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桃園縣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因應策略與生涯意向的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桃園縣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因應策略與生涯意向的比較研究"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順良 博士. 桃園縣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 適應、因應策略與生涯意向的比較研究. 研究生:陳秋燕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

(2) 誌謝詞 「七」是個代表完全、幸運的數字。七年前的我,懷著渴望成為大師的期待進 入夢寐以求的學術殿堂--臺師大心輔所,今日雖未成為大師,但師大的大師們的學 術涵養滋養了我的專業能力,孕育我的心性,讓我有幸得以更完全與成熟。 回顧過往七年,因有麗萍與秝語您們兩位辛苦開車往返中壢與台北,讓我免 除舟車勞頓,不僅在學業上相互切磋,還品嘗了不少台北的美食。特別要感謝麗 萍,感謝您特地請假協助口試服務工作,讓緊張的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口試。同 時也要感謝我的上帝,感謝您賜給我體貼、有智慧的老公—莊贊靈,不僅以恩慈 包容我對家事的疏忽及情緒的起伏,在假日還經常開車接送我到台北接受論文督 導。老公,謝謝您,因有您,我才能完成學業。當然還要感謝我的寶貝兒子--莊 諺,您遺傳了爸爸的貼心與懂事,不僅沒讓我為您煩心,更幫忙照顧妹妹及分擔 家事,我才得以無後顧之憂。而可愛的小女兒--莊霈,在七年前,晚上十點半總 會在從台北上完課返回中壢的高速公路上,接到四歲的你哭著要吃奶的電話,讓 我既虧欠又不捨;但當我疲倦返家時,妳總以欣喜的擁抱迎接我,為我倒茶水, 幫在沙發上睡著的我蓋被子,讓我享受這被照顧的幸福,謝謝你能當我的女兒。 而最要感謝的是恩師—蔡順良教授,您讓我體驗何為循循善誘、何為經師人 師,尤其當我陷入工作忙碌、至親相繼過世的悲痛時,是您極大的溫暖與耐心鼓 舞我重拾論文;在論文指導過程中,您指導我逐筆跑統計及分析研究結果,連最 後的研究建議,您都一再的以「要讓此份研究的價值展現」來勉勵,因著您對學 術的這份堅持,讓我不僅以完成曉論為榮,更加期許自己:要師承您的風範,在 學校輔導工作崗位上,延續這份溫暖與專業熱情。 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生我、育我的父親及移民天堂的母親。. 秋燕 謹誌于師大. 民國 102 年 6 月 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因應策略與生涯 意向上的差異情形,及學校適應、因應策略與生涯意向三者間的關係。本研究採 採分層立意抽樣方式,以 16 所公私立高職一、二年級的技優生及非技優生,共 673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學校適應量表」、「因應策略量表」及「生涯意向量 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蒐集,所得的資料以描述統計、二因子獨立樣本多變量 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 果如下: 一、 不同身份(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和年級(高一、高二)以及不同身份和學校 類別(公立與私立)這兩組變項的高職生在學校適應各分量表上的得分有交 互作用存在。而不同性別和家庭期望(升學、就業與無意見)的高職生分別 在學校適應上也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身份和學校類別這兩個變項的高職生在因應策略上有交互作用存在。而 不同性別和年級這兩個變項的高職生分別在因應策略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家 庭期望變項的高職生在因應策略上則無顯著差異。 三、 不同性別、學校類別和家庭期望這三個變項的高職生分別在生涯意向上有顯 著差異;而不同年級變項的高職生在生涯意向上則無顯著差異。 四、 高職生的因應策略能有效預測其學校適應。其中再評價之因應策略對同儕關 係及師生關係方面的學校適應最具預測力;解決問題之因應策略能同時有效 預測高職生在學習方法及學習習慣方面的學校適應;而解決問題之因應策略 對學習態度方面的學校適應有最具預測力。 五、 高職生的因應策略能有效預測其生涯意向。其中解決問題之因應策略對升學 意向最具預測力;逃避問題之因應策略對就業意向最具預測力。 六、 高職生的學校適應能有效預測其生涯意向的升學意向,對就業意向則無顯著 預測效果。 ii.

(4)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供教育單位、學校輔導及未 來相關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高職技優生、學校適應、因應策略、生涯意向. iii.

(5) 「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chool Adjustment, Coping Strategies, and Career Intention of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Technical-Art Elite Students and non-Technical-Art Elite Students in Taoyuan County」 CHEN. CHIUYEN.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school adjustment, coping strategies, and career intention of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technical-art elite students and non-technical-art elit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f school adjustment, coping strategies, and career intention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673 first grade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from 16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d School Adjustment Scale, Coping Strategies Scale, and Career intention Scale. And,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d M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The main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described as the followings: 1. There were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identities ( technical-art elite and non-technical-art elite ) and grades(first, second ), different identities and different kinds of school ( public, private ) in the subscales of School Adjustment Scale of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genders and family anticipation ( advanced study, employment, no idea ) in school adjustment. 2. There were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 identity, kind of school ) in the subscales of Coping Strategies Scale of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v.

(6) ( gender, grade )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ping strategi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family anticipation in coping strategies. 3.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 gender, kind of school, family anticipation )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reer inten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grade in career intention. 4.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oping strategies were significant in predicting school adjustment. In addition, restructuring coping was the most dominant factor in predicting peer relation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in school adjustment;solve-problem coping was a good predictor of both the learning method adjustment and learning habit adjustment ; Solve-problem coping was the most dominant factor in predicting the learning attitude adjustment. 5.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coping strategies were significant in predicting career intention. In addition, solve-problem coping was the most dominant factor in predicting the advanced study intention;Avoidance-oriented coping was the most dominant factor in predicting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6. The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school adjustment was significant in predicting the advanced study inclination of career intention;School adjustment was not significant in predicting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suggestions for institutions, guidance and future studies were provided.. Key words: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technical-art elite student, school adjustment, coping strategies, career intention. v.

(7) 目次 誌謝詞……....………………………………………………………….……...…………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v 目次……………………………………………………………….……………….........vi 表次………………………………………………………………............…............... viii 圖次…………………………………………………………………….……….............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4.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高職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的教育與現況……………………....…...........9. 第二節. 學校適應的理論及高職生的學校適應相關研究………………….....16. 第三節. 因應策略的理論及高職生的因應策略相關研究…………...………..23. 第四節. 生涯意向的理論及高職生的生涯意向相關研究…………...………..32. 第五節. 高職學生升學校適應、因應策略、生涯意向之間關係的實證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52. 第四節. 研究程序………………………………………………………...……..56.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59.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之差異比較.....59 vi.

(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之差異比較.....7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之差異比較.....79. 第四節. 高職生因應策略和學校適應、生涯意向之關係..................................86. 第五章. 討論…………………………………………………………….…..............95.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的差異分析.... 9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的差異分析...9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的差異分析...102 第四節 高職生的學校適應、因應策略和生涯意向之預測結果分析………10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11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15. 參考文獻…………………………………………………….……………..….……120 中文部分…………........………………………………………………..….……120 英文部分……………........……………………………………………..….……130. 附錄.……………….......................................................................................................133 附錄一. 正式量表..............................................................................................133. 附錄二. 研究工具使用授權書...........................................................................140. vii.

