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薄膜太陽能原理及技術發展

第三章、 全球薄膜太陽能產業概述與發展趨勢

第一節 薄膜太陽能原理及技術發展

一. 技術原理

太陽電池是一種能量轉換的光電元件,它是經由太陽光照射後,把 光的能量轉換成電能,此種光電元件稱為太陽電池(Solar Cell)。從物理 學的角度來看,有人稱之為光伏電池(Photovoltaic,簡稱 PV),其中的 photo 就是光(light),而 voltaic 就是電力(electricity)。

太陽電池的種類繁多,若依材料的種類來區分,可分為單晶矽 (single crystal silicon)、多晶矽(poly-crystal silicon)、非晶矽(amorphous silicon,簡稱 a-Si)、Ⅲ-Ⅴ族[包括: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 、磷 化鎵銦(InGaP) ]、Ⅱ-Ⅵ族[包括:碲化鎘(CdTe) 、硒化銦銅(CuInSe2)]

等。

太陽電池的發電原理,可以用一構造最簡單的單晶矽太陽電池來說 明。所謂的單晶矽,就是指矽原子與矽原子間按照順序規則的排列。我 們知道,矽(Si)的原子序為 14,其電子組態為 1s2 2s2 2p6 3s2 3p2,

其中內層的10 個電子(1s2 2s2 2p6 ),被原子核緊密的束縛著,而外層 的4 個電子(3s2 3p2 )受到原子核的束縛較小,如果得到足夠的能量,

則可使其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成為自由電子,矽原子外層的這四個電子

又稱為價電子,而矽的晶體結構是屬於鑽石晶體結構(diamond crystal 又稱為受體(acceptor),而一個摻入三價雜質的半導體,即稱為 p 型半 導體。

二. 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發展

1. 非晶系矽太陽能電池(Amorphous silicon, a-SI)

此類型光電池是發展最完整的薄膜式太陽能電池。其結構通常為 p-i-n(或 n-i-p)偶及型式,p 層跟 n 層主要座為建立內部電場,I 層則 由非晶系矽構成。由於非晶系矽具有高的光吸收能力,因此I 層厚度通 常只有0.2 ~ 0.5μm。其吸光頻率範圍約 1.1 ~ 1.7eV,不同於晶圓矽 的1.1eV,非晶性物質不同於結晶性物質,結構均一度低,因此電子與 電洞在材料內部傳導,如距離過長,兩者重合機率極高,為必免此現象 發生,I 層不宜過厚,但如太薄,又易造成吸光不足。為克服此困境,

此類型光電池長採多層結構堆疊方式設計,以兼顧吸光與光電效率。

這類型光電池先天上最大的缺失在於光照使用後短時間內性能的 大幅衰退,也就是所謂的SWE 效應,其幅度約 15 ~ 35﹪。發生原因 是因為材料中部份未飽和矽原子,因光照射,發生結構變化之故。前述 多層堆疊方式,亦成為彌補SWE 效應的一個方式。

非晶型矽光電池的製造方式是以電漿強化化學蒸鍍法(PECVD)

製造矽薄膜。基材可以使用大面積具彈性而便宜材質,比如不銹鋼、塑 膠材料等。其製程採取roll-to-roll 的方式,但因蒸鍍速度緩慢,以及高 品質導電玻璃層價格高,以至其總製造成本僅略低於晶型太陽能電池。

至於多層式堆疊型式,雖可提升電池效率,但同時也提高了電池成本。

綜合言之,在價格上不太具競爭優勢的前提下,此類型光電池年產量再 過去三年仍呈現快速成長,2003 年相較於 2002 年成長了 113﹪,預期 此趨勢將持續下去。

為了降低製造成本,近年有人開發已VHF 電漿進行製膜,製程速 度可提升5 倍,同時以 ZnO 取代 SnO2 作為導電玻璃材料,以降 TCO

成本,預計未來製程順利開發成功,將可使非晶型矽光電池競爭力大幅 提高。展望未來此型光電池最大的弱點在於其低光電轉化效率。目前此 型光電池效率,實驗室僅及約13.5﹪,商業模組亦僅 4 ~ 8﹪,而且似 乎為來改善的空間,可能相當有限。

2. 銅銦鎵二硒太陽能電池(Copper Indium Gallium Diselenide, CIGS)

此類型光電池計有兩種:一種含銅銦硒三元素(簡稱CIS),一種

其载體亦可使用具可撓性材質,因此製程可以roll-to-roll 方式進行。目 前商業化製程是由shell solar 所開發出來,製程中包含一系列真空程 國 NREL 亦成功開發一種三步驟製程(3-stage process),在實驗室非常 成功,獲得 19.2﹪光電效率的太陽能電池。不過由於該製程相當複雜,

花費亦大,咸認放大不易。

綜合而言,CIGS 在高光電效率低材料成本的好處下,面臨三個主

3. 鎘碲薄膜太陽能電池(Cadmium Telluride Thin Film Photovoltaics,

CdTe)

不乏具量產可行性的方法。已知的方法有濺鍍法(sputtering)、化學蒸 鍍(CVD)、ALE(atomic layer epitaxy)、網印(screen-printing)、電 流沉積法(galvanic deposition)、化學噴射法(chemical spraying)、

密集堆積昇華法(close-packed sublimation)、modified close-packed sublimation、sublimation-condensation。各方法均有其利弊,其中電 流沉積法是最便宜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是目前工業界採用的主要方法。

