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應策略的理論及高職生的因應策略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因應策略的理論及高職生的因應策略相關研究

一、 因應策略的定義

Lazarus and Folkman(1984)認為因應是當個體認知到自己有壓力的或負向情 緒的需求時,持續做出的認知和行為的改變;因應也是一種過程與處理方式,因 此可稱之為「因應策略」。Pervin(1984)認為因應是一種特質,個人對外在事件 的因應方式有其固定的傾向,稱之為「因應方式」或「因應風格」;Auerbach 與 Gramling(1998)認為因應策略是指經常使用於處理壓力情境及減輕壓力的思考或 行動。

陳琦蓉(2003)指因應是一種調適壓力的反應過程。莊淑灣(2005)將因應 定義為當內在的心理需求與外在的環境變化造成威脅時,個體感覺超過負荷,無 法承受,必須尋求外力協助或自我處理時的一種解決方式。廖郁映(2006)認為 因應是指個體為因應工作壓力的要求,主動修改既有的認知或改變其行為,藉而 使其壓力結構產生質變或量的消滅,以舒緩情緒或壓力,達到身心平衡的過程及 所採行的策略。馮美珠(2007)則認為因應是一種過程取向,是個體為避免壓力 所帶來的威脅與焦慮,而在情緒、行為與認知上所做的努力過程。楊環華(2009)

指出因應策略是個體主觀地感受到壓力時,為處理其壓力感受而在認知、行為及 情緒上所採取的調適方式。

綜合上述,因應是指個體與環境互動過程中,為解決壓力所帶來的威脅、焦 慮或維持心理的平衡狀態,主動採取改變其認知、情緒及行動上的一種動態行為 方式。

二、 因應策略的理論

因應策略的理論源於壓力的理論,主要可歸納為兩大類因應理論:一為人格特 質取向的因應;二為互動取向的因應。茲分述如下:

24

(一) 人格特質取向觀點(Dispositional approaches)

此派學者認為因應行為是個人的一種特質,人格特質會影響個體對因應策略 的選擇,而人格特質則受遺傳與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格特質會有不同 的因應方式。Pervin(1984)歸納影響因應策略的人格特質,主要有四種特徵:(一) 先天的遺傳人格 (如種族、智力、體型、外貌、性別等);(二)環境性的人格(如民 族性、個人生活史、環境競爭經驗等);(三)社會性的人格(如社會競爭、社會階 層);(四)教育性的人格:人格的發展是可教育性的,它涵蓋了情緒性、認知性、

行為性等因應方式。

(二) 互動取向觀點(Interactive approach)

互動論主張判斷個體的因應行為時,須多方考量各種因素,如個人因素、環境 系統等。Lazarus 和 Folkman (1966,1984) 提出壓力互動論,重視因應的認知層 面,強調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認為個人對於壓力因應的選擇是決定於個體與環境 互動的關係,舉凡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壓力事件的性質、因應資源等,都會影 響因應策略的選擇。個人面臨壓力情境時,會經過認知評估過程(cognitive appraisal process),可以用來評估事件的重要性及選擇適當的因應方式。認知評估是一切 因應的基礎,可分為三個階段:初級評估(壓力情境對個體的意義及威脅程度)、

次級評估(因應壓力的可能方式)、再評估(決定採用的因應策略)。當個體與環境 的要求失衡時將會產生壓力,在壓力與調適的交互作用中,個體會採取上述三階 段的評估,亦即先對事件、情境或外在要求的評鑑或壓力反應,進行「初級評估」;

之後再就個人資源的獲得與否及適應壓力的反應進行評估,這些反應亦會影響評 估及壓力源,最後採取適當的因應策略以化解壓力所導致的不適感。

Moos & Schaefer(1993)以 Lazarus 的壓力互動論為基礎,提出「個體、環 境互動壓力因應模式」,認為個體能夠在各因素互動下,經過認知評估後,積極地 選擇將採取的因應反應。亦即個體的因應行為與個人系統、環境系統、健康與幸福 感等因素之間呈現交互作用的關係,個人擁有的因應資源影響生活中的危機,進而

25

影響個體對壓力事件的認知評估與因應行為,而反映在最後的健康與幸福感時,又 會倒過來改變了個人、環境系統等因素。

綜觀上述理論發現,透過人格特質取向觀點可歸納出不同人格特質類型的因 應策略;透過互動取向觀點,除了考量個人系統(包括人格特質)對因應行為影 響外,進一步考量其他因素的影響(如環境系統),由此可更多元化的評估個體 之因應策略。

三、 因應策略的類型

Lazarus 和 Folkman(1984)將因應方式依功能分為「問題焦點因應策略」和

「情緒焦點因應策略」。問題焦點因應是指面對壓力情境時,個體能主動改變、控 制、減少或解決與環境之間的威脅或危險關係。情緒焦點因應則是指面對壓力情 境時,個體內在身心與認知的情緒調適過程。在 1985 年又增加第三類--折衷方式

( mixed promblem and emotion- focused coping),折衷方式指尋求社會支持,與 別人商談以獲得更多的訊息或從親友處得到同情與了解。Lazarus 和 Folkman

(1988)等人接著進行因應方式與情緒的相關研究,在修訂版的「因應方式問卷」

(the revised 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中,進一步將個體面對壓力情境時所採 取的因應策略分為面對問題、疏遠、自我控制、尋求社會支持、接受責任、逃避、