(9) 表次 表 2-1. 選修國中技藝教育課程之學生的學習滿意度研究摘要...........………12. 表 2-3. 高中職學生因應策略相關研究資料…………………............………...…27. 表 2-4. 高職生生涯意向研究摘要表……….......…………….............………...…37. 表 3-2-1. 桃園區 98、99 學年度各校技優申請入學招生科班名額一覽表..........50. 表 3-2-2. 有效樣本人數分析表........….……….…….................................................51. 表 4-1-1 不同性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各分量表得分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60 表 4-1-2 不同性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各分量表得分的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結果摘要…...............................................61 表 4-1-3 不同年級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各分量表得分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62 表 4-1-4 不同年級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各分量表得分的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63 表 4-1-5 不同年級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各分量表得分的 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及事後比較結果摘要……………............................64 表 4-1-6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各分量表得分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65 表 4-1-7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各分量表得分的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66 表 4-1-8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各分量表得分的 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及事後比較結果摘要……………............................67 表 4-1-9 不同家庭期望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各分量表得分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69. viii.

(10) 表 4-1-10 不同家庭期望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各分量表得分的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結果摘要…….......................................69 表 4-2-1 不同性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各分量表得分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71 表 4-2-2 不同性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各分量表得分的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結果摘要….....…......................................71 表 4-2-3 不同年級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各分量表得分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72 表 4-2-4 不同年級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各分量表得分的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結果摘要.....…......................................73 表 4-2-5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各分量表得分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74 表 4-2-6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各分量表得分的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摘要……………...............................................75 表 4-2-7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各分量表得分的 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及事後比較結果摘要……………............................76 表 4-2-8 不同家庭期望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各分量表得分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78 表 4-2-9 不同家庭期望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各分量表得分的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結果摘要……........................................78 表 4-3-1 不同性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各分量表得分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80 表 4-3-2 不同性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各分量表得分的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結果摘要..................................................80. ix.

(11) 表 4-3-3 不同年級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各分量表得分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81 表 4-3-4 不同年級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各分量表得分的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結果摘要….....…......................................82 表 4-3-5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各分量表得分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83 表 4-3-6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各分量表得分的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結果摘要….....…......................................83 表 4-3-7 不同家庭期望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各分量表得分的 平均數、標準差及人數……………….....…...............................................84 表 4-3-8 不同家庭期望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各分量表得分的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結果摘要……….......................................85 表 4-4-1 高職生學校適應、因應策略和生涯意向等各分量表得分間之 積差相關係數矩陣...................................…....….....................................88 表 4-4-2. 高職生的因應策略預測其學校適應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89. 表 4-4-3. 高職生的因應策略預測其生涯意向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92. 表 4-4-4. 高職生的學校適應預測其生涯意向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93. x.

(12) 圖次 圖 2-1-1 國中技藝專班開班狀況…………………………………………………....11 圖 2-1-2 國中技藝專班開班人數狀況…………………………................................11 圖 3-1. 研究架構圖…………………………..............……….................................47. xi.

(13)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以桃園縣公、私立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為研究對象,主要在探討不 同背景變項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因應策略與生涯意向的比較。本 章共分為三節,分別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及名詞解釋等。.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擔任高職輔導老師已 19 年,近年來在進行低成就學生的輔導時,有一群學生 特別引人注意—技藝技能優良保送生(以下簡稱技優生)。在研究者所服務的學 校,每年皆有 24 位技優生入學,並分散編入各班、每班一至二位,近年來,發現 每到第一學期期末,即出現技優生轉學、休學潮;經進一步進行個別諮商及座談 後,發現皆是因無法跟上同儕的學習進度而產生挫折,甚至擔心被當及無法順利 畢業,所以在學期末選擇轉學或休學。以本校 99 學年在校的技優生為例,高三技 優生有 21 位休學或轉學,僅剩 3 位技優生留在本校繼續苦撐著。經詢問部分桃園 區的高職輔導夥伴,發現也出現類似情形,甚至私立高職更為嚴重。而這些技優 生有一共同的背景:即 90%以上在國中時期曾選修「技藝教育學程」。所謂「技藝 教育學程」源於教育部於民國 82 年開始規劃的「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 而來,主要目的為落實照顧弱勢族群及不具學術傾向之學生,期透過此方案之實 施,使學生得以適性發展,培養健全的基層技術人力,並減少國民中學學生中途 輟學比率(教育部,1995)。在民國 90 年更進一步實施「技藝教育改革方案」, 且因應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要求各國中之生涯發展教育必須全面實施。而技藝 教育的課程設計與規劃重點,在於讓學生藉由實際操作、專題講座及實際參觀訪 問等活動,有機會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性向及生涯目標(教育部,2002),期 望透過國中技藝教育學程的開辦,提供了每一個學生「適性發展」的機會,學生 才能獲得應有的尊嚴和重視,也獲得學習成功的機會。這些選修技藝教育課程的 1.

(14) 國中生,如果其技藝教育學程成績優良(達 80 分以上),或參加各縣市所舉辦之 「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學程學生技藝競賽」獲得優異成績,皆可不需參加「國中基本 學力測驗」,得以優先輔導分發進入高職的實用技能班就讀,或依「中等以上學 校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甄審及保送入學辦法」,以技優生身份分發至公私立高職各 相關職群類科就讀。經研究者檢視近 5 年來針對選修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 滿意度之研究文獻後發現:其學習滿意度達到滿意程度者高達 93%(林于巧,2011; 雷麗陵,2011;陳裕輝,2011;張乃翔,2010;尤智誠,2009;林世凱,2008; 陳世盟,2008;黃世賢,2008;謝永振,2008;顏志龍,2008;劉石輝,2007; 蔡國安,2007)。這些對國中技藝教育學程有著高學習滿意度、又是學習成績達 到 80 分以上的技優生,經分發至高職後,竟有相當高的比例的學生選擇轉學或休 學,其學校適應情形實令人關切。陳子羚(2009)研究指出,這些以技優身份入 學的高職生,在高職階段面臨學科基礎不如同儕、選讀科系的落差、同儕競爭的 壓力以及未來升學進路的考量等適應問題,桃園地區的高職技優生之學校適應狀 況又是如何呢?與有相同學習背景(國中時選修技藝教育課程)、但卻直接就讀實 用技能學程的非技優生相較,兩者在學校適應方面是否有所差異?此為本研究動 機之一。 在面臨行為困擾而產生無法負荷之壓力時,個體將會採取各式方法來因應以 紓 緩 壓 力 , 因 此 其 所 採 取 的 壓 力 因 應 策 略 將 影 響 其 學 校 適 應 。 Erik Erikson (1902-1994)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認為每一個階段皆有其發展任務與危機, 每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成功完成後,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如未成功則會在未來造 成危機。而高職生正處於 Erikson 所謂的青年期(12 至 18 歲),這階段的青少年 正在確立其自我觀念和追尋方向,如果在這階段發展不順利,青少年會感到無方 向,迷失徬徨。對高職生而言,此階段所面臨的重大追尋方向是其生涯意向,亦 即決定繼續升學或就業。本校的高一技優生有 80%想在高職畢業後繼續升學,其中 88% 擔心無法順利畢業。在擔心無法順利畢業的狀況下,卻有 80%的技優生希望未 2.

