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建築系教學空間用後評估-以中華大學為例 Study on the Space-Occupancy Evaluation of

Architectural. A case study of Chung Hua University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705031 吳仁惠

指導教授:陳天佑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8 月

(2)

摘 要

高等建築教育人才培育,係國家建設與發展之百年大計,而相關之校園空間使用滿 意度,則影響此政策成效甚劇。台灣經十數年「教育改革」,國內高等建築教育學府數 量大幅增加,更形提高我國建築專業人士之能力。因受台灣產業與社會結構之調整與變 化,在整體供需失衡及國內就業需求方向之改變,導致大學校園教學空間之主要使用 者—學生,也產生本質與數量的變化。教室空間品質會影響使用者之評價,使用滿意度 不佳,更可能導致使用者產生負面評價,進而影響學校在學與招生的成效。

本研究係以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為例,針對此沿用二十年之教學大樓,檢 視建築學程學生之需求,並進行檢討與評估。本研究採「用後評估」之方法,檢討高等 校園建築教學空間之使用狀況。「用後評估」之本質,係針對過往所制定之方向及決策,

進行檢討並加以回饋修正,以謀求後續進行之完善。本研究係以建築系在學學生(碩士 班及大學部)為調查對象,以使用者對教學空間之滿意度與用後評估為研究課題,以探 討建築系教學空間品質為研究主軸,以文獻回顧、現況空間檢視、問卷調查為方法,針 對擬定之空間影響因子,以統計檢定探究空間因子對於空間滿意度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所部分確認影響設備因子之細項則包含:「課桌-長度與寬度」、

「課桌-桌面的平整」、「座位之間的距離」、「椅子-舒適程度」及「燈具-照度」等五 項。大學部部分確認影響設備因子之細項包含:「講台-長度與寬度」、「講台與學生 座位的距離」、「黑板面的平整」、「黑板-反光程度」、「黑板-粉筆灰塵」、「課桌- 長度與寬度」、「課桌的穩定性」、「桌面的平整」、「椅子-舒適程度」及「冷氣-便 利性」等十項。而在 95%顯著水準下,整體教學空間滿意度表現與學生類別(研究所、

大學部)具有顯著相關。顯示學生對於其教學空間滿意度,會因為其類別不同而產生差 異,則在教學空間配置上,應分開研究所與大學部學生於不同教學空間中(研究所學生 與大學部學生應分開使用不同教室)。

關鍵字:用後評估、使用滿意度、教學空間、建築科系、環境行為研究

(3)

ABSTRACT

High level architecture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goals for a country for fu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eaching spaces may affect the outcome of this goal. After decades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Taiwan, the number of high level architecture colleges increases.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professionals of architecture fields increase as well. Restrained by the industry and society structure, the main users,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campus change their attitudes and essences toward this issu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eaching spaces may impact the degree of use satisfaction, which will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the students to stay and enroll in a college.

This research takes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hung Hu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needs and demands of the students in architecture field. The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POE) method is applied to examine the research goal, with an ongoing loop to modify the decision and future reaction. The questionnaire is used to detect the impact factors of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eaching space, followed by statistic analysis with SPSS software to cross-exa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factor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 that factors which would impact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eaching space may include size of the space, lighting, ventilation, temperature, and indoor facilitie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factors of indoor facilities include platform as well as desk and chair. The factors which infect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table and chair include the length and with of table, the flatness of table. The factors impacting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chair include the distance in-between the chairs and the comfortableness. 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the urgent improvement facilities include the flatness of table and the comfortableness of chair.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may provide some insights regarding the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of teaching spaces, which may be referred for the purpose of reform or remodel of the related fields in a college.

Keywords: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degree of use satisfaction, teaching spac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esearch

(4)

誌謝

建築與都市計畫的研究領域博大而深遠,在工作多年及深感學然後知不足的情況 下,有幸進入母校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三年來努力學習不敢懈怠。

感謝 指導教授:陳天佑教授,充滿耐心抽空不厭其煩的專業指導,惠予論文的思考方 向及觀念的啟迪,在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上給予正確的指導及建議,更時時給 予學生關心,並於疏漏處細心指正及建議,是本篇論文能順利完成的最大推手,

在此致上最高的謝意。

感謝 口試委員會各位教授的審議,召集人邱英浩教授,委員李奕樵教授、陳天佑教 授,謹此致謝。

感謝 研究所三年期間所有指導並授業的教授及師長,院長陳榮村教授、陳天佑教授、

解鴻年教授、江崇誠教授、林政達教授、謝偉勳教授、林明教授、衛萬明教授、

張璠教授、閻克勤教授、胡太山教授、邱英浩教授等,一日為師終生為師,謹 此致謝。

感謝 所有與我同窗共勉的同學,三年整的相互關懷及互勉將是一輩子的感動,永誌 的同學:蘇宥詮、張鈞詠、賴麗心、劉佳昀、吳思漢、羅少甫、游智凱、林可凡、

陳宥甄、周邑庭、呂振瑜、陳建宏、黃威鈞、陳柏仲、邱世昌、陳文得、李吳 喜;在此並懷念研一時因為車禍不幸過世的同學梁嘉娟。

感謝 在論文撰寫過程中,給予關心及鼓勵的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勞資組組長黃慶 欽、博士班學長廖清雄老師、博士班學長侯昌佑助教、博士班學長周享民、王 天源、周秋堯,碩士班學長江德煌、學長徐偉陵、學長羅際翔、學姐廖秀惠等,

謹此致謝;論文撰寫中給予協助至多的同學羅少甫及學妹林姵妏,你們的幫忙 讓我永遠感謝,在此鞠躬致謝。

感謝 我的父母、岳父母、我的兄長弟妹、我的內人維萍、我的女兒彥妤及兒子柏蓁,

感謝三年來支持、忍讓、鼓勵,願與各位共享榮譽及喜悅。

吳仁惠謹誌於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系

中華民國 100 年 8 月

(5)

目 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1-5 第四節 關鍵名詞定義………..1-9 第五節 預期成果………..1-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一節 大學校園整體建築規劃理念……….2-1 第二節 建築系教學空間核心需求……….2-7 第三節 用後評估法之理論基礎……….2-8 第四節 國內建築用後評估相關研究………..…...2-1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空間說明………..3-1 第二節 空間影響因子………..3-5 第三節 問卷方法與設計………..3-13

(6)

第四章 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

第一節 基本資料敘述性統計………..4-1 第二節 研究因子相關係數分析………..4-4 第三節 教學空間滿意度分析………..4-13 第四節 研究對象獨立性檢定………..4-17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4-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5-1 第二節 研究建議………..5-3

附錄一:參考文獻

………..…..附錄-1

附錄二:問卷調查表樣本

………..…..附錄-3

(7)

圖目錄

圖 1-1 中華大學各系所位置圖……….1-4 圖 1-2 研究範圍說明圖………..…….…..1-5 圖 1-3 研究主軸說明圖………...…..1-6 圖 1-4 研究流程說明圖...1-8 圖 3-1 研究生問卷調查因子層級圖………3-11 圖 3-2 大學部問卷調查因子層級圖………3-12 圖 3-3 問卷主體架構圖………...……….3-14 圖 4-1 研究生問卷保留因子層級圖………4-8 圖 4-2 大學部問卷保留因子層級圖………4-13

(8)

