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作為一名醫師:媒體再現與勞動過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作為一名醫師:媒體再現與勞動過程

醫療從來不是自外於社會,醫師也非個體、獨立於當代政治經濟下的醫療體 系,社會歷史脈絡、政府政策、醫院機構、勞動條件,成為左右醫師動向的重要 因素,這不僅在前面的文獻已提及醫師作為體制下的一份子,在媒體再現醫師形 象的方式與結果中也能發現如此,於此同時,媒體也非外於社會。在真實生活

(‛real life’)與媒體描摹(‛media portrayal’)之間,是一種隨著時間推移而可能 改變的意義共生交換關係(Lupton, 1998)。

一、醫師與醫療形象的建構

與醫師、醫療相關的研究論述,種類面向繁多。過去的傳播相關研究,有媒 體角色與醫療權力關係(蔡篤堅,2000)或從醫療報導語言分析研究人、身體與 疾病的關係(胡紹嘉,1999),以及媒體再現醫療風險資訊的反思(徐美苓,2005)

等等。而聚焦於新聞、電視電影裡的醫師形象論述,在媒體再現研究中亦佔有重 要位置。

(一)新聞報導中的醫師形象

醫療新聞故事對於公共影響的研究已證實,消費者在做關於個人健康照護選 項的決定與選擇時,有時完全是基於媒體的報導,新聞媒體有議題設定的能力,

以告知一般大眾、政府政策制定者、甚至健康專家,去思考什麼是重要的(Furlan, 2012)。

聚焦於新聞媒體再現部分,Lupton 與 McLean(1998)說明,在西方的新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媒體中,關於醫療專業成員與醫學實踐的事件、議題等,時常出現,如斯強烈的 報導挑起醫療社會學家與醫學專業者兩方的興趣。Karpf 於 1988 年研究媒體與健 康之總結認為,儘管有一些小小的波動,但是電視上的醫療威望,還是和以往一 樣強烈(Seale, 2003),媒體不僅分享醫學權威與專業知識之盛行觀念,以及醫 學優勢支配的信仰,還幫助增強它們(Karpf, 1988)。

張耀懋(2011)研究台灣五十餘年的報紙新聞與醫學界出版的《台灣醫界》

雜誌之醫師專業形象變遷,並檢閱過去文獻歸納出能力、自主性、優勢支配、權 威、利他、去專業化、公司化、商業化等八個關於醫師的專業形象作為分析類目。

研究結果發現,傳統專業形象(利他、自主、權威、能力)在這兩者中依舊是最 受重視的形象,只是受討論的程度變低。在「利他」的傳統形象要素中,媒體再 現頻率高,報紙也給予正面評價,民眾普遍體認醫師有利他的專業形象,不過醫 師本身對此一傳統專業形象有疑慮,歷來波動不已。去專業化所關注較低,民眾 認肯醫師專業化,但醫師在此部分則有更高的危機感;並且,商業化的討論雖為 熱門議題,唯醫界自我討論頻率不高,在報紙報導上,商業化形象要素所佔比率 亦不高。公司化的爭議,則是與醫師隸屬機構息息相關。

邱玉蟬(2007, 2009; Chiu, 2006)則針對台灣新聞報導中的醫師形象、醫病 關係、醫療權力結構進行一連串分析。關於報紙中的醫師形象塑造,整體而言,

相較於正面/中立的關係,傾向於呈現更多負面的醫病關係故事,尤其是在新聞 報導中;台灣醫師比起病人來說,在大眾媒體論述的醫病關係裡更有支配主導地 位,此也顯示出媒體論述不僅建構醫病關係,透過新聞來源的選材,同時反應與 延續他們在台灣社會的權力結構(Chiu, 2006)。Lupton 與 McLean(1998)研究 澳洲的報紙與主要的新聞雜誌則顯現,負面的醫師形象會被正面的再現所反駁;

但他們同樣也指出,醫師過度地被報導成醫療事件中的主要權威;並且在與病患、

其他團體(如政府官員)互動的過程中,是作為一個主動的能動者。在新聞報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性質之下,醫療專業成員持續處在媒體監督的聚光燈之下,他們在澳洲的報業 中享受重要的文化與社會權威地位。

這特別是在抬棺抗議新聞再現上,會強調衝突悲情、模糊醫療糾紛議題,呈 顯病人獨抗機構,且容醫師以專業術語虛答病人的質疑,再製醫病不平等的權力 關係(邱玉蟬,2007)。另外,在針對新聞建構疾病的語藝中,也發現異曲同工 之妙,例如失眠與打鼾,媒體仍然放大傳播對於睡眠科學與睡眠醫學群體的關注 與其論述流傳,在媒體的故事情節中,更加時常使用模板、框架傳統醫病關係,

病患往往被要求去看醫生(Williams, Seale, Boden, Lowe & Steinberg, 2008)。然 而,在澳洲報導醫療疏失的案例中,醫師性侵犯與貪婪的部分卻時常被再現,醫 療的成功也經常被掩蓋(Lupton & McLean, 1998)。

此外,Karpf(1988, pp.111-114)指出,官方說法是新聞記者最喜歡的消息 來源,再來是醫學期刊,至於媒體對於官方消息來源的忠誠度,也伴隨著排除異 己的專家與聲音。例如,在美國豬流感新聞報導中,政府權威的醫療發言人是要 角(Rubin & Hendy, 1977;轉引自 Karpf, 1988);英國的廣播單位自豪其與醫療 機構的緊密結合,像是皇家學院與教學醫院等,引領的醫師與醫療研究者成為「至 高無上的權威」(‛Anything Authorities’)(Herzog, 1973;轉引自 Karpf, 1988)。

