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正向品味介入方案對大學生正向心理狀態、正負向情感及憂鬱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正向品味介入方案對大學生正向心理狀態、正負向情感及憂鬱影響之研究"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游森期 博士. 正向品味介入方案對大學生正向心理 狀態、 狀態、正負向情感及憂鬱影響之研究. 研 究 生:陳嘉慧 撰. 中華民國 一百零二 年 七 月.

(2) 誌謝 一直嚷嚷著要畢業的我,真的要畢業了,感覺挺不真實的,但四年的研究所 生活,真的要在此刻劃下句點。 要劃下這個句點是不容易的,曾經,我想放上個逗點就跟研究生的身份說再 會,誰知逗點也不好放,只好拍拍自己告訴自己說「那就拚了!」拚到現在,終 於要抖著手拿著這本論文去換畢業證書了。 能拿著這本論文,首先一定要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游森期老師,一開始我 只是系辦分派給老師的工讀生,因為這個機緣,我成了老師的國科會助理,後來 還成為老師的指導學生,老師在我求學期間給予了課業上的指導和生活上的關心 與照顧,在我進行研究的過程給予許多的建議和幫忙,讓我即使感到辛苦但還算 順利地完成了我的論文。去年九月,我對老師說「這是我最後一次以研究生的身 份祝您教師節快樂了!」,今年七月,我完成了這個承諾。 感謝我的論文口試委員:李仁豪老師和許皓宜老師,看到兩位老師這一年來 在我論文紙本留下的諸多筆跡就能感受到老師們的用心,從我論文計畫的指導開 始,提供了許多的建議,雖然修改意見蠻多的,但修改完後會覺得很值得!李仁 豪老師給了我許多統計和研究方法的指導和建議,甚至連小細節的 APA 格式和錯 字也都不放過,真的非常感謝您。謝謝許皓宜老師提供我論文寫作思考和研究方 法的指導,還借我班級讓我去進行招募;在我發表時,老師您那支持又溫暖的眼 神,讓站在台上的我感到非常安心,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心理師很萬能 的原因吧! 另外,也要感謝所有在研究所期間教導過我的老師們,謝謝你們在課堂上以 及課堂外的指導,讓我在學業上有所學習、生活充滿了挑戰,讓我能夠告訴別人 「我覺得讀研究所的這幾年,我學到了很多!」 接著要感謝願意授權讓我能夠使用量表的方紫薇老師,還有協助我進行招募 的王慶福老師、王慶鐘老師、李家蓉老師、胡隆傑老師、洪宗貝老師、陳政雄老.

(3) 師與楊佳璋老師,也要感謝幫我牽線的鄧資嘉老師和慈音表姊,當然還要感謝願 意抽空幫我做實驗的學生們。因為有你們的協助,我這一年的辛苦才能有成果。 謝謝中山醫學大學身心健康中心(美人村)和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學生輔導中 心的主任和老師們,因為你們,讓我的實習生活愉快又充實(還充滿美食),讓我 有福態又強壯的身體;也謝謝我的督導:江承曉老師與呂孟育老師,讓我在接受 督導的過程中,心靈獲得滋養和成長;謝謝我的實習伙伴:婉書,對我而言,妳 真的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實習的過程中雖然有壓力、挫折,但因為妳,我依然 覺得很快樂;謝謝我的個案們願意提供機會讓彼此的心更靠近。謝謝你們讓我擁 有良好的身心靈狀態來進行我的研究。 謝謝陪我一起為論文努力、熬夜、一起 meeting 的雅雯,謝謝妳的陪伴,降 低了我 meeting 時的緊張和焦慮,也因為妳的陪伴,讓我在研究的這條路上不孤 單,研究過程的辛苦、壓力、淚水也有妳一同「分享」,有妳真好。謝謝 311 靜 電小屋的室友:念瑾、鈺惠和馨慧,寫論文這一年來,我熬了多少夜、看了多少 paper、花了多少時間去招募只有妳們最知道,雖然住在一個不是很友善的環境 裡,但我有支持陪伴著我的妳們,所以即使讓我重選,我還是願意跟妳們一起住 在十一點半就關大燈讓我只剩桌燈可熬夜的宿舍。謝謝我的研究所同學們,跟你 們一起上課、成長,讓我的研究所生活更豐富了。謝謝映伃在我想丟個逗號就離 開的那段時間給予我很大的包容與鼓勵,謝謝明芬的那句「誰要陪我去嘉義」, 讓我有機會更認識妳,也讓我的生活多了不少樂趣。也謝謝我們這個研究團隊的 蕭綺學姊、蕙欣學姊、文彬、聖夫和彤彤,學姊們提供了我參考文獻和準備考試 的資源,讓我在找尋文獻的過程中輕鬆了許多;文彬即使真的不讀博班,但我已 經認定你是籃博士了(而且也被劃上「人體 APA」的等號);聖夫在自己忙碌論文 的過程中也不忘我這個學姊,一直督促著要我完成論文,甚至在夢裡也在督促著 我,讓我笑稱自己有三位 BOSS;謝謝彤彤總是很貼心地主動提供幫忙。還要謝 謝系辦的宥均姊在行政作業上提供那麼多的幫忙。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謝謝爸爸、媽媽的養育與栽培,爸爸無條件地讓我.

(4) 當了二十七年的伸手牌,媽媽時時刻刻叨念著要我照顧身體別熬夜,也謝謝嘉儀 跟嘉蘋,一直忍受和包容我這個任性又壞脾氣的姊姊(但我沒有要改變的意思), 還要謝謝可愛的阿嬤,總是叮嚀我凡事要小心、要好好照顧自己,謝謝阿公在天 堂享福之餘還一路保佑我,是你們讓我知道,累的時候,我還有你們可以依靠, 回家充電後,我就又有能量可以面對一切,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的我,我愛你 們。謝謝王先生,把我養得白白胖胖的,而且總是在我為論文忙碌或逃避時以各 種方式來激勵我,錯過的那九年,就讓我們用未來來彌補吧!也謝謝王子,長得 這麼可愛,你的笑臉讓我的疲憊和壞心情都飛走了。 其他我沒有一一列出的家人和朋友們,也謝謝你們在我求學的這一路上給我 的支持和鼓勵,讓我在想停下來的時候又有動力往前進,真的很謝謝你們。 謝謝我自己,雖然不夠勇敢、不夠堅強,但還是能劃下句點,現在就拍拍自 己,大聲地說「我辦到了!」. 嘉慧 2013.07.

(5) 正向品味介入方案對大學生正向心理狀態、 正向品味介入方案對大學生正向心理狀態、 正負向情感及憂鬱影響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正向品味介入方案對大學生正向心理狀態、正負向情感及憂 鬱的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不相等控制組設計,以台灣地區的大學生為研 究對象,採便利取樣共募得 183 名受試者,將其隨機分派至圖像活動組、每日假 期組、無處理控制組中,實驗組的受試者接受為期三週的實驗介入。 本研究以介入方案為自變項,依變項為受試者在「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 「正負向情感量表」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的得分,並在實驗介入前、 實驗介入後及介入後三週進行量表施測,並以前測的得分為共變數,進行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圖像活動組在接受實驗處理後,在「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的後測得分顯 著高於控制組,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的後測得分顯著低於控制組。 二、圖像活動組在接受實驗處理後,在「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的延後測得分、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的延後測及「正負向情感量表」的後測、延後測 得分皆未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 三、每日假期組在接受實驗處理後,在「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的延後測得分 顯著高於控制組,在「正向情感量表」的延後測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在「流行 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的後測得分顯著低於控制組。 四、每日假期組在接受實驗處理後,在「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的後測得分、 「正向情感量表」的後測得分、「負向情感量表」的後測、延後測得分及「流行 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的延後測得分皆未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若干建議,以做為教育單位及未來 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 關鍵字:正向品味、 正向品味、正向心理學 I.