表目錄

表 1-1 研究範圍敘述表………..………..1-3 表 1-2 教學空間編號屬性表………..………..1-3 表 2-1 校園土地使用計畫原則表………..………..2-4 表 2-2 校園建築配置計畫原則表………..………..2-5 表 2-3 校園流通動線計畫原則表………..………..2-5 表 2-4 校園開放空間設計原則表………..………..2-6 表 2-5 校園環境美觀設計原則表………..………..2-6 表 3-1 樓地板使用現況表………3-1 表 3-2 教學空間個別資料表………3-2 表 3-3 研究所調查因子項目表………3-9 表 3-4 大學部調查因子項目表………3-10 表 3-5 問卷量表設定及評分說明表………3-15 表 4-1 研究生問卷性別統計表……….…...4-2 表 4-2 研究生問卷頻率統計表……….…...4-2 表 4-3 大學部問卷性別統計表……….…...4-2 表 4-4 大學部問卷頻率統計表……….……...4-3 表 4-5 大學部問卷目的統計表……….…...4-3 表 4-6 總體問卷性別統計表……….…...4-4 表 4-7 總體問卷頻率統計表……….…...4-4 表 4-8 研究生問卷相關係數統計表(一)……….……...4-5 表 4-9 研究生問卷相關係數統計表(二)……….…...4-5 表 4-10 研究生問卷相關係數統計表(三)……….….4-6 表 4-11 研究生問卷保留因子項目表……….….4-7 表 4-12 大學部問卷相關係數統計表(一)……….….4-9 表 4-13 大學部問卷相關係數統計表(二)………...….…..4-9 表 4-14 大學部問卷相關係數統計表(三)………...……...4-10 表 4-15 大學部問卷保留因子項目表………..4-11 表 4-16 研究生問卷整體教學空間滿意度統計表………..4-13 表 4-17 研究生問卷物理因子滿意度統計表………..………4-13 表 4-18 研究生問卷設備因子滿意度統計表………..4-14 表 4-19 研究生問卷設備因子細項滿意度統計表………..………4-14 表 4-20 大學部問卷整體教學空間滿意度統計表………..4-15 表 4-21 大學部問卷物理因子滿意度統計表………..4-15 表 4-22 大學部問卷設備因子滿意度統計表………..4-16 表 4-23 大學部問卷設備因子細項滿意度統計表………..4-17 表 4-24 研究所年級整體教學空間滿意度統計表………..4-20

(9)

表 4-25 大學部組別整體教學空間滿意度統計表………..4-21 表 4-26 研究所與大學部整體教學空間滿意度統計表………..4-22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高等教育學程之培育,係國家發展建設之主體,而其相關之校園建築規劃設 計,則影響其學程發展甚劇。台灣地區歷經十數年之「教育改革」,於教育政策之 主導下,國內高等教育學府數量大幅增加,亦間接提高國內高等教育人數比例。

惟近年來,受全球經濟景氣下滑之影響,加上台灣產業結構之細緻化調整,導致 全國生育率之滑落,而在整體供需失衡下,連帶衝擊原先教育政策所設定之方向 與目標。

用後評估之本質,係針對過往所制定之方向及決策,進行檢討並加以回饋修 正,以謀求後續進行之完善。則以用後評估之本質,落實於高等校園建築規劃部 份,因受國內整體教育環境之改變,導致校園教學空間之使用者(學生、教師及 行政人員),產生本質與數量的變化,而沿用十數年之校園教學大樓,於整體環境 變化下,是否能滿足現今使用者之需求,實有進行檢討與評估之必要。陳怡然

(2002)認為高等校園教學空間,過往所規劃之目標及內容,與現今實質使用所 產生差異之原因可歸類為三:其一為「缺乏使用行為之考量」、其二為「制式化的 使用空間」、其三則為「學習背景的差異未被重視」。

為了學校的永續經營與生存,各大專院校無不積極發展各校特色,提升其行 政與教學上的品質以吸引學生就讀。其教學品質中之教學空間亦為影響師生之重 要因子,良好的教學空間除有助於學生對於課業之學習外,對於教師教學成效也 有相當之影響;除此之外,教室空間會影響使用者之主觀判斷,如教室空間維持 不佳,更可能導致使用者負面評價,進而對招生成效產生影響。故提供舒適且實 質之環境實為重要之課題。爰此,本研究以探討中華大學建築系所教室之優劣為 研究主軸,希望透過使用者對於空間之評價建立改進之方向。

(11)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分別為探討目前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以下簡稱建築 系),所屬空間對於學生觀感之評價、研擬未來教學空間改善之方案、提供國內其 他高等學院建築系改善空間之參考。針對上述四項目的,以下詳述之:

一、確認現行教學大樓內空間使用現況

本校建築系館由 1990 年創校使用至今,已使用數十年載,其中建築 本體歷經數次修建及整體教育環境面臨波動,實有必要以用後評估之方 式,重新檢視現行教學大樓內之空間使用現況,確認現行空間提供與實 際空間需求,是否相互切合。故本研究採確認空間使用現況,設定為研 究目的之首。

二、探討各空間使用者對其所屬空間之滿意度

空間滿意度決定為其所屬使用者之感官認知,如為因應整體教育環 境之改變,實應透過教學空間使用者滿意度之增加,而提昇本校競爭力,

故本研究採用後評估(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POE)之問卷操作,調查各 空間使用者之空間滿意度,設定為本研究目的之一,並作為提昇本校競 爭力之一環。

三、瞭解各空間滿意度與其影響因子之相互關係

藉由本次研究操作,藉由交叉統計方式,瞭解空間滿意度與各項影 響因子之相互關係,並確認各影響因子是否具有統計分析上影響代表 性,藉以作為日後教學空間修繕或新設教學空間之參考依據。

四、檢視現今使用與先期規劃之差異,並以此研擬日後改善目標。

本次研究成果,可檢視建築系教學大樓之現今使用與其先期規劃之 差異,並以此作為中華大學建築系日後之改善參考,亦可提供國內各大 專院校設立、改善或更新建築系教學空間時之參考依據。

(1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以中華大學建築系空間使用者,對其所屬空間之滿意度作為主軸,

並檢視各空間影響因子之代表性。於其研究範圍部份,係以中華大學建築系館作 為研究空間範圍界定。而以本研究操作時間點民國 100 年(西元 2011 年)作為研 究時間範圍界定。另以中華大學建築系館之空間使用者主體,建築系在學學生(含 碩士班及大學部),作為研究對象範圍界定。各研究範圍敘述如下表所示:

表 1-1 研究範圍敘述表

範圍項目 設定依據 範圍界定

空間範圍 本校系教學空間 中華大學建築系館

時間範圍 本研究操作時間 民國 100 年(西元 2011 年)

對象範圍 教學空間使用者 建築系在學學生。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由於受限於時間、人力及經濟等因素的考量下,研究內容及方法上必 須有所取捨,本研究之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空間範圍限制

依據研究命題之範疇,無法將中華大學建築學院教學大樓內,目前 所屬所有空間全數分析。以目前建築學院大樓現行使用而言,依樓層別 共區分為建築系、營建系及景觀系使用,故本研究採中華大學建築系樓 層之各教室空間進行分析,共計 13 間,分別為 A317、A407、A408、A418、

A419、A421、A506、A510、A511、A512、A513、A515、A518 等空間。

表 1-2 教學空間編號屬性表

樓層 教室編號 教學空間屬性

建築學院三樓 A317 都市及環境規劃研究室 建築學院四樓 A407 普通教室

建築學院四樓 普通教室

(13)

建築學院四樓 A418 建築高等設計研究室 建築學院四樓 A419 評圖室

建築學院四樓 A421 普通教室 建築學院五樓 A506 普通教室 建築學院五樓 A510 繪圖室 建築學院五樓 A511 評圖室 建築學院五樓 A512 研究室 建築學院五樓 A513 評圖室 建築學院五樓 A515 評圖室 建築學院五樓 A518 評圖室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二、研究對象範圍限制

本研究主軸係探討中華大學建築系空間使用者,於其現行所屬空間 之滿意度,並以統計檢定之方式,瞭解各空間影響因子之代表性,續作 為日後改善之建議。由於空間滿意度決定於使用者之主觀認定,不同之 使用者其需求亦概不相同,故受限於時間及人力之限制,本研究針對建 築系之空間使用者,以建築系在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包含碩士班學 生及大學部學生,而未擴展至建築學院教學大樓內之其它學系,以求得 研究成果之完整穩定性。

