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回饋的分類與功能

動作學習過程中,練習與回饋是兩個重要影響變項。在動作學習或練習的過程中,

可以透過不同方式的回饋訊息,來降低動作執行時的不確定性以促進動作學習。回饋是 指動作執行前、執行過程中、或完成動作後,所接收到與動作表現有關的訊息,依據訊 息來源不同可分為內在回饋與外增回饋 (Schmidt & Lee, 2011)。

內在回饋指個體在行為期間和動作執行結果,由身體各種感覺機制獲得固有的感覺 訊息,包含視覺 (visual)、聽覺 (auditory)、和動覺 (kinesthesis)。視覺與聽覺是指體外 的感覺訊息;而動覺依賴本體感受器 (proprioceptor) 直接感知外界刺激形成體內的感覺 訊息,如肌梭 (muscle spindle) 可感受肌肉的相對長度變化與牽拉刺激、高爾肌腱器 (Golgi tendon organ) 可監控肌肉的張力變化、關節受納器 (articular receptor) 可感應肢 體不同位置的壓力和關節活動的壓力變化、而前庭 (vestibular apparatus) 則能提供身體 與世界的相對位置。相反的,外增回饋是指動作執行時,非本身感覺系統產生的訊息,

而是來自於外界,加強或補充內在回饋的行為(陳玉芬、卓俊伶,1997)。外增回饋包

含口語 (verbal) 回饋,如結果獲知 (KR)、表現獲知 (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KP),

或是非口語 (non-verbal) 回饋,如圖示、數字顯示、或引導指示。

與動作本身有關的回饋訊息來源,主要有聽覺、視覺、與動覺,而這三種回饋會各 自產生不同的訊息處理過程 (Posner & Konick, 1966);此外,Chew (1976) 認為提供學 習者口語回饋訊息,可能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測量單位轉譯的問題,個體不能精確 的轉譯動作結果成適當的輸出訊息,所以回饋對個體來說可能不是有用訊息;(二)口 語非直接的訊息,導致訊息傳遞的複雜度增加,學習者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去熟悉訊息,

和習得訊息與動作之間的關聯,所以對此三種回饋訊息進行檢驗,以視覺回饋組、聽覺 回饋組、與動覺回饋組進行線性移動工作,目標為 10 英寸,在動作表現上都有明顯進 步,但各組間無顯著差異,但此研究僅解釋了動作表現部分,陳玉芬、卓俊伶 (1997) 複 製此工作延伸檢驗動作學習部分,發現聽覺回饋訊息為表現變項;而視覺與動覺回饋訊 息不只是表現變項,也是學習變項。其中的動覺回饋可提供行為型態的訊息,對於回饋 與學習之間的連結相當有貢獻,動覺回饋藉由指示學習者注意動作的部分來增強內在回 饋,提供動作表現關鍵性的訊息,並且動覺回饋可以直接告知學習者何者是需要改善的 行為 (Young & Schmidt, 1992),顯示動覺回饋訊息對於學習來說具有不可取代的功效。

早期關於回饋的研究認為較頻繁、精確且立即的回饋能夠增進學習,但近期的研究 發現減少回饋相對頻率或是增加回饋的安排方式會使學習更有效率 (Young & Schmidt, 1992),因為回饋包含了錯誤與修正動作的訊息,若給予回饋的頻率過多,學習者會過 度依賴此訊息進行動作的修正,而非使用內在回饋來處理訊息 (Schmidt & Wrisberg, 2008),若回饋抽離,學習者將無法繼續維持先前學習的效果,行為便無法產生持久性 的改變。

第三節 錯誤偵察及相關文獻探討

練習對於動作學習的影響,主要結果是產生更有效力的動作行為,但是透過練習額 外可獲得一種結果,即學習者在評估動作行為時顯得更有能力,也就是學習者可以透過

練習發展錯誤偵察的能力,成為一種個體察覺自我錯誤的回饋訊息,但是不同程度學習

Schmidt & Lee, 2011),因此衍生出許多探討適當回饋頻率對於動作表現與學習影響的相 關議題,其中,張櫻玉與卓俊伶 (2003) 對於學習者在動作執行後進行錯誤偵察或(和)

動作行為除了單側動作外,許多複雜技能都需牽涉到雙側協調能力,Sherwood (2009) 檢驗接受自單手或雙手的回饋訊息,是否造成錯誤偵察能力的影響,並同時檢驗較長動

作之能力,進而提昇動作學習效力,但現在研究大多關注於學習者如何運用 KR 回饋與 自身感覺產生的參照訊息,因此會在學習者進行估計動作後,給予外在 KR 回饋,使學 習者可評定自我估計值的正確性,並將其中的差異運用至下一次試作中,導致實際動作 能朝目標趨近 (Liu & Wrisberg, 1997),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第四節 觀察學習及相關文獻探討

動作學習的情境可以從認知的概念來敘述,即心理意象,而心理意象又以觀察學習 與心智練習為主要架構 (Adams, 1990),其中觀察學習是透過一種特殊知覺學習模式的 學習方式 (Schmidt & Lee, 2011),並且動作學習的認知表徵系統可經由觀察所發展,且 包含兩個面向:心理圖像與關於動作需要的語言代碼,因此觀察者可以透過觀察示範者 學習其行為,Newell (1974) 曾提出 KR 為動作學習中最大的影響變項,但 Adams (1990) 認為觀察學習也有一樣的影響效果。

