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社會增加方面,在日治時期變化不大,但在昭和 7 年(1932)以後社會增加 急速上升,主因是岡山交通地位重要及就業機會吸引大量人口移入,日治晚期更

與戰爭爆發使得大量日籍人員進駐岡山有關。光復後除了初期有幾年變動幅度較

大,之後大都維持在 10‰以內的變化,民國 66 年至民國 78 年連續出現負成長,

民國 79 年以後大都是正成長為主,顯示近年來岡山鎮在本縣居於相對優勢的區 位。

三 三三

三、、、、內部人口成長之空間差異內部人口成長之空間差異內部人口成長之空間差異 內部人口成長之空間差異

日治初期顯增型的里主要分布在較早開發的地區及市中心,大正 9 年(1920) 以後本鎮進入人口成長快速期,人口成長以顯增型及緩增型為主,而整個日治時 期位於市中心的岡山街以及鄰近的前峰庄一直都是顯增型。

光復以後,民國 40 年代及民國 50 年代為人口成長最快速時期,均以顯增型 所占比例最高,減少型各只出現一及二次;民國 60 年代及 70 年代人口成長速度 減緩,減少型所占比例最高,主要分布在舊市街與眷村地區,而顯增型則分布在 鄰近市中心周圍;民國 80 年代及民國 90 年代,以顯增型及減少型所占比例較高,

減少型仍以舊市街及眷村地區為主,顯增型則分布在鄰近市中心東側區域。

岡山鎮內部的人口成長,其成長空間類型隨著時間而改變,較早開發的舊市 街大都屬於緩增型及減少型;光復後新設的眷村地區僅有初期為緩增型及顯增 型,之後大都成為減少型,直到民國 90 年代眷村改建並遷移至新的區域才有改 變;鄰近市中心的里大致上顯增型及緩增型為主,民國 70 年代後隨著火車站東 移後,火車站東側區域大都呈現顯增型;邊陲地區大都以緩增型及減少型為主,

除了是農業地區以及地形不平坦外,水患頻仍也是主因。

四 四四

四、、、、人口結構人口結構人口結構 人口結構

性別比在日治時期皆在 100 以上,但都在 108 以下,變動不大,僅有在昭和 17 年(1942)因戰爭爆發,日軍基地擴充軍事人員導致性別比例突然升高;光復後 性別比大都是男多於女,光復初期性別比突然升高,主要是大量軍事人員進入岡 山,之後開始下降,而隨著工業發展需要勞力,因此性別比又稍微升高,大都維 持在 110 左右,而近年本鎮服務業發達,女性就業機會提升,因此民國 99 年的

性別比下滑至民國 38 年以來的最低點 100.9。

在婚姻狀況方面,長期以來本鎮的未婚比率呈現逐漸下滑的趨勢,而有偶率 逐漸上升,離婚率則是隨著近年社會變遷而提升。

在三階段年齡結構部分,大正 14 年(1925)至民國 48 年(1959)幼年人口比率 一直上升,主因是高出生率,隨著民國 53 年家庭計畫的積極推動,生育率逐漸 下降,加上近年來少子化現象普遍,幼年人口下降至民國 99 年的 16.09%,而隨 著醫療水準提高,國民壽命增加,使得老年人口比率逐漸上升至民國 99 年的 10.25%。

觀察各時期本鎮的人口扶養比以及人口金字塔,本鎮在日治時期及光復初期 扶養比甚高而人口金字塔呈現標準的金字塔圖形,後人口金字塔逐漸演變為民國 88 年、民國 99 年的彈頭型,而扶養比也降至最低的 35.77,顯示民國 88 年至民 國 99 年這段期間可說是本鎮人口結構的黃金時期。

五 五五

五、、、、各空間人口比例的變遷各空間人口比例的變遷各空間人口比例的變遷 各空間人口比例的變遷

日治時期本鎮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以岡山街為中心的區域,岡山街的人口比例 從明治 38 年(1905)的 16.23%上升至昭和 14 年(1939)的 29.33%,其他比例較高 的區域主要分布在鄰近岡山街的後協庄、街尾崙庄以及開發甚早的五甲尾庄及石 螺潭庄。

光復初期市中心的人口比例仍高,其他地區則以適合農作的區域人口比重較 高,隨著產業升級、經濟結構改變以及市中心街區老舊,鄰近市中心的區域人口 比例逐漸上升,而市中心及邊陲地區的人口比例則是逐漸下降,顯示本鎮人口重 心有從市中心向外擴張至市中心周圍區域的趨勢。

六 六六

六、、、、各里人口密度的差異性各里人口密度的差異性各里人口密度的差異性 各里人口密度的差異性

岡山鎮的人口密度從民國 35 年的 423 人/平方公里逐年累增至民國 99 年的

2025 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增加率為 378.72%。

市中心的人口密度一直是本鎮最高的區域,但在民國 69 年以後出現了減少 的狀況,鄰近市中心區域人口密度則是持續增長,在民國 59 年以後增長速度超 越市中心,邊陲地區的人口密度雖有持續成長,但速度遠不及鄰近市中心區域。

第二 第二第二

第二節節節節 建議建議建議建議

綜觀本文之研究,影響本鎮人口分布的原因包括:地形、交通、產業、區域 規劃、生活機能、眷村發展、水患問題等。岡山鎮在地形上大都屬於平原地形,

加上交通輻輳以及歷史發展因素,使得本鎮從日治時期至光復後一直是岡山地區 的重心所在,近年來本鎮人口仍持續成長,但力道不強,根據本鎮的都市計畫,

原本目標設定在民國 84 年,然而並未如期達成,經過兩次通盤檢討後將計畫目 標延至民國 110 年,未能如期達成的原因很多,本研究僅能就人口成長與分布的 狀況來進行分析。近年來眷村改建以及水患的整治有了較重大的發展及突破,使 得本鎮呈現了嶄新的風貌,而積極招商中的本洲工業區及高雄科學園區是否也能 夠為岡山人口帶來持續成長的動力,也值得觀察。

最後,本文深感不足之處即是對於數據資料無法全部掌握,因本鎮經歷水災 等因素導致資料遺失或損毀,而研究時間範圍久遠,許多資料也僅能從各個不同 的統計資料中旁敲側擊,受限於筆者能力不足以及時間的限制,因此有些年分無 法在本文中加以探討,實為本文的一大缺憾,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在此方面予以補 強;而在本文完成之時,岡山鎮因高雄縣市合併之故而改為高雄市岡山區,高雄 都會捷運系統也將延伸至岡山,行政區劃及交通革新對於岡山鎮人口的影響應是 可以繼續追蹤、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陳寬政(1985)。人口轉型的形式動態。人口學刊人口學刊人口學刊,8,1-23。 人口學刊

Blacker, C. P. (1947). Stages in Population Growth, Eugenics Review, 3, 88-102.

Thompson, Warren S. (1929).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4, 959-975.

Webb, J. W. (1963). The Natural and Migrational Components of Population Changes in England and Wales 1921-1931. Economic Geography , 39(2), 130-148.

(三)網站部分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網站,

http://www.stsipa.gov.tw/web/indexGroups?frontTarget=DEFAULT (2010/03/28) 高雄縣政府建設局網站,http://building.kscg.gov.tw/ (2010/03/28)

岡山本洲工業區網站,http://ksbc.kscg.gov.tw/ (2010/03/28) 南區環保科技園區網站,http://estp.kscg.gov.tw/ (2010/03/28)

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 http://south.cwb.gov.tw/index1.php (2010/04/10) 經濟部水利署http://www.wra.gov.tw/ (20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