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品味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品味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品味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品味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壹 壹 壹

壹、 、 、 、品味概念的起源及定義 品味概念的起源及定義 品味概念的起源及定義 品味概念的起源及定義

品味(savoring)的概念由正向心理學延伸發展而來,Seligman 在「真實的 快樂」一書中介紹如何增強愉悅時,提出「品味」作為增強愉悅的觀念(洪蘭譯,

2009)。另外,Seligman 等人(2006)在正向心理學治療的研究中,將品味當成 實驗方案之一,而當時他所指的品味是花時間來享受以往快速進行的事,例如吃 飯、洗澡。而當它結束時,要記下你做了什麼、你是用哪種不同以往的方式和怎 麼做,以及要比較新方式和舊方式的感受。但最早討論類似品味概念的研究並非 是在心理學的領域,而是在經濟學。Bentham 在 1789 年的研究就指出當前的樂 趣是預測未來滿足感的決定因素之一;而另一個個體對未來樂趣的早期覺察,即 預期的愉悅,是由 Mschall 於 1891 年提出;Jevons 在 1905 年則說明了三種感覺 愉快或痛苦的不同方式:對過去事件的記憶、對現在事件的感覺及預期未來的事 件 (引自 Bryant & Veroff, 2007)。

品味概念的初始觀點與正向心理學為何發聲的原因很相像,都是因為正向的 那一面被忽略了。Bryant 與 Veroff(2007)指出在研究心理健康的文獻中,有許 多關於因應壓力過程的資料,但這過程的正向對應面被遺忘了。他們認為人若有 能力評估自己處理負面經驗的能力,那當然也有能力對於享受正向經驗的能力進 行自評,而「品味」就是因應的正向相對物。

多數的現代人對於基本需求並不匱乏,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人都覺得自己是 幸福或快樂的。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可以常看到或聽到一些關於壓力、

災難等不幸的事在發生,況且我們很難去忽略這些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或感受。

也許在安撫自己的過程中,我們無法同時去留意或欣賞生活中的正向經驗。而有 能力去處理逆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有這樣的能力並不代表就有同等的能力去享受 生活(Bryant & Veroff, 2007)。

Bryant(1989)在知覺控制的四因素模型之研究中指出,人們在感知事件的 時候,會有四種不同控制行為的發生,分別是對於負向結果的避免(avoiding)

和因應(coping)及對正向結果的獲得(obtaining)和品味(savoring),其中品 味是源自於以下四種信念:1.可用來放大或延長享受正向活動的認知或行為策 略;2.預期未來的正向結果以促進當前愉悅感的能力;3.回憶過去正向事件以增 強當下幸福感的能力;4.即使個人無法獨自做到,但朋友或親人可以幫忙某人享 受正向事件。

延續上述的四種信念,Bryant 於 2003 年發展了品味信念量表(Savoring Beliefs Inventory; SBI),在發展此量表的研究中,Bryant 將品味定義為在預期即 將到來的正向事件時、品味正向事件時以及回憶過去正向經驗時,個體獲得愉悅 感的能力。

Bryant 與 Veroff(2007) 認為人有能力專注、欣賞並增強他們生活中的正 向經驗,而他們想找出一個詞來說明人們經驗正向情感的過程和能力,而且這個 詞擁有正向情感的動態、互動的性質,最後他們選擇了「品味」。

綜合上述,不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正向事件及正向情感,品味即是 一種信念、動態的歷程、能力或策略。

貳 貳

貳 貳、 、 、 、品味的內涵 品味的內涵 品味的內涵 品味的內涵

一、品味的性質

Bryant 與 Veroff(2007)使用三個相互關聯的概念來區分品味的性質,這些

概念為:品味經驗、品味流程與品味的反應或策略。其中品味經驗是最廣泛的層 面,代表當個體有意識地專注和欣賞正向刺激、結果或事件,以及伴隨的環境或 情境的特點時,個體的感覺、知覺、思想、行為和情緒的總合,例如在充滿鳥語 花香的花園裡欣賞著美景;而中間層次是品味的過程,指的是心理或生理上的操 作序列的展開,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將正向刺激的作用、結果或事件,轉化為 正向的感受,專注並品味;在微觀層次,品味的反應或策略是一個對正向刺激所 產生的具體思想或行為,且這些認知或行為會適度放大或衰減正向情感的強度,

也會延長或縮短正向情感的時間,來調節正向事件對正向情感的影響(Jose et al., 2012),品味的反應是在品味過程中可操作的構件。後來 Bryant、Chadwick 與 Kluwe(2011)更將品味分成四種要素,除了上述的三種要素外,還增加了品味 信念,即反映人們對在不同時間時,享受正向經驗之能力的看法。

二、品味的三項前提條件

Bryant 與 Veroff (2007)認為,不論是自然發生的品味或是策劃安排的品 味,這些品味的發生,必然具有三項前提條件:

(一)當下用心觀照的流動過程(A Mindful Fluid Process for the Here and Now)

除了直接聯結到令人愉快的經驗,品味經驗也可稱為觀照的狀態。與其他的 意識狀態或自我調節的活動相比,品味是在專注於當下, 但也可能是你當下沉浸 在內在的感覺或過去的回憶等,Quoidbach 等人(2010)表示沉浸於正向的經驗 裡,會提升正向情感。總之,只要忘我地浸淫在某個聚焦的點,將自己所有的注 意力都放在那,這樣品味才可能發生。所以即使是思考著未來的品味,那也是一 種品味的方式。

