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儒家思想對女性教師運動參與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儒家思想對女性教師運動參與之研究--以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為例"

Copied!
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院 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炳昭. 博士. 儒家思想對女性教師運動參與之研究 --以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為例. 研究生:吳雅華. 撰.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

(2) 謝 辭 感謝我的指導老師--李炳昭老師!謝謝您提點學生論文研究的方向,在研究 內涵的深入與整體架構的導正,或是文獻格式書寫的細微處,都有您諄諄教誨的 痕跡,有老師的指導才有今日論文的產出,更為感動和感謝的是老師在生活上的 問候與叮嚀,讓我們三人 (中豪、莉敏、我) 感受到如家人般的關心與支持。 接著要感謝的是呂香珠主任,用心的幫研究生安排研討會,提供大家觀摩學 習、成長的機會,及辦理體育活動豐富研究生的生活。還要感謝的是每堂課的老 師善巧的引導我們學習,也給我們思考、討論及表達的機會,在不同的學科中帶 領我們看到更多的內涵、開拓我們的視野,在這裡上課覺得自己很幸福。同班同 學間不藏私的分享資訊,不只教會我更多軟體的運用,還帶我去單車環島,完成 自己生命的一個創舉,讓我看見不同的自己,謝謝可愛的同學們 (尤其是常在line 上分享、激勵進度的莉敏) 和老師們,這段研究所的日子有你們的陪伴,真好。 再來要感謝的對象是口試委員許光麃老師和陳渝苓老師,有您的專業指導, 在研究計畫口試時給予我修正的方向,讓後續的研究進行的更為順利,指正我在 論文撰寫時的疏漏,細心的提供建議並幫忙,讓我的論文能更臻完整。謝謝接受 我訪談的同事朋友,因為有你們敞開心胸的對話,才讓我的研究得以完成。 最後要感謝的是家人的陪伴和包容,尤其是媽媽的支持,讓我能安心的完成 研究所的學業;謝謝我的好朋友夫妻檔書筠和學長環源,時時的策勵和提供寫作 上的協助;感謝辦公室的好同事在我求學期間的職務代理,讓我的學習無後顧之 憂,謝謝你們,感謝蔡承憲主任的鼓勵與關心! 雖然只有短短兩年,對在工作一段時間後才重新踏入校園的我,每一次的上 課都讓我很期待,也很珍惜。謝謝老師們與同學一路來的教導與扶持,背著滿滿 的行囊,我即將離開這個學習殿堂,我一定會懷念這段與大家共度的美好時光。 吳雅華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

(3) 儒家思想對女性教師運動參與之研究 --以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為例 以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為例 摘要 儒家思想兩千多年的薰陶,影響著華人的生活。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儒家思 想在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運動參與上的影響。本研究方法採用內容分析法,收錄 有關儒家核心思想、儒家女性思想和運動參與相關研究之期刊和論文,並與深度 訪談獲得的訪談紀錄對照、比較和分析,發現以下結果:一、儒家思想對國小女 性教師運動參與之促進因素為 (一) 家庭倫理,包含家庭互動、夫唱婦隨、母職 責任,(二) 教育層面,(三) 群己關係,包含友伴、盡己之責,(四) 養身/健康因 素。二、儒家思想對國小女性教師運動參與之阻礙因素為 (一) 性別印象,包括 父母期待、個人內化,(二) 士大夫/升學主義,(三) 家庭倫理,包括家庭照顧、 婚姻結構、家庭教養,(四) 群己關係,包含克盡己責、友伴。歸納本研究之結 論如下:在家庭倫理、教育及群己關係面向上,對國小女性教師既能促進運動參 與,也是阻礙因素;另外,養身/健康因素能促進運動參與,但女性刻別印象的 面向造成運動參與的阻礙。 關鍵詞: 關鍵詞:儒家思想、運動參與、國小女性教師. I.

(4) II.

(5) Research of Confucianism on the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of Female Teachers: :An Example of Femal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for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ffects the lives of the Chine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the level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of femal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uses content analysis as the research method,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e documentation of the core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related journals and papers concerning Confucianism and women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the record of in-depth interviews. The following are the results found: 1.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Confucianism in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re: a. Family ethics, including family interactions, compliance to the husband,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motherhood. b. Educational aspects. c. Social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friendships, and completing one’s responsibilities. d. Regimen / Health factors. 2. The impeding factors of Confucianism in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re: a. Gender stereotypes, including parent expectations, and personal internalization. b. Scholar / academic advancement. c. Family ethics, including family care, marriage structure, and family upbringing. d. Social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completing one’s responsibilities, and friendship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the following: Family ethics, educational aspect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are at the same time a contribution and an impediment to the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of femal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part from that, regimen / health factors contribute to sports participation, but female stereotypes cause an impediment for sports participation. Keywords:Confucianism, sports participation, elementary school female teachers. III.

(6) IV.

(7) 目錄 中文摘要..................................................................................................... I 中文摘要 Abstract...................................................................................................III 目錄............................................................................................................V 目錄 表目錄.....................................................................................................VII 表目錄 圖目錄................................................................................................... VIII 圖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背景................................................................................................1 研究目的與問題....................................................................................3 名詞釋義................................................................................................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5 ........ 5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儒家思想理論........................................................................................5 儒家女性思想......................................................................................14 女性參與運動之促進與阻礙研究......................................................21. 第叁章 研究方法 ....................................... ....................................... 3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架構..............................................................................................31 研究流程..............................................................................................33 研究工具..............................................................................................34 研究範圍與限制..................................................................................38. 第肆章 儒家思想對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運動參與的影響之分析. 儒家思想對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運動參與的影響之分析. 41 第一節 第二節. 儒家思想對女性教師運動參與的促進..............................................41 儒家思想對女性教師運動參與的阻礙..............................................4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 57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57 建議......................................................................................................62. 參考書目 ............................................... ............................................... 65 附錄一 訪談大綱 ....................................... ....................................... 77. V.

(8) VI.

(9) 表目錄 表 3-1 本研究之受訪者一覽表 本研究之受訪者一覽表 ............................................................36. VII.

(10) 圖目錄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2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3. VIII.

(1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說明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提出研究問題,並且明確界定和本研 究相關之名詞。以下分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與問題和重要名詞釋義等三個部份 來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相關國內外醫學研究證實,運動是促進人類健康的有效途徑。健康的國民是 國家的最大資產,國民體能是國力的具體象徵,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及國 家現代化衡量的指標之一。近年來,休閒、運動、樂活漸漸成為國人最流行的生 活型態。行政院體育委員希望能有效提倡國民運動風氣、提升參與運動人口、促 進國民生活品質,達成運動生活化、打造臺灣運動島的目標 (行政院體育委員 會,2012)。教育部體育署 (2013) 官網認識國民健康體能中提到隨著生活水準的 提高,過去人們認為身體沒有病痛就是健康的狹義健康觀念,已逐漸被全人健康 (wellness) 的觀念所取代。全人健康觀念擴展對於增進民眾的幸福具有深遠的意 義,不但寬廣了人們生命的意義,也提升了生命的品質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2)。 體能 (physical fitness),係指身體具備某種程度的能力,足以安全而有效地 應付日常生活中身體所承受的衝擊和負荷,免於過度疲勞,並有體力享受休閒及 娛樂活動的能力。身體活動量不足造成體適能不佳,許多疾病也因而產生,是現 代民眾所面臨的極大問題 (李仁佐、張家昌,2007)。運動對生理而言具有促進 身體健康之功能,如強化心肺功能、降低血管疾病機率及增強體能等;對於心理 有助紓解身心壓力及維持情緒平衡 (江良規,1995)。教育部體育署打造運動島 計畫主題「樂在運動,活得健康」冀能深植人心,有效提升國人健康體能。藉由 教育的推展,普及全民體育思潮,讓全國人民對健康有了正確觀念,改變現代人 對運動的概念,進而提升生活的品質。. 1.

