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問題解決歷程

2.2.3 問題解決歷程的模式

根據Medin 等人(2001)與 Sternberg(1994; 1999)的觀點:問題解決發生於 一個人試著去達成一個目標,在沒有即刻可以使用的答案下,從所給定條件狀態 著手,應用方法將給定的條件轉換,以找出答案(黃幸美,2003)。此即是說,

問題解決是一個透過思考以尋找答案的心理活動歷程。那麼,此一尋求答案的心 理活動是否有一定的步驟?歷年來從事研究問題解決的學者,有的以邏輯分析的 方法研究,有的採實驗觀察的方法尋求,所得結果頗不一致。以下選擇學者所提

各種問題解決歷程與本研究性質相近者加以整理:

(一) 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

根據湯偉君、邱美虹(1999)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為人所熟知的 CPS,最 初是由Parnes 在 1966 年所發展,最早是為線性的五階段解題,爾後經由 Treffinger、

Isaksen 等學者持續對其予以修正,指出原有的線性過程並不符合解題者實際的解 題歷程,因而提出了非線性的三成分六階段的CPS 模式:

1. 發現挑戰(Mess-Finding,MF):乃修正Parnes(1987)的五階段創造性 問題解決模式後,新增的一個階段。

2. 發現數據(Data-Finding,DF):原為Parnes五階段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中 的發現事實階段(Fact-Finding,FF),解題者可利用5W1H(who、what、

where、when、why、how)策略自問自答以找到收集資料的方向及獲得某 一挑戰的各種訊息;後來主張有效的解題不僅要考量簡單的事實,更要想 到在解題過程中相關的資訊,他們認為感覺、印象、觀察、問題也同樣的 重要。

3. 發現問題(Problem-Finding,PF):解題者要設法釐清問題,以得到一個 有明確敘述的問題。

4. 發現點子(Idea-Finding,IF):解題者要能找出可以解決前一階段所得到 問題的各種點子。

5. 發現解答(Solution-Finding,SF):解題者要找出各種可以評估點子優劣 的標準,並藉以評斷點子的好壞,找出一個最恰當的點子作為問題的解答。

6. 尋求可被接受的解答(Acceptance-Finding,AF):解題者必須去計畫執行 此一問題的解答法,確定此解決法是否有效,若無效得回到前幾個步驟,

以得到另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

他們並以Abell(1990)提出的運用 CPS 策略來解決生活議題的示範教材,做 為這種CPS 模式應用在教學上的例子(表 1),以使讀者能對 CPS 有進一步的瞭 解。

表 1 六階段 CPS 解題範例

段 範

1 發現挑戰 某地區因將有高速公路通過,可能影響了鹿的族群和遷移;村 民們感受到了這個挑戰。

2 發現數據

村民為更瞭解此一挑戰所衍生出的問題,因此利用5W1H策略 自問自答以收集更多資料,如汽車產生的污染對鹿有多大的危 害?改變高速公路路線是否可能?花費有多少?…….

3 發現問題

配合所收集到的資料,村民把原本曖昧不清的情境化約成敘述 清楚的問題,如以什麼方式我們可以使車子不會撞倒正遷移中 的鹿群?

4 發現點子

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點子,如在鹿群遷移季節裡封閉道路、建 造孔道讓鹿能從道路底下通過、訓練鹿群改走不同的遷移路 線……。

5 發現解答 找尋一些評估標準,以評價各種點子的優劣,如花費、對生態 的衝擊、村民們的接受程度、政府機構的接受程度…….。

6 尋求接受

找出可能的最適當解決方法之後,村民們要向社區其他成員、

專家學者、政府機構等尋求協助,擬定適當的實施計畫並執行 之。若不可行,則從頭或從某一階段再來過。

資料來源:引自湯偉君 *邱美虹(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教育 月刊,第223期

(二) 問題解決循環模式(Problem-solving cycle)

Sternberg(1999)分析一般人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綜合考量問題情境的解題步 驟,提出了問題解決循環模式(圖2),以下以擬撰寫一篇學術論文做例子:

1. 界定問題(Problem identification):首先必須確定的就是研究問題是什麼。

2. 定義問題(Problem definition & representation):接著要把主題定義清楚,

才能決定搜集研究資料的方向及論文撰寫的整體策略。

3. 建構策略(Strategy formulation):解決問題的策略包含分析(Analysis)

-把複雜的問題分解成更小而容易管理控制的元素;或者綜合(Synthesis)

-把各個不同的元素組合起來,使它們變成有用的東西。撰寫論文時,你 必須分析主題中所有各部分的構成要素,然後綜合成你論文的草稿。另外 一組互補的策略,包含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和聚斂性思考