(6)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Savoring Intervention Programs on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Psychological State, Positive Affect, Negative Affect and Depression.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savoring intervention programs on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psychological-state, positive affect, negative affect and depression. This study used a nonequivalen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cruited 183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convenience sample. The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he image-exercise group, the daily-vac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Participa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attended three-week positive savoring intervention programs.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the scores of “Positive-Psychological-State Scale Short Form (PPSS-S)”,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s (PANAS)”, and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 We used one-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1.The image-exercise group student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in the post-test of the PPS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They reported lower scores in the post-test of the CES-D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2.The image-exercise group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following tests: the follow-up test of the PPSS-S, the follow-up test of the CES-D, the post-test and the follow-up test of the PANAS. 3.The daily-vacation group student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in the follow-up test of the PPSSS and “Positive Affect Scal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And they reported lower scores in the post-test of the CES-D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tudents. 4.The daily-vacation group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following tests: the post-test of the PPSSS, the post-test of “Positive Affect II.

(7) Scales”, the post-test and follow-up test of “Negative Affect Scales”, and the follow-up test of the CES-D.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future study.. Keyword: positive savoring, positive psychology, depression, positive intervention. III.

(8)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錄 ............................................................. IV 表次 ............................................................. VI 圖次 ............................................................ Ⅷ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正向心理學之理論內涵及相關研究 ……………………………… 第二節 品味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 5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1.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1.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3.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4. 第六節 正向品味介入方案…………………………………………………. 36. 第七節 實驗實施程序………………………………………………………. 38. 第八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9. IV.

(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正向品味介入方案對大學生正向心理狀態之影響………………. 41. 第二節 正向品味介入方案對大學生正向情感之影響……………………. 46. 第三節 正向品味介入方案對大學生負向情感之影響……………………. 50. 第四節 正向品味介入方案對大學生憂鬱之影響…………………………. 54. 第五節 綜合討論…………………………………………………………….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2. 參考文獻……………………………………………………………... 67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正負向情感量表使用同意書………………………………. 74 正負向情感量表使用同意書 附錄二 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使用同意書………………………. 75 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使用同意書 附錄三 76 附錄三 正向品味活動同意書………………………………………. 正向品味活動同意書 附錄四 77 附錄四 每日假期組記錄單…………………………………………. 每日假期組記錄單. V.

(10) 表次 表 2-1 正向心理介入相關研究整理表..……………………………………...…….13 表 2-2 品味相關研究整理表…………………………………………..……………26 表 3-1 實驗設計表…………………………………………………..………………30 表 4-1-1「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各階段得分之敘述統計分析表………….…42 表4-1-2 「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43 表 4-1-3 「正向心理狀態量表」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43 表 4-1-4 事後比較表:以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後測得分為依變項…………….44 表 4-1-5「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延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45 表4-1-6 「正向心理狀態量表」延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45 表 4-1-7 事後比較表:以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延後測得分為依變項…..…..…46 表 4-2-1 「正向情感量表」各階段得分之敘述統計分析表………………….....…47 表4-2-2 「正向情感量表」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48 表 4-2-3 「正向情感量表」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48 表4-2-4 「正向情感量表」延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49 表 4-2-5 「正向情感量表」延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0 表4-2-6 事後比較表:以正向情感量表延後測得分為依變項………………...…..50 表 4-3-1 「負向情感量表」在各階段得分之敘述統計分析表………………...…..51 表4-3-2 「負向情感量表」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52 表 4-3-3 「負向情感量表」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2 表4-3-4 「負向情感量表」延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53 表 4-3-5 「負向情感量表」延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3 表 4-4-1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各階段得分之敘述統計分析表……….54 表4-4-2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55 表 4-4-3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6 VI.

(11) 表4-4-4 事後比較表:以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後測得分為依變項……….56 表4-4-5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延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57 表4-4-6 「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延後測得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57 表 4-5-1 圖像活動組的實驗處理結果………………………………………….......58 表 4-5-2 每日假期組的實驗處理結果……………………………………………...59. VII.

(12)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29 圖 4-1 各組在「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各階段原始平均數的變化……………..42 圖 4-2 各組在「正向情感量表」各階段原始平均數的變化…………………..……47 圖 4-3 各組在「負向情感量表」各階段原始平均數的變化.…..….………………..51 圖 4-4 各組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各階段原始平均數的變化.……….54. VIII.

(13)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正向品味介入方案對大學生正向心理狀態、正負向情感 及憂鬱之影響為何。本章共分三節,分別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生命中最重要,且最令人渴望與追求的是什麼?也許有人會說是「健康」, 但這不完全對,能讓這個回答更完整的是「身體健康,心理也要健康」。目前台 灣的經濟轉型與型態轉型中,學生面臨著課業、感情、未來就業等等的壓力,在 多方的壓力下,使得目前學生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多。在國內人力銀行針對 15 至 24 歲青少年的調查顯示,青少年自評快樂指數平均為不及格的 48 分(青年學子 忙什麼,2010),前述調查發現大學生和高中生的快樂指數其實有待加強,這些 族群所擁有的資源比上一代豐富與充足,但他們對於生活感到不快樂,數據與預 期的結果相違背。董氏基金會於 2005 年至 2008 年調查了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與情 緒,結果發現將近有四分之一大學生的憂鬱程度達到需要尋求專業協助,且 2005 年至 2007 年的結果顯示憂鬱程度高的學生人數之比率有逐年上升的傾向(董氏 基金會,2008)。近期也有研究以「臺灣人憂鬱篩選問卷」調查了 764 位大學生 的憂鬱情緒,發現有憂鬱情緒之大學生占整體人數之 23%(林佩諭,2012) ,也 同樣顯示近四分之一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 研究者在大專院校進行諮商實習時,發現不少學生有情緒上的困擾,而有些 學生面對這些困擾時甚至會有自我傷害的行為出現,Seligman 指出與其治療精神 方面的疾病,提升正向情緒更能有效地預防憂鬱等負向情感的產生(洪蘭譯, 2009),於是研究者想了解有何具體策略可提升學生的正向情緒。而目前正向心 理學的領域已有許多的方法被證實能夠有效地提升正向情緒(Duckworth, Steen, & Seligman, 2005; Lyubomirsky, Sheldon, & Schkade, 2005; Seligman, Rashid, & Parks, 2006; Seligman, Steen, Park, & Peterson, 2005)。. 1.

(14) 在早期的心理學研究,負向的心理狀態對身心影響之研究佔了很大的比例, 治療憂鬱或其他負向心理狀態的研究都展現了不錯的成果,但是對於正向層面影 響的研究則寥寥無幾(Seligman, 2002;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但自 從 Seligman 與 Csikszetmihalyi(2000)提出了由正向主觀經驗、正向個人特質及 正向組織三大主題貫穿其中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後,心理學開啟 了另一個發展的新方向,目前心理學的研究重點已經轉變成如何培養與增進正向 的情緒(Linley, Joseph, Harrington, & Wood, 2006; Seligman, Parks, & Steen, 2004; Seligman et al., 2005),其中品味(savoring)的概念衍生出許多的策略能夠提升 和延長正向情感(Bryant & Veroff, 2007; Jose, Lim, & Bryant, 2012) ,因為品味本 身就是一個享受、欣賞、增強正向經驗的過程、策略和能力。Bryant(2003)更 主張若個體能夠享受及品味生活中的正向經驗,個體將會擁有更豐富、愉快的生 活。 故研究者想使用品味的概念設計提升品味情境的方案,應用在國內大學生的 日常生活裡,探討「品味」是否能提升大學生的正向心理狀態與正向情感。目前 多數品味的研究都只探討其對正向情感的影響,並無對負向情感特別關注 (Bryant, Smart, & King, 2005; Hurley & Kwon, 2012; Jose et al., 2012; Quoidbach, Berry, Hansenne, &Mikolajczak, 2010; Wood, Heimpel, & Michela, 2003) ,Wood 與 Tarrier(2010)的研究表示,正向心理學不再只是一直去建立和提升正向,心理 學家們也開始關注到如何運用正向心理學的內涵來使負向事件帶來的負向影響 降低,所以研究者除了欲探討正向品味介入方案是否能提升正向心理狀態和正向 情感之外,還要探討此介入方案是否能降低負向情感與憂鬱的程度。.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並對其實施依據品味概念和策略來 設計之介入方案,主要目的有下列四項: 2.

