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特教班實施體育教學的差異情形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特教班實施體育教學的差異情形

本節以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特教班教師的性別、特教背景、體 育背景、特教年資、曾經任教特教班體育教學的經驗、特教班體育教學的專業 知能等背景變項,對特教班教師在體育教學各向度之差異情形。根據問卷整理 結果發現:此次研究對象皆無體育背景,故以下研究結果將不顯示此項目。

壹、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體育教學各向度之差異情形

一、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支持特教班學生回歸普通班接受融合式體育教學之差 異情形

由表4-6和4-7可知,不同性別、特教年資、曾經任教特教班體育教學的經 驗的特教班教師,在支持特教班學生回歸普通班接受融合式體育教學的p值均大 於.05,未達到統計上顯著水準。亦即不同性別、特教年資、曾經任教特教班體 育教學的經驗的特教班教師,在支持特教班學生回歸普通班接受融合式體育教 學,並沒有顯著差異存在。研究對象皆為非體育相關系所畢業,此背景變項無 法檢測。

但不同特教背景、特教班體育教學的專業知能的特教班教師,在支持特教 班學生回歸普通班接受融合式體育教學的p值小於.05,達統計上顯著水準。即 不同特教背景、特教班體育教學的專業知能的特教班教師,在支持特教班學生 回歸普通班接受融合式體育教學上,有差異存在。

53

54

55

56

三、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適合擔任特教班的體育教學工作之差異情形

由表4-10和4-11可知,不同性別、特教背景、特教年資、曾經任教特教班 體育教學的經驗、特教班體育教學的專業知能的特教班教師,在適合擔任特教 班的體育教學工作的p值均大於.05,未達到統計上顯著水準。研究對象皆為非 體育相關系所畢業,此背景變項無法檢測。

表4-10

不同性別教師在適合擔任特教班的體育教學工作之差異情形

背景變項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性別 男 10 3.4

.10 -.46

女 52 3.08

表4-11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適合擔任特教班的體育教學工作之差異情形

背景變項 人數 平均數 顯著性 F

特教 背景

(1)未受特教專業訓練 1 5

.79 .07 (2)特教專業學分班或特教輔系 15 3.13

(3)特殊教育系、科組 36 2.89 (4)特教研究所碩博士

(含四十學分班)

10 3.8

特教 年資

(1)未滿1 年 7 2.71

.59 .30 (2)1-5 年 14 3.57

(3)6-10 年 27 3.22 (4)11-15 年 13 2.85 (5)16 年以上 1 1

(續下頁)

57

58

59

貳、綜合討論

一、行政支持與教材設備方面,有「特殊教育系、科組背景」和「未修習過特 殊需求者體育學分或研習課程」之教師為支持特教班學生回歸普通班接受 融合式體育教學;而「特教研究所碩博士(含特研四十學分班)」和「參加 過特殊需求者體育的相關研習課程者」的教師為不支持者。不同教師專業 背景在行政法令支持有差異存在(劉文琇,2013)。

二、課程與教學方面,不同性別的特教班教師,在學生對課程與教學喜愛程度 的感受不同,十位男老師有八位認為學生「喜歡」體育課;女老師在「很 喜歡」、「喜歡」的人數則約各五成。翁維鍾(2009) 研究也說明學生喜歡 體育課高於其他科目。

三、專業知能與合作方面,不同背景變項的特教班教師,在適合擔任特教班的 體育教學工作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他學者研究指出「具備適應體 育教學知能」、「現職教師均認為需要具有適應體育的教學經驗及評量等 能力」、「特教相關教師」與是否適合擔任特教班的體育教學工作有顯著 差異(黃明霞,2004;陳理哲,2002;詹弘文,2013),本研究結果與其 他學者不符。

四、目標訂定與評量方面,不同的性別與特教年資,對特教班體育教學評量內 容的著重有顯著差異。任教6-10年的教師有7位選擇「認知、技能、情意」,

5位選擇「認知、技能」; 1 1-15年的教師有7位選擇「認知、技能、情意」,

2位選擇「認知、技能」。「性別」與延長時間評量或較多嘗試機會有顯著 差異 (曾世忠,2009),「性別」、「指導身障生年資」此兩背景變項與目 標訂定安置有關(謝明儒,2005)。

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為國小「特教班體育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探究桃園縣特教班體 育教學在行政支持與教材設備、課程與教學、專業知能與合作、目標訂定與評 量等相關現況。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待改進之建議。茲將結論與建議敘述如下:

壹、特教班體育教學現況 一、行政支持與教材設備

(一)桃園縣國小特教班在休閒教育領域中安排體育課程的比例超過九成,而 且每週時數多為2-3節;特教班實施體育教學時最常使用的場地依序為:知動教 室、田徑場、班級教室、籃球場、體育館;特教班學生的體育課,以在特教班 進行體育教學為主。

(二)融合式的體育會遇到的困難最主要是缺乏普通班教師支持與人力不足;

