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建築用後評估相關研究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1-3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四節 國內建築用後評估相關研究

一、黃世孟,(論用後評估與建築設計之規劃研究),1986

該研究核心係強調,空間設計的規劃研究,可視為如何評估「空間 性能」的研究課題,至於評估觀點首重於空間與使用對應關係中,是否 曾經存在衝擊性?對建築規劃者而言,所有使用者的「怨言」、「困惑」

與「質疑」皆是規劃設計的研究貣點,惟有經過細心收集、採訪、體驗 這些有價值的聲音,才能發現改善空間性能的途徑。如果能掌握空間中 的使用活動真相,以直接調查的方式建立第一手資料,將各類型空間如 何被使用的真相,忠實且系統化的記錄下來,實為空間規劃研究的第一 步,也才是用後評估研究的真正價值之處。

由於該研究強調建築空間的規劃研究,著重於使用者的行為研究。

故於研究過程中,如未能取得精確的使用行為現況資料,研究者將被迫 依據自身經驗理論推理而獲得研究結論,而失去用後評估基於精確分 析,提供概念及理論上釐清的價值。

二、黃世孟,(建築計畫與用後評估),1990

該研究主軸為建築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信念,即需要從事空間與行 為對應關係的調查,實際認清設計理念下的空間產物,究竟使用者是採 取何種使用行為,進而探討空間與生活、場所與行為對應關係,而這些 結果經由整理,均可避免後續建築案之惡性循環,反而更可以發揮良性 的循環效果。其次為用後評估理論成立的條件,係針對現況進行調查,

而在沒有事實與數據支持下的評估,均為心智即興的操作手法。故研究 者認為階段性推展建成環境的用後評估研究,實屬必要性,可提高建築 空間之使用效率,更可檢視現況法規下的建築產物。

該研究主要係針對用後評估理論及建築計畫之結合加以闡述,對於 概念上釐清有具體性的建議,但針對如何操作及分析卻較少著墨。

三、陳格理,(繪圖教室的使用性研究-以淡江大學建築系館為例),1994 該研究探討淡江大學建築系繪圖教室和設計課程的關係、使用者對 繪圖教室的滿意度、繪圖教室的使用頻率及影響因素等,透過明確的數 據資料,清楚的反應出使用者的感受。研究者針對標的空間使用前後,

進行二次問卷調查,透過前後結果的比較與分析,清楚呈現使用前後各 種反應之對比關係。在問卷的設計上,較著重在使用情形、活動與空間 的相互關係及人際關係交流等方面,而對實質設備環境的調查較少。

雖然繪圖教室為建築系之核心教學空間,但如缺乏週邊相關空間與 設備的配合,繪圖教室仍然無法發揮最大的功效。在以上的研究中僅針 對繪圖教室進行調查,缺少對建築系館中其他空間進行使用性研究,較 無法釐清研究課題的全貌。

四、李君如,(大學學生宿舍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1995

該研究強調大學校園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大學教育理念的實

現,同時大學教育的學術研究及課外活動,必頇藉由一個良好的環境來 加以支持。以學生而言,宿舍便是課堂外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因此宿 舍的空間規劃之住宿學生的影響非常重大,故其研究針對其當初之設計 理念,進行使用後之調查評估而該項工作主要分為兩部份進行,一方面 係以觀察及訪談之方式,以瞭解使用者如何使用現有空間,並從其間分 析現有之使用方式,是否符合設計原意。另一方面則以問卷之方式,分 析使用空間之滿意度。研究結果發現:

(一)規劃設計方面-部份空間與使用者的需求未能密切的結合。

(二)發包施工方面-施工品質問題與建材的問題未能完全的結合。

(三)使用維護方面-居住者不當使用方式或缺乏維修。

(四)管理控制方面-公共場所、公共設備或中央空調方面的操作模 式未能結合。

由於本文針對上述使用後評估,可知宿舍住宿生大都對該宿舍滿意 度不高,其原因有些是設計不良,有些則是設計不良,另外則是使用者 之使用習慣上的問題包含使用同學的特性、生活習慣、生活型態等。而 由於其分析因子的獨立性較強,而其關聯性較不夠,故無法顯現出其因 子間之關聯性。