(12) 國小教師為教育推廣的前線,也是國家重要資產,教育不斷的改革,教學與 課程、多元評量、家長觀念改變的不斷衝擊,造成老師適應上的困難 (蔡琇韶, 2003)。社會型態及科技的日新月異,老師除了要面對日趨複雜的學生問題、親 師溝通,還必須處理學校行政,從事科目繁多的教學準備、進修研習,加強各種 專業成長等,意即老師須不斷學習方能因應社會多元文化成長的需求 (游錫霖、 藍孝勤,2009)。在社會賦予的期許和要求下,使得教師面對工作負荷更加沉重, 這些壓力整影響教師的身體、心理、家庭和生活,因此如何尋找適當的調適方法 以降低工作壓力就非常重要 (陳麗娟,2012)。教師如果能利用課餘時間從事運 動,將有助精神壓力的紓解、專業知能的成長、教學理念的改良、教學活動的樂 趣化及多元化、刺激教學靈感及腦力激盪、改善教學的品質等,進而達到教學目 標 (陳中雲,2001)。運動除了可促進個人健康體適能外,尚可紓解各種壓力、 滿足高層次心理需求、提升工作服務效能與提高生活品質 (黃金柱,1999)。 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會受到文化所影響,並且文化的影響方式會透過社會化, 一代傳遞一代,綿延持續 (張承漢,1994)。儒家思想對華人的生活影響深遠, 不僅是思想、實踐之知識,亦是華人生活秩序的根源 (江美華,2001)。儒家思 想在某種意義上是以意識形態永久的存在於臺灣社會中,並且對臺灣人民的生活 有很大的影響 (Tsai, 2006 )。林慧芬 (2009) 提到我國在社會發展歷程中,深受 儒家思想影響;從先秦儒家角度,面臨當時衍生的社會問題,如何將人文精神與 社會價值相互融合,即是要積極建立社會道德價值根源及秩序。意即當時社會依 循的禮儀規範是經歷多代損益改良而來,使制度達到完善,使生活在社會中的每 一份子都能在這規範下安樂生活 (徐舜彥,2005)。臺灣以儒家思想為主流文化, 不論上下都具儒家社會的特徵,政府決策者以儒家思想的思維做出理性決定,而 人民有勤儉、信義與理性的特質,有助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安定 (魏萼,2004)。 就臺灣人而言,儒家思想的親疏關係,仍深深影響國人的倫理決策行為 (林子 銘、李東峰、連俊瑋,2002)。. 2.

(13) 根據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在 2012 年城市運動調查的人口比率統計上男性規律 運動人口多於女性。其中整體 30.4%的規律運動人口比例,女性只有 24.8%規律 運動人口,顯示女性在規律運動人口上,仍然有提昇的空間 (行政院體育委員 會,2012)。彭詩晴與陳羿戎 (2007) 調查成人女性低度參與運動的原因之一,社 會因素性別刻板印象具潛在影響。女性在面臨多重角色壓力下,容易產生身心失 衡狀態,運動行為的調適將有助於女性的身心平衡與健康的維持 (謝秀芳、趙正 敏,2010)。臺灣社會受到儒家思想影響,身為其中成員,生活在在受其影響, 對於女性運動參與方面,林建宇、楊志豪與李炳昭 (2007) 提到社會給予女性性 別角色認知,期盼女性扮演「稱職角色」,扮演好家庭主婦、好太太、好媽媽, 影響女性運動機會。本研究想要以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為對象,探討分析儒家思 想對其運動參與是否有影響。並進一步瞭解儒家思想中對國小女性教師運動參與 的促進影響因素為何,對國小女性教師運動參與之阻礙的因素為何。本研究之結 果期望提供在政府或體育政策擬定的參考及女性在運動參與選擇知覺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節的研究背景,本研究之目的與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2) 運動城市調查的統計中男性 36.0%屬於規律運動 人口的比例高於女性 24.8%,國內女性運動參與人口低於男性,男教師有規律運 動行為者高於女性教師 (黃淑貞、楊秋娥、洪文綺、姜逸群,2010)。本研究以 服務於臺中市國民小學的女性教師為對象,探析儒家思想對其運動參與是否有影 響,並瞭解儒家思想中對國小女性教師運動參與的正負面影響因素。本研究的研 究問題如下: (一) 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的運動參與是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二) 儒家思想對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運動參與的促進因素為何?. 3.

(14) (三) 儒家思想對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運動參與的阻礙因素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臺中市國民小學女性教師 本研究要探討的臺中市國民小學女性教師,係為縣市未合併前的原臺中市國 民小學正式編制的女性教師,在臺灣教育體制下完成求學階段者屬之。. 二、運動參與 運動是健康的泉源,健康來自於運動,近年來政府機構,為促進全體國民身 心的健康推展全民運動,「運動行為促進國民健康」是二十一世紀國際間最受肯 定的理念 (體育署,2013)。參與運動對於個體身、心、靈的益處除了可以提升 心肺功能、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增加骨骼密度外,更可以有利於正面情緒的增進, 也能減低負面情緒的反應 (塗紫吟,2008)。 Casperson, Powell, 與 Christenson (1985) 提出運動參與是指包含於身體活 動,是一種有計畫、結構及反覆施行的身體活動,其目的在維持或增進至少一種 以上之體適能,如跑步、游泳、騎腳踏車、登山、有氧舞蹈等。另外林正常、林 貴福、徐台閣與吳慧君 (2002) 提到運動參與為有計畫並以提昇或維持體適能為 目標的身體活動,身體活動可以泛指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型態活動。在陳淑華 (2012) 的研究中運動參與的定義為個體運動或體能活動的參與情形。 本研究的運動參與的定義為: 個體選擇參與的,可維持或增進至少一種體適能的身體活動。. 4.

(1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為了解儒家思想對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運動參與的影響,進行文獻分 析和整理,分析、統整儒家思想與女性運動參與相關理論,並檢視相關的文獻, 作為理論基礎論證。本章分為三節進行論述,第一節探究儒家思想理論,第二節 剖析儒家女性思想,第三節統整儒家思想與運動相關的研究。. 第一節 儒家思想理論 春秋末年社會變革,經濟政治文化產生變化,出現私學,是百家爭鳴的社會 基礎,孔子創立儒家學說,提出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 (錢遜,1993)。先 秦儒家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他諸儒之思想,先後集成先秦儒家之思想典 籍,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有政治、經濟、教育等內容,奠定了中國二千年來國家 與社會的結構 (劉煥雲、張民光,2006)。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 正統,更深深地影響中國人的思想、生活與意識形態之模式,迄今不衰;由孔子 所創建的儒學,也在不同時期滲透到其他國家,成為東亞文明的精神象徵之一 (杜維明,2002;袁保新,2010)。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奠下基礎,由孟子和荀子所繼承發展的學說,三人的理論 脈絡雖歷經改朝換代,但仍影響至今。孔子創立儒家思想,以仁和禮為核心,強 調仁者愛人,為政以德實行仁政,講求中庸之道,也重視天命之說 (楊朝明, 2001)。孟子的思想與孔子一脈相成,提倡仁政學說,認為要實現仁政、王道, 要對人民教化,要爭取民心,提出「民為貴、社計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其性 善說認為人性固有,而此溯源於天命 (錢遜,1993)。荀子雖非儒家傳統之重仁 系統,仍一本孔孟立場提出禮,重視禮法教化對人的精神與價值影響,提倡人性 本惡,但相信人透過修養自我能達到完善,並深化孔子的天人關係 (杜維明, 2002;蕭麗娟,2011)。三人為先秦的儒學大家,在儒學史上都具有極重要的地 位。 5.

(16) 儒學對華人在哲學、社會、政治、教育、生活等方面有深刻影響,其中主要 是以「仁」為核心、以禮為社會規範的思想體系,仁是為人的道德本性,奠定倫 理秩序的基本;禮為外在的規範,約束人的行為去實現仁道 (楊劉保,2005;李 勛琼、金先知,2011),使人能自尊尊人,成為君子賢人,建立出社會的正常秩 序,其他儒家思想從此連結延伸而出。. 一、「仁 「仁」與禮之意涵 儒學的核心價值,就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仁」。《論語》記載,孔子與門生 討論的主要話題,主要涉及在仁愛、禮樂、信義、孝悌、忠恕、恭敬等方面。而 出現最多的是「仁」,出現109個「仁」字 (謝居憲,2011)。傅佩榮 (1999) 述 及孔子提到欲成為仁者,講求的是真心誠意,靠自己居仁求義,以至真正去追求 時絲毫不覺得困難,就如孔子所云:「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作為 文字的仁雖非孔子所首創,但將仁作為做人的道德奉行,則出自孔子。仁之核心 體現在在此「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丁孝明,2006)。孔子 講的愛是推己及人的愛,是從人自身開始的愛,而這種愛的根本是仁。 吳汝鈞 (1998) 述及孔子的人文精神直指向道德人格的完成,作為人生理 想,需基於內在的道德自覺,建立自己的人格,同時也成就他人,這便是仁。蔡 仁厚 (1999) 說到由仁的感通潤化、而成己、成人、成物,這是從體上顯發出來 的最為普通的善意,可以感通於人類,潤化於萬物,達於民胞、物與的境界。其 中以「仁」為出發點而仁民愛物與民胞物與,而成己成人及成己成物,這也就是 禮記、禮運中的世界大同思想。 孔子提出「禮」的概念,並且以重建和推行周禮為手段。他希望藉「禮」, 從禮節規範執行,慢慢使自己的行為合於「理」,由外而內,由他律到自律,進 而回歸到仁心的自覺發用,作為人際、家庭、社會、政治等之規範,企圖藉此而 把當時紛亂的社會導入正軌 (謝居憲,2011;鄺芷人,2005)。就孔子而言,生 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除了自我本身內在道德修養發展之外,同樣也有外在的侷 6.