(15) 來繼續升學,他們是如何因應壓力的?其學校適應及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對其生涯 意向(升學或就業)是否造成影響?桃園縣的其他高職生是否也出現相同的狀況 呢?這些都是研究者所關切的,因此希望能進一步探討「學校適應」、「因應策 略」與「生涯意向」之間的關係。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另外研究者亦關切高一技優生對課業之焦慮,在其升上二年級時,是否能隨 著入學時間加長、對課程及學校更加熟悉而有所改善?亦或壓力更加沉重?在高 職技優生中,其適應狀況是否會因性別而有所差異?加上現今大部份的家長都期 望其子女繼續升學,家長的教育期望是否也會影響高職生的學校適應、因應策略 及生涯意向?就讀不同類別(公、私立) 的高職生是否都相同?因此研究者希望進 一步探討不同性別、年級、學校類別及教育期望(升學、就業及無意見)等背景變 項之高職生在「學校適應」、「因應策略」與「生涯意向」等方面的差異及後三 者之間的關係。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基於上述所陳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可歸納為: 一、 瞭解不同性別、年級、學校類別及教育期望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 適應、因應策略與生涯意向上的差異情形。 二、 探討高職生在學校適應、因應策略、生涯意向之間的關係。 三、 根據研究的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單位、學校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參 考。. 3.

(16)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物題與研究動機如下。 一、 研究問題 (一)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高職生在學校適應、因應策略、生涯意向之間的關係為何?. 二、 研究假設 (一)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1-1 不同性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1-2 不同年級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1-3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1-4 不同教育期望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上有顯著差異 2-1 不同性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上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年級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上有顯著差異 2-3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上有顯著差異。 2-4 不同教育期望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因應策略上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上有顯著差異 3-1 不同性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上有顯著差異。 3-2 不同年級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上有顯著差異 3-3 不同學校類別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上有顯著差異。 3-4 不同教育期望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生涯意向上有顯著差異 (四) 高職學生的因應策略能有效預測其學校適應。 4.

(17) (五) 高職學生的因應策略能有效預測其生涯意向。 5-1 高職學生的學校適應能有效預測其升學意向。 5-2 高職學生的學校適應能有效預測其就業意向。 (六) 高職學生的學校適應能有效預測其生涯意向。 6-1 高職學生的學校適應能有效預測其升學意向。 6-2 高職學生的學校適應能有效預測其就業意向。. 5.

(1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技優生(the technically and artistically talented students) 技優生指透過「中等以上學校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甄審及保送入學辦法」 ( Selection and Recommendation Admission for Technically and Artistically Talented Students,SRATATS)、以甄審或保送方式入學的高職生,本研究係指九十九學年 度在學就讀之桃園區高職技優生。 二、 非技優生(non- technically and artistically talented students) 非技優生係指不具技優生身份之高職生,本研究係指九十九學年度就讀桃園 區高職實用技能學程之高職生。 三、 背景變項(background variables)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就讀於桃園區十八所公私立高職之學生。本研究之背景 變項係包括研究對象之性別、年級、學校類別及家庭期望等資料。 (一) 性別 包括男生和女生。 (二) 年級 指九十九學年度就讀於桃園縣高職一至二年級的在學學生。 (三) 學校類別 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類別。 (四) 教育期望 指家庭對其教育期望,包括升學、就業、無意見三種。 四、 學校適應(school adjustability) 張春興(1999)認為學校適應是學生在學校生活的適應情形,及學生與學校 的一系列互動關係,包含課業學習、人際關係、學校生活環境、個人成長及自我 實現。本研究所謂的學校適應,係指受試者在詹文宏(2004)所編「高中職學生 6.

(19) 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及學校適應問卷」的「學校適應量表」上,所測得的結果。 每位受試者共可測得五個層面的學校適應分數,包含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學習 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五個層面。得分愈高者,代表其學校適應愈好;反 之,得分愈低,則表示學校適應愈差。 五、 因應策略(coping strategies) 因應策略係指為個體考量及整合各種因素後,所選擇因應其內、外在問題的 方式(Lazarus , Folkman, 1984)。本研究所指的因應策略係指受試者在詹文宏 (2004)所編「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及學校適應問卷」的「因應策略量 表」上,所測得的結果。每位受試者共可測三種導向的因應策略分數,每個導向 各包含兩種策略,共包括逃避問題、置之不理、自我控制、尋求支持、解決問題 與再評價等六個因應策略。得分愈高者表示愈常用這些導向的因應策略,反之, 得分愈低則表示愈少用這些導向的因應策略。 六、 生涯意向(career inclination) 生涯意向指為達成其未來生涯目標的一種慾望傾向,此種傾向指引個人的行 為,以實現其目標;是個體有意識、有目的,甚至有計畫地趨向他所追求目標的 內在歷程(張春興,2000a)。本研究之「生涯意向」係指在李孚男(2009) 所 編製之「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態度與生涯意向之研究問卷」的「生涯意 向量表」上所測得的結果。每位受試者共可測得二個構面的生涯意向分數,包含 升學意向及就業意向兩種。得分愈高者即代表該生在該構面的「生涯意向」傾向 愈強。. 7.

(20)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根據研究目的和相關主題,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高職技藝技能優良 學生的教育與現況;第二節探討「學校適應」的理論及高職生的學校適應相關研 究;第三節探討「因應策略」的理論及高職生的因應策略相關研究;第四節探討 「生涯意向」的理論及高職生的生涯意向相關研究;第五節探討高職學生在學校適 應、因應策略、生涯意向之間關係的實證研究。. 第一節. 高職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的教育與現況. 目前技職教育體系可分為中等技職教育階段及高等技職教育階段(教育部, 2010a)。高等技職教育階段包括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中等技職教育 階段包括國中技藝教育、高級職業學校、普通高中附設職業類科及綜合高中(專 門學程)。本研究探討對象為高職技藝技能優良學生(以下簡稱「技優生」),本節 將針對技藝教育與技優生的沿革、現況與銜接加以探討。 一、 國中技藝教育的現況與銜接 國中技藝教育源於教育部為落實照顧弱勢族群及不具學術傾向之學生,於民 國 82 年所規劃之「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於國三開始推展技藝教育班。 民國 90 年 12 月公布「技藝教育改革方案」,將國中技藝教育內容修正為「生涯 教育課程」,在國中全面實施生涯發展教育,國中一、二年級著重在生涯的覺察 與試探,國三則開設技藝教育學程,以達到加深職業試探功能,讓技藝教育方案 逐漸回歸主流教育體系。其課程採融入各學習領域的教學方式,以發揮生涯發展 教育功能,同時在高職提供多元適性的實用技能學程以銜接,並推動設立技藝教 育資源中心,以發揮地區性技藝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之功能。自 93 學年起,國中 技藝教育班走入歷史,改以實施「技藝教育學程」,由國中與鄰近職業學校開設 9.

