重. 立. 於「場域課程─創意教學─體驗學習」的在地化教育,其次是學校採附加式. ‧ 國. 學. 增設「英語村」者為最多。考量篇幅故另以下面第四小節接續說明之。. ‧. 四、我國現階段偏遠小校主要實施的再生策略. y. Nat. n. al. er. io. 1.意義. sit. (一)主題特色學校. Ch. engchi. i Un. v. 林志成、林仁煥(2008)認為「特色學校」係: 「透過增能創價與策略聯盟, 經由閒置空間的活化、人員觀念的活化、課程教學的活化與學生學習的活化, 使教育活化而能散發更大活力,創造學校教育新價值」。 林進山(2006)指出「特色學校」係為:「學校就辦學的教育願景,掌握學 校人力和物力資源的優勢,結合校內教學課程和社區資源,充分發揮學校優質 的正向教育,其內涵涵蓋卓越的校長領導風格、精緻的課程設計、創意的教學 方式、優質的生態環境、前瞻的綜合領域、創新的評量方式等,並能啟迪學生 欣賞和發表能力,達成學校預定的辦學績效,以彰顯學校的特色」。 據此,「主題特色學校」就消極意義而言,是「偏遠小校為避免面臨廢併校 14.

(21) 所採取的經營策略」;就積極意義而言,則是指「各校充分運用資源,掌握學 校人力與物力之優勢,發展當地文化及多元發展,以達成學校永續經營的目標」 (張憲庭,2006)。無不強調掌握「場域課程-創意教學-體驗學習」的「在 地化教育」為主要發展策略。 2.主題特色課程的類型 特色學校不能偏離教育願景與目標,所有的活動都要結合課程,最終在激發 學生學習動機與能力(林進山 2006)。據此,就主題特色課程的類型而言,鄭 福妹(2004)分析台北縣特色學校發展類型,大致分為: (1)自然生態; (2). 政 治 大. 人文文化; (3)藝術; (4)產業類(異業結盟)等四類,並以自然生態所佔. 立. 比例為最高。. ‧ 國. 學. 其次,鄭同僚等(2008)研究歸納現階段偏遠小校的創新發展方向,大致有. ‧. 六類:(1)自然生態與生命教育(發揚偏遠地區自然生態優勢);(2)藝術. sit. y. Nat. 人文教育(彌補偏遠地區的劣勢) ; (3)體驗遊學(結合學校與社區資源) ; (4). io. n. al. er. 生活教育; (5)課程教學品質提升; (6)其他(寄宿學校、藝術家駐校等)。. i Un. v. 再者,2009 年商業週刊 1109 期對教育部所選出的百大特色小學進行報導,. Ch. engchi. 據研究者分析此百大特色學校之學校特色課程,以自然生態課程為最多,藝術 與人文文化為第二,兩者總共約占有七成,其次是發展英語特色教學,培養語 文力和國際觀,以及數學等學科能力為特色課程,僅占三成。 綜合上述,歸納現階段我國主題特色課程的類型,普遍採以發展「在地自然 生態環境」與「人文藝術」為最多,主張善用偏遠小校之優勢以進行特色發展; 對於選擇相對弱勢的基本學科為特色課程之學校者較少。 (二)英語村 韓國 2004 年在首爾安山和坡村建置的全英語情境體驗學校,聘請外籍教師. 15.

(22) 擔任情境導師,讓學習者猶如身處外國的對話語境中,如:機場、餐廳、醫院、 飯店等,藉自然學習第二外語,以提高學生國際競爭力,其次,韓國臨津閣小 學是首爾的一所英語實驗小學,建立「校內英語村」,利用校內空間規劃日常 主題生活情境,學生即可在校內體驗英語村活動。 我國在 2004 年國內也陸續在桃園建置國際英語村10、高雄市、高雄縣與屏東 縣等地建置英語村,期能建構生活化課程,進駐專業合格外語老師,透過一日 或假日、寒暑假遊學方案,讓學生不用出國也能學習英語(林新發,2009)。 據陳錦芬、黃三吉(2007)研究認為採行浸入式、情境式雙語教學不但不影響. 政 治 大 (含口語能力、句子及段落理解能力、音素辨識能力)、數學、科學學科等思 立 雙語學習者本身母語的發展,還有效地建立學習者第二語言的紮實語言知識. ‧ 國. 學. 考能力和培養學習者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力與包容力。. 對於偏遠小校因學生數減少所閒置的教室無疑深具啟示,偏遠小校可於校內. ‧. 佈置主題情境,增加學生英語學習資源外,更可藉校際間的策略聯盟,轉型英. y. Nat. n. er. io. al. 10. sit. 語村,老校得以新生,也呼應全球化浪潮的到來。. Ch. engchi. i Un. 2006 年與民間團體合作,逐步建置文昌村、中壢村與快樂村。 16. v.