(17) 限,指的是生活中的道德規範,在社會制度上而言,即是儒家所強調的禮樂制度。 徐舜彥 (2005) 認為在禮樂制度的規範之下,人們不但生活有了依循,更是符合 人性,是展現人自身本有的仁。 禮對個人而言有敬及約束的態度,如約我以禮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 禮勿言,非禮勿動」,禮也是實踐規範,使個人可以立足於群體中,孔子談及不 學禮無以立,也是保障行為合宜的重要條件,如「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 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經觀榮,2007);從群體的角度看禮的作用是 釐訂合宜的人我關係,「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 家而天下完已。」孔子論為政,皆是由禮衍申而成的,使社會保持穩定理想狀態 (傅佩榮,2010)。 荀子認為無禮會亂綱紀,說到禮是人道最高準則,「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 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古代的聖王應以禮治國,禮存則就能國寧,禮亡則 國亡,將禮應用在個人身上,只有以倫理道德來修身養性的君子能夠享有生命的 最高價值 (蕭麗娟,2011)。 儒家講「禮」是著眼於社會秩序,孔子認為以制度、法律來維持社會秩序並 非上策,必先求個人內在道德修養,進而納入社會的禮制規範,才是根本之道。 所以他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強調的「仁」是講 求個人自省自律,透過仁義的道德化,成為社會秩序的內在基礎,可見孔子是把 「仁」當作是「禮」的基本精神和內在要求 (黃慶雄,2011)。禮作為社會秩序 的規範,除了法制儀禮的規範外,個人道德自律及倫常的約束才是重要的關鍵。 孔子從理論層次上說明禮的實踐性,孔子間接地從仁及義兩個理念來說明。 說到「克己復禮為仁」及「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義的行為原則,就是判 斷個人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的原則 (鄺芷人,2005)。禮的概念,對孔子來說是 相當重要的,禮除了是社會規範、行為法則之外,更是個人品德修養的準則,藉 由克己復禮的過程達到其中心思想「仁」,並透過仁的落實,使個人與生命價值 獲得彰顯,並在實踐之中達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君子與聖人 (徐舜彥,2005)。 7.

(18) 二、倫理之意涵 倫理道德是歷史發展、文化演進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儒家的倫理思想曾深層 影響、也正影響著中國人,不論他們喜歡與否,因為儒家思想是使其如其所是的 主要文化因素。李奉儒 (1998) 指出臺灣地區深受中華文化影響,而傳統中國的 家是社會的核心,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群體性網絡的發展起點,維繫整個社會凝結 的基本力量。 華人的倫理關係以儒家主張的五倫為主,也稱倫常,與生活息息相關,標誌 著每個人在家族、社會國家的地位,及德性方面的相對性要求 (江美華,2001)。 家人父子是天然的基本關係,因此為倫理首要。以倫理為本位的關係,自家庭向 外推自社會,則產生了宗族、親戚、黨、朋友、師徒等社會關係;儒家倫理道德 規範在中國社會上發揮作用,使得社會秩序明確而人人信守規範,以至社會安定 (林育瑾,2007;郭實渝,2010;鍾永興,2009)。 孔子注重人倫關係,論語許多章節都都彰顯出他對人倫關係的重視,特別重 視人倫秩序的和諧與穩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因其身分有所分別,雖說長 幼之節、君臣之禮不可偏廢,但親屬之間與職屬之間的互動方式卻不盡相同,任 何類型的人倫秩序,由兩者或是兩者以上互相往來的場域裡展現 (鍾永興, 2009)。 孔孟的思想,在強調道德的主體性,對現代社會尤具對治之效。儒家要求子 女孝順父母,父母對子女要「慈」,兄弟姊妹之間要「悌」,朋友之間要講求「誠 信」,統治要「仁民」。父子、兄弟間倘若不以孝弟、慈愛,夫婦之間倘若不以 和睦做為互動與溝通的基礎,難以實踐齊家之道。儒家思想以和諧的人倫關係作 為基礎,進一步推展至政治宗法上的君臣互動;以父子慈孝的家庭和諧,進一步 擴充至君臣禮敬的政治平衡 (鍾永興,2009;鄺芷人,2005)。無論是在君與臣、 父與子的關係,或者是夫與婦、兄與弟的關係。它的共同目標乃在於:名實相稱、 名副其實,名與實若能相符,人倫秩序即為圓滿。 8.

(19) 儒家在倫理上重視安位、安命、正名的思想。當父親的時候要對子女慈愛, 對父母的時候要孝順,不能造成倫理、道德次序的顛倒。個人在相對關係盡本份, 就能維繫和諧大我,和諧的大我能保障小我的生命與生活 (江美華,2001)。《中 庸》說到當人人安其位,盡其性,表現出來必然是「和諧」,生生不已,每一個 人都能夠和樂的生活,發揮生命的價值。所以儒家倫理可以說以「和」為最高的 理想,以「和為貴」。而這個理想的完成仰賴大家回到天性之「理」,以及恢復 先聖所訂至善之「禮」。只有知禮、合理,才能舉手投足處處合宜;儒家的「和」 不僅限於人我關係,也擴充到萬物 (謝居憲,2011;鍾永興,2009)。 由以上各種倫理特性,陳秉璋 (1990) 歸納出倫理體系的幾種性格:1.人倫 關係法則:由親而疏,以家庭及孝道為中心。2.人際關係法則:由近而遠。3.社 群關係法則:由家庭而鄉里,擴大為國家、天下。. 三、國家與社會 儒家思想對於人倫秩序的詮釋方向,有從個體的德性涵養,也有從個體與個 體間的互動與互信而來。儒家既同時關注個體與群體的重要性,體認到個人與群 眾間其實是緊密聯繫的整體,儒家進一步地相信個體確立健全人格與良好品德之 後,是有能力並且有義務去影響群體的。因此,儒家思想除對「內聖」面向重視 之外,更進而推己及人、親親仁民等「外王」領域的拓展 (鍾永興,2009)。 內聖外王不是出於儒學典籍,首見於《莊子》,後來的學者認為它是儒學整 體的道統,因此也肯定它為傳統儒學的特色,近代具代表性學者牟宗三和熊十力 視其為儒學傳承的道統 (梅廣,2011)。儒家思想與國家社會的核心,在於兩個 方向,一是內聖、一是外王。內聖是一種個人人格與精神的提昇,使人本性中所 具備的道德實踐能力得以發展以臻完善,並透過行為的落實,彰顯出個人的自我 規範與要求。外王則不侷限於政治的措施,它更突顯了社會的法令規範必須本於 人性的要求。在孔孟社會規範的思想當中,可以看到這種道德內化與人性的趨 向。透過道德規範的實現,使人的內在與外在得以兼容,不論是對個人的修己內 9.

(20) 聖及對天下萬民的安人外王都得以透過道德內化實踐之 (徐舜彥,2005;黃培 鈺,2007)。. (一 一) 社會中傳統儒家的群己觀 人要表現仁最重要的所在是「親親」。親愛我們的親人是最容易,也是最首 要踐仁的工夫,所以「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 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而弗去」,所以孔子所謂的「下學上達」, 就是從日常生活的人倫做為「踐仁」起點 (謝居憲,2011),檢視自己是否在視、 聽、言、動上做到合乎禮的自我要求,純淨自己的本心,慢慢的就能夠「知性、 知天」而上達「天道」。所以儒家是一門生活、生命的學問,由親親而後仁民, 仁民而後愛物,由近而遠,由親而疏,達到萬物一體 (經觀榮,2007)。以大學 八條目來說,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 外王之道。 傳統儒家對個人或自我的道德要求是相當重視的,所謂「內聖外王」是要從 個人道德修養做起,才能推展到社會國家。整體而言,儒家對個人的心性發展是 有嚴格的道德標準和倫理約束的,人與人之間有深刻的倫理、情義的關係因此和 群體利害相比,個人權益往往是被忽略的,把個人的存在價值,都隱攝在家庭、 社會、國家之下,把個人視作是群體的延伸,而儒家則特別強調個人的內在道德 自覺與實踐,並將目標投射在和諧社會、大同世界的理想中,具有濃厚的「群體 主義」色彩 (黃慶雄,2011)。. (二 二) 儒家的政治思想 內聖學是在告訴我們能夠成聖成賢的根據何在,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達到這 個目標。以大學八條目,分解的來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可以說 是屬於內聖學的範圍 (謝居憲,2011)。儒家不主張獨善其身,故修身後要齊家、 治國、平天下,這個部分可歸為外王學,亦可說是儒家的政治文化論,總之,外 10.