(15) 壹、探討正向品味介入方案的實施對大學生正向心理狀態之影響。 貳、探討正向品味介入方案的實施對大學生正向情感之影響。 參、探討正向品味介入方案的實施對大學生負向情感之影響。 肆、探討正向品味介入方案的實施對大學生憂鬱程度之影響。.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大學生 本研究的大學生係指目前就讀台灣地區公私立一般大學與技職校院大學部 的一年級至四年級之在學學生。. 貳、正向品味 )介入方案 正向品味( 品味(Savoring) 本研究所指的正向品味介入方案為研究者參考 Bryant 與 Veroff(2007)對品 味的定義、品味的策略以及兩位學者提供的促進品味情境之活動所擬定之方案。 此介入方案為圖像活動及每日假期,兩個介入方案的活動內容都符合品味的三項 前提條件,就是使受試者放下對社會和自尊的需要、專注於當下的經驗歷程裡, 並且去注意在經驗中產生的正向情感。兩個介入方案皆有增強和延續品味的功 能,其中圖像活動結合了記憶的建構之策略,讓受試者自行創造出能使自己感到 愉快的圖像;每日假期則結合了行為表達及與他人分享之策略。. 參、正向心理狀態 ) 正向心理狀態(Positive-psychological-state) 正向心理狀態指的是正向心理學的目標,愉悅的生活、投入的生活及有意義 的生活(Seligman, 2002) 。愉悅的生活包括主觀幸福感、正向情緒;投入的生活 是有關長處與美德(Seligman, 2002) ;有意義的生活強調對於社群或環境的歸屬 感與投入(Yu & Hsu, 2012)。 本研究將使用游森期(2008)編製的正向心理狀態量表簡版 (positive-psychological-state scale short form, PPS-S)作為研究工具之一,受試者 3.

(16) 在此量表得分愈高,代表其正向心理狀態愈高。. 肆、正負向情感 ) 負向情感(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情感(affect)一詞尚未有統一定義,李毓娟(1996)曾整理許多學者的看 法,認為情感包含了情緒、感覺等一切與情感相關的心理歷程及認知狀態;而張 春興(2006)認為情感意同情緒(emotion) 。綜合以上定義,本研究中的情感指 的是個體被任何事物所引起的情緒性心理歷程及認知狀態,同時也與情緒一詞內 涵相同。Watson 與 Tellegen(1985)以情感表現和情感經驗之歸納分為兩大類, 分別是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和負向情感(negative affect)。 正向情感指的是可產生正向的心理與生理反應的情緒與感覺,包括了:興 奮、愉悅等,而負向情感指的是可以產生負向的心理與生理反應的情緒與感覺, 包括了罪惡感、悲傷等(李政賢譯,2011)。 本研究欲使用方紫薇(2012)參考 Watson、Clark 與 Tellegen 於 1988 編製 的「正負向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s, PANAS)所修改的四 點計分之正負向情感量表。本研究所指之正負向情感為上述正負向情感量表之得 分。其中本量表中正向情感量表所測量之構念與上述正向心理狀態量表所測得之 構念不同,故本研究採用兩個工具來測量正向的部份。. 伍、憂鬱( ) 憂鬱(Depression) 憂鬱指的是一般負向的心理狀態,是屬於憂愁、悲傷、頹廢、消沈等多種不 愉快情緒綜合而成(張春興,2006)。 本研究的憂鬱是指游森期與余民寧(2006)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中文版之得分,得 分愈高者表示憂鬱程度愈高。與上述負向情感量表不同之處在於此量表不單只測 量情感的部分,更多了身體症狀及人際問題(游森期、余民寧,2006)。. 4.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欲探討正向心理學的內涵及相關研究,接著進一步探討由正向心理學衍 生而來的品味內涵及相關研究,以作為後續研究結果與討論之依據。本章共分為 兩節。. 第一節 正向心理學之理論內涵及相關研究. 壹、正向心理學之源起緣由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一詞是由 Seligman 與 Csikszentmihalyi 兩 位學者在 2000 年發表的文章中正式提出,而正向心理學正是 Seligman 在 1998 年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積極推動的議題。事實上,正向心理學的相關概念早 在上個世紀就有多位學者提出,但當時並未出現「正向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且 相關的理論和概念並未有人去整合(Linley et al., 2006)。 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心理學有三個不同的任務,分別是治療心理上的疾病、 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充實和培育有高天賦的人才。在戰後,因為一些疾病和議題受 到重視和補助,心理學家們在針對心理疾病的評估、瞭解以及治療有了令人欽佩 的進步,關於心理病理學根源的研究已經有非常地多了,例如至少有 14 種棘手 的心理疾病已能被有效地治療(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而且因為 行為主義及精神分析學派的盛行,他們將人們視為被動、需要刺激來造成反應與 早期決定的個案,於是有兩個任務被淡忘,超過半個世紀之久,心理學一直將焦 點放在負面的心理狀態和疾病上, 心理學家忽視了個體有其主動性和自我實現 的需求(Duckworth et al., 2005; Seligman, 2002)。 Seligman 看到這個不平衡的狀態,於是決定提倡一個以正向的主觀經驗、正 向的個人特質和正向組織,來改善生活品質和預防病症的科學—正向心理學。正 向心理學的運動,是要提醒我們,心理學的領域已經在轉型,它不只是研究疾病、. 5.

(18) 弱點、損害的部分,它也是學習的力量和美德(Seligman , 2002)。治療並不只 是修復錯誤或受損的地方,同時它也是去建設正確的、有用處的部分(Seligman et al., 2006)。心理學不只在乎疾病或健康,它也是關於工作、教育、洞察力、 愛情、成長,並發揮個人的長處與美德(Duckworth et al., 2005)。Seligman 希 望透過正向心理學的發展,讓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持久的正向情緒、重塑 自己的過去、從正向的角度對未來投注希望(洪蘭譯,2009;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Seligman et al., 2005)。. 貳、正向心理學的內涵 Seligman 在提倡正向心理學時,邀請了其他的學者一同為正向心理學立下三 大基柱,其中包含了正向的經驗、正向的個人特質及正向的組織(Seligman, 2002;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並且在後續的研究中將正向心理學定義為 一門關於正向經驗、正向個人特質以及能促進這兩者發展之正向組織的科學研究 (Duckworth et al., 2005)。 一、在主觀層面的正向經驗: 是指個人的主觀正向思維和情緒,包含了對過去的滿意、感恩和寬恕 (Emmons & McCullough, 2003);對現在滿足、快樂、愉悅及心流(Burton & King ,2004; Lyubomirsky et al., 2005; Seligman et al., 2005; Seligman et al., 2006); 對未來的希望和樂觀(王淑珍,2012)。而這些正向經驗所帶來的正向情緒可以 帶來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健康(洪蘭譯,2009;徐毓芸,2011;常雅珍, 2005;葉靜瑜,2008)。 二、在個人層面的正向特質: 特質指的是較為穩定持久的狀態,而正向心理學的理念是這些特質可以是先 天的,也可以是後天學習而來的。此處指的特質我們一般稱為個人的能力 (abilities)、長處(strengths)及美德(virtues),若能充份發揮之,則能擁有 正向經驗及情緒(Mitchell, Stanimirovic, Klein, & Vella-Brodrick, 2009; Wood, 6.

