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小結:醫師與醫院形象之歷時性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平均每年核證人數短少之比率(C/A*100%) 37.20 24.00 31.43 21.00

資料來源:黃煌雄、沈美真、劉興善(2011)。《我國全民健保總體檢》,監察院調查報告。台北:

中華民國監察院。取自

https://www.cy.gov.tw/sp.asp?xdUrl=./di/edoc/eDocForm_Read.asp&ctNode=910&AP_Co de=eDoc&Func_Code=t01&case_id=100000080

四、小結:醫師與醫院形象之歷時性分析

本研究以 1995 年台灣健保實施前後之 1985-2010 年為脈絡,探討政策變遷 下的醫師形象與勞動問題,總的而言,醫師形象與勞動過程、勞動條件在健保實 施前與健保後,媒體再現確有劇變與不變之處。

(一)醫師與醫院形象

首先,醫師的高社經地位實無疑慮,三個年代共有 22 篇新聞,前期 97 則新 聞中有 10 則(10.31%)、中期 137 篇中有 3 篇(2.19%)、後期 179 則中有 9 則 新聞(5.03%),平均一個年代有 7.33 則,或一年中有 3.6 篇報導描述醫師的良好 聲望,新聞呈現也與文獻、社會現實或大眾想像相符。但須關注的是,高社經地 位的報導,並沒有因報紙新聞增加,佔有更多比例,醫師權威下降與醫師權力仍 可維持不墜的說法均其來有自,但在新聞媒體的報導上卻反映了醫師高社經地位 的說法越見薄弱。

專業化同高社經地位般,為媒體論述的不變之處,甚還因報紙張數變多,有 越來越多則新聞再現醫師的專業形象。在 542 篇新聞樣本中,即有 208 則、38.38%

新聞,描述醫師專業化、醫學知識權威化的象徵。

自中期開始,醫療極限與去專業化的類目中,有了第一篇醫療極限的新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前期醫師醫療專業化、神聖化形象不同,在新聞內文中第一次提及未完全治好 的病況。雖是唯一一則,但相對比之前醫療無所不能的迷思,是非常不同的再現。

但是醫療有限性近乎是 40 年前的老調,媒體再現無心或巧妙地維持了醫療神話 不可破滅的地位。

以六個年代的整體而言,負面醫德形象還較正面醫德形象為多(43>23 篇), 前期、中期、後期正面形象分別有 7、4、12 則,負面形象個別是 12、4、27 篇

(含健保體制下稍微提及醫師負面形象與勞動)。醫療財團化的現象從前期的報 紙即現徵兆,而集團化越演越烈,從新聞報導的時間可知,的確是驗證醫療生態 的現況,明確的財團化新聞直至後期方有 3 篇報導,新聞報導則巧用詞彙,模糊 淡化商業資本模式進駐醫院的焦點,直至 2010 年才有一則新聞直批醫療財團擴 張賺錢。健保下的負面形象雖早在中期初實施便有,但可謂與財團化同步發生。

醫師的道德形象自前期就廣泛受到新聞重視,也讓醫師執業受到「利己不利他」

的考驗與檢視,醫師被呈現負面的形象常與利益扯上關係。顯見媒體本就傾向喜 好再現負面訊息,如羶色腥、商業化、錢與權等。

然而,在前期農勞保時刻,沒有醫師以保險手段獲利的負面新聞,而在健保 初始的這一年,即有醫師以健保逐利的 2 篇新聞出現。報導對於隱約透露出的商 業化、管理模式、績效制度等資本主義式醫院營運模板,沒有明說。媒體沒有呈 現醫院績效、營利,恐會影響醫師的表現,這是看不到結構的問題。但是,如斯 的績效管理模式也是導致醫師過勞的原因之一。新聞再現給付制度面問題的同時,

也沒有為底層醫師勞動發聲,不是從上層的醫院經營者考量,即是討論病人福 祉。

到了後期,健保除影響醫師形象也影響醫師勞動。前期的負面形象如今因健 保的發展而被媒體放大渲染,不道德、利益至上、醫病關係不平等形象更層出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窮,後期正面形象與負面篇數相較是 12:27,其中,健保體制下的醫師負面形象 在 2010 年高達 13 則新聞與民意投書。

(二)醫師與醫院勞動

在醫師勞動方面,在前期,主要關注醫療環境危險的工作安全問題,對於工 時雖有少部分描述,但非以醫師為主體,而是尋求醫療病患福祉。醫院醫病比低 的情況已存在。醫療勞動力短缺、各專科中的醫師勞動力也不盡相同,這在前期 的新聞中從來就不被視為是值得深究的議題。

中期時,在醫院、診所給付不同,以及大醫院「看病效率之快」的「現實」

之外,媒體沒有陳述的是,若看病人數超過負荷,除了縮限民眾的服務品質,亦 壓迫了醫師休息的時間,加以若醫療為了趕場,而沒有品質、產生疏失,承擔的 經濟與情緒重任還是會落在底層醫師身上,演變成對於結構視而不詳述,責備個 人也所在多有,醫院主管忙著賺取利潤,犧牲的還是辛苦勞動的醫師,給付少同 樣也會影響醫師的薪資。報導都是著重在關懷民眾診療權利、以及結構方面的問 題,並沒有提出受到制度影響的,還有一般醫師的工時與薪水待遇。於後期,醫 師勞動還是較無缺乏新聞關注的議題,醫師主體在面對工作壓力與身體、情緒勞 動時,並沒有受到太多媒體的關注。