(21) 王的理想可以說是儒家的終極關懷。 真正儒學政治的精神,並不強調君王與官僚制度的權威,下對上絕對的服從 觀念,它強調的是一種開放的人文精神,認為個人可以透過修道踐德,而使人趨 於完美。儒家的內聖外王思想,在政治上強調的是「為政以德」的道德理想主義, 在德治主義之下,希望為政者有高超的道德意識,有能力謀求眾人的幸福,應該 營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胡祖慶,1992)。 儒家的政治思想中的王道思想是以德為本的作為,傳統的儒家對個人或自我 道德要求相當重視,所講內聖外王,一定是要從個人修養做起,才能推展到社會 國家 (黃慶雄,2011),要從「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才能達到」「盜竊 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大同世界。另外孟子曰:「堯舜之道,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由此得知選賢舉能也是王道思想中重要的一環,在位者的德行 攸關人民的幸福,所以國家在用人的標準上,當舉用賢德又有才能的人才,如此 才是國家之福 (謝居憲,2011)。儒學中強調孟子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 為輕」的民本思想是與民主政治的政治責任理念相和,是指以人民為國家的根 本,國家的主人並不是君王,而是人民,而是強調身為一位君王,不能因為自己 尊貴、權高、衣食豐足,便忽視了人民的生活 (黃城、陳偉杰,2013)。. 四、家庭層面 先秦時代,儒家就指出家庭是國家的基礎,如孟子曾說:「天下之本在國, 國之本在家」,指出家庭管理的好壞直接關連到國家統治及社會秩序的穩定發 展,亦即「家為國之本」 ,所以以「國家」二字並稱。 《大學》第九章也記載著: 「治國必先齊其家」、「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這更是將國家 興衰與家庭仁讓與否相聯繫,可見傳統儒家相當重視家庭倫理 (李奉儒,1998)。 家庭是人們的第一個教育者,儒家思想下的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 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待人接物、與人相處的道理。儒家思想的「齊家」是中華 文化主流中極其重要的社會發展進階;從著重個別性的「修身」,邁向群體性的 11.

(22) 完善追求時,必以「齊家」為起點。家文化取向的儒家思想,在傳統的大家庭制 度中有非常繁雜的人際關係,及繼之而來的各種倫理規範,是為家庭倫理,並作 為社會道德的基礎;如孟子所提「五倫」中的「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 等均是家庭倫理的內容 (江美華,2001)。 家庭倫理核心為孝道,儒家倫理特別重視個人在家庭中克盡孝弟的責任,認 為可培養與發展人性。 《孝經》中強調「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的主 張,發揮道德教化作用,得以維持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穩定。可以知道家庭倫 理的第一倫「父子有親」的倫常關係,父慈子孝的價值系統成了家庭倫理的首要 標誌 (林育瑾,2007)。儒家要求子女孝順父母,父母對子女要「慈」 ,兄弟姊妹 之間要「悌」,朋友之間要講求誠信,統治要仁民;現在社會注意生態與環保, 儒家思想也強調「愛物」 (鄺芷人,2005)。在家庭倫理上,人人有不同的義務 和責任,都應該為群體的和諧而努力 (劉煥雲、張民光,2006)。而人倫秩序就 能在此關係中圓滿,家庭自然和樂。 對名實講究關係的宗法禮制,和宗法組織的穩健與否,與家族各成員間是否 能和睦共處,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是故人倫、禮制兩者之間亦可說是互為表裡 的存在。家庭成員以和睦做為互動與溝通的基礎,進而實踐齊家之道;以父子慈 孝的家庭和諧,進一步擴充至君臣禮敬的政治平衡 (謝居憲,2011)。. 五、教育思想 至聖先師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孔子首創私 人講學,將教育普及到每一個人,教育哲學以人為中心、以仁為理論基礎,教育 理念在時間上是萬古常新;在空間上放諸四海而皆準。人和仁的結合,使人的品 格提昇,從學仁的善人往上提昇而成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行仁君子,再向上 提昇為大仁通達的賢人,最終乃至全仁至善的第一等品格聖人 (2005,黃培鈺)。 孔子的教育以「仁」為思想中心理念,以人性為出發點,以仁愛為方策,以 人類生活幸福為目的。蔡仁厚 (1999) 說儒家的教育,是以人性論為基礎,以促 12.

(23) 進人類的自由幸福為終極目的。並說明孔子儒學的教育目標修己、立己、成己, 由修己而通向治人,由立己而立人,發揮教化的作用;由成己而成物,教育的功 能擴大到事功。孔子的人文思想以仁為生命發展理念,以義為生命的規範行為, 以禮為社會互動的倫理節度,以成德為生命的實踐 (經觀榮,2007;黃培鈺, 2007)。 孔子儒學的教育教導世人始乎才德兼修和文質彬彬的君子,再次成就賢人, 終乎成就聖人。孔子儒學的聖賢事業是濟人淑世的事業,是統合天、地、人三才 一貫的大事業。陳大齊 (2002) 說:「孔子思想,不是為個人謀利祿,不是為一 階級或某一集團特權,而是為大眾謀安樂,為社會謀進一步,為國家謀太平。」 可以得知儒家重視的除了現世的安身立命,認為成為聖賢才是修養的終極目標。 孔子認為人格教育的理想就在培養出具有仁德的善人,人格的培養是在於始 乎為君子、其次為賢人及終乎成聖人。孔子認為教育君子要具備仁,道德實踐也 要靠仁體現。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由個人仁愛之心出發,能推展遍及社 會國家就是汎愛眾,即由內修到外塑社會,以達和諧的大同世界 (黃慶雄,2011)。 談到儒家教化養成之內容,孔子當時是以「六藝」「禮、樂、射、御、書、 數。」及「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作為其教化之內容,其中六藝為必 修課程生命生活的實踐,六經則視為古聖先王典範經典,孔子希望它做為政者的 效學典範,也把古聖先王的經世濟民敬奉為文教事業的目的 (黃培鈺,2009)。 孔子藉由教育授受弟子嫻熟於詩書禮樂,培養君子人格與貫徹仁義孝弟,使諸子 弟可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在學問或者事功上有所進取。孔子既重視 立人達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忠恕之道,遂把進入政壇視為推己及人的良好契機, 儒者把政治視為淑世的絕佳路徑 (鍾永興,2009)。 孔子最偉大的成就不在其政治事功,而在教育方面,儒家教育的理想,是希 望每個人都能成為正人君子,甚至成為像堯舜一樣的聖人,故儒家教育的重點, 並不在培養謀生的技能,而是在啟發人人本有的良知良能。孔子洞察到人人皆具 堯舜之善,不分男女老少、富貴貧賤,只缺乏教化。故孔子提倡「有教無類」, 13.