(22) 「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學程」,提供國中九年級學生選讀適性職群。其教學強調生 活化,透過實務練習而後導向理論之學習,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習 的自信心、開發內在的潛能,並滿足對技藝學習有興趣學生之學習需求,使具有 任何性向的學生都有公平的就學機會,達成適性教育之理想(教育部,2008)。 (一) 國中技藝教育的現況 根據教育部(2008)所頒布「國民中學技藝教育學程實施要點」與「國民中 學技藝教育課程大綱」,國中技藝教育學程透過學校自辦或與社區高職合作模式, 彈性調整領域節數,開設各職群技藝教育學程,提供較不具學術傾向,卻但具備 技藝學習性向之國三學生選修,其課程內容以加深加廣試探及實作課程為優先, 減少理論課程,希望讓學生得到「多元且適性發展」的機會。目前國中藝教育學 程實施特色如下: 1.課程主要為試探性質,實作多於理論,使學生可多一些實務之學習,以加深對職 業生涯的認識,並培養對工作倫理與職業道德的認識。 2.共規劃為 13 職群,每校視學生興趣與需求,學校規劃開設 1 至 4 職群,提供技 藝教育學生在上、下學期分別選修 1 至 2 職群;其選修相同職群者,則以加深 加廣及實作課程為主。 3.上課方式:學生人數以 15 人至 35 人為原則,採抽離式上課者,學生每週以選修 3 節至 12 節為原則;採專班者,每週以選修 7 節至 14 節為原則。 4.開班模式:依各校的資源、環境及學生需求選擇不同的開班模式,模式有三: (1)自辦式(國中獨立辦理,上課地點在國中內);(2)合作式(由國中與鄰近之國中、 高中職、技專校院、職業訓練中心或民間機構團體合作辦理,上課地點在國中 或其合作單位內);(3)兼採自辦式及合作式(依據教師及設備等教學資源現況,學 校得斟酌實際情形開班授課,而軟硬體資源不足部分,亦可商請鄰近學校或機 構合作辦理)。 自民國 97 年教育部大力推廣國中技藝教育課程後,採專案開班狀況及選修人 10.

(23) 數如圖 2-1-1 及圖 2-1-2 所示。由圖 2-1-1 及圖 2-1-2 顯示,專案開班數由 97 學年 度的 53 班,在 101 學年增至 83 班,人數由 1341 人增至 2003 人,由此可見國中 技藝教育課程已具有一定的實施規模,令人不得不予以重視。. 90 班. 97 班 83 班. 73 班 53 班. 2231 人 1847 人 1341 人. 11. 2214 人. 2003 人.

(24) 近年來針對選修國中技藝教育課程之學生的學習滿意度研究甚多,其摘要見 表 2-1。由表 2-1 顯示:各縣市(含離島澎湖縣) 選修國中技藝教育課程之學生的 學習滿意度大多達中上程度,可見國中技藝教育學程之設立已漸受肯定。. 表 2-1 選修國中技藝教育課程之學生的學習滿意度研究摘要 研究者. 論文名稱. 研究區域 研究結果摘要. 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自 林于巧 中部 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相關之 (2011) 五縣市 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 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的自我效能 及生涯發展現況良好。. 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學程 雷麗陵 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自 臺北市 (2011) 我效能關係之研究. 學生對技藝教育學程有良好的學習 滿意度,尤以「教師教學」層面的 滿意度最高。. 翁明玲 台東縣國中技藝教育專案 臺東縣 (2011) 編班實施現況之個案研究. 感到滿意的原因一、教材以實作為 主,符合學生需求與興趣的教學方 式,且老師的教學實務經驗與實施 多元評量方式。二、可習得一技之 長並幫助未來升學或就業之抉擇。. 苗栗縣國民中學技藝教育 陳裕輝 學程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 苗栗縣 (2011) 滿意度之研究. 學生具有正向、積極的學習態度; 而學習滿意度則屬滿意。. 李怡靚 國中合作式技藝教育學程 花蓮縣 (2011) 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學生對參加技藝教育學程學習滿意 度傾向滿意的看法。. 張乃翔 宜蘭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程 宜蘭縣 (2010) 學習滿意度研究. 整體學習滿意度傾向於高度滿意。. 尤智誠 澎湖縣國中技藝教育實施 澎湖縣 (2009) 現況與成效之研究. 學生對國中技藝教育的學習大致滿 意,以「教師教學」滿意度最高。. 蔡國安 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 中投 (2007) 習滿意度之研究 地區. 參加國中技藝教育學程之學生在學 習滿意度上,傾向滿意之看法。. 葉有富 桃園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程 桃園縣 (2006) 實施現況之研究. 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 高。. 台北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程 張志偉 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 台北縣 (2006) 度之研究. 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對整體學習 滿意度傾向於滿意。. 12.

(25) (二) 國中技藝教育的銜接 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向下銜接國中一、二年級之生涯發展與認識工作世界課 程,向上銜接高職課程或實用技能學程第一年課程。其內容如下: 1.以「職群設課為原則」:技藝教育學程共規劃 13 個職群,即電機電子、機械、 動力機械、化工、土木與建築、設計、餐旅、商業與管理、家政、農業、食品、 水產、海事等十三職群。 2.採行職群模式:銜接六大議題中的生涯發展教育,亦即銜接八年級生涯察覺及 試探課程,與高職的實用技能學程。 目前國中技藝教育學程畢業生教育銜接的進路主要有下列三個管道: 1.可優先升讀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適合有意就業之學生,三年學費全免,修滿 150 學分頒發「畢業證書」。 2.可依保甄相關辦法升讀各公私立高職:公立高中職每一職群類科約 2-6 名,私 立高中職約 2-14 名。以技優身份申請入學時,則以升學職業學校相關職業類科 (依相關職業類科對照表所訂)就讀為限。 3.參加多元入學方案,進入不同類型的後期中等教育學校就讀。 由上述可知:國中技藝教育的規劃是鼓勵較不具學術傾向、較具技藝傾向之 國中生能優先選擇適合就業之實用技能學程,因而提出三年學費全免的優惠政 策;同時針對成績優異的技優生提供可以免考國中基測,透過「中等以上學校技 藝技能優良學生甄審及保送入學辦法」,直接進入一般高職就讀與其國中選修之 技藝教育學程相關的職業類科,期能學習準備就業之能力或準備繼續升讀技職體 系學校。 二、 高職技優生的教育與問題 技優生顧名思義為技藝技能優良之學生,而就讀高職的技優生是指依「中等 以上學校技藝技能優良學生甄審及保送入學辦法」規定,保送進入高中職就讀的 高職生(教育部,2008)。目前各公私立高中職皆提供部分名額供技優生免試申請入 13.

