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歸納以上研究結論和發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 一 一

一、、、、實務性建議實務性建議實務性建議實務性建議

(一一一一) 給相關教育單位給相關教育單位給相關教育單位給相關教育單位/企業單位企業單位企業單位企業單位

本研究發現,求學階段的運動參與阻礙在於升學主義盛行,教育單位以考試 引導教學、對體育課程的不重視,加上企業單位選才依學歷取向,造成人民亦步 亦趨更傾向追求學歷的求學目標;家長對子女教養觀念以讀書為重,安排課後補 習時間,加重其課業壓力。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政府相關教育單位依學子的 成長階段安排教育目標、課程計畫,提供多元的方向,適才適性給予支持和鼓勵,

以全人教育為目標,教育不是只求填鴨式的知識學習,要讓每個人能成為一個具 有品格素養、公民素養、以及藝術與文化素養的人;社會企業及工作單位不要只 以學歷取向為用人標準,應適材適用,讓每個人在興趣及天賦及所學能力上得以 發揮作用;父母對子女的教養目標多是依靠社會教育趨勢而行,一旦社會教育制

度的轉向、教育風氣的改善,上行下效,父母對子女在教養、鼓勵學習上自會有 所轉換,屆時每個生命的價值得以從教育上改變,運動之文化素養自然隨之建立。

(二二二二) 給家庭給家庭給家庭給家庭/家長家長家長家長

每個人第一個接觸的場所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核心人物就是主要教養者—父 母,這點與諸多文獻相吻合。父母看待事情的價值觀與態度,是子女的最優先典 範,父母的一言一行讓子女習之於無形,深化成自己的價值觀;父母對子女的教 導及觀念的產出,總是在子女的行為表現上看到似曾相識的影子。本研究建議父 母對孩子的教養上,非去形塑孩子成為社會上功利的標準樣本,在孩子的學習上 以陪伴及關心去引導其接觸多元活動,鼓勵培養個體基本文化素養,協助孩子找 出自己的價值,達到身心良好的發展。父母看待性別的限制,會造成子女發展上 的侷限及比較,為了讓子女成長有更多可能性,在此建議父母用更寬廣的心態來 面對自己子女的喜好及天賦,不論在靜態或動態活動的參與上,都應鼓勵嘗試及 挑戰,發現個體價值的獨特性。

(三三三三) 給女性給女性給女性給女性

本研究結果發現,女性運動參與的影響受到儒家思想/社會意識型態及性別 角色認知的影響。文獻中得知女性自我意識的決定往往取決於社會價值觀、他人 的態度及自我的觀念,然後形之於內做出決定,行之於外做出行為;在運動參與 的促進與阻礙中,女性取捨的依循準則也在這裡。依此,研究者建議女性可以試 著跳脫出性別意識的綑綁,思考自身之價值與生命方向,調整自我身心之發展,

於心於身調整好良好狀態,在多重角色轉換中便能游刃有餘。女性較為被動、害 羞,不夠主動拓展生活圈,在與人互動上態度可以更開放,而非守在自己一隅小 天地,人脈增廣,從事活動時的友伴也多了,能促進運動的參與。

二二

二二、、、、對日後相關研究的建議對日後相關研究的建議對日後相關研究的建議對日後相關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以儒家思想角度探討臺中市國小女性教師之運動參與的促進與阻礙

之影響,對象為十二位女性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並採用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獲 致重要結論。是以一直在教育現場面對不斷改革的教育制度並從事教學的國小女 性教師為對象,在歷經多次教育改革價值觀洗禮後,觀察其運動參與的影響,比 對出儒家思想的影響層面。相關探析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受訪者年齡介於 30~60 歲之間,在促進/阻礙上有共同的影響因素,也有其不同影響因素,建議未來相 關議題研究者,可以針對年齡分層研究,試剖析世代不同的價值文化影響。再者,

