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工作壓力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工作壓力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要瞭解大學教務處專職行政人員的工作壓力現況,就必須先將「工作壓力」

的意義界定清楚。本節首先分析工作壓力的意涵,包括工作壓力的定義、來源以 及反應;接著探討工作壓力的相關理論。茲分述如下。

壹、 工作壓力的意涵

同一個組織裡所有的人都在工作,但是否每一個人都有同樣的工作壓力?究 竟要如何界定我們正處於壓力之下?以下藉由對工作壓力的定義瞭解工作壓力的 意義,接著歸納壓力來源為四種;再來藉由探討對工作壓力的反應以覺知個體正 處於壓力狀態下。

一、 工作壓力的定義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壓力,諸如趕時間會有壓力、考試會有壓力、

上班會有壓力、上臺報告會有壓力等等,工作壓力就屬於眾多的壓力之一,因此 我們想為「工作壓力」下定義,就必須先對「壓力」下定義。

(一)壓力的定義

工作壓力的定義有許多種 Friesen & Williams(1985)認為壓力可視為一刺激 事件,若外在刺激超過個體可忍受的程度,會讓人感到焦慮進而對身心造成損害,

認為壓力是原因而非症狀。

蘇東平(1982)認為任何一種能引發個體改變其生理或心理常態去適應的刺

激,即稱為壓力。

Selye(1956)對壓力定義是對個人有害的刺激所產生的生理反應。1976 年又 再擴充壓力的定義,是個體以相當固定的方式對各種不同的壓力做相同的反應;

並提出一般適應徵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簡稱 G. A. S.)理論,將個 體對壓力的反應分為三個階段:

1. 警戒期(alarm):當個體暴露於有害的刺激下,身體抵抗力下降、準備應付或 逃避的反應。

2. 抵抗期(resistance):若個體能適應警戒期的反應,且持續暴露在有害刺激下,

身體會產生高於平常水準的抗拒反應。

3. 耗竭期(exhaustion):若個體抗拒、適應的能量耗盡,仍長期且持續的暴露在 有害刺激下,最終導致身心的耗竭。

警戒期

→ 抵抗期

→ 耗竭期

應付或逃避反應 抗拒反應 疾病或耗竭反應

圖 2-1 一般適應徵候群理論中壓力反應三階段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藍采風(2000)將壓力定義為:我們的身體在適應不斷改變的環境時,對此 環境變遷所感受到的經驗,包括生理與心理的反應,這些反應可能會為個體帶來 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Lazarue(1967)提出「過程導向模式」(process-oriented model),認為壓力發 展的兩個重要因素為:個人對環境中事件的知覺,以及個人對事件反應的能力。

意即將壓力定義為個人主觀的評估、知覺自己沒辦法適應環境中的壓力事件所產 生。

Wolfgang Linden 認為壓力是一個中介歷程,在這個歷程中壓力源會使個體試 著適應或改變,若個體在此過程中無法適應或改變,將導致個體的痛苦(黃珮書 譯,2006)。

綜上所述,研究者將壓力的定義分為三類:

1. 刺激型的壓力:將壓力當作自變項,視壓力為刺激;如外來的壓力會造成個體 的壓力反應或緊張。如 Friesen & Williams(1985)與蘇東平(1982)對壓力的 定義。

2. 反應型的壓力:將壓力當作依變項,視壓力為個體對環境中壓力源(Stressor)

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反應。如 Selye(1956、1976)與藍采風(2000)對壓力的 定義。

3. 互動型的壓力:將壓力當作中介變項,視壓力為環境刺激與個體特殊的反應彼 此互動的結果。如 Lazarue(1967)與 Wolfgang Linden(黃珮書譯,2006)對壓 力的定義。

(二)工作壓力的定義

工作壓力源自壓力的其中一種,要對工作壓力下定義,我們可以延續上述對 壓力定義的分類,將工作壓力以刺激型、反應型以及互動型三種定義來分析。

1. 刺激型的工作壓力

認為在工作場所裡任何會引起壓力的事件,都是工作壓力源;意即視工作壓 力為一種壓力來源。

如 Caplan 等人(1975)認為工作壓力係指工作環境中的某些因素,對個體造 成威脅的現象。

Parker 與 DeCotiis(1983)認為工作壓力是個體在工作場所中,面臨到與重要 工作結果有關的機會、限制與要求,導致個體失去常態與平衡,而產生和自我期 望不相符的感覺。

單小琳(1987)認為工作壓力可視為工作環境的特性,對個體產生脅迫的現 象。

吳宗立(1996)認為凡與工作有關的因素而引起的壓力,都可稱為工作壓力。

2. 反應型的工作壓力

因工作壓力源所引起任何生理、心理的反應與行為,將工作壓力視為一種反 應。如 Jamal(1984)將工作壓力定義為個體面對工作中的威脅、困境時,產生一 種被壓迫或緊張狀態的反應,就是工作壓力。