(24) 讓每一位想接受教育的人皆有平等的受教權力;教化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教育使 之能夠轉化氣質,化掉過去不好的習氣,而能夠義理當家、義理承擔,儒家的教 育因材施教,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老師或家長是站在啟蒙、輔導、引導的角色, 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適才適性的發展 (謝居憲,2011)。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這正說明孔子教育人才的主要目的 (經觀榮,2007)。教育平民化的出現,也就 有「君子」的道德意涵,也就有了孔子君子人格學說的發展,成為知識份子的人 格理想指標,「君子風範」的確立,更別具意義。他的仁、智、勇三達徳,不僅 成為儒家君子是否「內聖」的指標,同時君子「修己安人」、「博施濟眾」更成 為儒家朝向「外王」與否的一個向度 (丁孝明,2006;黃培鈺,2009)。. 第二節 儒家女性思想 一、男女有別-男外女內 男女有別 男外女內 儒學源於孔子的學問脈絡,經過漢、唐、宋、元、明、清的重視及推行,可 知儒學貫穿整個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謝居憲,2011)。明代 流傳於世的著作《渭涇論》提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陰陽剛柔,各有其體。 故女命以柔為本,以剛為刑,以清為奇,以濁為賤。乾,陽也;坤,陰也。陰陽 交而成人道。陽剛而陰柔,秉得乾道,則為男;秉得坤道,則為女,故男剛而女 柔。」講到男女本質上有所差別,游鑑明 (2003) 提到如果所秉的是坤道,就應 該是柔敬的性情和氣質,若所秉的是乾道,則是剛強性質。《女誡》以陰陽的觀 念來詮釋男女之別:「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 為貴,女以弱為美。」中國傳統社會文獻對女性的規範或戒律中,可以看到柔順 曲從是儒家思想特別強調於女性的特質 (李美枝、鐘秋玉,1996)。 在父系社會中婦女地位的低下,與婚姻結構的轉變有關。周初政治局勢為了 和非周族的聯盟,除了要求在政治跟軍事對等,另外也要求異族對周族最高統治. 14.

(25) 權的承認和服從,政治上的主次關係反應在婚姻上,就是女子對男子的服從 (黃 慧英,1992)。《周易‧家人‧彖》云:「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 天地之大義也」家庭中男、女的社會角色,是男主外,女主內,家中男女能各司 其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僭越身分,如此家道既正,推而廣之,則天下隨之安 定 ( 劉錦賢,2007)。古禮中也反映出男女地位,如《禮記‧內則》有「男不言 內,女不言外」、「內言不出,外言不入」之規範,定出兩性內外分職的基本原 則,強調了父系社會的男外女內現象 (王夢鷗,2009)。 古代禮制反映出中國傳統父系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儒家興起於古禮已 流行數百年的春秋時期,當時孔子時代禮樂崩壞,倫常壞失,孔子要恢復社會秩 序,所以提倡「復禮」 (劉永炎,2008)。禮制是實踐仁義的工具,仁義在實踐 人際關係上是對各個角色的制約,每個人有特定職務規範。《孟子‧滕文公》: 「聖人有懮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 有序,朋友有信。」,《禮記‧禮運》說:「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 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不同角色有不同道德規範要 遵行 (王博,2001)。《禮記‧郊特牲》「男率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使也。」 處在每一個位置的人各有其本分,率和從視為夫婦的關係。不論在人倫中的哪一 個角色,都考慮著雙方的尊卑和親疏,每對角色之間,一方面為支配者,一方面 為從屬者,主從尊卑的關係很明確 (黃光國,2009)。. 二、男尊女卑-三從四德 男尊女卑 三從四德/女教 三從四德 女教 傳統儒家文化將父系宗族的影響從政治推展到家庭裡父子、夫婦的人倫次 序,不但主導對性別角色的認知,甚至對性別行為的規範,成為人們對於性別倫 理關係的價值依據 (羅娓淑,2006)。在這樣的倫理體系中,男性的倫理需求是 倫理的軸心,女性則被安排在家庭角色的需求和位置,以此推演出來倫理關係和 特定的道德期待 (謝臥龍,2002)。 從《說文解字》看「女」這個字:「女,婦人也,象形」。從字形上描畫兩 15.

(26) 臂交叉、其跪跽之姿,反映了古人家居的姿勢,雙膝著地而臀部壓在腳後跟上, 強調婦女居家操持家務的職業特點;《說文解字》曰:「男」:「丈夫也,從田 從力,言男子用力於田也」。在農耕社會,凸顯男子以農耕為職業的特徵。男、 女在造字上就已經顯現了男女不同的社會分工 (陳潔淮,1995)。這種社會分工 在後來又使女性處於低下的社會地位,《說文解字》又云:「婦,服也,從女持 帚灑掃也」。「婦」在古文中多用「帚」來表示,如稱妻「帚好」,從造字上看 出社會中女性角色的地位 (段玉裁,2006)。後來的男性對於女性的稱謂上也可 看出婦女地位的低下與處境,丈夫對外謙稱妻子,有內人、賤內、賤房、賤室、 賤累、賤荊、拙荊、山荊、荊婦、山妻、以及敝房等。丈夫可以用輕蔑的字眼「賤」 及「拙」等來稱呼妻子,但是妻子不能如此稱呼丈夫,表達出對於女性的貶抑, 以及男女兩性的不平等 (王怡芬,2009)。 漢武帝時董仲舒獨尊儒學,在夫婦關係上,強調夫為陽,妻代表陰,妻子發 揮的是輔助功能,《春秋繁露‧王道通》云「是故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天 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 (韋政通, 1999)。講說女子無獨立人格,要附屬於男性之下,在《白虎通》也提到:「男 娶女嫁何?陰卑不能自專,就陽而成之」。故《傳》曰:「陽唱陰和,男行女隨。」 明白陳述出婦人以隨從為義,夫貴於朝,妻榮於世 (馮時,2007)。 三綱五常中的夫為妻綱,夫為扶道之人,婦為依禮屈服順從者,是一種陰陽 調和的關係,本質上隱含主從尊卑之秩序,東漢樊英講到:「妻者,齊也。」的 禮教關係中,妻隨夫的爵位而升降,妻子隨丈夫的地位而與之榮耀 (劉燕儷, 2007)。《白虎通‧爵》記有:「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是以有三從之義: 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夫尊于朝,妻榮于室,隨夫之行。」看出社 會中人的權利直指向男性,女性成了從屬的地位,形成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 (徐依秋,2012)。 在《儀禮·喪服》「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三 從」從服喪制演化成人際間主從的關係,與漢朝的「三綱」呼應,將家庭的父為 16.

(27) 子綱、夫為妻綱,延伸至從父、從夫的觀念 (楊朝明,2001)。指出女性一生為 婦時間遠較為女時期漫長,因此傳統女教實際上大部份以相夫事姑的為婦之道為 主要內容,目的在使她們出嫁後成為賢妻順婦,施教的重點在於博取丈夫的歡心 和翁姑的讚賞 (鮑家麟,1993)。《禮記·內則》也講到:「早婦事舅姑,如事父 母」因為以夫家為家,婦人對翁姑的侍奉,其敬謹更需較父母為甚 (任寅虎, 1998)。 從《周南‧桃夭》的「之子于歸」和《禮運》篇的「女有歸」清楚指出傳統 婚姻的型態,是以夫家為依歸,有著「婦人謂嫁曰歸」、「婦人生以父母為家, 嫁以夫為家」的現象,而「既嫁從夫」、「夫者妻之天」也強化了父系社會的權 力結構 (鐘慧玲,1999)。傳統的女性,從小被要求言語行止都要溫文柔順,女 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教導女孩如何成為一個「賢婦」,陳東原 (1997) 稱之為 「事夫主義的教育」,《大戴禮‧本命》中,亦將女性的角色做了定位:「婦者, 服也;服於家事,事人者也。」 先秦時期儒家典籍的女教思想,男尊女卑、夫為妻綱、三從四德等觀念明確 表達其中,對女性言行舉止也有所規範,在早期儒家經典《禮記》一書,可找出 資料如《禮記‧曲禮》中要求女子要「聽於無聲,視為無聲,不登高,不臨深, 不苟訾,不苟笑,立必正方,不傾聽,毋噭應,毋怠荒。」 (鄭玄,1967)。女 子結婚後的要求更為繁瑣,如:「在父母舊姑之所,有命之,應唯進對,進退周 旋慎齊,升降出入揖遊,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踦睇視,不敢唾咦。」從先 秦的《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 功。」這裡提出女教的四德基礎 (張美玲,2009)。《儀禮‧喪服》講到婦人有 三從之義,提出婦女舊禮教中婦女無專制之道,應遵守從父、從夫、從子三個規 範。 古代的婦女沒有與男子同等受教權,但極為重視知曉禮法及婦道,因此另成 一套女教、女學和道德禮法緊密連結,其內容多為儒家之經典,目的在培養賢良 淑德的女性及合乎禮教的賢妻良母,像《列女傳》、《女四書》等 (高榮楣,2009)。 17.