(26) 學,公立高中職每一職群類科約 2-6 名,私立高中職約 2-14 名。同時考量其基礎 學科較弱,規定學業成績在初入學第一年、第二年以五十分為及格,第三年以後 以六十分為及格。學業成績不及格之科目,其成績達四十分得予補考,期能協助 技優生漸進補強其學業成績。 教育部規劃國中技藝學程學生畢業後,以就讀實用技能學程為先,但就技藝 教育執行狀況來進行分析,參加技藝教育班的學生超過一半以上未加入實用技能 學程的行列。林桂華(2011)針對國中技藝學程畢業生追縱調查研究指出,技藝 生中具「技優」資格者多以一般高職為首選,佔 77%;非技優生則以實用技能班 為首選,佔 61%。由此可知,在目前升學主義掛帥的影響下,大多數技藝教育學 程的畢業生仍優先選擇一般高職就讀,尤其是其中的技優生。 高職教育設立之目的為培養兼顧實際技能和基本理論、擁有學歷及學力的中 級技術人員,目前統整為 15 職群,其班別分別為日間班、建教合作班、特殊實驗 班、實用技能學程及進修學校。高職生畢業後,可選擇就業或繼續升學,欲升學者 可透過申請入學、甄審保送、甄選入學或登記分發等四種管道,進入大學、技專院 校就讀。高職的教育目標立意甚佳,但目前一般高職課程之設計為每週授課時數固. 定,必修時數限制、選修課程有限、沒有彈性空白課程時間,加上升學主義掛帥, 近年來選擇升學人數比例逐年提高,99 學年高職畢業生的升學率達 81.91%,較 98 學年增 2.27 個百分點,公立高職畢業生的升學率更高達 91.06%,較私立高職 高 14.68%(教育部,2012)。在此教育環境下,原本國中基礎學科能力較弱、偏 向技能導向學習的技優學生,如選擇進入一般高職類科就讀,非但無法延續其技 藝專長,反而產生學習挫折及影響其學校適應。陳子羚(2008)針對技優甄審制 度進入高職類科學生的研究指出:技優入學學生,在高職階段面臨學科基礎不如 同儕、選讀科系的落差、同儕競爭的壓力、以及未來升學進路的考量等適應問題。 反觀高職實用技能學程,目前共開設 13 職群 54 科,分為日間部及夜間部,其課 程以就業導向目標設計,是延續國中技藝教育學程,為具有技藝傾向、就業意願 14.

(27) 和想學習一技之長的學生所設計的,99 學年其畢業生升學率為 49.33%,就業率 36.63%。其學習滿意度大多傾向滿意程度(王俊傑,2010;孫維佑,2010;謝文 欣,2008;盛啟東,2006 )。 三、 小. 結. 高職階段的青少年,已脫離父母的保護及影響,正努力尋找建立自我價值的 生涯進路,舉凡身心發展、社會評價、學習環境、同儕團體以及生涯進路等因素, 皆影響其學校生活適應,對高職中的技優生的影響更不在話下,因為高職技優生 是以其在國三選修技藝學程抑或參加技藝競賽之優異成績,透過技藝優良甄審及 保送管道進入高職,雖其學業成績較其同學低,卻期待能在高職中學得更佳的專 業技術。然而在目前以升學為主、技術學習日漸式微的高職教育體制中,高職技 優生是否能發揮其技藝專長、實現其個人生涯目標?惟目前國內針對技優生之研究 較少,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因應策略與生涯 意向三者之關係,期望能提供其更適切之輔導措施。. 15.

(28) 第二節 學校適應的理論及高職生的學校適應相關研究 一、 適應的定義 Piaget(1980)認為適應(adaptation)就是個體的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 或基模(schema)為因應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Kaplan 和 Stein(1984) 則將適應視為個體為了克服或掌握生活所遭遇的挑戰,而運用各種技能與策略試 圖應付、熟練或超越生活挑戰的歷程(引自廖思涵,2005)。Atwater(1990)認 為 adjustment 一詞則可用以解釋個體應付處理環境的歷程,而且此歷程是動態的、 持續不斷的,因此使用 adjusting 一詞較 adjustment 更為貼切。國內學者張春興 (1989)將適應界定為排除障礙、克服困難,以滿足其需求時所表現的各種反應; 王以仁、林淑玲與駱芳美(1997)歸納國外各學者對適應的看法後,認為適應是 指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是一種人與環境相互順應的雙向歷程、是人對於生活 具有自主的控制力,適應的本質是動態而非靜態的歷程。 高犁雀(2001)進一步將生活適應定義為個人面對自己、他人及外在環境事 物的一種反應,亦即一位擁有健全身心的人,遇到挫折或壓力時,能改變自己內 部的心理狀態,也能改變外在環境來維持本身的和諧與平衡的一種雙向動態的歷 程。生活適應的內涵常因個體之年齡及環境而略有差異。在國中階段主要為個人 適應、家庭適應、學校適應及同儕適應(林偉傑,2008;廖思涵,2006;莫麗珍, 2003;劉燕饒,2000;賴靜瑩,1998)。高中階段增加了社會適應(陳李綢、蔡順 良等,2006),而大學階段的生活適應主要為學習適應、目標適應、情緒適應及 社會適應(楊正誠,2002;李坤崇,1987)。 綜上所述,適應係指個體的生活適應,是個體與他人、外在環境不斷的互動 中,所主動採取的適切因應行為(因應策略)或動態的雙向歷程 (two-way process),藉以追求滿足其身心理需求的和諧平衡狀態;範圍涵蓋了個 體與外在環境(含家庭、學校、社會等),主要有個人適應、情緒適應及家庭適 應三方面。同時隨著身心發展及年齡,其關注的焦點延伸至人際、同儕適應及社 16.

(29) 會適應,並在各發展階段學習確立不同的生涯目標以追求自我實現。 二、 生活適應的理論 由上述可知生活適應是個體發展中重要的一環,但學者們對適應的詮釋不 一,以下針對與本研究相關部分簡述。 心理動力論學者主張良好的適應能讓個人獲得最大的滿足,並能降低自己的 害怕、焦慮、罪惡感,以及懲罰。Freud(1856-1939)認為個體早期所遭遇的問題 與困難如無法獲得解決,會產生緊張與焦慮,進而影響其人格發展與日後的適應, 而且越早期的問題影響力越大。Adler(1870-1937)則認為個體適應的本質在於處 理與克服自卑感,而個人適應與否良好則端視於其面對自卑感的反應。Jung (1875-1961)則認為個體的人格由意識及潛意識兩個層面所構成,當其處於和諧、 統整的狀態時,即可稱為適應。 Erikson(1902-1994)提出「發展危機」的觀點,而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心理危 機(張春興,1994)。 Erikson 按危機的性質將人生分為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均 以前一階段為基礎,且有其發展任務與危機,若該階段的危機能獲得正向的解決, 則個體在該階段即產生良好的適應,且有助於解決下一階段的危機。但當自我不 斷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無法完全解決這些危機,日後仍要繼續處理這 些問題(Miller,1983)。高中生正處於 Erikson 所指的第五階段,其危機主要產 生在自我統合與角色混亂兩極之間,是八個階段中最為重要的關鍵時期。亦即要 面臨升學或就業的生涯抉擇,要順利形成自我統合誠屬不易。如能順利自我統合, 其人格將臻於成熟,而獲得安身立命的穩定感,反之將阻礙其日後之發展。 認知發展論學者則認為所謂的「適應良好」是指個人的思想合乎邏輯、理性、 能 合 乎 現 實 , 不 會 因 非 理 性 的 想 法 造 成 自 我 情 緒 與 生 活 上 的 困 擾 。 Piaget (1896-1980)認為適應是指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 程。當個體適應時,將因環境的需要而產生兩種彼此互補的心理歷程。一種歷程 是同化(assimilation),指個體運用既有的基模處理所面對的問題;另一種歷程是 17.

