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縣岡山鎮人口成長與分布之研究(西元1905年~2010年)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縣岡山鎮人口成長與分布之研究(西元1905年~2010年)"

Copied!
1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周國屏 博士. 高雄縣岡山鎮人口成長與分布之研究 (西元 1905 年~2010 年). 研究生:洪毓駿 撰. 中華民國一百年六月.

(2) 謝誌 經過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在千辛萬苦下終於完成了碩士論文以及學業,在工 作之餘還要進修的確相當辛苦,雖歷經許多挫折,但在眾人的幫助之下,還是順 利解決了,我也因此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 能夠順利完成論文,首先要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周國屏老師,從最初決 定要朝這論文方向努力時,老師就不斷地傳授我相關知識與經驗,在課堂以外, 每次討論論文時,老師總是鉅細靡遺的檢視我的論文,幫我找出許多我沒有發現 的問題及盲點,也提供了我許多思考的方向,使我能夠一一克服。接著要感謝羅 啟宏教授的的指導,特別是在地圖上更是給了我許多的建議,使我得以在此方面 加以改進。另外也要感謝薛雅惠教授的指導,特別是他曾在岡山成長生活過,因 此提供了我許多有關岡山發展的狀況,使我在撰寫論文時能有更多不同的角度來 思考。 其次要感謝的是我的研究所同學們,特別是純玉、俐瑩、苔珍、季穎,有了 你們的陪伴、提醒與幫忙,使我在這三年能夠順利完成許多課業,尤其是每當需 要有人幫忙時,你們總是不辭辛勞從各地前來,平日也會互相加油打氣,雖然就 讀研究所的時間不長,但卻讓我重溫工作以來難得的學生生活。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與同事,我的家人鼓勵我繼續進修,而我的老婆在我要 考試前幫我收集了許多相關資料,在我準備課業及撰寫論文時,更是提供了我許 多的幫助。另外同事的幫忙也使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在我公假上課時,怡芳在 早自修、午餐及放學時幫忙我照顧班級,而雅芳擔任班上多堂科任課,也常常幫 我處理叮嚀班上的事情,使我無後顧之憂。能夠順利畢業,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 更是需要大家的幫忙,在此獻上我無盡的感激,並祝福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生活及 事業上都能平安順利。 謹誌 2011 年 6 月.

(3)

(4) 摘. 要. 本研究從日治時期明治 38 年(1905)開始至光復後民國 99 年(2010)為止,探 討高雄縣岡山鎮的人口成長與分布,研究結果如下: 一、整體人口成長 岡山鎮人口在日治時期從明治 38 年(1905)的 11129 人增加至昭和 14 年(1939) 的 19864 人,成長指數達到 178.49,人口共增加了 8735 人,平均每年增加 266 人,年平均增加率為 17.37‰。光復後,本鎮人口從民國 35 年的 20284 人增加至 民國 99 年的 97102 人,人口成長指數為 478.71,即 64 年來人口增加了 3.78 倍, 年平均成長率為 25.84‰。 二、人口的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 岡山鎮在日治時期昭和 6 年(1931)以前人口成長主要來自自然增加,昭和 7 年(1932)以後社會增加的影響力超越自然增加;光復後,人口成長主要依賴自然 增加,民國 79 年以後自然增加的影量力逐漸減弱。 三、內部人口成長之空間差異 日治時期以岡山街及鄰近岡山街的街庄成長較快,以岡山街為中心的發展乃 是本鎮人口成長的主要動力。光復後各時期,舊市街大都屬於緩增型及減少型; 眷村地區只有光復初期為緩增型及顯增型,之後大都是減少型;鄰近市中心區域 以顯增型及緩增型為主;邊陲地區大都以緩增型及減少型為主。 四、人口結構 性別比部分,日治時期男多於女,光復後維持男多於女,近年則因本鎮服務 業發達,男女性別比已降至 100.9。年齡結構部分,因家庭計畫推動與國民壽命 增加,民國 99 年幼年人口下降至 16.09%,老年人口上升至 10.25%,扶養比從日 治時期及光復初期超過 70 降至民國 99 年的 35.77。 五、各空間人口比例的變遷 日治時期本鎮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以岡山街為中心的區域。光復初期市中心的 人口比例仍高,隨著產業升級、經濟結構改變以及市中心街區老舊,鄰近市中心 的區域人口比例逐漸上升,市中心及邊陲地區的人口比例則逐漸下降,顯示本鎮 人口重心有從市中心向外擴張至市中心周圍區域的趨勢。 六、各里人口密度的差異 市中心的人口密度一直是本鎮最高的區域;鄰近市中心區域人口密度持續增 長,在民國 59 年後增長速度超越市中心;邊陲地區的人口密度成長速度遠不及 鄰近市中心區域。 關鍵字:人口成長、人口分布、岡山. I.

(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Gangshan Township of Kaohsiung County between the year of 1905 (the 38th year of Meiji period when Taiwan was occupi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2010 (the 99th year of the Republic Era of Taiwa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ed: 1. The overall population growth: The population of Gangshan Township had increased from 11,129 in 1905 to 19,864 in 1939. The growth index had reached to 178.49 with the total population growth of 8,735 people.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was 266 people, and the average growing rate was 17.37 %. After the retrocession (when Taiwan was no longer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he population had increased from 20,284 in 1946 to 97,102 in 2010. The growth index had reached 478.71. This represents the population had grown 3.78 times more in 64 years with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25.84%.. 2. The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the community/society increase: The increased population of Gangshan Township was due to the natural increase before 1931. After 1932, it was influenced more by the factor of the community/society increase. After the retrocession, it was again affected by natural increase. After 1990,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increase gradually weakened. 3. The difference of the population growth between different areas of Gangshan Township: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 when Taiwan was controlled by Japanese government, Gangshan Street and its adjacent area was blooming quickly. The development centered around Gangshan Street was the main driven force of the population growth. After the retrocession, the growing rate was slow and declining around old streets. The population growth was increasing (slowly or rapidly) around the military community only during the II.

(6) beginning stage of the retrocession. It was mainly decreasing afterwards.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the town centers nearby was increasing (rapidly or slowly), while it was increasing slowly or decreasing around the rural areas.. 4.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s for the gender ratio, male exceeded over female during the governance of Japan and was remained the same after retrocession. Due to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industries, the ratio has dropped to 100.9. With the 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romotion set into action and the elevating of people’s average age, the age structure was composed with a decrease in children to 16.09% and an increase in elderly to 10.25%. The dependency ratio had dropped from over 70 before retrocession to 35.77 in 2010.. 5. The changes of the population ratio between different areas: The population was concentrated mainly around Gangshan Street during the ruling of Japanese government. It remained so during the beginning stage of retrocession. However, with the upgrading industries, the chang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aging city center, the population of the nearby regions increased. This was an indication of the core population shifting from city to rural areas.. 6.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mong neighborhoods: The population density had always been the city center, but the continuously growing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nearby regions had made its rate surpassing the population growing rate of city center. The rate for rural regions was far less.. Keywords:population growth,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Gangshan.. III.

(7) IV.

(8)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7 第四節 文獻回顧 .............................................................................................8 第二章 岡山鎮發展概況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位置與自然環境 ..............................................................................17 人文環境背景 ..................................................................................24 重大建設與都市計畫 ......................................................................34 南部科學園區高雄園區 ..................................................................41. 第三章 人口成長與人口結構的演變 第一節 人口成長的歷程...............................................................................47 第二節 人口成長的空間差異.......................................................................68 第三節 岡山鎮的人口結構...........................................................................88 第四章 人口分布的變遷 第一節 各空間人口比例的變遷 ...................................................................97 第二節 人口密度的變遷 .............................................................................112 第三節 影響人口分布因素的分析 .............................................................1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36 西文部分.........................................................................................................137 網站部分.........................................................................................................137. V.

(9)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1-1-1 2-1-1 2-1-2 2-1-3 2-1-4 2-2-1 2-3-1 2-3-2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3-1 3-3-2 3-3-3 3-3-4 3-3-5 4-1-1 4-1-2 4-1-3. 表 4-2-1 表 4-2-2 表 4-2-3. 表 次 高雄縣岡山地區各鄉鎮人口近 10 年前後之比較................................2 中央氣象局高雄站近 30 年每月月均溫表..........................................19 中央氣象局高雄站近 30 年每月月均雨量表......................................20 中央氣象局高雄站近 30 年每月平均雨日表......................................20 阿公店溪流域污染狀況表....................................................................24 岡山鎮轄域之沿革表............................................................................27 岡山鎮都市計畫一覽表........................................................................38 高速公路岡山交流道附近特定區計畫一覽........................................40 日治時期岡山鎮轄域人口總數、人口成長指數、人口成長率........50 日治時期昭和年間日本人口占岡山街人口比率................................52 民國 35 年~民國 99 年岡山鎮與臺灣地區人口成長指數 .................53 岡山鎮與高雄縣歷年人口數及成長概況(民國 35 年~99 年) ......56 岡山鎮日治時期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表............................................61 民國 40 年~民國 99 年岡山鎮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表 .....................64 日治時期岡山各街庄人口之人口成長概況表....................................70 日治時期岡山鎮各街庄各時期人口成長類型....................................72 日治時期岡山鎮各時期人口成長類型之街庄數統計........................74 光復後岡山鎮各里之人口成長概況表................................................76 光復後岡山鎮各里各時期人口成長類型表........................................85 光復後岡山鎮各時期人口成長類型之里數統計................................86 日治時期岡山鎮人口之性別比例統計表............................................88 光復後岡山鎮人口之性別比例統計表................................................90 日治時期岡山鎮之婚姻狀況表............................................................92 光復後岡山鎮之婚姻狀況表................................................................93 岡山鎮人口三階段年齡百分比及其扶養比表....................................94 日治時期岡山四時期各街庄人口分布之變動....................................98 岡山鎮各里人口分布之變動................................................................99 光復後市中心、鄰近市中心及邊陲地帶的里別人口占本鎮百分比率 ……………………………………………………………………….112 光復後岡山鎮各里各時期人口密度變化..........................................113 光復後岡山鎮各里各時期人口密度增減率之變化..........................124 光復後市中心、鄰近市中心及邊陲地帶的里別總人口密度之比較 ……………………………………………………………………….126. VI.