圖 1-1 中華大學各系所位置圖

資料來源:中華大學網頁資料 http://www.chu.edu.tw/chinese/images/schoolmap-dept-l.jpg

(14)

大空間A 大空間B 大空間C 大空間D 大空間E 大空間F

小空間A 小空間B 小空間C 小空間D 小空間E 小空間F

建 築 系 教 學 空 間

使用者空間滿意度

使用對象影響程度

空間因子影響程度

圖 1-2 研究範圍說明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壹、研究方法

以研究主體架構而言,本研究主軸係將現行使用者之空間滿意度具體化敘 明,並將原本屬抽象主觀認知之空間滿意度,以問卷統計之方式,科學化歸納於 空間因子之影響性,而回饋於日後之修正改善行動。於其修正改善行動部份,亦 可區分為二項主體:其一為建築設計之修正,透過建築設計、營建之方式,直接 修正空間本體,以提高其空間滿意度。其二為空間使用之修正,透過空間使用上 之調整,於現有空間規模下,達到空間滿意度之提昇,並避免直接進行建築營建 修正下之成本耗損。故整體研究改善行動實則區分為兩大部份,其一為硬體方面 之改善,透過設備硬體之修正,提高教學空間滿意度。其二則為軟體方面之改善,

透過教學空間使用管理之修正,而提高教學空間滿意度。本研究主軸敘明如下圖 所示:

(15)

使用者

設計者 建築設計之 專業認知

使用需求之 先期界定

建築規劃 建築設計 建築營建

建築使用

教師 學生 行政人員

使用後評估

調

建築設計的修正

空間使用的修正

圖 1-3 研究主軸說明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基於研究主軸,釐清空間滿意度及各空間因子之影響性,本研究採用研究方 法可區分為四大部份:其一為文獻分析法、其二為資料調查法、其三為問卷調查 法、其四則為統計檢定法。後以推導相關研究結論及建議。各研究方法詳述如下 所示:

一、文獻分析法

以「整體校園規劃」、「校園空間使用需求」、「教學空間設計」、「用 後評估理論」及「用後評估調查方法」,作為整體文獻分析之主軸,藉由 相關理論及文獻之回顧,作為本研究後續操作之基礎。

二、資料調查法

以「觀察」方式,紀錄現行空間使用項目類別。以「訪談」方式,

瞭解現行空間使用之需求及問題重點。以「二手資料彙整」方式,紀錄 調查範圍內之物理環境尺寸。後以整合上述資料數據,作為擬定後續問 卷操作之依據。

三、問卷調查法

為求得現行空間滿意度資料,本研究採用「李克特量表」之問卷型 態,針對空間使用者進行問卷調查,並同時針對空間影響因子進行調查。

本項操作除可取得現行空間滿意度之初步描述,亦可取得後續空間影響

(16)

因子統計檢定之操作數據。

四、相關係數分析法

針對研究設計所擬定之研究因子層級,將其問卷調查結果,以 Pearson 相關係數依據因子層級進行分析比較,以剔除相關係數較低之影響因 子,從而獲得分析篩選後之保留因子層級。該層級除確實呈現教學空間 滿意度影響因子之層級關係,亦篩選出真正影響教學空間滿意度之因子 細項,以供後續研究結論與建議使用。

五、統計檢定法

配合問卷調查之分類數據結果,本研究採用「無母數卡方獨立性檢 定」之方式,檢定研究對象之分類差異,是否與其空間滿意度表現有關 連。該檢定項目之意義,主要係針對教學空間配置上,不同類別之學生,

是否可使用同一教學空間,以達全部學生教學空間滿意度的最佳化。

貳、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部份共擬定五大項目,分別為:「動機與目的」、「文獻整理分析」、

「擬定調查因子」、「調查與分析」及「結論與建議」等五章。各相關研究項目及 流程如下圖所示:

(17)

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

擬定研究目標及內容 界定研究範圍及限制

研擬問卷初稿 測詴問卷 修正問卷 發放及回收問卷

相關文獻及理論整理

文獻及案例整理 校園整體規劃理論 用後評估理論

研究資料調查

觀察 訪談 測繪

空間使用項目 空間使用需求 空間物理量

擬定空間影響因子

使用者 碩士班學生 使用者 大學部學生

確認現況空間使用議題

問卷統計分析

基本資料敘述統計

學生類別獨立性檢定

比較分析

擬定研究結論與建議 動機

與目 的階

文獻 整理 分析 階段

擬定 調查 因子 階段

調查 與分 析階

結論 與建 議階

因子相關係數分析

圖 1-4 研究流程說明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8)

第四節 關鍵名詞定義 壹、中華大學

中華大學係由新竹地區熱心教育之企業家,基於落實科技教育、協助地方產 業升級、增加地方推廣教育的管道而興辦的,創校宗旨在於響應政府培育高級專 門人才,發展科技福國裕民之號召,實現「事業有成,回饋社會」的宏願,於 1980 年 3 月正式獲教育部核准創立中華工學院,同年 7 月參加大學聯招,奉教育部核 准自 1997 年 8 月 1 日改名中華大學。

貳、用後評估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POE)

一般的建築評論較偏向建築物本身的絕對標準,而 POE 較強調從使用者的角 度來看實際效能(李婉婉,1983)。 廣義的「用後評估」為對過去所做努力及決策 的一種反省,可以使人由增加瞭解到進一步從事改良行動(Rabinowitz,1975;

1979)。

而其狹義觀點係多以建築設計之角度出發,如探究使用者對建築環境的反 應,以改造類似設計案之決策(Seciter,1984),或評估建築物之功能表現,並以 此與當初之規劃目標及內容相互比較;或將其與建築師對使用行為之假設相互比 較,從而瞭解其差異並且探討造成差異性之原因(Zirming,1980)。

參、教學空間

依黃世孟等人於 1999 年研究中對於教學空間的分類,將學校建築之「教學空 間」劃分為四大項,其內容如下:

一、行政空間:

包含行政辦公室、教師辦公室、校長室、家長會辦公室、 教師會辦 公室、會議室等行政空間。

(19)

二、教室空間:

包含普通教室、各類專科教室、圖書室、多功能教室等教 室空間。

三、服務教學空間:

包含餐應、廚房、員生消費合作社、健康中心、廁所、儲藏室、禮 堂、走廊露台、停車場等服務空間。

四、公共服務空間:

包含男學生廁所、女學生廁所、教師專用廁所、走廊、露臺、樓梯、

電梯、防空避難室、地下或室內停車場、機電設備室等服務空間。

基於研究主軸之範疇,本研究係以「教室空間」作為後續研究分析討論之範 圍界定。

第五節 預期成果

經本研究主體架構操作,可預期之研究成果說明如下:

一、中華大學建築系現況教學空間滿意度之資料建立。

針對中華大學建築系學生,其對於教學空間之現況滿意度,進行相 關資料之建立。滿意度資料之建置,除獲得整體教學空間滿意度資料外,

亦依據學生及因子之分類,個別建置滿意度資料,以便日後檢索及討論 之用,亦可針對其因子項目,進行優先性改善修正。

二、教學空間滿意度影響因子層級之確立。

建構教學空間滿意度之影響因子層級,瞭解對現況使用者而言,真 正影響教學空間滿意度之因子細項為何,藉以將日後投入資源進行補強 修正之行動,導引至正確方向,加強資源利用之效率性。

三、可適當提供後續建築修繕或使用管理之參考資料。

本研究成果可供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日後針對教學空間

(20)

