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從 1989 年起就開始出版《世界競爭力年報》(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分析的國家或地區個數即逐年地增加,大致都 包括 OECD 國家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其評估模式係「藉由專業的經濟觀 點,透過實際數值及法令規章,評估一國用來創造並維持一個可提升企業 利潤及人民福利的環境之能力」。而在年報中係採用多構面分析法,將影響 國家競爭力的變數歸納為四大類,亦即本研究所稱的四大指標,以2007 年 為例,分析主要內容包括(如圖2-2):

一、 經濟表現(Economic Performance)

此項指標係針對各個國家或地區內的總體經濟進行評估。主要分為五 個面向探討,分別為:(一)國內經濟(Domestic Economy)(包含規模、成長、

財富、預測)、(二)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三)國際投資(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包含投資、金融)、(四)就業(Employment)、(五)價格(Prices),

總計共有79 個細項指標。

二、 政府效能(Government Efficiency)

此項指標係指政府政策有利於競爭力的程度。主要分為五個面向探 討,分別為:(一)公共財政(Public Finance)、(二)會計政策(Fiscal Policy)、(三) 制度體系(Institutional Framework)(包含央行、政府效率)、(四)商業法規 (Business Legislation)(包含開放性、競爭法規、勞動法規)、(五)社會架構 (Societal Framework),總計共有 72 個細項指標。

三、 企業效率(Business Efficiency)

此項指標係指企業經營表現在創新、營利、責任方式的程度。主要分 為五個面向探討,分別為:(一)生產效率(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二) 勞動市場(Labor Market)(包含成本、勞資關係、技術勞工取得)、(三)金融 (Finance)(包含銀行效率、股市效率、金融管理)、(四)管理實踐(Management

Practices)、(五)態度與價值(Attitudes and Values),總計共有 71 個細項指標。

四、 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此項指標係指基本建設、技術、科學及人力資源在企業中被需求的程 度。主要分為五個面向探討,分別為:(一)基本建設(Basic Infrastructure)、(二) 科 技 建 設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 ( 三 ) 科 學 建 設 (Scientific Infrastructure) 、 ( 四 ) 健 康 及 環 境 (Health and Environment) 、 ( 五 ) 教 育 (Education),總計共有 101 個細項指標。

在這些指標結構上,每個面向皆各包含5 個次指標,共計 20 個次指標,

其每項次指標的權重皆佔5%的權重(合計權重共為 100%)。

其次,關於IMD 在《世界競爭力年報》中取得的資料內容,可區分為 兩個部份:一為硬性資料(Hard Data),其約佔原始資料的三分之二,係採客 觀量化數據分析,來源為國際性組織所提供的統計報告或是官方所出版的 刊物;一為軟性資料(Survey Data),其約佔原始資料的三分之一,係採主觀 調查結果分析,來源為對各國企業主管進行評價本國企業競爭力之問卷調 查所得。

而在IMD 的歷年調查中,主面向與次指標的變動情況並不常見,但是 在次指標下的細項指標就會經常調整;若以2000 年與 2001 年為例,在 2000 年時,對國家競爭力的指標主要分為八大項及224 細項;但到 2001 年時,

則將八大項改為四大項,224 細項改為 286 細項;之後,就一直維持相同的 四大項

在最新的2007 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則為四大項及 323 細項,

總計評比55 個國家與經濟體。

經由上述方法取得的資料,若將其分門別類後再給予相同比例的權重 數,則可求得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四大類的加權分數與排名。而在分數加總 後再採行相對分數法(如:若以美國為 100 分,台灣分數為 76.05 分),並 依據總分排名,此即《世界競爭力年報》中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排名。

5.態度與價值 4.管理實踐 3.金融 2.勞動市場 1.

圖2- 2 IMD 國家競爭力評比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共 71 項細項指標) (共 101 項細項指標)

(共 72 項細項指標)

(共 79 項細項指標)

5.教育 4.健康及環境 3.科學建設 2.科技建設 1.基本建設 生產效率5.社會架構

4.商業法規 3.制度體系 2.會計政策 1.公共財政

IMD 國家競爭力評比

基礎建設 企業效率

政府效能

5.價格 4.就業 3.國際投資 2.國際貿易

國內經濟

經濟表現

1.