(19) Linley, Maltby, Kashdan, & Hurling, 2010)。Seligman(2002)認為發展正向的個 人特質能夠預防精神疾病,所以他建議要放大個案的長處,而不是去修復個案的 弱點。Peterson與Seligman(2004)出版「長處與美德分類手冊」將美德做了詳 細的分類,其中六項核心美德為:智慧與知識、勇氣、人道與愛、正義、修養和 心靈超越,並稱達到美德的方式為長處(洪蘭譯,2009)。 三、在團體層面的正向組織: 上述兩項皆為個人內在的部分,而外在的部分就會牽扯到組織或團體。所以 正向組織是有關於公民的美德和個人朝著更好的公民身份去移動,例如培養責任 感、利他主義、溫和、寬容和工作倫理等(Seligman, 2002)。其目的是希望不 只提升個人的幸福、快樂,更希望藉由個人拓展到組織,甚至是整個社會。 Seligman 將正向心理學的主題剖析成三個領域,也就表示正向心理學帶領 我們朝向下列三個目標邁進(洪蘭譯,2009): 一、愉悅的生活 (pleasant life): 此目標關心的是過去、現在、未來的正向情緒,而只要成功在生活中獲得各 種的正面的情緒,包括快樂、滿足、幸福等,就是愉悅的人生,與另兩個目標相 比,這是最容易達成的。因此,研究各種正面情緒及透過實證研究來得知如何維 持或提升之,是正向心理學重要的發展範疇。 二、美好/投入的生活 (good / engaged life): 除了追求的愉悅生活外,若我們能夠將美德和長處應用在生活中,例如人際 關係、工作、子女教養等方面,我們便可以達到美好的生活。但因為這些概念與 一些奢侈的物質生活所造成的混淆以及長處及天賦的靈活運動,產生更多的心 流、全神貫注,此時稱為投入的生活。 三、有意義的生活(meaningful life): 在愉悅和投入的生活之後,我們可以追尋有意義的生活。這要歸屬到正向組 織及為其服務。若能運用個人獨特的長處與美德,達成比個人更大的目標,一個. 7.

(20) 被引領為正向組織服務的生活便會更有意義。 Duckworth等人(2005)表示正向心理學家並沒有發明正向情緒或是良好性 格,他們只是去捍衛這些主題,讓它們值得成為主流的科學研究,於是他們回顧 了一些證據,並提出正向心理學的假設「正向情緒代表的是完全獨立的心理過 程,由一個獨立的神經基質所中介,提供了一個與負向情緒不同的演化功能」。 簡而言之,降低負向的,並不代表就能擁有正向。沿續Seligman(2002)正向治 療及預防的觀點,其他學者開始研究如何幫助個體去建立起愉悅的生活、投入的 生活,以及有意義的生活,並將建立這三種生活的技術稱為「正向介入」 (positive interventions) (Duckworth et al., 2005)。. 参、正向心理學的相關研究 正向心理學的目標即是利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正向」,以「正向」的方法 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除此之外,還要讓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發揮個人的長處 美德,讓生活更有意義,並且讓自己的正向情緒維持下去(Seligman et al, 2006) 。 國內、外目前的正向心理學相關研究為數不少,研究者於 2012 年 11 月 20 日以「正向心理學」為標題,在台灣碩博士論文網站共搜尋到 20 篇文獻,以「正 向心理」為標題搜尋的結果多達 61 篇;於 PsycINFO 資料庫以 positive psychology 為標題搜尋 2000 至 2012 年的研究,更多達 631 篇。研究者將搜查到的相關研究 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探討正向心理學的內涵與其他變項間的關係,另一類為以正 向心理學的內涵設計方案或課程進行介入,來檢驗方案或課程效果為何的研究。 以下將介紹以正向心理學內涵設計方案或課程的介入研究: 一、正向心理學與正向心理狀態、正負向情感及憂鬱之國外研究 Emmons 與 McCullough (2003)的研究要求感恩介入組的受試者每週要寫 下五件令他們感謝的事情,連續寫十週;而另外兩組控制組的受試者,則是被要 求寫下日常困擾或是中立的生活事件。接著學者要所有的受試者都要完成三種每 8.

(21) 週的評估:對生活整體的感受、對接下來一週的期待、與他人連結的感覺。發現 到,被隨機分派到感恩介入組的受試者比起那些控制組的人來說,他們增加了正 向情感而負向情感減低了,且對整體的生活感覺更好、對未來一週有更樂觀的期 待,並和他人有更多連結。 Burton 與 King(2004)使用了一個隨機分派的安慰劑控制組設計,來測試 書寫介入對於大學生的心情及身體健康的效果。他們請 48 人的介入組在接連三 天中,每天花 20 分鐘寫下極度正向的經驗,然後請 42 人的控制組寫下了相當中 立的事情,例如他們的行程表、房間。此研究以正負向情緒自評表來蒐集資料, 研究結果顯示正向經驗的書寫導致了心情的短暫提升;比較可惜的是,這兩位學 者並沒有在這三天的書寫結束後再去追蹤評估受試者的心情。然而,他們的確發 現到,在介入結束後的三個月內,接受書寫介入組的學生之身體健康狀況比控制 組良好。 Lyubomirsky 等人(2005)探究了「計算你的祝福(count your blessings)」 介入,學者要求實驗組的受試者每週要進行一次的計算祝福,另一組實驗組則被 要求每週要進行三次計算,控制組沒接受任何介入,經過六週的介入後,只有那 些每週計算一次祝福的受試者變得更為快樂。於是學者們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論點,也許能夠防止某些快樂介入的習慣化作用。 在另一個六週的仁慈(kindness)介入研究中(Lyubomirsky et al., 2005) ,無 處理控制組的受試者被用來和及他兩組比較,有一組是在一天內表現出五件仁慈 的行為,另一組則是被要求將五件仁慈的行為在一週之中分開來表現。並以 Lyubomisrsky 與 Lepper 於 1999 年編製的主觀快樂量表( 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來進行測量,結果發現只有那些在一天內表現出五件仁慈行為的學生變 得比其他組快樂。Lyubomirsky 等人推測,仁慈行為之間的時間流逝,維持了作 業的新鮮感,一天內表現五件仁慈的行為產生了更強且更集中的劑量(dose)。. 9.

(22) Seligman 等人(2005)在研究中安排了五組可增進快樂的活動和一組安慰劑 組的研究,活動的內容摡述如下:1.上週事件回顧(安慰劑組):要求受試者寫 下關於上個禮拜每晚發生的事;2.感恩的拜訪:受試者要找出一位曾經有恩於己 但從來沒有機會表示感謝的對象,然後試著寫出自己心中的感謝並寄給那個人; 3.生活中的三件好事:受試者在一個星期內要寫下每天所發生的三件好事,並記 錄其原因,除此之外他們還必須對這些事件做出解釋;4.我好棒:受試者要寫出 自己做過什麼很棒的事,並在當中描述自己的優點,接著在一個星期的每一天, 他們都必須複習這些很棒的事,並試著反映他們的優點;5.重新詮釋個人長處: 在網站上放了一系列關於個人長處的清單,然後請受試者挑出自己最喜歡的五項 長處給予回饋,並要求他們在這個禮拜的每一天都能試著以新的方式表現這些長 處;6.覺察個人長處:這項作業要求受試者在一週的時間內能夠紀錄出五項自己 的長處,並試著在這段期間多加表現這些長處。這個研究對 577 位成人進行隨機 分派和一週的介入活動,然後進行為期半年的持續追蹤,並且定期於接受操弄 前、剛完成一週操弄後、操弄結束後一週、一個月、三個月以及半年對受試者施 以 Radloff 於 1977 年編製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Depression Scale, CES-D)與 Steen 在 2005 年編製的快樂 量表(Steen Happiness Index, SHI)的測驗,其中共有 411 位(71%)完成了後續 的五次追蹤。根據研究的結果,「重新詮釋個人長處」與「生活中的三件好事」 能夠在半年的時間內有效地減低受試者的憂鬱並提升其快樂,而感恩的拜訪則是 在一個月內大幅地提高快樂感,其餘的兩項作業和安慰劑操弄雖然也能增加受試 者的快樂,但效果卻都無法持久。而有些受試者願意在半年的追蹤後繼續執行這 些活動,他們在快樂的指數上有顯著地持續性的表現,且其憂鬱分數在經過一個 月後也有顯著效果,而這樣的結果也說明了那些在參加過介入後還願意繼續進行 活動的受試者們在增加快樂和減低憂鬱的持續性表現上是最為優異的。 Seligman 等人(2006)研究了正向心理治療(Positive psychotherapy, PPT). 10.