(二)從社會和自尊需求解脫(Freedom From Social and Esteem Needs)

沿續上述的專注於當下,若人們將太多注意力放在其對社會和自尊的需求 時,會有中斷品味經驗的危險。為何會這樣說呢?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對許多

人、事的責任感,認為自己要盡所能去滿足他人,這個人會允許自己沉浸在品味 中嗎?Bryant 與 Veroff 相信在品味之前,要先將平常擔心掛念的事物先放下。

(三) 品味的後設歷程 (The Focused Nature of What Is Savored)

Bryant 與 Veroff 建議在品味時,人們都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主觀經驗。在 品味中的正念,能使人們考慮持續的經驗或更多的東西,而不僅僅是他們的個人 感覺或感受。且他們相信當一個人能去注意、辨識出自己在正向經驗中的情緒,

這個情緒就會被強化。

三、品味的基本功能

品味是體驗正向經驗的過程,且透過品味,能夠增強或延長正向經驗所帶來 的正向情感,所以擁有品味能力和經驗能夠延續、增強及轉換至品味,而延續品 味的方式有:聯想與回憶、連鎖(Chaining)、事後分享、慶祝。增強的方式有:

隔離干擾刺激、強調聚焦在品味的時刻、與親密的家人或朋友分享此刻、使用彈 性的時間觀點回憶或期待都可用來增強品味。最後從沒有品味轉換至品味的方式 有:計畫與預期、比較後聚焦(Bryant & Veroff, 2007)。其中連鎖指的是不論正 向的事件重不重大,我們都可以從對此事件最初的正向感受發散出去,例如登山 者登上山頂後,開始欣賞雲海、聽著風聲、聞著空氣,由這些感官的享受連鎖到 登上高山的成就感,再連鎖至與其他登山者分享的喜悅。由上述,我們可以知道 除了品味的策略外,管理、運用自己的情感,也能有品味的發生。

四、影響品味過程和經驗強度的因素

在瞭解品味的基本功能後,接下來將介紹影響品味的功能在體驗正向事件的 過程中能否好好發揮的因素(Bryant &Veroff, 2007):

1.經驗的持續長度(duration of the experience ):通常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冒 出一個簡單的想法,一個正向經驗持續的時間越長,就有更大的機會去品味它。

一般情況下,當人們在品味時,他們會覺得,他們在放慢時間,或者換一種說法,

他們在延長這個經驗。事實上,人們往往在他們放慢經驗,或流連於它,要盡量 使其持續時間更長時得到最強烈的感受。

2.壓力降低的程度(stress reduction):在愈少壓力的情況下,個人愈能夠品 味,這與放下社會和自尊需求的概念類似。

3.複雜程度(Complexity):在品味經驗的複雜性可以有三個非常不同的意

義。第一個含義是最直截了當指的就是正在同時品味的不同知覺元件的數目,例 如聽某歌劇的 CD 就比看歌劇的 DVD,就少了「看」這個感覺。第二種意義即 是聯想網絡的數目,例如記憶、預測、社交的網絡數目,這個網絡中的關聯可以 大到一個文化,像是農曆新年的團圓飯。第三種是品味的複雜度,它指的是在一 個脈絡中,不同數目和型態的品味過程,例如吃團圓飯時,準備菜餚者可以品味 大家聚在一起的幸福感、食物被稱讚美味的成就感等。

4.專注聚焦程度(Degree of Attentional Focus):愈是能專注在聚焦的點上,

品味的強度會愈高。

5.自我監控的平衡度(Balanced Self-Monitoring ):過度的自我監控會降低 當下品味的強度,Schooler、Ariely 與 Loewenstein(2003)的研究發現讓受試者 在經歷一個正向的體驗時可以看到在鏡子中的自己,會提高享受,因為受試者有 機會觀察和體驗自己內在的享樂反應。由此可見,避免過度監控的關鍵是專注正 在進行的正向經驗,而不必擔心或持續地評估自己是否能盡情地享受。

6.社會連結程度(Social Connection: Interactive Consequences):透過社會連 結的分享可增進品味的維持和成為他人的品味模範,且共享品味也有助於增強社 會的連結。

五、品味的策略

我們從一開始就認定品味是引發、欣賞,並加強個人生命中正向經驗的能 力,我們可以進一步的問,人類做什麼可以得到那些能力。Bryant 與 Veroff(2007)

透過 Ways of Savoring Checklist(WOSC)檢核表,歸納出 10 種不同思想和行為 的組合反應,即 10 種增進品味的策略。接下來,將介紹這些品味的方式,其中

有 7 項為認知的策略類型、3 項為行為的策略類型。

(一)與人分享(sharing with others):尋找分享的對象,告知他們某個經驗對 自己的意義。

這個概念是將社會支持當作因應策略。Meehan、Durlak 與 Bryant(1993)

的研究表示 16 至 18 歲的青少年,能依靠社會支持來「獲得」和「品味」正向的

的研究表示 16 至 18 歲的青少年,能依靠社會支持來「獲得」和「品味」正向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