第四節

三、 求出每項指標的標準化值後,再將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每一細項的標 準化值加權,然後按照加權後標準差值的大小進行排序,如此即可得出 國家的排名。

IMD國家競爭力評估方法

IMD 針對每一個細項指標下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原始評比值,以標準差 法(Standard Deviation Method)除去不同單位不能比較或加總的障礙(劉之 怡,2004)

一、 先求每項指標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而標準差值(S)依下列公 式計算而得:

二、 再計算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標準化值(Standardized Values):

式中N 表接受評比的國家數,X 表該國在某細項指標下的原始評比值,

X為該細項指標的平均值。

S =

標準化值=

N ) X (X 2

S X X

第參章

第一節

研究方法

在確定研究目的與進行相關文獻回顧之後,本章第一節將首先詳細說 明本研究的整體分析架構,第二節則是根據第一節中所需驗證的部份而列 出本研究相關的研究假說,至於第三節則將介紹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分析 方法與工具。

研究架構

如前所述,本研究所使用的分析架構,根據研究目的,彙整和建構如 圖3-1 所示。首先,將分別採行多變量方法中的集群分析法與多元尺度分析 法,進行亞洲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群定位工作。其次,透過多變量與單 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雪費(Scheffé)事後多重比較法,探討定位後各個競爭群 於國家競爭力的四大指標上之差異性;接著,應用台灣所在之第二競爭群 的四大指標數據與次指標數據,經由Da Silva(1975)的移動平均誤差法來估 計橫斷面與時間序列混合迴歸模式的參數(Pindyck and Rubinfeld, 1997),

以期瞭解四大指標中影響國家競爭力總體分數的相對重要程度,以及次指 標中影響四大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同時,進一步運用線性結構方程模式,

以 IMD 年報中重複出現三年的全球 51 個評比國家或地區之次指標的三年 平均分數,找出四大指標與其之次指標間的關聯性與影響程度;最後,再 以細項指標資料,應用信賴區間估計法,以期找出台灣所在之競爭群中的 優勢或劣勢細項指標。

而為能順利完成上述的分析工作,本研究所採行的統計軟體為SAS 8.2 版與LISREL 8.52 版統計套裝軟體。

第二節

研究架構

圖 3- 1 本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相關的研究假說

本研究欲瞭解台灣在IMD 所評比的亞洲國家或地區中,其競爭定位與 對手間的競爭態勢為何,並探討IMD 年報中的總體分數與四大指標之間、

四大指標與次指標之間的相對影響性,以期建構各自指標間的關係模式。

因此,根據研究目的與顯示於圖3-1 之研究架構,本研究分別提出驗證性假 設(對立假設)如下:

一、四大指標與競爭群間的關係

本研究根據集群分析及多元尺度分析法,擬將11 個亞洲國家或地區劃

橫斷面與時間序列

混合迴歸模式︵亞洲︶

變異數分析

結論與建議 競爭群定位

集群分析 多元尺度分析

結構方程模式︵全球︶

競爭群內其對手間 的競爭優勢差異

總體分數下相對重要 的四大指標分析

四大指標下相對重要 的次指標分析

台灣較具優、劣勢 之細項指標分析 信賴區間

估計法

分成數個競爭群體,為了試圖探究這些競爭群體間及競爭群體與四大指標 間的差異性,本研究提出下列的驗證假設(對立假設):

H1:競爭群間在整體平均分數上不完全相同。

H1-1:競爭群間在經濟表現上的平均分數不完全相同。

H1-2:競爭群間在政府效能上的平均分數不完全相同。

H1-3:競爭群間在企業效率上的平均分數不完全相同。

H1-4:競爭群間在基礎建設上的平均分數不完全相同。

二、台灣所處競爭群國家間與四大指標的關係

為了試圖探究在四大指標下,台灣所處的競爭群國家間的差異性,本 研究提出下列的驗證假設(對立假設):