(10)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1-1-1 1-1-2 1-3-1 1-4-1 2-1-1 2-1-2 2-1-3 2-1-4 2-2-1 2-3-1 2-3-2 3-1-1 3-1-2 3-1-3 3-1-4 3-1-5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1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2-1 4-2-2. 圖 次 近十年岡山地區各鄉鎮人口之變化......................................................3 近十年岡山地區各鄉鎮人口成長率之變化..........................................3 岡山鎮行政區域圖..................................................................................7 人口成長變動類型..................................................................................8 岡山鎮與周圍鄉鎮相對位置圖............................................................17 岡山鎮地形圖........................................................................................18 岡山鎮水系圖........................................................................................22 岡山鎮易淹水區域................................................................................23 岡山鎮眷村分布圖................................................................................33 岡山鎮主要交通路線圖........................................................................35 岡山鎮都市計畫範圍圖........................................................................39 日治時期岡山與臺灣人口成長率變化圖............................................51 岡山鎮與高雄縣歷年人口成長率變化圖(民國40年~民國99年).......59 明治 39 年~民國 99 年岡山鎮出生率與死亡率之變化圖 .................66 明治 39 年~民國 99 年岡山鎮遷入率與遷出率之變化圖 .................67 明治39年~民國99年岡山鎮人口成長之變化圖..................................67 明治38年至大正9年岡山各街庄人口成長類型圖..............................69 大正 10 年至昭和 7 年岡山各街庄人口成長類型圖..........................71 昭和8年至昭和14年岡山各街庄人口成長類型圖..............................73 岡山鎮民國40年代(民國40-49年)各里人口成長類型圖....................75 岡山鎮民國 50 年代(民國 50-59 年)各里人口成長類型圖................78 岡山鎮民國 60 年代(民國 60-69 年)各里人口成長類型圖................80 岡山鎮民國70年代(民國70-79年)各里人口成長類型圖....................81 岡山鎮民國80年代(民國80-89年)各里人口成長類型圖....................83 岡山鎮民國90年代(民國90-99年)各里人口成長類型圖....................84 圖 3-3-1 岡山鎮人口金字塔圖 .............................................................95 民國 39 年岡山鎮各里人口分布圖....................................................102 民國 49 年岡山鎮各里人口分布圖....................................................103 民國 59 年岡山鎮各里人口分布圖....................................................104 民國 69 年岡山鎮各里人口分布圖....................................................106 民國79年岡山鎮各里人口分布圖......................................................107 民國89年岡山鎮各里人口分布圖......................................................108 民國 99 年岡山鎮各里人口分布圖....................................................110 岡山鎮市中心、鄰近市中心及邊陲區分區圖.................................. 111 民國39年岡山鎮各里的人口密度分布圖..........................................115 民國 49 年岡山鎮各里的人口密度分布圖........................................116. VII.

(11) 圖 圖 圖 圖 圖. 4-2-3 4-2-4 4-2-5 4-2-6 4-2-7. 民國 59 年岡山鎮各里的人口密度分布圖........................................118 民國 69 年岡山鎮各里的人口密度分布圖 ......................................119 民國 79 年岡山鎮各里的人口密度分布圖........................................120 民國 89 年岡山鎮各里的人口密度分布圖........................................122 民國99年岡山鎮各里的人口密度分布圖..........................................123. VIII.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人類社會一切問題的產生,皆與人口問題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人口問題隨 著經濟的發展,成為各種問題的根源,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相當重視人口問題的 研究。人口研究對於當地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設施,都能提供實質的貢獻。 人口地理學特別重視人口的成長,以及人口在地表的空間類型的變化(蔡宏進、 廖正宏,1995)。 台灣隨著工商業的發展,都市化現象明顯,大量農村人口移往都市,促使農 村本身人口變遷以及農村人口轉向二、三級產業活動為主,但近年來研究顯示台 灣都市的人口有向郊區發展的趨勢(蔡怡真,2003),若比較都會區中的都市與 鄉鎮兩個不同性質的研究區,台灣的鄉鎮實較都市更有研究的價值,因為鄉鎮常 賦有區域的特質,而都市則僅有一般的通性(陳正祥等,1997),因此本研究重 點以小尺度之鄉鎮做人口特性之研究。 高雄縣岡山鎮,原名阿公店,位於平原中央,在明清開發之初乃是府城(台南) 通往縣城(左營)南來北往的中途休息站,也是西側海濱村落,與東側山區村落來 往的輳點,由於此位置優勢,商業發展迅速。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1895年至1945 年間),岡山在1920年被劃為高雄州岡山郡岡山庄,從這時開始,阿公店正式更名 為岡山,岡山庄一直以來是岡山郡的中心,其交通、軍事地位日趨重要,岡山發 展迅速,在昭和7年(1932年)由庄演變為街,人口也急速增加,奠定了今日岡山鎮 的規模。 然而在第二次世大戰末期,岡山由於是日本的空軍基地,在遭受到美軍的毀 滅性轟炸,滿目瘡痍。而在中華民國政府來台之後,實施了耕者有其田政策、地 方自治以及民國38年後海峽對岸湧進的移民潮,為岡山注入了新血,而空軍基地. 1.

(13) 在岡山的擴建,再次為岡山帶來輻輳位置的繁榮,也促進了岡山現代化、擴張的 腳步。高雄縣政府長期以「三山」(即以鳳山市、岡山鎮、旗山鎮)做為高雄縣 各區域發展的重點所在,岡山鎮位於岡山地區中心,為台南市與高雄市兩大都市 之中間位置,鄰近路竹、燕巢、永安、橋頭、阿蓮、梓官、田寮、彌陀等鄉之人 口數均遠低於岡山鎮,而近年來岡山地區各鄉大多呈現人口負成長狀況,但岡山 鎮人口則持續成長,人口比重佔岡山地區將近25%,此一狀況亦值得探究(表 1-1-1、圖1-1-1、圖1-1-2)。. 表1-1-1 高雄縣岡山地區各鄉鎮人口近10年前後之比較(民88/12~民98/12) 鄉鎮 岡山 橋頭 燕巢 田寮 阿蓮 路竹 88年底 92864 38136 32804 9823 31350 53408 98年底 97095 36284 31059 8325 30613 54137 人口增減 +4231 -1852 -1745 -1498 -737 +729 98年佔全區比重 24.93% 9.31% 7.97% 2.14% 7.86% 13.90% 岡山地區 鄉鎮 湖內 茄萣 永安 彌陀 梓官 88年底 33245 14552 21784 39603 396239 28670 98年底 28697 31583 14253 20613 36867 389526 人口增減 +27 -1662 -299 -1171 -2736 -6713 98年佔全區比重 7.37% 8.11% 3.66% 5.29% 9.46% 100% 資料來源:整理自高雄縣統計要覽(民國88年、98年). 岡山火車站後站地區長期以來發展速度較不如前站地區,然而民國82年岡山 火車站東移之後,後站地區開始有了較快速的發展,而歷年來岡山鎮市街在各階 段的發展因素以「交通運輸」最為重要(蘇嘉文,2006),而近十數年以來,岡 山許多地區出現了大量的集合式住宅,另外原本分布在本鎮各里的眷村地區也在 最近幾年內紛紛進行改建,眷村地區人口的增減情況也值得注意,因此在岡山鎮 內部的人口分布變化也是本研究的探究重點之一。. 2.

(14) 10000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人). 0. 岡山鎮. 橋頭鄉. 燕巢鄉. 田寮鄉. 阿蓮鄉. 路竹鄉. 88年. 湖內鄉. 茄萣鄉. 永安鄉. 彌陀鄉. 梓官鄉. 98年. 圖1-1-1 近十年岡山地區各鄉鎮人口之變化(民國88年、民國98年) 資料來源:高雄縣統計要覽 (‰). 20.00 15.00 10.00 5.00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89. 90. 91. 岡山鎮 永安鄉. 橋頭鄉 彌陀鄉. 92. 93. 燕巢鄉 梓官鄉. 94. 田寮鄉. 95. 阿蓮鄉. 96. 路竹鄉. 97. 湖內鄉. 圖1-1-2 近十年岡山地區各鄉鎮人口成長率之變化 資料來源:高雄縣統計要覽. 3. 98. (年). 茄萣鄉.