醫病關係方面,前期並無「專業失誤」上的醫療糾紛見諸完整的報導,狀況 未明,即便有醫療糾紛卻不放到檯面上討論,一篇醫療糾紛報導皆無,表示這是 媒體忽視、不監督的議題,此就造成大問題,因為,醫療糾紛的處理調解與媒體 再現方式均會影響到醫病關係。在中期,醫療糾紛案件於現實中的增長也在媒體 再現的新聞數量上獲得相同的結果。自中期醫療糾紛新聞可以發現,醫院被再現 為被動處理,以及醫師與上級權力結構相互包庇,又沒有堅持醫學倫理與尊重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患人權,塑造醫病關係的上下階級地位與不平等對立,病患透過民意代表的發聲,

爭取與醫師或醫院、上層溝通,以及在媒體版面曝光的機會。不過,透過如此的 報導方式,也可隱然發現受僱醫師身處組織中的兩難,此也與現實中的醫師,在 組織中備受要求、檢視與考核的壓力相同。然,面對結構面的無可撼動,媒體並 不完整敘說,反求諸醫療人員個人的倫理道德。新聞歸因醫療糾紛若採衝突性敘 述會吸引讀者,又或者負面資訊的兩造對比紛爭本即容易再現,也是最容易被閱 聽人理解與接受的呈現方式。

延續 1995 年首見專業醫糾失誤報導,後期新聞首次呈現「去專業化」,「醫 學也有極限」的體認則維持。特別是,還加入了「情緒」上的糾紛。如此再現除 了反映出醫師逐漸喪失醫療權威與社會地位,也發現媒體與社會將當代醫療定位 為「服務業」的樣態。在醫療知識充沛的年代,醫療有去專業化與商品化的傾向,

醫師被視為是服務業,在消費主義至上時代的新聞中,呈現出明顯的、與前不同 的情緒勞動。

新聞對比的遣辭用句更加強醫病關係地位反轉卻仍緊張對峙之關係,顯見媒 體沒有促進醫病相互理解,並且值班工時長、人手不夠事務繁瑣等結構因素的障 礙恐導致醫師情緒不穩,在新聞中並無呈現。

(三)健康政策、健保體制與其下的醫院與醫師

早年農保媒體持續重視,報導中的醫師,積極爭取權益、甚或不惜犧牲病患 的主張,儼然是對於福利制度的掣肘,但是在政府、醫療團體、農勞保受益人之 間存在如此大的衝突癥結點,媒體卻呈現三方互相不認同與群起抗議的景況,看 不到調停、共同解決紛爭的理性。農勞保險議題的紛爭,是媒體樂意著墨報導的,

以前就曾為了調漲保費、停辦與否引起醫界與民眾輿論撻伐,低廉的保費於民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言是福音,但若積欠給付或給付不公,媒體則會突顯更大的醫界反彈聲浪,在 不完善制度的詳細檢討中,醫師與醫院的權益被新聞一連串的負面用字所淹沒,

形塑出堅決對立於制度與保險受益病患的激烈心情。此外,在積欠醫療費用之下,

按理勢必會影響醫師勞動,但新聞除了再現打擊醫院士氣等情緒字彙,並無進一 步討論積欠是否影響到醫師如薪資、工時等實質勞動條件。

提及一般民眾或受益者時,不同於醫師反彈、較無強烈且情緒化的字眼,且 異於醫師團體,媒體再現的是政府或立法院與受益者同一陣線,醫師獨呼訴求的 情狀。新聞呈現醫師認為的不公,僅有醫師團體代表發言,納稅人的不公,則由 專家、政府、立委代為發聲,雖然一般民眾的媒體近用權與曝光率較低,但在政 府與有力人士的代表下,顯得較有主張並較醫師的話語溫和。

中期健保實施,報導歸因於健保福利不完備,導致民眾與醫界兩邊都反對,

雖立場不同,但雙方與制度的拮抗,新聞均大肆披露;就連記者本身的社論或介 紹,也一面倒批判。報社與民眾的立場一致,明顯看出媒體既定的框架,也更加 強化媒體對於該議題的看法。媒體所再現的醫師強烈反對聲浪,與現實調查結果 類似,但媒體僅呈顯不滿,沒有進一步透過報導,除祛制度與醫師間的阻隔甚或 協助推展健保往對於醫師勞動更合理的方向走,否則,不會時至今日,健保依舊 是醫界的罩頂烏雲,難以平和相待。相較於醫院、醫師的不平,新聞再現的民意、

勞工的不滿,抑或是為民發聲的怒吼更為放大,以新聞總數言是 19:3,多數報導 與投書都是站在廣大人民、政府收支平衡(政治策略與政黨選票)的立場上考慮 健保的收支,以醫師醫院為主體的新聞顯得稀少。

後期熱門為二代健保,選舉綁健保的議題即便過了 15 年依然是新聞喜愛的 爭議。民眾輿論逐漸支持調漲保費,與健保初期剛開辦時,新聞再現工會拒保、

工總不滿,擔心福利制度不完善不願實施等情況已不復見,民眾方面大都欲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