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Granger Non-causality 檢定

第一節 向量自我回歸模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第二章 Granger Non-causality 檢定

第一節 向量自我回歸模型

研究單變數時間序列模型,除了探討變數對於時間的變化外,最大的目的在 於預測變數在未來的可能變化。例如政府對於過去之經濟成長率來預測未來可能 變化來決策經濟政策;投資者根據歷史的股票變化來決定下一個投資組合等等。

無論經濟、金融或工業領域,時間序列的模型一直被廣泛的應用。

時間序列模型可以從最基本的單變數時間序列開始延伸。例如,落後期為 2 的 Autoregressive 模型記為 AR (2),可表示為

𝑦𝑡= 𝑎0+ 𝑎1𝑦𝑡−1+ 𝑎2𝑦𝑡−2+ 𝜖𝑡. (2.1) 若更進一步地探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數 「當期」間之時間序列,則稱之為靜 態時間序列模型。例如,

𝑦𝑡= 𝑎0 + 𝑎1𝑥1,𝑡+ 𝑎2𝑥2,𝑡+ ⋯ 𝑎𝑝𝑥𝑝,𝑡+ 𝜀𝑡. (2.2) 同樣地,若變數與變數間除了對當期影響外,還會延續到下一期,則稱之為動態 時間序列模型。例如,

𝑦𝑡 = 𝑎0+ 𝑎1𝑦𝑡−1+ 𝑏1𝑥𝑡+ 𝜀𝑡. (2.3) 在當今的經濟現象中,影響經濟變動的因素與日俱增,單變數分析只能從自 身前期資料進行預測,因此難以再用單個變數來探討經濟現象。當欲研究的變數 越多,變數間產生的關係越複雜。在一般計量的方法中常以結構系統方程式來估 計,而在時間序列的分析中,則以向量自我回歸(Vector autoregreesion 簡稱 VAR) 的方法來估計。換句話說,向量自我回歸為結構系統方程式的縮減式,目的在於 描述(或進一步預測) 變數與變數之間的動態關係。

所謂落後期為 p 階的自我回歸模型通常記為 VAR(p), 並可寫成

𝑊𝑡 = 𝑏 + 𝐴1𝑊𝑡−1+ 𝐴2𝑊𝑡−2+ ⋯ + 𝐴𝑝𝑊𝑡−𝑝+ 𝑎𝑡, (2.4) 其中 b 為 (𝐾 × 1) 常數向量,𝑊𝑡 = (𝑊1,𝑡 , 𝑊2,𝑡 , ⋯ , 𝑊𝐾,𝑡) 為 (𝐾 × 1) 隨機向量,

 Akaike’s Imformation Criterion (AIC)

(𝑝) = |∑̂(𝑝)| +2𝑝𝐾2 ; (2.6)

 Schwarz-Bayesian Imformation Criterion (BIC)

(𝑝) = |∑̂(𝑝)| + 𝑛 𝑝𝐾2 ; (2.7)

 Hannan-Quinn (HQ)

(𝑝) = |∑̂(𝑝)| +2 𝑛 𝑛 𝑝𝐾2 ; (2.8) 其中 ∑̂(𝑝) = 𝑇−1𝑡=1𝑎̂𝑡𝑎̂𝑡 為誤差項的共變異數矩陣之估計,p 為欲選取的落 後期,T 表示此時間序列的樣本數,K 表示此時間序列的變數個數。使用者可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取使模式選取指標最小之 p 值作為模型之落後期數。

時間序列模型主要藉由過去的資料預測未來,但並非每一筆時間序列都可以 進行預測,所有的向量自我回歸模型皆以定態(stationary)的基礎下進行分析與預 測,若時間序列模型為非定態時,容易產生估計上的錯誤。因此在進行預測時,

必須先確定模型為定態。

「單根檢定」 為時間序列分析中常見的定態檢定, Dickey-Fuller (DF test)、

Augmented Dickey-Fuller (ADF test)、Phillips-Perron (PP test)、KPSS test 等都是 常用的單根檢定方法。本研究進行單根檢定時,採取一般常用的 ADF 檢定,ADF 檢定可從一個單一向量的 AR 模型延伸,其做法如下。考慮以下 AR(p) 模型:

𝑦𝑡= 𝑎0 + 𝑎1𝑦𝑡−1+ 𝑎2𝑦𝑡−2+ ⋯ + 𝑎𝑝𝑦𝑡−𝑝+ 𝜀𝑡, (2.9) 同時加減 𝑎𝑝𝑦𝑡−𝑝 1可得

𝑦𝑡= 𝑎0 + 𝑎1𝑦𝑡−1+ 𝑎2𝑦𝑡−2+ ⋯ + 𝑎𝑝𝑦𝑡−𝑝 1 𝑎𝑝𝑦𝑡−𝑝 1+ 𝑎𝑝𝑦𝑡−𝑝+ 𝜀𝑡, (2.10) 同類項合併並以差分(△𝑦𝑡−𝑝 1= 𝑦𝑡−𝑝 1 𝑦𝑡−𝑝 ) 表示為

𝑦𝑡 = 𝑎0+ 𝑎1𝑦𝑡−1+ 𝑎2𝑦𝑡−2+ ⋯ + 𝑎𝑝𝑦𝑡−𝑝 1+ 𝑎𝑝( 𝑦𝑡−𝑝 1) + 𝜀𝑡. (2.11) 以上敘方法依序反覆進行可整理得:

𝑦𝑡 = 𝑎0+ 𝑦𝑡−1+ ∑𝑝 =2 𝑗 𝑦𝑡− 1+ 𝜀𝑡 (2.12) 其中

= (1 ∑𝑝 =1𝑎 ), 𝑗 = ∑𝑝𝑗=1𝑎𝑗. Augmented Dickey-Fuller 檢定模式大致可分成以下三種:

 含截距與時間趨勢模型

𝑦𝑡 = 𝑎0+ 𝑦𝑡−1+ 𝑎2𝑡 + ∑𝑝 =2 𝑗 𝑦𝑡− 1+ 𝜀𝑡; (2.13)

 含截距不含時間趨勢模型

𝑦𝑡 = 𝑎0+ 𝑦𝑡−1+ ∑𝑝 =2 𝑗 𝑦𝑡− 1+ 𝜀𝑡; (2.14)

 不含截距與時間趨勢模型

𝑦𝑡= 𝑦𝑡−1+ ∑𝑝 =2 𝑗 𝑦𝑡− 1+ 𝜀𝑡. (2.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根據定態條件 (i) 若∑𝑝 =1𝑎 1,則此時間序列資料為定態。

(ii) 若∑𝑝 =1𝑎 = 1,則表示至少有一個特性根等於 1。

(iii) 若∑𝑝 =1𝑎 1,此時間序列資料為非定態。

若要使上敘模型為定態,則模型中的 必須小於零,亦即 ∑𝑝 =1𝑎 1。ADF test 在於檢定 = (1 ∑𝑝 =1𝑎) 是否為零,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可表示如下:

0: =0 時間序列具有單根

1: 0 時間序列不具有單根

本研究先將資料根據模型選取指標選擇落後期 p,使用 R 軟體中的程式套件

“ tseries ”(http://cran.r-project.org/web/packages/tseries/tseries.pdf),即可將資料 進行 ADF test。此外,R 軟體的 ADF Test 是以含截距與時間趨勢模型做檢定。

第三節 多變量領先關係檢定

2.3.1 多變量領先關係

VAR(p) 模型(2.5) 可視為一個複回歸模型,通常可以利用最小平方法(OLS)

估計模型之係數矩陣 𝐴1, ⋯ , 𝐴𝑝,並藉此表達變數之間的相關結構。而 Granger Causality 之概念即以向量自我回歸模型為背景,根據預測能力之強弱判別兩群變 數間之領先關係。換句話說,給定兩群時間序列 𝑋𝑡, 𝑌𝑡( .5), Granger Causality test 可用來驗證時間序列 𝑌𝑡 對於預測時間序列 𝑋𝑡 是否有幫助。