圖 2-2 刺激型壓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壓力

刺激 產生

個體 反應

Steers(1988)認為工作壓力是工作者在工作環境中面臨某些工作特性之威脅 所引起的一種反應。

藍采風(2000)認為工作壓力是指組織(或機構)中的工作者,面對工作上 的情境,或個人能力無法承擔所對應的期待行為時,對個人在生理、心理上所產 生的不良影響。

紀翠玲(2002)認為工作壓力是指個人在工作情境中,對於某些特殊要求無 法達成、或個人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時,在心理、生理上產生異常的狀況,使得身 心失去平衡的現象。

鍾佳惠(2013)認為工作壓力是指因與工作相關的因素(人、事、時、地、

物等),致個體主觀知覺有工作期待或要求超過個體負擔的脅迫感、不愉快感受或 負面反應。

3. 互動型的工作壓力

工作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互動後,個人知覺到工作環境要求與個人資源有差距 的歷程;也即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如 French 等人(1974)認為工作壓力是個人能力、個人可運用資源、以及工 作環境需求,三者間的差異無法調適配合,所導致的現象。

Macneil(1981)認為工作壓力是工作情境中的內外變項,與個體人格特質交 互作用下產生的現象;若個體察覺到工作情境中發生某種狀況,以致威脅其心理 的平衡,這種現象即為工作壓力。

朱敬先(1995)認為工作壓力是由於工作需要與個人資源,包含能力、精神 力、工作技術及時間等,不能互相配合所造成的。

圖 2-3 反應型壓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壓力源 刺激 個體 產生 壓力反應

杜昌霖(2004)定義工作壓力係指個體在工作的情境中,與外在的人、事、

物互動時,某些要求無法達成任務或個人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在心理上、生理上 產生異於一般個體的正常狀況,使身心失去平衡的一種現象。

綜合以上許多不同的定義,本研究採取互動型的觀點,對工作壓力的定義歸 納如下:在工作的情境下,個體主觀知覺自身期待與能力之間的落差,從而產生 壓力反應;這些壓力反應會因人而異,並會回饋至工作環境,形成壓力反應與工 作環境交互作用的動態歷程。這個定義具有下列四個要點:

1.是個體主觀的認知:個體因為遺傳、成長、學習背景不同,而對壓力情境的知覺 會有所不同。

2.來自期待與能力之間的落差:高估或低估工作難度或自身能力,為達到原本的期 待而產生的緊張狀態。

3.壓力反應有個別差異:壓力反應因為個體不同的認知、自身能力以及可運用的資 源不同,而會有所不同。

4.是一個動態的歷程:情境與個體的交互回饋隨時在發生,產生工作壓力在程度上 的高低變化。

二、 工作壓力的來源

工作壓力的來源有很多種,以下引用幾位學者的論述,據此歸納本研究的工 作壓力來源。

藍采風(2003)將工作壓力來源歸納為以下六項:

(一)工作本身:包含工作的物理環境以及工作的內容,如輪班制、工作時間長、

必須出差、冒險性或新科技的工作、工作量或質的超載及工作量不足都會 圖 2-4 互動型壓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環境

刺激

個體

反應

壓力歷程

造成較大的工作壓力。

(二)組織內的角色:包括角色不分明及角色衝突,其中角色衝突包含上司的期 待自相矛盾、兩名以上上司的期待互相矛盾、個人信念與組織期待的矛盾 以及同一時間多種期待的超載。

(三)工作人際關係:包括地位不相稱、社會密度太高或太低、同事的個性、上 司的領導模式、正式與非正式的團體輿論壓力。

(四)生涯發展:例如被解雇、考績與升遷、跳槽、退休等。

(五)組織文化氣候:對責任歸屬、參與決策程度及性別等的價值觀。

(六)家庭與工作的交互關係:如職業婦女、雙薪家庭、因調職工作地點轉移等。

Michael Argyle(1995)將工作壓力來源分為九項:

(一)工作地位:影響個體自尊以及工作滿意進而產生壓力。

(二)工作過度負荷:工作量太大或時間緊迫造成壓力。

(三)缺乏控制感:例如工作缺乏自主性、上司非採參與式領導等。

(四)重複性的工作:令人感受厭煩、挫折及低自我實現。

(五)工作中的危險:若長期暴露在危險情境可能產生「戰爭精神病症(war neurosis)」。

(六)物理環境的壓力:例如噪音、照明以及交通時間等。

(七)肩負帶人的職責:必須維持關係、折衝上司與下屬的抗拒、做決策等。

(八)角色衝突:例如育有子女的上班族。

(九)精神耗盡:即 burn-out,藍采風(2000)及朱敬先(1995)將之歸類為工作 壓力的反應。

Gerard Hargreaves(2001)認為工作壓力的來源有五項:

(一)機構組織:組織文化與規模大小等。

(二)職場人際關係:與上司、團隊、客戶是否相處融洽。

(三)事業發展:有保障或是有挑戰。

(五)其他因素:工作環境、工作量、薪資水準等。

朱敬先(1995)將工作壓力的來源分為個人與環境:

(一)個人因素包含有過於理想化的期望,即目標過高導致更多挫折;過強的個 人責任感。

(二)環境因素包括缺乏酬賞,完全無增強或是給錯增強物;缺乏控制,無法控

(二)環境因素包括缺乏酬賞,完全無增強或是給錯增強物;缺乏控制,無法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