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團隊合作能力的相關研究

壹、團隊(team)

團隊議題的研究源起於 1950-1960 年代,當時的社會環境逐漸邁向社會分工 的趨勢,所面臨的工作內容亦日益複雜且龐大,在有限的時間內,單憑個人孤軍 奮戰實在難以應付瞬息萬變且日漸開放的社會風貌,而團隊的運作適時解決了極 大的時間、工作壓力,使得任務的執行更有效率,因此關於「團隊」的研究如雨 後春筍般不斷湧現。

當時對團隊的定義,多將其視為「兩個或更多以上的人互動且彼此協調來達 成共同的的任務目標」(Burke, Volpe, Cannon-Bowers & Salas, 1993; Daft, 2000;

Hirschfield, Jordan, Field, Giles & Armenakis, 2006; Morgan, Salas, & Glickman, 1993)。除此之外,Salas、Dickinson、Converse 與 Tannenbaum(1992)將團隊定 義為兩個以上的成員所組成的群體,且在此群體內的成員各自擁有獨特的角色和 功能,他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不斷地互動、相互依賴且調適來達成共同的目 標。Katzenbach & Smith(1993)也特別強調團隊成員的組成非一般烏合之眾,而 係由一群能力互補的成員,在自己的責任崗位上竭盡所能,互相協調合作,以達 成共同的任務。Quick(1992)更提及團隊裡的成員會以團體的目標為優先考量,

憑藉著堅強的性格、特殊的技能,與夥伴相互支持、不計較利益地貢獻所長,互 相合作,且開誠佈公地溝通,共同完成團隊任務。他們看待自己或是在他人的眼 中被認定為一個互動的社會團體(Cohen & Bailey, 1997)。故此,綜合相關文獻,

本研究認為團隊應有下列幾項主要特徵:

一、需有兩個以上的個體所組成。

二、成員各自有特殊的技能,且在團隊中有明確的角色定位。

三、成員擁有共同的願景、目標。

四、彼此相互協調、依賴,互助合作以達團隊目標。

貳、團隊合作(teamwork)

1980 年代之後衍生了許多關於團隊議題的理論,試圖找出影響團隊運作成 功的因素,儘管這些理論擁有不同的觀點,但此時期的學說多依附古典系統理論 的想法,認為一個團隊任務的達成必須歷經投入(input)-過程(process)-產 出(output)三個階段(Ilgen, 1999; McGrath, 1984),而被 Salas 等人(1992)視 為影響組織運作最鉅的團隊合作歷程則主要發生於過程(process)階段,在此階 段內,團隊成員歷經互動、共同合作,齊心齊力達成團隊的目標。此外,由於此 時對於團隊合作的研究缺乏完善的測量工具,因此多著墨於團隊的績效結果,藉 由績效結果的呈現來推論團隊合作成功與否,並非直接測量團隊合作的歷程,因 此多有偏頗(Salas, Blaiwes, Reynolds, Glickman & Morgan, 1985)。

近年來,隨著相關理論和模式的發展及對精準測量的訴求,對於團隊合作的 定義逐漸轉向特定能力取向。例如,Johnson、Johnson 與 Smith(1991)指出團 隊合作的技能包括領導(leadership)、做決策(decision making)、建立信任(trust building)、溝通(communication)、調和分歧(conflict management)。Cannon- Bowers、Tannenbaum、Salas 與 Volpe(1995)及 Salas 與 Cannon-Bowers(2000)

從三個層面來定義有效的團隊合作,分別是團隊知識能力(team knowledge competencies)、團隊技術能力(team skill competencies)、團隊態度能力(team attitude competencies)。分別詳述如下:

一、團隊知識能力(team knowledge competencies):

被視為團隊合作成功的基礎,團隊成員除了要釐清團隊合作所需的技能,確 認團隊的任務目標,辨識相關線索以尋求適合的解決策略,還要察覺每個成員的

特色、角色與責任,有了上述知識基礎之後,才能運用正確的策略與夥伴互動、

相互調適以達成團隊的最大利益。

二、團隊技術能力(team skill competencies):

包含八個面向:適應力(adaptability)、環境知覺力(situation awareness)、

回饋機制(performance monitoring / feedback)、領導力(leadership)、人際關係

(interpersonal relations)、協調(coordination)、溝通力(communication)、決策 力(decision making)。

三、團隊態度能力(team attitude competencies):

團隊態度能力係影響團隊合作是否落實最關鍵的因素,包括團隊士氣(team morale)、集體效能(collective efficacy)、共同承擔願景(shared vision)、團隊凝 聚力(team cohesion)、彼此信任(mutual trust)、集體意識(collective orientation)

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teamwork)。倘若團隊成員皆秉持積極正面的 態度相互合作,彼此真誠相待,正向的集體意識勝過個人主義將使團隊獲取更多 的利益(Driskell & Salas, 1992)。

Murray、Clermont 與 Binkley(2005)以 Cannon-Bowers 等人(1995)提出 的能力層面為主軸,設計一套影響團隊合作的相關核心能力架構,並據以發展量 表,以期了解團隊合作的運作情形。在此能力架構中,Murray 等人認為一個有效 的團隊合作模式,首先需要三種主要技能:組織的決策與計畫能力(group Decision making / planning)、適應與彈性能力(adaptability / flexibility)及人際關係能力

(interpersonal relations),茲將這三種技能分述如下:

一、組織的決策與計畫能力(group decision making / planning):

包括定義問題類型、蒐集、評估、分享相關資訊、決策及訂定目標。

二、適應與彈性能力(adaptability / flexibility):

包括提供協助、重新分配工作、接受回饋、調整運作。

三、人際關係能力(interpersonal relations):

包括分擔工作、達成共識、接納分歧的意見及調和紛爭。

為有效建立團隊合作之基礎,在上述三種技能之下,另需建立溝通技能

(communication skills),此因其不僅為團隊合作的運作基礎,更是組織決策與計 畫能力、適應與彈性能力和人際關係能力三種技能間運作的橋樑,其內涵包括提 供正確資訊、有效的聆聽、詢問、確認所接收的資訊、開誠佈公、察覺非文字的 行為訊息。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關鍵的核心能力也是影響團隊成功與否的因素,分別是 合作的態度(attitudes)與過去在團隊中的經驗(experience)。態度因素還包括看 重團隊合作的信念(belief in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與願意合作的傾向

(collective Orientation),前者指的是個體將團隊合作視為團隊成功的關鍵因素;

後者則代表個體渴望成為團隊一份子,與他人分工的想法,擁有這兩種正向且積 極的信念,將更有利於團隊合作的表現(Driskell & Salas, 1992)。

近年來對於團隊合作的研究多著重於合作的歷程,且兼顧歷程中知識、技能 與態度間的交互作用,強調看待某項人、事、物時,除了細部分析之外,應對整 體全面評量。回顧過去團隊合作的研究中,多傾向特定的歸因,例如專門研究團 隊合作的行為技能、團隊合作的態度技能或團隊合作的知識技能,而較少建立包 含上述三個面向的團隊合作模式,更遑論為此聯合的模式建立量表工具(Baker &

Salas, 1997)。再加上研究者發現,不管是職場的共通職能或是國內外大學在訂定

各校學生的核心能力上,多將團隊合作列為主要能力之一,但卻缺乏相關量表的 編製與開發,以致難以客觀的角度討論大學生所具備的相關能力。因此,期望藉 由了解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成員的知識、行為及態度三個面向如何交織成一張 互動網,並以此互動網作為發展相關量表的基礎,檢視大學生在團隊中,與夥伴 彼此信任、尊重、互助、協調、共同完成任務的表現情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