(15) 隨著火車站的東移,東區的規劃、北區的興建、水患的整治,岡山鎮的發展 有了嶄新的面貌,同時近年之高雄都會捷運系統計劃、南區環保科技園區、阿公 店溪整治暨水岸空間營造,以及鄰近路竹鄉高雄科學園區、燕巢鄉高雄學園發展 計劃等推動,既有之台鐵、高速公路、省道等重要交通路線之連結,岡山鎮之發 展可期。. 二、研究目的 出生、死亡、遷移為人口成長之三要素,而這三個要素的變化也影響了岡山 鎮人口數的變遷;不同的地理環境會影響人口的分布;人口的成長也會牽動人口 再分布而產生空間差異。 因此,本研究以岡山鎮行政區域為範圍,研究時間自日治時期有戶籍人口資 料登錄開始(西元 1905 年)到民國 99 年(西元 2010 年)約一百年的時間,探 討高雄縣岡山鎮的人口成長與分布。 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岡山鎮歷年來人口成長與分布之情形。 (二) 探究岡山鎮歷年來影響人口成長與分布之原因,並分析其 空間差異。 (三) 探究岡山鎮人口成長與分布之關係。 (四) 歸納岡山鎮人口成長之空間類型及人口在空間集散的分布特徵。 希望能藉此研究的結果了解影響本鎮人口成長與分布之因素,並能做為本鎮 推動都市計劃、鎮內建設,持續成長之參考。. 4.

(1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一) 文獻資料蒐集與探討: 1. 蒐集岡山鎮歷年來的各項重大建設年表、都市計畫書、地方志、統計資 料等,藉由閱讀與整理來了解區域特色。 2. 蒐集國內外有關人口成長、人口分布之理論與文獻,並進行回顧,以作 為本研究分析之基礎。 3. 蒐集高雄科學園區、高雄都會捷運系統計劃之相關資料,供解釋人口成 長與變遷之參考。 (二) 戶籍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蒐集岡山鎮歷年的人口數,出生數,死亡數,遷出、遷入人數等人口 資料,因資料取得的關係各庄及各里的資料日治時期以西元1905~1939 年為止、戰後則以高雄縣政府統計資料蒐集岡山鎮歷年之人口數、出生 數、死亡數、遷入數、遷出數、人口密度、人口年齡結構等資料,並參閱 《人口靜態與動態統計年報》,蒐集岡山鎮各里之人口數、人口密度、人 口年齡與性別結構等資料,來了解本鎮歷年以及各里的人口變遷情形。 (三) 繪製相關圖表作為本研究分析的依據,並以描述統計的方法,加以歸納、 解釋,做出結論。 二、研究步驟 (一)回顧區域人口地理之相關文獻。 (二)蒐集日治時期至今的人口統計資料,並繪製相關圖表及從中分析岡山鎮人 口成長與分布的趨勢與特徵。 (三)分析岡山鎮人口成長與空間分布特性,進而找出影響人口發展之空間差異 的因素。 (四)綜合歸納上述分析結果,作成結論並撰寫報告。 5.

(17) 三、研究流程. 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 界定研究範圍與時期. 確立研究方法與流程 確立研究方法與流程. 蒐集人口統計資料.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蒐集研究區相關資料. 人口成長與其空間差異 人口成長的階段. 人口成長的時空變遷. 人口結構的變化. 人口分布的時空變化. 分析影響人口分布變遷的因素. 結論與建議. 6.

(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文的研究範圍以時間方面來說,自明治38 年(1905)至民國99 年(2010), 經歷日治時期以及台灣光復之後至今,超過一百年光景,而今日岡山鎮在各時期 下行政區名稱亦有所變化,而本研究的的範圍,係以民國99年(2010)的岡山鎮 行政轄區(圖1-3-1)為基準,共計33個里,包括岡山里、平安里、壽天里、維仁 里、前峰里、本洲里、協和里、後協里、白米里、劉厝里、後紅里、程香里、竹 圍里、台上里、大莊里、灣裡里、為隨里、嘉興里、嘉峰里、潭底里、華崗里、 大遼里、忠孝里、和平里、信義里、三和里、石潭里、福興里、仁壽里、碧紅里、 協榮里、壽峰里、仁義里。. 圖 1-3-1 岡山鎮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岡山鎮公所(2010). 7.

(19) 第四節 文獻回顧 影響人口變化的因素,不論區域大小都無法跳脫出生、死亡、移入、移出的 問題,因此本文在文獻回顧中分為人口學相關理論、人口成長與分布以及本研究 區的相關研究三項來加以討論。 一、人口成長與人口轉型. 出生、死亡、移入、移出四者,是影響一地之人口成長狀況的因素,根據這 四項要素的不同組合,可劃分出不同的人口成長類型。有關人口成長類型之劃分 方法,曾有不同的學者提出,John W.Webb(1963)曾以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座標 圖(Cartwsian Coordinate Graph)(圖1-4-1)來表示人口自然增減與社會增減此 攸關人口成長二變數間之關係,組合而成 A-H 八種人口成長變動的類型,其 中A-D 四類屬於人口增加型,E-H四類屬於人口減少型。. 圖 1-4-1 人口成長變動類型 資料來源:J. W. Webb(1963). 8.

(20) 人口轉型理論乃是人口學者試圖解釋人口變遷,從西方國家之人口經驗發展 而成的,基於西方國家之人口經驗,一些學者認為人口之演進有一定的階段。此 理論被用來解釋過去自西元 1650 年來近三百年世界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由於 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結果,使世界人口從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轉變為低生育率和低 死亡率,此種現象稱為人口轉型,人口轉型之理論即用來說明生育率與死亡率之 變化對總人口成長之影響,並分析造成此種變化的因素(蔡宏進、廖正宏,1987) 。 Warren S. Thompson(1929)曾蒐集 1908 到 1927 年間一些國家的人口資料, 有系統的討論各國的人口成長並依據出生率和死亡率把世界人口分成三大類:第 一類國家(包括北歐、西歐和美國) :自十九世紀末到 1927 年,這些國家從高自 然增殖率降至低增殖率,尤其出生率降得最快,不久將變成停滯狀況,總人口之 成長率亦下降。第二類國家(義大利、西班牙及中歐的斯拉夫民族):這些國家 死亡率和出生率同樣速度下降,有時前者要超過後者的下降速度,人口成長率有 時穩定,有時逐漸增加。第三類國家:出生率與死亡率仍很高,但死亡率已開始 下降,使人口有快速增長的可能(涂肇慶譯,1990)。 C. P. Blacker(1947)則把人口演變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1.高穩定階段:此階段特徵為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人口成長極為緩慢。 2.早期擴張階段:此階段特徵仍為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但死亡率已開始 下降,人口成長逐漸加速。 3.晚期擴張階段:此階段出生率開始下降,但死亡率降得更快,人口成長 趨緩。 4.低穩定階段:此階段特徵為低出生率與低死亡率,人口成長極緩,甚至出現零 成長。 5.衰退階段:此階段出生率與死亡率均很低,但出生率低於死亡率,人口 出現負成長。 臺灣地區在日治初期,粗出生率偏高,大抵維持在 40‰,粗死亡率亦高達 9.

(21) 30‰,此階段為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的高穩定階段;由於生活改善,1921 年後出 生率逐年提高,至 1931 年達到 46.1‰,為光復前最高紀錄,之後緩慢下降,至 二次戰後降至 40‰,光復後因嬰兒潮使出生率直線上升,至 1951 年高達 50‰, 之後每年逐漸下降,在此時期粗死亡率因為社會安定以及醫藥、公共衛生的改 進,由 1920 年的 30‰下降至 1932 年的 20.5‰,此後仍緩慢下降,至 1943 年降 至 18.8‰,光復後由於流行病的有效控制及生活水準的提高,死亡率從 1947 年 的 17.6‰降至 1952 年的 9.9‰,此時期高出生率與低死亡率導致人口急遽增長; 1960 年代後受到家庭計畫推行的影響,出生率加速下降,1961 年至 1975 年平均 每年下降 3.7‰,直至 1975 年降為 23‰,同時死亡率也緩慢下降至 1965 年的 5.5‰,此時由於出生率的下降,使得人口增長的速度減緩;出生率在 1984 年降 至 20‰(孫得雄,1985),之後維持下降的趨勢,至 2006 年粗出生率降至 9‰, 同時間粗死亡率亦降至 2006 年的 6‰,此階段為低出生率與低死亡率,呈現低穩 定階段,至此台灣已完成人口轉型的模式。 二、人口分布之理論 人口在地域空間的分布簡稱「人口分布」(Population Distribution),也就 是人口在地面上佔據的位置及人口與土地的分配。人口的空間分布是人口發展過 程在地理空間中的表現形式,而「空間分布」是有關人口的各門學科體系中一個 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人口地理學中占中心地位(張善余,1999),以下就影響人 口分布之因素、人口分布的影響及台灣人口分布與變遷的研究進行探討。 (一)影響人口分布之因素 台灣地區在開發之初,因為是以農業為主要產業,故人口分布受到地形、氣 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多。進入工商業時代以後,農地的價值降低,一地之交通、 政治、工業區位、公共設施之好壞,成為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孫得雄,. 10.