(23) 參、偏遠小校再生策略之教育相關研究 本研究在國家圖書館的全國博碩士論文網與政治大學圖書館網頁,以「偏 遠地區」 、 「小型學校」 、 「偏遠小校」 、 「偏遠學校」等關鍵字搜尋與此次整併危機 有關的學校再生經營研究(扣除學校合併 7 篇),計 17 篇,如下表 2─3: 表 2-3 國內偏遠小校面對整併危機時的再生策略之相關研究. 林仁煥 (2009). 研究目的. 研究對象. 立. 偏遠地區小學再 生之研究. 參 與 教 育 部 2007 、 2008年「補助國中小 活化空間利用暨發展 特色學校方案」之158 所特色學校的校長、 承辦主任共18人 了 解 目 前 教 育 文獻分析法、問 25縣市教育局與全省 人 員 對 裁 併 小 卷調查法、焦點 偏遠小校835所、伊甸 校 的 看 法 態 度 座 談 與 深 度 訪 公益創投案之12所學 校 與 因 應 策 略 與 談法 期再生歷程 北部七縣市的公立國 了 解 不 同 背 景 問卷調查法 小校長 校長對少子化 知覺與因應的 態度 了 解 課 程 發 展 問卷調查法 台北縣公立國小教師 的關鍵因素 訪談法 與行政人員. 政 治 大. 國小校長知覺少 子化現象對學校 衝擊及其學校經 營因應態度研究. ‧. ‧ 國. 學. 蔡榮哲 (2007). 研究方法. 台 灣 地 區 特 色 學 了 解 國 內 現 今 問卷調查法、 校經營現況、困境 特 色 學 校 經 營 訪談法 和因應策略 現況. Nat. 黃雅玲 (2008). 小 型 學 校 面 臨 裁 了 解 偏 遠 小 校 個案研究 雲林縣偏遠小學之校 併 危 機 之 個 案 研 相 關 人 員 面 對 (文件分析、深 長、主任、教師與社 究 整 併 危 機 所 持 度 訪 談 與 觀 察 區家長. n. al. 鄭福妹 (2004). sit. 歐用生 等 (2000). 北縣「特色學校」 課程發展之研究偏小的危機與轉 機 偏遠地區小型學 校創新經營之研 究-以台北縣特色 學校方案參與國 小為例 台北縣偏遠地區 小型學校發展定 位之研究. 曾坤輝 (2006). io. 兼採量化與質性研究之訪談法 質性研究法 動研究法 ) 個案研究法、行. (. 學 校 再 生 策 略 之 實 施. 鄭同僚 等 (2008). 研究題目. y. 研究者 (年次). er. 類別. 探 討 台 北 縣 實 問卷調查法、實 iv n C h施「特色學校方 地訪談法、文件 U e n g c h i 分析法 案」的創新經營 策略. 了 解 偏 遠 小 校 問卷調查法、訪 28所台北縣學校人員 發展定位 談法、專家座談 與地方人士、教專家 等. 態度與因應 李總本 (2008). 張景添 (2007). 18所參與特色學校方 案的學校校長、台北 縣教育局與學校相關 人員. 法). 小 型 學 校 行 銷 策 了 解 小 型 學 校 行動研究法、觀 榮華國小校長、學校 略 解 決 學 校 裁 併 行 銷 策 略 組 合 察法、文件分析 人員與社區家長 危機之行動 法與訪談法 與實施過程 學 校 經 營 策 略 之 了 解 學 校 的 經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以台南 營 策 略 與 其 因 深度訪談、文件 市一所學生數從 素 分析、參與觀察 下降到回升的學 校為例. 17. 台南市最早實施自由 學區學校之ㄧ的ㄧ所 國小校長、教師兼任 行政人員、專任教師 與家長.