H2-1:台灣所處競爭群國家間在經濟表現上的平均分數不完全相同。

H2-2:台灣所處競爭群國家間在政府效能上的平均分數不完全相同。

H2-3:台灣所處競爭群國家間在企業效率上的平均分數不完全相同。

H2-4:台灣所處競爭群國家間在基礎建設上的平均分數不完全相同。

三、總體分數或四大指標之模型參數檢定

為了試圖探究總體分數與四大指標間,以及四大指標與其各自之次指 標間的關聯性,本研究提出下列的驗證假設(對立假設):

H3:台灣所處競爭群國家的四大指標分數對總體分數具顯著性影響。

H3-1:台灣所處競爭群國家的次指標對經濟表現具顯著性影響。

(次指標包括國內經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就業、價格) H3-2:台灣所處競爭群國家的次指標對政府效能具顯著性影響。

(次指標包括公共財政、會計政策、制度體系、商業法規、社會架構) H3-3:台灣所處競爭群國家的次指標對企業效率具顯著性影響。

(次指標包括生產效率、勞動市場、金融、管理實踐、態度與價值) H3-4:台灣所處競爭群國家的次指標對基礎建設具顯著性影響。

第三節

(次指標包括基本建設、科技建設、科學建設、健康及環境、教育) 四、四大指標與其各自之次指標的路徑分析

為了試圖探究51 個評比國家或地區的四大指標與其各自之次指標間的 關聯性與相對影響程度,本研究提出下列的驗證假設(對立假設):

H4:次指標對經濟表現具明顯的影響力。

(次指標包括國內經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就業、價格) H5:次指標對政府效能具明顯的影響力。

(次指標包括公共財政、會計政策、制度體系、商業法規、社會架構) H6:次指標對企業效率具明顯的影響力。

(次指標包括生產效率、勞動市場、金融、管理實踐、態度與價值) H7:次指標對基礎建設具明顯的影響力。

(次指標包括基本建設、科技建設、科學建設、健康及環境、教育)

資料分析方法

如前所述,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將根據研究目的需要而分別採 行集群分析法、多元尺度分析法、變異數分析、雪費(Scheffé)事後多重比較 法、橫斷面與時間序列混合迴歸模式、結構方程模式與信賴區間估計法等。

同時,為能順利完成上述的分析工作,本研究所採用SAS 8.2 版與 LISREL 8.52 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而所應用的分析方法則分別說明於下:

一、集群分析

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係指根據一組準則變數,將樣本集成數個群 體的統計方法。經由集群分析後,可以將各個樣本單位區隔為少數個子群,

且具有群內樣本同質、群間樣本異質的特性。而在分群完成之後,可分別 依據所掌握之各個子群的特質而將其命名,進而分析其母體的分佈狀況,

以便後續的資料分析與結論、建議。

數據,而將亞洲11 個國家或地區依其擁有之優勢競爭情況分成若干個競爭 群。因此,研究中係將各個國家或地區於IMD 的四大指標之三年平均分數 (2005 年至 2007 年)、二年平均分數(2006 年至 2007 年)和一年分數(2007 年) 等三組資料,以華德法(Ward's Method)分別進行集群分析工作,並藉由解釋 能力(R-Square)和半淨複相關係數(Semi-Partial R-Square,SPRSQ)找出最適 當的集群個數。其中,將以集群個數之解釋能力(R-Square)和半淨複相關係 數(SPRSQ)降幅最大者為本研究的最適當競爭群數。之後,再將這 11 個國

數據,而將亞洲11 個國家或地區依其擁有之優勢競爭情況分成若干個競爭 群。因此,研究中係將各個國家或地區於IMD 的四大指標之三年平均分數 (2005 年至 2007 年)、二年平均分數(2006 年至 2007 年)和一年分數(2007 年) 等三組資料,以華德法(Ward's Method)分別進行集群分析工作,並藉由解釋 能力(R-Square)和半淨複相關係數(Semi-Partial R-Square,SPRSQ)找出最適 當的集群個數。其中,將以集群個數之解釋能力(R-Square)和半淨複相關係 數(SPRSQ)降幅最大者為本研究的最適當競爭群數。之後,再將這 11 個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