補強修繕與使用管理之參考依據。針對研究成果之導引方向,可避免資 源之無效利用,並提升使用管理之效率性,並且切合學生使用者之滿意 度需求。

四、作為日後他校興建或修繕建築系館之參考案例。

本研究成果係針對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特性而推導,唯對 於他校興建或修繕建築系館時,亦具有參考案例之價值。本研究操作進 行模式亦可作為他校日後進行相關研究討論時使用。

(21)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依循本研究主軸及流程,本章針對研究範疇之相關文獻及理論,進行整理及 分析。本章初步區分為四大部份:第一部份為校園整體規劃部份,透過校園整體 規劃之架構,導入第二部份即建築系教學空間之核心需求。第三部份則針對用後 評估法之理論基礎進行說明。後於第四部份,進行校園建築用後評估之相關研究 整理。本章各節內容敘明如下:

第一節 大學校園整體建築規劃理念

壹、校園規劃之背景

大學教育貣始於古希臘時的樹下講學,而後人們為遮蔽風雨寒暑的侵襲因而 有了校園建築的誕生,但實質的大學校園形式,則出現於十二世紀的中古歐洲,

由於單棟建築不能滿足學校人員使用,因此在其周圍開始興建其它房舍,如宿舍、

運動場等附屬運動設施,形成校園也開始了校園空間規劃與配置的觀念(彭康健,

1993)。而工業革命後至二次大戰前後段時期,由於現代主義的興貣、戰爭的破壞 以及戰後尌學人潮遽增等因素,為大學校園帶來了考驗。此時大學校園成為各家 建築師展現設計風格的場所,建築的發展仍沈浸於單棟建築的概念,以建築本體 為中心,忽略了整體環境的考量,校園尌猶如一座建築動物園(Architecture Zoo)

(張瑪龍,1985)。

實尌校園規劃之背景,因講學之需求而興建單棟教學空間,而後增加附屬設 施形成校園之氛圍,故校園之空間本質,除教學本體建築外,尚包涵其他附屬設 施建築,惟早期校園設立,各建築間單棟發展各形特色,致使校園一體性無法成 立,而後興貣校園整體規劃之概念,以滿足校園實質發展之需求。

貳、校園規劃之理論

一般大眾對於大學校園之好壞,常拘泥於師資陣容及圖書藏量,唯該類項目

(22)

實為校園品質之一環,非絕對代表大學校園品質之好壞。高等學府之品質實取決 於硬體環境設施及軟體師生素質兩部份,而硬體及軟體兩部份亦為相互影響,如 校園環境會影響教學品質,而校園環境設定亦以教學訴求作為基礎,故優質大學 校園實為軟硬體相互契合下之產物。

良好校園規劃必頇進行某種程度的預測以及適應某種程度的改變,預測是必 要的,但某些條件必頇是常數,才能作有效的校園規劃,例如學生的數量及校園 面積的大小,但一座大學究竟要容納多少學生才能合乎理想呢?此乃為教育學家 所重視的問題。大體來說,綜合大學的科系宜多,學生數宜多,才能收到「混合」

以及「溝通」的效果;科系太少,學生太少,學生所接觸的人與物都不夠深廣,

但學生過多亦不妥當,因會產生不易認同以及疏離感的問題。實質上,多少學生 人數與多少校園面積才算是合宜,實在很難去下定論,因為目前社會發展的情況 有太多的「變」數,像都市大學的發展現況,其人數眾多,面積卻少,但是卻有 大學的本質,為其實質環境不同而已;因此我們必頇還要瞭解大學的本質建立教 育的理論概念,重視人生哲學、重視教育心理學等因素。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中,

校園環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歸納校園的功能如下:(張自建,1992)

一、提供一個優美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校園可以塑造學生的學習環境。

(二)在校園內的佈置具有濃厚的教育氣氛,以引貣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孕育校園文化氣息,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具有潛移默化的環境教育功能:

(一)校園能提供一個充滿安祥、溫馨的環境,應該是能讓學生喜歡與 懷念的地方。

(二)校園環境中與學生生活學習有關的設施配置與植栽花木的生長,

提供一個合乎學習的場所。

(三)校園植物栽植設計和相關設計與校園空間利用,可培養學生樸實、

(23)

誠懇的個性與廣大的胸襟。

三、校園是一個充滿愛的環境:

(一)校園應能培養學生從栽培花木到愛護花木,進一步瞭解花木,其 能尊重每一份細微的生命。

(二)學校應是校園倫理的養成所,培養對民族的自尊與熱愛文化命脈 的傳承。

(三)校園能將學校文化擴大為鄉土情懷,培育民族意識與愛國情操,

擁有對民族的熱愛。

參、台灣地區校園規劃歷程

整體檢視台灣地區校園規劃之趨勢,依循各階段主流方向之差異,而有不同 之探討主題,本研究分析台灣地區校園規劃各階段之主流方向與內容,茲以分述 如下所示:

一、歷史校舍之保存與維護

因應部份悠久歷史校園內部之歷史校舍,以歷史古蹟保存之角度,

檢視歷史校舍之保存與管理維護。部份歷史校舍因年代遠久失修而影響 其建築使用安危,或其空間設施已無法因應現今校舍使用,故採歷史建 物維護之方式,使其歷史校舍修繕原貌,或變更其用途,作為圖書館、

校史館或相關資料展示空間。此階段之校園規劃著重單一歷史校舍之維 護,而非進行整合性的校園規劃。

二、無障礙校園空間

為因應無障礙空間推廣之政策,而針對校園內部無障礙設施進行補 強改善,進而推動無障礙校園空間。主要項目包含:校舍無障礙坡道設 立、輔助電梯設立及各教室之無障礙空間設立等。本階段校園規劃之目 標係僅針對無障礙校園空間之推廣,而實質作法多為針對現有校園設施 之增加補強,並大幅減少校園空間之障礙使用,但對於校園空間規劃設

(24)

計則仍有部份差距。

三、921 災後校園重建規劃

民國 88 年之 921 地震為台灣地區帶來嚴重的人員財產損失,部份校 舍也於地震中遭受損害而需規劃重建,而校園重建設計者於規劃設計階 段,重新審視校園空間需求及其應有之樣貌,而興貣災後校園重建規劃 運動。本項校園規劃歷程著重重新思考校園之空間需求,並以活潑生動 的建築型態,展現校園的新風貌。惟該階段校園重建規劃局限於災後受 創之小學,對於大專院校之規劃並未加以著墨。

四、閒置校舍再利用

因應現階段台灣地區人口出生率銳減,影響尌學人數而產生之閒置 校舍,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角度,檢視目前校園內部之閒置校舍。由於 現階段部份校園空間使用需求已獲得滿足,而閒置之校舍為使其空間再 度利用,多與附近社區結合,作為社區里民之聚會場所,或開放作為成 人教育之教學空間使用,使其閒置校舍空間使用效益最大化。

肆、校園規劃原則

一、校園土地使用計畫原則

表 2-1 校園土地使用計畫原則表

原則 內容

1. 掌握基地特性充分發揮土地效益。

2. 土地資源有效利用之設計原則。

3. 生命安全屏障設計原則之保障。

4. 環境相容性之原則。

5. 建築配置與基地地形配合之原則。

6. 土地使用分區及分期計畫之原則。

1. 確定校園在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2. 建立良好土地使用分區之概念。

3. 確保校園環境之良好與完整,以促 進永續發展與使用。

4. 減少間隙地之產生。

5. 避免夜間動線之衝擊。

6. 重視環境敏感度之差異。

7. 立體化之空間機能的強化。

8. 重視水土保持之觀念。

9. 依空間要求提出理想的整地計畫。

(25)