本次訪談對象有未婚者、已婚、未生子和已生子者,他們所談及的實務影響層面 也有異同,日後的研究可以依婚姻狀態分類,分析在不同婚姻狀態下的運動參與 影響面向。最後,本次訪談資料中部分訪談者曾提到因為廣告媒體行銷而從事運 動參與的現象,也值得未來研究者對儒家思想影響和現代西化後媒體現象影響的 比較,更能綜觀新文化及儒家舊價值文化交錯後的脈絡及其對運動參與的影響。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122-129。

任寅虎 (2001)。

中國古代婚姻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瑞玲、章英華 (2001)。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 果。2001

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報告書

(頁 1-26)。臺北市:中央 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江良規 (1995)。

體育學原理新論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江美華 (2001)。從五倫論儒家倫理觀的主題性。

花蓮師院學報,

13,87-104。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2)。

運動城市調查

。臺北市:作者。

吳汝鈞 (1998)。

儒家哲學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吳佳玲 (2003)。

觀光業職業婦女角色衝突、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

(未 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美汶 (2008)。臺灣女性參與運動面面觀。2008

年北京奧運會後兩岸體育發展 研討會論文集

(頁 137-150)。臺北市: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會。

吳嘉麗、尤美女、沈美真、紀欣、蘇芊玲、張珏(2003)。

現代社會與婦女權益

。 新北市:空中大學。

呂妙芬 (2008)。做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孝經--兼論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

臺大 歷史學報,

41,1-64。取自 http://dx.doi.org/10.6253/ntuhistory.2008.41.01 呂寶靜 (1999)。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王雅各 (主編),

屬關係上

--

性別與社會、建構

(頁 101-134)。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仁佐、張家昌 (2007)。休閒運動參與對提升健康體能之探討。

彰化師大體育 學報,

7,114-121。

李佳玲 (2010)。

傳統女教書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奉儒 (1998)。臺灣地區家庭倫理的變遷--從傳統到後現代的省思。

理論與政 策,

48,177-190。

李美枝、鐘秋玉 (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

本土心裡學研究,

6,260-299。

李憶湘 (2000)。

兩漢魏晉女教「四德」觀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 學,臺北市。

周法高 (1975)。

顏氏家訓彙注

。臺北市:臺聯國風出版社。

林子銘、李東峰、連俊瑋 (2002)。臺灣人在不確定性環境下倫理決策行為研究。

資訊管理研究,

4 (3),163-204。

林正常、林貴福、徐台閣、吳慧君 (譯) (2002)。

運動生理學

--

體適能與運動表現

的理論與應用

。臺北市:麥格羅希爾。(Powers, S. K., & Howley, E. T., 2000)

林育瑾 (2007)。

先秦儒家「孝」的倫理思想之政治與社會功能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偉琤 (2000)。

唐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偉儒 (2007)。以女性休閒運動阻礙探討仕女健身俱樂部服務滿意度之發展策 略。

雲科大體育,

10,45-52。

林建宇、楊志豪、李炳昭 (2007)。性別與運動--臺灣父權社會結構與女性參與運 動議題探討。

彰化師大體育學報,

7,43-51。

林敬銘、張家昌 (2007)。探究臺中市公務人員的生活型態與休閒運動參與程度 之關係。

運動休閒管理學報,

4 (1),91-108。

林麗珊 (2001)。

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段玉裁 (2006)。

說文解字注

。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

胡祖慶 (譯) (1992)。

中國人的政治文化

。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Lucian W.

