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肆章、討論與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肆章、討論與結論

醫療公共政策與醫療社會學的發展,對於理解、改變當代醫療均有莫大的 影響。健保制度,如合理門診量、總額給付、點數增減與給付醫療項目多寡,確 實令醫師勞動產生極大的變遷;不論文獻抑或報紙再現,均指出明智大開後、消 費主義時代,可能致使一般民眾醫療知識的增長,或者是「病人等同顧客」的思 維,此些均為影響醫療糾紛、醫病關係緊張的最大因素。

本研究以 1995 年 3 月台灣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為分水嶺,1985-2010

年的醫療環境為時間脈絡,檢視醫生的實際勞動過程與勞動條件,含薪資、工時 與健保結構等,相較於新聞傳媒論述的落差。研究如此藩籬之意義,在於媒體、

醫療與社會三方的互動會拉扯現實中(真正的醫師勞動)與理想中(民眾想像的 醫師)的醫師形象,之所以產生現實與理想的分野,在於媒體再現會否隨著醫療 大環境變遷、健保引入,而能扮演更好的橋樑。若要令醫療制度與醫師和解、促 進保障各項勞動條件,需要媒體喚起民眾的認知,甚或是強化凝聚醫師的勞動意 識;至於改善惡化的醫病關係、令兩者相互理解,也須透過媒體的報導促成。健 保制度的劇變在此是重要關鍵,在「醫師、醫療政策」與「社會環境、民智風氣」

的變化上,「媒體中介」扮演的角色與所負責任相當重要,這三者共構的醫療社 會與醫師勞動再現即為本文所關懷的核心。

據此,本文大篇幅檢閱再現醫師的媒體研究,並以媒體新聞報導、《聯合報》

作為分析對象之餘,也多方探查醫師身體勞動與情緒勞動的過程與轉換,因為,

作者對於未來醫師勞動體制的擘畫藍圖,實有一定的想像與期待,希冀台灣能在 全民健康保險社會福利制度之外,也兼顧醫師的勞動條件,而非以高工時、低報 酬的工作型態,來壓榨(新進)醫師。各項文獻顯現,相較國外工時與薪資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台灣薪水雖不算少,但設計不公的健保給付制度,以及薪資除以連續長工時後、

時薪所剩寥寥無幾,這樣一來其實當醫師的投資報酬並不高。其他福利制度亦無 似他國般健全良好,相對於英國醫師有退休金,德國就讀醫學系不用錢,以及歐 盟住院醫師工時有所規範等,台灣醫師的福利可說是小巫見大巫。並且,本文也 期許因應醫療糾紛而出現的賠償制度或醫療保險能更完備,就像英國是以公共支 出來給付,德國醫療過失保費便宜。

此外,台灣的全民健保人人讚賞,但這樣的佔 GDP 比低,或恐令醫師、病 人、政府三方受害(醫師:勞動條件低落;病人:醫療品質如藥物,下降;政府:

入不敷出),加以投入醫療界資源少、醫師所得成長率低,更可能影響醫師的基 本勞動條件。

關於改進醫療環境的討論,無論是文獻論述或是新聞再現,最常從病患的福 祉出發,但其實若不從病患角度審視,改善醫師勞動過程原屬當然,因為醫師的 個人人權與勞動權益本就應該受到保障,就像任何一位白領、藍領或其他專業勞 工一樣。如同蔡淑鈴、瞿海源(1989)、黃毅志(2003)等文獻顯示,在一般大 眾心目中,醫師擁有高社經地位、聲望,而本文的媒體再現分析後也發現新聞中 醫師的高社經地位與專業化象徵,但這樣的光鮮外衣與政府應負起責任制定的勞 動過程、勞動條件的福利政策,兩者並不會、也不能相互牴觸,如此也令醫師能 更專注於個人志業與貢獻社會。

並且,除了對改革醫療勞動產業有一定的期許之餘,本文對於媒體有綜合性 的詮釋,有功過評價也有期待,媒體表現的不足,在於報導醫師醫療疏失、去專 業化、情緒勞動,以及負面新聞時,並沒有將醫院績效管理、營利、評鑑制度連 結到其會影響醫師的表現,此為看不到結構問題,均為責備個人,然而,個案背 後定有其系統性的問題,媒體對於醫療衛生系統的政策報導不全面也不足夠,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體從業人員並無完全掌握醫療生態的變化。新聞傾向以腥羶手段處理事件,以市 場框架報導是歷時已久的大趨勢,不過,醫療體制為社會共有,將此種操作方式 放在醫療個案,醫師、病人與兩者關係的建構上,會有集體社會性的影響後果,

受害的不僅是個人更是全體系統,顯見媒體對於醫療的議題設定與框架的重要性 與顯著性。

一、研究脈絡與研究發現

醫師實質的形象,以及在社會與媒體中的形象常是衝突與矛盾的,媒體作為 中介者,在形塑價值與意識形態方面具有一定影響力,對於醫師的形象時常美化 或過度包裝,又或者是負面利己、殃及病人。在如斯再現之下,醫師的勞動條件 與勞動過程被隱而不論。在健保制度下,醫師也不若過去的高待遇,「同工不同 酬、同酬不同工」的點數給付制度、科別人力發展不均、健保費偏低,導致醫師 勞動條件漸形低落,而在消費主義至上的時代,醫療形同商品,病人成為顧客,