10. 南北配置,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

11. 建立校園機能空間系統。

12. 建立土地使用分區發展計畫。

13. 以廣場和道路聯絡各使用空間。

14. 確定分區發展計畫。

15. 留設標誌及指標系統。

資料來源:黃有良,(大學校園規劃之過程與準則),1986

二、校園建築配置計畫原則

表 2-2 校園建築配置計畫原則表

原則 內容

1. 配置精神充分反應建校理念。

2. 建築配置頇能塑造校園整體理念。

3. 控制建築密度與臨棟間隔。

4. 空間配置頇順應活動的模式。

5. 建築配置頇合乎省能建築的原則。

6. 建築配置頇考慮交通的可及性。

7. 建築配置頇考慮分區、分期之興建。

1. 界定校園設施最小基地單元。

2. 設定道路退縮建築尺度 3. 設定建築物之間隔。

4. 控制建築密度與高度

5. 考慮活動時間以確定空間配置。

6. 留設空地、開口以採光及通風。

7. 盡量利用雙壁及遮陽板以解決日光 的問題。

8. 盡量讓建築物的配置配合外部開放 空間系統。

9. 運動設施對建築群的整體配置。

10. 減少車輛對人行的影響。

11. 完整的防災系統和開放空間結合。

資料來源:黃有良,(大學校園規劃之過程與準則),1986

三、校園流通動線原則

表 2-3 校園流通動線計畫原則表

原則 內容

1. 流通動線頇達人車移動的便利性。

2. 流通動線盡量減少校園穿越之車流 量以降低衝擊。

3. 流通動線以最短最有效率之路徑來 服務校園,並具有美化之效果。

4. 流通動線道路的層級必頇劃分明確。

5. 流通動線配合適當之管理,以減少車 輛對校園環境的衝擊。

6. 流通動線配合整體綠化美觀計畫加

1. 主要道路:提供主要車流之交通。

2. 服務道路:提供服務車輛之支援性 交通等動線。

3. 步行道路:專門提供人行徒步使用 並盡量避免衝擊。

4. 汽車停車場的整體配置。

5. 機車停車場的整體配置。

6. 配合整體校園土地使用分區來進行 規劃設計。

(26)

以設計。

7. 流通動線與建築設計及地形配合。

7. 人車分道以減少車流並降低衝擊。

8. 引導人行視覺的直線帶狀景觀。

9. 配合開放空間系統進行整體設計。

資料來源:黃有良,(大學校園規劃之過程與準則),1986

四、校園開放空間設計原則

表 2-4 校園開放空間設計原則表

原則 內容

1. 校園開放空間場所必頇達到安全與 舒適原則。

2. 必頇融合校園活動以加強及凝聚生 命力。

3. 反應校園活動時間與空間的合理性 分配及使用行為。

4. 盡量使開放空間的連續性加強並與 建築設計一併進行。

5. 加強開放空間的層級性,以滿足各級 使用者之使用需求,並產生不同層級 之活動。

6. 開放空間以輔助建築物之活動及機 能之延伸。

7. 校園開放空間應以社區之開放空間 為主要重點。

1. 必頇具備全校性之開放空間架構。

2. 依不同的活動來規劃不同性質的開 放空間。

3. 開放空間必頇具有彈性及多功能的 使用,並依校園活動來規劃。

4. 開放空間應串連空間,作為部分無 法串連活動之媒介。

5. 利用開放空間來強化校園之秩序及 做為建築物之間的緩衝空間。

6. 開放空間之設置,應結合該使用分 區,反應教育上的需求。

7. 校園邊界的處理應與開放空間結合 設計,才能降低對周遭環境之衝擊。

8. 開放空間對校外之開放程度,應以 管理層面作為主要考量。

資料來源:黃有良,(大學校園規劃之過程與準則),1986

五、校園環境美觀設計原則

表 2-5 校園環境美觀設計原則表

原則 內容

1. 環境美化必頇達到教化的功能。

2. 環 境 美 化 必 頇 合 乎 生 態 保 育 之 原 則,並以綠色環保為主要重點。

3. 自然資源及人文資源保留作為景觀 設計元素之材料。

4. 植栽盡量以原生物種或以當地之生 態物種為主,避免造成環境的衝擊。

5. 盡量減少硬鋪面的使用,且妥善規劃 透水率及綠覆率。

6. 美化環境立體化及多樣物種化行塑

1. 主調:強調校園之多樣性、豐富性 之自然景觀環境。

2. 基調:做為校園之背景及一般性的 環境景觀。

3. 核心:強調莊嚴、儀式及正式的景 觀意象。

4. 聯繫:強調舒適、便利及清楚。

5. 邊緣:強調安全及校園之開放性及 社會化。

6. 建築物週邊:強調社交、空間室內

(27)

多樣化的景觀。

7. 環境元素應與建築物之設計取其和 諧性。

機能的延伸及安靜的空間品質。

7. 盡量利用原有地區的自然資源。

8. 要求景觀元素的設計必頇達到整體 性的設計。

9. 必頇具備水土保持的綠色生態觀的 設計概念。

10. 景觀設計應融入藝術的整體設計 觀念並結合當地特色。

11. 植栽的選擇應順應其生長環境的 條件並加以設計。

12. 應提供豐富的植栽變化,以滿足不 同時間及不同季節的需求。

13. 配合活動模式來配置植栽的種類 及其分佈之範圍。

資料來源:黃有良,(大學校園規劃之過程與準則),1986

第二節 建築系教學空間核心需求

壹、基本空間單元

空間單元為建構建築系教學空間的最基本單位,在分析教學功能與教學空間 之關連性時,則應以空間單元作為切入點。空間之形式取決於其基本需求,其形 式包括:空間之大小、形狀、比例關係以及門窗設施等配置,皆頇合於基本之功 能要求。而基本功能空間之特徵,必頇具備內向性(避免外部干擾)與獨立性,

來確保教學與學習上的效率,降低來自於外界的干擾。基本功能空間需按其指定 功能進行空間劃分,而便於管理及使用。

貳、設計教室

設計教室作為一般交流場所,並透過學習與討論而獲得設計啟發。多以既有 規劃之大空間分配,部分以年級區分,部分則不分年級而以混合編組,由學生自 行隔間。整體而言,在目前建築系學制表現,為下列形式:大學部教育階段與研 究所教育階段。其一為依據學籍劃分設計教室,另一種是低年級為固定教室,高 年級按所選設計主題進入以教授為領導的研究室學習設計,並以小型研究室空間

(28)

為單位或直接採用大空間作為共用的設計教室

參、傳統教室

傳統教室之空間形式主要係以班級作為單位,其空間型態較為單一制式,多 以平面矩形為主,而其空間尺度之設定,則與其他學系之教室不同,主要取決於 其設計活動。依據現行教育體制而言,每年招收人數約以 60 學生為一班級,雖然 各校在課程配置和培養方式上存在差異,但在功能設置上基本是按各個階段來劃 分設計教室,低年級主要是建築學相關理論的初步入門的學習以及基本功的訓 練,學習空間相對獨立,主要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室設置,

根據學校的教學需求和班級規模來安排面積大小,對於建築學系的設計教室 目前沒有規範規定最低的的平均面積標準,但基本要求能達到 2.5 ㎡/人。由於電 腦的應用和為新技術的應用而增加的空間,也使得一般建築系傳統教室的面積在 不斷增大。

第三節 用後評估法之理論基礎

壹、用後評估的定義

「用後評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P.O.E.)係指建築物興建完成並使用 一段時間後,以系統性之分析方法評估建物使用成效並界定其影響關聯性。整體 而言,用後評估可謂為一系統性之回饋修正工具,藉由先前建物使用之成效或錯 誤,作為日後修正之資訊來源。

用後評估於學術面之定義,則包含:Sommer(1983)定義 P.O.E.為「針對建 成環境採用系統檢查之方式而獲得有用的資料」;White(1986)認為 P.O.E.為「一 組程序及工具,用以發掘、分析、報導現有使用設施所存在的優缺點」;Rabinowitz

