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問題行為理論探討在校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之相關因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問題行為理論探討在校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之相關因素"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 思 賢. 博士. 以問題行為理論探討在校高中職學生 使用毒品行為之相關因素. 研 究 生:范 巧 逸. 撰. 中 華 民 國 九十八 年 六 月.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以問題行為理論探討在校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之相關因素 學生:范巧逸. 指導教授:李思賢 摘. 要. 本研究依據 Jessor 與 Jessor(1977)問題行為理論觀點為基礎,探討人格系 統、環境感知系統以及行為系統與台灣地區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之間的關 連。本研究目的為 1.了解問題行為理論中人格系統、環境感知系統、行為系統 與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分布情形。2.探討問題行為理論中 人格系統、環境感知系統、行為系統與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 的關係及其差異。以全台灣地區高中、職(含日、夜間部)二年級學生為母群體, 採分層叢集隨機抽樣,分別抽出日間部 77 個班,夜間部 3 個班,共 80 個班級。 同意參與研究共有 2805 人,扣除年紀不符合者後,共有 2622 位納入研究,問卷 有效率為 93.48%。本研究以卡方檢定、t 檢定、費雪精確檢定以及邏輯斯迴歸等 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人格系統中自我能力感與使用毒品行為呈現統計上顯 著差異。2.環境感知系統中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父母使用毒品狀況、同 儕使用毒品狀況、偏差同儕與使用毒品行為都呈統計上的顯著差異。3.行為系統 中學校表現、偏差行為與使用毒品行為都呈現統計上顯著差異。4.整體模式中以 自我能力感、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同儕使用毒品狀況、學校表現、偏差 同儕可以顯著預測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本研究基於上述研究結果針對未來 實務上及研究上提出建議,作為將來進行預防青少年使用毒品介入措施及實證研 究的參考。. 關鍵字: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問題行為理論 IV.

(3) -Using Problem-Behavior Theory to investigat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gh school students’ drug use-. A Master Thesis by Chiau-Yi Fan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Problem-Behavior Theory which developed by Richard Jessor and Shirley Jessor in 1977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high school students’ drug use behavior in Taiwan.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were (1) to compare the personality system, the perceived environment, and the behavior system with high school student’s drug use behavior, and (2) to examine those systems’ differences and associations in students’ drug use behavior. The population was the sophomore of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s in Taiwan. It used the 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sampling method to collect the research subjects. Excluding the missing data, there were 2,622 subjects. The results were (1) in the personality system, self-compet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o drug use behavior, (2) in the perceived environment, how much the parents know about their children, parents’ drug use behavior, peers’ drug use behavior, and delinquent peer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o drug use behavior, (3) in the behavior system, school performance and deviant behavior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o drug use behavior, and (4) self-competence, how much the parents know about their children, peers’ drug use behavior, school performance, and delinquent peers could predict the senior high students’ drug use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ome advices for future researches and cessation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drug use behavior, Problem-Behavior Theory V.

(4) 誌謝. 在寫謝誌以前,我以為謝誌是最容易的事了,但卻難以提筆。常常感受到老 天爺對我的眷顧,在很多個時候,盡可能的以各種提示作為指引,要我對生命有 著不變的熱忱。 這本論文的完成,首要感謝指導老師李思賢教授耐心及細心的指導,以及口 試委員柯慧貞老師及陳漢瑛老師對論文提出諸多寶貴的建議,讓論文能更加完 善。另外很感謝系上兩位助教以及教育部研究計畫「校園學生毒品使用篩檢量表 之編製暨信效度分析(高中職日間部及夜間部版)」業務承辦人陳先隆教官,在 眾多時刻的熱心協助。研究所的時光二年,不短不長,就像列車停靠的一站,途 中的景物,一幕幕浮現在腦海,身旁所流動的只有不間斷的真實感動;謝謝在這 段時間裡一起努力的班上同學,以及相聚的這些日子。 另外,很謝謝多位好朋友們對我的關懷以及相信我能夠做到的那分鼓舞,讓 我能有接受挑戰的信心以及更有勇氣的承擔;很多的分享時刻,都讓我們見證了 彼此的成長與收穫,以及面對更深層的自己,真的很謝謝你們的陪伴與溫暖。 最後謝謝我的父母,在生活上的悉心照料,以及自由的成長空間,讓我能夠 活在夢想之中。也謝謝我的家人,家人就如同一股穩定的力量,富足且溫柔的包 容著我,陪伴著我,與我共同面對生命中的每個重要時刻,以及給予我生命中最 深切的愛。 未來,沒有人能夠預知,只有體悟無常,才是面對生命的積極態度;我期勉 自己的每一刻都活在當下。 最後的最後,希望能以此文與我最親愛的家人和朋友分享這個階段完成的喜 悅,以及獻上最誠摯的祝福。 巧逸. VI. 於 吳興街,雨天.

(5) 目錄 書名頁 ………………………………………………………………. Ⅰ.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 Ⅱ. 授權書 ………………………………………………………………. Ⅲ. 中文摘要 ……………………………………………………………. Ⅳ. 英文摘要 ……………………………………………………………. Ⅴ. 誌謝 …………………………………………………………………. Ⅵ. 目錄 …………………………………………………………………. Ⅶ. 表目錄 ………………………………………………………………. Ⅹ. 圖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查證 ……………………………………………………… 6 第一節 問題行為理論 ……………………………………………… 6 第二節 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之影響因素 …………………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研究目的 ………………………………………………… 29. VII.

(6)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 …………………………………… 30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33 第四節 研究對象 ………………………………………………… 35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36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42 第七節 倫理考量 …………………………………………………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46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 46 第二節 人格系統、環境感知系統、行為系統的變項與台灣地區高中 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分布情況 ……………… 47 第三節 人格系統、環境感知系統、行為系統的變項與台灣地區高中 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關係及差異情形 ……… 50 第五章 討論 …………………………………………………………… 5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59 第一節 結論 ……………………………………………………… 5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61 第三節 建議 ……………………………………………………… 63 參考資料 …………………………………………………………… 66. VIII.

(7) 附錄:資料庫使用同意書 ………………………………………… 85. IX.

(8) 表目錄 表 1-1. 本論文採用之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 ………………… 76. 表 2. 本論文分析之受訪者基本資料 …………………………… 77. 表 3. 各變項與有無使用毒品行為之卡方檢定 ………………… 81. 表 4. 父母使用毒品狀況與有無使用毒品行為之費雪精確檢定 …………………………………………………………… 81. 表 5. 自我能力感各題項得分情形 ……………………………… 82. 表 6. 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各題項得分情形 …………… 82. 表 7. 偏差同儕各題項得分情形 ………………………………… 82. 表 8. 學校表現各題項得分情形 ………………………………… 83. 表 9. 偏差行為各題項得分情形 ………………………………… 83. 表 10. 各變項與有無使用毒品行為之 t 檢定 …………………… 84. 表 11. 以邏輯斯迴歸預測使用毒品行為 ……………………… 84. X.

(9) 圖目錄 圖1. 問題行為理論的概念性結構(Jessor & Jessor, 1977)…… 9. 圖2. 研究架構 …………………………………………………… 34. X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以問題行為理論探討台灣地區在校高中職學生使用毒 品的行為與相關因素;本章分為二節,包括研究動機與重要性、名詞 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全球各國成癮物質的使用中,估計約 13 億人口有抽菸的情形、20 億人口有酒精使用的情形,以及 1.85 億人口使用對心理或精神顯著影 響的藥物或物質(psychoactive substance) ;而使用對心理或精神有顯著 影響的藥物或物質,會對個人、家庭、社區、國際等層面上的健康、 社會安全以及經濟造成顯著的威脅;因此預防青少年使用影響精神物 質,如菸、酒、檳榔及成癮藥物為各國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Nelly, Young, Pearson, Penhollow, & Hernandez, 2008;WHO, 2002;李景美等 人,2008)。 青少年時期是物質使用行為(substance-using behaviors)最早開始 的年紀(Oetting & Beauvias, 1990) 。在物質使用(substance use)類別 中,菸、酒、檳榔等,屬於藥物濫用之入門物質(gateway substances), 而少年吸食或施打之藥物種類,如屬我國一、二級藥物更涉及刑事違 法行為(賴盈黛、許瑋倫,2005)。依據法務部 2009 年 2 月少年兒童. 1.

