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同志認同歷程

本節要進一步了解在恐同的社會環境下,同志認同的歷程。因此首先說明 認同的相關概念,接下來述說同志認同的相關理論。

壹、認同的相關概念

在學術的領域中,認同的概念被運用在許多學科,但是對於認同的定義與 看法卻不盡相同(劉安真,2001)。有些認為認同是對自己持續之特質的知覺;

有些則認為認同是歸屬於某一團體的知覺;有些視認同是自我中真實的、持續 不變的特質;有些則主張認同是與社會脈絡互動下所建構出來的意義。

劉安真(2001)指出,心理學各學派對「認同」概念的差異主要有兩個部 份:

(一)認同是個人內在的特質或是社會性的屬性?亦即認同是個人內在主觀的 自我詮釋或是社會用以檢視個人的客觀分類標準?

(二)認同是一穩定、靜止而持續的特質亦或是流動性的狀態?

根據劉安真所稱,有關第一點爭議,Grotevant 在 1994 年指出,認同本身 具有互動的本質,沒有一個內在特質的形成可以完全擺脫外在社會的影響。因 此個人認同可以視為是個人對於所處之外在環境對人的分類標準之主觀知覺與 詮釋歷程。關於第二點爭議,則因立基於心理學或社會學而有所不同,Gleason 在 1983 年提出,心理學所指稱的認同主要是個人內在的心理特質,且此特質被 視為是穩定而持續的人格結構。但社會學對於認同的看法強調的是其社會性及 可變動性。

依據心理學的觀點,認同可以被視為是個人內在的特質,是個人對自我的 主觀知覺。但是依據社會學的觀點,這特質主要是在社會文化脈絡之下所形成 的。所以綜合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觀點,認同可以被視為是「個人內在與社會文 化脈絡互動下所形成的自我知覺」(劉安真,2001:19)。也就是由個人經驗 建構的特質,在社會辨證關係中逐步學習和發展的,認同是後天學習的,因此 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在學習建構認同的過程。

17

貳、同志認同的相關理論

針對同志的認同理論,可分為三種,茲說明如下:

一、Cass之同性戀發展理論-人際一致理論

Cass在1979年以一種社會建構心理學的觀點提出的認同模式,認為強烈影 響男女同志認同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他 她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而不是受 普遍存在於人類身上的內在心理機制的影響。Cass 的認同發展過程是以男女同 志為考量,其認同發展模式分為六個階段(引自陳麗如,2000):

(一)認同混淆(Identity Confusion)

個人已經意識到自己在思想感覺和行為上,已經被歸類在同性戀範圍內,

而內心對異性戀環境所構設的一些標準會有許多衝突產生。在這時候會開始蒐 集一些有關同性戀的資訊,對自己所覺察到的經驗做一澄清。若發現更確定自 己是個同志,其不一致感就越強,也會與既存社會的一些標準產生衝突。面對 此挑戰個人可能有兩種反應:一是宣稱「我可能是一位同性戀」或是拒絕將自 己的行為標定為同性戀。

(二)認同比較(Identity Comparison)

個人已經確定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在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掌控自己的疏 離孤立感,因為個人在此時已經開始感覺到自己和自己的次文化團體及家庭成 員間的格格不入。在認同困惑階段宣稱自己可能是同志的人,對自己會抱有正 向或負向的自我印象,有四種不同的結果:

1、正向的同性戀評價,所得的報酬比代價高,因此認同自己是一個同志。

2、正向的同性戀評價,代價比所得的報酬高,因此可能會壓抑同性戀的外顯行 為,掩飾自己的身份。

3、負向的同性戀評價,所得的報酬比代價高,其所面臨的是如何解決內在衝 突,在解釋上會覺得自己是特例、是雙性戀、是暫時性的或是無辜的,其認 為自己只是部份像同志。

4、負向同性戀評價,代價比所得的報酬高,壓抑所有的同性戀行為,貶抑同性 戀,肯定異性戀。

18

(三)認同容忍(Identity Tolerance)

對同性戀的認同增加,並開始和其他同性戀者接觸,來面對和處理自己的 孤獨疏離感,個人在這階段會有自己不再屬於異性戀團體的感覺,而且會為了 減少這種感覺而選擇性地、或避免和異性戀者接觸。這個階段會有三種人:一 種是認為自己可能是同志,抱持正向自我看法。再者是認為自己可能是同志,

但是有負面看法,不期望自己是同志。另外是認為自己可能是部份同志,也接 納自己。這時的認同結果來自與他人互動的結果,可能性有六項:

1、 對自己有正向看法,有正向互動經驗,更加接受自己是同志的自我印象。

2、對自己有正向看法,有負向互動經驗,會盡量避免接觸同志,貶低同志,使 自己脫離同志的自我印象。

3、對自己有負向看法,有正向互動經驗,能使看法趨於正向,接納自己的同志 身份。

4、對自己有負向看法,有負向互動經驗,會避免更多的接觸,或是對於同志身 份的評價更負面。

5、認為自己是部份的同志,有正向互動經驗,將會有更多的同志身份承諾,漸 漸不再認為自己只是部份的同志。

6、認為自己是部份的同志,有負向互動經驗,將修正自己為部份同志的看法,

對自己有負向的看法。

(四)認同接受(Identity Acceptance)

持續不斷增加和其他同性戀者的接觸,開始承認並將同性戀常態化,把同 性戀當成是一種認同及生活方式。這時,個人也開始重新建立他的人際關係網 絡,而同性戀的次文化團體漸漸對個人產生影響。但處於這階段的個人,在公 開場合多半會選擇隱藏自己的同性戀性傾向,只和特定的人接觸並選擇性地對 重要的異性戀朋友揭露自己。

(五)認同驕傲(Identity Pride)

個人對同性戀的接受和真實社會的拒絕間,存在著極大的認知差距,結果 產生個人對異性戀者的貶低,和對自己同性戀身分揭露的驕傲。

(六)認同整合(Identity Synthesis)

在這個階段,個人覺得自己已經統整了自己的同性戀認同,並將之納入自

19

我的一部份,對於社會中既存的二分法(即「同性戀VS. 異性戀」),不再有那 麼清楚的感受,個人也體會到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之間,有相同處也有相異處,

較能接納自己和別人,不會因彼此的不同而感到衝突和痛苦。

二、Coleman之同性戀發展理論-性取向理論

Coleman在1982年針對同志情慾認同的部分提出五個發展階段,簡述如下

(引自釋俊明,2006):

(一)發展前期

這個階段無法察覺到自己同性情慾的傾向,也不知道有關同志的相關訊息。

(二)自我表露期

這個階段約界於13-18歲之間,自己已經知道其性傾向,但對於其概念或定 義仍然疑惑。

(三)探索期

此期類似青少年時期對性的探究,藉此發展自我形象。

(四)關係期

這個關係的主要任務在於建立親密的關係,而非只是對性的需求。

(五)整合期

這個階段見見從自我迷失到自我容忍、接納和認同,其判斷的標準在於是 否出櫃、是否有同性伴侶。

三、Troiden之同性戀發展理論

Troiden在1989年針對同志的實證研究提出其認同發展歷程,說明如下(引 自洪雅琴,1996):

(一)敏感

這時期多半在青春期之前發生,此時隱約感覺自己跟其他友伴不一樣,包 括一種難以解釋的疏離感。

(二)解離與顯著

這時期多在青少年階段發生,會有意識的把性覺察與行動分離,結果不但 沒有減少對同性情慾想望的傾向,還讓其感覺更清楚明顯。這階段會不斷心理

20

辯解、行動試驗,證明自己的性傾向。

(三)出櫃

這階段開始接受自己的同志身分,並且接觸同志團體及次文化,將同志身 分視為正向且可以存在的生活方式。

(四)認同

此階段肯定同志是一種正當生活方式,且對自己感到滿意,不再對其性傾 向有所遲疑。

綜合前述,由以上的認同發展模式來看,是以線性模式,階段性的解釋認 同的發展,這些理論認為同志身分認同發展的過程是循著一定的方向進行的:

首先是對於同性感情的覺察,再來逐漸自我確定同志身分,最後發展出穩定的 正向的同志認同。也就是說同志認同歷程是由不確定到確定的過程,透過社會 互動的方式建立對同志身份的認同。

Stephen在1992指出,認同的形成是具個別差異的、變動的、游移不定的(引 自劉安真,2001)。換言之,同志的認同構成是一種流動的發展過程,個人會隨 著自己的狀況和所處情境的不同,作適當的調整和選擇,同志認同雖然會因為 環境脈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也不會隨時在變動,同時具備有穩定性與流動 性的特點。

本研究以男同志團體-Group社團成員作為研究對象,成員主動參與以同志 身分為號召的團體,代表對其同志身分多已確定,才有可能進一步接觸且大方 擁抱同志圈子。如同Cass指稱的「認同接受」階段會持續不斷增加和其他同性 戀者的接觸,且同性戀的次文化團體漸漸對個人產生影響。又如Troiden表示的

「出櫃」階段,開始接觸同志團體及次文化。因此,本研究對其同志身分認同 的探究,針對參與社團之後對其自我形象和對同志形象的轉變。

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