由於資訊量之多寡進而影響決策結果之呈現,因此使用不同變數,時間序 列在 h 時間單位後之估計值亦不同。給定特定時間點 t 之兩資訊集合

Ω𝑋𝑌 = {𝑋1,𝑡 , ⋯ , 𝑋𝑛,𝑡 , ⋯ , 𝑋1,1 , ⋯ , 𝑋𝑛,1 , 𝑌1,𝑡 , ⋯ , 𝑌𝑚,𝑡 , ⋯ , 𝑌1,1 , ⋯ , 𝑌𝑚,1} (2.16) 與

Ω𝑋 = {𝑋1,𝑡 , ⋯ , 𝑋𝑛,𝑡 , ⋯ , 𝑋1,1 , ⋯ , 𝑋𝑛,1} (2.17) 對於未來時間點 𝑡 + ℎ 之觀測值 𝑋𝑡 ℎ ,其最佳線性估計式可寫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𝑋̂𝑡(ℎ|Ω𝑋𝑌) = (𝑋̂1,𝑡(ℎ|ΩXY) , ⋯ , 𝑋̂𝑛,𝑡(ℎ|ΩXY)) 與

𝑋̂𝑡(ℎ|Ω𝑋) = (𝑋̂1,𝑡(ℎ|ΩX) , ⋯ , 𝑋̂𝑛,𝑡(ℎ|ΩX)), 所謂一般性的 Granger causality 定義如下:

Definition 1 (Granger causality up to horizon c)

給定一正整數 c,若存在一個 ℎ 使得 𝑋̂𝑡(ℎ|Ω𝑋) 𝑋̂𝑡(ℎ|Ω𝑋𝑌),表示 𝑌𝑡 領先 𝑋𝑡 (𝑌𝑡 Granger case 𝑋𝑡) ,記為 𝑌

( ) → 𝑋;若對於所有的 ℎ , 𝑋̂𝑡(ℎ|Ω𝑋) = 𝑋̂𝑡(ℎ|Ω𝑋𝑌),則 𝑌𝑡 無法影響 𝑋𝑡,記作 𝑌 𝑋。

備註:若 = ,則 𝑌

( ) → 𝑋 為所謂的 Granger causality。

若加入 𝑌𝑡 後 𝑋𝑡 ℎ 之預測值會改變,即 𝑋̂𝑡(ℎ|Ω𝑋) 𝑋̂𝑡(ℎ|Ω𝑋𝑌),表示 𝑌𝑡 對於 𝑋𝑡 的預測會有幫助。同理,若 𝑋̂𝑡(ℎ|Ω𝑋) = 𝑋̂𝑡(ℎ|Ω𝑋𝑌),表示𝑌𝑡 對 於 𝑋𝑡 的預測沒有幫助。對於所有的 ℎ ,以下定理說明我們可利用係數 子矩陣 𝐴𝑋𝑌,𝑗 來判斷 VAR(p) 模型之兩群變數間是否存在領先關係。

Theorem 1

VAR(p) 之模型在 (2.5) 之形式下,對於任何正整數 c, 𝑌𝑡 𝑋𝑡 若且唯若 𝐴𝑋𝑌,𝑗 = 0𝑛×𝑚, 對所有的 𝑗 = 1, … , 𝑝.

證明:此結果從 Dufour and Renault, 1998, Lütkepohl, 2005 即可得知。

若 VAR(p) 模型之係數為已知,則可由式 (2.5) 直接觀察係數矩陣 𝐴𝑗 所有 的子矩陣 𝐴𝑋𝑌,𝑗, 對所有的 𝑗 = 1, … , 𝑝,若所有的子矩陣 𝐴𝑋𝑌,𝑗 皆為零矩陣,則表 示 𝑌𝑡 無法影響 𝑋𝑡 的預測。而實際上模型之係數通常為未知而且以估計方式求 得。因此,為了驗證矩陣 𝐴𝑋𝑌,𝑗 是否為零矩陣,需要對矩陣 𝐴𝑋𝑌,𝑗 進行假設檢 定,進而判斷 VAR(p) 模型之兩群變數間是否有領先關係。此即為所謂的 Grange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若誤差向量滿足以上條件,則可利用最小平方法(OLS) 建立 VAR(p) 模型估計係 數之一致性與近似常態分配 (Lütkepohl, 2005, p.73).定義大小為 (𝐾(𝑝 + 1) × 1) 之向量 𝑍𝑡 = vec(1𝐾×1 , 𝑊𝑡−1 , … , 𝑊𝑡−𝑝 1) 且 E(𝑍𝑡𝑍𝑡) = Γ,可得 VAR(p) 模型估 計係數 𝑅𝜃̂ 之近似分配為

