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家競爭優勢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家競爭優勢分析

Porter(1990)認為國家是企業最基本的競爭優勢,因為它能創造並 持續企業的競爭條件。他在其「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書中,針對「國家-產業-企業競爭力」的探討 中提出「鑽石模型」(Diamond Model)為理論架構,分析為何某些國家

一. 要素條件(Factor Endowment):

影響產業競爭優勢的第一個因素是一國或某一地區的生產要素,其

二. 需求條件(Demand Conditions):

市場需求是產業形成初期的重要條件和後續發展的動力,可由三方

面來分析需求條件:

(一) 國內需求組合(Home Demand Composition):國內需求要能產生國 家競爭力,需具備區隔市場需求的結構、高標準要求的顧客(挑剔的顧 客)、和預期的購買者需求。

(二) 國內市場大小和成長速度:國內市場的需求數量、顧客數目、需求成 長速度、早期國內市場需求(early home demand)、及提前飽和(early saturation)。

(三) 轉化國內市場需求成為國際市場需求的能力(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omestic demand):國際化的程度越深、產品的國際化競爭力、產品 具有高移動性等,均有助於產品對國外的銷售

Porter 認為國內需求市場市產業競爭力的第二項關鍵因素,在其 所研究的各項產業中都可以看出母國市場的影響力。Porter 認為市場規 模與市場特質都會對競爭力造成影響,內需市場一方面透過規模經濟提 高產業內廠商的生產效率,一方面其中若內需市場對品質有較高的需 求,特別是擁有一些內行而挑剔的客戶,則產業內廠商將可以掌握市場 的脈動,也會有更多創新與發展的動機。另外,市場未來的成長性、市 場內的廠商的多寡以及轉換成國際市場需求的能力等,也都是影響產業 競爭力形成的可能因素(D'Cruz and Rugman, 1993)。

三. 相關及支援性產業(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一個產業的潛在優勢往往是因為它的相關及支援性產業具有競爭 優勢:

(一) 相關產業的競爭優勢:當上游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時,通常可協助 其下游廠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性能、爭取時效、加速技術創新等使

下游廠商的競爭力增加。

(二) 拉拔效應(Pull-through Effect):拉拔效應在產業生命週期的初期階段 效果最強。產業上中下游體系完整健全、週邊支援供應系統彈性靈 響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原因(Lex, 1995; Narula,1993)。此外,有些研究 也認為所謂相關與支援產業應包括一般基礎產業如營造、金融、交通等 產業(譚大純,民87)。

四. 企業策略、結構與同業競爭(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

廠商的目標策略、組織結構及同業間競爭,也是構成國家競爭力的

企業的策略與結構常常受到社會、文化、歷史因素的影響,而有不 同的作法,進而表現在產業內競爭中,形成不同的競爭型態。這方面 Porter 探討的因素相當多,但並沒有一致性的看法,甚至認為可以用更 模糊的因素:產業文化(VanDen Bosch, Van Prooijen and Porter, 1992)加以衡量。由於產業/國家層次的因素中可能影響企業策略與結 構的因素相當多,再加上涵蓋了時間與空間的影響,欲從來源面分析殊 不容易,但各種因素對企業策略、結構的影響最終都將反映在產業的競 爭程度中,因此若觀察產業內的競爭結構,應可較明確的掌握此一因素 的精神。而競爭的程度越高,表示國內的競爭對手能給予產業內廠商直 接而明顯的壓力、淘汰不具有效率的廠商,並形成企業向國際市場發展 的動力,因此應可有助於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昇。

五. 機會(Chance)

對許多成功的產業,機會常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引發機會的事 件,可以打破原先的競爭態勢,提供新的競爭空間。機會可能強化原先 領導者的主導地位,也可能給予原居劣勢的競爭者反敗為勝的契機,而 新的國家產業也可能因為洞察機會所造成的改變,從而把握機會,創造 競爭優勢。常見的機會原因包括:新發明、基礎科技的突破、生產要素 的短缺、全球金融市場或匯率市場的劇烈變動、全球或區域市場的需求 劇增、外國政府的重大決策、戰爭等。

機會亦是Porter 所特別提出,其概念應是源自於產業經濟理論的 看法;過去許多文獻指出,影響產業結構與企業發展的因素應包括了源 自於產業內或企業內的隨機性因素,如此才可以解釋廠商間面臨相同環 境、擁有相似資源時卻仍有不同的競爭結果( Scherer and Ross, 1990),不過此一觀點卻也遭致最多的批評,最主要是此類影響重大的

因素不但不能操作化,甚至驗證的過程常常是從結果去推論其原因,對 於哪些可能是影響競爭力的重大隨機性因素甚難有一致性的判斷。況 且,對於無法解釋的原因即歸類於隨機性因素,反而會使得鑽石模型在 解釋競爭力時失去學理上的嚴謹性。因此後續學者對鑽石模式進行實證 或修正時,大多並未對機會因素加以探討。

六. 政府(Government)

政府可成為產業發展的阻力或助力,端視其決策方向和政策考量而 定。政府主要係透過四個主要因素來影響某一產業的競爭優勢:政策工 具(如獎勵、補助、融資、減免稅)、政府採購、教育投資、管制關稅等,

來加強或減弱某項國家競爭優勢。

政府政策如運用在已具備其他關鍵要素的產業上時,即可強化、加 速產業的競爭優勢,提高廠商信心。但若政府的支持成為產業唯一的競 爭優勢來源時,則其最後終將失敗。政府本身無法替企業創造競爭優 勢,因此政府在以政策補助產業時,仍需注重廠商創新和改善能力的培 養。

Porter 認為政府的角色對四個因素的影響相當微妙,且影響方向 既非正面,也非負面,理想的政府應該在干預與放任中取得平衡,後續 許多學者陸續也對政府扮演的角色加以研究,研究結果亦並不一致(如 D'Cruz, 1989; Miller, 1992; 陳正男與譚大純, 民 87 等)。

企業策略、結構 與同業競爭 機會

要素條件 需求條件

相關及支援性 產業

政府

圖2-2 國家競爭優勢鑽石模型

資料來源: 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