(28) 這些觀念形成了中國宗法社會中禁錮女子的思想,誘使她們生活在男女尊卑貴賤 的差別中,對於女性規範的教化,不僅男性認同女性應具備謙卑柔順等特質,就 連女性也不自覺地接受了父系社會的價值規範 (王怡芬,2009)。 《女四書》是中國封建社會四種女子教材的總稱,是四本書的總稱,分別是 《女誡》、《內訓》、《女論語》、《女範捷錄》,意在闡述儒家宣揚的男女尊 卑、三從四德的婦道,培養封建思想品格的賢內助及賢妻良母 (楊名聲,2006)。 《女誡》為東漢女史學家班昭對其女兒進行「三從四德」等封建道德教育所作。 全書分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共計7篇。在中國歷史上 作為對女子實施柔順之道的教材,影響深遠 (林偉琤,2001)。其中《夫婦》篇 「夫不御婦,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說出婦道的標準,如果婦 不能承事其夫,則婦之禮義和倫理就會淪喪,便不成個婦人了 (李憶湘,2000)。 《婦行》云:「女行有四,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在「婦 行」篇中,班昭提出了四項女性應有的行為,也講到「幽閒貞靜,守節整齊」等 是為婦德 (張美玲,2009)。《女論語》為唐朝女學士宋若莘撰著,其妹若昭申 釋此書。今存《女論語》,託名曹大家撰,有12章:立身、學作、學禮、早起、 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訓男女、營家、待客、柔和、守節。《女論語·事夫》 說「夫剛妻柔」、要「將夫比天」都在教誨女子成為賢婦 (黃麗玲,2003)。其 「道德觀」是對女子自身言行的要求,「夫妻觀」整理出夫尊妻卑的關係,得知 《女論語》認為妻子有平時事奉丈夫、若夫去世後貞德守節的義務 (鄭雅文, 2003)。《內訓》是明成祖的徐皇后為教育宮中婦女,選輯女子封建品德的典訓 所編著,共有20章:德行、修身、慎言、謹行、勤勵、節儉、警戒、積善、遷善、 崇聖訓、景賢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儀、睦親、慈幼、逮下、 待外戚等。其中原文「婦教有四,言居其一。……甚哉!婦人之行不可以不謹 也。……」指出婦女的四種教育,婦言是其一,除了言語的約束外,對婦人的行 為更要求以德為先 (李佳玲,2010)。《女範捷錄》為明末儒學者王相之母劉氏 所作,此書宣揚古代的「貞婦烈女」與「賢妻良母」等,分有統論、后德、母儀、 18.

(29) 孝行、貞烈、忠義、慈愛、秉禮、智慧、勤儉、才德11篇。其中「杞良妻遠訪其 夫,萬里哭築城之骨」做為闡述貞婦的典範,體現男尊女卑,要求婦女對丈夫從 一而終的貞潔品性 (李佳玲,2010)。 在封建的禮教、文字稱謂上對女性的約束及限制,以及儒家典籍及依循儒學 思想的女教書籍中,看出三綱五常的社會型態、三從四德的教育,把男尊女卑說 成是天經地義,這樣的主流意識運行兩千多年影響了婦女的思想 (陳美君, 2012)。. 三、三從四德-家庭倫理 三從四德 家庭倫理/角色 家庭倫理 角色 儒家思想的倫理價值和教化,深深影響華人的人生觀,華人社會的儒家思想 非指限定特定學術流派,而是廣泛指向兩千多年來維持華人社會的政治及家庭穩 定的一套規範和價值體系 (朱瑞玲、章英華,2001)。鍾慧玲 (1999) 指出自古以 來,女子就被教導要當一個稱職的媳婦,結婚後進入一個陌生的家庭,就必須承 擔繁複的責任與義務。這些可從儒家思想的典籍中看出,如《女孝經》中道出女 子應如善事翁姑、服事丈夫、重視胎教等,並列舉母儀應有之規範. (陳莉婷,. 2002)。由於夫是妻之天,說明在家中如何事夫,從博愛夫之家人,與夫相待時 要引導其修習德行,然後對夫婿要尊敬,而且要跟丈夫和睦相處,妻子應能在夫 有過或不足時,能輔助丈夫,扮演賢內助的角色 (劉燕儷,2006)。 在傳統之婚姻觀念中,婦人謂嫁為歸,婚姻是婦女必經之路,強調婚配為婦, 然後成為母親,要做好賢妻良母的婦功,妻、母身份是女子人生價值的歸宿,傳 統女教也多重視在相夫事姑的為婦之道上 (高榮楣,2009)。尚未嫁娶的子女每 天早晨服侍父母的責任,男女相同,晨昏定省如《禮記·內則》云:「男女未冠 笄者,雞初鳴,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 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 (勞悅強,2004)。《內則》在子女成年 後的供養即分為「子事父母」和「婦事舅姑」,分別視之,女子及笄出嫁後奉養 對象就只有舅姑:「婦事舅姑,如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櫛縰笄總,……以 19.

(30) 適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則 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 (瞿同祖,1967)。《女孝經》記:「女子之事舅 姑也,敬與父同,愛與母同。守之者義也,執之者禮也。」《女論語》云:「阿 翁阿姑,夫家之主。既入他門,全稱新婦,供承看養,如同父母。」在在強調侍 奉舅姑生活起居之細節要等同父母,要晨昏定省、照料起居。從唐‧王建〈新嫁 娘〉:「三日下廚房,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詩中也能看出 女子婚後對翁姑的重視。傳統禮教的社會體制中,女子婚後角色行為也受到諸多 期待,其中列為「七出」之一指的正是對翁姑的奉養,《大戴禮‧本命篇》:「婦 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儀 禮‧喪服疏》:「七出者:無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盜 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 (崔永東,2011)。 相夫教子方面,對於丈夫是做為一位賢妻,依《周易‧家人》爻辭云:「无 攸遂,在中饋,貞吉。」《女誡》則有「專心紡績,不好戲笑,絜齊酒食,以奉 賓客,是謂婦功」。指婦女不專主其事,無所成就,僅掌管家中衣服、飲食事宜 即可。《顏氏家訓》認為女子「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 不足;必無牝雞晨鳴,以致禍也。」提到女子雖有才,擁護輔助其夫,但仍主持 家中內事就好 (周法高,1975)。在教子身為良母方面,從典籍中可看到自古即 重視胎教,規範女性作為,如《大戴禮‧保傅篇》記「周后妃任成王於身,立而 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列女傳‧周室三母》 「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夜則令瞽誦詩,道 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要求婦女要對胎敎身體力行, 並運用到教育子女的過程 。女子須擔負慈母之職,司馬光在《家範》載「為人 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歐陽修:「慈或失之教不嚴,不足以 訓。」探討子女教育,提出慈母應嚴教,若不能要求子女是為母的失職,廣為人 知的慈母教子事蹟,如孟母三遷、歐陽修母親以荻畫地及曾母殺彘等,顯示出慈 母角色對子女教育的重視 (黃順義,2009)。除了從小的教育,及子成長仍須做 20.

(31) 到輔子成德、立業,才算的上是成功的母儀,如同劉向《列女傳‧母儀》載明: 「聖賢有智。行為儀表,言則中義。胎養子孫,以漸教化。既成以德,致其功業。」 (張麗杰,2009)。. 第三節 女性參與 女性參與運動 參與運動之促進與阻礙 運動之促進與阻礙研究 之促進與阻礙研究 一、儒家思想與女性參與運動之促進 推動一個人能進行活動並維持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是為動 機。 (盧俊宏、卓國雄、陳龍弘,2005);林敬銘與張家昌 (2007) 認為休閒運動 動機是個人依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的考量,決定參與休閒活動。因為運動參 與動機,能使個人參與運動,提升身體適能、成就感、改善人際關係等,並且進 一步持續的規律運動 (章宏智、洪煌佳,2009)。除了個人生理或心理等需求, 外在的支持力量也是促進運動參與因素之一。馮木蘭、卓俊伶與吳姿瑩 (2006) 指出,讓自我行為能夠延續下去,家人、朋友或是生活中重要他人扮演的社會支 持角色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社會支持會產生正面的效果,社會支持網絡越高者 越能幫助個體化解運動情境中遇到困難,對從事運動者的參與與規律運動的行為 情形也愈好(龍炳峰,2000;方雅亭、卓國雄,2010)。以儒家文化角度嵌入此 內在與外在的諸多影響,整理儒家思想與女性參與運動相關之促進面向如下:. (一 一) 教育層面 教育層面 儒家思想中最為人所讚許,也是影響華人最大的當屬教育思想層面中的有教 無類及因材施教,孔子主張不論貧富貴賤都能接受教育,在「中人以上,可以語 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孔子更進一步對學生作適性教導,值得 效法,以達適性教育之精髓 (劉玉菁,2009);從「性相近,習相遠也。」顯示 孔子重視後天學習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透過課程的認識練習,將有更多技能學習 和接觸運動的機會。 從相關國內外醫學研究證實,運動是促進人類健康的有效途徑,健康的國民 21.