(24) 表 2-3 國內偏遠小校面對整併危機時的再生策略之相關研究(續) 研究對象. 了解自由學區 計畫下,面對 少子化壓力的 偏遠小校的經 營運作與發展 探討遊學課成 對校內師生的 影響. 個案研究法 (訪談法、觀察 法). 台中市逢甲國小的校 長、教師、家長、社區 人士、有關的市府教育 主管. 個案研究法 訪談法、參與觀 察與文件分析. 花蓮一所國小之校 長、教師. 學校行銷策略運 用於偏遠地區國 民中學招生之策 略. 了解國中偏遠 地區校長的行 銷策略. 個案研究法 訪談法、文獻分 析法. 學區內3所國小、台東 縣8所國中校長. 偏遠地區小型學 校發展生態課程 之個案研究. 了解偏遠地區 小型學校發展 生態課程的歷 程、影響因素. 吳秀全 (2007). 少子化趨勢下小 型偏遠學校經營 研究. 劉恩綺 (2006). 國民小學辦理遊 學活動對校內師 生之個案研究. 洪文政 (2006). 蔡麗鳳 (2005) 張國輝 (2004). al. 了解小校面臨 整併的反應與 策略 探討小型學校 校長學校經營 策略與相關因 素 了解教育變革 下的偏遠地區 學校的學校經 營策略 影響小校發展 策略之因素的 相對因素與優 劣勢. Ch. 以分析層級法探 究雲林縣小型學 校發展策略. 與文件分析法 個案研究法 參與觀察、訪談 法與文件分析 立意取樣的半 結構式訪談法. 建安國小的校長、主 任、級任教師、實習教 師、家長、校友與學生 ㄧ所面臨整併的國小 校長. ‧. 台東縣偏遠地區 國中校長學校經 營困境與轉機. n. ( ). 量化研究. 決策因素. 郭秀玉 (2007). 花蓮縣小校校長 學校經營策略及 相關因素之探討. io. 林彩盆 (2003). 小型學校面臨整 併的反應與因應 策略之個案研究. Nat. 湯蔓娳 (2004). 立. 政 治個案研究法 大 觀察法、訪談法. 學. 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研究方法. 4位花蓮地區小型學校 校長. y. 質性研究法. 學校再生策略之實施. 研究目的. 訪談法. sit. 研究題目. er. 研究者 (年次). ‧ 國. 類別. i Un. v. i e n g c h問卷調查法 層級分析法. 台東縣6位國中偏遠地 區校長. 參與雲林縣學校發展 歷程的校長、教師、家 長與縣政府人員.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其分成研究主題、研究方法與研究發現等三部分述之: 一、研究主題 國內偏遠小校再生策略之相關研究主題,主要分兩部分:(一)再生策略之 實施; (二)再生策略決策歷程因素之分析,其中以前者篇數為最多(16 篇)並 分六類研究主題,即:1.就「特色學校」經營之研究;2.就「特色課程」之研究; 18.

(25) 3.就「遊學」之研究;4.就「教育行銷」之研究;5.就「學校發展定位」之研究; 6.就「學校因應策略」之研究等,又以第六類為最多。後者僅有一篇有關「策略 決策歷程因素」之研究,目的在探討影響小校發展策略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 整體而言,探討偏遠小校再生策略之實施所採的研究法,近九成採質性研究 之「個案研究法」 ,其次,教育部研究專案,如:鄭同僚等(2008) 、歐用生等(2000) 和針對政策計畫方案之研究,如:林仁煥(2009) 、鄭福妹(2006) ,兩者則兼採 「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包括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專家焦點座談等。再者,. 政 治 大. 就「策略決策歷程因素」之研究,則採量化(層級分析法,AHP)研究法,權重. 立. 分析影響再生策略決策之因素。對此,欲探討偏遠小校再生策略之實施,普遍認. ‧ 國. 學. 為以微觀、具脈絡化之「個案研究法」以深入分析為適用,即使是採行量化問卷 調查的研究案,最終也會以訪談法輔之。. ‧ sit. y. Nat. 三、研究發現. n. al. er. io. 本研究之研究發現,依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之實施」與「其所遭遇的實施 困境」兩部分,分述之: (一)再生策略之實施. Ch. engchi. i Un. v. 不同研究者將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分成不同面向進行討論,其最多是依 學校校務經營評鑑指標分類,而本研究參酌各研究分類將偏遠小校實施再生策 略之研究發現分成四面向: 1.就校長領導與管理面向 偏遠小校整併政策使得學校任務面向增加。就校長領導而言,張國輝(2004) 研究認為校長領導需採「關係導向」,活用轉型與互易領導以提高再生策略實 施的成效。再者,林仁煥(2009) 、鄭福妹(2004) 、張景添(2007)主張校長 19.

