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第二節 政策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政策建議

由前述的研究結論中,本研究提出以下兩點具體的政策建議:

首先,台灣縣市的家庭可支配所得有效稅率對其吉尼係數在統計 上並無顯著的影響。此一結果與本研究的預期相符,並證實家庭可支 配所得有效稅率的變動對於縣市的所得分配不具影響力。因此,若政 府欲藉由提高有效稅率來降低所得分配的不均度,此舉將會徒勞無 功,反而增加整體社會的租稅負擔。

其次,由本研究可以知道,在控制其他解釋變數後,所得分配不 均的情況顯現出南北失調的狀況。也就是說,北部的縣市,所得分配 較為平均,而越往南部的縣市與東部的縣市,其所得分配不均的程度 逐漸升高。因此,政府應急思如果解決所得分配不均南北失調的情 況。未來在解決所得分配不均的議題時,應將重點放在中南東部的縣 市。

最後,在本研究的整個研究期間,2001年時為台灣各縣市所得分 配最不平均的年份。而值的注意的是,2001年為台灣經濟成長首度為 負值的一年(-1.65%)。這是否意味著,當台灣景氣下滑時,縣市的 所得分配將加大惡化的力度。因此,政府在解決景氣下滑的同時,也 在解決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果真如此,政府應更為審慎應對台灣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濟景氣不佳的問題。否則,除了景氣不佳所衍生的經濟問題外,也同 時伴隨著所得分配不均所衍生的嚴重社會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治中(1986),《直接稅對所得分配的影響-理論的探討與台灣地區 的實證分析》。台中: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素楨(1987),《財政收支與所得重分配-財政歸宿概念之應用》。台 北: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心慧(2004),《由吉尼係數探討臺北市所得分配問題》。台北:東 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李合龍(1986),《稅式支出對所得重分配之效果-臺灣地區的實證研 究》。台中: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慧瑛(1998),「家戶人口規模與所得分配 1976-1995」,《經濟論文》, 26(1),頁 19-50。

林金源(1997),「家庭結構變化對台灣所得分配及經濟福利分配的影 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4),頁 39-63。

孫克難、劉涵秦(2001),《邊際有效稅率、租稅減免與投資行為---台灣的實證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

唐富藏(1978),「台灣區域所得分配變動之分析」,收錄於台北中央 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編,《台灣所得分配會議論文集》,頁 405-455。

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麥朝成(1978),「經濟發展、所得分配與工業位置之研究」,收錄於 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編,《台灣所得分配會議論文集》,頁 201-238。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郭婉容(1976),「臺灣所得分配之過去與展望」,收錄於麥朝成、黃 鴻(編),《臺灣所得分配論文集》,頁 3-28。台北:聯經出版事 業公司。

陳克明(1983),《政府部門對所得重分配效果-臺灣地區的實證研 究》。台中: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芷苓(2008),《台灣各縣市所得分配不均對社會福利支出的影響》。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瑜珊(1998),《政府預算歸宿之所得重分配效果分析》。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圈(1996),《影響臺灣所得分配之因素的探討-兼論臺灣的財富 分配》。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

曹 添 旺 ( 1996 ),「 台 灣 家 庭 所 得 不 均 度 的 分 解 與 變 化 試 析 , 1980~1993」,《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8(2),頁 181-219。

張素梅(1983),「家庭所得分配之決定因素-臺灣地區總體時間數列 資料分析」,《經濟論文叢刊》,11,頁 109-132。

黃智聰、劉宇晴(2005),「低收入戶生活扶助對台灣各縣市所得分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義: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智聰、歐陽宏(2006),「世界各國對中國直接投資決定因素之研 究」,《遠景基金會季刊》,7(2),頁 139-178。

劉瑞文(2001),「產業結構變遷對國內就業與所得分配的影響」,《經 濟論文叢刊》,29(2),頁 203-233。

鄭淑如、饒志堅(2001),「我國政府社會福利支出對家庭所得分配之 影響」,《主計月報》,548,頁 71-80。

劉鶯釧、張清溪(1987),「妻子勞動報酬對家庭所得分配的影響-台 灣個案研究」,《經濟論文叢刊》,25(2),頁 509-533。

蔡玲玉(2008),《我國所得分配與租稅政策》。台中:逢甲大學財稅 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岳旻(2011),《資本利得課稅問題與所得分配》。台北:國立政治 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如、饒志堅(2001),「我國政府社會福利支出對家庭所得分配之 影響」,《主計月報》,548,頁 71-80。

鍾佳凌(2009),《台北市所得分配不均之影響因素》。台中:逢甲大 學財稅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Atkinson, A. (1970),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4), 224-2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Balestra, P. and M. Nerlove (1966), “Pooling Cross-Section and Time Series Data in the Estimation of a Dynamic Model: The Demand for Natural Gas.” Econometrica, 34, 585-612.

Daniele, Checchi (2000), “Doe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Help to Explain Income Inequal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Milan Italy.

Fullerton, Don and Yolanda K. Henderson (1985), “Long Run Effects of the Accelerated Cost Recovery System.”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7(3), 363-372.

Greene, W. H. (2003), Econometr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ausman, J. A. (1978), “Specification Tests in Econometrics,”

Econometrica, 46, 1251-1271.

Hsiao, C. (1986), Analysis of Panel Dat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 Len Kuo (2001), “Income Inequality and Security Market.”

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29(2), 185-220.

Jao, Chih Chien (2000), “The Impact of Tax Revenue and Social Welfare Expenditure o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5(1/2), 73-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Kim, Euijune (2003), “Decomposition of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Korea.” The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 33(3), 313-327.

Kuznets, Simon (1955),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5(1), 1-28.

Lambert, Peter J. (1993), The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Mookherjee, D. and A. Shorrocks (1982),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Trend in UK Income Inequality.” Economic Journal, 92, 886-902.

Musgrave, Richard A. and Tun Thin (1948), “Income Tax Progression 1929-1948.”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6, 498-514.

Orton, Michael (2005), “Inequality and the Reform of a Regressive Local Tax: The Debate in the UK.” Social Policy and Society, 4(3), 251-258.

Piketty, Thomas (2003), “Income Inequality in France, 1901-1998.”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1(5), 1004-1042.

Saez, Emmanuel (2006), “Income and Wealth Concentration in a Histor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Auerbach, Alan J., David Card, and John M. Quigley (eds.), Public Policy and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Sandmo, Agnar (1981), “Income Tax Evasion, Labour Supply, and the Efficiency-Equity Tradeoff,”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5-288.

Schultz, T. Paul (1997), “Income Inequality in Taiwan 1976-1995:

Changing Family Composition, Aging, and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Working Papers 778, Economic Growth Center, Yale University

Shevlin, T. and S. Porter (1992), “The Corporate Tax Comeback in 1987:

Some Further Evidence.”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 7(2), 17-31.

Wan, Guanghua and Zhangyue Zhou (2005),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Regression-based Decomposition Using Household Data.”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9(1), 107-1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