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相關文獻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5-4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相關文獻探討

2.5.1 國內相關文獻

1. 李婉慈(1999)【5】

就銀行往來關係與公司經營績效及財務危機之關聯性分析而 言,本文採用上市公司為樣本以民國 83-85 年為一般時期的驗證 時期外,再以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的民國 86-87 年為特殊時期,

檢視較密切的銀行往來關係是否較能協助企業度過難關。利用羅 吉斯迴歸分析法,認為在銀行家數方面,處於金融風暴時期,保 持較少的銀行家數往來關係對公司而言是較好的,顯示企業和銀 行往來的密切關係在企業遭遇整體環境衝擊時更顯重要。另外將 往來銀行家數分為本國往來銀行家數和外國往來銀行家數,本國 銀行家數顯著為負的情形在金融風暴時期更為普遍。實證結果顯 示當企業遭受外在環境衝擊時,有較少的往來銀行家數代表著較 密切的銀行往來關係:銀行較具有監督的動機,且公司和較少的 債權人較容易協商,銀行願意幫助企業度過難關。銀行家數的確 會影到響台灣企業的經營績效,而往來銀行家數裡又以本國往來 銀行家數更為重要。

2. 陳盈樺(2000)【15】

就台灣地區銀行與企業融資關係之探討--主力銀行機制而言

,此研究以銀行的角度來看,試圖找出國內判斷主力銀行存在與 否之指標,透過問卷調查與實證分析瞭解國內銀行與企業是否存 在有主力銀行間的關係,進而探討此關係存在是否有利於借貸雙 方,在民國 81 年新銀行開放之後,是否會對國內原本存在的主力 銀行關係有所影響,分別從銀行監督成本及企業的借款額度;借

款成本與流動性進行探討,以提供企業與銀行往來時的重要參考

。結果表示我國部分企業與銀行往來相當密切,具有銀行主力機 制,並且該借款企業比較容易由貸款銀行取得所需的資金;而貸 款銀行與借款企業能維持長期往來關係,較其他行庫更能獲得企 業內部資訊,對於借款企業與貸款銀行所存在的資訊不對稱,較 具有緩和的作用。建立主力銀行體系一方面降低了貸款銀行的貸 款風險,另一方面企業也較容易籌措資金,因此維持主力銀行確 實有利於借貸雙方。

3. 陳家彬與賴怡洵(2001)【12】

利 用 國 內38 家 銀 行 在 民 國81 年底至民國 86年 6月 間對 國 內 公開發行公司的923 筆放款資料,有效樣本為453筆。經由Logit 模 型的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放款額度、到期期間、借款者銷售額度、

信用風險、借款餘額、存款餘額等因素對擔保機率產生正向影響;

而借款者資產規模愈大以及往來銀行家數愈多者有較低擔保機率

;往來關係是決定小企業借款契約擔保機率高低的重要變數。

4. 許茲盈(2004)【9】

就商業銀行關係放款與競爭之研究而言,主要目的是探討大 型銀行、外國銀行以及發生財務危機銀行,其對於資訊透明度 較 低的中小型企業之關係基礎放款契約承作之影響。同時也從企業 的觀點來探討企業選擇多家或單一(少數)銀行維持往來關係之影 響因素,檢定是否支持單一銀行-資訊透明度假說與多家銀行-銀 行財務危機假說。最後,再探討環境競爭對於銀行承作關係型放

款之影響。主要實證結果包括:(1)大型銀行、外國銀行以及財務 危機銀行會傾向降低對於中小型企業之關係型放款。(2)中小型企 業會傾向與銀行建立少數銀行往來之關係。(3)當小型企業之首位 融資銀行為財務危機銀行時,企業會傾向與多家銀行建立往來關 係。(4)當產業環境競爭時,銀行承作關係型放款較有利,而與銀 行建立密切往來關係的企業可以獲得較佳的借款條件。

5. 蔡瑞平(2004)【24】

就銀行往來關係、投資支出與融資限制之實證研究而言,試 著同時考量往來銀行家數與(長期)銀行債比率,來衡量企業和 銀行之間的往來關係程度,進而探討此借貸往來關係是否有助於 改善企業在投資時所面臨的融資限制問題。另一方面,本研究亦 考量銀行融資是否為企業唯一的籌資管道,以瞭解當企業可同時 採用私募債與公募債的管道來籌措資金時,是否會影響到銀行往 來關係程度對於解釋融資限制的效果。

本研究利用 579 家台灣上市公司之 1991 年至 2000 年的年資 料,共 5790 個觀測值做為研究樣本;實證上所採用之研究方法為 Panel Data 固定效果模型。研究結果發現,當企業愈依賴銀行債 且僅和少數幾家銀行往來時以及當銀行債中多屬於三年以上的中 長期借款且僅和少數幾家銀行往來時,企業將面臨較高或較嚴重 的融資限制問題。可見,企業和銀行往來關係愈密切時,反而會 面臨訊息獨佔或套牢成本等負面的效果,導致企業在向銀行訂定 借款契約時反而處於較不利的地位,進而面臨較高的融資限制。

