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實證分析

第五節 驗證模型

經過前三節模型開發之實證比較後,發現 MODEL III 的區別能力及各項模 型評估指標均顯示該模型的表現較佳,因此以 MODEL III 做為最終模型,進行 驗證分析。

以 94 年 2 月至 94 年 11 月之有效卡客戶,作為衡量信用風險評估模型是否 適當的驗證樣本,並以 94 年 12 月至 95 年 1 月做為定義樣本逾期與否之觀察期。

驗證樣本共抽取 3,357 件,其中逾期戶 1,370 件,非逾期戶 1,987 件。

將驗證樣本之資料帶入最終評估模型,以檢驗所開發之評估模型是否適當。

由圖 4.5 之 ROC Curve,可以看出驗證樣本之 C 值為 0.936;而 K-S 檢定圖可以 看出 KS 值為 75.7,驗證模型之表現與最終模型相當;另外,由 Population Stability Report(圖 4.6),可以看出分析樣本與驗證樣本的信用風險累積機率分佈,其 Population Stability Index 為 0.179,表示樣本呈輕微波動,然分析樣本開發之模 型仍可適用於後續期間之樣本評估;另外,該模型對驗證樣本的區別正確率如表 4.16 所示,對於逾期戶的區別正確率為 84.2%,非逾期戶的區別正確率為 88.9%,

整體區別正確率為 86.9%。綜合上述資料,說明所開發之模型是適用的,但仍需 隨時間及樣本之變化做適當調整。

圖4.5 Population Stability Report(PSI=0.179)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分析樣本 驗證樣本

圖 4.6 TESTING MODEL 之 ROC CURVE 與 K-S CURVE

TESTING FINAL MODEL 之 C 值為 0.936。

TESTING FINAL MODEL 之 KS 值為 75.7。

表 4.16 TESTING FINAL MODEL 之分類表 實際樣本

模型判別

非逾期戶 逾期戶 正確率 總正確率

非逾期戶 1,733 216 88.9%

逾期戶 217 1,152 84.2%

TOTAL 1,950 1,368 3,318

86.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章繼研究方法與實證分析後,針對本研究之實證結果進行總結,同時闡 明研究之限制,並對後續相關研究提出改善之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經由實證分析,本研究發現對於衡量銀行信用卡現存客戶的信用風險方面,

「繳款行為變數」對逾期戶的區別能力明顯優於「個人屬性變數」。由表 5.1 中,

MODEL I 與 MODEL II 的比較可得到證實,尤其對於逾期戶的判別能力,行為 變數的判別正確率較屬性變數提升 38%左右,顯示若單由屬性變數建立之風險評 估模型(MODEL I),將無法預警客戶逾期情況的發生,而進一步在事件發生前 先進行適當之風險控管措施。另外,MODEL III 為綜合屬性變數及行為變數之模 型,由表 5.1 中得知,MODEL III 在逾期戶的區別正確率中,較 MODEL II 下降 了 0.08%,然而,其區別正確率仍高達 91.1%,代表對逾期戶的判別錯誤率低 10%

以下,表現已非常良好,另外,於其他各項均較 MODEL II 微幅上升。因此,本 研究採用 MODEL III 為最終信用風險評估模型。

表 5.1 三模型綜合比較表

MODEL I MODEL II MODEL III

非逾期戶區別正確率 81.6% 87.5% 88.8%

逾期戶區別正確率 54.1% 91.9% 91.1%

整體區別正確率 71.1% 89.1% 89.6%

R 2 0.194 0.513 0.524

資料來源:本研究

最終模型以行為變數為主,屬性變數為輔的概念,做為評估信用卡客戶的信

用風險模型,其中個人屬性變數中,顯著的變數有:客戶之性別、子女數、學歷、

工作年資及住宅所有。男性由於承受較大的經濟壓力與家庭重擔,成為逾期戶的 機率較女性高,信用風險也相對較高。而子女數該變數在過去相關研究中較少人 採用,本研究顯示,其亦為影響信用風險之因子,當客戶之子女數較多時,花費 在民生必需上的支出比例較大,一般始用信用卡娛樂休閒的支出相對較小,因 此,信用風險相對於無子女及子女數為1人者小。學歷方面,如過去研究所示

(2000 年,呂美慧、2001 年,林建州),學歷較高者,因道德感及責任感較高,

信用風險相對較低。工作年資則顯示,一年以下者成為逾期戶的比率較高,表示 因工作時間短、收入仍不穩定,因此信用風險相對較高。而住宅非自己或親屬所 有者,表示居住地不一定,可能常搬遷,經濟能力不足以購屋,信用風險相對較 住宅為自家或親屬所有者高。而行為變數方面顯示,平均繳款率愈高者,表示其 繳款行為較正常,信用風險愈低。而平均動撥率及平均預借現金率則相反,動撥 率愈高者,表其尚欠餘額占信用額度比例愈高,循環利息亦會不斷累積增加,產 生逾期不繳或壞帳的機率相對較高,而預借現金率愈高者,表示急迫需要現金的 比例較高,當前經濟收入可能無法支出,因此,信用風險亦相對較高。

利用本研究之信用風險評估模型,定期審視現存有效卡客戶的繳款行為,可 幫助金融界做好事預防的工作,透過模型分析判別客戶之信用風險之高低,以利 公司監控行內客戶的風險狀況,並做出適當的管控措施或活動企劃,其對金融機 構之助益如下:

一.藉由客觀工具建立一致性客戶之風險等級

利用客觀的統計分析工具,篩選出影響客戶風險性之因子,將現有客戶 區分成各風險等級,不以主觀人為做判斷,不但減少時間成本及,也降低 人為操作上的偏誤。強調以模型系統為主,人工審視為輔,可減少人為判 斷時對資訊未能充份了解,以至模糊兩難,難下決定或下錯決定的困擾。

二.針對不同風險等級之顧客分群管理

依據不同風險等級之客戶,公司可擬定不同之應對措施控管。例如:

風險等級最高之危險客戶,可立即給予鎖卡,不允許其再消費;風險等級 次高之客戶,則可調降其信用卡額度至其已消費金額,甚至更低…等;但 對於風險級最低之客戶,能針對其消費特性或個人屬性給予促銷活動,鼓 勵其消費或再辦新卡等行銷方式。針對不同風險群之客戶應有相對之管理 手法,以留住好客戶增加公司利潤,管制壞客戶防止其產生更大的損失。

三.對於好客戶提供良好的互動因子

對於風險性較高的客群,公司即不需浪費過多資源於此。除了開發新 客源之外,對於風險性低,繳款行為良好之客戶,應與之維持長久之良好 關係,針對其需要開發出適合之產品或進行相關之促銷活動,以從中獲取 大部份之利潤,而非對公司現有客戶“全面撒網",不論好魚壞魚都捕,

如此不但浪費成本也可能再度吸收那些高風險型顧客,造成惡性循環。

四.藉由風險控管模型降低未來逾期壞帳率之可能性

由模型區分出來的高風險型顧客,表示其變成逾期戶的機率較大,公 司能提前鎖定高風險型客戶,隨時監控其行為,或對其做適當之控管,以 減少其發生壞帳的機率或金額,提高組織內的獲利能力。

「信用風險之管理」為金融界首要工作之一,它直接關係著金融機構的營業 利潤及市場競爭力,因此,建立一套優良的信用風險評估系統,並貫徹施行,為 當今產業環境下之時勢所趨,本研究模型及結果便可提供金融業界參考修正之。

第二節 研究限制

由於本研究以銀行信用卡客戶為研究對象,資料呈現的方式均來自抽樣銀行 之資料庫系統,因而,主要之研究限制亦源於抽樣銀行的資料型態,說明如下:

一.項目齊全性:研究變數的選擇,僅能考慮銀行資料中呈現的項目,若非 銀行資料內所納入之項目,則無法進行分析,即使是過去文獻中顯著之影響因 子,如:客戶之「年所得」項目,年所得對於客戶之繳款能力具有相當之影響。

二.資料完整性:即使分析項目為銀行資料庫所納入,然資料不完整的狀況 仍會造成該變數分析上的偏頗,若分析項目並非銀行要求客戶必填之資料,則可 能出現,部份樣本有值,而部份樣本出現空白的情況,如:職業、住宅所有及聯 絡人關係…等,均有資料不完整之問題。

三.資料正確性:在以上兩項限制均不存在的狀況下,仍會出現資料正確性 的限制,本研究假設取得之樣本資料均為正確的情況下,進行實證分析,若樣本 資料出現錯誤,亦可能使本研究出現不一致的結論。

四.模型適用性:本研究模型的適用性只限於該抽樣銀行,原因為研究樣本 之抽取僅來自該行,且分析之資料型態、項目或類別亦服從該資料系統,因此,

該評估模型僅適用於該銀行,若勉強用於他行可能有所偏頗。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針對行為評分(Behavior Scoring)的部份,只採用行內繳款資料做為 模型變數,後續相關研究建議加入:銀行內部消費型態資料及外部聯合徵信中心

(JCIC)資料。如此,評估模型不僅考慮到客戶於行內的消費、繳款行為,同時 亦兼顧客戶於金融業整體之信用往來情況,對於信用風險之預警,應會更為精確。

另外,建立之信用評估模型,若欲提供整體金融機構使用,研究之樣本之抽 取應考慮跨各行庫之資料,雖然實務進行上有其困難之處,然建立金融產業皆能 適用之信用評估模型是產業界趨勢,如此,才能避免各家銀行因採用不同信用評 估系統而產生的不一致性。

參 考 文 獻

1. Altman, E. 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23, pp 589-609, 1968.

2. Elizabeth Mays. Credit Scoring for Risk Managers: The Handbook for Lenders, Thomson, U.S.A, 2004.

3. Espahbodi, P. ” Identification of Problem Banks and Binary Choice Model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5 , pp 53-71, 1991.

4. Lyn, C. Thomas, David B. Edelman, Jonathan N. Crook. Credit Scor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The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02.

5. Ohlson, J. S. “ 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 pp 109-131, 1980.

6. Orgler, Y.E. “A Credit Scoring Model for Commercial Loan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 , pp 435-445, 1970.

7. Updegrave, W. L. “How Lender Size You Up” Money, pp 28-33, April 1987.

8. 方永銘,「新巴塞爾資本協定-信用風險探討」,交銀通訊,6-10頁,民國 92年5月。

9. 王濟川、郭志剛,Logistic迴歸模型方法及應用,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初版,台北市,民國 92 年。

10. 呂美慧,「銀行授信評等模式-Logistic Regression 之應用」,政治大學財 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1. 李桐豪、呂美慧,「金融機構房貸客戶授信評量模式分析-Logistic廻歸之 應用」,台灣金融財務季刊,1:1,1-20頁,民國89年。

12. 吳玉絹,「新版巴塞爾資本適足率簡介」,交銀通訊,12-17頁,民國91年7 月。

13. 林建州,「銀行個人消費信用貸款授信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究」,中山大學財

13. 林建州,「銀行個人消費信用貸款授信風險評估模式之研究」,中山大學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