(23) 的介入,以 327 名平均年齡為 23.51 歲的年輕人為研究對象,樣本包括臨床上患 有憂鬱的 97 人、無憂鬱症的精神病患者 46 人和無憂鬱症且非精神疾病患者的 184 人。此研究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於輕度到中度憂鬱者的團體介入,這類受試 者的介入活動包含:使用個人的長處、感謝三個幸運、寫正向的訃文、感恩拜訪、 建設性回應和品味,共六種。活動為期六個星期,每週進行兩個小時。受試者完 成基線評估後和被隨機分配到任一組 PPT 或無處理的控制組。該研究在 PPT 介 入之前和 PPT 介入 6 週後進行測量,接著在介入後的三個月、半年和一年後都 進行延後測,以上五個時間點的測量皆使用網路版的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指數來評估憂鬱症狀和 Diener、Emmons、Larsen 與 Griffin 於 1985 年編的生活滿意程度量表(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 來評估幸福感的變化。而 PPT 的另一類介入是針對個人的介入,除了介入的活 動外,還增加了個別晤談。總體而言,團體 PPT 組的介入效果比沒有處理的控 制組好,介入結束後一年,PPT 組受試者在量表上得分,平均來說是在沒有憂鬱 症的範圍內,而控制組則維持在輕度至中度的憂鬱範圍內;而個人的 PPT 組的 介入除了導致更多的症狀改善和緩解憂鬱症,還增加了幸福感。 Mitchell、Stanimirovic、Klein 與 Vella-Brodrick(2009)的研究檢驗了以網 路為基礎(internet-based)的正向心理介入措施的有效性,該研究有 160 名年滿 18 歲的受試者,採用了隨機控制組實驗,比較了長處介入組、問題解決介入組 和安慰劑對照組。長處介入組的受試者要識別和使用自己的長處,他們在網路的 長處清單確認自己的長處,之後被要求與他們的朋友分享如何學會識別自己的個 人長處或使用個人長處做一些活動,之後要回覆他們的進度,並在網路上選擇他 們應用在生活中的前十大長處。問題解決的介入則是基於認知行為的方法,在第 一次的活動中,會向受試者介紹解決問題的六個步驟,接著請他們向家人或朋友 分享他們所學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然後在第二次活動裡被要求要回覆他們的進 展,之後受試者要開始練習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安慰劑對. 11.

(24) 照組也有簡版的問題解決的介入,但沒有使用任何的網頁互動功能,而只是閱讀 電子書籍,也沒有被要求要在生活中使用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的受試者在介入 前、為期三週的介入後以及介入結束後的 3 個月,完成了 IWG 在 2006 年編製的 個人幸福感成人版測驗 (Personal Well-being Index-Adult Scale, PWI-A) ;Diener 等人於 1985 年編的生活滿意程度量表(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 ; Watson、 Clark 與 Tellegen 在 1988 年編製的正負向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PANAS) ;Peterson、Park 與 Seligman 在 2005 編製的快樂傾向量 表(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OTH)及 Lovibond 與 Lovibond 在 1995 年編的憂 鬱、焦慮和壓力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 DASS-21) 。其中長處介 入組在 PWI-A 後測和延後測的幸福感得分有增加,問題解決組在這個部分的得 分是沒變化,但安慰劑組在此量表的得分則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下降。另外,長處 介入組在 OTH 的投入和愉悅的分量表得分上有顯著的變化,其他兩組則無顯著 變化。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發揮長處有提高幸福感的延宕效果,且可使個體在生 活中有更高的投入和愉悅感。 另外有其他學者也檢驗了個人長處的使用是否能提升幸福感,其樣本為 207 名平均年齡為 31.96 歲的成人,學者分別在介入前、介入後以及介入結束後的三 個和六月對受試者進行施測,測量工具為 Govindji 與 Linley 於 2007 年編製的長 處使用量表(Strengths Use Scale)、Watson 等人的正負向情感量表(PANAS)、 Cohen 與 Williamson 在 1988 年編的壓力感受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 、 Rosenberg 於 1965 年自編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和 Ryan 與 Frederick 於 1997 編的主觀活力量表(Subjective Vitality Scale)。研究結果顯示個人長處 的使用讓受試者的壓力降低且獲得更高的自尊、活力和正向情感,且隨著時間的 推移,個人長處的介入依然有它的延宕效果(Wood et al., 2010) ,此結果與 Mitchell 等人 2009 年的研究結果相符,更證明了發揮個人長處的益處確實存在。. 12.

(25) 上述研究的介入方式有些是以要求受試者使用書寫、寫記錄的方式來進行實 驗,有些則是要求受試者實際進行某個活動或表現出某種行為,由表 2-1 研究者 發現以年代排序,愈到後期的研究大多是讓受試者實際做些事,例如感恩拜訪、 使用個人長處。此現象與 Seligman 等人(2005)整理其他學者的正向介入所得 到的結論相同,說明了由專業人士所指派的「做些什麼事(doing something)」 的行為,對於提升個體的狀態是必要的。 表 2-1 正向心理介入相關 正向心理介入相關研究整理表 相關研究整理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Emmons 與. 感恩介入對 大學生 十週,每週 1.寫下要感恩的事。 心理幸福感 N=201 寫下五件 2.控制組:寫下日常 的效果 要感恩的 困擾的事。. McCullough (2003). 研究 對象. 介入時間 及頻率. 介入方案內容. 事。 Burton 與. 實驗組比控制組有更 多的正向情感及較少 的負向情感。. 3.控制組:寫下中立 的事. 書寫介入對 大學生 三天,每天 1.寫下極度正向的經. King(2004) 於心情及身 N=90 體健康的效 果. 研究結果. 20 分鐘. Lyubomirsky 探究「計算 大學生 六週,每週 等人(2005) 祝福」介入 N=666 進行一次 對快樂的影 或三次。 響 大學生 六週。 Lyubomirsky 「仁慈介 等人(2005) 入」對快樂 N=666 的影響. 導致了實驗組受試者. 驗。 2.控制組:寫中立的 事情。. 的心情短暫提升、健康 狀況也較良好. 1.每週進行一次的計. 只有每週進行一次. 算祝福。 2.每週進行三次的計 算祝福。 3.控制組無介入。. 計算祝福的受試者變 得更快樂。. 1.一天內表現出 5 件 仁慈的行為。 2.五件仁慈的行為在. 只有一天之內表現出 5 件仁慈行為的受試者 變得比其他組快樂。. 一週之中分開展現。 3.控制組無介入。 (接續下頁). 13.

(26) 研究者. 研究主題. (年代) Seligman 等 人(2005). 研究. 介入時間. 對象. 及頻率. 探究正向心 中度憂 一週 理學介入方 鬱成人 案對快樂及 N=577 憂鬱的影響. 介入方案內容. 研究結果. 1.控制組:上週事件 回顧。 2.感恩的拜訪。 3.生活中的三件好. 1.「重新詮釋個人長 處」與「生活中的三件 好事」能夠在半年的時 間內有效地減低受試. 事。 4.我好棒 5.重新詮釋個人長 處。. 者的憂鬱並提升其快 樂 2.感恩的拜訪在一個 月內大幅地提高快樂. 6.覺察個人長處。. 感 3.其餘的三項作業都 能增加受試者的快 樂,但效果都無法持 久。. Seligman 等 人(2006). 研究了正向 N=327 心理治療 ( PPT)介 入對幸福感 及憂鬱的影. 六週,每週 1.使用個人的長處. 受試者在量表上的得. 兩小時。. 分平均來說在沒有憂 鬱的範圍內。. 2.感謝三個幸運。 3.寫正向的訃文。 4 感恩拜訪。 5.建設性回應。. 響 Mitchell 等 人(2009). Wood 等人 (2010). 6.品味。 7.控制組無介入。. 檢驗了以網 成人 路為基礎 N= (internet-b 160 ased)的正 向心理介入 措施的有效 性. 三週. 檢驗了個人 成人 長處的使用 N= 是否能提升 270 幸福感. 為測量三 個月與六 個月的縱. 1.使用長處組 2.問題解決組. 1.長處介入組在 PWI-A 後測和延後測. 3.安慰劑控制組: 提供資訊. 的幸福感得分有增加 2.長處介入組在 OTH 的投入和愉悅分量表 得分有顯著的變化。. 使用長處。. 長處的使用讓受試者 的壓力降低且獲得更 高的自尊、活力和正向. 貫研究,並 無說明介 入多少.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依時間排序) 資料來源. 14. 情感,且具延宕效果。.