(1988)認為 P.O.E.係「用以認識及改善建成環境的一種方法」。國內學者部份陳 格理(1991)提出 P.O.E.係為一種「專指對使用中的建築物或建築環境進行調查研 究」,而黃世孟(1989)認為 P.O.E.的觀點,著重於空間與使用的對應關係中是否 存在矛盾現象,並且發現而解決該類矛盾現象。

(29)

許碧蕙(2002)認為 P.O.E.為一種強調系統性、精確性的調查方式,在經過計 畫、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等階段的銜續步驟後,用觀察、訪談、問卷等多種 方法,來瞭解使用者對使用建築物(空間或設施)各面項之看法,希望提供現有 建物改進事項。賴協志(2004)認為 P.O.E.係對已建成的建築空間及其設施進行有 系統、精確且合法的評估方式,讓使用者由實質的運作中發掘問題的所在,並提 出因應之道的歷程。

貳、用後評估的功能

P.O.E.之研究係採系統化程序,針對興建中或建成後建築物之使用狀況,進行 評估與比較工作。其消極性之目的係針對過往之決策進行反省,避免相同錯誤之 重複發生;而其積極性之目的則是針對建築物所表現之功能與其當初規劃之目 標,進行相互比較,藉以提供後續設計者可掌握之規範與準則。

則 P.O.E.之功能,實為企圖去學習,良好的規劃設計理念,如何在實際的建築 環境中加以運作。以實用的角度而言,P.O.E.的主體功能可歸納如下:(Pena,

1987:Preiser et al,1988)

一、檢查建築物的使用功能。

二、評量建築設計的品質。

三、檢討建築規劃的內容。

四、新構想實現後的解釋。

五、確認經濟利益和使用實效的關係。

六、建築物使用性的調整。

七、對潛在性問題的發掘。

八、對新需求的認定。

九、增補或修訂設計準則。

如以用後評估與建築評論相互比較,則更可顯限其特性。一般建築評論傾向

(30)

於建築務本身的絕對標準,而用後評估則強調以使用者的角度作為切入。建築評 論在整體過程較為主觀,而用後評估的批判標準則較為客觀,調查過程中產生偏 差的程度較小(Zirming,1981)。雖然用後評估的理念與方法,主要係由社會科學

(如環境心理學、行為學)的研究領域中所發展演進,但其與社會科學之研究工 作,仍有部份之差異,其差異部份如下所示:(Moore,1985)

一、「用後評估」並不是一項標準(discipline),其研究方式受研究對象 與研究內容的形式而改變。

二、「用後評估」極少由理論的驗證來著手,在研究的個案中較不重視 研究假設的定位和功能。

三、「用後評估」的研究對象多為早期建築物(環境)或一群具有同一 使用性質的建築物(環境)。

四、「用後評估」重視建立明確且清楚的評估準則。

五、「用後評估」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於描述研究的對象,而並非企圖 去控制研究對象。

六、調查及研究工作係基於自然的狀況下進行,而非對於一個受控制的 非自然狀況。

七、研究工作的重點並不僅止於對現況或問題的瞭解,更重視尋求各種 解決問題的方案。

八、研究成果頇具有可行性及實用性。「用後評估」的研究成果於歷經 多次評估後方可發揮最大作用。

參、用後評估的準則

評估準則為使評估結果更具有公正性和客觀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

評估準則具有下列幾項主要的作用:(陳格理,1993)

一、幫助評估者瞭解評估工作會產生何種結果。

二、幫助委託評估者瞭解評估工作所能產生的貢獻及影響力。

三、幫助評估者建立更公正、客觀核可性賴的評估立場。

(31)

四、幫助評估者確定研究資料和結論的價值。

五、幫助評估篩去不必要者,特別是部份刻意影響評估結果的資料。

用後評估準則多半具有精確性、完整性、穩定性、爭辯性及反對性的性質,

其組成也必頇達到下列的條件:

一、評估準則必頇根據研究目標和內容來決定。

二、評估準則必頇和評估對象的使用現況有關。

三、評估準則必頇包含建築最初的使用計畫,如建築規劃書。

四、評估準則必頇包括評估主體在類型和本質上的說明。

五、評估嘴則必頇包括業主所擬定的管理計畫或方式。

六、評估準則中可包括研究者對此研究主體所提出重要觀點或要求。

第四節 國內建築用後評估相關研究

一、黃世孟,(論用後評估與建築設計之規劃研究),1986

該研究核心係強調,空間設計的規劃研究,可視為如何評估「空間 性能」的研究課題,至於評估觀點首重於空間與使用對應關係中,是否 曾經存在衝擊性?對建築規劃者而言,所有使用者的「怨言」、「困惑」

與「質疑」皆是規劃設計的研究貣點,惟有經過細心收集、採訪、體驗 這些有價值的聲音,才能發現改善空間性能的途徑。如果能掌握空間中 的使用活動真相,以直接調查的方式建立第一手資料,將各類型空間如 何被使用的真相,忠實且系統化的記錄下來,實為空間規劃研究的第一 步,也才是用後評估研究的真正價值之處。

由於該研究強調建築空間的規劃研究,著重於使用者的行為研究。

故於研究過程中,如未能取得精確的使用行為現況資料,研究者將被迫 依據自身經驗理論推理而獲得研究結論,而失去用後評估基於精確分 析,提供概念及理論上釐清的價值。

(32)

二、黃世孟,(建築計畫與用後評估),1990

該研究主軸為建築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信念,即需要從事空間與行 為對應關係的調查,實際認清設計理念下的空間產物,究竟使用者是採 取何種使用行為,進而探討空間與生活、場所與行為對應關係,而這些 結果經由整理,均可避免後續建築案之惡性循環,反而更可以發揮良性 的循環效果。其次為用後評估理論成立的條件,係針對現況進行調查,

而在沒有事實與數據支持下的評估,均為心智即興的操作手法。故研究 者認為階段性推展建成環境的用後評估研究,實屬必要性,可提高建築 空間之使用效率,更可檢視現況法規下的建築產物。

該研究主要係針對用後評估理論及建築計畫之結合加以闡述,對於 概念上釐清有具體性的建議,但針對如何操作及分析卻較少著墨。

三、陳格理,(繪圖教室的使用性研究-以淡江大學建築系館為例),1994 該研究探討淡江大學建築系繪圖教室和設計課程的關係、使用者對 繪圖教室的滿意度、繪圖教室的使用頻率及影響因素等,透過明確的數 據資料,清楚的反應出使用者的感受。研究者針對標的空間使用前後,

進行二次問卷調查,透過前後結果的比較與分析,清楚呈現使用前後各 種反應之對比關係。在問卷的設計上,較著重在使用情形、活動與空間 的相互關係及人際關係交流等方面,而對實質設備環境的調查較少。

雖然繪圖教室為建築系之核心教學空間,但如缺乏週邊相關空間與 設備的配合,繪圖教室仍然無法發揮最大的功效。在以上的研究中僅針 對繪圖教室進行調查,缺少對建築系館中其他空間進行使用性研究,較 無法釐清研究課題的全貌。

四、李君如,(大學學生宿舍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1995

該研究強調大學校園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大學教育理念的實

(33)

現,同時大學教育的學術研究及課外活動,必頇藉由一個良好的環境來 加以支持。以學生而言,宿舍便是課堂外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因此宿 舍的空間規劃之住宿學生的影響非常重大,故其研究針對其當初之設計 理念,進行使用後之調查評估而該項工作主要分為兩部份進行,一方面 係以觀察及訪談之方式,以瞭解使用者如何使用現有空間,並從其間分 析現有之使用方式,是否符合設計原意。另一方面則以問卷之方式,分 析使用空間之滿意度。研究結果發現:

(一)規劃設計方面-部份空間與使用者的需求未能密切的結合。

(二)發包施工方面-施工品質問題與建材的問題未能完全的結合。

(三)使用維護方面-居住者不當使用方式或缺乏維修。

(四)管理控制方面-公共場所、公共設備或中央空調方面的操作模 式未能結合。

由於本文針對上述使用後評估,可知宿舍住宿生大都對該宿舍滿意 度不高,其原因有些是設計不良,有些則是設計不良,另外則是使用者 之使用習慣上的問題包含使用同學的特性、生活習慣、生活型態等。而 由於其分析因子的獨立性較強,而其關聯性較不夠,故無法顯現出其因 子間之關聯性。

五、喬文娟、曾文照、涂金榮,(成大建築系系館製圖室使用後評估),

1995

成大建築系學生擁有製圖空間之比例,為全國各大學建築系之冠。

每人皆擁有固定之繪圖位置,但在平時非敢圖時間僅有少數同學使用,

故希望透過研究調查,瞭解目前系館製圖空間使用情形並探討建築系學 生使用製圖室之誘因而透過調查結果作為參考,以瞭解改善使用現況,

發揮空間功能以提高學生使用意願。其調查方式包含:拍照、現場訪問、

問卷及現場實繪等。

(34)

由於問卷調查對象皆為建築系學生,故皆能掌握研究議題之本質,

故增加該研究執行之可信度。該研究除發現一般常態性之問題外,同時 發現學生受過環境教育與否,影響其對於「環境敏感程度」之高低。

六、曾思瑜,(老人公寓用後評估-以高雄市仁愛之家老人公寓松柏樓為 例),1995

該研究選定高雄市仁愛之家老人公寓松柏樓為研究案例,以問卷及 直接調查方式,探討入住者的基本屬性、入居動機,並對內部居住空間 及所提供的照顧進行評估。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男性以喪偶或單身的外省退役軍人為多數,女性則以喪偶、

有子女的家庭為主。

(二)老人公寓至少應滿足三餐之供應、確保居住需求、提供相關 生活照料、精神及休閒活動等四種需求。

(三)擴大寢室之活動的能性,尊重個人喜好提高其對於居住空間 的自主權。

(四)明確界定身心機能方面的入居條件;考慮老化的需求,將照 顧服務擴展到日常生活照顧的層次。

該研究前提係希望透過用後評估研究,反應使用者對物理環境及設 備上的意見,但其研究內容及過程較少進行該方面之著墨,而是針對使 用者的心理反應加以整理及提出相關建議。

七、黃富祥,(以用後評估探討國中校園空間規劃設計-台北市立百齡國 中為例),1995

該研究主要針對藉由影響校園規劃的教育哲學理念、心理學理念等 方面探討,瞭解校園規劃的原則及方式,在研究方法上係以用後評估理 論之定義與應用,後以觀察、訪談與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實例調查與 分析。最後將上述調查統計結果,分成整體規劃與使用行為兩部份,進

(35)

行分析與探討,以瞭解國中校園規劃之原則與學生的使用特性。研究結 論包含:

(一)校園規劃並非以機能性空間為主,在教學課程之外的休閒活 動空間為校園生活中不可忽略的場所。

(二)校園環境的配置除了表達教育意義之外,活動場所的寬度與 設施數量是否充足應同時考量。

(三)下課時間的短暫與課業繁重等因素,造成學生停留在教室的 比例較高,尤其是教室位於較高層的學生。

該研究偏重於使用行為上的反應,並藉由問卷調查與統計結果直接 探討使用空間上的需求。

八、陳君亮,(逢甲大學建築系館使用性研究),1999

該研究方法係以問卷調查為主,以使用者的基本資料和使用習慣為 基礎,配合系館的周圍環境、空間和設施之現況與使用意見,對系館的 使用進行分析比較。並透過觀察及訪談,釐清問卷中未能獲得解決的問 題及現象。該研究目標為:

(一)瞭解系館內空間整體環境在配置、服務設施、空間關係上的 成效。

(二)藉著同學的反應意見探討系上各空間與教學活動的互動關 係,特別是一般教室、製圖教室與大評圖教室。

(三)探討系館高層化與挑空設計的效果。

該研究對象係以建築系館的學生為主,因學生本質上受過空間專業 訓練,故其於題意之掌握及回應上,皆能有較具體化之表現。而其整調 查內容為偏向專家問卷,而問題的結果及整理也相對較為客觀,而所提 的建議在設計理念也較具有具體之方向。

(36)

九、陳政雄,(臨時住宅之高齡者居住環境評估與評估因子之探討-以九 二一大地震受災地方東勢鎮為例),2000

該研究以東勢鎮臨時住宅的 66 位前期高齡者及 33 位後期高齡者為 對象,以用後評估的訪談調查方法,獲得高齡者對臨時居住環境的滿意 度。而後以卡方檢定驗證評估因子的屬性因子與影響因子,獲得研究結 論為:

(一)高齡者認為臨時住宅居住環境的個人領域比社會領域重要。

(二)高齡者對臨時住宅居住環境的設備、通風、景觀較為滿意,

對商業設施、溫度較不滿意。

(三)臨時住宅居住環境評估的因子,應同時考慮室內與室外環境 條件

該研究主要在於瞭解現象的發生及既有問題的存在,故屬於一種基 礎的探索研究;由於各個變數並非完全的獨立性,故分析的結果並不能 瞭解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僅能提出現象的概述,但於統計的分析運用 上卻提供了相關的概念。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空間說明

本研究空間範圍係針對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所屬教學空間進行空 間滿意度研究,則茲於本節,陳述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樓地板使用現 況及所屬教學空間個別資料。

壹、樓地板使用現況

依據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辦公室提供資料,核定學生人數(97-100 及日間學制)為 491 人,樓地板使用現況面積約為 3.6 ㎡/人。另依據教育部頒訂 標準每人樓地板面積約為 14.6 ㎡/人,則目前現況使用面積與標準面積尚差 5,414

㎡,而現況使用面積僅達標準面積之 24.59%。詳細樓地板使用現況如下表所示:

表 3-1 樓地板使用現況表

類別 單位 數值

1.核定人數(97-100 級日間學制) 人 491 人

2.核定人數部頒標準面積 ㎡ 7,179 ㎡

3.核定人數部頒標準每人樓地板面積 ㎡/人 14.6 ㎡/人

4.使用現況面積 ㎡ 1,765 ㎡

5.現況每人樓地板面積 ㎡/人 3.6 ㎡/人

6.使用現況面積-核定人數部頒標準面積 ㎡ -5,414 ㎡ 7.使用現況面積/核定人數部頒標準面積 % 24.59%

資料來源: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辦公室、本研究整理

貳、教學空間個別資料

本研究擬以中華大學建築系樓層之各教室空間作為研究空間設定。現況建築 系所屬教學空間共計 13 間,分別為 A317、A407、A408、A418、A419、A421、

A506、A510、A511、A512、A513、A515、A518 等空間,各教學空間所屬編號、

樓層位置、面積大小及平面圖如下表所示:

(38)

表 3-2 教學空間個別資料表

個別資料 平面圖

教室編號:A317

所屬樓層:建築學院三樓 空間大小:10.72m × 7.79m

教室編號:A407

所屬樓層:建築學院四樓 空間大小:10.5m × 7.8m

教室編號:A408

所屬樓層:建築學院四樓 空間大小:10.8m × 7.8m

教室編號:A418

所屬樓層:建築學院四樓 空間大小:10.1m × 7.8m

(39)

教室編號:A419

所屬樓層:建築學院四樓 空間大小:3.2m × 7.8m

教室編號:A421

所屬樓層:建築學院四樓 空間大小:10.6m × 7.6m

教室編號:A506

所屬樓層:建築學院五樓 空間大小:10.7m × 7.6m

教室編號:A510、所屬樓層:建築學院五樓、空間大小:17.6m × 7.6m

(40)