(11) 犯罪概況摘要顯示:少年兒童犯罪人數有 674 人,其中毒品犯罪(含 麻藥)有 27 人(4.01%) ;2009 年 1-2 月整體犯罪人數較去年同期減少 192 人,減幅為 14.87%,但在犯罪類型上除毒品犯罪人數較去年同期 (2 月)增加外,其餘犯罪類型皆呈現減少趨勢,顯示有關單位對於少 年兒童毒品犯罪問題仍應持續關注(法務部全球資訊網,2009) 。另外, 目前毒品犯罪之強制戒治與觀察勒戒,僅適於施用一、二級毒品,並 沒有納入常見於少年兒童所使用的三、四級毒品,因此對於三、四級 毒品使用者無法得知確切的數據,故推測少年兒童使用毒品的情形, 可能比法務部犯罪資料所呈現的數字還嚴重。 使用毒品除了違反法律之外,使用者本身還可能產生多種的生 理、心理、精神方面的問題;其又依據不同類型的毒品:如鎮靜劑、 興奮劑、迷幻劑等,而衍伸出不同的臨床表徵。像是使用部分毒品後 會造成欣快感、亢奮激動、不安、判斷力變差等症狀,長期使用造成 耐藥性而使得劑量越用越多,甚至過量而導致昏迷、休克、中毒;另 外也可能因為共用針頭從事藥物注射而感染愛滋病、肝炎等傳染性疾 病。國際組織更在藥物濫用解放的活動裡針對青少年教育,將藥物濫 用議題和 HIV 連結在一起,宣導預防藥物濫用就是預防 HIV;這也說 明了藥物濫用對 HIV/AIDS 的風險("New HIV campaign," 2005) 。而當. 2.

(12) 停止使用這些藥物時,會因為生理、心理依賴產生戒斷症候群,如坐 立不安、失眠、發抖、痙攣等症狀,甚至死亡。部分毒品如興奮劑類, 會產生幻覺、錯覺、被害妄想、神智不清、焦慮、憂鬱、攻擊行為、 暴力行為,以及自殺、逃家、中輟學業、竊盜、搶奪等社會問題。綜 合以上皆說明了毒品問題的重要性及需要正視且積極處理的迫切性; 因為不僅僅影響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成為家庭、社會治安之嚴 重隱憂(陳依婷,2003)。 因此,找出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影響因素,為改善此問題 的首要步驟。而問題行為理論的發展就是為了解釋青少年的問題行 為,在此理論中,包含了人格系統、環境感知系統及行為系統等三個 系統。各系統簡單分述如下:人格系統-主要是依據價值和期望而形 成的動機,與根據社會評判的信念,以及對違法和道德思想體系相關 的態度,三者平衡後的傾向來決定偏差行為的發生與否,進而對偏差 行為達到控制。環境感知系統-主要解釋個人與環境互動後產生的影 響;環境中社會常規和角色模範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 何驅使或抑制偏差行為的發生。行為系統-描述社會規範中的良好行 為與偏差行為如何互相作用而產生影響(Jessor & Jessor, 1977)。綜上 所述,故本論文研究以問題行為理論作為研究架構的基礎,試圖解釋. 3.

(13) 高中職學生的使用毒品行為,找出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影響因 素,可提供做為日後進行毒品防治介入措施的參考。. 4.

(14) 第二節. 名詞釋義. 一、毒品: (一)概念性定義: 「毒品」與「管制藥品」是一體兩面,非醫療使用目的而 濫用的藥物即為「毒品」 ,而由醫師診斷,開列處方供合法醫療 使用的則為「管制藥品」 (王薾霆,2008)。 「毒品」 ,指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之藥物, 毒品分為四級常見濫用藥物;第一級毒品:海洛因、嗎啡、鴉 片、古柯鹼;第二級毒品:安非他命、MDMA(搖頭丸) 、大麻、 LSD(搖腳丸、一粒沙) ;第三級毒品:FM2、小白板、丁基原 啡因、ketamine(K 他命) ;第四級毒品:alprazolam(蝴蝶片)、 diazepam(安定、煩寧) 、lorazepam(一粒眠)(法務部全球資 訊網,2009)。 (二)操作性定義: 舉例如:K 他命、搖頭丸、大麻、神仙水、天使塵、安非 他命、一粒眠等藥物;過去或現在完全沒有使用過,視為無使 用毒品行為;曾經使用過即視為有使用毒品行為。. 5.

(15) 第二章. 文獻查證 文獻查證. 本章為深入了解研究主題,進一步文獻查證;共分為二節,第一 節介紹用於解釋青少年問題行為的問題行為理論,第二節則依問題行 為理論中的變項探討與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相關的影響因素。. 第一節. 問題行為理論. 一、理論選擇 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影響因素多元,且許多吸毒少年所涉 及的危險行為並不僅限於吸毒,經常併有其他偏差行為,如犯罪、不 安全的性行為及暴力行為等,而這些行為背後,通常有相同的危險因 子存在(賴盈黛、許瑋倫,2005) 。探討有關青少年使用毒品行為的影 響因素,以理論架構為基礎的研究常使用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Ford, 2008;Miller, Jennings, Alvarez-Rivera, & Miller, 2008; Stkicklanb, 1982;Akers, Krohn, Lanza-Kaduce, & Radosevich, 1979;李 景美、苗迺芳、黃惠玲,2000) ,但是在這些研究中,青少年人格特質 以及其他的偏差行為並未完全探討。問題行為理論則包含了社會學習 理論所缺少的個人人格特質以及以偏差行為為主的理論,可以提供不 同面向的觀點來針對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做探討。 二、 理論介紹. 6.

(16) 問題行為理論(Problem-Behavior Theory)是由 Richard Jessor 和 Shirley Jessor 在 1977 年所發展出來的,此理論屬社會心理學的架構, 主要解釋青少年為何會從事偏離常規的行為(包括社會上和法律上所 定義的問題行為)以及解釋這類行為之間的關聯。問題行為理論所關 注的問題行為,包括未成年飲酒、使用大麻、使用其他非法藥物、過 早的性行為、偏差行為以及酒精使用、吸菸等出現在青少年的行為 (Donovan, 1996)。 問題行為理論的架構是依據社會心理層面的關係而建立,包括了 三個系統,人格系統(the Personality System)、環境感知系統(the Perceived Environment System)、與行為系統(the Behavior System); 也就是說個人社會心理層面受到上述三個系統裡的變項以及三個系統 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的影響。三個系統裡都有驅使青少年從事問題行為 與控制青少年從事問題行為這兩種力量,此兩種力量相互作用下會產 生一個動態平衡的結果,稱為傾向(proneness) ,傾向決定違反常規行 為或問題行為的發生與否(Donovan, 1996);驅動的力量越大則越有 可能從事問題行為,控制力量越大則從事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越低 (Jessor, 1987)。 三個系統裡驅動與控制兩種力量的變項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偏差行. 7.

(17) 為的發生,同時間相互作用後呈現的傾向不只顯示了偏差行為的發生 與否,也為問題行為理論做了最好的解釋。其理論架構如圖 1 所示 (Jessor & Jessor, 1977)。以下分別介紹這三個系統: 一、人格系統 人格系統是由三個結構(structure)共同建構而成,包含:動 機意向結構(a motivational instigation structure)、信念結構(a personal belief structure)與控制結構(a personal control structure) (Jessor & Jessor, 1977)。 (一)動機意向結構是直接引發行動(the directional orientation of action),也就是個人設定於某個目標的價值觀,期望能達成這 個目標則其就有動機驅使這個目標行為發生。舉例來說,像是 對「成就」這個目標相較於其它目標更賦予高度的價值,那麼 其行動即會趨向成就而不是其它目標;反之,若是對成就賦予 較低的價值,則行動就容易趨向其他目標,像是情感方面或是 個人的獨立性方面(Jessor & Jessor, 1977)。. 8.

