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名詞釋義

(一)概念性定義:

「毒品」與「管制藥品」是一體兩面,非醫療使用目的而 濫用的藥物即為「毒品」,而由醫師診斷,開列處方供合法醫療 使用的則為「管制藥品」(王薾霆,2008)。

「毒品」,指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之藥物,

毒品分為四級常見濫用藥物;第一級毒品:海洛因、嗎啡、鴉 片、古柯鹼;第二級毒品:安非他命、MDMA(搖頭丸)、大麻、

LSD(搖腳丸、一粒沙);第三級毒品:FM2、小白板、丁基原 啡因、ketamine(K 他命);第四級毒品:alprazolam(蝴蝶片)、

diazepam(安定、煩寧)、lorazepam(一粒眠)(法務部全球資 訊網,2009)。

(二)操作性定義:

舉例如:K 他命、搖頭丸、大麻、神仙水、天使塵、安非 他命、一粒眠等藥物;過去或現在完全沒有使用過,視為無使 用毒品行為;曾經使用過即視為有使用毒品行為。

第二章

響因素,以理論架構為基礎的研究常使用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Ford, 2008;Miller, Jennings, Alvarez-Rivera, & Miller, 2008;

Stkicklanb, 1982;Akers, Krohn, Lanza-Kaduce, & Radosevich, 1979;李 景美、苗迺芳、黃惠玲,2000),但是在這些研究中,青少年人格特質 以及其他的偏差行為並未完全探討。問題行為理論則包含了社會學習 理論所缺少的個人人格特質以及以偏差行為為主的理論,可以提供不 同面向的觀點來針對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做探討。

二、 理論介紹

問題行為理論(Problem-Behavior Theory)是由 Richard Jessor 和 Shirley Jessor 在 1977 年所發展出來的,此理論屬社會心理學的架構,

主要解釋青少年為何會從事偏離常規的行為(包括社會上和法律上所 定義的問題行為)以及解釋這類行為之間的關聯。問題行為理論所關 注的問題行為,包括未成年飲酒、使用大麻、使用其他非法藥物、過 早的性行為、偏差行為以及酒精使用、吸菸等出現在青少年的行為

(Donovan, 1996)。

問題行為理論的架構是依據社會心理層面的關係而建立,包括了 三個系統,人格系統(the Personality System)、環境感知系統(the Perceived Environment System)、與行為系統(the Behavior System);

也就是說個人社會心理層面受到上述三個系統裡的變項以及三個系統 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的影響。三個系統裡都有驅使青少年從事問題行為 與控制青少年從事問題行為這兩種力量,此兩種力量相互作用下會產 生一個動態平衡的結果,稱為傾向(proneness),傾向決定違反常規行 為或問題行為的發生與否(Donovan, 1996);驅動的力量越大則越有 可能從事問題行為,控制力量越大則從事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越低

(Jessor, 1987)。

三個系統裡驅動與控制兩種力量的變項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偏差行

為的發生,同時間相互作用後呈現的傾向不只顯示了偏差行為的發生 與否,也為問題行為理論做了最好的解釋。其理論架構如圖 1 所示

(Jessor & Jessor, 1977)。以下分別介紹這三個系統:

一、人格系統

人格系統是由三個結構(structure)共同建構而成,包含:動 機意向結構(a motivational instigation structure)、信念結構(a personal belief structure)與控制結構(a personal control structure)

(Jessor & Jessor, 1977)。

(一)動機意向結構是直接引發行動(the directional orientation of action),也就是個人設定於某個目標的價值觀,期望能達成這 個目標則其就有動機驅使這個目標行為發生。舉例來說,像是 對「成就」這個目標相較於其它目標更賦予高度的價值,那麼 其行動即會趨向成就而不是其它目標;反之,若是對成就賦予 較低的價值,則行動就容易趨向其他目標,像是情感方面或是 個人的獨立性方面(Jessor & Jessor, 1977)。

9

D - E

- - A - - B

使 C

圖1問題行為理論的概念性結構(Jessor & Jessor, 1977)

(二)信念結構是指盡力對抗偏差行為發生的認知控制(the cognitive controls)。在此結構中探討有關自我、社會以及自我和社會之 間的關係,包括社會評論(social criticism)、疏離感(alienation)、 自尊(self-esteem)、內在-外在控制(inter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等四個變項。其中社會評論是指身處在社會大眾所接受 或反對的價值觀或常模中,若青少年接受社會規範並且遵行,

這使得他們能有合法且適切的信念,形成不從事偏差行為的控 制力量。疏離感是指個人對自己的不確定感或擔憂自己所從事 的活動和自我角色是沒有意義的,以及感覺自己是被隔離的、