(32) 是國家的最大資產,國民體能是國力的象徵,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及國家 現代化衡量的指標之一。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自民國91年起至今研擬「運動人口 倍增計畫」、「打造運動島計畫」,目的在於培養全民規律運動習慣及增加規律 運動人口 (教育部體育署,2013)。教育部 (2013) 認為規劃與提供各不同階段女 性的休閒運動,仍是推展全民運動必須重視的一環。也是希望從政府單位的教育 推廣能增加民眾的運動參與。 隨著時代更迭人權的被喚醒,女性受教育已成一種普遍的現象,在孔子提倡 的有教無類理念,如今的社會正在付諸實行當中。先秦儒家教育必修的六藝當中 的「射」屬於體育範圍,今日的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健康與體育 也早已列入七大學習領域正式課程中,發展運動概念與運動技能更是其課程目標 之一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2),運動的參與與學習不再是特殊族群的 專利,透由正式課程的推動,不論男性女性在運動上多了更多的認識及參與。隨 著社會型態變遷,女性體育運動的參與是歷經長時間的努力,才有今日在國際上 亮眼的的運動成績表現 (黃雅惠,2003),從早期的飛躍羚羊紀政到網球好手詹 詠然,以及最近享譽國際的高球國手曾雅妮,其他的國際賽事中如桌球男、女混 雙打賽或網球混雙打賽等,都可看到女性運動的參與與能力的表現越見提升 (謝 秀芳,2004)。. (二 二) 家庭層面 現代的社會母親依舊是主要照顧、監督者的育兒和教養角色,女性在多重角 色扮演過程有不同的責任,教養孩子、操持家務、管好家庭的責任仍未鬆綁 (劉 伯君、鍾志強,2005),而要能擔負這麼多內外事務,健康是第一要務,運動就 是增進健康的途徑之一。在教育部體育署的「102年運動統計」國民運動態度中 提到健康是一種喜悅也是一種享受,健康雖然不是人生的全部,卻是人生的先決 條件,健康來自於運動,運動與健康是密切相關的 (體育署,2013)。在一些女 性運動參與動機研究調查中 (李元宏,2013;溫怡英,2002),知道女性首要的 22.

(33) 運動參與動機為「促進健康」;而行政院體委會 (2012) 運動城市調查中也指出 女性族群運動目的以「為了健康」為主,比例為77.2%,顯示健康是女性多重角 色扮演下體能的基本需求,而需要運動去達成。 儒學中的生命安頓的三階段為知命、認命到安命,在人面對世界時察覺到的 處境,進而認識該負之責任與義務,之後勉力而行,若尚未得,歸之於天坦然面 對,也就能安頓生命 (王鴻鵬,2009)。女性在家庭中有其扮演角色,覺察自己 的身分而盡其職,是安頓生命的一部分,為人子女為人母為人妻都要盡其職,其 中先修己安人,得要先修己方能安人,照顧家人健康似乎是女性應具之責,以此 健康安人前,自己也要先能維持健康,在運動影響健康觀念推動下,女性也開始 能要求自己從事運動,以有健康體能照顧家人,影響家人運動習慣。修己以安人, 是含社會責任感在其中,對家庭來說就是家庭責任感,生活在群體中,人與群體 關係緊密互相關聯,修己應先有了自我的存在,才能進一步為實踐群體價值努力 (經觀榮,2007),在家中,為成就家庭美滿與和諧,女性將照顧家人身心視為己 責,而群體 (家人) 的幸福,卻是在女性有自己一方天地 (修己) 後才易達成, 希望家人健康與從事運動,女性自己也應先參與及養成習慣,方能帶領家人建立 健康美滿家庭。儒家倫理學中說到人的存在是需要追求利益的滿足,但個別的利 益提升到群體的普遍利益是重要的 (劉煥雲、張民光,2006),當女性把自己的 健康與運動當作是重要時,也應推及與家人共享,反之,當女性將家人的健康與 運動視為重要的,自己也不能忽略自己的作為。 家庭提供父母、子女間重要之感情支持,並形成對自我的各種意象與概念, 因此家庭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與生命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陳世芬,2005)。 一位女性無論是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在家中往往是其家庭成員之間最被需要的 那一位 (Tsai, 2011),可知身為妻子、母親,在家中和其他成員間的關係最是緊 密。傳統中對女性的要求是在家相夫教子,將孩子教養成健全體魄也算是盡到職 責。陳富美 (2005) 研究指出父母教養行為會影響孩子的生活適應;而母親除了 多重角色扮演需要健康外,也是家中孩子的啟蒙老師,當媽媽的運動觀念和運動 23.

(34) 習慣建立,對孩子來說也會有所影響,對身為一個母親角色也是驅動動機。Litwun 與Landau (2000) 認爲社會支持是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系列人際之間的幫助, 如豐富自我概念、增強歸屬感、在完成任務中所需的具體幫助,以及被愛戴和敬 佩的感覺。在徐維辰和邱文信 (2008) 的研究說到,當個體自覺運動社會支持愈 高,運動行為表現愈佳,當中以家人的支持最為重要。龍炳峰 (2000) 也指出學 童的家人運動社會支持愈高其運動自我效能愈強,從事規律運動行為的情形也就 愈多。以上所述得知家人的支持對學童的運動參與影響很大,其中母職角色扮演 重要地位。儒家思想在生活中對女性運動參與有影響,有阻礙層面也有促進參與 之處。. 二、儒家思想與女性參與運動之阻礙 儒家思想與女性參與運動之阻礙 參與休閒活動的障礙或影響個人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稱為休閒活動阻礙 (Jackson & Scott,1999)。任何阻止、限制或影響運動參與,不論是自身的主觀 意識、價值觀或是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無法參與、中斷參與或減少參與此 運動的所有因素是為運動阻礙 (吳佳玲,2003;黃蕙娟、謝惠竹、臧國帆,2013)。 運動阻礙因素繁多,受到個人特質與心理狀態、人際互動或外在環境影響 (劉鶯 玲,2009),而女性在參加運動活動、運動時間及運動知覺等方面的阻礙因素上, 和男性也有所差異 (謝淑芬,2003)。臺灣社會從傳統父權社會一路走來,造成 了此文化背景成長的女性在運動參與的諸多阻礙 (張廖麗珠、張家銘,2007)。 綜合文獻,歸納以下儒家思想與女性參與運動的阻礙面向:. (一 一) 性別刻板印象 儒家價值觀影響華人女性地位幾千年,女性在許多地方被要求控制自己的行 為,並被要求舉止溫和 (Yu, Liaw, & Barnd, 2010)。孔子天道觀中宇宙由陰陽構 成,陰代表女性為軟弱、被動之事,陽代表男性元素為積極、明亮;在這樣文化 制約下, 多數華 人地 區的女性 不被鼓 勵單 獨外出或 暴露自 己的 身體 (Tsai, 24.

(35) 2006),這樣的文化制約形成一種既定的印象,對女性的運動也是種限制。性別 角色的分化常與社會、經濟及政治環境有關,經由社會化的過程,形成男女角色 行為刻板化的印象。人們常會以自己以往所學到的知識或經驗去理解類似的事 物,而不實際去探究真偽,這種固有的想法或意識型態,稱做為刻板印象,而性 別刻板印象常透過學校社會環境的影響深植人心 (黃德祥,2000)。傳統儒家思 想以男性為優勢群體的社會中,對於男女性應具有何種特質的要求極為不同,例 如:男性被要求能夠自我肯定、追求成就、獨立、勇敢、果決等與主動性有關的 特質:而女性則應具有順從、溫柔、體貼、細心、富同情心等與人際互動、情感 表達有關的特質,這種性別角色意識型態經過社會文化的強化,使得人們對性別 角色行為的觀念愈形刻板化 (李美枝、鐘秋玉,1996)。 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中,學音樂、藝術或舞蹈、是否上圖書館、聽音樂會、 參觀藝術展覽等文化活動,是被視為具有女性特質的活動。從父母親為子女準備 的衣物,以及取姓名的涵意可以看出來,尤其隨著年齡漸長女生的玩具較男生的 玩具有更明顯的性別刻版印象 (王祥俊、陳渝苓,2010)。而曾國晃 (2009) 提到 人們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也會自然選擇屬於個人性別特質的運動。 儒家思想中性別刻板印象普遍存在於每個領域,影響所及不僅包括政治、經 濟、就業……等,在運動中也存在著普遍性的性別刻板印象,自古以來運動即強 調身體與力量,因此在運動的領域中有著更加嚴重的性別刻板印象,甚至是性別 歧視的情形發生 (曾國晃,2009)。性別角色期待與形象是最強大的社會控制之 一,對性別角色之期待下,謝秀芳 (2004) 認為男生常被鼓勵參與競爭的、技術 性的、精熟的、動態的與男子氣概的運動;相反地,女生則多被鼓勵從事合作的、 柔和的、靜態的、人際導向的、助人的運動。在此性別刻板印象,造成女性運動 情境中心理影響的重要因素。社會藉由兩性生理及外型的差異,來創造社會對女 性的形象期待,女性被期待出柔弱溫和,而體育活動所要求表現出的特質與女性 溫柔順從的形象似乎有所違背 (林建宇、楊志豪、李炳昭,2007)。 男性被認為在生理上比女性更有力量,因而將運動與男性陽剛直接連結,這 25.