(22) 1985)。由較廣泛的角度來看,研究決定人口分布的因素應以人文區位學的觀點 與理論作為基礎最為適合,人文區位學觀點及概念兼顧自然條件及人為的社會、 經濟與文化條件等做為決定或影響人口分布的複雜性因素。著名的人文區位學家 Duncan(1959)提出人文區位複合體(Human Ecological Complexity)的概念, 指出人口、組織、環境及技術四項人文區位變數之間具有複合的相互影響關係, 即任何一項要素都受其它三項要素所影響(蔡宏進、廖正宏,1987)。綜合言之,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可分為自然與人文因素。 1.自然因素: (1)地形: 山岳地區地勢起伏,土質貧瘠,糧食生產不易,另一方面道路崎嶇,交通不 便,物質上不易互通有無,因此人口數量稀少;平原地帶地形平坦,為河流交錯 之地,利於灌溉,宜於農耕且水陸交通便利,商業發達形成人口稠密之區(范子華, 1992)。 (2)氣候: 氣候溫和的溫帶和副熱帶且潮濕多雨之地,由於適合農作生長,糧食產量豐 富,容易維持人類生活,常為人口聚集之地。雨量的多寡也影響到人類對於水的 需求,雨量充足使得水源充足,但過多的雨量可能造成水患或是低漥地區排水不 良,亦影響人口之分布。 (3)土壤: 土壤的品質直接影響植物能否成長,因而間接影響食物的供應及人口的分 布。土壤的肥沃與否,將影響糧食作物的生長好壞,對於人口的成長與分布有相 當的影響(蔡宏進、廖正宏,1987)。 2.人文因素: (1) 社會政策: 社會政策廣義範圍包含政治性、經濟性、社會性的各種政策措施。各種政策 11.

(23) 都可能影響人口分布,其中移民政策及家庭計畫直接影響一地人口成長。而農業 政策、工業發展政策、都市發展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社會福利政策及關稅等也 都間接影響人口的成長與分布。晚近在短時間內最能影響人口分布轉變者,社會 政策是最重要的一項(蔡宏進、廖正宏,1995)。 (2)社會組織: 農業社會人類安土重遷,人口移動趨於穩定;工商業社會,都市工作機會多, 人口多數由鄉村移入都市。 (3)交通運輸: 交通工具與設施的改善,使得人類的流動性增強,交通便捷之地往往成為商 業中心或是工業據點;而交通不便之地,則會造成人口減少。 (4)經濟發展: 最顯著的現象是隨工商業的發展,大都市應運而生造成人口向都市集中,另 一方面也造成鄉村人口相對外流,形成局部的勞力不足。都會的形成和工業的發 展都成為吸引人口的重要力量;相反的農業的蕭條及礦業的衰敗卻成為推出人口 的重要力量(蔡宏進,2004)。 (二) 人口分布的影響(范子華,1992) 1.人口分布對國家及國際的影響 一國的人口密度過高,人口壓力過大,易產生失業、貧窮、社會不安等問題。 除了在政治和經濟上必須設法應付之外,人民偷渡到其他國家,容易對他國產生 非法移民的問題。 2.人口分布對社會型態之影響 人口大部分分布在鄉村的國家,工商業通常不發達,人民的態度及思想較封 閉及保守;反之,人口大部分分布在都市的國家,工商業發達社會流動性較大, 家庭組織多為小家庭制。. 12.

(24) 3.人口分布對政經發展之影響 一地區的人口如能配合土地狀況均勻分布,則此地的政經狀況必能穩定發 展;反之若一地的人口過於集中少數地方,則容易產生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三)台灣的人口分布與變遷 台灣地區之人口分布,所受地勢之限制甚為明顯。中東部山地,非但絕對高 度大,地勢陡峻,且多屬森林地帶,不適宜農耕,土地贍養力弱,人口分布稀疏; 山區的邊緣,尤其是西側,則為連續之丘陵地,間有局部的盆地與沖積扇地形; 比較開闊的平原,僅見於西南沿海;平原除都市外,人口分布受土地生產力之限 制;水力發達之區,農業生產較多,人口分布亦較稠密(孫得雄,1985)。 國內地理學界有關人口方面的研究論文相當多,大部分是以台灣地區的大都 市為研究對象,其研究主題偏重在單一地區或單一都市的人口分布與變遷方面的 討論。主要包括:林鈞祥(1963;1977)、劉漢奎(1978)、周國屏(1982;1995)、陳 震東(1985、1988)、賴金文(1996)、蔡怡真(2003)、林玉英(2005)等。這些研究分 別就其研究區的歷年人口成長、人口在空間上的變化與差異以及人口分布的特徵 與變遷等關係加以分析。 施添福(1979)研究<台灣人口成長及其空間集中過程>中的主要目的即在 透過空間和時間的觀點來分析及解釋台灣人口二十年(西元1956~1976 年)來的 集中過程。其研究結果發現在這20年來台灣人口成長最明顯的現象之一是「都市 人口的穩定持續成長」,在此期間都市及鄉村人口成長率下降,但鄉村成長率的 下降幅度遠超過都市,台灣人口不斷向都市集中,而且集中的速率有逐年增加的 趨勢。而在空間特性方面,成長最快速的地區幾乎集中在四個都會區,即台北、 台中、台南以及高雄都會區,以這四個都會區為中心,人口成長率逐漸向四周遞 減至最外圍的人口絕對減少地區。這些人口絕對減少地區主要分佈於嘉南平原的 中、南部,新苗丘陵地帶,和台東縱谷區。周國屏(1996)以同樣方法繼續觀察. 13.

(25) 1981~1991年台灣內部空間人口成長之情形,發現都市人口已占全台人口之55 %,多年來鄉村持續且大量的向都市進行人口遷移,至1991年止,全台四成的鎮、 六成的鄉、七成的山地鄉人口皆較10年前減少。人口分布集中都市的現象更為嚴 重。 民國60年代以後,台灣經濟轉型為工業化時代,區域經濟發展失衡,農村地 區人口大量快速往台北、高雄兩市集中,嘉義市雖居最大農村的中心都市,亦難 逃人口嚴重外流的厄運,因此後20 年的人口成長主要是靠自然增加彌補社會增 加的流失(周國屏,1995)。另外,周國屏以嘉義市一段時間內之人口成長率為 指標,與各里之人口成長率做比較,將人口成長分為三個類型:(1)人口顯增 型:即各里之人口成長率高於全市人口成長率者;(2)人口緩增型:即各里的 人口成長率雖低於全市之人口成長率,然為正值者;(3)人口減少型:即各里 的人口成長率為負值者。 三、研究區的相關研究 岡山鎮公所分別在民國 75 年、89 年各出版了《岡山鎮志》以及 99 年出版了 《續修岡山鎮志》,內容介紹了整個岡山鎮的自然環境、人文開發歷程,提供了 本研究之研究區相當重要的背景資料。 高雄縣政府出版的《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產業》、《高雄縣政治 發展史》、《高雄縣簡史•人物誌》等,內容範圍為整個高雄縣,當然也包括了本 研究區的範圍,提供了岡山鎮的開發歷程、產業變遷等各種影響人口變化與分布 之因素,可作為本研究參考之重要依據。 簡炯仁(2002)在《高雄縣岡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一書的文章<「阿 公店」地名考-兼論阿公店的開發>介紹了阿公店地名的由來以及阿公店的開發 歷程。 高雄縣政府 2005 年出版的《高縣文獻-岡山采風》,是由岡山鎮的文史工作. 14.

(26) 者集結文章完成的,內容包含岡山鎮的地理環境與地名由來、日治時期的重要事 件、民國時期的眷村發展、岡山舊火車站的歷史以及岡山的老地圖等,有助於瞭 解岡山鎮的發展。 高雄縣文化局 2005 年出版的《岡山文化產業資源》,是由岡山鎮形象商圈 促進會邀集學者完成,內容將岡山的產業發展劃分為荷治時期、明鄭時期、清治 時期及日治時期,並介紹了岡山的文化產業:螺絲工業、籃筐會、羊肉、豆瓣醬、 蜂蜜等。 蘇嘉文(2006)《岡山鎮市街發展與居民識覺態度之研究》探討岡山鎮市街 形成的原因與發展過程,說明岡山鎮市街擴張與中心區變遷的情形。文中將岡山 鎮市街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影響各階段的發展因素以「交通運輸」最為重要,從 日治時期縱貫鐵路建設使得平和路因火車站優勢而取代阿公店街,成為岡山鎮最 繁榮的市街,到民國八十二年火車站東移之後,平和路又因失去火車站優勢而逐 漸沒落,因此岡山鎮市街的重心有隨著交通建設而改變的現象。文中並調查岡山 鎮居民對環境品質、都市意象及都市發展的識覺態度,對本研究探討岡山鎮人口 分布之變遷多所助益。 吳幸姿(2007)《岡山鎮後紅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以岡山鎮後紅地區為研 究範圍,以鐵路交通建設的發展將後紅地區的聚落發展分為三個歷史時期來探討 影響其聚落發展的因素及聚落發展的特色。文中將後紅地區的聚落發展從平埔族 聚落、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至光復後逐一探討,並探討後紅地區人口 發展之現象,特別是火車站東遷之後對於後紅地區的重大影響,對於本研究在火 車站東遷之後的岡山鎮人口分布變化的探討上有所助益。. 15.

(27) 16.