(30) 調適(accommodation),調適是在既有基模不能直接同化新知識時,個體為了符 合環境的要求,主動修改其既有基模,從而達到目的的一種心理歷程。所謂適應 就表示個體能夠在同化與調適之間達到平衡狀態(張春興,1994)。 社會學習論學者 Bandura(1925)認為個體大多數的行為是經由觀察學習 (observational learning )和模仿(modeling)而習得,個體能從正向的學習楷模及 學習環境,學得正確的社會行為來適應社會生活。Hull(1884-1952)則認為學習 是有機體在進化過程中所產生,是適應環境所需的。個體能夠經由觀察學習及自 我調適來適應環境。因此,適應良好者在面對個人期望與外在環境的衝突時,能 做出適當的反應以滿足個人的需求,並擁有良好成功的人際關係(李孟儒,2001)。 人本論學者 Rogers(1902-1987)認為一個健康的人,其自我(The Self)與經 驗是協調的,是對經驗開放且沒有防衛的。而一個能夠自我實現、完全發揮功能 的個體,就是一個適應良好的人;不良適應的發生,並非個人沒有天賦成長傾向, 而是由於環境阻礙或自我防衛,因而無法自由發揮個人潛能,或由於缺乏環境的 激勵,個人才無法實現自我(陳郁齡,1999)。 綜合上述,適應是個體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的歷程,適應良好者能與環境維 持和諧平衡的狀態,其自我能夠統整以順應環境之變化,進而發揮潛能、滿足個 體的期望與需求;反之則將產生不適應的行為,出現挫折、逃避、自卑等負面情 緒及困擾。對青少年而言,陷入角色混淆的危機,則影響其升學或就業之生涯抉 擇,甚至人際適應、就業與婚姻;影響其適應的因素相當多元,不論是個人因素 (如生理、心理、早期經驗、個人認知等)或環境因素(如家庭、學校、文化、社 會等),如能在成長的歷程中適時得到支持與引導,都將有助於青少年突破困境, 獲致良好的適應。 三、 高職生的學校適應相關研究 綜觀各學者之論述,學校適應是生活適應的一環;是學生採用適當的因應行 為來處理學校中發生的事物後,所達到的一種個人與外在環境平衡、和諧的狀態。 18.

(31) 吳武典(1997)進一步將學校適應分為「勤學適應」、「常規適應」、「師生關 係」、「同儕關係」與「自我接納」等五個面向。張春興(1999)則以學業成就、 遵守校規、社會關係與情緒人格等三個標準來評量學生之學校適應。許瑞蘭(2002) 則將學校適應定義為學生在學校環境中,為了因應自身的需求與人際互動的衝 突,採用問題解決的方式,來維持個人與學校生活間和諧關係的狀態。廖悅婷 (2012)整理研究青少年的學校適應的文獻後,將學校適應歸納為個人心理適應(表 達個人需求、了解自己、尊重別人、表達與管理情緒的能力與自我接納等)、人際 關係適應(師生互動與同儕關係)、學業適應(學習表現與課程適應)、行為表 現適應(遵守校規)。 李敏英(2003)指出目前高職學生深感困擾的問題有「前途展望」、「自我 認同」及「學校課業」,且以「前途展望困擾」最嚴重;陳鴻永(2006)彙整高 職生所面臨的生活適應困擾問題類型主要有 11 類,其中學校適應困擾即佔 7 類: 學校課業困擾、前途展望困擾、個人心理關係困擾、社會心理關係困擾、社交與 娛樂困擾、生活與職業困擾、課程與教學困擾等。由此可見學校適應是高職生生 活適應中重要的一環。 由上述可知,高職生的學校適應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但針對高職技優生的 學校適應之研究則較少,因此本研究探討高職技優生的學校適應情形,期能提供 更適切的輔導措施以協助技職生達到更佳之學校適應。 四、 影響高職生學校適應的背景變項 根據研究青少年學校適應的文獻資料顯示,影響其學校適應的因素甚多,基 於高職生的發展階段、環境因素及輔導實務上的考量,以下將特別針對學生身分 (技優生、非技優生)、性別(男、女)、年級(一、二年級)、學校類別(公、私立) 及教育期望(升學、就業、無意見)等五個背景變項來探討其對學校適應的影響。 (一) 身份與學校適應之關係 關於高職生身份與學校適應的關聯,國內研究大多將一般高職生(即非技優 19.

(32) 生)與實用技能班(技優生佔多數)分開探討。劉子瑜(2006)研究發現高中職 學生生活適應問題依序為課業問題、就業前途問題、心理問題、人際交往問題、 用錢問題、時間支配問題、食住問題。陳鴻永(2006)的研究指出高職生活適應 困擾學生的困擾問題類型,以「經濟生活與職業」、「個人心理關係」、「社交 與娛樂」、「學校課程適應」困擾問題較多。針對高職技優生學校適應的研究, 杜偉安(2003)針對高職體育技優生的研究發現,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 與非體育班學生在學校適應上未達顯著差異;黃啟政(2004)研究中部高職實用 技能班學生發現,其最大的生活壓力來源為「生涯壓力」。部分研究發現實用技 能班學生學習困擾不高(林佳生,2007;林俊德,2005)。 如上述,國內研究大多將高職非技優生與技優生的學校適應分開探討,針對 兩者學校適應狀況之差異的研究較少,但目前技優生已是學校輔導工作不容忽視 的一群,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兩者之學校適應狀況。 (二) 性別與學校適應之關係 關於性別與學校適應之關係的研究,黃盛蘭(1997)研究指出高中職男生在 學校與教學方面的困擾多於女生,高中女生在求助態度比男生傾向積極;學業成 績有男女生有明顯差異,且以男學生的表現優於女學生。吳秀華(2004)的研究 指出高職男女生在生活適應上無明顯差異。林佳生(2007)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 實用技能班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困擾有若干不同,女生在學習行為層面上,表 現得比男生積極。何宜娟(2009)指出在常規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及整體 學校生活適應上,高中女生皆高於高中男生。高犁雀(2010)指出高中女生的生 活適應優於男生。 如上述,有關高職生學校適應的性別差異比較,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因此進 一步瞭解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上是否有性別上之差異,俾使作為研 擬輔導計畫時之參考。. 20.

(33) (三) 年級與學校適應之關係 吳秀華(2004)研究發現,不同年級之高職生生活適應情形沒有顯著差異。 劉子瑜(2005)則發現高中生的課業、時間支配及就業問題等困擾程度,以三年 級學生的困擾較高;其中高職生在人際交往方面,以三年級學生困擾程度較高。 陳又華(2007)認為高中生的學校生活適應情況,在年級之間並無顯著差異。何宜 娟(2009)指出在學習適應方面,高一學生高於高二學生。康力文(2007)的研 究則顯示高一學生的學校適應優於高三學生。 如上述文獻探討,有研究指出一般高職低年級學生的學校適應似有優於高年 級學生的現象,本研究所關心的高職技優生,其學校適應是否相同?因此本研究 進一步探討不同年級的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是否在學校適應部分有所不同。 (四) 學校類別與學校適應之關係 陳榮輝(2001)研究指出公立學校學生的學習困擾多於私立學校學生。郭靜 靜(2003)以台北市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私立高職學生所感受之憂鬱傾向 及整體生活壓力顯著高於公立高職的學生;李敏英(2003)以台灣地區 64 所公私 立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公私立高職學生在學校課業及同儕相處方面的困擾 並無顯著差異;林佳生(2007)研究發現公私立高職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困擾有 若干差異,公立高職實用技能班學生在學習行為中的師生關係與學習滿意度,高 於私立高職實用技能班的學生。 如上述,有關高職生學校適應的學校屬性差異比較,研究結果並不一致,至 於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在學校適應上是否有學校屬性上之差異?此部分也是本 研究所關切的,因此本研究再針對高職技優生與非技優生之學校適應做進一步的 探討。 (五) 教育期望與學校適應之關係 一般所謂的家庭期望指的父母期望,就是「父母教育期望」或「家長教育期 望」(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王純鶴(2005)研究高職生發現:父母 21.