(18) 沉浸於電視. 媒體的影響. 朋友的影響. 同儕影響. 母親的控制-管教 與母親情感上的互動. 家裡的氣氛. 母親的傳統信念 母親的宗教信仰 母親對偏差行為的容忍度 朋友的傳統信念 朋友的宗教信仰. 父母觀念. 社會化. B. A. 父母贊成問題行為 朋友贊成問題行為 朋友示範問題行為. 近端結構. 父母的支持 父母的控制 朋友的支持 朋友的控制 父母-朋友一致性 父母-朋友的影響. 遠端結構. 環境感知系統. 忍受偏差行為的態度 宗教信仰 偏差行為的正負面功能. 個人控制結構. 社會評論 疏離感 自尊 內在-外在控制. 個人信念結構. 學業成就價值 獨立自主價值 獨立-成就 價值差異 期望獨立 期望情感. 動機意向結構. 個人人格系統. 社會心理學變項. 9. 圖 1 問題行為理論的概念性結構(Jessor & Jessor, 1977). E. D. 父親的教育程度 父親的職業 母親的教育程度 母親的宗教團體 社經地位 家庭結構. 社會人口學結構. 前置背景變項. C. 上教堂 學業表現. 常規行為結構. 使用大麻 性行為 激進抗議者 飲酒 問題飲酒 一般偏差行為 多重問題行為指標. 問題行為結構. 行為系統. 社會行為變項.

(19) (二)信念結構是指盡力對抗偏差行為發生的認知控制(the cognitive controls)。在此結構中探討有關自我、社會以及自我和社會之 間的關係,包括社會評論(social criticism) 、疏離感(alienation) 、 自尊(self-esteem)、內在-外在控制(intern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等四個變項。其中社會評論是指身處在社會大眾所接受 或反對的價值觀或常模中,若青少年接受社會規範並且遵行, 這使得他們能有合法且適切的信念,形成不從事偏差行為的控 制力量。疏離感是指個人對自己的不確定感或擔憂自己所從事 的活動和自我角色是沒有意義的,以及感覺自己是被隔離的、 不屬於任何團體的,而使從事偏差行為的可能性增加。另外, 自尊和內在-外在控制是屬於信念的變項;擁有高自尊對於從 事偏差行為是一種阻力,高自尊的人比較重視社會常模所認定 的成就,如果執行偏差行為會破壞自己的成就(彭若瑄,2006), 而低自尊的人從事偏差行為不會因此失去或引起風險而受到傷 害,所以從事偏差行為的可能性則增加。內在控制及外在控制 方面,內控型的人反映出所處的社會意識型態裡的約束力並且 遵從,不因外在環境的影響改變本身既有的行為,進而抵抗從 事偏差行為(Jessor & Jessor, 1977)。. 10.

(20) (三)控制結構,如其名稱所示,即控制違反常規的行為;其在人格 系統中占有概念性的角色,但與之前提到的信念結構不同。在 信念結構中,沒有變項是直接與偏差行為相關;但控制結構裡 的變項則是直接且明顯的與偏差行為產生連結。控制結構裡有 三個變項:忍受不去從事偏差行為的態度(attitudinal tolerance of deviance)、篤信宗教(religiosity)、偏差行為正、負向作用的 差異(the discrepancy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nctions of deviance)。不去從事偏差行為的忍受態度越高,會直接控制不 去從事偏差行為。在問題行為理論中,宗教雖然不是直接影響 偏差行為的發生,但是篤信宗教能使個人依循宗教的道德信 念,成為個人內在控制裡不去從事偏差行為的力量。從事偏差 行為所產生的正向或負向作用:一個行為所產生的正向作用同 時也和負向作用相關;如果從事偏差行為的正向作用大於負向 作用,則從事偏差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如果從事偏差行為的 負向作用大於正向作用即會對偏差行為產生控制。舉個例子: 使用毒品行為的正向作用為「解除煩悶的一種方式」,而負向 作用為「使用後容易上癮」,兩者同時作用後,如果動態平衡 結果傾向於前者,即對使用毒品行為有較少的控制;如果是傾. 11.

(21) 向後者,則對使用毒品行為有較大的控制。行為的正、負向作 用這個變項,特別可見於使用大麻、酒精以及性行為等行為 (Jessor & Jessor, 1977)。 二、環境感知系統 環境感知系統,簡單來說指的是由個體本身的經驗所形成的 環境,對個體而言在社會心理層面是一個有意義的環境。其概念 上的定義有如其他心理學者 Lewin、Murray、Rotter、Rogers 所提 到的生活空間(life space)、壓力(pressure)、有意義的環境 (meaningful environment) 、現象場域(phenomenal field)等(Jessor & Jessor, 1977)。環境感知系統含有兩種結構變項,分別是遠端 結構(a distal structure)和近端結構(a proximal structure)。 (一)遠端結構變項,不會直接影響偏差行為的發生,但是會藉由理 論中的其他變項和偏差行為產生連結而導致偏差行為的發生; 這類變項包括了:感知父母或朋友的支持(perceived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friends)、感知父母或朋友的控制(perceived controls from parent and friends)、父母和朋友對青少年的期望 (compatibility or consensus between parents and friends in their expectations about a given adolescent)以及青少年感知父母或朋. 12.

(22) 友的影響是否一致(perceived influence on the adolescent from parents relative to that from friends)。 對青少年來說,環境感知系統裡遠端結構的變項,是指覺 察、感知到身處於父母和家庭引導的環境比較多,還是朋友或 同儕引導的環境比較多。若感知是傾向身處成人或是父母引導 的環境,會比傾向於身處同儕引導的環境少有偏差行為發生; 這是因為受到信念規範,且少接觸到偏差行為的角色模範而有 較多的社會控制。所以在環境感知系統中,獲得較多的支持和 受到較多的控制,比較不易從事偏差行為,特別是感知到父母 的支持與控制。 (二)近端結構,是指青少年身處的環境中,感受到偏差行為的盛行 程度以及偏差行為是否被社會所支持的程度。在環境感知系統 裡很重要的是接觸從事偏差行為的榜樣和從事偏差行為是被支 持的,因為這些特性很有可能會直接影響青少年從事偏差行為。 三、行為系統 行為的發生須考量到許多原因,可能和其發生的脈絡、年齡 和情境有關;要定義行為的界限範圍是很複雜的,必須先探究行 為所富涵的真正意義。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針對不同的人和在. 13.

(23) 不同的情境之下,對於行為的準則也有著不同的解釋和規範,行 為也可能同時產生好或壞的影響;就拿偏差行為來說,偏差行為 本身也有好的影響。 行為系統含有兩個結構,分別是問題行為結構(the problem-behavior structure)和常規行為結構(the conventional structure)。 (一)問題行為結構所指的是,青少年從事的行為被一般社會認為不 適當或不受歡迎的,且和所訂定的法律以及社會常模不同,因 此出現問題行為輕則可能不受別人贊同,嚴重的話還可能受到 監禁。 (二)常規行為結構,是指被社會所贊同的或社會規範所期望表現的 行為,青少年如果從事常規行為的時間越多,相對的從事偏差 行為的時間則越少。在青少年發展階段,常規行為多以學校表 現作為依據,包含了在團體中的表現以及學業成績(Jessor & Jessor, 1977)。 最後在問題行為理論的實際應用上,如:以此理論所定義的 問題行為(抽菸、使用大麻、酒精使用、偏差行為還有不安全的 性行為等)來檢視青少年問題行為和成年早期交通事故之間關係. 14.