Pye, 1992)

韋政通 (1999)。

中國思想史

(

上下冊

)。臺北市:水牛。

倪薇婷 (2008)。

大學生情緒智力量表之編製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 學,嘉義縣。

徐依秋 (2012)。

《白虎通》思想經緯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徐舜彥 (2005)。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社會局限--社會道德規範。

哲學與文化,

32 (6),53-67。

徐維辰、邱文信 (2008)。社會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體育態度之影響。

中華 體育季刊,

22 (3),50-56。

徐耀輝 (2004)。從運動社會學觀點談臺灣女性與運動。

國民體育季刊,

32 (1),

7-11。

班固 (1966)。

白虎通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高世瑜 (1998)。

中國古代婦女生活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孫長祥 (2004)。儒家禮樂思想中的身體思維--從《禮記》論起。

東吳哲學學報,

10,25-54。

國民教育社群網 (2012)。

課程綱要

。取自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民教育 社群網網址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張承漢 (1994)。

中國思想史下

。臺北市:三民。

張美玲 (2009)。

漢代女性觀

--

以《列女傳》與《女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玄奘大學,新竹市。

張雅惠 (2006)。

大學生運動參與與性別角色關係之研究

--

以輔仁大學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張嘉真、李美枝 (2000)。親子間情感行為的溯源與文化塑形。

中華心理衛生學 刊,

13 (2),1-35。

張廖麗珠、張家銘 (2007)。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

休 閒暨觀光產業研究,

2 (1),68-79。

教育部 (2013)。

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

。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3)。

中華民國

102

年運動統計

。臺北市:作者。

梅廣 (2011)。內聖外王考略。

清華學報,

41 (4),621-667。

郭實渝 (2010)。從 Bateson 生態智慧觀探討孔子思想的價值。

市北教育學刊,

37,

1-18。

陳中雲 (2001)。

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

--

以臺北縣 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世芬 (2005)。

兒童的家人關係

--

以一個菲籍幫傭照顧的家庭為例

(未出版碩士 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向明 (2009)。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安琪、謝臥龍 (2009)。從隱身靜默到眾聲喧嘩--論父子親密關係之跨世代影 響。

應用心理研究,

42,215-251。

陳宏謀 (1961)。

教女遺規

。臺北市:德志出版社。

陳東原 (1997)。

中國婦女生活史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莉婷 (2002)。

宋代家訓之女子教育觀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臺北市。

陳富美 (2005)。親職效能感、教養行為與孩子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

輔導與諮 商學報,

27 (1),47-64。

陳潔淮 (1995)。

說文解字入門

。臺北市:文史哲。

陳錦玉、張凱智 (2007)。金門婦女休閒參與與休閒阻礙之研究觀光。

旅遊研究 學刊,

2,45-72。

陳靜雯 (2003)。

母職鬆綁之後的女性情誼

--

以臺中縣一個媽媽土風舞班的成員為 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麗娟 (2012)。

臺南市國民小學女性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章宏智、洪煌佳(2009)。兒童運動價值觀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 公館國民小學為例。

運動與遊憩研究,

3 (3),144-159。

傅佩榮 (1999)。解析孔子的價值觀。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22,35-59。

傅佩榮 (2010)。

原來孔子這樣說

。臺北市:九歌。

傅佩榮 (2010)。

儒家哲學新論

。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傅玲玲 (2005)。《論語》、《孟子》的儒家思想。

歷史月刊,

214,104-111。

勞悅強 (2004)。《孝經》中似有還無的女性--兼論唐以前孝女罕見的現象。

中國 文哲研究集刊,

24,293-330。

彭宛宜、張俊一 (2012)。性別角色鬆動對男性運動參與的影響。

中華體育季刊,

26 (2),235-242。

彭詩晴、陳羿戎 (2007)。成人女性低度參與運動的經驗與影響因素之探究--以社 會生態學模式為例。

身體文化學報,

5,213-232。

彭馨潁 (2008)。臺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參與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 究。

北體學報,

16,192-204。

曾國晃 (2009)。

南投縣國小女教師性別刻板印象與休閒運動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程瑞福 (1998)。性別意識與體育發展。載於許義雄 (主編),

運動教育與人文關

程瑞福 (1998)。性別意識與體育發展。載於許義雄 (主編),

運動教育與人文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