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量表編製的原則與作法

壹、量表的編製原則

量表(scale)是一種測量工具,它透過一些題目進行施測,再利用這些題目 所構成的組合分數,呈現出潛在變項的高低水準,而這些潛在變項通常無法直接 觀察,但其存在確實影響個體行為。為了瞭解潛在變項影響個體行為的程度,則 需編製量表進行施測並予以評估,其過程中,需考量下列幾項指導原則(吳齊殷,

民 88):

一、清楚界定測量內容:在量表的發展歷程中,首先要釐清量表欲測量的構念,

此構念通常是難以捉摸的現象,不易透過直接觀察得知結果,因此掌握清楚 的理論基礎作為量表編製的指導原則至為重要,換言之,即透過理論澄清欲

測量的構念所涵蓋的內容,進而檢視所要測量的構念是否與其他構念區分開 來。

二、建立題庫:一旦界定量表的目的之後,研究者即可著手建立題庫,以提供未 來建立正式量表的試題庫源。題庫中的題目必須能夠反映量表背後的主要構 念,意即每個題目皆被視為檢驗潛在變項強度的指標,或被當作潛在變項的 外顯表象。好的題目除了能反映測量的目的之外,同時也應注意問題的清晰 性,使其不含糊,避免冗長的題目及考量閱讀的困難程度。此外,題庫必須 比最後形成的正試量表擁有更多的試題,而在眾多試題中,難免面臨題目類 似或重複的情形,且認為這些內容近似的題目分數加總後會因加權而強化相 關,相對的,題目間不相干的部分也會互相抵銷,並強調類似或重複的題目 在題庫發展中是必需且有利的,為內部一致性、可靠性的基礎。

三、決定測量的格式:編製量表有許多不同的測量格式,例如 Thurstone 量尺、

Guttman 量尺、Likert 量表等,研究者應在編寫題目時,一同考慮測量的形 式為何,以作協調。

四、專家審查確保內容效度:題庫編製告一段落後,需延請專家對題目與所定義 的構念相關性作進一步的審查及評估,並提供建議與說明。除此,評估者也 應評價試題的清晰性與簡潔性,修正適當的措辭,使其能更清楚反映量表的 主要構念。針對專家的評估與建議,量表的編製者仍握有最終的決定權,考 量專家的意見及量表編製的原則後可自我斟酌,做最後的修訂。

五、預試樣本施測:為了確定試題的適切性,樣本要大到足以避免受試者的變異 不足,一般建議三百個人是適當人數。

六、評估題目品質:預試結束後,便可對每道題目進行優劣分析,此步驟係透過 量化的分析選擇合適的題目,組成一份完整的量表。

七、量表長度的合理化:一般來說,短一點的量表較不會造成受試者的負擔,相 對的,較長的量表比較可靠,很顯然地,顧及其中一方,就會導致另一方的

優勢消失,因此,編製量表時應考慮精簡與信度之間的平衡,以試題對整個 量表內部一致性的貢獻程度來作為刪除試題的標準。

貳、量表編製的步驟

邱皓政(民 91)提出量表編製有以下幾個步驟:

一、編製量表的計畫:發展量表的首要步驟是「定向」,研究者須透過文獻蒐集,

釐清欲發展的構念內容,界定欲測量的範圍,並發展操作行定義。針對此構 念,查詢是否已有完整的理論基礎,並據此發展出量表,若已有現成且完備 的量表,則無須再進行編製,反之,若無相關的量表或過去的量表已陳舊不 堪,則可進一步擬定計畫,發展量表。

二、編寫題目:繼第一步驟「定向」之後,即可依據先前的定義、內涵,蒐集或 編寫量表題目,建立量表的題庫。通常為了將來有刪減試題的空間,編製者 大約要比預定的題數多編二分之一的題目(王俊明,民 88)。

三、預試:當研究者手中準備好一份試題後,即可進行預試工作,通常先交由專 家審查,評估試題的優劣或給予建議,此稱為專家效度(expert validity);進 一步,選取適當的樣本,進行施測,透過其反應資料執行項目分析(item

analysis),刪除不良的題目,決定正式量表。前一階段為質的分析,後一階

段為量的分析,兩者皆為試題的內容效度把關。

四、建立正式量表:經過上述的檢驗,刪除不良試題後,正式量表便完成且可正 式施測。而一份好的量表需考量其信度與效度。信度指的是每次施測的結果 應是一致且穩定,相似度頗高。而效度指的是可以真正測到所欲測量的特質。

五、量表研究與維護:藉由編製各種參考手冊,進行包裝、正式出版、發表於學 術期刊等持續研究與維護,可提高量表的實用性。

本研究將依據上述編製量表的原則與步驟,逐步發展合作與領導能力量表,

其量表內容及發展流程將於後續章節詳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