(26) 領導需「建立多元的溝通管道」,以獲得教師與家長的認同與支持,因為建立 共識有助學校之轉型。 就行政管理而言,學校再生策略之實施在使學校運作正常化並提升教學品質 為目的(林彩盆,2003;湯蔓俐,2004),因此鄭福妹(2004)主張建立特色 學校的「SOP 標準化專業流程」,,以專業分工來提高品質,並提倡「學校活 動故事化、資料文本化、行政作品化」的三化取向。其次,李總本(2008)提 5P(產品、價格、通路、推廣與人員)策略,強調產品課程優質化、價格具市 場區隔化、通路多元化、推廣積極與人員專業化。 2.就課程與教學面向. 立. 政 治 大. 歸納曾坤輝(2007)、蔡榮哲(2007)、鄭同僚(2008)、鄭福妹(2004)之. ‧ 國. 學. 研究發現指出:學校再生策略以「課程轉型」為主,傾向結合社區產業、文化. ‧. 等以發展特色課程,藉以開展「在地化教育」,張國輝(2004)並特別提及課. sit. y. Nat. 業輔導也應依社區需求而設計,例如:針對學生課後輔導部分加強。足見再生. io. al. n. 3.就學校文化而言. er. 策略普遍有「課程社區化」的意涵。. Ch. engchi. i Un. v. 洪文政(2006)視學校經營具教育行銷意涵,分成「內部行銷」 、 「外部行銷」 與「互動行銷」等三面向,目的在提供有形和無形的價值性服務,其中又應以 「提高內部成員素質與績效」的內部行銷為偏遠地區再生策略首要目標。 對此,鄭福妹(2004)主張學校成員可藉共同學習改變心智模式,轉型為「學 習型組織文化」 ,強調建立分享的學校文化,有助發展教師專業,蔡麗鳳(2004) 研究發現:個案學校主要採「建立教師知識交流平台」因應策略,確實明顯有 助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張景添(2007)研究結果亦同。 4.就外部關係面向. 20.

(27) 學校為了增加資源並改善社區經濟、提高家長職能,因此積極與校外人士建 立關係(林彩盆,2003;湯蔓俐,2004)。張國輝(2004)、洪文政(2006)研 究認為學校也要進行「外部行銷」與「互動行銷」,對外建立公共關係並增加 校內外人員互動,積極建立學校形象,吸引學生就讀,鄭福妹(2004)提出「走 出去、請進來」策略,主張對外進行社區關懷,引進社區教師資源。 (二)實施再生策略所遭遇的困境 鄭同僚等(2008)分三大類,即:1.人力資源質與量不足:校內教師人力 與素質不足、流動率高、配合意願低;校外則社區培力不易,欠缺專業人力與. 政 治 大. 人力支援;2.溝通協調不佳:欠缺溝通的時間很難獲得認同;3.行政制度的僵. 立. 化:行政負擔相對負荷大,欠缺彈性、政策方向不確定、創新發展知識體系不. ‧ 國. 學. 足與缺乏支持與鼓勵的制度設計。. 黃雅玲(2008)研究指出學校因應策略實施上的困境有六:1.學校特色不. ‧. 易尋找;2.校長任期制;3.家長參與度不高;4.教師專業能力不足;5.教師工作. y. Nat. sit. 負荷大;6. 經費不足。. n. al. er. io. 曾坤輝(2006)指出台北縣特色學校之困境:1.教師執行人力與課程規劃. Ch. i Un. v. 時間不足;2.專案行政經費有限;3.缺乏專家指導與評鑑機制。. engchi. 蔡麗鳳(2004)生態課程發展的困境:1.人力不足;2.時間不夠;3.教師 工作負荷壓力大;4.參與度不一;5.社區的態度。 鄭福妹(2004)遭遇的困難:1.人力不足;2.經費不足;3.能力不足;4. 交通不便;5.認知差距,需溝通與建立共識、認同。 綜合上述,現階段偏遠小校在實施再生策略時所遭遇的困難有七: 1.特色找尋不易;2.認知差距有待建立共識,如:學校成員與社區家長的態度; 3.校內與校外人力資源質與量的不足;4.行政經費不足;5.交通不便;6.制度本 身設計限制,如:校長任期制、欠缺創新知識體系的支援與鼓勵設計;7.政策 方向不確定等,影響學校再生策略的實施與運作。 21.

