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一 一 一

一、、、、臺中市國民小學女性教師臺中市國民小學女性教師臺中市國民小學女性教師臺中市國民小學女性教師

本研究要探討的臺中市國民小學女性教師,係為縣市未合併前的原臺中市國 民小學正式編制的女性教師,在臺灣教育體制下完成求學階段者屬之。

二 二 二

二、、、、運動參與運動參與運動參與運動參與

運動是健康的泉源,健康來自於運動,近年來政府機構,為促進全體國民身 心的健康推展全民運動,「運動行為促進國民健康」是二十一世紀國際間最受肯 定的理念 (體育署,2013)。參與運動對於個體身、心、靈的益處除了可以提升 心肺功能、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增加骨骼密度外,更可以有利於正面情緒的增進,

也能減低負面情緒的反應 (塗紫吟,2008)。

Casperson, Powell, 與 Christenson (1985) 提出運動參與是指包含於身體活 動,是一種有計畫、結構及反覆施行的身體活動,其目的在維持或增進至少一種 以上之體適能,如跑步、游泳、騎腳踏車、登山、有氧舞蹈等。另外林正常、林 貴福、徐台閣與吳慧君 (2002) 提到運動參與為有計畫並以提昇或維持體適能為 目標的身體活動,身體活動可以泛指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型態活動。在陳淑華 (2012) 的研究中運動參與的定義為個體運動或體能活動的參與情形。

本研究的運動參與的定義為:

個體選擇參與的,可維持或增進至少一種體適能的身體活動。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研究為了解儒家思想對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運動參與的影響,進行文獻分 析和整理,分析、統整儒家思想與女性運動參與相關理論,並檢視相關的文獻,

作為理論基礎論證。本章分為三節進行論述,第一節探究儒家思想理論,第二節 剖析儒家女性思想,第三節統整儒家思想與運動相關的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儒家思想理論 儒家思想理論 儒家思想理論 儒家思想理論

春秋末年社會變革,經濟政治文化產生變化,出現私學,是百家爭鳴的社會 基礎,孔子創立儒家學說,提出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 (錢遜,1993)。先 秦儒家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他諸儒之思想,先後集成先秦儒家之思想典 籍,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有政治、經濟、教育等內容,奠定了中國二千年來國家 與社會的結構 (劉煥雲、張民光,2006)。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 正統,更深深地影響中國人的思想、生活與意識形態之模式,迄今不衰;由孔子 所創建的儒學,也在不同時期滲透到其他國家,成為東亞文明的精神象徵之一 (杜維明,2002;袁保新,2010)。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奠下基礎,由孟子和荀子所繼承發展的學說,三人的理論 脈絡雖歷經改朝換代,但仍影響至今。孔子創立儒家思想,以仁和禮為核心,強 調仁者愛人,為政以德實行仁政,講求中庸之道,也重視天命之說 (楊朝明,

2001)。孟子的思想與孔子一脈相成,提倡仁政學說,認為要實現仁政、王道,

要對人民教化,要爭取民心,提出「民為貴、社計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其性 善說認為人性固有,而此溯源於天命 (錢遜,1993)。荀子雖非儒家傳統之重仁 系統,仍一本孔孟立場提出禮,重視禮法教化對人的精神與價值影響,提倡人性 本惡,但相信人透過修養自我能達到完善,並深化孔子的天人關係 (杜維明,

2002;蕭麗娟,2011)。三人為先秦的儒學大家,在儒學史上都具有極重要的地 位。

儒學對華人在哲學、社會、政治、教育、生活等方面有深刻影響,其中主要 是以「仁」為核心、以禮為社會規範的思想體系,仁是為人的道德本性,奠定倫 理秩序的基本;禮為外在的規範,約束人的行為去實現仁道 (楊劉保,2005;李 勛琼、金先知,2011),使人能自尊尊人,成為君子賢人,建立出社會的正常秩 序,其他儒家思想從此連結延伸而出。

一 一 一

一、「、「、「、「仁仁仁仁」」」」與禮之意涵與禮之意涵與禮之意涵 與禮之意涵

儒學的核心價值,就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仁」。《論語》記載,孔子與門生 討論的主要話題,主要涉及在仁愛、禮樂、信義、孝悌、忠恕、恭敬等方面。而 出現最多的是「仁」,出現109個「仁」字 (謝居憲,2011)。傅佩榮 (1999) 述 及孔子提到欲成為仁者,講求的是真心誠意,靠自己居仁求義,以至真正去追求 時絲毫不覺得困難,就如孔子所云:「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作為 文字的仁雖非孔子所首創,但將仁作為做人的道德奉行,則出自孔子。仁之核心 體現在在此「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丁孝明,2006)。孔子 講的愛是推己及人的愛,是從人自身開始的愛,而這種愛的根本是仁。

吳汝鈞 (1998) 述及孔子的人文精神直指向道德人格的完成,作為人生理 想,需基於內在的道德自覺,建立自己的人格,同時也成就他人,這便是仁。蔡 仁厚 (1999) 說到由仁的感通潤化、而成己、成人、成物,這是從體上顯發出來 的最為普通的善意,可以感通於人類,潤化於萬物,達於民胞、物與的境界。其 中以「仁」為出發點而仁民愛物與民胞物與,而成己成人及成己成物,這也就是 禮記、禮運中的世界大同思想。