(27) 二、正向心理學與正向心理狀態、正負向情感及憂鬱之國內研究: 葉靜瑜(2008)以 Fredrickson 提出的擴大建設理論之觀點為主要架構,並 用 Seligman 對正向情緒之看法,設計了「正向情緒課程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 童進行介入,來探討該課程方案對正向情緒及挫折容忍力之影響。課程方案的主 要內容大多是針對「感恩」 、 「樂觀」的介入,例如為期 21 天的感恩護照的活動, 讓學生可透過每天兩則的感恩事件紀錄,去發現周遭人、事、物對自己的付出與 關懷,進而表達感謝之心,並在紀錄後,寫下自己的心情感受。該研究採用準實 驗的不相等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兩組均為 35 人,其中實驗組進行為期九週的每 週一次八十分鐘的正向情緒課程方案,而控制組未接受實驗處理。並在介入前、 介入後和介入結束後兩週的三個時間點,以謝毓雯於 1998 年編製的「挫折容忍 力量表」以及常雅珍於 2004 年編製之「國小學童正向情緒量表」進行測量,結 果顯示該課程方案對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之正向情緒、挫折容忍力和人際挫折容 忍力皆具有立即效果及延後效果。 徐毓芸(2011)探討了正向心理學教學活動對提升國小四、五年級學童壓力 因應能力的成效。該研究採準實驗設計,實驗組及對照組分別為 97 人和 90 人, 實驗組進行為期四週,每週 40 分鐘的教學活動介入;對照組則進行該班例行課 程。課程的設計包含了四大主題,分別為轉念、正向思考、情緒調節及問題解決 等因應的能力。兩組皆在實驗進行前一週進行前測、實驗結束後一週內及一個月 後進行後測及延後測,研究結果顯示該教學活動對提升實驗組學童之正向思考的 因應能力具有立即與延宕效果;且對提升實驗組男學童之「正向思考」和「整體」 的因應能力具有延宕效果;其中有 73.19%的實驗組學童表示該課程對於提升他 們的壓力因應能力具有幫助。 盧綵蓉(2011)探究了「正向心理團體」對挫折大學生正向情緒及挫折復原 力的輔導效果,該研究採不等組前、後及追蹤測之實驗設計。受試者共有 58 名, 且依受試者的意願分派至實驗組或控制組,實驗組 28 名受試者接受每週兩小時. 15.

(28) 的正向心理團體,為期九週,共十八小時;控制組則無接受任何介入。該研究讓 所有受試者在團體進行前、團體結束後一週和團體結束後四週進行賀豫欣於 2008 年自編的挫折復原力量表和盧綵蓉修訂自侯亭妤在 2007 年編的青少年正向 情緒量表之正向情緒量表的測驗。其結果發現,正向心理團體對挫折大學生在正 向情緒上有立即的輔導效果,且在四週後實驗組受試者在正向情緒的前測分數較 高者,其追蹤測得分顯然高於控制組受試者,但實驗組前測得分低於 59.42 分以 下的挫折大學生,在追蹤測得分顯然低於控制組,表示此正向心理團體的介入無 法提升一開始正向情緒就很低的受試者正向情緒。另外,該研究的結果也發現正 向心理團體對挫折大學生在挫折復原力中的「資源尋找」 、 「情緒調節」 、 「正向觀 感」具有立即性和追蹤性的輔導效果。但此研究並非採隨機分派的方式,所以各 組受試者本身的動機就有差異,混淆因子多,會影響實驗結果。 王淑珍(2012)依正向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設計了適用於國小六年級學童的 「正向心理團體輔導方案」,並探討了該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之樂觀信念與人 際挫折容忍力之影響。該研究方法採準實驗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實驗組與控制 組均為 25 人。實驗組的介入為期六週,每週二次,每次四十分鐘,一共有 12 個單元,控制組則接受原來的綜合活動課程。團體的方案主軸為正向經驗、正向 特質和正向行動情境,在團體中以帶領學童進行樂觀解釋型態(暫時性/永久性、 特定性/普遍性、內在性/外在性)的演練及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讓學童能以正向心 理面對挫折,除了讓學童瞭解樂觀的解釋型態之外,王淑珍更以帶領學童演練 Ellis 與 Beck 的理性行為治療之 ABC 模式和 Seligman 的 ABCDE 模式,讓學童 能夠由生活事件中發現他們的「情緒」是由非理性或悲觀的「想法」所引起的, 並能進一步去反駁這個想法,讓學童能夠建立正向的情緒。該研究以顏秀芳 2007 編的「兒童樂觀量表」及谷宗芸 2007 年編製的「兒童挫折容忍力量表」為評量 工具,分別於團體介入前、團體介入後及團體介入結束後五週進行前測、後測及 追蹤測,結果顯示「正向心理團體輔導方案」能立即提升實驗組學童之樂觀信念. 16.

(29) 及人際挫折容忍力,但無持續的效果。 綜觀上述的國內外研究,正向心理學的介入方案和課程相當的多元,但都未 考慮到受試者能不能對這個介入產生欣賞的感受以及能否幫助受試者有能力去 增強正向的感受,且少有以品味為理論設計的介入方案,因此研究者將發展能夠 讓個體欣賞正向經驗來增強、延長正向情感的「正向品味介入方案」。. 第二節 品味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壹、品味概念的起源及定義 品味(savoring)的概念由正向心理學延伸發展而來,Seligman 在「真實的 快樂」一書中介紹如何增強愉悅時,提出「品味」作為增強愉悅的觀念(洪蘭譯, 2009)。另外,Seligman 等人(2006)在正向心理學治療的研究中,將品味當成 實驗方案之一,而當時他所指的品味是花時間來享受以往快速進行的事,例如吃 飯、洗澡。而當它結束時,要記下你做了什麼、你是用哪種不同以往的方式和怎 麼做,以及要比較新方式和舊方式的感受。但最早討論類似品味概念的研究並非 是在心理學的領域,而是在經濟學。Bentham 在 1789 年的研究就指出當前的樂 趣是預測未來滿足感的決定因素之一;而另一個個體對未來樂趣的早期覺察,即 預期的愉悅,是由 Mschall 於 1891 年提出;Jevons 在 1905 年則說明了三種感覺 愉快或痛苦的不同方式:對過去事件的記憶、對現在事件的感覺及預期未來的事 件 (引自 Bryant & Veroff, 2007)。 品味概念的初始觀點與正向心理學為何發聲的原因很相像,都是因為正向的 那一面被忽略了。Bryant 與 Veroff(2007)指出在研究心理健康的文獻中,有許 多關於因應壓力過程的資料,但這過程的正向對應面被遺忘了。他們認為人若有 能力評估自己處理負面經驗的能力,那當然也有能力對於享受正向經驗的能力進 行自評,而「品味」就是因應的正向相對物。. 17.

(30) 多數的現代人對於基本需求並不匱乏,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人都覺得自己是 幸福或快樂的。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可以常看到或聽到一些關於壓力、 災難等不幸的事在發生,況且我們很難去忽略這些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或感受。 也許在安撫自己的過程中,我們無法同時去留意或欣賞生活中的正向經驗。而有 能力去處理逆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有這樣的能力並不代表就有同等的能力去享受 生活(Bryant & Veroff, 2007)。 Bryant(1989)在知覺控制的四因素模型之研究中指出,人們在感知事件的 時候,會有四種不同控制行為的發生,分別是對於負向結果的避免(avoiding) 和因應(coping)及對正向結果的獲得(obtaining)和品味(savoring),其中品 味是源自於以下四種信念:1.可用來放大或延長享受正向活動的認知或行為策 略;2.預期未來的正向結果以促進當前愉悅感的能力;3.回憶過去正向事件以增 強當下幸福感的能力;4.即使個人無法獨自做到,但朋友或親人可以幫忙某人享 受正向事件。 延續上述的四種信念,Bryant 於 2003 年發展了品味信念量表(Savoring Beliefs Inventory; SBI),在發展此量表的研究中,Bryant 將品味定義為在預期即 將到來的正向事件時、品味正向事件時以及回憶過去正向經驗時,個體獲得愉悅 感的能力。 Bryant 與 Veroff(2007) 認為人有能力專注、欣賞並增強他們生活中的正 向經驗,而他們想找出一個詞來說明人們經驗正向情感的過程和能力,而且這個 詞擁有正向情感的動態、互動的性質,最後他們選擇了「品味」。 綜合上述,不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正向事件及正向情感,品味即是 一種信念、動態的歷程、能力或策略。. 貳、品味的內涵 一、品味的性質 Bryant 與 Veroff(2007)使用三個相互關聯的概念來區分品味的性質,這些 18.