另一方面,在進一步考量企業是否發行過公募債的實證結果中發 現:當銀行為企業唯一的籌資管道時,此時不管往來銀行家數多 寡,企業都將面臨嚴重的融資限制問題;相對地,若企對可同時 藉由銀行債與公募債來籌措資金時,所面臨的融資限制相對較低。

6. 陳龍森(2004)【18】

就銀行往來關係對授信條件與授信風險影響之研究而言,以 某全國性商業銀行中部地區五家分行的 273 個企業授信戶為樣本

,實證探討銀行往來關係是否對授信條件及授信風險產生影響,

透過多元迴歸及羅吉斯迴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主要實證結果如 下:在授信條件方面,企業與銀行往來年齡愈長,則其利率愈高,

授信額度也愈高;當平均存款愈高,則其利率顯著降低,且授信 額度提高;若企業有關係戶往來,則其授信額度顯著較高。當借 款戶購買商品數量愈多,其擔保比例顯著較低;企業往來銀行家 數愈多,則其擔保比例顯著降低,但對中小企業而言,其利率顯 著提高;最後,企業若為信保戶,其擔保比例較高且授信額度較 低。在授信風險方面,往來年齡與授信風險呈正相關,表示企業 與銀行往來愈久,銀行所面臨的授信風險愈大;平均存款與授信 風險則呈顯著的負相關,表示企業在銀行的平均存款愈多,其營 運績效較好,銀行的授信風險會顯著地降低。中小企業的銀行往 來家數愈多,其授信風險顯著提高,表示中小企業有多家銀行往 來關係是信用品質下降的訊號。本研究亦發現,中小企業由於資 訊透明度低,存在較嚴重的資訊不對稱現象,因此相對於大企業

而言,必須較注重建立並維持良好的銀行往來關係。

7. 吳偉翔(2004)【4】

就中小型企業之借款決策分析而言,本研究提出模型架構推 論企業向績效良好與績效落後銀行借款條件之差異,再佐以實證 分析企業本身之財務狀況、銀行往來關係及授信案之條件,對於 中小型企業借款成本之影響程度,以下為重要結論 :

1.數理模型推導結果說明在兩階段投資計畫之建構下,當企 業維持銀行往來關係,則績效良好銀行在第二階段之利率降幅將 大於績效落後銀行;若企業向多家銀行往來,績效良好銀行給予 之利率永遠低於績效落後銀行之利率。

2.實證結果方面,本研究針對 2002 年公開發行之中小型企業 進行實證,選取前100 家資產總額最小的企業為研究對象,將 1238 筆授信案件列為觀察樣本,結果發現關於企業財務狀況構面,公 司淨值為影響借貸成本的一項重要指標,顯示企業的淨值越高,

能提高公司聲譽,降低貸款成本;而短期償債能力之流動比率越 好,越能吸引銀行以較低利率提供資金予企業。

關於銀行往來關係構面,當企業與銀行維持長期良好往來關 係,藉以降低資訊不對稱程度,則銀行將降低貸款利率;而企業 若建立多重複雜的銀行往來關係,將造成利益分散效果,使貸款 成本提高;當企業向經營績效良好之銀行建立往來關係,其所獲 得之借款利率將比向經營績效落後銀行借款來的優惠,顯示財務 體制健全、風險承受能力佳之績效良好銀行提供中小型企業之貸

款成本較為低廉。關於借貸案之條件構面,貸款案附擔保品顯示 企業存在較高之授信風險,因此銀行將要求較高之風險貼水作為 補償﹔而貸款期限越長,銀行將會提高利率作為補償。

8. 林俊宏 (2004)【7】

就台灣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特性與授信銀行特質影響其貸款條 件之研究而言,旨在探討公司特質變數與銀行特性變數是如何影 響公司之銀行往來關係與其均衡借款的條件。以民國 84 年至 91 年之上市上櫃公司長短期借款資料為樣本,並嘗試以聯立之 Panel Data 模型,針對公司特質變數與銀行特性變數對於公司之銀行往 來關係與其借款條件之影響加以驗證,以期徹底描述公司與銀行 間之融資借貸行為。實證結果發現資訊不對稱程度低且經營績效 良好之公司其銀行借款利率較低,而公司規模較大、成長較高或 償債能力較差之公司,則會有較多的銀行往來家數。再者,加入 之銀行構面變數亦顯著地影響公司之銀行往來關係與其最終均衡 借款條件,資本適足率較高、流動性越佳之銀行會有較高的長期 放款利率,但卻會有較低的短期放款利率;而規模較大、獲利較 佳與流動準備率較高之銀行則會使公司較易維持較少的銀行往來 家數。此等實證發現顯示銀行本身的特質實會影響企業的銀行往 來關係,進而影響企業之借款條件。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5-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