√𝑇(𝑅𝜃̂ 𝑅𝜃)→ (0, 𝑅(Γ−1 ∑ )𝑅), 當 𝑇 → ∞ (2.20) 其中 “ ” 為所謂的 Kronecker product, 𝑇為資料的觀測期數。所謂的 Wald 檢定 統計量為

= 𝑇(𝑅𝜃̂) 𝑅(Γ̂−1 ∑̂𝑎)𝑅 −1(𝑅𝜃̂) (2.21) 其中 Γ̂ 與 ∑̂𝑎 分別為 Γ 與 ∑ 之一致估計量。給定一顯著水準0 1,若

21− (𝑛𝑚𝑝), (2.22) 則拒絕 0,表示有顯著的 Granger causality 存在。

2.3.3 Wald 檢定統計量之檢定力

為了驗證 𝑅𝜃 = 𝒄 𝟎 之檢定力,考慮對立假設

1:𝑅𝜃 = 𝐜, (2.23) 此時 𝑅𝜃̂ 之近似分配為

𝑅𝜃̂ (𝐜, 𝑇−1(𝑅(Γ−1𝑎)𝑅)). (2.24) 檢定統計量 在 𝑅𝜃 = 𝟎 時其分配為自由度 nmp 之卡方分配。若 𝑅𝜃 = 𝐜 𝟎 時 , 為 自 由 度 nmp 之 近 似 非 中 心 卡 方 分 配 (noncentral

2 distirbutio ),其非中心參數可寫成

= 𝑇𝐜 𝑅(Γ−1𝑎)𝑅 −1𝐜.

可以被 ̂ = 𝑇𝐜 𝑅(Γ̂−1 ∑̂𝑎)𝑅 −1𝐜 估計。因此檢定統計量 之檢定力為 𝑃𝑜 𝑒𝑟 (𝐜) = 𝑃(𝑟𝑒𝑗𝑒 𝑡 0 |𝑅𝜃 = 𝐜)

≈ 𝑃( 2(𝑛𝑚𝑝, ̂ ) 1− 2 (𝑛𝑚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第四節 新檢定統計量

Wald Test 之檢定統計量(2.21) 以數學幾何的角度而言,乃測量 𝑅𝜃̂ 到 0 向 量的“Mahalanobis distance”,亦即建立在最小平方法(OLS) 估計量之近似常態分 配的基礎上。由文獻上可知以此架構之 Granger causality 檢定,所謂的 Uniformly most powerful(UMP) 檢定並不存在(Tsai & Sen, 1993)。所以本研究致力於找出其 他新統計量,觀察如何改進 Wald Test 之統計檢定力。在本節中將介紹四個新 統計量,並在往後之章節實際應用與比較。

2.4.1 檢定統計量 M

考慮統計量

= a {| ̂1|, | ̂2|, ⋯ , | ̂𝑛𝑚𝑝| }, (2.25) 其中 | ̂1|, | ̂2|, ⋯ , | ̂𝑛𝑚𝑝| 為每個估計係數到 0 的距離。若 較大時,意味著 𝑅𝜃̂ 與 0 向量有很大的距離。因此在 的顯著水準下,當 𝑡 時拒絕

0:𝑅𝜃 = 𝟎 ,其中 t 值為一個正數。接下來將介紹如何決定 t 的值。

由於 𝑅𝜃̂ = ( ̂1, ̂2, ⋯ , ̂𝑛𝑚𝑝 ) 之分配會近似於常態分配,即

𝑅𝜃̂ (𝟎, 𝑇−1𝑅( −1𝑎)𝑅 ), (2.26) 得到係數的近似分配後,所以 t 值必須滿足:

𝑃( 𝑡|𝑅𝜃 = 𝟎 ) = 𝑃(| ̂1| 𝑡 , | ̂2| 𝑡 , ⋯ , | ̂𝑛𝑚𝑝| 𝑡|𝑅𝜃 = 𝟎) (2.27) = 1 −𝑡 𝑡−𝑡

𝑡 ( 1 , ⋯ , 𝑛𝑚𝑝) 1𝑛𝑚𝑝 =

其中 ( 1 , ⋯ , 𝑛𝑚𝑝) 為 (2.26) 之機率密度函數。描述根據 (2.27) 找 t 值並不容 易,但是可藉由 R 軟體之套件 “ mvtnorm ”(http://cran.r-project.org/web/packages/

mvtnorm/mvtnorm.pdf) 計算出。此套件可根據 (2.26) 之分配計算 1 α 百分位 數,則此 1 α 百分位數即為 t 值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因此,在給定 𝑅𝜃 = 𝐜 的條件下,檢定統計量 M 之檢定力 𝑃𝑜 𝑒𝑟𝑀(𝐜) = 𝑃(𝑟𝑒𝑗𝑒 𝑡 0 | 𝑅𝜃 = 𝐜)

= 𝑃( 𝑡 |𝑅𝜃 = 𝐜 ) = 𝑃(| ̂1| 𝑡 , ⋯ , | ̂𝑛𝑚𝑝| 𝑡 |𝑅𝜃 = 𝐜 ) (2.28)

= 1 −𝑡 𝑡−𝑡

𝑡 ( 1 , ⋯ , 𝑛𝑚𝑝) 1𝑛𝑚𝑝,

其中 ( 1 , ⋯ , 𝑛𝑚𝑝) 為 (2.24) 之機率密度函數。同理,(2.28) 之檢定力也可藉 由 R 軟體套件 “mvtnorm” 計算於 (2.24) 分配下之檢定統計量 M 之檢定力。

2.4.2 檢定統計量 𝑴 𝒔

此外,考慮到不同估計系數之標準差會造成不同結果,因此定義新統計量

= a {| ̂1⁄ |, | ̂1 2⁄ |, ⋯ , | ̂2 𝑛𝑚𝑝𝑛𝑚𝑝| }, (2.29) 其中 12, ⋯ , 𝑛𝑚𝑝2 分別為 ̂1, ̂2, ⋯ , ̂𝑛𝑚𝑝之變異數,因此在虛無假設於 (2.19) 的條件下,估計係數之近似分配為

𝑅𝜃̂ (𝟎,1 𝑅( −1𝑎)𝑅 ), (2.30)

其中 = dia ( 12, ⋯ , 𝑛𝑚𝑝2 ) 為對角矩陣,在對立假設 (2.22) 的條件下,估計係 數之近似分配為

𝑅𝜃̂ (𝐜 ,1 𝑅( −1𝑎)𝑅 ). (2.31)

仿照上敘方式,求得係數之近似分配後找出 𝑡 (𝑡 0) 滿足:

𝑃( 𝑡 |𝑅𝜃 = 𝟎 ) (2.32)

= 𝑃(| ̂1⁄ | 𝑡1 , | ̂2⁄ | 𝑡2 , ⋯ , | ̂𝑛𝑚𝑝𝑛𝑚𝑝| 𝑡 |𝑅𝜃 = 0) = 1 −𝑡 𝑡−𝑡

𝑡 ( 1 , ⋯ , 𝑛𝑚𝑝) 1𝑛𝑚𝑝 =

其中 ( 1 , ⋯ , 𝑛𝑚𝑝) 為 (2.30) 之機率密度函數,𝑡 之值可藉由 R 軟體之套件

“mvtnorm” 計算出。此套件可根據 (2.26) 之分配計算 1 α 百分位數,則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1 α 百分位數即為 𝑡 值 。在 = 0.05 的顯著水準下,當 𝑡 時拒絕

0:𝑅𝜃 = 𝟎。此外,檢定統計量 之檢定力為 𝑃𝑜 𝑒𝑟 (𝐜) = 𝑃(𝑟𝑒𝑗𝑒 𝑡 0 | 𝑅𝜃 = 𝐜)

= 𝑃( 𝑡 |𝑅𝜃 = 𝐜 )

