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的內容涉及的重要名詞意義界定如下:

壹、休閒場域(leisure context)

Caldwell(2005)說明場域(context)意謂著在環境及特殊情境下,可以影 響行為的所有原因及要素,個人的年齡、性別、文化以及過去經驗,都是重要 的場域要素。因此休閒場域包含的要素有休閒機會、休閒指導、社會結構、團 體或人的支持和指引、友伴、物質環境…等。休閒不僅是活動本身,還包含體 驗與感受的部份,也就是休閒體驗來自休閒活動,而休閒活動和休閒體驗皆根 植於休閒場域中。本研究所指的休閒場域,是指影響研究團體成員的休閒活動 因素,包括大眾對同志的看法、社會提供的休閒機會、同志的休閒空間、團體 成員互為休閒友伴…等。

貳、同志

以「同志」一詞來代表「同性戀」,是源於1991年香港影評人林奕華,基於

「有志一同」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概念,將queer cinema譯 為「同志電影」,自此「同志」便被大量引用,且成為同志運動者用以界定自 我與他人的一項重要指標。此名詞的流行,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同性戀」起 於醫學界定的名詞,並且含有太多傳統誤解的觀念,這個標籤被污名化,因此 以「同志」6一詞取而代之(張小虹,1996b)。本研究範圍內的「同志」是指,

個人主觀認定,現階段的情慾投射對象為「生理同性」,且個人現階段具有同 志認同者。

6 「同志」原指具革命情操,有志一同的伙伴,也多用來指稱單一政黨之內的黨員同志,而在 此中文意涵裡正經八百、正義凜然的稱謂,正被「歪讀」挪用為台灣同性戀者的集體身分認同。

「同志這個新的身份認同,以正面光明面,像偉大國父的革命號召一般,又加了一點邪念的意 像,來呼召一直被主流異性戀體制排擠、壓迫、控制或加以病理化的性主體,也就是同性戀。」

參見張小虹(1996b)。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

7

参、同志認同構成(identity formation)

Troiden 在1989年指出認同是統整和擴展自我知覺的過程,是持續的動態 過程,是認知上的建構和自我概念,將自我放置在社會情境中作清楚的自我認 定(引自洪雅琴,1996)。本研究的認同是指社團成員認定自己是同志身分的認 知和感受,其中包含態度和發展的可能性。

Plummer在1983年提出同性戀認同是「認同建構模式」的觀點,以社會建構 的角度,認為同性戀不是本質性的固定和持續狀態,而是透過不斷的社會互動 來建構同志身分認同的,其觀點是認為性傾向的認同構成,是在許多對個人有 意義的事件中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一部份,產生對自己的看法(引自劉安真,

2001)。本研究認為同志在性傾向認同的構成中,是在社會中與他人互動的認同 歷程,透過休閒經驗形塑出對自己的看法,而休閒的經驗是受到社會提供給同 志的休閒環境和休閒活動所交織的意義建立起來的。

8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