五、喬文娟、曾文照、涂金榮,(成大建築系系館製圖室使用後評估),

1995

成大建築系學生擁有製圖空間之比例,為全國各大學建築系之冠。

每人皆擁有固定之繪圖位置,但在平時非敢圖時間僅有少數同學使用,

故希望透過研究調查,瞭解目前系館製圖空間使用情形並探討建築系學 生使用製圖室之誘因而透過調查結果作為參考,以瞭解改善使用現況,

發揮空間功能以提高學生使用意願。其調查方式包含:拍照、現場訪問、

問卷及現場實繪等。

由於問卷調查對象皆為建築系學生,故皆能掌握研究議題之本質,

故增加該研究執行之可信度。該研究除發現一般常態性之問題外,同時 發現學生受過環境教育與否,影響其對於「環境敏感程度」之高低。

六、曾思瑜,(老人公寓用後評估-以高雄市仁愛之家老人公寓松柏樓為 例),1995

該研究選定高雄市仁愛之家老人公寓松柏樓為研究案例,以問卷及 直接調查方式,探討入住者的基本屬性、入居動機,並對內部居住空間 及所提供的照顧進行評估。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男性以喪偶或單身的外省退役軍人為多數,女性則以喪偶、

有子女的家庭為主。

(二)老人公寓至少應滿足三餐之供應、確保居住需求、提供相關 生活照料、精神及休閒活動等四種需求。

(三)擴大寢室之活動的能性,尊重個人喜好提高其對於居住空間 的自主權。

(四)明確界定身心機能方面的入居條件;考慮老化的需求,將照 顧服務擴展到日常生活照顧的層次。

該研究前提係希望透過用後評估研究,反應使用者對物理環境及設 備上的意見,但其研究內容及過程較少進行該方面之著墨,而是針對使 用者的心理反應加以整理及提出相關建議。

七、黃富祥,(以用後評估探討國中校園空間規劃設計-台北市立百齡國 中為例),1995

該研究主要針對藉由影響校園規劃的教育哲學理念、心理學理念等 方面探討,瞭解校園規劃的原則及方式,在研究方法上係以用後評估理 論之定義與應用,後以觀察、訪談與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實例調查與 分析。最後將上述調查統計結果,分成整體規劃與使用行為兩部份,進

行分析與探討,以瞭解國中校園規劃之原則與學生的使用特性。研究結 論包含:

(一)校園規劃並非以機能性空間為主,在教學課程之外的休閒活 動空間為校園生活中不可忽略的場所。

(二)校園環境的配置除了表達教育意義之外,活動場所的寬度與 設施數量是否充足應同時考量。

(三)下課時間的短暫與課業繁重等因素,造成學生停留在教室的 比例較高,尤其是教室位於較高層的學生。

該研究偏重於使用行為上的反應,並藉由問卷調查與統計結果直接 探討使用空間上的需求。

八、陳君亮,(逢甲大學建築系館使用性研究),1999

該研究方法係以問卷調查為主,以使用者的基本資料和使用習慣為 基礎,配合系館的周圍環境、空間和設施之現況與使用意見,對系館的 使用進行分析比較。並透過觀察及訪談,釐清問卷中未能獲得解決的問 題及現象。該研究目標為:

(一)瞭解系館內空間整體環境在配置、服務設施、空間關係上的 成效。

(二)藉著同學的反應意見探討系上各空間與教學活動的互動關 係,特別是一般教室、製圖教室與大評圖教室。

(三)探討系館高層化與挑空設計的效果。

該研究對象係以建築系館的學生為主,因學生本質上受過空間專業 訓練,故其於題意之掌握及回應上,皆能有較具體化之表現。而其整調 查內容為偏向專家問卷,而問題的結果及整理也相對較為客觀,而所提 的建議在設計理念也較具有具體之方向。

九、陳政雄,(臨時住宅之高齡者居住環境評估與評估因子之探討-以九 二一大地震受災地方東勢鎮為例),2000

該研究以東勢鎮臨時住宅的 66 位前期高齡者及 33 位後期高齡者為 對象,以用後評估的訪談調查方法,獲得高齡者對臨時居住環境的滿意 度。而後以卡方檢定驗證評估因子的屬性因子與影響因子,獲得研究結 論為:

(一)高齡者認為臨時住宅居住環境的個人領域比社會領域重要。

(二)高齡者對臨時住宅居住環境的設備、通風、景觀較為滿意,

對商業設施、溫度較不滿意。

(三)臨時住宅居住環境評估的因子,應同時考慮室內與室外環境 條件

該研究主要在於瞭解現象的發生及既有問題的存在,故屬於一種基 礎的探索研究;由於各個變數並非完全的獨立性,故分析的結果並不能 瞭解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僅能提出現象的概述,但於統計的分析運用 上卻提供了相關的概念。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1-3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