(34) 之教養態度、親子間之互動態度及溝通頻率,與高職生之學校適應具有顯著性相 關。李孚男(2009) 研究指出實用技能學程學生有半數以上的家庭期望學生要繼 續升學,不同家庭期望的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在學習態度的表現有顯著差 異。王汝銓(2011)發現高中職機械科學生各面向壓力感受依序為考試壓力、自 我壓力、課業壓力、父母壓力與教師壓力。 在目前重視文憑主義的社會中,幾乎所有的父母皆期待其子女擁有高學歷, 以在未來順利就業。高職學生畢業後除了選擇繼續升學外,另一生涯選擇就是就 業;對具有技術取向的高職技優生而言,就業是更具有意義的選擇。但目前針對 父母之教育期望與高職技優生及非技優生學校適應之關連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 究進一步探討加以探討,俾作為學校規劃親職教育之參考。 五、 小. 結. 本節探討學校適應的定義、相關理論與相關研究。從過去文獻探討中,學校 適應可歸納出為:個人適應、課業(學習)適應、人際適應、社會適應、目標適 應等,涵蓋了個人與學校環境的互動歷程的各個層面。本研究的對象為高職生, 正處於自我探索與自我整合的階段,其之所以選擇高職就讀,可能是國中階段的 探索結果,發現自己較具技藝取向,但亦可能是其他原因,如父母期待或基測成 績等,但不論是何種因素的影響,在目前以升學為導向的技職體系,其學校適應 狀況如何?尤其是以技藝專長保送進入高職的技優生,其適應狀況更是從事輔導 工作的研究者所關切的。因為除了與一般高職生皆須共同面對的同儕及師生關係 之適應外,技優生在國中三年級時因選修技藝學程、大量減少學術課程,其學習 態度、方法和學習習慣是否與一般高職生有所差異?是否影響其高職階段之學校 適應?因此本研究採用詹文宏的觀點,從校園人際適應和學習適應兩方面(包括 同儕關係、師生關係、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學習習慣)來探討高職技優生與非 技優生的學校適應及其與各變項之關係,期望更深入的瞭解其適應狀況,以作為 擬定高職生輔導計畫時之參考。 22.

(35) 第三節 因應策略的理論及高職生的因應策略相關研究 一、 因應策略的定義 Lazarus and Folkman(1984)認為因應是當個體認知到自己有壓力的或負向情 緒的需求時,持續做出的認知和行為的改變;因應也是一種過程與處理方式,因 此可稱之為「因應策略」。Pervin(1984)認為因應是一種特質,個人對外在事件 的因應方式有其固定的傾向,稱之為「因應方式」或「因應風格」;Auerbach 與 Gramling(1998)認為因應策略是指經常使用於處理壓力情境及減輕壓力的思考或 行動。 陳琦蓉(2003)指因應是一種調適壓力的反應過程。莊淑灣(2005)將因應 定義為當內在的心理需求與外在的環境變化造成威脅時,個體感覺超過負荷,無 法承受,必須尋求外力協助或自我處理時的一種解決方式。廖郁映(2006)認為 因應是指個體為因應工作壓力的要求,主動修改既有的認知或改變其行為,藉而 使其壓力結構產生質變或量的消滅,以舒緩情緒或壓力,達到身心平衡的過程及 所採行的策略。馮美珠(2007)則認為因應是一種過程取向,是個體為避免壓力 所帶來的威脅與焦慮,而在情緒、行為與認知上所做的努力過程。楊環華(2009) 指出因應策略是個體主觀地感受到壓力時,為處理其壓力感受而在認知、行為及 情緒上所採取的調適方式。 綜合上述,因應是指個體與環境互動過程中,為解決壓力所帶來的威脅、焦 慮或維持心理的平衡狀態,主動採取改變其認知、情緒及行動上的一種動態行為 方式。 二、 因應策略的理論 因應策略的理論源於壓力的理論,主要可歸納為兩大類因應理論:一為人格特 質取向的因應;二為互動取向的因應。茲分述如下:. 23.

(36) (一) 人格特質取向觀點(Dispositional approaches) 此派學者認為因應行為是個人的一種特質,人格特質會影響個體對因應策略 的選擇,而人格特質則受遺傳與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格特質會有不同 的因應方式。Pervin(1984)歸納影響因應策略的人格特質,主要有四種特徵:(一) 先天的遺傳人格 (如種族、智力、體型、外貌、性別等);(二)環境性的人格(如民 族性、個人生活史、環境競爭經驗等);(三)社會性的人格(如社會競爭、社會階 層);(四)教育性的人格:人格的發展是可教育性的,它涵蓋了情緒性、認知性、 行為性等因應方式。 (二) 互動取向觀點(Interactive approach) 互動論主張判斷個體的因應行為時,須多方考量各種因素,如個人因素、環境 系統等。Lazarus 和 Folkman (1966,1984) 提出壓力互動論,重視因應的認知層 面,強調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認為個人對於壓力因應的選擇是決定於個體與環境 互動的關係,舉凡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壓力事件的性質、因應資源等,都會影 響因應策略的選擇。個人面臨壓力情境時,會經過認知評估過程(cognitive appraisal process),可以用來評估事件的重要性及選擇適當的因應方式。認知評估是一切 因應的基礎,可分為三個階段:初級評估(壓力情境對個體的意義及威脅程度)、 次級評估(因應壓力的可能方式)、再評估(決定採用的因應策略)。當個體與環境 的要求失衡時將會產生壓力,在壓力與調適的交互作用中,個體會採取上述三階 段的評估,亦即先對事件、情境或外在要求的評鑑或壓力反應,進行「初級評估」; 之後再就個人資源的獲得與否及適應壓力的反應進行評估,這些反應亦會影響評 估及壓力源,最後採取適當的因應策略以化解壓力所導致的不適感。 Moos & Schaefer(1993)以 Lazarus 的壓力互動論為基礎,提出「個體、環 境互動壓力因應模式」,認為個體能夠在各因素互動下,經過認知評估後,積極地 選擇將採取的因應反應。亦即個體的因應行為與個人系統、環境系統、健康與幸福 感等因素之間呈現交互作用的關係,個人擁有的因應資源影響生活中的危機,進而 24.