(31) 概念為:品味經驗、品味流程與品味的反應或策略。其中品味經驗是最廣泛的層 面,代表當個體有意識地專注和欣賞正向刺激、結果或事件,以及伴隨的環境或 情境的特點時,個體的感覺、知覺、思想、行為和情緒的總合,例如在充滿鳥語 花香的花園裡欣賞著美景;而中間層次是品味的過程,指的是心理或生理上的操 作序列的展開,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將正向刺激的作用、結果或事件,轉化為 正向的感受,專注並品味;在微觀層次,品味的反應或策略是一個對正向刺激所 產生的具體思想或行為,且這些認知或行為會適度放大或衰減正向情感的強度, 也會延長或縮短正向情感的時間,來調節正向事件對正向情感的影響(Jose et al., 2012),品味的反應是在品味過程中可操作的構件。後來 Bryant、Chadwick 與 Kluwe(2011)更將品味分成四種要素,除了上述的三種要素外,還增加了品味 信念,即反映人們對在不同時間時,享受正向經驗之能力的看法。. 二、品味的三項前提條件 Bryant 與 Veroff (2007)認為,不論是自然發生的品味或是策劃安排的品 味,這些品味的發生,必然具有三項前提條件: (一)當下用心觀照的流動過程(A Mindful Fluid Process for the Here and Now) 除了直接聯結到令人愉快的經驗,品味經驗也可稱為觀照的狀態。與其他的 意識狀態或自我調節的活動相比,品味是在專注於當下, 但也可能是你當下沉浸 在內在的感覺或過去的回憶等,Quoidbach 等人(2010)表示沉浸於正向的經驗 裡,會提升正向情感。總之,只要忘我地浸淫在某個聚焦的點,將自己所有的注 意力都放在那,這樣品味才可能發生。所以即使是思考著未來的品味,那也是一 種品味的方式。 (二)從社會和自尊需求解脫(Freedom From Social and Esteem Needs) 沿續上述的專注於當下,若人們將太多注意力放在其對社會和自尊的需求 時,會有中斷品味經驗的危險。為何會這樣說呢?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對許多. 19.

(32) 人、事的責任感,認為自己要盡所能去滿足他人,這個人會允許自己沉浸在品味 中嗎?Bryant 與 Veroff 相信在品味之前,要先將平常擔心掛念的事物先放下。 (三) 品味的後設歷程 (The Focused Nature of What Is Savored) Bryant 與 Veroff 建議在品味時,人們都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主觀經驗。在 品味中的正念,能使人們考慮持續的經驗或更多的東西,而不僅僅是他們的個人 感覺或感受。且他們相信當一個人能去注意、辨識出自己在正向經驗中的情緒, 這個情緒就會被強化。. 三、品味的基本功能 品味是體驗正向經驗的過程,且透過品味,能夠增強或延長正向經驗所帶來 的正向情感,所以擁有品味能力和經驗能夠延續、增強及轉換至品味,而延續品 味的方式有:聯想與回憶、連鎖(Chaining) 、事後分享、慶祝。增強的方式有: 隔離干擾刺激、強調聚焦在品味的時刻、與親密的家人或朋友分享此刻、使用彈 性的時間觀點回憶或期待都可用來增強品味。最後從沒有品味轉換至品味的方式 有:計畫與預期、比較後聚焦(Bryant & Veroff, 2007)。其中連鎖指的是不論正 向的事件重不重大,我們都可以從對此事件最初的正向感受發散出去,例如登山 者登上山頂後,開始欣賞雲海、聽著風聲、聞著空氣,由這些感官的享受連鎖到 登上高山的成就感,再連鎖至與其他登山者分享的喜悅。由上述,我們可以知道 除了品味的策略外,管理、運用自己的情感,也能有品味的發生。 四、影響品味過程和經驗強度的因素 在瞭解品味的基本功能後,接下來將介紹影響品味的功能在體驗正向事件的 過程中能否好好發揮的因素(Bryant &Veroff, 2007): 1.經驗的持續長度(duration of the experience ):通常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冒 出一個簡單的想法,一個正向經驗持續的時間越長,就有更大的機會去品味它。 一般情況下,當人們在品味時,他們會覺得,他們在放慢時間,或者換一種說法,. 20.

(33) 他們在延長這個經驗。事實上,人們往往在他們放慢經驗,或流連於它,要盡量 使其持續時間更長時得到最強烈的感受。 2.壓力降低的程度(stress reduction):在愈少壓力的情況下,個人愈能夠品 味,這與放下社會和自尊需求的概念類似。 3.複雜程度(Complexity):在品味經驗的複雜性可以有三個非常不同的意 義。第一個含義是最直截了當指的就是正在同時品味的不同知覺元件的數目,例 如聽某歌劇的 CD 就比看歌劇的 DVD,就少了「看」這個感覺。第二種意義即 是聯想網絡的數目,例如記憶、預測、社交的網絡數目,這個網絡中的關聯可以 大到一個文化,像是農曆新年的團圓飯。第三種是品味的複雜度,它指的是在一 個脈絡中,不同數目和型態的品味過程,例如吃團圓飯時,準備菜餚者可以品味 大家聚在一起的幸福感、食物被稱讚美味的成就感等。 4.專注聚焦程度(Degree of Attentional Focus):愈是能專注在聚焦的點上, 品味的強度會愈高。 5.自我監控的平衡度(Balanced Self-Monitoring ):過度的自我監控會降低 當下品味的強度,Schooler、Ariely 與 Loewenstein(2003)的研究發現讓受試者 在經歷一個正向的體驗時可以看到在鏡子中的自己,會提高享受,因為受試者有 機會觀察和體驗自己內在的享樂反應。由此可見,避免過度監控的關鍵是專注正 在進行的正向經驗,而不必擔心或持續地評估自己是否能盡情地享受。 6.社會連結程度(Social Connection: Interactive Consequences):透過社會連 結的分享可增進品味的維持和成為他人的品味模範,且共享品味也有助於增強社 會的連結。 五、品味的策略 我們從一開始就認定品味是引發、欣賞,並加強個人生命中正向經驗的能 力,我們可以進一步的問,人類做什麼可以得到那些能力。Bryant 與 Veroff(2007) 透過 Ways of Savoring Checklist(WOSC)檢核表,歸納出 10 種不同思想和行為 的組合反應,即 10 種增進品味的策略。接下來,將介紹這些品味的方式,其中 21.

(34) 有 7 項為認知的策略類型、3 項為行為的策略類型。 (一)與人分享(sharing with others):尋找分享的對象,告知他們某個經驗對 自己的意義。 這個概念是將社會支持當作因應策略。Meehan、Durlak 與 Bryant(1993) 的研究表示 16 至 18 歲的青少年,能依靠社會支持來「獲得」和「品味」正向的 生活事件,而為何與其他人共享愉快的經歷能讓你的體驗更愉快?Bryant 與 Veroff(2007)認為看著家人、朋友有開心的感覺,這本身就是個令人愉悅的活 動;而且當其他人在場時,他們也許能替我們指出還未發現的樂趣所在;另外當 我們渴望與他人分享時,也會使我們回憶並加深對正向經驗的愉悅感受。 (二)記憶的建構(memory building):藉由拍攝「心智影像」來主動儲存以利 未來回想的圖像;日後可與他人一同回憶此事件。 記憶的建構與上述的分享有相似的概念,而人們藉由記憶的建構,將他們感 到最令人愉快的經驗以圖像記憶儲存起來,且可在將來明確地喚出讓他們快樂的 事物。Bryant 與 Morgan 在 1986 的研究中也證實了,女性比男性更善於將正向 經驗編碼為記憶(引自 Bryant &Veroff, 2007)。 (三)自我鼓勵(self-congratulation) :告訴自己本身有多自豪、有多令人印象深 刻;提醒自己本身花了多久的時間等待這個時刻的來臨。 這種風格的品味,是一種「認知的沐恩」 (cognitive basking) ,是個人不斷地 對自我的讚美和自我滿足的正向經驗。而這種型式的品味最常出現在對個人成 就、成功經驗的反應。而這種狀況較常在西方文化中發生,但若過多的自我推銷, 如吹牛、吹噓,就容易使與他人的關係受損,進而降低了愉悅的感受。 (四)感官知覺敏銳(sensory-perceptual sharpening) :藉由聚焦在情境中的某個 刺激物並排除其他刺激來增強樂趣;透過努力集中注意力來強化感官的敏銳度。 一般而言,感官的刺激會相互影響,有時會打斷了流動中的正向情感的經 驗,若阻隔了這些干擾,即可提高品味能力,讓個體對某個愉悅的感受提升。因 此感官知覺敏銳類似選擇性的注意。 22.

