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過去的文獻中,有些研究證實高強度的阻力運動確實能誘發 PAP 現象,

但有些研究結果卻不支持。整理過去有關誘發 PAP 現象的研究中,發現運動強 度 (Lowery 等,2012) 、恢復時間 (Young 等,1998; Gossen & Sale, 2000) 、肌 肉收縮型式 (French 等,2003; Berning 等,2010) 、個別差異 (Hamada 等,2000;

Gourgoulis, Aggeloussis, Kasimatis, Mavromatis & Garas,2003; Chiu 等,2003) 等,

這些變項的操弄都會影響到 PAP 現象誘發與否。若要成功誘發 PAP 現象並提升 隨後爆發力的表現,上述這些變項的操弄必需將肌肉疲勞現象盡可能地降低,而 PAP 現象的誘發增加到最大,進而提升隨後爆發力的表現。

在有關運動強度、恢復時間與個別差異對誘發 PAP 現象的研究中,Lowery

等 (2012) 以低 (5 × 56%1RM) 、中 (4 × 70%1RM) 、高 (3 × 93%1RM) 三個不 同強度之蹲舉,探討運動後立即 (0 分鐘) 與隨後 2、4、8、12 分鐘後的垂直跳 表現。研究結果顯示,在進行中強度與高強度 PAP 運動後立即,垂直跳表現都 是顯著下降。然而在進行中強度 PAP 運動後,隨後 4 分鐘的垂直跳表現顯著提 升,在進行高強度 PAP 運動後,則在隨後第 4 與 8 分鐘的垂直跳高度顯著提升。

在有關恢復時間及個別差異的研究中,Chiu 等 (2003) 以爆發力專項運動員及阻 力訓練者進行比較,研究發現爆發力專項運動員誘發的 PAP 現象顯著大於阻力 訓練者。另一個發現是這些爆發力專項運動員在高強度阻力運動後的第 18.5 分 鐘,PAP 現象還存在,而該研究也表示,擁有較多爆發力訓練經驗者,可能誘發 更顯著的 PAP 現象。其他研究則發現,擁有較高 Type II 肌纖維比例者 (Hamada, Sale, MacDuncan, & Tarnopolsky, 2000) 以 及 擁 有 較 大 絕 對 肌 力 表 現 者 (Gourgoulis 等,2003) 都能透過進行高強度阻力運動,更顯著地誘發 PAP 現象。

至於在肌肉收縮形式的研究中,目前研究操弄的 PAP 運動收縮型式大多是 動態收縮及等長收縮。在動態收縮的研究中,McBride 等 (2005) 使用了 1 組 3 次反覆的 90%1RM 蹲舉來探討 PAP 現象,該研究發現高強度低運動量的動態 收縮對隨後的反覆爆發力運動表現 (40 公尺衝刺) 顯著提升。而 Okuno 等 (2013) 研究發現參與者在進行高強度動態收縮之 PAP 運動後,顯著提升隨後的衝刺表 現。至於在等長收縮的研究中,French 等 (2003) 使用了 3 組 3 秒和 3 組 5 秒的 等長最大自主收縮,發現在 3 組 3 秒的等長最大自主收縮中,隨後單次爆發力運 動表現 (跳躍高度) 顯著提升。Bevan 等 (2010) 研究發現等長最大自主收縮可 改善 10 公尺衝刺運動的表現。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可以了解,在高強度 (3-5RM 的動態收縮與 3-5 秒的等長最大自主收縮) 的 PAP 運動安排、8-12 分鐘的恢復時 間以及選手的訓練經驗越高、type II 肌纖維比例越大,所誘發的 PAP 現象就越 明顯。

回顧過去的研究中發現,有的研究表示 PAP 運動對隨後爆發力表現上顯著

的調控是否得當之外,還可能與隨後爆發力的型式有關聯性,也就是先前 PAP 運動的收縮形式會影響隨後不同型式的爆發力運動表現 (French 等,2003)。在 PAP 運動收縮形式與隨後爆發力型式的研究中,首先探討不同收縮型式 PAP 運 動後對單次爆發力 (下蹲跳、深跳、蹲跳、立定跳遠) 表現的影響,Batista 等 (2011) 針對 8 位田徑選手與 7 位健美運動之男性,使用 1 組 5 秒與 3 組 5 秒的等長最大 自主收縮 PAP 運動,發現隨後的下蹲跳表現並沒有顯著差異。Requena 等 (2011) 針對 12 位足球選手,使用 1 組 10 秒之等長最大自主收縮作為 PAP 運動,發現 隨後的下蹲跳 (counter movement jump) 表現顯著提升,Weber 等 (2008) 研究 指出 5RM 蹲舉動態收縮 PAP 運動可促進跳躍運動表現。Young 等 (1998) 提出 用 5RM 動態收縮 PAP 運動,測詴蹲跳 (Jump Squat) 運動表現,結果顯示無法 改善蹲跳表現。在不同收縮 PAP 運動後對反覆爆發力 (衝刺等) 表現的研究中,

Chatzopoulos 等 (2007) 針對來自不同運動項目之男性選手共 15 位進行 10 組 1 反覆 90%1RM 之蹲舉,發現在隨後衝刺表現顯著提升。Jo, Judelson, Brown, Coburn, 與 Dabbs (2010) 研究 12 名健康男生,在進行腳踏車 30 秒溫蓋特測詴,

以半蹲 5RM 重量負荷訓練作為熱身方式,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在隨後的 30 秒溫 蓋特測詴表現中未達顯著差異。 Rahimi (2007) 使用 60%1RM、70%1RM、

85%1RM 三種不同強度動態收 縮蹲舉探討 隨後 40 公尺衝刺表現,發現在 85%1RM 之後的 40 公尺表現顯著提升在肌肉收縮型式的 PAP 運動中,對隨後爆 發力表現的結果並不一致,然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一種可能性,在等長最大自 主收縮 PAP 運動對於隨後單次爆發力表現 (垂直跳等) 的提升擁有較顯著的影 響,相同地,在高強度動態收縮 PAP 運動對於隨後反覆爆發力表現 (衝刺等) 的 提升擁有較顯著的影響,雖然還是有許多研究表示無論等長或動態收縮都無法誘 發顯著的 PAP 現象並增進運動表現 (Batista, Roschel, Barroso, Ugrinowitsch, &

Tricoli, 2011; Berning 等,2010; Robbins & Dochery, 2005;Gossen & Sale, 2000;

Khamoui 等,2009),但是,是否不同肌肉收縮型式的 PAP 運動能夠對不同型式 爆發力表現擁有不同的影響,還需要更多研究來探討。

由以上文獻可以對目前關於 PAP 運動的強度 ( > 80%1RM)、收縮型態 (等 長或動態)、恢復時間 (至少需要 4 分鐘,超過 20 分鐘效果消失) 以及個別差異 (最大肌力、訓練背景、type II 百分比等) 擁有初步的了解。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 可以發現,並沒有特別針對等長收縮或動態收縮對不同爆發力運動型式的探討,

通常都是單一做比較,或是不同收縮型式之 PAP 對單一種爆發力運動,亦或是 單一種收縮型式之 PAP 運動對隨後不同型式之爆發力運動,目前尚未有研究針 對不同肌肉收縮形式的 PAP 運動與不同型式的爆發力運動作交叉比較。因此本 研究也將探討 PAP 現象對水平方向爆發力表現的影響。是否不同的 PAP 運動收 縮型式對於隨後特定的爆發力運動型式有較顯著的影響?這個問題會在這個研 究中,進一步地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