不屬於任何團體的,而使從事偏差行為的可能性增加。另外,

自尊和內在-外在控制是屬於信念的變項;擁有高自尊對於從 事偏差行為是一種阻力,高自尊的人比較重視社會常模所認定 的成就,如果執行偏差行為會破壞自己的成就(彭若瑄,2006),

而低自尊的人從事偏差行為不會因此失去或引起風險而受到傷 害,所以從事偏差行為的可能性則增加。內在控制及外在控制 方面,內控型的人反映出所處的社會意識型態裡的約束力並且 遵從,不因外在環境的影響改變本身既有的行為,進而抵抗從 事偏差行為(Jessor & Jessor, 1977)。

(三)控制結構,如其名稱所示,即控制違反常規的行為;其在人格 系統中占有概念性的角色,但與之前提到的信念結構不同。在 信念結構中,沒有變項是直接與偏差行為相關;但控制結構裡 的變項則是直接且明顯的與偏差行為產生連結。控制結構裡有 三個變項:忍受不去從事偏差行為的態度(attitudinal tolerance of deviance)、篤信宗教(religiosity)、偏差行為正、負向作用的 差異(the discrepancy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nctions of deviance)。不去從事偏差行為的忍受態度越高,會直接控制不 去從事偏差行為。在問題行為理論中,宗教雖然不是直接影響 偏差行為的發生,但是篤信宗教能使個人依循宗教的道德信 念,成為個人內在控制裡不去從事偏差行為的力量。從事偏差 行為所產生的正向或負向作用:一個行為所產生的正向作用同 時也和負向作用相關;如果從事偏差行為的正向作用大於負向 作用,則從事偏差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如果從事偏差行為的 負向作用大於正向作用即會對偏差行為產生控制。舉個例子:

使用毒品行為的正向作用為「解除煩悶的一種方式」,而負向 作用為「使用後容易上癮」,兩者同時作用後,如果動態平衡 結果傾向於前者,即對使用毒品行為有較少的控制;如果是傾

向後者,則對使用毒品行為有較大的控制。行為的正、負向作 用這個變項,特別可見於使用大麻、酒精以及性行為等行為

(Jessor & Jessor, 1977)。

二、環境感知系統

環境感知系統,簡單來說指的是由個體本身的經驗所形成的 環境,對個體而言在社會心理層面是一個有意義的環境。其概念 上的定義有如其他心理學者 Lewin、Murray、Rotter、Rogers 所提 到的生活空間(life space)、壓力(pressure)、有意義的環境

(meaningful environment)、現象場域(phenomenal field)等(Jessor

& Jessor, 1977)。環境感知系統含有兩種結構變項,分別是遠端 結構(a distal structure)和近端結構(a proximal structure)。

(一)遠端結構變項,不會直接影響偏差行為的發生,但是會藉由理 論中的其他變項和偏差行為產生連結而導致偏差行為的發生;

這類變項包括了:感知父母或朋友的支持(perceived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friends)、感知父母或朋友的控制(perceived controls from parent and friends)、父母和朋友對青少年的期望

(compatibility or consensus between parents and friends in their expectations about a given adolescent)以及青少年感知父母或朋

友的影響是否一致(perceived influence on the adolescent from parents relative to that from friends)。

對青少年來說,環境感知系統裡遠端結構的變項,是指覺 察、感知到身處於父母和家庭引導的環境比較多,還是朋友或 同儕引導的環境比較多。若感知是傾向身處成人或是父母引導 的環境,會比傾向於身處同儕引導的環境少有偏差行為發生;

這是因為受到信念規範,且少接觸到偏差行為的角色模範而有 較多的社會控制。所以在環境感知系統中,獲得較多的支持和 受到較多的控制,比較不易從事偏差行為,特別是感知到父母 的支持與控制。

(二)近端結構,是指青少年身處的環境中,感受到偏差行為的盛行 程度以及偏差行為是否被社會所支持的程度。在環境感知系統 裡很重要的是接觸從事偏差行為的榜樣和從事偏差行為是被支 持的,因為這些特性很有可能會直接影響青少年從事偏差行為。

三、行為系統

行為的發生須考量到許多原因,可能和其發生的脈絡、年齡 和情境有關;要定義行為的界限範圍是很複雜的,必須先探究行 為所富涵的真正意義。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針對不同的人和在

不同的情境之下,對於行為的準則也有著不同的解釋和規範,行 為也可能同時產生好或壞的影響;就拿偏差行為來說,偏差行為

不同的情境之下,對於行為的準則也有著不同的解釋和規範,行 為也可能同時產生好或壞的影響;就拿偏差行為來說,偏差行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