(24) 的縱貫性研究,研究樣本數共有 1037 人,分別在研究對象 18 歲、 21 歲以及 26 歲時做追蹤調查的訪談和資料的蒐集,結果顯示在沒 有其他變項的干擾作用下,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可以預測女性 21 歲 時的交通事故,但不能預測男性在 21 歲時的事故,以及可以預測 男性 26 歲時的事故,但不能預測女性 26 歲時的事故;從此研究 可以看得出來成年早期(18-20 歲)和成年晚期(21-25 歲)的差 別以及性別上的差異(Dorothy & Pauline, 2008)。另外也有以問 題行為理論探討青少年網路成癮與問題飲酒之間的關係(Ko et al., 2008),以及預測青少年吸菸意圖(Chassin et al., 1981)還有青少 年飲酒及問題飲酒(Jessor, 1987)等,以問題行為理論探討青少 年問題行為的研究,皆顯示問題行為理論中的變項能顯著預測偏 差行為的發生。. 15.

(25) 第二節 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之影響因素 台灣地區青少年使用毒品盛行率的相關研究中,周碧瑟長期研究 發現青少年用藥的盛行率介於 1.0%-1.4%(分別在 1992、1994-1998 及 1999 年) (周碧瑟,2000)。另一項調查台灣地區在校青少年吸菸、喝 酒及嚼檳榔與藥物使用之盛行率研究結果顯示,用藥盛行率為 1.6%(周 思源等人,2006) 。另外有針對在校學生所做的調查發現,使用非法成 癮藥物的盛行率以高職和高中學生為最高,約有 2.5%(李蘭、洪百薰、 楊雪華、童淑琴、晏涵文,1997) 。除了上述以在學學生為研究對象的 調查之外,於大臺北地區所執行的青少年外展計畫之研究結果發現, 每 7 個有逃學經驗的受訪者中,有 1 個使用過非法藥物(15%-18%); 而沒有逃學的人則為 3%(Chou, Ho, Chen, & Chen, 2006) 。由以上調查 結果可以知道台灣地區青少年使用毒品盛行率在最近十年約介於 1.0% -1.6%之間;了解盛行率之後需再進一步的了解使用毒品的影響因素, 才能提供全面性的資訊做為毒品防制戒治的參考。 以下依據問題行為理論三個系統的變項,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 一、人格系統 在調查台灣地區高中職學生對於藥物濫用犯罪行為認知及對 親友藥物濫用特徵的了解程度研究上,以臺灣高中職學校自由參. 16.

(26) 選校園反毒大使活動之學校學生共 6414 位為研究對象,其中有 96.5%的學生知道施用毒品是犯罪行為,98%的學生知道毒品的害 處,其中危害認知的途徑以學校(46.8%)和媒體(31.7%)為主; 另外在同學或親友施用毒品的原因依序為好奇且自信不可能上癮 (47.4%),為了一時享受(39.0%),因為親人、朋友或同學的引 誘及壓力(29.3%) ,因為人際、家庭、生活環境的困擾(如:失 意、挫折、絕望) (26.4%) ,為了提神(20.4%)或為了減肥(10.5%) 等(李佳琪、朱日僑、陳黛娜、賴璟賢、李志恒,2005) ,從中可 以看出大多數學生知道使用毒品是犯罪行為,另同學或親友施用 毒品的原因這部分顯示使用毒品行為的態度上以及使用毒品行為 的正、負向影響上,呈現使用毒品有自信不可能上癮以及使用毒 品行為的所帶來好的影響包括:一時的享受以及因應人際、家庭、 生活環境的困擾還有提神和可以減肥,這些都是增加青少年使用 毒品行為的影響因素也增加了青少年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 而人格系統裡還提到自尊、控握信念等特質,這些皆會影響 青少年在社會心理層面的發展,若發展不健全可能會因而沒有建 構良好的同儕關係或人際關係以及負向的自我概念而產生憂鬱、 寂寞感、疏離感等,對個人的一生造成久遠的影響。有一研究針. 17.

(27) 對天資聰穎的青少年探討其社會心理層面的相關特質,包括自 尊、社會隔離、控握信念、疏離感以及焦慮等,結果發現天資聰 穎的青少年跟一般青少年相較之下比較容易感到煩躁,且有些社 會心理特質需要再進一步學習更多的調節技巧,以因應在青少年 發展階段帶來的危機(Kwan, 1992) ,注意到這些社會心理特質可 以更深入的了解個體是否因這些特質而在發展階段出現困擾,進 而增加了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 另外,在問題行為理論裡人格系統的自尊變項被視為是從事 偏差行為的阻力。一般對於自尊的看法是指個體對自己整體評價 的高低以及對自己正、負向價值的感受。 「自我評價」主要是針對 自己的表現是否符合預期,達成所設定的目標,屬於自尊的認知 層面;另一方面則是伴隨著評價結果而來對自己的正負向心理感 受,包括好壞、接納、尊重等,這些則是屬於自尊的情感層面(劉 樹斐,2000) 。另外,自尊在向度上的分類是個重要議題,由於視 自尊為單向的研究者忽略了自尊本身的異質性,Tafarodi 與 Swann (1995)便將自尊分為自我能力感與自我喜愛感。自我能力感顯 著高於自我喜愛感者,會容易發生反社會行為(Mruk, 1995)。而 自尊的形成主要來自兩方面:自我能力的評價與社會價值觀的內. 18.

(28) 化。因自尊有不同的來源與成分,故 Tafarodi 與 Swann 便指出這 兩種來源分別會引發兩種不同的自尊向度-自我能力感 (self-competence)與自我喜愛感(self- liking)。 自我能力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達成目標,對環境有 影響力與掌控力的感受,著重於對自己的認知評價;若是個體的 行為和所預期的結果一致(如達到目標),將會提升此部分的自 尊。自我喜愛感則是個體對自己身為社會當中的一分子(social object) ,表現是否符合社會標準與社會價值(social worth)所引發 對自己的感受,包括喜歡、讚許、接納自己等;這種感受是將社 會價值觀內化後產生的,著重對自己的情感層面,若是受到他人 肯定則會傾向更加喜歡自己。Tafarodi 認為自我能力感與自我喜愛 感屬於自尊的兩個向度,雖然一般情況下兩者應會有高相關,但 來源、內容、與結構上二者的確可以區分開來(劉樹斐,2000)。 高自我能力感的人本質上有著正向的情感以及對自我正向的 評價等特徵,對於追求目標是扮演積極的角色,且若處於壓力下 較能夠適應並因應壓力。另一方面,低自我能力感的人通常與不 甚積極,焦慮以及憂鬱有關(Tafarodi & Swann, 1995)。 Kavas(2009)調查土耳其青少年自尊以及與危害健康相關的. 19.

(29) 行為,共有 243 位大學生參與,平均年齡為 20.43 歲,其結果指出 在青少年晚期的促進健康行為或危害健康行為(像是吸菸、飲酒、 以及使用毒品等)是經其選擇之後的結果,並且認為行為的選擇 可能和文化差異有關,因為西方國家青少年同儕間使用毒品情形 較土耳其青少年普遍,這點也呈現了青少年使用毒品行為環境中 這項行為的盛行程度,以及若是被社會所接受或甚至是認同的 話,也會增加了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另外其研究結果還顯 示自尊和使用毒品行為存在著負相關,也就是自尊越低,越有從 事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另外,有研究根據影響自尊的六個不同 面向(同儕、學校、家庭、運動/體育、身體心象、整體的自我價 值)來探討危險行為對物質使用及自殺行為相關的一項調查,研 究對象為南非的青少年,平均為 14.6 歲,共 116 位學生完成自尊 量表以及測量危險行為相關的問卷;其結果顯示自尊這個變項不 能以單一面向去測量,因為有許多因素會影響自尊且和所產生的 危險行為相關;例如家庭對自尊所造成的影響使得自尊較低,則 其在吸菸、使用毒品以及企圖自殺方面有顯著的相關;所以需考 量不同的影響因素對自尊的影響,而其研究也指出自尊和使用毒 品的關係也可能與受到同儕的規範、認同感以及欠缺拒絕同儕的. 20.

