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響的藥物或物質(psychoactive substance);而使用對心理或精神有顯著 影響的藥物或物質,會對個人、家庭、社區、國際等層面上的健康、

社會安全以及經濟造成顯著的威脅;因此預防青少年使用影響精神物 質,如菸、酒、檳榔及成癮藥物為各國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Nelly, Young, Pearson, Penhollow, & Hernandez, 2008;WHO, 2002;李景美等 人,2008)。

青少年時期是物質使用行為(substance-using behaviors)最早開始 的年紀(Oetting & Beauvias, 1990)。在物質使用(substance use)類別 中,菸、酒、檳榔等,屬於藥物濫用之入門物質(gateway substances),

而少年吸食或施打之藥物種類,如屬我國一、二級藥物更涉及刑事違 法行為(賴盈黛、許瑋倫,2005)。依據法務部 2009 年 2 月少年兒童

犯罪概況摘要顯示:少年兒童犯罪人數有 674 人,其中毒品犯罪(含 麻藥)有 27 人(4.01%);2009 年 1-2 月整體犯罪人數較去年同期減少 192 人,減幅為 14.87%,但在犯罪類型上除毒品犯罪人數較去年同期

(2 月)增加外,其餘犯罪類型皆呈現減少趨勢,顯示有關單位對於少 年兒童毒品犯罪問題仍應持續關注(法務部全球資訊網,2009)。另外,

目前毒品犯罪之強制戒治與觀察勒戒,僅適於施用一、二級毒品,並 沒有納入常見於少年兒童所使用的三、四級毒品,因此對於三、四級 毒品使用者無法得知確切的數據,故推測少年兒童使用毒品的情形,

可能比法務部犯罪資料所呈現的數字還嚴重。

使用毒品除了違反法律之外,使用者本身還可能產生多種的生 理、心理、精神方面的問題;其又依據不同類型的毒品:如鎮靜劑、

興奮劑、迷幻劑等,而衍伸出不同的臨床表徵。像是使用部分毒品後 會造成欣快感、亢奮激動、不安、判斷力變差等症狀,長期使用造成 耐藥性而使得劑量越用越多,甚至過量而導致昏迷、休克、中毒;另 外也可能因為共用針頭從事藥物注射而感染愛滋病、肝炎等傳染性疾 病。國際組織更在藥物濫用解放的活動裡針對青少年教育,將藥物濫 用議題和 HIV 連結在一起,宣導預防藥物濫用就是預防 HIV;這也說 明了藥物濫用對 HIV/AIDS 的風險("New HIV campaign," 2005)。而當

停止使用這些藥物時,會因為生理、心理依賴產生戒斷症候群,如坐 立不安、失眠、發抖、痙攣等症狀,甚至死亡。部分毒品如興奮劑類,

會產生幻覺、錯覺、被害妄想、神智不清、焦慮、憂鬱、攻擊行為、

暴力行為,以及自殺、逃家、中輟學業、竊盜、搶奪等社會問題。綜 合以上皆說明了毒品問題的重要性及需要正視且積極處理的迫切性;

因為不僅僅影響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成為家庭、社會治安之嚴 重隱憂(陳依婷,2003)。

因此,找出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影響因素,為改善此問題 的首要步驟。而問題行為理論的發展就是為了解釋青少年的問題行 為,在此理論中,包含了人格系統、環境感知系統及行為系統等三個 系統。各系統簡單分述如下:人格系統-主要是依據價值和期望而形 成的動機,與根據社會評判的信念,以及對違法和道德思想體系相關 的態度,三者平衡後的傾向來決定偏差行為的發生與否,進而對偏差 行為達到控制。環境感知系統-主要解釋個人與環境互動後產生的影 響;環境中社會常規和角色模範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 何驅使或抑制偏差行為的發生。行為系統-描述社會規範中的良好行 為與偏差行為如何互相作用而產生影響(Jessor & Jessor, 1977)。綜上 所述,故本論文研究以問題行為理論作為研究架構的基礎,試圖解釋

高中職學生的使用毒品行為,找出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影響因 素,可提供做為日後進行毒品防治介入措施的參考。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