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 、 、國內學者的研究 國內學者的研究 國內學者的研究 國內學者的研究

二 二

二、 、 、 、國內學者的研究 國內學者的研究 國內學者的研究 國內學者的研究

大致說來,國內學者對「教育機會均等」此概念的討論,多半是以1965年國際經濟合作 與發展組織(OECD)對此名詞所做的詮釋為參考依據。根據該組織當時以「教育計畫之社會 目標」為主題研討後之結論,「教育機會均等」一詞至少具有下列三種含意:

一、能力相同的青年,不論其性別、種族、地區或社會階級如何,皆有均等的機會,接 受非強迫性的教育。

二、社會各階層的成員,對於非強迫性的教育,具有均等的參與比率。

三、社會各階層的青年,具有均等的機會,以獲得學術進修的基礎學力。

在上述三種含意下,大多數學者對於教育機會均等的定義,皆不約而同的以下述兩個觀 念為基礎:

第一、每一個體應享受相同年限的基本義務教育,這種教育是共同性的、強迫性的,不 因個人家庭背景、性別或地區之差異而有所不同。

第二、每一個體應享有符合其能力發展的教育,這種教育雖非強迫性,但含有適性發展 的意義,亦可稱為分化教育或人才教育。

以上兩個觀念,前者為「有教無類」,後者為「因材施教」,在在反應出傳統儒家思想 對教育的詮釋,這也成為我國教育政策的指導方針與目標。

根據楊瑩(1995)的研究指出,與教育機會均等相關的驗證性研究主要有四大層面,分 別是(一)入學機會的探討;(二)教育資源的分配;(三)學生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 之探討(四)社會流動或地位取得過程之分析。而當中有關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如下:

(一)義務教育階段以上各級學校的選擇過程雖然以入學考試為篩選基礎,但因其在不 同類型學校之間與同一類型學校之類均具有高度階層化的現象,故學生入學機會(包括進入 不同類型的學校)仍會受個人特質(含智商、性別、升學意願等)、家庭背景(含主觀與客 觀因素)、學校教育經驗、以及居住地區的影響。

(二)教育資源的投入有地區間、以及公、私立學校間不均等的現象。一般來說,都市

地區優於鄉村地區,北部地區優於其他地區,或院轄市優於其他縣市。不過,由於資源投入 本身的高度複雜性,因此,在不同資源的投入分析上,例如:空間的使用或師生的比例等,

也有不一致的情形出現。

(三)學生的學業成就與家庭背景有關,家庭背景(含主觀與客觀因素)愈佳者,其學 業成就有愈高之現象;此種情形即使在義務教育階段亦存。同時也有研究指出,不但個人本 身的特質(含智商與能力)會影響其教育成就,而且家庭背景主觀因素或家庭文化因素對個 人教育成就的影響往往要大於客觀因素的影響。至於教育擴展與教育機會均等的關係,則各 研究之發現並不盡一致;有些研究指出,隨著教育的擴張,不同家庭背景出身的子女,其教 育機會不均等的程度有先增後減的傾向;但也有研究發現不同的結果。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效率與公平之間 效率與公平之間 效率與公平之間 效率與公平之間

許多人似乎都已習慣認為,經濟學要進行兩種判斷,一是效率判斷,二是與倫理價值相 關的公平判斷。前面我們提到的經濟公平中,「各盡所能,各取所值」,比較合乎經濟原理,

因為在完全競爭市場中,這種作法可以增進效率,但也往往會引起收入分配不均等的問題。

收入過於公平會減損人們追求效率、發揮能力的動機,而收入不平等造成的貧富差距若過大 又會引起利益衝突,導致經濟摩擦,從而造成效率上的損失。因此效率與公平被視為經濟學 當中一個最基本的兩難問題,必須在兩者之間進行權衡,使任何一項經濟政策不過份損害任 何一方。

所謂效率與平等的兩難問題,正是由於經濟學家既要追求效率,但又不能忽視社會的倫 理價值觀才產生的,經濟學家必須以社會做出的倫理判斷作為前提條件,提出既能最大限度 地取得效率,又能滿足社會價值標準的經濟政策。

本研究所要分析的就學貸款制度也遭遇到此等兩難問題,究竟是要以效率追求為優先,

抑或是以公平正義的追求為優先,實在難有定論。

主管當局一心一意為了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大力介入就學貸款制度此種助學的配 套措施,希望由降低利率、提高申貸金額與範圍、就學期間免利息等措施讓中低收入的學生 可以安心就學,若從羅爾斯的正義即公平觀點,當前政府的介入確實可以促成教育機會均等 與普及,學子們考得上也念得起,不再因為經濟負擔沈重而選擇放棄學業,此種對弱勢團體 的重視與扶持,符合社會所賦予的「公平正義」此等倫理價值觀念。

但是在就學貸款實施的過程中,由於大開方便之門,利率越來越優惠,還款期間越來越 延長,風險也由政府成立的信保基金承擔,使得實際上不需要援助者也可以申請貸款,「假貧 窮,真補助」的狀況可能比比皆是,如此將造成政府美意大打折扣,不僅增加政府財政負擔,

更浪費整體社會資源;此外為了教育機會均等,讓學子們考得上也念得起,若學子選擇就讀 不好的私立大學,畢業後也無法找到滿意工作,對於當初申貸的學生而言,根本就是一種失

敗的人力投資。

環顧現在國內的社經條件的快速變化,一方面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學生畢業後謀職 不易,起薪下調,自然就無力償還貸款而惡化為逾放呆帳。另方面國內近年來大學生人數快 速增加,不只始得申請貸款的學生人數逐年攀升,過多的大學生也使得大學畢業後的就業市 場更形嚴峻,於是也就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延畢或繼續攻讀研究所,結果卻是學生就學 時間拉長,貸款金額也不斷墊高,惡性循環下也就更難有償貸能力。此外根據統計,國內普 設大學後,事實上就讀私立大學的,反而多是家庭經濟能力較差者,這些若是學生對學貸的 依賴性越高,畢業後的就業機會卻又不如公立大學學生,也形成另一個惡性循環。偏差的大 學政策製造過多不夠格的大學畢業生,既浪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又衍生複雜的就業問題及 因無力還債而惡化了就學貸款的逾放呆帳金額,最後造成政府、銀行、學校、學生、家長、

整體社會全盤皆輸的不堪境地。

因此就學貸款若要繼續實施,必須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不能為了效率優 先而剝奪學子就學的機會,也不能因為一味追求公平而浮濫補貼,因此以下希望藉著現行制 度面的分析,找出仍待改進之處,使得當前的就學貸款制度,不僅可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運作上也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