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應策略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因應策略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面對工作情境而產生的工作壓力,不同個體會產生不同的壓力反應,之後更 會進一步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本節首先分析因應策略的定義,接著探討因應策 略的相關理論,最後舉出因應策略的種類。茲分述如下。

壹、因應策略的定義

不同的個體面對同樣的壓力情境可能因為不同成長背景、可運用人際、社會 資源及認知判斷而會產生不同種類以及不同程度的壓力反應,針對這些壓力反應 個體也會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對於因應(coping)一詞,國內外許多定義不盡相 同,以下列舉幾位研究者的定義,最後再歸納本研究對於因應的定義。

Lazarus(1976)認為因應是一種解決妨礙個人幸福問題的方式,特別針對個 人壓力與情緒上的處理方式。

Folkman 與 Lazarus(1984)定義因應是藉由改變認知和行為的處理方式,以 控制超乎個人內外在所能負荷之要求,是一種連續的歷程,且限制因應不包含自 動化以及不需努力的想法與行為。

Billings 與 Moss(1984)認為因應是介於壓力事件與最終結果之間的主要媒介,

是指個人針對特定事件所做的行為反應。

張春興(2006)定義因應行為(coping behavior)係指個體在面對環境限制、

遭遇困難所表現積極性適應行為,其目的是在求減低焦慮、解決困難,而不是逃 避現實。因應策略包括行動與思想,是有目的的意識行為,而非潛意識的防衛作 用;在困難情境下,因應策略可能各不相同。

黃國龍(2009)認為因應係指個體在面對周遭事物超出能力所能負擔範圍時,

為避免身心產生壓力、威脅,在認知、行為上所採有效的回應方式,而使身心得 以緩衝、平衡。

徐禮知(2011)認為因應係指在面對工作壓力情境或問題時,所採取的相關 適當措施,藉以降低壓力,減輕或消除負面效應,從而提升工作效率之過程。

劉姿絹(2012)將因應策略定義為,個體在面臨工作壓力時,經認知評估後 意識到已威脅個人福祉而採取面對此壓力之方式,以期將工作壓力所造成之外在 或內在影響降至最低。

綜上所述,Lazarus(1976)、Folkman 與 Lazarus(1984)指出因應是一種解決 問題的方式,Billings 與 Moss(1984)、黃國龍(2009)認為因應是個人針對壓力 事件所做在認知、行為上的反應,張春興(2006)及劉姿絹(2012)指出因應策 略經認知評估後可能各不相同,張春興(2006)、黃國龍(2009)、徐禮知(2011)

及劉姿絹(2012)認為因應的目的在於降低壓力情境、解決困難,Folkman 與 Lazarus

(1984)指出因應是一種連續的歷程。綜合以上,本研究歸納因應策略的定義為:

當個體主觀知覺工作壓力對自身產生威脅時,為有效降低壓力的感受或解決壓力 情境,在認知、情感、行為上做出回應,這些回應回饋至工作情境形成交互作用 的一種動態歷程。此定義有以下幾個重點:

一、 個體採取因應策略的目的在降低壓力感受或解決壓力情境:當個體知覺到壓 力對自身造成威脅時,必須採取適當的措施,若無法改變壓力情境則降低自 身的壓力感受,以解除壓力造成的威脅。

二、 因應策略的運用有個別差異:個體在知覺工作壓力有主觀的不同,且可運用 的人際、社會資源亦不同,因此表現在認知、情緒或行為的回應上也會有所 不同。

三、 因應策略的選擇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個體所採取的因應策略不同,對工作情 境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兩者不停的交互作用下產生連續性的改變。

貳、因應策略的相關理論

以下針對學者對於因應策略理論模式的探討,更進一步瞭解個體採取因應策 略的歷程與方式。

一、 人格特質導向理論模式

即個性的特質將決定個體的因應方式,但卻又不考慮生活壓力的因素。Pervin

(1983)指出人格特質是形成決定因應的方式,而個人人格的形成是複雜的,並

將其歸納為四種主要的特徵:

(一)先天遺傳的人格特質:個人先天的本質受到遺傳決定,如種族、智力、外 貌等都是因為人有不同的基因造成的,個人的情緒性、活動性及攻擊性等 皆隱藏在人格特質中,當個體面臨壓力或威脅時,這些特質會影響個體選 擇不同的因應方式。

(二)環境性的人格特質:生存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所引發的心理症狀,如緊張、

焦慮等,這些經驗所造成的民族性、個人生活史及生活環境經驗,都會影 響其因應行為。

(三)社會性的人格特質:社會力量也會影響個人的心理發展,使個體表現出朝 向社會性因應的因應行為,如領導、服從、道德觀與價值取向等。

(四)教育性的人格特質:人格的發展是可教育的,教育能幫助個體增進人際關 係,使人具有樂觀進取、積極主動、理性的人格特質,建構出情緒性、認 知性、行為性等因應的方式,如學習、仿效,以迎接挑戰、化解壓力。

二、 認知評估導向理論模式

此派學者主張壓力與因應都是認知評估的歷程。個體對於個人資源、社會資 源、個人因應能力以及問題解決難度之瞭解,進行評估後才會有壓力之反應,如 果認知評估後認為不必要,則壓力就會解除。此模式以下述兩個理論為代表。