行為示範能夠直接提供學習者訊息,避免因口語訊息轉譯的錯誤或是訊息處理的複 雜度增加,造成學習上的延遲或誤解,反映出行為展現的訊息比口語指示更有效率 (Singer, Hausenblas, & Janelle, 2001)。Bandura 是觀察學習課題中最具影響力的學者,1969 年的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提出以訊息處理模式為基礎架構的觀察學習 理論,認為個體不必經過直接的體驗或練習,因為來自經驗的學習結果是透過觀察他人 行為在他人身上造成的結果,以此為學習的替代基礎,所以透過觀察的方式也能夠習得 新動作行為或修改舊行為,不必歷經冗長的嘗試錯誤過程,並且人類的行為都是透過觀 察後模仿所得來 (Bandura, 1986),因此觀察學習是認知心理學的一環,經由觀察他人行 為得知新動作的操作,這些編碼的訊息可運用到日後實際的行為上,以做出越接近模範 者動作為目標,而觀察學習包含了四個歷程:(一)注意歷程 (attention process):決定 個體選擇觀察的因素與從楷模接觸中所吸收到的訊息的過程,示範者本身性質、觀察者 特徵、個體間互動關係、或互動結構的安排都會影響到觀察經驗的數量和類型,造成觀 察者對示範事件有選擇性的注意,並傾向以過去經驗來對觀察到的情形作知覺,而觀察

學習的速度會受到示範行為複雜度以及觀察者訊息加工能力所影響;(二)保留歷程 (retention process):將觀察到的活動轉換成可回憶的表徵系統 (representational system) 的過程,包含形象 (imagianl) 和容易使用的語言 (verbal) 符號,這些記憶代碼 (memory code) 就能成為行為的指導;(三)動作重做歷程 (motor reproduction process):將符號 性表徵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轉換成適當外顯行為的過程,根據個體對示範動作的空 間與時間上的理解,而獲得行為再現,然而,實際操作和練習會使個體得到訊息回饋,

經過自我矯正的調整,動作漸漸趨近於正確化;與(四)動機歷程 (motivation process):

觀察者因有增強作用而再現示範行為的過程,當觀察者認為做出與示範相似的動作能得 到酬賞,會促使他完成行為。因此,社會學習認知理論主要預測,觀察學習會受示範者 與觀察者的特質所影響,而且有效的觀察學習需要包含認知、訊息處理、與正確感知等 觀點。隨後,Babdura 根據 Yando 等人 (1978) 的批判而修正社會學習理論,於 1986 年 提出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認為歷程中的「保留歷程」和「動機歷程」

需要考慮發展的因素。

觀察學習是個體內隱的一種學習能力,使用抽象的認知過程來陳述,並可運用行為 的改變程度來檢驗學習成效,但觀察學習也可運用功能性核磁振造影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記錄個體在觀察行為時神經元活動所引發的血液動 力改變情形,以外顯的生理機制來驗證觀察效應的存在。相關的研究指出個體在觀察與 個體相關的行為期間,後側頂葉會產生活化的情形,因此當個體觀察一個行為時,前運 動皮質區會自動產生其內在複製的行為 (Buccino et al., 2001)。

因此觀察學習的概念也加入錯誤偵察議題中探討,Blandin and Proteau (2000) 檢驗 觀察者透過觀察示範者的動作技能練習,其偵察與修正錯誤的機制發展是否與透過身體

制。

另外,Black and Wright (2000) 也對觀察學習獲得錯誤偵察與動作重製能力方面進 行研究,實驗組別分成三個情境:無練習組、身體練習組、與觀察練習組,隨機練習三 種連續按鍵工作,此三種工作具有相同的空間型態、相對時宜,但全部時間目標不相同,

參與者在每次動作完成後須評估自我全部動作時間。結果發現,觀察練習組評估動作絕 對時宜的能力優於無練習組,並且和身體練習組一樣好,證明了觀察學習的錯誤確認和 動作重製過程。

關於動作時宜錯誤的辨認也可透過觀察來完成,而且觀察練習可以成為習得連續動 作的方法之一 (Black, Wright, Magnuson, & Brueckner, 2005),回饋訊息在動作學習中扮 演重要角色,同樣地,觀察學習的發展也會受到回饋訊息所影響,Badets, Blandin, Wright, and Shea (2006) 將漸退 KR 變項放入觀察學習與錯誤偵察的議題中進行探討,在獲得期 中參與者觀察示範者進行時宜工作,並且給予不同頻率的 KR,結果顯示 KR 頻率的減 少對於示範者與參與者自我表現的穩定性與錯誤偵察能力皆有正面影響,因此,觀察學 習和身體練習兩者與 KR 相關的處理機制其發展相似。

綜觀以上文獻可得知,在時宜性工作中不論 KR 頻率如何操弄,透過觀察學習與身 體練習皆能發展錯誤偵察與動作重製能力,並且在動作學習與表現上皆優於控制組。

第五節 文獻小結

綜觀以上理論陳述與文獻探討,得知基模理論中的確認基模與閉鎖環理論中的知覺 痕跡皆是討論錯誤偵察在動作學習中的重要性,而錯誤偵察能力需要透過錯誤估計的步 驟來執行,而且可透過練習與 KR 來增進效力,關於練習的形式不論是觀察練習或是身 體練習皆能發展錯誤偵察能力,在時宜性工作中使用觀察進行錯誤估計對於動作表現與 學習的效力已被證實,但關於空間性工作的學習效益力仍需進一步釐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