(28) 肆、影響偏遠小校再生策略實施的因素 Hoy & Miskel(2008)以開放的社會系統模式分析學校組織運作,提出一個 動態的「輸入─轉換─輸出」歷程,強調學校各內部與外部因素的交互影響,因 此,在影響行政決定歷程因素之考量上,可分為二層面:. 立. 政 治 大. sit. y. Nat. n. al. er. io. (一)學校組織外部層面: 1.廣泛的環境因素:. ‧. ‧ 國. 學. 圖 2-1 Hoy & Miskel 的社會系統模式. Ch. engchi. i Un. v. 學校所處的社會脈絡,諸如:政治、經濟、人口、技術、地理、文化、社會 價值觀與相關法令等因素,對學校影響雖非立即;但學生學習成效卻受外部社 會環境因素深遠,是學校不可忽視的因素(Hoy & Tarter,2004)。 2.特定的環境因素: 和學校利益有關的構成份子和持有者,諸如:家長、社區人士、教育主管單 位等,對學校影響立即且直接。李鴻章、王揚智(2005)從組織變革觀點進一 步指出影響學校行政決策的外部關鍵人物,即: (1)學校組織的上級機關; (2) 家長與家長會; (3)學校所在的社區人士; (4)畢業校友; (5)相同類型學校;. 22.

(29) (6)法人團體、利益團體或公益民間團體;(7)大眾傳播媒體;(8)專家學 者;(9)法令與政策制定者,如:立委、縣市議員等九類。 3.外部資源稀少程度的因素: 當外部某項資源稀少時,會影響學校採更積極方法,進而影響行政決策。 4.外部結構組織結構化程度的因素: 當外部組織結構化程度越高,學校會採取順從的作為。例如:教育主管機關 屬高度結構化組織,學校面對教育當局普遍在作決策時採行「順從」態度,此 與周郁翔(2008)研究結果相同。 5.環境的不確定程度的因素:. 立. 政 治 大. 環境不確定程度與學校控制程度呈正比,故也會影響學校行政決策。. ‧ 國. 學. (二)學校組織內部層面. ‧. 1.結構因素(Structure):. sit. y. Nat. io. er. 學校組織的「正式」層面,即:組織的每個「職位」具有不同「角色」 (role), 如:校長、主任、教師等。每個角色被賦予不同法定「期望」,引導成員依其. al. n. iv n C 期望作出理性決定,因此成員部分決定行為是受到結構因素所影響。對校長而 hengchi U 言,主要在利用組織結構的正式化與集中化以提高組織運作績效為主要考量 (Hoy & Tarter,2004)。 2..個人因素(Individual): 學校組織的「人」層面,如:個人的動機、個人信念、個人目的與對工作的 認知,會影響個人專業權威的展現。 3.文化因素(Culture): 學校組織的「集體」層面,如:組織成員間共享的價值、對組織的認同感 (identity)與歸屬感,具非正式權威,仍可影響行政決定策運作,Hoy & Tarter 23.