= 𝑃(| ̂1⁄ | 𝑡1 , ⋯ , | ̂𝑛𝑚𝑝𝑛𝑚𝑝| 𝑡 |𝑅𝜃 = 𝐜 ) (2.33) = 1 −𝑡 𝑡−𝑡

𝑡 ( 1 , ⋯ , 𝑛𝑚𝑝) 1𝑛𝑚𝑝,

其中 ( 1 , ⋯ , 𝑛𝑚𝑝) 為 (2.31) 之機率密度函數。同理,(2.33) 之檢定力也可藉 由 R 軟體套件 “mvtnorm” 計算於 (2.24) 分配下之檢定統計量 之檢定力。

 檢定統計量 𝑩

考慮檢定統計量

= | ̂1| + ⋯ + | ̂𝑛𝑚𝑝|, (2.34) 如同 2.4.1 與 2.4.2 小節之方法

找出滿足

𝑃(| ̂1| + ⋯ + | ̂𝑛𝑚𝑝| |𝑅𝜃 = 𝟎 ) =

之 u 值,當 時拒絕 0:𝑅𝜃 = 0。由於計算複雜,特別是當參數個數越 來越大時,因此可以採用 Monte Carlo 模擬的方式來計算 u 值,其做法如下所述。

從 (2.26) 之分配中模擬 ̂1 , ̂2, … , ̂𝑛𝑚𝑝 N 組,並將每一組之 | ̂1|, ⋯ , | ̂𝑛𝑚𝑝| 相 加得到

= | ̂1| + ⋯ + | ̂𝑛𝑚𝑝|, 對所有 = 1, … , ,

並找出 1, ⋯ , 之 1 百分位數 𝑍1− ,重複上述作法 M 次得 M 組 1 百分位數 𝑍1,1− , ⋯ , 𝑍𝑀,1− , 則此 M 組之平均即為 值。

檢定統計量 之檢定力為

𝑃( |𝑅𝜃 = 𝐜 ). (2.35) 檢定統計量 之檢定力也可以利用模擬的方式來估計。從 (2.24) 中模擬 ̂1 , ̂2, … , ̂𝑛𝑚𝑝 各 N 個, 其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𝑃(| ̂1| + ⋯ + | ̂𝑛𝑚𝑝| ) = 𝐸[𝐼{| ̂1| + ⋯ + | ̂𝑛𝑚𝑝| }].

根據 (2.35),檢定力之估計值為

𝑝̂ =#{| ̂1| + ⋯ + | ̂𝑛𝑚𝑝| } .

因此藉由模擬的方式,計算 = | ̂1| + ⋯ + | ̂𝑛𝑚𝑝| 時所占 N 個的比例,即 為檢定統計量 之檢定力估計值。

2.4.4 檢定統計量 𝑩 𝒔

考慮檢定統計量

= | ̂1⁄ | + | ̂1 2⁄ | + ⋯ + | ̂2 𝑛𝑚𝑝𝑛𝑚𝑝|, (2.36) 找出滿足

𝑃(| ̂1⁄ | + | ̂1 2⁄ | + ⋯ + | ̂2 𝑛𝑚𝑝𝑛𝑚𝑝| |𝑅𝜃 = 𝟎 ) =

之 值,當 時拒絕 0:𝑅𝜃 = 0。如同 2.4.3 之介紹,使用模擬方式 找出 之值,其做法如下所述。從 (2.30) 之分配中模擬 ̂1 , ̂2, … , ̂𝑛𝑚𝑝 N 組,

並將每一組之 | ̂1⁄ |, ⋯ , | ̂1 𝑛𝑚𝑝𝑛𝑚𝑝| 相加得到

= | ̂1⁄ | + | ̂1 2⁄ | + ⋯ + | ̂2 𝑛𝑚𝑝𝑛𝑚𝑝|, 對所有 = 1, … , ,

並找出 1, ⋯ , 之 1 百分位數 𝑍1− ,重複上述作法 M 次得 M 組 1 百分位數 𝑍1,1− , ⋯ , 𝑍𝑀,1− , 則此 M 組之平均即為 值。

檢定統計量 之檢定力為

𝑃( |𝑅𝜃 = 𝐜 ). (2.37) (2.37) 之計算可以採用模擬之方法來估計。如同 2.4.3 小節之介紹,根據 (2.37) 可 得檢定力之估計值

𝑝̂ =#{| ̂1⁄ | + | ̂1 2⁄ | + ⋯ + | ̂2 𝑛𝑚𝑝𝑛𝑚𝑝| ̂ } .