(30) 能力有關,因此建議在預防青少年從事危險行為上,應增加其自 尊以獲得較大的效益(Wild, Flisher, Bhana, & Lombard, 2004)。 國內針對國中及高中生的研究發現,自尊越高者,其焦慮越 低,成就動機越高,人格特質較為內控;較高的自尊可使個人擁 有較正向的行為、有希望並協助其調適殘障和慢性病,自尊越高 則整體健康危害行為出現頻率越低,可見高自尊有助於維持並促 進健康(秦志慧,2006;蔡青青、劉雪娥,1996) 。相對的,由於 低自尊與增加危害健康行為(如:偏離社會常模的行為以及較差 的健康狀況、憂鬱情緒)相關,因此在許多預防和藥物教育的計 劃中,便十分重視強化自尊並試圖提升自尊的層次,將自尊視為 一個有力的保護因子,以減少使用毒品的動機進而抵抗使用毒品 (Nelly et al., 2008;Plunkett, Henry, Robinson, Behnke, & Falcon, 2007)。所以不論是以問題行為理論為架構,或是單獨以自尊這 個變項來探討和偏差行為的關係,皆以提高自尊來抵抗從事偏差 行為。 二、環境感知系統 環境感知系統中的遠端結構指出,獲得較多的支持和控制, 較不易從事偏差行為,特別是感知來自父母的支持及控制。所以. 21.

(31) 親子關係不融洽以及與雙親衝突等家庭互動問題常是造成青少年 物質濫用行為的重要因素(魏希聖、李致中、王宛雯,2006), 因此若青少年和父母之間溝通愈良好、情感愈認同,即表示對父 母的依附程度愈強,偏差行為即不太可能發生。這是由於愈依附 父母,愈會模仿和認同父母的價值信念及言行舉止,便逐漸發展 出遵守規範的行為;而依附父母、接觸偏差同儕與國高中生從事 偏差行為與否的相關性最為穩定(董旭英、王文玲,2007)。但 有許多因素會影響青少年感知父母對其的支持與控制,所以還需 要多方層面的考量,像是:家長對青少年的管教態度、父母婚姻 關係、家庭和諧程度、手足關係…等,皆可能影響到青少年的情 緒經驗及家庭氣氛,進而影響到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穩定狀況(周 思源等人,2006)而與使用毒品行為有關。有一檢視青少年和父、 母關係的親密程度以及父母支持與父母監測等變項與同儕使用藥 物、青少年子女使用大麻之間的關係之研究,研究對象共 4987 位, 其結果顯示與父親的關係較親近以及感知父母會監測他們較大的 違反常規行為,可以幫助其子女減少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也 證實權威型、專制的父母可能可以幫助隔絕青少年遭受同儕的壓 力而使用藥物(Dorius, Bahr, Hoffmann, & Harmon, 2004);所以. 22.

(32) 父母親對於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以及青少年與家庭(尤指與父母 之間)的連結越強,其受到傳統價值觀與社會規範的約束越多, 感受到被賦予的社會期望越深、社會責任越大,這樣的規範力量 對青少年使用毒品行為或從事偏差行為形成抵抗的力量,可以保 護青少年不去從事違反社會常模、道德以及法律行為(Castro et al., 2007)。 另外,家庭環境、學校環境與同儕因素三者間,也有顯著的 相關性。偏差同儕(delinquent peers) ,是指青少年可以透過與具 有偏差行為的同儕團體交往中,學習到犯罪或偏差行為(董旭英, 2003) ;青少年在學校環境與同儕相處,包括曾被學校記過者、記 過次數在三次以上者,青少年同學中有曾使用藥物者,過去有參 加過幫派組織者,青少年若參加幫派組織內有人使用毒品者等, 與使用毒品行為有顯著的相關性(周思源等人,2006),顯示出 青少年身處的環境和同儕之間的相互影響。另以生態系統檢視家 庭支持和同儕角色模範兩者,在青少年使用酒精、香菸和大麻等 物質以及加入幫派之間的關係之研究,其結果顯示:偏差同儕和 青少年使用酒精、香菸和大麻等物質以及加入幫派等偏差行為有 強烈的相關,但是家庭社會支持可以減少偏差同儕對青少年從事. 23.

(33) 這些偏差行為的影響(Frauenglass, Routh, Pantin, & Mason, 1997) 。 若經常與偏差同儕接觸,不但能習得犯罪技巧,且能增強從 事偏差行為的動機、內驅力、合理化及態度。換句話說,青少年 若常與不良同儕接觸,便容易以所習得的偏差行為反應模式作為 生活上不如意的對抗。如果再加上經常與偏差同儕為伍,更會增 加青少年本身偏差行為的頻率、強度及持久性(董旭英、王文玲, 2007)。Duck 與 Fortey(2003)指出青少年在追求個別化和自治 權的同時又會從眾於同儕團體,呈現表面和內心相互矛盾的行 為。這樣的行為是為了追求獨特感和高度融入團體需求之間的交 互作用所產生的,通常是由於他們觀察到同儕團體有高度的獨特 性(楊環華,2008)。 毒品的可得性方面,除了法律上限制毒品、菸草和酒精的可 得性之外,須同時運用介入性措施減少這些物質對健康所造成的 傷害,並增加青少年對物質使用危險性的覺察,建立青少年拒絕 同儕壓力的信心以及用健康的方式管理壓力,有效的減少青少年 使用物質的動機(WHO, 2009)。 綜合以上文獻反映了個人、父母、家庭和同儕、學校環境等, 對青少年使用毒品行為的多重影響,並顯示良好的家庭關係以及. 24.

(34) 父母對青少年的支持和監測其子女的行為與減少偏差同儕有利於 阻絕偏差行為的發生。個人使用物質行為(如:吸菸、飲酒)及 個人因素(如:拒絕成癮物質自我效能與反對使用的態度)、同 儕因素(如:同儕物質使用與邀約使用),以及環境因素(如: 涉足不良場所與物質的可得性),對青少年開始吸菸、飲酒、嚼 檳榔與使用毒品行為有關。其中拒絕成癮物質自我效能是保護青 少年不使用成癮物質的重要因素,而同儕的邀約使用是青少年開 始使用成癮物質的重要因素,再次顯示預防教育應著重在增強青 少年拒絕成癮物質自我效能。而家庭因素(如:親子關係與父母 成癮物質使用情形)對高中生開始成癮物質使用的影響相對較 弱,也就指出青少年傾向於感受父母所引導的環境較少,因此較 容易受到同儕的影響,建議應再加強學校教育及強化反對物質使 用的社會規範(李景美等人,2008)。 三、行為系統 學校表現方面,有研究將青少年分成一般組、危險組、犯罪 組,探討因師生互動不良而增加了一般組學生的偏差行為,也使 得邊緣學生不喜歡上學、不去上學,再加上過度被強調的升學主 義取向,產生更多偏差行為;且由於學業成績失敗,造成學生更. 25.

(35) 不喜歡上學、也不去上學,兩者交互影響下,使學生從事偏差行 為性質更為嚴重、惡化;並顯示不喜歡上學與一般青少年從事偏 差行為的原因無關,但卻會影響危險組和犯罪組青少年偏差行為 發生的頻率。就一般組青少年而言,受到學校大環境和微環境的 影響而從事偏差行為,並不需要先產生討厭上學的情緒和行動; 但是就危險組和犯罪組青少年而言,班級裡學業的挫敗創造了不 喜歡上學的情緒和行動,進而創造了從事各種虞犯行為和犯罪行 為的有利價值和機會(周愫嫻,2001) ,因此學校表現中的學業成 績以及師生互動關係、同儕交往等皆與青少年的偏差行為相關, 必須注意到青少年受到學校和自身周圍環境影響從事偏差行為, 不需要先產生討厭上學的情緒和行動,更需多加留意防範。 另探討問題行為結構中和問題行為相關的因素;青少年早期 社會關係與其心理健康、偏差行為、快樂感的相關性及相互影響 之研究中,使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學生資料, 共計 2004 名國中一年級學生參與,結果發現青少年同儕關係、師 生關係、父母關係、及整體社會關係,皆與心理健康及快樂感呈 顯著正相關,與偏差行為呈顯著負相關;表示青少年與同儕、師 生及父母關係越佳,心理健康狀況會越佳,偏差行為越少,也會. 26.