健保也改變醫病的上下權力階級關係,造成醫病關係惡化與隨時間越來越多的醫 療糾紛案件。媒體所應扮演的角色與所負責任成為重要橋樑,串起醫師與大眾的 兩造對立或是期許、想像。

回顧文獻,當代醫療體系中,醫師為新興中產階級的一份子,專業技術與科 層組織建立,醫師從往昔的個人走入組織醫院,任何醫療學習與行為均受到監督、

考核與規訓;台灣的醫師並不屬於勞基法適用對象,組織工會不受限制,不過罷 工權仍有限也無法順利伸張;國家介入醫療後,台灣的健保體制造成優質福利措 施與醫師勞動環境巨大變化的雙面刃,例如健保體制重量不重質的設計、總額給 付制度;醫院營利化,考量經營成本、財務管理與績效、評鑑制度;病人浪費醫 療資源、國民醫療保健最終支出越來越大幅上揚;以及醫師因經濟與工作壓力也 同樣濫用資源,過度診斷、引入新科技與利用防禦性醫療保障自身。以上皆是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制醫師勞動與改革體制的阻礙。

無論國內外的研究中,均顯示稽核審計、市場競爭、商業化導致醫療體系結 構根本上的改變,去專業化的論述出現,醫師的專業權力與政經文化地位受到挑 戰,但尚維持優勢,不過深究台灣的醫療勞動市場可以發現,除了社經地位與職 業聲望崇高不墜,醫師薪資卻較從前減少、逐漸下滑,台灣醫師比起其他工商服 務行業或受僱就業者來說介於 1.74-9.05 倍之間(全部受僱醫師薪水則約為其他 行業受僱者的 3.09-4.01 倍、相較國民人均則為 3.24 倍;德國醫師收入大約為國 民人均所得的 1.81-2.71 倍,美國是 3.29-6.54 倍,英國醫師未加入可多領的 18 萬美金之薪資為 4.50-5.29 倍),雖然醫師總收入較全國國民人均所得為多,但在 工時方面也多過於全國受僱者,台灣醫師工時約 70-123 小時,為全國受僱者的 1.63-2.86 倍,值班時間當日更達 20.1-35 小時(德國週工時約 60 小時上下,亦 有稱每日 12-16 小時)。

台灣醫師責任制、連續工時長,以及醫療糾紛以刑事責任論處、民事責任賠 償上百上千萬元,對比國際上住院醫師工時規範(各國規範不等,週工時 37-80 小時、連續工時 10-28 小時)、醫師薪資水準與福利,還差一大截。台灣醫院服 務量整體而言亦為上升,尤其是在評鑑合格的大醫院,但是,高風險五大科的醫 師人力卻始終不足。實際勞動條件的困境,加以醫療商品化、服務業化而生的情 緒勞動,以及去專業化、醫療極限等,在在對於台灣醫師的外在行為與自我反饋 形成勞動控制。因此,從 2011 年開始,醫學生、護士、醫師們越來越關注己身 的勞動議題,近一兩年更積極響應五一勞動節的遊行活動,雖仍有阻礙,但也充 分反映他們參與改革勞動條件的決心。37

37 醫護遊行抗爭的新聞資料眾多,如前引述的鍾聖雄(2012 年 5 月 1 日)。〈五一勞動節 醫護 上街齊怒吼〉,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 http://pnn.pts.org.tw/main/?p=41314。其他可參考:鍾聖 雄(2011 年 4 月 25 日)〈勞團抗爭 赫見醫師血淚控訴〉,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取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參章分析部分,中期,自 1995 年醫療極限與去專業化的類目中,開始有 了第一篇醫療極限的新聞,在前期沒有醫師以保險獲利的負面新聞,而在健保初 始的這一年,即有醫師以健保逐利的 2 則報導出現,同時也首見 2 篇關於專業失 誤、醫療糾紛的報導。後期 2010 年的新聞則首次有「去專業化」,還加入了「情 緒勞動」的醫糾新聞 2 則。前、中、後期各類目數量,醫病關係與醫療糾紛分別 為 0、2、4 篇,去專業化與醫療極限為 0、1、6 則,正負面醫德形象比為 7:12、

4:4、12:27 則。另得注意,醫師的高社經地位雖無太大波動,前期佔新聞總數 10.31%、中期 2.19%、後期 5.03%,平均一個年代有 7.33 則新聞描繪醫師聲譽佳,

但事實上,高社經地位報導,並無因報紙新聞增加佔更多比例,在媒體的再現上,

醫師高社經地位說法越見薄弱。直至 2000 年、後期才有 3 篇明確的財團化新聞,

健保下的負面形象雖早在初實施便有、後期卻更多負面形象,可謂與財團化同 步。

從新聞或民眾投書可以發現,因年代演進、健保前與健保後的報紙再現確實 不同,最大的迥異之處出現於財團化、醫病關係與醫療糾紛、醫療極限與去專業 化、情緒勞動、負面醫德(因健保而更為負面),以及健保體制爭議等的分析類 目上。呈現出醫師的媒體形象隨時間遞嬗變動,以及醫師與病人之間的歧異紛爭

從新聞或民眾投書可以發現,因年代演進、健保前與健保後的報紙再現確實 不同,最大的迥異之處出現於財團化、醫病關係與醫療糾紛、醫療極限與去專業 化、情緒勞動、負面醫德(因健保而更為負面),以及健保體制爭議等的分析類 目上。呈現出醫師的媒體形象隨時間遞嬗變動,以及醫師與病人之間的歧異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