(28) 第二章 岡山鎮發展概況 第一節 位置與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 岡山鎮以經緯度位置而言,東自東經 120 度 20 分,西迄東經 120 度 15 分, 東西寬約 9.2 公里,北起北緯 22 度 51 分,南至北緯 22 度 46 分,南北長約 8.5 公里。 岡山鎮位於高雄縣岡山地區的中央,相鄰八個鄉鎮(圖 2-1-1),東與燕巢鄉、 田寮鄉,西與永安鄉、彌陀鄉,南與橋頭鄉、梓官鄉,北與路竹鄉、阿蓮鄉。. 圖 2-1-1 岡山鎮與周圍鄉鎮相對位置圖 資料來源:岡山鎮公所(2010) 岡山鎮的面積為 47.9421 平方公里,人口 97102 人(民 99/12),為高雄縣主要 人口聚集地之一,也是高雄縣岡山地區人口最多的鄉鎮。(高雄縣岡山地區包含岡 山鎮、燕巢鄉、田寮鄉、橋頭鄉、梓官鄉、彌陀鄉、永安鄉、路竹鄉、阿蓮鄉、 湖內鄉、茄萣鄉等 11 個鄉鎮). 17.

(29) 二、地形地勢 岡山鎮處於岡山平原之上,東北側有突起於岡山平原的大崗山,在大崗山的 南側為小崗山,為一台地的小方山地形。 岡山平原位於二仁溪與阿公店溪之間,屬於台灣西部隆起海岸平原,地面坡 度大約 1/250 至 1/350。在平原面上,除少數新成河與延長河切割形成的河溝外, 地面尚稱完整,而在平原四周則有若干泥火山及隆起珊瑚礁地形。 位於岡山東北 6 公里的大崗山,南北長 5 公里,東西寬 2 公里,西南部最高 點 312 公尺,山頂有小平坦面,呈現台地狀地形,自西向東緩斜,傾角約 8 度, 平坦面以下皆成陡壁。東坡較西坡陡,山的西側是高約 30 至 50 公尺的直壁狀陡 崖,向南北延長,山的東側也呈 30 公尺的陡崖。. 圖 2-1-2 岡山鎮地形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地方環境資料庫 http://edb.epa.gov.tw/localenvdb/index.asp?theme=blue. 18.

(30) 大崗山南側之小崗山,其方山地形乃是水平岩層受風化及切割作用後形成的 平頂山,然後台地面頂逐漸縮小而成。小崗山最高點達 251 公尺,東北至西南長 2.3 公里,最寬處 1.6 公里。而在大、小崗山之間有間距約 50 公尺的低平鞍部, 兩山形狀如母親帶子,小崗山北與大崗山相依偎,東傍阿公店水庫,南望半屏山, 西與漯底山遙遙相對,形勢險要。 三、氣候 岡山居嘉南平原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吹北或東北季風,冬季季風 開始於每年的十月下旬,而終止於翌年的三月下旬,為期約五個月,因此季風的 來向正與本島所處緯度所應有的行星風東北信風相吻合,故風力強大,但由於地 形屏蔽,除寒潮南下時有短暫陰雨外,大多為天氣良好、乾燥;夏季則盛行西南 季風,一般始於五月上旬,而終止於九月下旬,為期約四個月,惟風力不及冬季 的東北季風強烈,而在此時期山地迎風坡午後雷陣雨的機會大增,是一年之中降 雨較多的時期,相較於冬季的乾燥,此時其對農作物較有利。 以下就氣溫、雨量與雨源來分析本地的氣候特徵。 (一)氣溫 本鎮地處低緯,夏季炎熱,冬季溫暖。根據岡山鎮誌的資料,四月至十一月 間,各月超過攝氏30度之日數在十日以上,而以全年攝氏10度以下日數累計在十 五日以下,沒有真正寒冷的月平均溫度。根據中央氣象局高雄站1980至2009年近 30年來每月月均溫統計來看(表2-1-1) ,三十年來的年均溫平均為攝氏25度, 最熱月為七月,月均溫攝氏29.2度,最冷月為一月,月均溫攝氏19.2度,本鎮夏 季時間特長,而冬季極不明顯。 表2-1-1 中央氣象局高雄站近30年每月月均溫表(1980-2009年)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均溫 月均溫 19.2 20.2 22.6 25.4 27.5 28.6 29.2 28.7 28.1 26.7 24.0 20.5 25.0 (攝氏)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 http://south.cwb.gov.tw/index1.php. 19.

(31) (二)雨量 根據中央氣象局高雄站1980至2009年近30年來每月月平均雨量(表2-1-2) 以 及近30年來每月平均雨日(表2-1-3) 來看,雨期開始於5月,終止於9月,其中6 月到8月為多雨期,以8月份最高,8月份平均雨日達到16.1天,佔半個月以上,6 月到9月間每月平均雨日亦達到10日以上,在雨期期間雨量佔全年總雨量88%,進 入10月之後雨量明顯減少,開始進入旱期,從10月至翌年4月雨量僅佔全年總雨 量12%,每月平均雨日亦只有2至5天左右。雨量集中於夏季,冬夏季降雨量懸殊 甚大,多雨期降雨強度大,成為本地水土保持的一大問題;而旱期少雨,地表乾 旱,河川枯竭,對於農業發展相當不利,因此本地也相當重視灌溉系統。 表2-1-2 中央氣象局高雄站近30年每月月均雨量表(1980-2009年)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總雨量. 月平均 雨量 16.5 20.7 38.8 70.4 191.5 408.2 380.6 416.0 216.9 37.4 19.2 15.9 1832.1 (mm)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 http://south.cwb.gov.tw/index1.php 表2-1-3 中央氣象局高雄站近30年每月平均雨日表(1980-2009年) 月份 每月平 均雨日. 1. 2. 3. 4. 3.3. 3.8. 4.0. 5.7. 5. 6. 7. 8. 9. 10. 11. 12. 9.2 13.5 13.1 16.1 11.0 3.3. 2.8. 2.3.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 http://south.cwb.gov.tw/index1.php (三)雨源 本鎮所在地區雨源主要來自颱風、西南季風、熱帶對流性雷雨及氣旋雨(梅 雨)。每年夏、秋之時常有颱風過境,發生時間以六月至十月為顯,而七月到九 月發生頻率為最高,每逢颱風過境,挾帶著狂風暴雨,經常釀成災害;夏季西南 季風最盛時期為六月至八月,此時風由海面吹向陸地,含有大量溼氣,故此時期 較多雨;夏季熱赤道北移,岡山地區加熱甚速,中午強烈太陽光熱照射接觸地面. 20.

(32) 之下層空氣,造成上升氣流活躍,形成強盛對流,此氣流到高空驟然冷卻,遂成 雷雨雲,因而有大量之雨下降,在六月至八月間,熱雷雨盛行,有時每日下午皆 有之,為盛夏降雨主因之一;氣旋雨(梅雨)發生於初夏時期,自五月下旬至六 月上旬,來自大陸高氣壓南部與南來之海洋性氣團發生擾亂,形成滯留鋒面而成 雲致雨,天氣多變化,且時間較長,有時達二至三日不止。 四、地質與土壤 在岡山平原,除了大小崗山為第四紀珊瑚礁石灰岩外,多為第四紀沖積層, 地下地層多以泥岩為主,土質肥厚,質地黏重,地形平坦但缺乏原始傾斜,排水 不佳。平原在標高 20 公尺以下部分,大部分是體層土及沖積土,在地表下不到 一公尺處,亦含有貝類化石之海層露出,因本區在地史中曾是個深幾千公尺的海 底,後因地殼發生變動,陸地相對上升,漸漸地沉積著細粒泥砂,形成厚達三、 四千公尺以上的泥岩,再經過不斷地風化、侵蝕、堆積等作用,逐漸形成今日之 地形。在標高 20 公尺以上部分,除大、小崗山係石灰質外,其覆蓋層為黃色泥 質沙土及砂礫,下層多屬於青灰色粉沙質泥岩,此泥岩為第三紀層,地面上多泥 火山,迄今尚有噴出泥漿之處,形成泥火山地形,加上本區地處熱帶,沿岸水溫 適合珊瑚蟲棲息,隨著地盤隆起,珊瑚礁層上升為隆起石灰岩,因此在單調的平 原地形上,出現了若干泥火山及隆起珊瑚礁地形。 沖積土是台灣島海拔高度 100 公尺以下的低平地區最常見的土壤型,本區絕 大部分的沖積土已經由於長期灌溉利用,轉變成黏土類的水稻土,其母質主要來 自第三紀砂岩、頁岩之風化物,主要分布於阿公店溪及二仁溪流域,由於母質沉 積環境為深海,含多量鹽機性物質,反應介於微酸至微鹼性之間,肥沃度佳,而 土壤質地黏重,多為黏質壤土,土層厚度不一,大抵與河流之遠近有關,距河流 遠則土層較厚,近河則土層較薄,多含石礫。 在平原東側近山麓地帶則為擬盤層土,又稱「較老沖積土」 ,具有黏實底層,. 21.

(33) 其底土黏度與密實度特高,或粉粒、黏粒含量特多的堅硬磐層,故其排水大多不 太良好,空氣不流通,且植物根部伸展受阻礙,農作物生長較差。此種土壤在強 盛淋洗與不完全排水作用情況下發育而成,生成之土壤剖面內有一層或數層之堅 硬磐層,與鄰層之土層可截然區別,其土質甚為黏重,雨季時泥濘不堪,旱季則 甚為堅硬,厚而易裂,物理性質甚差。 五、水文 阿公店溪、典寶溪和土庫排水(潭底洋排水)及排水溝渠構成了岡山鎮的水 系(圖 2-1-3) 。. 圖 2-1-3 岡山鎮水系圖 資料來源:岡山鎮公所(2010),自行繪製. 22.