(36) 感覺越快樂(徐美玲,2007)。另有研究提到高比率的物質使用 (包括香菸、酒精、大麻、硬性藥物等)和青少年個人特質中自 身脾氣不好有關,脾氣不好使得青少年感受到較少的家庭支持、 有較多的壓抑症狀和從事較多的偏差行為(Windle, 1991)。以及 在一樣本共 2025 位來自多種族的學生所參與的預防介入性實驗研 究中,主要是預防使用毒品和暴力行為,以自填式問卷填答生氣 的程度和看他們一年後使用菸、酒、大麻的狀況;結果指出生氣 的情緒是一個負面的影響,在白人高中生族群更是增加使用毒品 的顯著影響因素(Nichols, Mahadeo, Bryant, & Botvin, 2008)。另 外,鄭翔仁(2006)提到藥物濫用行為與菸、酒、檳榔等物質的 使用行為,有著很高的共存關係,即在藥物濫用的青少年中,菸、 酒、檳榔三種物質皆有使用者的比率高達 61.59%,但未使用任何 一種者的比率僅有 5.3%。Lo(2000)採用 1977 到 1997 的縱貫性 研究資料,研究結果指出使用酒精的初始年齡能夠顯著預測未來 使用毒品行為。除了引發個人負向情緒的影響因素以及其他精神 物質的使用與使用毒品行為相關之外,也有研究針對青少女的創 傷經驗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偏差行為相關的研究指出,童年時 期遭受到性虐待、暴力虐待、霸凌(bullying)行為等,產生創傷. 27.

(37) 後壓力症候群,進而因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出現創傷和憂鬱的墮 落循環,增加了痛苦、憂鬱和焦慮,也增加了從事偏差行為的可 能性(Michio et al., 2007)。綜合以上可知,快樂感和生氣情緒的 控制及情緒的表達,以及青少年本身的偏差行為與創傷的經驗皆 與從事偏差行為有關;因此提升調節情緒的技巧、情緒管理與預 防其他偏差行為的發生還有了解出現偏差行為的原因,為重要防 範毒品使用的關鍵及提供有效介入措施的方向。. 28.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動機及重要性,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藉由問題行為理論中人格系統(自我能力感) 、環境感知系統(父 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父母使用毒品狀況、同儕使用毒品狀 況、偏差同儕)、行為系統(學校表現、偏差行為) ,來瞭解台灣 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分布情形,以進一步了解 目前青少年使用毒品的狀況。 二、利用問題行為理論中人格系統(自我能力感) 、環境感知系統(父 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父母使用毒品狀況、同儕使用毒品狀 況、偏差同儕) 、行為系統(學校表現、偏差行為)等面向,探討 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關係及其差異,希冀 將來在進行青少年毒品防制戒治時能作為參考。. 29.

(39)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藉此提升對青少年使用 毒品行為之瞭解。 本論文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研究問題一: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在人格系統(自我能力 感) 、環境感知系統(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父母使用毒品 狀況、同儕使用毒品狀況、偏差同儕) 、行為系統(學校表現、偏 差行為)上的分佈為何? 二、研究問題二:探討問題行為理論中人格系統(自我能力感) 、環境 感知系統(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父母使用毒品狀況、同 儕使用毒品狀況、偏差同儕)、行為系統(學校表現、偏差行為) 與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關係及其差異為 何? 本論文的研究假設如下: 一、研究假設一: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自我能力感越低者,其 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亦即自我能力感可以顯著解釋使 用毒品行為。 二、研究假設二:自我能力感可以有效預測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 30.

(40) 生的使用毒品行為。 三、研究假設三: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其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 解程度越低者,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亦即父母對子 女行為的了解程度可以顯著解釋使用毒品行為。 四、研究假設四: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可以有效預測台灣地區 高中職二年級學生的使用毒品行為。 五、研究假設五: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父母有使用毒品者較父 母無使用毒品者,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亦即父母使 用毒品的狀況可以顯著解釋使用毒品行為。 六、研究假設六:父母使用毒品的狀況可以有效預測台灣地區高中職 二年級學生的使用毒品行為。 七、研究假設七: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同儕有使用毒品者較同 儕無使用毒品者,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亦即同儕使 用毒品的狀況可以顯著解釋使用毒品行為。 八、研究假設八:同儕使用毒品的狀況可以有效預測台灣地區高中職 二年級學生的使用毒品行為。 九、研究假設九: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接觸偏差同儕越多者, 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亦即接觸偏差同儕的狀況可以. 31.

(41) 顯著解釋使用毒品行為。 十、研究假設十:接觸偏差同儕的狀況可以有效預測台灣地區高中職 二年級學生的使用毒品行為。 十一、研究假設十一: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學校表現越差者, 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亦即學校表現可以顯著解釋使 用毒品行為。 十二、研究假設十二:學校表現可以有效預測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 學生的使用毒品行為。 十三、研究假設十三: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偏差行為越多者, 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亦即偏差行為可以顯著解釋使 用毒品行為。 十四、研究假設十四:偏差行為可以有效預測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 學生的使用毒品行為。. 32.

(4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本論文採用「校園學生毒品使用篩檢量表之編製暨信效度分析(高 中職日間部版及夜間部版)」(李思賢等人,2008)研究計畫資料庫 的部份樣本資料進行分析,該計畫主旨為根據台灣目前日、夜校高中 職學生現狀,發展與編製具有信度及效度之高中職日校生及高中職夜 校生毒品篩檢量表各一份,並分析該研究編製之青少年毒品篩檢量表 的信、效度。該研究計畫以社會認知理論作為基礎,進行以下方法與 步驟:首先形成題庫,再以德菲法(Delphi Method)分三次進行專家 檢視,接著進行預試,然後再進行項目分析、信效度分析以及與找出 篩檢之最佳篩選分數,最後是建立複核效度。該研究結果顯示,所發 展出來的二份篩檢量表皆能被使用在進行學生毒品使用狀況之初步篩 選。 而由於本論文研究目的是為找出高中職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影響 因素,作為進行介入措施時的方向;故必須針對問題行為理論架構中 可行性較高的變項作為研究架構的基礎,也就是問題行為理論中的社 會心理學變項與社會行為變項兩部分。探討問題行為理論中屬於社會 心理學變項的人格系統(自我能力感)以及環境感知系統(父母對子 女行為的了解程度、父母使用毒品狀況、同儕使用毒品狀況、偏差同. 33.

(43) 儕),以及屬於社會行為變項的行為系統(學校表現與偏差行為)等 變項,對台灣高中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解釋力,研究架構如 圖 2。 人格系統 自我能力感. 環境感知系統 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 使用毒品行為. 解程度 父母使用毒品狀況 同儕使用毒品狀況 偏差同儕. 行為系統 學校表現 偏差行為. 圖2 研究架構. 34.

(4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為瞭解台灣高中職在學學生使用毒品行為上的影響因素等,本文 採用教育部委託李思賢等人(2008)的「校園學生毒品使用篩檢量表 之編製暨信效度分析(高中職日間部版及夜間部版)」研究計畫資料庫 的部份樣本資料進行分析,該計畫是以全台灣地區高中、職(含日、 夜間部)二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叢集隨機抽樣,以班級為層(單 位),將教育部公布的九十六學年度高二班級日間部 6416 個班級加夜 間部 197 個班級,共 6613 個班級編號;以 33:1 的比例,抽出日間部 77 個班,夜間部 3 個班,共 80 個班級。樣本的正式施測時間為民國九 十七年五月至六月,總計同意參與研究共有 2805 人,扣除年紀不符合 者(大於 20 歲、小於 15 歲)後,共有 2622 位納入研究,問卷有效率 為 93.48%。. 35.