(35) (五)比較(comparing) :對照自己與他人對某個事件或經驗的感覺;將現在的 情境和過去發生過的類似情況相比或與自己想像的事件做比較。 若與自己現況相比較的狀況都是較為糟糕的,這種認知上的比較可以提高愉 悅感。且藉由比較,人們可以得知自己對某個經驗的期待,這樣的比較包括以下 三種方式:向下的社會比較,例如「我比別人好」 ;時間序位上的比較,例如「我 現在比之前還要好」;與反事實的假設比較,例如「結果有可能會更糟,我現在 這樣的狀況已經是最好的了。」 (六)沈浸當下(absorption) :試著不思考,而完全浸淫於或全神貫注於某個時 刻,只放鬆並存在於當下。 沈浸當下時個體會迴避理智的認知反映與聯想,只全神貫注在某個簡單且持 續的正向經驗。這個策略與 Csikszentmihalyi(1990)提出的最佳心流經驗(optimal flow experience)相當類似,當個體在心流時,會失去自我意識以及對人、地、 時的知覺。顯然有些人只想好好去感受,不去思考他們的體驗。 (七)行為表達(behavioral expression):對正向經驗毫不掩飾且自然而直接流 露的行為反應,如大笑、雀躍跳躍、發出口頭讚賞的聲音等等。 這些行為純粹是表現內心的感觸,代表著非常歡樂、興奮和熱情等等,而這 些反應可能是自動的或者是故意的。人們在感官知覺銳化時,會放慢他們的行 為,而當把行為表達出來後,他們會覺得行為變快了。自我知覺理論和面部的回 饋研究表示將正向情感以行為的方式表達出來,能強化這些正向的感受(引自 Bryant &Veroff, 2007)。 (八)短暫的覺知(temporal awareness):提醒自己美好的時光稍縱即逝;期待 時間能夠持久,告訴自己要享受當下。 使用這種類型的品味時,人們會提醒自己「時候到了」 ,他們會想到不久後, 正向經驗將會結束,他們自覺地希望愉悅的時間能永遠持續下去,而隨著人們自 然反映出「就要結束了」的念頭時,他們將會以新的視角來看待正向經驗,這很. 23.

(36) 可能特別有利於品味。因為人們可在正向經驗快消逝時,特意提醒自己「正向的 經驗是短暫的,但這個經驗很值得讓我在現在這個時刻好好品味它」。 (九)細數幸事(counting blessings) :提醒自己本身擁有的好運,想到自己有多 幸運。 細數幸事需要指出要感謝的是什麼事、來源為何,並將自己的感激之情連結 到這個來源(Emmons & McCullough, 2003)。而把幸運的事反映出來,可增強 品味經驗的情感品質,所以Bryant與Veroff期待人們可以計數各式各樣的幸運的 事。但這與表示感謝不同,因為某人瞭解到自己遇到的好事,未必需要去向他人 表達感謝之意。 (十)掃興想法(kill-joy thinking) :提醒自己其他該出席的場合和其他應該做的 事;產生某個正向事件可能會更好的想法。 這個方式其實是降低了品味,是由負向的認知構成。Lindberg 在 2004 年的 研究指出,以西方文化的角度來看,若人們在品味時出現了掃興的念頭,是會讓 人沮喪。但在東方文化裡,人們會故意降低自己快樂的感受,好讓自己符合社會 習俗或因為擔心樂極生悲(引自 Bryant & Veroff, 2007) 。另外 Wood 等人(2003) 的研究也證明了低自尊的人傾向降低自己對正向結果的認知,高自尊的人則擴展 愉悅的感覺。由上述可知,在西方文化裡,掃興的預期想法和較低的享受有關。. 参、品味的相關研究 Bryant(2003)主張若個體能夠享受和品味生活中的正向經驗,個體將能擁 有更豐富、更愉快的生活。我們從 Bryant(1989)針對 524 位大學生進行知覺控 制的研究,他請同性別的學生 5 到 10 人為一個團體來完成「對自己生活的知覺」 的自陳式問卷調查。從結果可得知當正向的事件發生時,人們對此事件的控制與 體驗,會有正向的品味經驗發生,且在品味的過程中,人們想像著快要發生或正 在發生的正向事件會延長體驗正向情感的時間及增強此情感;此研究結果也發現 獲得正向的事件,不一定會有正向情緒的產生,因為生活中不可能只發生正向的 24.

(37) 事情,而正向事情的發生,也許能有短暫愉悅感,但若透過品味來沉浸、欣賞、 享受此正向事件,即可延長愉悅的時間。也就是說,雖然正向事件是不可或缺的, 但它並無法明確地讓個體感受到愉悅的感受,個體需要去注意和欣賞此事件衍生 出來的正向情緒,後續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與此相符合(Bryant, 2003; Jose et al, 2012)。這些結果支持了品味是一個重要的機制,通過它,人們從正向的事件得 到快樂和幸福。 Jose 等人(2012)的研究,證實正向事件、品味反應和正面情感彼此之間有 著正相關,他們對 101 位成人使用經驗取樣方法,要求受試者在一個月內每日記 錄正向事件、自己的品味回應和正向情感。在瞭解了品味對正向情緒的影響後, Bryant 與 Veroff(2007)表示不同的品味經驗啟動不同的品味過程,這本身也包 括不同品味的方式可能會導致不同的情感成果,Wood 等人(2003)研究了個體 自尊程度的差異對於調節正向情感的影響,區分出增強正向情緒的品味反應和制 止正向情緒的抑制反應,接著有學者更進一步地細分出四種廣泛的品味反應和四 種抑制的反應(Quoidbach et al., 2010),且此研究也發現,使用多樣性的調節方 式,而不是只使用少數特定的策略,有利於整體的快樂。 Quoidbach 等人(2010)研究了正向情緒調節策略對正向情感和生活滿意度 的影響,他們蒐集了 282 名大學生在正向情感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整體快樂 量表的資料和他們平常使用的品味策略。結果表明,在經歷正向事件時,將注意 力集中在當下,投入在正向的沉思,會提升正向情感,而告訴別人自己的體驗則 是提高了生活滿意度,反之分散注意力會減少正向情感,而聚焦在負向的信息, 投入在負面的沉思,則降低生活滿意度。Hurley 與 Kwon(2012)研究正向事件 發生的頻率和品味的關係,他們蒐集了 142 名大學生在兩個星期的生活事件和正 負向情感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品味信念的量表結果,再將結果分成四組去比 較。研究結果表示,雖然正向事件的發生是品味不可或缺的條件,但除非它發生 頻率的很低,而且品味的能力也很低,這樣個體才會有很低程度的正向情感和生.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正向成就 (positive accomplishment) 正向目標 (意義) (positive purpose) 正向健康 (positive health)..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還非講得精彩不可。上課其實很費氣力,很多人無法理解 那種消耗元氣的狀態……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客座助理教授.. 妬不男 ﹕男根似無,見他行婬,因生 妬心,遂感有根

情境壓力 生理狀態 心理狀態 其他因素

1.受虐待兒童及受性侵犯兒童的心理與成長影響 ( 短期及長期影響

正向教育 同理心 強項為本 感恩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也紛紛投入 RFID 安全性的研究,2003 年首先由 Weis 等 學者提出了 RFID 認證協定之論文,開啟了 RF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