(37) 影響個體對壓力事件的認知評估與因應行為,而反映在最後的健康與幸福感時,又 會倒過來改變了個人、環境系統等因素。 綜觀上述理論發現,透過人格特質取向觀點可歸納出不同人格特質類型的因 應策略;透過互動取向觀點,除了考量個人系統(包括人格特質)對因應行為影 響外,進一步考量其他因素的影響(如環境系統),由此可更多元化的評估個體 之因應策略。 三、 因應策略的類型 Lazarus 和 Folkman(1984)將因應方式依功能分為「問題焦點因應策略」和 「情緒焦點因應策略」。問題焦點因應是指面對壓力情境時,個體能主動改變、控 制、減少或解決與環境之間的威脅或危險關係。情緒焦點因應則是指面對壓力情 境時,個體內在身心與認知的情緒調適過程。在 1985 年又增加第三類--折衷方式 ( mixed promblem and emotion- focused coping),折衷方式指尋求社會支持,與 別人商談以獲得更多的訊息或從親友處得到同情與了解。Lazarus 和 Folkman (1988)等人接著進行因應方式與情緒的相關研究,在修訂版的「因應方式問卷」 (the revised 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中,進一步將個體面對壓力情境時所採 取的因應策略分為面對問題、疏遠、自我控制、尋求社會支持、接受責任、逃避、 有計畫的解決問題及正向再評估等八種。 Justice(1988)進一步結合了 Folkman & Lazarus 以及 Pines & Aronson 的理論, 以因應矩陣(coping matrix)方式來說明因應資源與因應策略。他將因應策略分為 問題因應及情緒因應,問題取向因應是指改變外在或內在問題的強度來源;情緒 取向因應則是用來緩和因問題引起的困擾感覺(包括身體或情緒層面)。這兩個 因應策略又可分為直接行動(direct action)、間接行動(indirect action)和抑制行 動(inhibition of action)等三種方式。而因應壓力的成功與否則取決於因應資源, 因應資源又可分成正向(會尋找新訊息)和負向因應方式(封閉自己)(引自史 家瑄,2008)。Endler 和 Parker(1990)在發展「多向度因應量表」 (Multidimensonal 25.

(38) Coping Inventory,簡稱 MCI)時,將因應方式分成工作導向因應( task-oriented coping) 、情緒導向因應(emotion-oriented coping) 、逃避導向因應( avoidane-oriented coping)等三類。 國內學者李坤崇(1996) 、歐慧敏(1996、2001)和 吳鐵雄(1997)將學生的 因應策略分成兩 個向度、五個細類,即「採取正向策略」與「避免負向策略」等 兩個向度;「 採取正向策略」包含解決問題策略、暫時擱置策略、改變策略、尋 求支持策略等四個細項;「 避免負向策略」則為避免逃避策略。吳武典(1997) 將因應方式分為自己解決、求助他人、消極逃避、責備反應及轉向反應等五型。 李水源和陳琦蓉(2003)將因應策略分為解決問題(積極取向)、尋求改變(積 極取向)、情緒調適(中立 取 向)、暫時 擱置(中立取向)及逃避問 題(消極 取向)等五種因應策略。詹文宏將因應策略歸納為三個導向、六種細項,即逃避 導向(含逃避問題、置之不理兩細項) 、情緒導向(自我控制尋、尋求支持兩細 項) 、工作導向(解決問題、再評價兩細項)(引自詹文宏,2004)。 綜合上述,個體面對壓力的因應策略,仍以 Lazarus 和 Folkman 的理論為基礎, 即問題焦點因應策略、情緒焦點因應策略及折衷方式等三向度,進而歸類為正向、 中立、負向等三種取向,再據此細分為不同的細項,例如積極取向、工作取向、 情緒調適、暫時擱置、尋求支持等,但是大致差異不大。 四、 高職生的因應策略相關研究 高中職生的學校適應及其所採用之因應策略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近年來針 對高職生之因應策略的研究整理如表 2-3。 表 2-3 顯示:發現高中職生所採取之因應策略因身份、學校屬性、壓力事件等 因素而有所差異,惟研究對象大多為一般高職生,針對高職生技優生之因應策略 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除了瞭解一般高職生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外,並進一步探 討高職技優生所採取的因應策略情形,期能提供高職技優生更適切的輔導措施。. 26.

(39) 表 2-3 高中職學生因應策略相關研究資料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王汝銓 高職機械 高中職機械科學生因應策略採用頻率依序為積極情緒因應、 (2011) 科學生 積極問題因應、消極情緒因應與消極問題因應 陳鴻永 (2006). 高職生. 高職生活適應困擾學生的因應策略,「學校課業」與「個人 未來生涯方面」多傾向以逃避為主;「經濟生活」、「自我 認同」與「外在違規行為方面」多傾向於自行解決。. 李美娟 護專學生 在四項因應策略種類中,以保持樂觀及解決問題使用頻率最 (2005) 高,以轉移及逃避使用頻率最低。 劉素琴 (2005). 高中職 學生. 求助策略部分:高中生在逃避閃躲的表現比高職生明顯,高職 生在挑戰攻擊的表現比高中生明顯高. 林玉君 (2005). 高中職 學生. 對「生活壓力因應策略」之選擇,傾向「問題解決」模式。. 羅秀雯 (2004). 高中生. 較常採用的因應策略為「避免逃避」,較少採用的因應策略 則為「尋求支持」。當「生活壓力」愈大,「生涯壓力」也 愈大,所感受到的「生涯阻隔」也愈高,且愈少採用「逃避」 的因應策略。. 楊惠娟 高職廣告 面對各類學習行為困擾時,所採取之因應策略,以獨立解決、 (2004) 設計科 尋求支援為優先採取之因應策略,其次為情緒調適,最後順 學生 位為消極逃避。 黃啟政 高職實用 最常採取的壓力因應策略為「轉移注意」策略。 (2004) 技能班 李敏英 (2003). 高職生. 面臨行為困擾問題時,所採取之因應策略,依序為:自己面對 解決、尋求支持、從事調劑類的活動、情緒發洩、逃避不管。. 蔡婉莉 (2001). 高中生. 參加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的高中生,最常採取的因應方式為「與 好友商量」,而最少使用的因應方式則為「尋求專家協助」。. 陳燕萍 台北公私 公立學校學生在面臨學業挫折時,較傾向於積極的找出失敗 (2001) 立高工生 的原因並加以改善,而私立學校學生則較傾向於放棄該學科 或漠視成績。 歐滄和 (1998). 高中生. 在校園的人際壓力情境下,高中生最常用「內向否認」,最 少用「外向攻擊」。. 吳宜寧 (1996). 高中職. 發現高中職學生最常使用「和他人商討解決之道」與「從事 調劑性的活動」來面對壓力。. 蔣桂嫚 (1992). 高中生. 高中生最常使用的因應方式為「邏輯思考與自我控制」,其 次為「尋求社會支持」,最少使用「逃避現實與責怪他人」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Korea. Singapore

• Each student might start from a somewhat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and experience the encounters with works of art and ideas in a different way... Postmodern

危機事件 後果 可預測性 持續性 震撼程度 估計危機 影響程度 一對小四及小. 二的兄妹,居 於學校同邨的

To help students achieve the curriculum aims and objectives, schools should feel free to vary the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sequence of learning elements. In practice, most

The roles 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staff on 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security measures... Security

The fuzzy model, adjustable with time, is first used to consider influence factor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such as macroeconomic factors, stock and futures technical indicators..

This research sets different backgrounds as variables of consumers of Miaoli County residents and whether their different life styles and corporate social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out of school traffic guidance staff with different gender, job title, guidance counselors seniority and age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