(34) 阿公店溪屬於台灣次要河川,位於高雄、台南兩大都市之間,是岡山平原最 重要的河川。阿公店溪發源於燕巢及田寮兩鄉的烏山頭,蜿蜒流經岡山鎮中心 區,於岡山農工後側與土庫排水(潭底洋排水)匯合後,經永安、彌陀匯入台灣 海峽,全長 38 公里,阿公店溪流域面積 137.07 平方公里,其中阿公店水庫流域 面積 31.87 平方公里、阿公店溪主流流域面積 28.38 平方公里、土庫排水流域面 積 76.82 平方公里。阿公店溪上游地區多屬古亭坑層的青灰色泥岩層,因此河川 含砂量極高,昔時被稱之為濁水溪。由於河道泥砂淤積快速,故河道自岡山以下 常常淤廢改道,後來阿公店水庫修築完成後,一方面洪枯水期的流量差異受到調 節,一方面河川輸砂量在水庫中被攔截,河道乃呈現穩定;但近年來阿公店水庫 淤泥堆積情況嚴重,導至其調洪蓄水功能銳減,加上阿公店溪河床傾斜較緩,排 水不良,因此雨季來臨時,岡山地區及下游地帶常因排水不及而淹水(圖 2-1-4)。. 圖 2-1-4 岡山鎮易淹水區域 資料來源:岡山鎮公所(2010),自行繪製. 23.

(35) 典寶溪發源於燕巢鄉深水村的食頭山,流經大社鄉、橋頭鄉、岡山鎮南部及 梓官鄉等。河流長 32 公里,流域面積 107 平方公里,該溪於民國 72 年經過治理 調整後,已改為排水處理。 土庫排水溝(潭底洋排水)興建於民國 71 年,西與阿公店溪於岡山農工後 方匯合,東則分出了潭底洋線、嘉興支線及百甲圳排水等。 除了淹水問題,根據民國 88 年岡山鎮綜合發展計畫中的全鎮調查結果,發 現河川污染問題是僅次於水災問題,被鎮民視為岡山鎮現況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這些水系分別受到各種汙染源的影響,呈現了嚴重汙染的情況,根據 1993 年環 保署的阿公店溪流域污染整治規劃,阿公店溪流域及典寶溪污染狀況如表 2-1-4。 表 2-1-4 阿公店溪流域污染狀況表 河川及水域分類 主要污染源 污染概況 阿公店水庫上游 養豬廢水 嚴重污染 水庫下游至阿公店溪 養豬廢水 嚴重污染 阿公店橋至河口 生活廢水、養豬廢水、 嚴重污染 工業廢水 土庫排水 養豬廢水 極度嚴重污染 阿公店水庫 養豬廢水 嚴重優養化 典寶溪 養豬廢水 嚴重污染 資料來源:阿公店溪流域污染整治規劃,1993,環保署 第二節 人文環境背景 一、地名由來與建置沿革 (一)岡山地名之由來 地名是給予一個地點或地域的固有名詞,而地名的產生大多具備濃厚的歷史 與地理的意義,可從追溯地點的起源與演變,探測出其所蘊藏之地緣、拓墾、軍 事、文化上的啟示與歷史上的痕跡,所以一個地名,往往是當地歷史的化石,如 能對於一個地名的來龍去脈加以徹底的追查,當可充分了解我們居住生存的空間. 24.

(36) 裡曾發生哪些歷史事件及其演進的地理空間關係。 岡山舊稱「阿公店」,根據《岡山鎮志》記載:「相傳古老的岡山是一片荒 涼的原野,到處都長著茅草(也叫做『蓁仔』) ,所以當時的岡山就叫做『竿蓁林』 , 此地也是府城(台南)到縣城(左營)之間步行往返的中點休息站。當時一位好 心的蔡姓老先生就築茅屋於路旁,擺攤位賣雜物,供應茶水,方便往來的旅客, 因此遠來定居的人越來越多,不久這裡就成為一個小村落。後來為了紀念這位老 先生,就以老先生是『阿公』 ,茅屋為『店』 ,把這個地方叫做『阿公店』或是『翁 店』。甲午戰爭後,日本佔據台灣,因為阿公店街東方有大小崗山,恰巧與日本 本州島上岡山縣岡山市的名稱相同,在當年『皇民化』的政策下,於一九二0年 正式定名為『岡山』,沿用至今。」(何宋錦等,2000) 而日本人伊能嘉矩在《大日本地名辭書.台灣》對「阿公店」的地名考據如 下:「阿公店街位於仁壽上里東北部。康熙五十八年《鳳山縣志》,已經記載有 『竿蓁林』這個地名,由此可證,該地是清康熙末年閩人開發。起初,漢人見當 地竿蓁成林,因而稱該地為『竿蓁林』。當時有一位老翁建構一草店賣食物給行 人,河洛話老翁叫『阿公』,因而該店尊稱為『阿公店』,該地也叫『阿公店』, 於是乾隆二十九年刊成的『(重修)鳳山縣志』,記載此地為『阿公店街』。同街的 壽天宮(主祀媽祖)嘉慶三年黃協記、吳龍興募建,而該地也因位於台南、鳳山之 中途,此地因而發展為一集散市場。舊火車站土名為『三塊厝』」 (伊能嘉矩,1909) 由以上考據可知,「竿蓁林」與「阿公店」是有很大的關係的,簡炯仁則提 出了一些看法,首先是「竿蓁林」意指當地為盛產竿蓁之地,難道當地原住民目 睹此情景不會以原住民語稱之,而等到漢人入墾之後才稱呼該地為「竿蓁林」嗎? 如果「竿蓁林」是意譯於平埔族語,那麼平埔族語的「竿蓁林」又是如何稱呼呢? 假如「竿蓁林」是意譯於當地平埔族語,那麼「阿公店」是否也由「竿蓁林」這 個平埔族語音譯而來的呢?再者, 「河洛話老翁叫『阿公』 ,因而該店尊稱為『阿 公店』,該地也叫『阿公店』」這段文字似乎又在暗示當地是河洛人開發出來的, 25.

(37) 表面上看起來固然沒錯,不過漢人入墾該地之前,就曾有一批當地原住民在從事 開發工作,目前岡山鎮還保留了平埔族的地名如後紅仔、圍(為)隨里、程鄉(香) 里等,也可看到一些平埔族信仰的遺跡。因此「阿公店」地名的由來經過考據後, 他認為應與當地的平埔族有關(簡炯仁,2002)。 根據伊能嘉矩的考據, 「阿公店」原為馬卡道系平埔族「阿加社」的故地, 「阿 加」語音接近「阿公」,而且該地早已發展成市集的街,於是伊能嘉矩質疑「阿 公店」是漢人移墾之後才將「阿加」轉訛為「阿公」再加個「店」字而成為「阿 公店」 (伊能嘉矩,1996) 。在陳文達《鳳山縣志》中顯示康熙五十八年以前,阿 公店街早已形成市集,而「竿蓁林」與「阿公店」是屬於兩個相鄰的地方;不過 在乾隆二十九年的《重修鳳山縣志》卻記載「竿蓁林」與「阿公店」是指同一地 方。依簡炯仁的考據,台灣的傳統地名多具有兩個不同的唸法,一為意譯原住民 地名,一為音譯原住民地名。由於當時鳳山縣境形容「很多船仔花」的「番語」 為"Agongtoan"或"Agongtoen",加上此地於康熙五十八年已形成有許多「店」鋪 的市集,是故漢人將此原住民地名音譯為「阿公店」 ;又竿蓁的土名為「船仔花」, 是故將番語「很多船仔花」的地名意譯為「竿蓁林」。(簡炯仁,2002) 大正九年,廢廳設高雄州,州下設郡、市,郡下設街庄,阿公店被劃為高雄 州岡山郡岡山庄,自此阿公店改名為岡山,岡山之名乃取其附近有大、小崗山之 地標。昭和七年岡山庄又改為岡山街,範圍涵蓋楠梓、橋子頭、梓官、石螺潭等 庄。(吳進喜、施添福,1997) (二)建置沿革 岡山鎮在明鄭時期隸屬於承天府萬年縣仁壽里,而鄭氏政權在台灣採取屯兵 制度,位在今日岡山鎮位置的軍屯據點有前鋒庄、中衝庄、後協庄。 康熙23年(1684),台灣收歸清朝版圖,改承天府為台灣府,萬年縣分為台灣、 鳳山兩縣,此時的岡山隸屬於鳳山縣,包含仁壽里、維新里、嘉祥里。光緒11年 (1885),台灣設省,台灣省分為台灣、台南、台北三府,鳳山縣隸屬於台南府。 26.