教師對特教班學生回歸普通班接受融合式體育教學的看法,有六成的教師支持。

二、課程與教學

(一)特教班體育教學的課程設計,主要依據普通學校課程綱要,再予以簡化,

教材以改編普通班健康與體育教材和自編教材為主,教學者皆為特教教師,上 課型態以班級為單位由任課教師自行教學,實施融合教學與普通班一起上課者 只有少數,幾乎所有的特教學生都喜歡上體育課。

(二)最常選用的教學細目是律動、感覺統合、賽跑、籃球、滾球、 樂樂棒球、

飛盤、墊上運動、徒手體操、平衡木、跳繩。

三、專業知能與合作

(一)近三年內沒有參加特殊需求者體育研習的教師超過五成,約四成參加過 1-2次。教師最想參加特殊需求者體育研習的項目,以課程規劃與教材設計最 多,其次是教學觀摩與實務經驗分享,教學策略與器材使用,術科教學操作。

61

(二)教師對擔任特教班的體育教學工作,約一半以上的人認為適合,也有約 一半的人認為不適合;若教師具備應特殊需求者體育教學知能,有九成以上願 意擔任特教班的體育教學工作。

四、目標訂定與評量

特教班體育教學的成績評量,以平時觀察學生上課之綜合表現給分為主。

評量的內容大多兼顧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

貳、不同背景變項教師體育教學之差異 一、行政支持與教材設備

「特殊教育系、科組背景」和「未修習過特殊需求者體育學分或研習課程」

之教師為支持特教班學生回歸普通班接受融合式體育教學;而「特教研究所碩 博士(含特研四十學分班)」和「參加過特殊需求者體育的相關研習課程」的教 師不支持特教班學生回歸普通班接受融合式體育教學。

二、課程與教學

不同性別的特教班教師,在學生對課程與教學喜愛程度的感受不同,十位

男老師有九位認為學生「喜歡」體育課;女老師則多數認為學生「很喜歡」體 育課。

三、專業知能與合作

不同背景變項的特教班教師,在適合擔任特教班的體育教學工作上,沒有 差異存在。

四、目標訂定與評量

不同性別和特教年資,對特教班體育教學評量內容的著重有差異。

62

第二節 建議

針對研究的結果,提出本研究對教育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壹、對教育當局之建議

一、研究發現,融合式的體育會遇到的困難最主要是缺乏普通班教師支持與人 力不足。因此教育當局應多推廣融合式體育研習與活動,並納入特殊需求 者體育的課程訓練,並鼓勵有關體育院校有修特教學分的體育教師,從事 特教班的體育教學工作,落實特殊需求者體育教學的師資,由具備特殊需 求者體育專業知能的專任教師擔任。

二、研究發現,近三年內沒有參加特殊需求者體育研習的教師超過五成, 教師 最想參加特殊需求者體育研習的項目,以課程規劃與教材設計最多,其次 是教學觀摩與實務經驗分享。因此教育當局應提供教師研習進修管道,積 極辦理特殊需求者的體育研習活動或教學觀摩,讓教師學習設計有趣的教 學內容,提供多元、多樣的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培養學生廣 泛的運動興趣。教學可多運用視聽媒體,增進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習樂 趣。

三、研究發現,若教師具備應特殊需求者體育教學知能,有九成以上願意擔任 特教班的體育教學工作。因此教育當局應增設在職進修特殊需求者體育第 二專長學分班或碩士班,提供現職特教教師進修的機會;召集專家學者研 發編訂特殊需求者的體育教材教法;並建構全國性特殊需求者體育網站平 台,透過網站平台分享新知;成立特殊需求者體育工作坊或輔導團,編製 教學活動,互相分享教學心得,激盪出更多更具創意的教材教法。

63

貳、對學校推展特教班體育教學之建議。

一、研究發現,「特殊教育系、科組背景」和「未修習過特殊需求者體育學分 或研習課程」之教師較支持特教班學生回歸普通班接受融合式體育教學;

而「特教研究所碩博士(含特研四十學分班)」和「參加過特殊需求者體育 的相關研習課程」的教師較不支持特教班學生回歸普通班接受融合式體育 教學。研究者認為此結果可能導因於樣本數量略少,教學政策環境迥異。

建議學校以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尊重個別差異的運動教育模式為主軸進行 適應體育融合式教學。運動教育模式「全面參與」、「人人成功」的基本 原則和適應體育融合式教學保持隨機改變器材規則的彈性相輔相成。以運 動季概念配合融合式、平行或修正式的體育活動,可在充滿樂趣、歡愉的 學習環境下,提供成功的學習經驗。

二、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特教班教師,在學生對課程與教學喜愛程度的感受 不同,十位男老師有八位認為學生「喜歡」體育課;女老師在「很喜歡」、

二、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特教班教師,在學生對課程與教學喜愛程度的感受 不同,十位男老師有八位認為學生「喜歡」體育課;女老師在「很喜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