(Convergent thinking);首先運用發散性思考以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解題

可能,接著運用聚斂性思考以便在眾多可能的解答中找出最合適的一個。

4. 組織訊息(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一旦策略規劃好後,你便必須組 織有用的訊息,以使得策略得以實現。比如:寫論文時,你最好用大綱來 組織你的想法。

5. 分配資源(Resource allocation):資源包括時間、金錢、設備、空間等,

我們必須知道在什麼時候投入什麼資源。研究顯示,解決問題的專家傾向 於投入更多的心力在整體的規劃;而生手則傾向耗用比較多的時間在細節 的計劃。所以寫論文時,應盡可能的多花時間在研究管理、重點安排和論 文計畫上。

6. 監控過程(Monitoring):隨時監控問題解決的過程,以確保朝著目標持續 前進,避免迷失方向、走錯岔路;不要等到最後才做查核的動作。

1.界定問題

Problem identification

2.定義問題

Problem definition &

representation

3.建構策略

Strategy formulation

4.組織訊息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5.分配資源

Resource allocation

6.監控過程

Monitoring

7.評鑑結果

Evaluation

7. 評鑑結果(Evaluation):在問題解決完成後,要做評鑑的工作。因為透過 評鑑,新的問題可能產生、問題可能被重新定義、新的策略可能出現、新 的資源可能被開發出來或更有效的使用。比如:在論文初稿完成後,一定 要再校正、修訂數次,才能大功告成。

圖 2 問題解決循環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Sternberg, R.J. (1999), Cognitive psychology, 第 351 頁,圖 11.2。Harcourt Brace

& Company, USA.

(三) 教育部國教專業社群網

教育部國教專業社群網在「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的基本能力說明中指出:

不論數學問題或非數學問題,理想的「解決問題」是一種思考的心理歷程,並且 必須顧及個人所處之情境,特別在個人情感與理智衝突之際。解題者搜集相關資 訊,聯接舊經驗和新知識;有時或許百思不解,暫時擱置,但潛意識之下仍在思 考解題方案;一旦突然頓悟,就可瞭解解題之關鍵所在;然後,將其觀念加以實 施檢測,以驗證其可行性。而「解決問題」之過程可表為一序列啟發式計畫

(heuristics)的組合,它包含五個步驟:瞭解與思考、探究與計畫、選擇策略,尋 找答案,以及省思與擴展問題:

1. 在「瞭解與思考」階段,必須瞭解問題,要有批判的思考。注意到問題的 所有條件嗎?條件明顯?或是模糊?了解目標狀態嗎?目標是明顯或模 糊?分開問題的各部分條件,能聯結寫下來嗎?問題情境能視覺具體化?

問題能轉化為解題者的用語嗎?是否評估解題者現有知識與問題的關係?

2. 在「探索與計畫」階段,解題者能分析資料,決定是否有充分資訊解題?

並且去除干擾解題的因素。找出未知數與已知數之間的關係,如果找不到 就得考慮一些輔助問題。選擇問題的條件採取行動嗎?或根據問題的目標 採取行動?行動合理嗎?所採行動有方向或重點?行動有目的嗎?有否監 視解題行動?對解答有何影響?

3. 在「選擇策略」階段,一般人認為是解題時最困難的步驟。所謂「策略

(strategy)」是指提供解題者一個指引,以利其發現答案。策略的選擇是 根據前二個階段而來,困難的是如何去選擇一個合適的策略?或去修正所 選擇的策略?下面策略常常在國民教育階段使用之:辨識型式、往後推導、

猜測與檢驗、實驗或模擬、化簡或擴張問題、以及列方程式等。

4. 在「尋找答案」階段,即實施所擬定之計畫、校正每一個執行步驟,清楚 看出那一步驟是正確?能証明其正確性。在執行計畫時,是否能評估計畫 的相關性、適當性及結構性?是否在整體或局部層次評估執行?評估之有 無對結果有影響?有否利用計算器、電腦或其他科技去解題尋求答案?能 否利用各種方式去解決問題?對特殊問題,有其他方法?

5. 有「省思與擴展問題」階段,有否校核結果?能否融合論証?能一眼看出 來嗎?能把結果或方法應用到別的問題?改變問題的條件狀況,可以求解 嗎?有無原理及解答的評估?對解題的當前狀況有無評估?若放棄一種解 題途徑,是否企圖利用其中有用的部分?有無再評估先前放棄的解題途 徑?對解答產生的局部與整體影響如何?所採取行動適當而必要嗎?是否 評估採取新途徑的短程及長程影響?其行動也適當必要嗎?這是一個「後 設思考(meta-thinking)」階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