(38) 日治時代以來,明治30年(1897)阿公店隸屬於鳳山縣;到了明治31年(1898) 鳳山縣廢縣改為7個辦務署並隸屬於台南縣,阿公店辦務署成立並隸屬台南縣(下 轄觀音中里、觀音上里、仁壽上里、仁壽下里、嘉祥外里、嘉祥內里、長治一圖 里、長治二圖里、文賢里、維新里);到了明治34年(1901)廢除原有辦務署,設 立鳳山廳,鳳山廳下有打狗、阿公店、楠仔坑三個支廳;明治42年(1909)行政區 又改正,阿公店支廳改隸屬於台南廳;到了大正9年(1920),再度更改行政區域, 廢廳設州,此時台灣全島各地地名大幅改正,阿公店支廳改為岡山郡(下轄岡山、 阿蓮、路竹、湖內、彌陀等庄),隸屬於高雄州;光復後,1946年改制為高雄縣 岡山區岡山鎮;1950年9月行政區域調整為高雄縣岡山鎮沿用至今(楊碧川, 1997)。 本研究經歷日治及光復後兩時期,行政區劃已有變動,因此針對本鎮轄域里 別的沿革,繪製成表2-2-1,表格中各時期代表現今岡山鎮轄域範圍。 表2-2-1 岡山鎮轄域之沿革表 台南廳時期(明治42年). 高雄州時期(大正9年). 現行里名. 支廳名-里名. 街庄名. 郡名-街庄名. 大字名. 阿公店支廳 仁壽上里. 阿公店街. 岡山郡 岡山庄. 岡山. 岡山里. 岡山. 壽天里. 阿公店街. 岡山. 維仁里. 阿公店街. 岡山. 平安里. 阿公店街. 岡山. 忠孝里. 阿公店街. 岡山. 仁義里. 前峰庄. 前峰. 前峰里. 前峰庄. 前峰. 協和里. 前峰庄. 前峰. 仁壽里. 前峰庄. 前峰. 壽峰里. 後協庄. 後協. 後協里. 後協庄. 後協. 協榮里. 街尾崙庄. 街尾崙. 劉厝里. 街尾崙庄. 街尾崙. 信義里. 石螺潭庄. 石螺潭. 石潭里. 阿公店街. 27.

(39) 阿公店支廳 仁壽下里. 阿公店支廳 維新里. 阿公店支廳 嘉祥外里. 石螺潭庄. 石螺潭. 福興里. 白米庄. 白米庄. 白米里. 大寮庄. 大寮. 大遼里. 大寮庄. 大寮. 和平里. 後紅庄. 後紅. 後紅里. 後紅庄. 後紅. 程香里. 後紅庄. 後紅. 碧紅里. 臺上庄. 臺上. 臺上里. 臺上庄. 臺上. 竹圍里. 臺上庄. 臺上. 為隨里. 灣子內庄. 灣子內. 灣裡里. 本洲庄. 本洲. 本洲里. 五甲尾庄. 五甲尾. 嘉興里. 前峰仔庄. 前峰子. 嘉峰里. 前峰仔庄. 前峰子. 潭底里. 拕子庄. 拕子. 大莊里. 拕子庄. 拕子. 華崗里. 拕子庄. 拕子. 三和里. 資料來源:岡山鎮公所(2010) 二、開發歷史與產業變遷 (一)荷據時期 在西元 17 世紀的 20 年代以前,平埔族系的西拉雅族馬卡道亞族民以集村形 式出現在今日高雄縣境內,間或有漢人移民混居於平埔族社之間,但數量不多, 這些平埔族社由於受限於耕作方式與喪葬習慣的影響,這些村落似為暫時性聚 落,而非永久性聚落。荷蘭人於 1624 年入台,當時行政中心在熱蘭遮城,最初 荷蘭人控制範圍為大員港以及赤崁地方,其他各地的平埔族則在以鄭芝龍為首的 漢人支持下,反對荷蘭人的統治,直到 1628 年,鄭芝龍受到明朝官方的招降而 離開笨港,漢人失去強而有力的支持,無法協助平埔族人對抗荷蘭人,荷蘭人遂 利用此良機,大肆拓展在台灣的殖民地(吳進喜、施添福,1997)。 由黃及時在《荷蘭在台灣的殖民政策》中所提及:「 開墾範圍以現在台南. 28.

(40) 為中心,漸擴及附近番社,北可至北港、麻豆、新港等地,南至阿公店附近。」 由此可知當時開墾田園已及於阿公店附近(奧田彧等,1953),當荷蘭人在台灣 取得實質統治權之後,為獲得殖民主要利益,乃積極在台推廣農墾活動。1645 年 荷蘭人報告台灣物產時,主要以提高經濟效益作物為主,因此主要種植甘蔗,產 糖量很大,而稻米以旱田方式種植,產量不大,另外也有種植小麥、大麥、豆類、 麻、棉等作物,但產量很小。此時期的產業主要是農業的開墾(黃致誠、薛雅惠、 趙建雄,1997)。 在荷據時期荷蘭只將台灣視為其眾多殖民地之一,其經營台灣的最高指導原 則是利潤的多寡,並不重視台灣的建設,荷蘭人雖然歡迎漢人來台居住,但其目 的是在推行重商主義,當漢人人口增加到足以威脅其利益時,輒被荷蘭人壓制, 甚至遭受屠殺,漢人人口數不可能增加多少,聚落當然也不可能有長足的發展(吳 進喜、施添福,1997)。 (二)明鄭時期 1662 年鄭成功順利驅逐荷蘭人取代其在台灣的統治地位,鄭氏家族治台其間 主要以建設台灣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因為大量軍隊湧入台灣,糧食需求壓力很 大,故仿古軍屯制度,以台南為中心,向北與南積極進行屯墾的政策,平時軍隊 卸甲歸田,開墾範圍以台南(承天府)為中心,開墾範圍逐次擴大。 岡山地區在明鄭初期屬台灣之萬年縣的仁壽里,最初為明鄭參軍陳永華屯田 的軍隊進行開拓屯墾,營寨位置約為今之岡山鎮前峰、後協、協和等里,時稱「竿 蓁」,漢人開始大量進入屯墾。從清初季麒光所著「客問」一文中,亦可窺見明 鄭時期台灣當時之農業興盛的狀況(張明雄,1986) 。由 1672 年英東印度公司報 告書內容: 「…因有很多窮人,所以土地先以種稻及其它必需品為主,…」由此可 窺知當時稻米的產量增加,而糖的產量就減少了(黃暉榮,2005)。 鄭氏家族經營台灣時間雖只有 23 年,較荷蘭人的統治時間還短少 15 年,但 鄭氏家族復台的目的是將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因此在統治期間,盡量招徠 29.

(41) 大陸人民,鼓勵土地開發,因此岡山地區在此時漢人人口也持續不斷地增加,聚 落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形成(吳進喜、施添福,1997)。 (三)清領時期 台灣土地開發雖然歷經荷治、明鄭時期奠定基礎,但是真正具有突破性的開 發則要屬清領時期(1684~1895年),尤其清康熙至乾隆三代皇帝一百多年的經 營,台灣有長足的進步。清領初期,雖然明令禁止內地人民搬遷來台,但是福建、 廣東沿海一帶的移民潮不斷地來台開墾及進行貿易。阿公店、橋仔頭街在17世紀 末已成街肆,鄰近的鳳山、路竹、永安、湖內等也在17~18世紀間相繼開拓,總 之,高雄縣內以泉人最多,漳人次之,客家人又次之,當然平埔族也有其特定的 角色(楊碧川,1997)。康熙32年(1693)以後,在地方官員盡力招徠之下,維新 里、嘉祥里、仁壽里均已有漢人開發,由於當時閩粵沿海一帶的社會和經濟日益 惡化,導致偷渡來台的漢人越來越多,開墾的土地也越來越廣,於是出現了鳳山 縣境的第一個市街-半路竹街,26年後康熙58年(1719)出現了利用阿公店溪航運 發展而成的阿公店街。 1675 年興築百里圳(今阿公店圳) ,當時清廷對於農田水利系統之大量建設, 促使農業由粗放的耕作方式轉變為水田的耕作方式,始對台之開發有突破性的發 展,此時期主要是以稻米與甘蔗為主,農民獲利頗佳 (黃暉榮,2005)。 光緒年間,設阿公店鋪,此時濁水溪(現今阿公店溪)溪面廣闊,可航行船 隻,可由海口經竹仔港逆溪而上直達「通義號」碼頭進行貿易,即現今維仁路附 近(王瑛曾,1993)。當時阿公店的第一街,大約為今日的維仁路,當時街道是 沿著濁水溪(現今阿公店溪)旁呈南北走向,街頭由仁壽橋開始,有屋舍群聚, 街道中央有一間媽祖廟,即現今的壽天宮前身,街道尾端,即現今的壽天路口, 有一間土地公廟,街道長約三百公尺左右,阿公店溪畔設置碼頭,街道上商旅來 往市集忙碌,當時有醬菜、染布坊與酒坊等各式商店,景況繁榮,岡山的發展於 是由單純的農業屯墾轉型為商店街的商業模式發展(岡山鎮志,1986)。 30.

