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國外文獻-所得分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國外文獻-所得分配

Musgrave and Thin(1948)指出,當平均稅率具累進性質,可改 善所得分配狀況;當平均稅率具累退性質,則會造成所得分配趨於不 均的狀況。Kakwani(1977)認為,稅後所得的吉尼係數越小,表示 稅賦的重分配效果越大,而稅後所得分配的吉尼係數受到稅前所得分 配的吉尼係數、平均稅率及累進程度影響。該研究因此依據 Lorenz 曲線定義,推導稅後所得分配的吉尼係數得知稅的累進程度降低會擴 大稅後所得不均度,累進程度提高則會縮小稅後所得不均度。Lambert

(1993)探討以 Lorenz 曲線研究賦稅重分配效果的理論模型,並認 為當稅賦具累進性時,稅後的所得分配會優於稅前所得分配,並且稅 前所得分配會優於稅本身的分配情形。

Jao(2000)探討 1980~1996 年間政府賦稅、政府移轉支出、社會 保險對家庭所得分配的影響。該研究將家庭依照可支配所得分為五等 分,再以大島指數作為所得不均度指標,8再將最富家庭所繳交的稅 賦作退回之設算,計算稅前的大島指數;將稅前及稅後大島指數加以 比較,指數下降的部分就是賦稅對改善所得差距的效果。其中,政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分別為 2.19%、0.95%和-0.14%;1996 年分別為 1.75%、5.78%和 8.90%。這些結果顯示,政府移轉支出和社會保險的所得分配平均化 功能增強中。

Piketty(2003)以法國 1915~1998 年所得稅資料、1919~1998 年 薪資税資料、1902~1994 年繼承稅資料,探討法國 19 世紀所得、薪 資所得及財富不均情形。該研究結果發現,1950 年代以前發生所得 分配不均是偶發性因素所致。也就是說,法國與許多其他國家相同,

薪資分配不均的情形相當明顯,而其於 19 世紀的所得分配不均情 況,主要是資本所得現象所致。此外,擁有大量財富者在 1914 至 1945 年間受大衝擊,迄今未完全回復,可能係因對資本累積課累進稅之動 態效果及所得稅稅前之所得不均所致。

Orton(2005)以 1980~2004 年所得差距倍數資料進行分析。該研 究發現,現行英國租稅制度,相當累退,但在新勞動政策下,大幅改 變。在 2003 年時,英國增加國民保險及租稅抵減制度均為改變之指 標。而地方稅的任何改變,將對地方人民之福利有重大影響,且對分 配不均有幫助。

Saez(2006)認為,累進稅制是可以改變所得及財富分配。並提 出:(一)由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荷蘭及瑞士等國之稅收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計資料建構最高所得份額與最高財富份額之時間序列資料發現,瑞士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經濟大恐慌而大量徵稅以加強軍需,致最高所得 份額大變動,戰後之所得與財富水準仍回復如戰前之水準,惟美國則 無回復。原因係瑞士之中央與地方之所得、財產及繼承稅相對其他國 家稅負極低且採極低之單一比例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仍採累進 稅制,致美國之最高所得份額無法回復戰前水準。(二)觀察美國及 法國最高 1%薪資所得份額之長期趨勢,發現法國呈現溫和的波動,

美國則波動相當明顯,係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美國採累進所得稅制所 致。美國從 1970 年開始最高薪資所得份額增加,係因薪資所得驟增 所致。(三)Anglo-Saxon 國家所得大量增加,是因恆常所得不均,

所以尚無許多改變;北美最高薪資所得份額增加,係因實行認股權所 致。

Schultz(1997)除強調家戶組成和家戶規模對台灣所得不均度的 影響之外,同時在結論中預見戶長年齡老化在未來可能扮演重要角 色;這是台灣資料分析首次提出的新觀點。該研究指出,觀諸現有文 獻,戶長年齡老化對所得不均度的影響尚未受到重視,是否真如預 期,須透過資料估計確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反而造成所得分配惡化。該模型利用 1986~1990 年進行跨國實證研 究,模型中證券週轉率用來反映證券市場發展程度,在迴歸估計結果 中呈現證券市場發展程度顯著地負向影響吉尼係數;也就是當證券週 轉率越高時,將使得所得分配越趨於均等化。另外,模型中還納入通 貨膨脹率、借款利率、國內借款利差以及倫敦同業拆款利率代表資訊 不完全程度,估計結果發現資訊越不完全,顯著地影響所得分配不均 程度越高。最後,迴歸模型中還考量實質人均 GDP 變化、實質人均 GDP 變化的平方項以驗證 Kuznets 倒 U 型理論、中等學校入學率衡 量教育程度對所得分配影響等變數。

Kim(2003)探討地理區域可能造成所得分配不均,以所得來源 及區域分析韓國所得不均的來源。當整體所得不均度的吉尼係數被地 理邊界分解時,區域內所得不均度是由於漢城首都區域、次區域間所 得不均差異所造成的。此種區域不均度指數分解法提供良好的觀點,

以討論所得不均度的實際決定因素與區域和所得群體間的內部關連 性。另外該指數顯示,整體所得不均度在區域內及區域間的差可作為 區域和國家以平衡發展為目標的表現方式。

Wan and Zhou(2005)以 1962~1992 年資料應用迴歸基礎的分解 架構,研究中國農村所得不均度問題。該研究發現,地理區域曾經是 解釋所得不均度的重要因素,但是重要性正逐漸下降;而資本投入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所得不均度最顯著的決定因素。該研究透過家計部門,農業結構比 勞動及其他投入因素對所得不均度的影響更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