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將採行下列的研究程序逐步進行,茲將各個步驟的章節及研究 內容說明於下:

第壹章為緒論。內容說明研究動機、目的,並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以 及研究流程。

估方法等相關理論及研究做進一步的探討,並以其做為本研究架構之基礎。

第貳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與資料說明

「國家競爭力」目前已是學術界、企業界和國家政府間最熱門的話題 (Cho, 1998)之一。最早開始研究「國家競爭力」是在 1940 年,最具典型的 研究趨勢是「貿易關係理論」,而該理論是根據古典學派李嘉圖所提之比較 利益法則。法則中係提及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基本財產要較其他國家或多或 少,將是決定該國家競爭力大小的重要依據之概念,而所謂基本財產指的 就是勞工、資本和低廉的自然資源。也因此,「國家競爭力」最常被討論在 成熟的先進國家間,諸如美國與日本,而何以現在會這麼重視國家競爭力 呢?理由有二:其一是日本經濟在 1970 年到 1980 年代間急速成長,當中 曾被視為不看好的產業,如汽車業、重型機械業和半導體業等,結果現在 皆成為日本的主要產業之一;因此,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開始想要瞭解並 尋求日本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其二是現階段的激烈競爭情況,主要源自 於已開發國家必需面臨開放國內市場給予工業化國家的企業,其國內廠商 隨之所將面臨極大的競爭壓力問題;為了因應並解決這樣的問題,世界貿 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概念隨即衍生出來。然而,不管這 些有關國家競爭力的討論如何,至今仍還沒有一個很淸楚、完整而成熟的 國家競爭力定義和模型。據此,本研究針對目前已發表之國家競爭力的定 義和模型進行一些回顧與討論。

國家競爭力的內容與定義

就國家觀點而言,根據波特教授( Michael E. Porter )所建立的「國家鑽 石理論」,可發現國家競爭力是政府、產業與企業等層次競爭力的綜合表現 (劉漢榆、江怡伶,2006),其最重要的觀念是在於全面性及均衡性的政策配 合(洪嫦闈,2006);而 Cho(1998)於其國家競爭力評估模型中,考量的影響 因素包括自然、人為與外來機會等三個因素。由此可知,國家競爭力亦可

表現於一國的經濟基礎、自然稟賦、對國外資金的吸引力與人才和科技技 術的能力與水準,其主要是在創造並維持國家的大環境,以加速企業創造 附加價值的能力,並增進人民的繁榮(行政院經建會,2007)。若進一步詳細 討論其內容,則可說明國家競爭力為一個國家對外的競爭能力,包括技術 勞動力、研發導向產業、自然資源產業、內部需求、產品生命週期與貿易 (Yoffie and Benjamin, 1994)。其次,一個國家的國民實質情況,亦能顯示出 一個國家的經濟情況及其競爭能力;在世界經濟論壇(WEF)中,就將國家競 爭力定義為「一個國家能快速而持續地改善國民的生活水準,以獲得高經 濟成長之能力,使一個國家能夠達到持續高經濟成長率的能力」。此外,也 有學者認為,國家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能創造出國民平均財 富的能力,競爭力愈強,創造財富的能力也愈高(高希均、石滋宜,1997)。

就全球性觀點而言,一個國家若具備創新與增加價值的能力,則可增進其 國家的吸引力、積極性與全球性(承立平,1996),則此即為國家競爭力。據 此,若結合前述之國家、企業與全球性觀點等因素,則國家競爭力也可說 是「國家與企業實力結合,共同創造優勢發展系絡,並向外延伸以達到全 球化」(詹中原,2001)。

其次,各方對於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所解讀的「國家競爭力」也不 盡相同。朱鎮明、朱景鵬(2006)於「政府效能對國家競爭力影響評析」中指 出,IMD的國家競爭力為:「國家與企業如何管理整體能力以獲利或是增加 國家財富」。江啟臣、黃富娟(2006)於「全球化下城市競爭力指標之探討」

中指出,IMD的國家競爭力為:「一國在其經濟與社會結構中,透過操控原 有稟賦與附加價值的程序、對內吸引力與對外開拓力,以及國際化形塑國 內型經濟,來增加附加價值,進而增加國家財富的能力」。洪嫦闈(2006)於

「從IMD國家競爭力排名探討公共工程投資與產業趨勢--開創新局(營建業 面臨轉型)」中提及,IMD的國家競爭力並不代表國家財富、權力與經濟成

就,而是著重於國家發展的過程效率及成長能力。劉漢榆、江怡伶(2006) 於「從國家競爭力探討我國的競爭力驅動因素」中提到,IMD的國家競爭 力為一個國家在全球市場上能將資產化為競爭力,並能創造附加價值的能 力,最終表現在該國財富的創造及累積財富的能力。宋筱珮(2005)於「租稅 與國家競爭力關聯性之研究」中指出,IMD的國家競爭力是國家能創造附 加價值的一種能力,亦即國家藉由經營原有的資產,透過製程、吸引度並 積極性的整合關係,形成自有的經濟、社會模式,以增加國家財富的能力。