(42) 至清朝末年,稻米與甘蔗仍是台灣的大宗作物,亦是對外輸出的主要出口貨 物,1875 年至 1885 年間有一法國人鮑爾•赫特曾記載「…阿公店製造芝麻油供烹 調之用,光緒年間,米、糖、茶是台灣三大農產品。…」,可知阿公店是當時芝 麻油的產地(黃暉榮,2005)。 (四)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的岡山街,交通、軍事地位日益重要。就交通性而言,大正十年(1921) 燕巢、阿蓮、彌陀、竹仔港、梓官等庄,皆有輕便鐵道通岡山,再經由縱貫線北 上台南、南下高雄,岡山仍扮演著聯絡附近鄉村聚落的轉運站。以軍事地位而言, 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人即設軍司令部於岡山,後來改為憲兵駐所,之後又設 海軍航空廠(岡山鎮志,1986)。在交通及軍事的重要性,使得岡山的市街發展 迅速,人口亦不斷增加,商店酒樓與戲院紛紛設立,甚為繁榮,此時市區街道也 由原有的維仁路,擴張到平和路、開元街一帶,商業重心也隨之改變與擴大,開 元街、平和路取代維仁路成為岡山商業的中心(吳進喜、施添福,1997)。 除了商業的發展之外,日治時期岡山有漁市場、小賣市場、卸賣市場。漁市 場在明治 35 年(1902 年)就已設立,販賣沿海漁民捕撈或養殖之漁獲,大正 11 年 (1922 年)時營業金額高達 3,575,550 元,當時隸屬於岡山街役場管理;小賣市場 設立於大正年間,由街役場派人管理經營;岡山卸賣市場成立於昭和 11 年(1936 年),經營蔬菜交易業務,昭和 16 年隸屬於台灣青果株式會社岡山出張所,專辦 戰時蔬菜供應業務。 岡山在日治時期工商業未發達之前,由於地處打狗與府城必經之路,地勢平 坦加上交通方便,其可耕地廣達三千多公頃,農牧相當發達,當時的農耕動力全 靠牛隻為主,因此牛隻買賣流動頗為頻繁,因此在大正 13 年(1924 年)在岡山庄 成立了牛墟,鄰近的路竹、永安、彌陀、梓官、橋頭、湖內、燕巢、阿蓮、田寮、 茄萣等牛隻買賣均集中於此,到了每月墟日時,牛墟熱鬧非常,直到光復後農業 生產進入機械化後,牛墟市場的功能才逐漸萎縮;同樣衍生自農業背景的交易活 31.

(43) 動還有籮筐會,這是類似趕集的活動,在岡山稱為籃筐會,在當時交易以竹類竹 藝品為主,也是當時居民重要的活動之一,目前全臺灣只剩岡山地區還有,而隨 著時代的變遷,今日的籃筐會雖然名稱沒變,但買賣的內容已有許多變化(丁崑健 等,2010)。 日人於昭和 5 年(1939)選定岡山為日本海軍航空廠,為了製造飛機與修護飛 機,在本鎮程香設立衛星工廠「武智鐵工所」、「豐國鐵工廠」,在當時為全台灣 名列前茅的精密機械設備工廠。配合軍事的需要,因此帶來大量的商機與工作機 會增加,所以吸引了附近更多的鄉鎮民眾來此進行交易或是遷入居住,使得岡山 街區因此擴張(黃暉榮,2005)。 在日治期間,農業發展的方向主要是為了滿足日本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亦 即所謂殖民地式的農業方式,在作物種植方面,最主要是稻米與甘蔗。根據明治 33 年(1900)《台灣總督府第 4 號統計書》記載,仁壽上里為多種作物區,其稻作 面積為 58.36%、甘蔗面積為 20.45%,仁壽下里為稻蔗甘藷作物區,其稻作面積 為 59.26%、甘蔗面積為 21.23%,嘉祥外里為稻蔗甘藷作物區,其稻作面積為 47.41 %、甘蔗為 18.92%,維新里則為稻作單一作物區,其稻作面積為 86.42%(台灣 總督府,1900)。到了大正 3 年(1914),《台灣總督府第 16 號統計書》記錄的農 作物情況仍大抵維持不變。 儘管日治時期許多產業乃是以針對日本國內需要而產生的,但這也是台灣現 代化工業的開端,可是這一切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岡山地區因為是 日本軍事基地,南部的重要據點,因此遭受到美國空軍密集轟炸,毀損嚴重,在 日本戰敗投降退出台灣後,岡山街市滿目瘡痍,彈痕累累,百廢待舉,岡山的發 展為之受挫。 (五)光復後 民國 34 年(1945),國民政府接管台灣,隨之推行地方自治的工作,也於民國 38 年(1949)辦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活絡了地方農業發展,此時由海峽對岸湧進 32.

(44) 另一波移民潮,為岡山注入了大量的新移民。 光復之後,岡山地區的產業形態不再以農業為主,首先是空軍基地的成立, 移入了大批的軍事人員,柳橋東、西路以南的曠野地頓時成為棋盤式的眷區(見圖 2-2-1);其次則是各種輕重工業工廠的設立,如嘉新水泥、春雨鐵工廠、合板木 業……等(岡山鎮志,1986)。其中春雨鐵工廠於民國 38 年(1949)成立,是岡山 鎮螺絲業者的火車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螺絲產業在台灣由農業社會轉型為 工業社會後,為台灣賺取大量外匯,在國際上亦建立起螺絲王國的美名。(黃暉 榮,2005)於是直至 60 年代,岡山鎮的人口成長迅速,使岡山鎮的商業潛力大 增許多,街區再次擴大。. 圖 2-2-1 岡山鎮眷村分布圖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33.

(45) 光復之後的工業興盛,帶動金融事業部門相繼設立,岡山鎮的主要金融機構 大都分布於岡山路,與日治時期的商街比較,這些地點均是當時的商業中心外 圍。而岡山路屬於南北縱貫的省道,不僅是街區的南北往來重要道路,更是街區 以外各地的交通動脈。加上火車站前的人潮不斷進出,商店更如雨後春筍般設 立,造成岡山路經常是壅塞的景象。 岡山鎮從日治時期就是岡山地區貨物交易集散地的中心,光復後仍舊如此, 僅管岡山鎮已由農業轉變為以工商業為主,但因為其交通發達以及工商業興盛造 成人口聚集,岡山鎮鄰近的龍眼、蜂蜜、羊肉等農牧業產品聚集在岡山銷售,加 上與岡山羊肉齊名的岡山豆瓣醬,皆為岡山鎮的名產,也為岡山鎮帶來許多觀光 旅遊上的商機。 根據高雄縣統計要覽 73~82 年的資料,岡山鎮的產業結構變遷情形呈現一級 產業逐年下降,由 73 年的 22.61%降到 82 年的 12.97%,二級產業則是逐年上升, 由 73 年的 26.90%上升至 82 年的 37.01%,而岡山鎮由於有大量的軍人服務業人 口,因此三級產業的比重最高,民國 73 年為 50.49%,民國 82 年為 50.03%。整 體而言,岡山鎮的人口以從事二、三級產業者居多,其二、三級產業發展狀況在 高雄縣僅次於鳳山市、大寮鄉及仁武鄉,惟後兩者主要仍以發展工業為主,故就 工商業之整體發展而言,岡山鎮在高雄縣為僅次於鳳山市之工商重鎮(李俊賢, 1999)。 第三節 重大建設與都市計畫 一、重大建設 (一)交通建設: 本鎮位居台南與高雄兩大都市之間。明鄭時即在此設置營鎮屯墾,入清以 後,亦派軍駐防。據台灣府志輿圖纂要中云:「自二層行渡溪南經楠仔坑、阿公 店、大湖口諸關隘重重,足為北方屏障。」可知本鎮往昔即為軍事上要衝之一端,. 34.

(46) 今則為空軍基地之所在。. 圖 2-3-1 岡山鎮主要交通路線圖 資料來源:岡山鎮公所(2010) 本鎮為岡山地區往來必經之路,亦為聯絡高雄縣市與台南縣市間之主要城 鎮,主要由省道台一線貫穿(圖 2-3-1),形成市區主要發展路線,高速公路位本鎮 東側,可利用岡山交流道通往鄰近鄉鎮,聯外交通則有省道台 19 甲、縣道 186、 高 25 線作為與周圍鄉鎮聯絡之主要道路網。台灣西部縱貫鐵路貫穿本鎮並新建 岡山火車站,為岡山地區搭乘鐵路運輸之樞紐,此外,本鎮亦為岡山地區公路客 運最重要的運輸中心,目前台汽客運、高雄客運、台南客運、屏東客運分別有客 運營運路線到達或經過本鎮,故交通極為便利、人口稠密、農工商業發達,經濟 相當繁榮。 民國 97 年 3 月通車的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開始營運通車,其中紅線為 南北向,北起南岡山,南至小港,將高雄縣岡山地區與高雄市串連,可望帶動地 方發展,而紅線也計畫將往北延伸至高雄科學園區及路竹,屆時在岡山鎮內將有.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ne model for the growth of a population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population grows at a rate proportional to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That is a reasonable

• There are important problems for which there are no known efficient deterministic algorithms but for which very efficient randomized algorithms exist.. – Extraction of square roots,

— John Wanamaker I know that half my advertising is a waste of money, I just don’t know which half.. —

• Density is varying in the medium and the volume scattering properties at a point is the product of scattering properties at a point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nsity at that point

Precisely, the population is estimated as the population as at the end of the previous period, plus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number of live births and immigrants) in the

Precisely, the population is estimated as the population as at the end of the previous period, plus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number of live births and immigrants) in the

Precisely, the population is estimated as the population as at the end of the previous period, plus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number of live births and immigrants) in the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