(30) (2004)指出:教師群體效能與學校教學品質之間成正比。吳文珊、吳宗立(2008) 發現:專業性與凝聚性文化對行政決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其次,偏遠地區學 校教師在凝聚性文化與回饋活動上的知覺較強。 4.政治因素(Politic): 學校組織的「非正式」層面,意即:組織中非正式組織,為顧及自身利益所 展現反抗行為,有著分裂與衝突危機,而影響行政組織決定歷程之運作。 林仁煥(2009)發現特色學校要成功轉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在於: (1)社 區需有多元豐富的資源,以提供學校發展的廣度; (2)教育人員需具備資源敏. 政 治 大. 銳度與專業,以發展學校特色的深度; (3)學校共識的凝聚才能展現能量; (4). 立. 學校需有優質團隊才能展現績效; (5)領導者自身的創新思維; (6)資金經費. ‧ 國. 學. 的持續挹注才能永續經營。. ‧. 蔡麗鳳(2004)分析影響生態特色課程決策與實施的因素有: (1)資源,包. sit. y. Nat. 括自然資源、專家顧問、校內人力與校外經費;(2)教師參與的意願與認同,. io. er. 其又涉及教師本身的專長與興趣、教師的控制感; (3)家長與社區對學校的支 持度; (4)政策的方案支持。其中又特別強調「社區文化」與「家長教育期望」. n. al. 的影響甚深。. Ch. engchi. i Un. v. 簡良平、詹曉蘭(2001)分析影響校本課程實施的因素有: (1)就大社會環境因素:包含有政策改變匆促、人去政息之弊、說明不足與行 政體制的限制,使得各級單位支援不足,影響學校實施運作。 (2)學校系統因素:A.學校組織結構:科層體制使得教師長期處於被動配合角 色,不利推動實施策略;B.學校的生態條件:學校現況的評估有助發展與實施策 略;C.學校的領導類型;D.學校的支援系統;E.學校的專業文化。. 24.

(31) 伍、現階段偏遠小校英語學習與教學之研究 英語能力在台灣是一個象徵性資本,社會透過各種獎懲機制,如:學位、社 會地位、財富等,使英語能力成為關係個人社會流動的重要符號與資本(鄭向峰, 2007)。 一、偏遠地區學生英語學習之研究 根據教育部委託「國立師範大學英語系」進行「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英語 雙峰現象」研究案,其研究發現(張武昌、周中天、陳純音、葉錫南、林正昌、 許月貴,2003):. 治 政 (一)英語成績雙峰分布有地域性不同,低分組多來自都市化程度低的學生,特 大 立 別在花東屏等偏遠地區學生英語成績,分數群普遍呈正偏態分布。 ‧ 國. 學. (二)成績表現和家庭、社區資源有關,其資源分配不均所造成關係甚大。. ‧. 蘇清泉(2004)研究指出影響偏遠地區英語教學文化不利因素:. sit. y. Nat. (一)經濟資本:偏遠地區家長財務資本較差,無法給孩子較多英語學習機會。. n. al. er. io. (二)社會資本:偏遠地區隔代教養、單親及外籍配偶子女多,家長較不關注於. i Un. v. 孩子課業,親師互動較少,不利於學童英語學習。. Ch. engchi. (三)人力資本:偏遠山區家長教育程度不高,無法協助孩子學習英語。 (四)文化資本:偏遠地區父母工作時間長,與小孩相處時間少,教育期望也較 低,造成英語學習成效低落。 (五)偏遠地區英語學習環境文化刺激貧乏,學童的英語學習成效較低落。 其次,就師資而言,偏遠地區英語師資短缺,因交通不便、工作壓力大與缺 乏進修及研習管道等因素,使得英語師資流動率高(林惠如,2006;蘇清泉, 2004),其次,偏遠地區具合格且受過專業訓練的英語師資相對不足,教師素質 也會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成效(張雅卿,2004)。 就學生學習英語機會而言,張雅卿(2004)研究發現:新竹市區授課時間顯 25.

(32) 著多於偏遠地區,學校辦理英語推廣活動的種類與頻率高於偏遠地區國小。蘇清 泉(2004)發現偏遠地區的學童除了上課外,幾乎沒有機會接觸英語學習活動, 而現行英語節數每週只有兩節課,對偏遠地區學童英語學習助益不大,相對地都 市地區尚有英語補習班,以增加學生學習的機會。 從上述可知,偏遠地區的英語學習普遍有「城鄉差距」的問題,不論在有形 或無形的資本上,偏遠地區在學習英語的條件與資源相對較不利。 二、偏遠地區英語教學之研究 林惠如(2006)與蘇清泉(2004)研究發現:現今面對英語教學,教師普遍. 治 政 所需面對的問題是「學生缺乏英語學習意願」,對此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動機 大 立 是首要之務。對於提高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大致可分二部分討論,即: ‧ 國. 學. (一)針對英語教學方法. ‧. er. io. sit. Nat. 代換練習與動作問答的「聽說教學法」。. y. 張雅卿(2004)研究發現:新竹偏遠地區國小英語偏重採用重覆覆誦練習、. 莊嘉琳(2002)指出國小英語老師認為較有效的教學策略為:1.舉辦英語文. al. n. iv n C 化節慶活動;2.英文兒歌教唱;3.英語故事教學。誠如趙玉芳(2008)研究發現: hengchi U 英語教學效能與使用多元智慧之間成正相關,並又以使用音樂智慧結合英語教. 學的學習成效最高。其次,張綉華(2007)研究發現:使用英語說故事教學確實 可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英語,鄭仁燦(2009) 以電子白板作實驗,研究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相比,其學習成效並沒有顯 著差異,但實驗組自身在學習成效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足見結合資訊媒體進 行英語教學也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據此可知,現階段英語教學方法無不 主張結合多元智慧與資訊設備,提供學生多元化的英語學習以提高學習動機。 (二)則是針對英語教學內容而言,大致分為三部分探討:. 26.