有計畫的解決問題及正向再評估等八種。

Justice(1988)進一步結合了 Folkman & Lazarus 以及 Pines & Aronson 的理論,

以因應矩陣(coping matrix)方式來說明因應資源與因應策略。他將因應策略分為 問題因應及情緒因應,問題取向因應是指改變外在或內在問題的強度來源;情緒 取向因應則是用來緩和因問題引起的困擾感覺(包括身體或情緒層面)。這兩個 因應策略又可分為直接行動(direct action)、間接行動(indirect action)和抑制行 動(inhibition of action)等三種方式。而因應壓力的成功與否則取決於因應資源,

因應資源又可分成正向(會尋找新訊息)和負向因應方式(封閉自己)(引自史 家瑄,2008)。Endler 和 Parker(1990)在發展「多向度因應量表」(Multidimensonal

26

Coping Inventory,簡稱 MCI)時,將因應方式分成工作導向因應( task-oriented coping)、情緒導向因應(emotion-oriented coping)、逃避導向因應( avoidane-oriented coping)等三類。

國內學者李坤崇(1996) 、歐慧敏(1996、2001)和 吳鐵雄(1997)將學生的 因應策略分成兩 個向度、五個細類,即「採取正向策略」與「避免負向策略」等 兩個向度;「 採取正向策略」包含解決問題策略、暫時擱置策略、改變策略、尋 求支持策略等四個細項;「 避免負向策略」則為避免逃避策略。吳武典(1997)

將因應方式分為自己解決、求助他人、消極逃避、責備反應及轉向反應等五型。

李水源和陳琦蓉(2003)將因應策略分為解決問題(積極取向)、尋求改變(積 極取向)、情緒調適(中立 取 向)、暫時 擱置(中立取向)及逃避問 題(消極 取向)等五種因應策略。詹文宏將因應策略歸納為三個導向、六種細項,即逃避 導向(含逃避問題、置之不理兩細項) 、情緒導向(自我控制尋、尋求支持兩細 項) 、工作導向(解決問題、再評價兩細項)(引自詹文宏,2004)。

綜合上述,個體面對壓力的因應策略,仍以 Lazarus 和 Folkman 的理論為基礎,

即問題焦點因應策略、情緒焦點因應策略及折衷方式等三向度,進而歸類為正向、

中立、負向等三種取向,再據此細分為不同的細項,例如積極取向、工作取向、

情緒調適、暫時擱置、尋求支持等,但是大致差異不大。

四、 高職生的因應策略相關研究

高中職生的學校適應及其所採用之因應策略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近年來針 對高職生之因應策略的研究整理如表 2-3。

表 2-3 顯示:發現高中職生所採取之因應策略因身份、學校屬性、壓力事件等 因素而有所差異,惟研究對象大多為一般高職生,針對高職生技優生之因應策略 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除了瞭解一般高職生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外,並進一步探 討高職技優生所採取的因應策略情形,期能提供高職技優生更適切的輔導措施。

27

28

五、 影響高職生因應策略的的背景變項

根據研究青少年因應策略的文獻資料顯示,影響其因應策略的因素甚多,主 要可分為個人、家庭以及學校三方面:(一)個人因素:如年齡、性別、認知能力、

教育程度、人格特質等;( 二 )家 庭因素:如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組織、家庭氣 氛、親子關係、父母管教態度、家庭期望等;(三)學校因素:如學校屬性、科別、

年級、教育安置、教師期望、同儕關係等。基於高職生的特質及輔導需求考量,

以下將特別針對學生身分(技優生、非技優生)、性別(男、女)、年級(一、

二年級)、學校類別(公、私立)及教育期望(升學、就業、無意見)等五個背 景變項來探討其對高職生因應策略的影響。

(一) 身份與因應策略之關係

李敏英(2003) 研究發現高職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最常採用的因應策 略為自己面對解決,最少採用為逃避不管。黃啟政(2004) 研究發現高職實用技 能班學生最常採取的壓力因應策略為「轉移注意」策略。李美娟(2005)發現護 專學生面對實習壓力時,所採用的因應策略以保持樂觀及解決問題使用頻率最 高,以轉移及逃避使用頻率最低。陳鴻永(2006)發現高職生活適應困擾學生的 因應策略,在學校課業與個人未來生涯方面多傾向以逃避為主;在經濟生活、自 我認同與外在違規行為方面多傾向於自行解決。王汝銓(2011)高職機械科學生 最常採用的因應策略為積極情緒因應。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發現,因應策略的選擇可能在身份(高職、高職實用技能 班、專科)上有所差異,但較少與高職技優生所採取之因應策略做比較,因此本 研究進一步探討高職生與高職技優生的因應策略是否有所差異及其差異情形。

(二) 性別與因應策略之關係

研究發現:高中職學生面對生活壓力事件時,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在在性別方 面有顯著差異存在(莊千葳,2007;劉素琴,2005; 楊惠娟,2004;李敏英,2003)。 歐

研究發現:高中職學生面對生活壓力事件時,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在在性別方 面有顯著差異存在(莊千葳,2007;劉素琴,2005; 楊惠娟,2004;李敏英,2003)。 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