鍾京佑(2002)於「國家競爭力與策略管理之探討」中指出,IMD的國家競爭 力為:「一個國家在全球市場上較其他競爭對手獲得更多財富的能力」以及

「創造高附加價值以增進國家財富的能力」。林秀英(2001)於「解讀國家競 爭力指標」中指出,IMD 為國家競爭力為「一國在其特有的經濟與社會 結構裡,透過下列多面向的網絡關係:一、倚靠自然資源稟賦或創造附加 價值的過程,著重在國內環境條件以吸引國外投資或鼓勵企業對外投資,

傾向發展國內內部型經濟或發展國際型經濟,二、以創造附加價值並增加 國家財富的能力。」其著重在國家原有的資產稟賦與資產轉變為經濟活動 的過程、效率。

基於前面各家學者們的定義、解讀,本研究將其彙整歸納於表2-1 與表 2-2 中,同時再根據所欲實證分析的內容,而將「國家競爭力」定義為:「一 個國家除了需具備基本國家競爭能力指標外,尚需有超越其他國家的特殊 競爭條件,或是在各方面皆能達到最佳,領先群雄的能力。」

表2- 1 國家競爭力的內容與定義

論述者 內 容

Yoffie and Benjamin (1994)

為一個國家對外的競爭能力,包括技術勞動力、研發導向 產業、自然資源產業、內部需求、產品生命週期與貿易。

Cho (1998)

國家競爭力評估模型的影響因素為自然、人為與外來機會 等三個因素。

洪嫦闈

論述者 定 義

論述者 定 義 劉漢榆、江怡伶

(2006)

一個國家在全球市場上能將資產化為競爭力,並能創造附加 價值的能力,最終表現在該國財富的創造及累積財富的能 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節 國家競爭力的模型

一、 Porter 國家競爭力鑽石模型

提到「國家競爭力」,就不能不提到波特教授所撰寫之「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著名的「國家鑽石理論」(圖 2-1)(Porter, 1990)。書中說明到:因為一個國家的經濟是由許多不同種的 產業所構成,產業不同,所需之條件或環境也會有差異,也就是說,一國 的條件或環境未必適合所有產業。因此「國家鑽石理論」是針對某一特定 產業和以在某一特定國家擁有其競爭優勢,而提出的具有普遍解釋能力的 理論架構。該模式是波特教授於1985 年根據價值鏈模式的價值強化活動概 念,提出以國家產業為探討基準之國家競爭力模式(陳正男、譚大純,

1997)。波特教授認為,影響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因素可分為四大基本因素和 兩個外生因素:

(一) 在基本因素方面

1. 因素條件(Factor Condition)

係指一個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因素的表現,包括一國的人 力資源、自然資源、基礎建設等。而這些生產要素不但可以是自然生成的,

亦可以是人力創造出來的。

2. 需求條件(Demand Condition)

係指國內市場對該項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為何。

3. 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係指這項產業的相關產業和上、下游產業是否具有國家競爭力。

4. 企業策略、結構和競爭對手(Firm Strategy, Structure and Rivalry)

係指企業在一個國家的基礎、組織和管理型態,以及國內市場競爭對 手的表現。

(二) 在外生因素方面 1. 政府(Government)

此項因素係對上述之四個因素皆具決定性的影響。因政府可透過國與 國的協商、政策性的鼓勵或打壓,而影響一國的產業發展。

2. 機會(Chance)

機會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但是對一國的競爭力有不容忽視的影 響力。而這六個因素會對各國特定產業的優勢形成「聚群」(Clusters),聚 群愈強、愈鞏固,則其競爭力就愈大。

圖 2- 1 國家鑽石理論 資料來源:Porter(1990)

政府 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

機會

需求條件 企業策略、結構

和競爭對手

因素條件

二、 Cho 國家競爭力模型

有關競爭力的研究,以往大多數都是圍繞著三大主體在進行分析:(一) 企業(Firm)、(二) 產業(Industry)、(三) 國家(Nation);但在最近的研究當中,

許多學者也加入了「競爭聯盟」(Bloc Competitiveness)因素,其亦即最近受 到眾所矚目的國家經濟結合體,像是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EU)、北美 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亞太經濟合 作 會 議(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和 東 南 亞 國 家 聯 盟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等相關組織。由此可知,競 爭力模型由三大主體增加為四大主體;不過,在這麼努力不懈地增加自我 競爭力的背後,實際上最終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達到「全球競爭力」(Global Competitiveness)的水準,因而也將「全球」這項因素考慮進競爭力模型中。

使得最終完整的競爭模型是由上述的五大主體與四種企業績效評估因素來 分析與決定競爭力的大小;五大主體指的是企業(Firm)、產業(Industry)、國 家(Nation)、聯盟(Bloc)與全球(Globe),而企業績效評估的因素指的是主體 (Subject, S)、環境(Environment, E)、資源(Resource, R)及結構(Mechanism, M) 等四項,整體來說可簡稱為「SER-M」。

據此,Cho(1998)認為評估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應可從三方面的觀點來 討論:(一)實體因素(Physical Factors),其內容包括:自然資源(Endowed Resources)、企業環境(Business Environment)、相關和支援企業(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國內需求(Domestic Demand)。(二)人為因素(Human

據此,Cho(1998)認為評估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應可從三方面的觀點來 討論:(一)實體因素(Physical Factors),其內容包括:自然資源(Endowed Resources)、企業環境(Business Environment)、相關和支援企業(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國內需求(Domestic Demand)。(二)人為因素(Human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