(一)Lazarus(1976)的壓力處理模式:認為環境中任何外來的事件和內在的需 求,可能因為超乎個人的負荷或能力,以致消耗個人組織系統,或社會的 適應資源。此模式強調透過理性的認知評價,決定何者為壓力事件,進而 採取適當的方法因應調式,在這種過程中,情緒常被視作為壓力反應的導 因,而不是最後的結果。此模式內容如圖 2-10。

圖 2-10 Lazarus 壓力處理模式 資料來源:Lazarus(1976)

(二)Lazarus 與 Folkman 的壓力處理模式

Lazarus 與 Folkman 在 1984 年提出,認為壓力和因應都是認知評估的動態歷 程,如圖 2-11 所示。此模式可分為以下五個歷程:

1. 可能發生之壓力事件:包括影響個人的重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中的困擾等。

2. 初級評估:當個體面臨壓力或環境威脅時,透過自己生理或情緒反應來評估是 否處於危險與困境中。此壓力事件分為三種:威脅,表示有可能發生;傷害,

壓力已造成傷害;挑戰,壓力已造成影響並處理中。初級評估之後會形成三種 判斷:無關或不要緊的、有正向思考的、有壓力的。

3. 次級評估:當個體確認自己處於危險與困境的情境時,評估其所擁有的因應資 源與可採用的因應方式,並評估運用的結果與其內外在的需求及限制。

4. 因應方式的使用:對應急性、可控制的問題類型採取以問題為焦點的「解決策 略」;對應長期的、無法控制的情境採取以情緒為焦點的「情緒紓解策略」。期 待能實際解決問題,並使得身心得以得到紓緩。

5. 適應結果:壓力的適應結果表現在心理上、生理上、行為上,可能造成士氣、

生理健康,和社會功能三方面的問題,此時個體再次評估、判斷,並對先前的 外來刺激

初步評估

威脅 壓力

挑戰失落 再評估

調適 生理變化

行為 情緒

評估以及所採取的因應方式做修正、調整。

圖 2-11 Lazarus 與 Folkman 的壓力處理模式 資料來源:Lazarus& Folkman(1984) 三、 互動學派導向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Moss(1992)

環境系統

(二)因應策略量表

Lazarus 與 Folkman(1988)認為因應方式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針對因 應的互動模式,提出因應策略量表,包括下述八種不同的因應策略,且研究結果 指出,個體的認知能力越高,則越會採取面對問題的因應策略;反之,則傾向選 擇置之不理的因應策略。

1. 面對問題(confrontive coping):站穩立場,爭取想要的或試圖改變對方立場。

2. 視而不見(distancing):繼續過生活,當作未發生任何事、不去想那件事。

3. 自我控制(self-control):隱藏情感、不動聲色,不讓別人知道事情有多糟。

4. 尋求支持(seeking social support):如找有影響力的人幫忙,接受他人的同情,

讓別人瞭解與支持。

5. 接受責任(accepting responsibility):如自省、瞭解自己的麻煩。

6. 置之不理(escape-avoidance):希望藉喝酒、抽菸、服藥物來放鬆自己。

7. 解決問題(planful problem-solving):擬一個具體的行動計畫並確實遵循。

8. 重新評估(positive reappraisal):尋找新信念,進行正向的評估。

綜合以上各種因應策略的理論模式,可歸納出四個重點:

一、因應策略受到不同人格的影響:個體人格形成是先天個性經過一連串的經驗 歷程塑造而成,過去的經驗會影響個體當下對壓力因應的決定。

二、因應策略是透過一連串的認知評估所產生:個體面對壓力情境進行動態的評 估,以做出最適當的因應策略。

三、個體認知能力的高低影響認知評估的結果及因應策略的選擇:個體認知能力 越高,對壓力知覺也較高,也較會採取面對問題的因應策略。

四、因應策略與壓力情境會交互影響:隨著可運用資源的不同、外在環境的變化,

都會影響個體所選擇的因應策略,而個體採取了因應策略後目的在改變壓力 情境,故因應策略會與壓力情境產生交互影響。

參、因應策略的種類

個體面對工作情境感受到工作壓力後,會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以下先討論 各學者的分類,最後再歸納本研究所採取的分類。

一、Folkman 與 Lazarus(1984)提出因應的形式有以情緒為焦點之因應形式,以 及以問題為焦點之因應形式兩種,之後 Folkman(2008)又提出一項以意義為 焦點之因應形式,茲分述如下,並將本形式以圖 2-13 所示。

(一)以情緒為焦點(emotional-focused)之因應形式:是一種認知的過程,透過 各種行動,例如運用防禦、控制情緒的方法來減輕情緒的苦惱、面對壓力 衝突。包含逃避、縮小問題、疏遠、選擇性注意、積極的比較、尋求情緒

(一)以情緒為焦點(emotional-focused)之因應形式:是一種認知的過程,透過 各種行動,例如運用防禦、控制情緒的方法來減輕情緒的苦惱、面對壓力 衝突。包含逃避、縮小問題、疏遠、選擇性注意、積極的比較、尋求情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