(45) 第五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使用結構式問卷,取自「校園學生毒品使用篩 檢量表之編製暨信效度分析(高中職日間部版及夜間部版)」(李思 賢等人,2008)研究計畫之問卷及個人基本資料中的部分題項,問卷 題項之編製、選取,以及各題項之信效度,詳細描述與數據請參見計 畫書之成果報告(李思賢等,2009),另因問卷題項內容為篩檢量表 的試題,故無法在本論文中呈現,以下僅就本論文相關測量內容及問 題行為理論之測量概念信效度部分簡略說明: 一、各分量表測量內容及基本資料題項 (一)自我能力感 自我能力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整體而言是否有能力達成目 標,對環境有影響力與掌控力的感受,著重於對自己的認知評 價,若是個體的行為和所預期的結果一致(如達到目標) ,將會 提升此部分的自尊及對自己正面的感受。這部分以 6 個題項測 量,採 Likert 4 點量表,分為總是如此(1 分)、經常如此(2 分)、很少如此(3 分)、從來沒有(4 分),此部分皆為反向 題,須採反向計分,加總後得分從 6~24 分,分數越高代表自我 能力感越低。. 36.

(46) (二)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 父母對子女行為了解程度,以 5 個題項來測量。採 Likert 4 點量表,分為非常不同意(4 分) 、不同意(3 分) 、同意(2 分) 、 非常同意(1 分),此部分加總後得分從 5~20 分,分數越高代 表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越低。 (三)父母使用毒品狀況 採 Likert 4 點量表,分為總是如此(4 分)、經常如此(3 分)、很少如此(2 分)、從來沒有(1 分),此部分加總後得 分從 2~8 分,分數越高代表父母使用毒品情形越嚴重。 (四)同儕使用毒品狀況 採 Likert 4 點量表,分為全部有(4 分)、多數有(3 分) 、 有一些(2 分)、都沒有(1 分) ,此部分加總後得分從 1~4 分, 得分越高代表同儕使用毒品狀況越嚴重。 (五)偏差同儕 、有一些 偏差同儕以 11 個題項來測量,分為都沒有(1 分) (2 分) 、多數有(3 分) 、全部有(4 分) ,此部分加總後得分從 11~44 分,得分越高代表偏差同儕越多。 (六)學校表現. 37.

(47) 測量研究對象在學校表現情況;以 9 個題項來測量,其中 有 5 題屬事實題,受試者自陳在學校的表現或行為;分為總是 如此(4 分)、經常如此(3 分)、很少如此(2 分)、從來沒 有(1 分),此部分加總後得分從 9~36 分,分數越高代表學校 表現越差。 (七)偏差行為 以 7 個題項來測量;分為總是如此(4 分)、經常如此(3 分)、很少如此(2 分)、從來沒有(1 分),從來沒有是指過 去一年內沒有去過;很少如此是指半年內只去過一次;經常如 此是指每個月至少去過一次;總是如此是指每週至少去過一 次,此部分加總後得分從 7~28 分,得分越高代表偏差行為越嚴 重。 (八)使用毒品行為 過去或現在完全沒有使用過,視為無使用毒品行為;曾經 使用過,視為有使用毒品行為。 (九)基本資料 1. 學制別 研究對象就讀的學制,分為高中、高職。. 38.

(48) 2. 性別 研究對象性別,分為男性、女性。 3. 年齡 研究對象實際足歲年齡。 4. 家庭型態 家庭型態,分為單親家庭、小家庭、折衷家庭(三代同堂)、 大家庭或只與祖父母同住。 5. 父母教育程度 父母親教育程度,分為研究所、大學、專科、高中(職) 、國 中、國小、不知道。 6. 工作情形 工作情形,分為有工作、沒有工作、全職、兼職。 二、信、效度測試 (一)效度: 「校園學生毒品使用篩檢量表之編製暨信效度分析(高中 職日間部及夜間部版) 」(李思賢等人,2008)研究計畫工具的 試題效度分別以專家效度、內容效度以及建構效度來檢測題項 的效度。. 39.

(49) 專家效度的部分,原計畫中邀請相關領域 5 位專家,以德 菲法(Delphi Method)分 3 次進行專家檢視,針對題目之內涵 性與完整性進行檢視、調整題目詞句修飾之建議,以建立專家 效度。第一階段是請專家針對題庫之題目進行各向度量表的題 目與向度之相關性、可讀性與易理解性進行審查,採 5 點量尺, 並將意見書寫於題項後空白處,審查時間為 3 週。第二階段是 依據各專家審查意見進行眾數、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對於 審查意見中認為不適切的題項再次評論,時間為 2 週。第三階 段是請專家針對有爭議之題項進行為期 1 週的審查。 「校園學生毒品使用篩檢量表之編製暨信效度分析(高中 職日間部及夜間部版) 」(李思賢等人,2008)研究計畫內容效 度的部分,第一階段專家審查結果,在問卷修改方面,因有多 位專家認為同質性過高或是題項與內容不符,因此將部分題項 合併,不適合之題項刪除。另針對專家學者對於敘述性描述不 適當之文字予以修正,或是將不適宜之題目予以刪除,由原先 日間部版題庫共 196 題,夜間部版共 214 題,修改為日間部版 題庫共 143 題,夜間部版共 148 題。第二階段專家審查結果, 將「基本資料」和「工作狀況」兩部份合併。另外,刪除部分. 40.

(50) 題目後,再從第二次專家審查意見中,挑出得分較高(平均 4 分以上)的題目;總計題目共 137 題。進行預試後,再依據第 三階段專家審查與教育部專家審查意見修正並形成正式問卷。 「校園學生毒品使用篩檢量表之編製暨信效度分析(高中 職日間部及夜間部版) 」(李思賢等人,2008)研究計畫建構效 度的部分以各分量表題目進行因素分析,經主軸因子分析法 (principal factor method)萃取出因素,並以最優法(promax) 進行轉軸,因素負荷量皆大於 .40 之題項,作為測量工具之參 考效度依據。 (二)信度: 在本論文研究中各分量表的信度採用 Cronbach’s α 係數進 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如表 1 所示。 以上研究工具經嚴謹的檢測過程後,顯示有良好的信效度。. 41.

(51)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資料分析 與處理. 利用 SPSS for Windows 12.0 版本進行資料處理,將要進入分析的 變項留下,其餘皆刪除,接著進行資料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一)次數分配與百分比:呈現學生個人基本資料(學制別、性別、 年齡、家庭型態、父母親教育程度、工作情形等)與同儕使用 毒品狀況、父母使用毒品狀況及毒品使用行為與偏差同儕等資 料分布狀況。 (二)描述性統計計量:呈現自我能力感、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 度、學校表現、偏差行為等資料的分布情形,包含變項之平均 值及標準差等描述。 二、推論性統計: (一)t 檢定(student’s t test):在進行 t 檢定以前,應先檢驗變項是 否符合 t 檢定的基本假設:常態性假設、變異數同質性假設。基 於中央極限定理,樣本平均數的抽樣分配為常態分配,稱為常 態性假設(assumption of normality)。除了須符合常態分配假設 外,必須具有相似的離散狀況,也就是樣本的變異數必須具有 同質性,稱為樣本變異數同質性(homogeneity of variance)。. 42.

(52) 兩個獨立樣本變異數同質性假設是否違反,可以利用 Levene’s test of homogeneity,以變異數分析(F 檢定)的概念,計算兩個 樣本變異數的比值,考驗變異數之同質性(王保進,2002;邱 皓政,2006),若資料符合常態分佈及變異數同質性之假設, 即可進行分析。 使用 t 檢定驗證有無使用毒品行為分別在自我能力感總 分、父母對子女行為了解程度總分、偏差同儕總分、學校表現 總分、偏差行為總分的差異。 (二)卡方檢定(χ2 test):在進行卡方檢定之前,應先檢驗變項是否 符合母數分析的前提假設:觀察值小於 5 的細格數不得超過 20%,若資料符合母數分析之假設,即可進行分析。若期望次數 低於 5 時,或樣本總人數低於 20 時,則應使用費雪正確機率考 驗(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test)。 使用卡方檢定來驗證有無使用毒品行為在學制別、性別、 父母使用毒品狀況、同儕使用毒品狀況等類別性資料上的差異。 (三)邏輯斯回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研究中對於個別 變項的顯著性檢定使用 Wald 檢定值,但自由度為 1 時,其值會 趨近於 χ2,當 α = .05,Wald 值如果大於 3.84,就達顯著。必須. 43.