孔子提出「禮」的概念,並且以重建和推行周禮為手段。他希望藉「禮」,

從禮節規範執行,慢慢使自己的行為合於「理」,由外而內,由他律到自律,進 而回歸到仁心的自覺發用,作為人際、家庭、社會、政治等之規範,企圖藉此而 把當時紛亂的社會導入正軌 (謝居憲,2011;鄺芷人,2005)。就孔子而言,生 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除了自我本身內在道德修養發展之外,同樣也有外在的侷

限,指的是生活中的道德規範,在社會制度上而言,即是儒家所強調的禮樂制度。

徐舜彥 (2005) 認為在禮樂制度的規範之下,人們不但生活有了依循,更是符合 人性,是展現人自身本有的仁。

禮對個人而言有敬及約束的態度,如約我以禮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 禮勿言,非禮勿動」,禮也是實踐規範,使個人可以立足於群體中,孔子談及不 學禮無以立,也是保障行為合宜的重要條件,如「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

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經觀榮,2007);從群體的角度看禮的作用是 釐訂合宜的人我關係,「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 家而天下完已。」孔子論為政,皆是由禮衍申而成的,使社會保持穩定理想狀態 (傅佩榮,2010)。

荀子認為無禮會亂綱紀,說到禮是人道最高準則,「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 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古代的聖王應以禮治國,禮存則就能國寧,禮亡則 國亡,將禮應用在個人身上,只有以倫理道德來修身養性的君子能夠享有生命的 最高價值 (蕭麗娟,2011)。

儒家講「禮」是著眼於社會秩序,孔子認為以制度、法律來維持社會秩序並 非上策,必先求個人內在道德修養,進而納入社會的禮制規範,才是根本之道。

所以他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強調的「仁」是講 求個人自省自律,透過仁義的道德化,成為社會秩序的內在基礎,可見孔子是把

「仁」當作是「禮」的基本精神和內在要求 (黃慶雄,2011)。禮作為社會秩序 的規範,除了法制儀禮的規範外,個人道德自律及倫常的約束才是重要的關鍵。

孔子從理論層次上說明禮的實踐性,孔子間接地從仁及義兩個理念來說明。

說到「克己復禮為仁」及「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義的行為原則,就是判 斷個人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的原則 (鄺芷人,2005)。禮的概念,對孔子來說是 相當重要的,禮除了是社會規範、行為法則之外,更是個人品德修養的準則,藉 由克己復禮的過程達到其中心思想「仁」,並透過仁的落實,使個人與生命價值 獲得彰顯,並在實踐之中達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君子與聖人 (徐舜彥,2005)。

二二

二二、、、、倫理之意涵倫理之意涵倫理之意涵倫理之意涵

倫理道德是歷史發展、文化演進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儒家的倫理思想曾深層 影響、也正影響著中國人,不論他們喜歡與否,因為儒家思想是使其如其所是的 主要文化因素。李奉儒 (1998) 指出臺灣地區深受中華文化影響,而傳統中國的 家是社會的核心,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群體性網絡的發展起點,維繫整個社會凝結 的基本力量。

華人的倫理關係以儒家主張的五倫為主,也稱倫常,與生活息息相關,標誌 著每個人在家族、社會國家的地位,及德性方面的相對性要求 (江美華,2001)。

家人父子是天然的基本關係,因此為倫理首要。以倫理為本位的關係,自家庭向 外推自社會,則產生了宗族、親戚、黨、朋友、師徒等社會關係;儒家倫理道德 規範在中國社會上發揮作用,使得社會秩序明確而人人信守規範,以至社會安定 (林育瑾,2007;郭實渝,2010;鍾永興,2009)。

孔子注重人倫關係,論語許多章節都都彰顯出他對人倫關係的重視,特別重 視人倫秩序的和諧與穩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因其身分有所分別,雖說長 幼之節、君臣之禮不可偏廢,但親屬之間與職屬之間的互動方式卻不盡相同,任 何類型的人倫秩序,由兩者或是兩者以上互相往來的場域裡展現 (鍾永興,

2009)。

孔孟的思想,在強調道德的主體性,對現代社會尤具對治之效。儒家要求子 女孝順父母,父母對子女要「慈」,兄弟姊妹之間要「悌」,朋友之間要講求「誠 信」,統治要「仁民」。父子、兄弟間倘若不以孝弟、慈愛,夫婦之間倘若不以 和睦做為互動與溝通的基礎,難以實踐齊家之道。儒家思想以和諧的人倫關係作 為基礎,進一步推展至政治宗法上的君臣互動;以父子慈孝的家庭和諧,進一步 擴充至君臣禮敬的政治平衡 (鍾永興,2009;鄺芷人,2005)。無論是在君與臣、

父與子的關係,或者是夫與婦、兄與弟的關係。它的共同目標乃在於:名實相稱、

父與子的關係,或者是夫與婦、兄與弟的關係。它的共同目標乃在於:名實相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