而在南韓,《朝鮮日報》(Chosun Ilbo)與《韓民族日報》(Hankyoreh)這兩家報 紙中,也可以發現關於公共健康危機報導,會強調政府官員與醫師作為新聞消息 來源,而較少強調其他消息來源,並且避免廣泛深度地報導(Logan, Park & Shin, 2004)。

如是在台灣,醫療糾紛新聞報導中發言者,代表醫院或醫師的消息來源主要 是公關部門,其次是當事人,再者為醫院的行政主管;病人的代表主要為親友、

病人與民意代表。從這兩方的消息來源結構可發現,醫院與醫師方面主要為組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力量,在醫療機構中具醫療專業知識,也擁有相當多的資源可在媒體上發言;

病人方面主要靠個人力量,大多沒有受過醫療專業訓練,也通常不是使用醫療專 業用語,可能因為缺乏近用媒體的管道,病人和家屬必須藉由民意代表的社會權 力以近用媒體(邱玉蟬,2009)。

而在醫療期刊引述方面,英國的新聞記者經常會使用醫學期刊(例如 Lancet 與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簡稱 BMJ)上的研究報告來撰寫醫療新聞(Entwistle, 1995);大多數醫療記者與節目很早就會拿到如 BMJ 醫學期刊的熱門新聞,他們 即可先準備故事以配合期刊出版(Karpf, 1988)。

這種引述專業者與權威話語的現象,或恐來自於記者與科學新聞間的鴻溝。

Entwistle(1995)根據英國四大報(Daily Telegraph, Guardian, Independent, Times)

的新聞內容與訪談十位新聞記者發現,記者受限於他們無能去評估醫學期刊上呈 現的證據與論點之質量。受訪的記者沒有人受過醫學訓練,也無人擁有該研究方 法的複雜知識,雖然記者總是將醫學術語翻譯成可讀的新聞,但是他們很少能夠 判斷與報導研究的重要性或可信度;記者重度仰賴期刊同行審查的過程以及醫療 專家的意見,導引其選擇與發展新聞故事,Karpf(1988)也說明醫學期刊無可 避免地帶有自己的觀點與態度,故新聞記者取材時,也再製了優勢支配的知識與 專業取徑。

在台灣,社會歷史脈絡的變遷,確可能造成醫療與醫師在台灣的地位有所改 變,這與之後討論虛構敘事節目會隨著醫療大環境變化而演進,有異曲同工之妙。

若以健保制度為分界點來看,自全民健保實施後,醫師的專業形象也隨之改變,

張耀懋(2011)發現在報紙和《台灣醫界》期刊的討論卻不同,該研究結果顯示 共同之處在於,醫師傳統形象中的能力、優勢支配與權威等,無論是在新聞或雜 誌中均可發現漸少的趨勢,但同時,商業化要素在兩者中均為上升。特別要指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是報紙再現,除了商業化討論的頻率微幅上升,其他因素(能力、自主性、優 勢支配、權威、利他、去專業化、公司化)均有相當幅度的下滑。

一個美國的研究指出,自 1980 年代起,醫學-媒體互動狂熱化,醫療產生 劇烈改變,導致從前難以想像的、在醫院與醫師以及商業研究機構之間的競爭,

他們在任何媒體類型──廣告、新聞報導、專題報導甚至是電視購物節目,叫囂 著以取得公眾注意(Johnson, 1998)。雖然廣播電視組織正式地保留編輯控制權 力,但是醫師時常被允許在節目播出之前觀看,並且在所謂的醫療不正確之基礎 上提供編輯建議,無論是否同意或否定醫療化(medicalisation),在公共討論中,

醫療意見在大部分的事件中無庸置疑地擁有無可匹敵的合法性,醫師被帶進電視 節目中評論那些我們可能從未實際商討的生活領域,即便是(生活風格)議題,

觀眾也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能言。透過使用一些詞彙像是「研究顯示」、「醫師同意」、

「科學家云」等,在短時間內進行有價值的描述,廣播電視者也暗示這個研究是 不可辯駁的,醫療專業是無異議的(Karpf, 1988)。而這種醫師參與節目製作的 方式,在接下來的電視戲劇節目方面亦可以不同方式顯見。

(二)歷時性媒體研究中的醫師形象變遷

在電視的世界裡,專業人員不成比例地佔了大部分,健康專家(主要是醫生 和護理人員)佔主導地位,出現的頻率幾乎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之比例的五倍

(Gerbner, Gross, Morgan, & Signoriell, 1982)。

Van den Bulck 與 Van Mierlo(2006)以 Flemish 語(荷蘭語方言)的節目為 案例,檢視除了新聞之外,電視上播放的電影、各類型電視劇系列,以及卡通、

紀錄片、實境節目、問答節目與資訊節目等等,其發現電視中的醫師通常不同於 真實生活中的醫師,無論是在年齡或是性別上,電視上的醫生相較於現實,是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輕並且更可能是男性;不同類型的節目則會有不同的再現方式,在年齡方面,

黃金時段與虛構節目提供不太正確的形象,當描述醫師的性別時,非黃金時段節

黃金時段與虛構節目提供不太正確的形象,當描述醫師的性別時,非黃金時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