沉積操作時溫度較低,所耗用碲元素也最少。

CdTe 太陽能電池在具備上述許多有利於競爭的因素下,在 2002 年其全球市佔率僅0.42﹪,2000 年時全球交貨量也不及 70MW,目前 CdTe 電池商業化產品效率已超過 10﹪,究其無法耀昇為市場主流的原因,大 至有下列幾點:ㄧ、模組與基材材料成本太高,整体 CdTe 太陽能電池材料佔 總成本的 53﹪,其中半導體材料只佔約 5.5﹪。二、碲天然運藏量有限,其總 量勢必無法應付大量而全盤的倚賴此種光電池發電之需。三、鎘的毒 性,使人們無法放心的接受此種光電池。

4. 矽薄膜太陽能電池(Thin Film Silicon Solar Cells)

最早開發此型光電池是在1970's,至 1980's 方有大的突破。

其矽結晶層的厚度僅5~50 毫米,可以次級矽材料、玻璃、陶瓷或石墨 為基材。除了矽材料使用量可大幅降低外,此類型光電池由於電子與電 洞傳導距離短,因此矽材料的純度要求,不若矽晶圓型太陽能電池高,

材料成本可進一步降低。由於矽材料不若其他發展中光電池半導體材 料,具有高的吸光效率,且此型光電池矽層膜,不若矽晶圓型太陽能電 池矽層厚度約達 300 微米,為提高光吸收率,設計上需導入光線流滯的 概念,此點是與其他薄膜型光電池不同之處。

此類型光電池之製備方法有:液相磊晶(liquid phase epitaxy,

LPE)、許多型式的化學蒸鍍(CVD),包括低壓與常壓化學蒸鍍

(LP-CVD、AP-CVD)、電漿強化化學蒸鍍(PE-CVD)、離子輔助化學 蒸鍍(IA-CVD),以及熱線化學蒸鍍(HW-CVD),遺憾的是上述方法 無一引用至工業界,雖然如此,一般咸信常壓化學蒸鍍,應具備發展為 量產製程的可能性。上述蒸鍍法,操作溫度區間在 300~1200℃,主要 依據基材材料而定。

此型光電池光電效率實驗室最高已達21﹪,市場上只有

Astropower 一家產品,當基材使用石墨時,效率可達 13.4﹪,由於石 墨材料價格昂貴,目前研究工作大底有三個方向:一、使用玻璃基材;

二、使用耐高溫基材;三、將單晶矽層半成品轉植至玻璃基材。日本的 三菱公司已成功運用此方法,成功製備100 ㎝ 2,光電效率達 16﹪的 元件。整體而言,此類型光電池系統的發展仍處於觀念可行性驗證時 期,實驗室製備技術是否能發展成具經濟效應的量產程序,是人們關注 的另一重點。

5.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

此型光電池可是源自19 世紀,人們照相技術的理念,但一直到超 過100 年後的 1991 年,瑞士科學家 Gratzel 採用奈米結構的電極材料,

以及適切的染料,組成光電效率超過7﹪的光電池,此領域的技術研究 開發,才引起大家積極而熱烈的投入。此項成功結合奈米結構電極與染 料而創造出高效率電子轉移介面的技術,跳脫傳統無材料固態介面設 計,可說是第三代太陽能電池。目前全世界有八家公司已得到Gratzel 教授授權,其中包括了Toyota/IMRA、 Sustainable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STI)等著名公司。

此類型光電池的工作原理是藉由染料做為吸光材。染料中價電層電

子受光激發,要昇至高能階層,進而傳導至奈米二氧化鈦半導體的導電 光電池製備技術,Gratzel 等,於 1996 年發展出三層式的 monolithic cell structure,採用碳電極取代一層 TCO 電極,各層的製備可直接沉積在另 一層 TCO 上。玻璃並非必然的基材,其他具撓屈性透明材料亦可使用,

因此 roll-to-roll 的製程亦可應用於此類型電池製備。德國的 ISE 公司已 發展出包含網印方式的生產流程(如下圖),製程非常簡單。關於 DSSC 的製造成本,由於該型電池為新世代產品,目前並無量產市場,因此有 不同的評估值,依據 Gratzel 1994 年的估算,如以 5﹪光電效率為基礎,

其製造成本約 US$1.0~1.3/Wp(年產能 5~10 NWp/year),Solaronix SA 1996 年的鈷算則為 US$2.2/Wp/year(年產能 4MWp/year);相較於技術 開發較久的CdTe(US$1.1/Wp,20MWp/year)、薄膜矽晶型

(US$1.78/Wp,25 MWp/year)兩類型,成本差距似乎不大。

DSSC 發展的最大利基,咸認在於其簡單的製程,不需昂貴設備與

使用的實測數據。二、對大面積的製備技術,有待努力發展。目前此方 面工藝研究投入較少。三、對整體電池模組細部的基礎研究,仍有許多 工作要做,此方面研究可促進產品品質與規格的確立。

高能階差半導體,光穩定性較高,因此如能以此類物質取代二氧化 鈦,學理上應較易獲得耐久性DSSC 產品,關於這方面研究,有部分 研究單位也積極投入,惟至今仍未獲得良好成果。開發新式染料以取代 目前公認最佳的染料,有機釕金屬(簡稱 N3),亦是一項熱門研究主題。

有機染料化學是發展很久的一學術與產業領域,因此許多人相信經由適 切的構思與系列實驗,應有機會開發出吸光能力比 N3 好的有機染料,

如此除可免除使用貴重的釕金屬外,染料成本也可獲得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