(33) 1.以英語文化作為教學內容: 陳佩妏(2007)研究指出:大專院校英語專任教師認為,藉由英語文化融 入英語學習,可提高英語口說能力外也能提高英語學習動機,並可增加國際 間的了解,莊嘉琳(2002)針對國小英語教師研究結果亦同,並指出現階段 以教授: (1)節慶; (2)兒童文學; (3)招呼方式等為主要採用的文化主題。 2.採「浸入式教學」: 「浸入式教學」主要是將學習者放置社會脈絡和真實情境中,藉由情境體 驗生活化的英語環境,來提高英語能力與學習動機,對此陳錦芬、黃三吉. 治 政 (2007)針對韓國英語村案例,分析主題情境教學,藉營造英語的日常對話 大 立 情境,幫助學生學習並體驗外國文化,幫助學生作情境連結,其次施宛直 ‧ 國. 學. (2008)針對國內桃園國際英語村實施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其主題情境的. ‧. 教學使學生能藉對話與模仿中提升語言溝通能力,但英語能力學習成效受到. sit. y. Nat. 自身英語能力與教師課程設計的影響甚深,且須長期持續進行。. n. al. er. io. 3.以「在地生活」為英語學習課程:. Ch. i Un. v. 基於社會學習理論的鷹架作用來提供學生日常生活的英語能力,嚴億婷. engchi. (2007)研究指出:以學生先備知能出發,提供與其在地生活有關的英語課 程,確實能明顯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學習動機與興趣,對此,何惠雯(2009) 研究亦同,並發現透過鄉土英語教學能獲得學生英語學習的正面肯定外,也 能增進鄉土文化的認知與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意識。 綜合上述,英語教學內容之相關研究,著重於讓學生對文化的體驗與學習, 不論是英語文化或當地文化之間的連結,如陳佩妏(2007)所言:語言學習的本 身即是文化學習,除可提高英語學習動機與能力外,也能增進多元文化的了解, 其次,英語教學內容著重於採用日常生活情境用語,強調學習者能於生活中增加 活用英語的機會,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 27.

(34) 第二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有廢併校危機的偏遠小校所實施再生策略之歷程與 其現象背後所展現的意義。對此,張景添(2007)針對學校經營策略面向指出, 每所學校皆有其獨特的組織文化與經營環境,因此經營策略須立基於學校獨特的 文化脈絡下實施,而個案研究因為有充裕詳實的資料、涵蓋範圍廣泛且又能深入. 政 治 大. 脈絡情境,因此能提供相當深入的文化脈絡探究。. 立. 林佩璇(2000)指出「個案研究」是在探討一個個案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活. ‧ 國. 學. 動性質,以了解他的獨特性及複雜性,強調特定情境脈絡、活動過程以及個案行. ‧. 動背後所展現的獨特意涵。. y. sit. Nat. 其次,蔡麗鳳(2004)歸納個案研究之特徵,即:. n. al. er. io. (一) 個案研究的興趣在了解過程,而非結果;在了解脈絡,而非一特定變項。. i Un. v. (二) 個案研究強調整體性、多元資料、經驗理解、獨特性、啟發性等。. Ch. engchi. (三) 個案研究的問題主要著重於在自然情境下,探討研究現象、事件或行為 當下「如何(how)」或「為何(why)」發生。 (四) 個案研究的焦點是置於特定的事實狀況來研究對象,在自然情境中做深 度研究,並從研究個案參與者的內部觀點來了解狀況。 據此,基於本研究目的之關懷,乃採質性研究的「個案研究法」 ,希望藉由 實際進入個案學校自然情境中,採集多元資料,在其獨特的文化脈絡下,了解實 施再生策略的過程,探討現象當下如何或為何發生,並藉此整全性地理解這波廢 併危機下,偏遠小校所展現行動之意義。. 28.