因此藉由模擬的方式,計算 = | ̂1⁄ | + | ̂1 2⁄ | + ⋯ + | ̂2 𝑛𝑚𝑝𝑛𝑚𝑝| 時所占 N 個的比例,即為檢定統計量 之檢定力估計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Time

EXPORT

0 20 40 60 80 100 120

-0.10-0.050.000.05

Time

IMPORT

0 20 40 60 80 100 120

-0.15-0.10-0.050.000.05

第三章 實際資料分析與模擬

第一節 實例分析

在此節中,本研究將以美國進口貨物(Export Goods)與出口貨物(Import Goods)之經濟指標為兩時間序列變數,資料來源為 Taiwan Ecomomic Journal (TEJ,

http://www.finasia.biz)。

𝑋𝑡 : Export Goods (EG) 𝑌𝑡 : Import Goods (IG)

收集 2001 三月到 2011 十二月之 130 筆月資料,為了檢測資料是否為定態 (stationary),進行定態檢定與模型選擇。

3.1.1 定態檢定與模型選擇

選取兩定態的時間序列變數,將整筆資料轉成成長率((後期-前期)/(前期)) 之型式,並製成趨勢圖,觀察資料隨時間變動之情形再進行時間序列分析。

(圖一) 為 EXPORT 成長率之趨勢圖,資料於 100~120 間相對其他值有明顯 之變化,其他時間內上下的幅度稍有變化,整體而言隨著時間的增加有些微上升 的趨勢。 (圖二) 為 IMPORT 成長率之趨勢圖,其資料變化與圖一之變化類似,

資料在 100~120 間相對其他值有明顯的大變化,資料呈現不規則的趨勢。

圖一 EXPORT 與 IMPORT 成長率之趨勢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 ̂1, ̂2) 之分配在五個不同之統計量所形成的接受域形狀重疊比較後,找出有利 使新統計量檢定力較 Wald Test 佳的點,並於本章之第三節介紹檢定統計量在各 點之檢定力。

3.2.1 統計量 𝝀 𝒘 之接受域

根據 (2.21) 與 (2.22)式,當 α = 0.05 時 = 1− 2 (𝑛𝑚𝑝) 可寫成

115.5 ̂12 3 .5 ̂12 ̂22+114.85 ̂22 = 5. . (3.1) (3.1)式代表著以 ̂1, ̂2 為座標的橢圓形,若 𝑅𝜃̂ = ( ̂1, ̂2) 位於此橢圓之外,

則 Wald test 將會拒絕虛無假設(2.19)。反之,若 𝑅𝜃̂ = ( ̂1, ̂2) 位於橢圓之內,

則 Wald test 不拒絕虛無假設。因此在橢圓外之區域我們稱為拒絕域,位於橢圓 內稱為接受域,此接受域範圍可以表示為

𝐴 = {( ̂1, ̂1):115.5 ̂12 3 .5 ̂12 ̂22+ 114. ̂22 5. }.

3.2.2 統計量 M 之接受域

根據 (2.25)式,當 = 0.05 時 = 𝑡 可寫成

| ̂1| = 0. 1, | ̂2| = 0. 1, (3.2) (3.2)式代表著以 ̂1, ̂2 為座標的正方形,若 𝑅𝜃̂ = ( ̂1, ̂2) 位於此正方形之外,

則此檢定將會拒絕虛無假設(2.19)。反之,若 𝑅𝜃̂ = ( ̂1, ̂2) 位於正方形之內,

則此檢定不拒絕虛無假設。因此在正方形外之區域我們稱為拒絕域,位於正方形 內稱為接受域,此接受域範圍可以表示為

𝐴 = {( ̂1, ̂1): 0. 1 | ̂1| 0. 1, 0. 1 | ̂2| 0. 1}.

3.2.3 統計量 𝑴 𝒔 之接受域

仿造 3.2.3 小節的作法,根據 (2.29)式,當 = 0.05 時 = 𝑡 可寫成

仿造 3.2.3 小節的作法,根據 (2.29)式,當 = 0.05 時 = 𝑡 可寫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