(53) 注意的是 Wald 檢定值在迴歸係數絕對值太大時,這一係數的估 計標準誤就會膨脹,於是導致 Wald 檢定值變得很小,以致易犯 第二類型錯誤,考驗也會過於保守(王濟川、郭志剛,2004)。 利用邏輯斯迴歸分析,檢定人格系統(自我能力感)、環 境感知系統(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父母使用毒品狀況、 同儕使用毒品狀況、偏差同儕)、行為系統(學校表現、偏差 行為)對使用毒品行為的勝算比值(OR)及解釋情形。. 44.

(54) 第七節. 倫理考量. 因本研究為觸及法律之敏感議題,且基於保護研究對象並遵循研 究倫理的自主及保密原則,在資料收集階段時須確實執行以下步驟: 於研究過程中詳述本研究目的及施測流程,告知研究對象有權利決定 是否參與研究,同意參與者則填寫同意書及問卷,基於保密原則問卷 為不記名;並保證學校方面或非研究相關者不會取得學生所填寫的任 何資料。為保護研究對象的自主原則,研究對象有填答的自由,不願 作答的題目可以跳過不填,過程中可隨時終止其意願。 次級資料分析階段,須經資料庫擁有者同意才得以進行資料分 析,且僅使用於探討研究目的,未徵資料庫擁有者同意不可做其他用 途。. 45.

(55) 第四章 第一節. 研究結果.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依據表 2「所有受訪者之基本資料」,得知 2622 位在學高中職學 生平均實際足歲年齡為 16.92 歲;有使用毒品行為者為 28 人(1.1%)。 在有使用毒品行為的學生中,所使用的毒品種類以 K 他命為最多 15 人 (68.2%)、搖頭丸 12 人(54.5%)、笑氣 6 人(27.3%)、與其他 6 人(0.2%)。 以學制別區分,高中學生有使用毒品行為者有 8 人(0.6%),高 職學生有使用毒品行為者有 20 人(1.6%),顯示在學制別上,有無使 用毒品行為是有差異的(χ2 = 6.15,p < .05)(表 3)。 性別方面,所有受訪者中,男性占 54.6%,女性占 45.3%;其中男 性有使用毒品行為者有 18 人(1.3%),女性有使用毒品行為者有 10 人(0.8%),在性別上有無使用毒品行為是沒有顯著差異的(χ2 = 1.11, p = .29)(表 3)。. 46.

(56) 第二節. 人格系統、 人格系統、環境感知系統、 環境感知系統、行為系統的 行為系統的變項與台灣 變項與台灣 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分布 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分布情況 使用毒品行為的分布情況. 一、人格系統與使用毒品行為 自我能力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整體而言是否有能力達成目標, 對環境有影響力與掌控力的感受,著重於對自己的認知評價,若 是個體的行為和所預期的結果一致(如達到目標) ,將會提升此部 分的自尊及對自己正面的感受。此分量表總分越高代表自我能力 感越低,有使用毒品行為學生與沒有使用毒品行為學生在經獨立 t 檢定後,呈現統計上顯著差異(t = 2.49, p < .05) (表 10) ,顯示 自我能力感越低者,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 二、環境感知系統與使用毒品行為 (一)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 此分量表總分越高,代表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越 低,沒有使用毒品行為的學生與有使用毒品行為學生在父母對 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方面呈現統計上的顯著差異(t = 6.35,p < .0 5) (表 10) ,顯示沒有使用毒品行為的學生其父母對子女行 為的了解程度比有使用毒品行為的學生高;使用毒品行為的可 能性較低。. 47.

(57) (二)父母使用毒品狀況 在父母使用毒品狀況方面,經費雪正確機率檢定後,達統 計上顯著差異(表 4),顯示父母有使用毒品行為者較父母無使 用毒品行為者,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 (三)同儕使用毒品狀況 在同儕使用毒品狀況方面,經卡方檢定後,同儕有無使用 毒品行為和本身有無使用毒品行為達統計上顯著差異(χ2 = 149.06,p < .05)(表 3),顯示同儕有使用毒品行為者較同儕 沒有使用毒品行為者,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 (四)偏差同儕 偏差同儕分量表總分越高表示偏差同儕越多,經 t 檢定後顯 示偏差同儕越多者,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達統計上 顯著差異(t = 5.19,p < .0 5)(表 10) 。 三、行為系統與使用毒品行為 (一)學校表現 學校表現分量表為測量研究對象在學校表現情況,總分越 高代表學校表現越差。經 t 檢定結果顯示,學校表現越差者,其 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達統計上顯著差異(t = 6.27,p. 48.

(58) < .0 5)(表 10)。 (二)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分量表總分越高代表偏差行為越嚴重。經 t 檢定結 果顯示,偏差行為越嚴重者,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比較高, 達統計上顯著差異(t = 5.44,p < .0 5) (表 10)。 綜合以上各系統的變項做比較,可以得知有使用毒品行為的學生 與沒有使用毒品行為的學生在人格系統、環境感知系統及行為系統中 的變項,呈現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也就是自我能力感較低、父母對子 女行為了解程度越低、父母有使用毒品、同儕有使用毒品、擁有較多 偏差同儕、學校表現較差、偏差行為較嚴重的學生,其使用毒品行為 的可能性較高。. 49.

(59) 第三節. 人格系統、 人格系統、環境感知系統、 環境感知系統、行為系統的變項 行為系統的變項與 變項與台灣 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關係及差異情 形. 邏輯斯迴歸分析整體模式中(表 11),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自我 能力感方面,自我能力感總分每增加一分,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 即增加 1.24 倍,也就是說,自我能力感越低者,其使用毒品行為可能 性越高。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方面,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 度總分每增加一分,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即增加 1.22 倍,也就是 說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越低,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越高。 同儕使用毒品狀況方面,同儕使用毒品狀況總分每增加一分,其使用 毒品行為的可能性即增加 8.14 倍,也就是說,同儕使用毒品狀況越嚴 重,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越高。學校表現方面,學校表現總分每 增加一分,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即增加 1.17 倍,也就是說,學校 表現越差者,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越高。偏差行為方面,偏差行 為總分每增加一分,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即增加 1.18 倍,也就是 說,偏差行為越多者,其使用毒品行為的可能性越高。. 50.

(60) 第五章. 討論.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以問題行為理論中人格系統(自我能力感)、 環境感知系統(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父母使用毒品狀況、同 儕使用毒品狀況、偏差同儕)、行為系統(學校表現、偏差行為)等 變項來探討與台灣地區高中職二年級學生使用毒品行為的分佈、關係 及差異情形,經過統計分析之後,本研究結果有以下四個主要發現: 1. 人格系統方面:沒有使用毒品行為的高中職二年級學生自我能力感 比有使用毒品行為的學生較高。2. 環境感知系統方面:沒有使用毒品 行為的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其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較高、父母 及同儕使用毒品狀況較不嚴重以及接觸偏差同儕較少。3. 行為系統方 面:沒有使用毒品行為的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學校表現比有使用毒品行 為的學生好,且偏差行為比有使用毒品行為的學生少。4. 自我能力感 與父母對子女行為的了解程度及同儕使用毒品狀況還有學校表現、偏 差行為,能顯著預測台灣高中職二年級學生的使用毒品行為。 一、基本資料方面: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在 2622 位高中職學生中,使用毒品盛 行率為 1.1%,其中高中學生使用毒品盛行率為 0.6%、高職學生使 用毒品盛行率為 1.6%,研究結果低於其他學者(李景美等人,. 5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amp;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amp;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Although there was not mu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their durations of computer usage per day in the secondary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The existence of cosmic-ray particles having such a great energy is of importance to astrophys- ics because such particles (believed to be atomic nuclei) have very 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