(35) 貳、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大致分為八階段,即:一、初步收集相關資料以勾勒研究問題與 目的;二、著手閱讀相關文獻;三、確認研究主題與研究問題;四、進行研究方 法選擇與設計,確定研究個案;五、進入研究現場收集資料;六、整理資料並進 行分析;七、歸納結論並提出建議;八、撰寫研究報告並完成修訂,研究過程中 不斷與文獻進行對話,如圖3─1:. 勾勒研究問題與目的. 政 治 大 立閱讀相關文獻. ‧ 國. 學 確認研究主題與問題. n. y. sit er. io. al. Ch. 進入現場收集資料. engchi. 歸納結論與提出建議. 撰寫研究與修訂完成. 圖 3-1 研究實施流程圖. 29. v. ). 整理資料與資料分析. i Un. 持 ( 續不斷與文獻進行對話. ‧. Nat. 進行研究方法與設計.

(36) 第二節 研究設計. 壹、研究對象之選取 本研究選取以發展「雙語特色」的「希望國小」,作為探討偏遠小校實施再 生策略的個案學校。 「希望國小」於 95 年面臨廢併危機,歷經 4 年的積極轉型,, 成功建立雙語辦學的口碑,吸引當地與外地學生入學就讀,相對對於多數以發展 在地自然生態與藝術人文為經營基調的偏遠小校而言,無疑具有其殊異性,據 此,本研究乃選取「希望小學」做為本研究的個案,藉以提供偏遠小校實施再生 策略更多可能經營的面向。. 立. 貳、研究對象之簡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一、學校沿革與地理脈絡. ‧. sit. y. Nat. 「希望國小」最早在民國 36 年以國民學校的「分班」形式所創立,民國 38. io. er. 年變為「分校」,直至民國 45 年才正式成為一所「獨立學校」,榮景時學校每年 級有三班,每班有四、五十個學生之多;然直至民國 95 年,全校學生數僅剩 41. al. n. iv n C 位,成為此次小校廢併的可能對象,幸而民國 h e n g c h i96 U年鄰近的 00 國小 ,在兼顧政 11. 治承諾與學生學習品質考量下,選擇與「希望國小」實施兩校合班上課,人數才 由 41 位增加至 55 位學生,經近四年實施再生與轉型至今(99 年),因積極展現 雙語特色與辦學績效(如下表3-1) ,深獲肯定,人數至今增至 81 人,計新年 度六年級畢業 7 人,新生入學至少 10 人,新年度學生數可望增加,暫時解除廢 校危機。 其次,就地理脈絡而言,「希望國小」位於台灣東部的小村莊,搭自強號列. 11. 00 國小因村內青壯人口外流與少子化因素,使全校學校數於 96 學年只剩四班 12 位學生,全校教職員工 鑒學校走向凋零而為自身前途感到憂心,無心教學,影響學童學習品質,對此,雖社區家長基於對校情感 而不願廢校,但基於學生受教權考量,最終與縣府協商折衷採「兩校合併上課」方式,00 國小學生搭交通 車至希望國小就讀,但保留原國小學籍,待 00 國小滿 30 人時即可復校。(文-A9). 30.

數據

圖 2-1 Hoy & Miskel 的社會系統模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此計劃主要包含一個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專題研習展覽,再附以一系列的活動,其中包

• 小組討論:每組閱讀一個提升正面情緒的策 略,並代入個案人物。著相關組別閱讀附錄 二:

明龍計算一題兩個數相加的數學題目,不小心算成了相減,所得到的答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4.1.2 從一九九七年起,某些課題曾在一些學校進行試教(有關試教 課題/教學策略見附錄

 學校選用「對學校的態度」量表,以了解學生對 學校的觀感及學生朋輩之間的關係,探討學生的 發展及成長需要。學校再於 下學年

多年以來,我們發現同學針對交換生或訪問學生的規劃有幾種類 型:(1) 選擇未來行將深造的國家與學校; (2) 選擇一個可以累積壯遊行 旅的大陸;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