(36) 想法充斥在許多社會中,形成女性運動參與的排斥,一種刻板印象的性別意識; 許多男性將運動視為生活中尋求刺激及滿足的活動,以女性角度看待運動可能就 過於粗魯、是不合宜的行為 (甘允良,2004)。這種意識深植於我們的文化中, 而我們常常毫無防備的被它影響,當然也涉及我們日常生活中對運動看法,此意 識形態所賦予的行為準則,在社會上產生了導引效果,在性別分化的影響下,許 多女孩決定參與運動及選擇運動類別時,受到性別的社會意義和性別的刻版印象 所束縛,也間接扼殺從小培養運動習慣的機會 (王祥俊、陳渝苓,2010)。 在近年來不論對青少年運動參與程度的研究,或成人性別規律運動的研究 (嚴詠智、顏容志,2006;彭馨潁,2008;陳光雄、陳麗娟、嚴詠智,2010),得 到一致性的結果,指出男性比女性有較高的規律運動、運動參與行為,看出參與 運動的性別差異存在。在現實的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的地方仍隨處可見,兩性 角色差異與性別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是整個文化信仰、生活習慣以及長期受學 校、社會環境影響,對社會價值觀逐漸認同的結果 (林麗珊,2001;張雅惠, 2006)。最近十幾年來,國內雖已積極提倡性別平等教育,降低性別歧視,以扭 轉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在生活各方面的影響已漸改善;但一般社 會對女性運動的刻板印象,仍是影響女性參與運動的重要因素,這多少是從父系 社會裡耳濡目染來的 (徐耀輝,2004;曾國晃,2009)。. (二 二) 社會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因群居而產生了文化及社會。也因社會的出現,人與人 之間自然而然地有了規範,這些規範,限制了社會上個人的外顯行為與內在思想 (王祥俊、陳渝苓,2010)。臺灣社會隨著時間與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有所改變,但 父系社會結構仍存在影響,儒家思想中的男主外女主內、男尊女卑,女性地位的 被忽略或漠視,是一種長期以來的習慣。王宗吉 (2000) 認為運動領域的性別刻 板印象與文化形態影響所造成的性別差異有關。傳統父權體制「以男性為中心」 的性別權力結構,是婦女參與運動的阻礙,多數人認為運動是男性的世界,這種 26.

(37) 刻板印象也影響女性從事休閒運動的選擇 (林建宇、楊志豪、李炳昭,2007)。 女性的從屬地位與不擅長運動的刻板印象,可從學校的體育課程安排看出,例如 棒球、籃球、網球、排球等,這是男性參與度較高的運動項目,而體操、有氧舞 蹈為女性參與度高的體育課程則較少實施 (程瑞福,1998)。 儒家社會中對於男人總是鼓勵成為追求內聖外王的君子、賢人更臻聖人的表 現,對於女性只要求做好份內的事,一旦女性逾矩了,更易受到社會譴責。李美 枝、鐘秋玉 (1996) 指出一般人常以性別角色刻板概念,導引行為與期望作為評 價他人的參考架構,若表現出不合宜行為,會引致負面評價或抵制,使得女性呈 現逃避成就,擔心給自己帶來負面後果,例如:當女性選擇事業成功,可能就會 出現女強人、不顧家等的評價出現。吳佳玲 (2003) 點出傳統父權社會存在「男 尊女卑」的現象,為確保男性擁有支配力,女性很多時候只能是附屬角色,影響 其對活動的參與;而甘允良 (2004) 也觀察到藉由性別角色刻板化的過程,建構 出不同性別所謂「陽性特質」及「陰性特質」,強化婦女接受她們次等、附屬或 服從角色的地位,以求做出符合社會期待的合宜行為來。 家庭是兒童最早接觸的環境,父母是兒童知識及行為教化的啟蒙老師,父母 教導男孩及女孩有不同期待 (吳嘉麗等,2003);男孩被教養具有對空間的支配 力、被鼓勵從事冒險、接觸不同玩具,運動是男孩每天活動的一部分,女孩則被 教導接受空間範圍的侷限,活動於家與鄰里間,被要求符合女性氣質與行象 (張 雅惠,2006;林偉儒,2007)。成長過程,社會文化及媒體報導,讓女孩開始專 注時尚及偶像崇拜,運動成為體態型塑、健康保養及追逐流行等附屬應用價值; 男孩則透過運動,被教導為自信、健康和具能力、社交等特質,選擇較具強悍和 競爭的運動 (彭宛宜、張俊一,2012)。社會上普遍仍存在一般女性對參與運動 的誤解,如運動競賽對身體有害、女性對運動的不內行,及女性非真正的對運動 有興趣 (王宗吉,2000;曾國晃,2009)。 隱性的非正式的社會教育藉由傳播媒體對女性運動及女性運動員的報導,逐 步滲透到生活當中,可以發現在過去二十年雖有明顯增加,不過報導量上男仍多 27.

(38) 於女,而在報導運動項目上則有「性別適合」的現象;另外從傳播媒體對體育運 動的報導內容上也反應出不同性別特徵有差異、女性位居支持者的角色、女性被 邊緣化及男性霸權的心態 (甘允良,2004;廖清海,2007)。要改善體育運動中 性別差異的情形,傳播媒體有著更大的社會責任。. (三 三) 家庭觀與倫理觀 當臺灣社會結構由農業演化至工商業型態,加上西風東漸,性別平權呼聲頻 起,因應時勢之所趨,家庭結構遂由大家庭逐漸轉移為折衷家庭型態 (陳安琪、 謝臥龍,2009)。目前社會在傳統與現代價值的銜接與轉換,但儒家的三綱五常 的社會行為基本規範與五倫的人際關係仍舊影響我們的生活。社會基本結構是五 倫,儒家重視「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種人與人之間的關 係,重視孝道和以宗族為中心是中國社會的特色,雖然社會結構改變,但其中基 本的觀念仍根深蒂固影響大家,每個人在人倫中的地位和名稱規定了自己的責 任,每一個角色都有它的社會功能和社會責任,能恪盡自己的本分,就是生命價 值的完成,時代不同,不講君臣,更著重在權利與義務的配合 (江美華,2001)。 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女性只要負責勤儉持家、相夫教子,遵守三從四 德,更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男性在家為主導支配角色,女性為從屬的角色。 傳統觀念中女性智識能力總是配合著她們合宜出眾的行為一同被書寫,「聰 慧……能通大義」、「通義理……能盡婦道」、「知大義……治家有法」(呂妙 芬,2008),這些常見的表達方式至今仍被拿來稱讚能兼顧家庭的女性。 現在生活型態改變,多數的臺灣女性己有能力獨立工作的狀況下,經濟已不 再需要由男性來支助,對於追求運動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但是中國文化傳統 的性別概念卻深存於社會價值觀上,女性也因受父權制約的影響,常常被侷限在 社會化的家庭角色中,更因為性別的差異而可能被強迫放棄許多參與運動的機 會,導致女性自覺沒有運動的權利 (林建宇、楊志豪、李炳昭,2007)。 雖然婦女角色態度趨於現代化,大多數女性仍然認為婚後應以家庭為主;從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Teachers are highly encouraged to read the above, which covers the fundamentals of film study (i.e. the fictional, dramatic and cinematic aspects) and explains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In summary,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new family of smoothing functions and correct a flaw in an algorithm studied in [13], which is used to guarante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Mahāyāna, translated by Paul Gron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Dhivan Jones, “The Fiv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