教室編號:A511

所屬樓層:建築學院五樓 空間大小:3.4m × 7.6m

教室編號:A512、所屬樓層:建築學院五樓、空間大小:17.7m × 7.7m

教室編號:A513

所屬樓層:建築學院五樓 空間大小:3.4m × 7.6m

教室編號:A515

所屬樓層:建築學院五樓 空間大小:10.4m × 7.6m

(41)

教室編號:A518

所屬樓層:建築學院五樓 空間大小:10.4m × 7.7m

資料來源:中華大學圖書館、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空間影響因子

研究因子之設定為調查分析作業之重點,則本研究擬依據相關研究討論並配 合研究對象之基礎限制,研擬後續滿意度問卷操作之研究因子。依據一般建築物 所進行之評估研究分析,評估準則多針對建築物之適用性、合宜性、舒適性及美 學感官等項目進行評估(Paradies,etal,1980)。由於相關討論因子設定相當廣泛,其 中涉及空間量化因子及心理層面因子,各項因子並非一般問卷調查對象皆可操 作,其中部分涉及空間量化層面之因子,如受訪者非經由空間專業訓練,則所獲 得之研究成果講無法聚焦,甚至偏離常態事實,而影響研究結論之真實性。本研 究參酌相關研究討論,並配合研究本體限制,設定研究因子如下說明:

壹、相關研究討論

本研究考量研究目標並配合研究主體限制,則研究因子之假設,參考下列研 究討論架構而加以設定:

一、陳格理,(大學圖書館建築使用後評估-以中原大學圖書館為例),

1993

該研究主要係針對各空間因子進行探討,其討論之因子包含:光線、

挑空、通風、噪音、空間的大小及室內設備等項目,進行其影響特性(數 量、容量、尺度…等)之探討。

(42)

二、陳格理,(繪圖教室的使用性研究-以淡江大學建築系館為例),1994 該研究主要針對各空間因子進行探討,其中包含:光線(充足)、通 風(滿意)、噪音(來源)、空間大小(滿意)、乾淨程度(來源)及室內 設備(滿意度)進行其操作分析。該研究係以感官認知之滿意度(是否 滿意),做為操作內容,而非以「數量」作為操作模式。

三、陳軍亮,(逢甲大學建築系館使用研究),1998

該研究調查分析之研究因子包含:電梯之缺點(數量、空間…等),

走廊的缺點(太暗、太窄…等)。

經整體檢視相關研究討論之因子設定,則受限於受訪對象的限制,當研究因 子係以量化單位(多大、多少)為主時,則非受過專業空間訓練者將難以掌握量 化單位而影響研究操作。反之,當研究因子以感官認知(是否滿意)為主時,則 受訪者憑藉於日常接觸感官,較容易掌握研究項目而貼近於事實,但當感官認知 選項過於細化時,受訪者則容易因日常忽略該項目,而無法正確掌握研究調查。

則考量相關研究及限制,本研究初步採用「室內物理環境」作為研究因子之主體 項目,而貼近受訪者之日常感官認知。

貳、室內物理環境

建築物理環境計畫之本質,即於建築計畫過程中,如何有效運用建築元素及 建築設計等自然手法,處理建築環境物理因子,以得到舒適的、健康的環境。其 中包含:熱環境、空氣環境、光環境及音環境。(陳啟中,建築物理環境,2001)

一、熱環境:

人體對室內熱環境之舒適程度,可以從溫度、濕度及風速等三項因 子加以考慮。由於一般人體對濕度因子的感受程度較低,故濕度因子本 研究並不加以考慮。

二、空氣環境:

(43)

空氣物染物之多寡為影響空氣品質之主要原因,由於人體對於空氣 品質之感受程度較低,但對於換氣程度(是否通風)則感官認知較高,

故本研究納入通風因子而摒除空氣品質因子。

三、光環境:

整體光環境係由自然光及人工照明組合而成,初步區分自然光(採 光)部分屬環境物理因子,人工早照明部分則屬室內設備因子。依據環 境使用現況,教學空間內雖白日具有自然採光仍會開啟人工光源進行照 度補強。本研究依其特性,係以人工照明之亮度作為討論議題。

四、音環境:

考量環境噪音來源,主要區分為二:其一為外部噪音,可能是由走 廊或是外傳達進入教學空間,則空間主體之隔音、吸音性,將決定外部 噪音的影響大小。其二則為內部噪音,可能係由內部室內設備如冷氣等 所造成,其取決因素則由室內設備因子所決定。本研究依其特性,係以 室內設備如空調,所產生之噪音程度作為討論議題。

參、室內設備因子

室內設備因子係屬教學空間物理環境之一環,藉由其設備之表現,亦間接影 響整體教學空間。一般教學空間常見之室內設備因子包含:黑板、講台、課桌椅、

電源分佈、燈具及空調等,並配合各教學空間資訊化,可能尚包含:電腦設備、

投影機及部分影音設備。

肆、研究因子假設

本研究操作因子之設定,係考量可能影響使用者對於教學空間滿意度之影響 因子,於實際環境中,可能影響空間滿意度之因子種類相當複雜,其中可能包含:

物理因子、情境因子及使用者自身特性等,則為避免研究分析之主軸發散而無法 聚焦,並考量調查時,使用者可客觀掌握因子特性,則採用環境物理因子作為本

(44)

次研究因子項目,並針對環境物理因子中之室內設備項目,作為因子討論細項。

並且考量研究生教學空間及大學部學生教學空間室內設備項目之差異,而進行研 究因子的細部調整。

本次研究操作調查因子項目共區分為:「受訪者特性因子」、「整體教學空間滿 意度因子」、「物理環境因子」、「設備因子」及「設備因子細項」等五大類別,各 類別之說明及其層級關係如下所示:

一、受訪者特性因子:

為檢視是否因受訪者之差異,而造成教學空間滿意度之不同,故設 定受訪者特性因子。其因子項目包含:「性別」、「年級」與「至教學空間 之頻率(每週幾次)」,而於大學部調查項目部分增加:「組別」與「至教 學空間之目的」等項目,以符合實際狀況中,碩士班與大學部之差異。

二、整體教學空間滿意度因子:

為本研究調查分析之主體項目因子,並以本調查因子作為上位主 軸,向下延伸各層級之細部因子,並檢視各細部因子對於本主體因子之 影響性,而加以推導整體教學空間滿意度之層級架構。

三、物理環境因子:

延續整體教學空間滿意度因子,而向下建構其物理因子項目,其中 包含:「室內空間大小」、「光線」、「噪音」、「通風」、「乾淨」、「溫度」以 及「室內設備滿意度」等 7 項。

四、設備因子:

延續「室內設備滿意度」因子項目,向下建構其設備因子項目,其 中包含:「講台」、「黑板」、「課桌」、「椅子」、「投影機」、「冷氣」及「燈 具」等 8 項。另由於大學部教學空間桌椅為一體式,故於大學部調查因 子部分,結合「課桌」及「椅子」而成為「課桌椅」,故大學部設備因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報到處:汽車科大樓 3

本校目前已完工啟用的建築物為行政、理工、教學、宿舍、設

圖書館 學子餐廳 學子餐廳 學子餐廳 學子餐廳 教學樓 教學樓 教學樓 教學樓 文物館 文物館 文物館 文物館.. 網球館

香港歷史 建築的特 色 歷史建築

雷生春是少數香港現存 30 年代的舖居 大宅,是一所別具風格的戰前騎樓式唐 樓,屬於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大宅於 1931

依「建築技術規」設計施工篇第一章第一條 第十五款規定,夾於樓地與天花板間之樓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